地貌研究实习报告.
地质地貌实习报告最新范本5篇

地质地貌实习报告最新范本5篇地质地貌实习报告最新1接下来我们前往飞鹰古道。
在前往飞鹰古道的狭窄道路上,梁老师为我们讲解了斜坡面上一些岩石的性质和组成。
其中一些岩石是具有砾状结构的砾岩。
其成分相对复杂,常由多种岩石的碎屑和矿物颗粒组成。
其胶结物有硅质、泥质、钙质及铁质等。
硅质砾岩抗压强度高,泥质砾岩胶结不牢固,而铁质砾岩易风化。
在这条道路上,一些岩体产生了节理裂隙(图2),岩质变坡的失稳和隧道洞顶的坍塌往往与节理有关;还有一些岩体沿破裂面两侧发生了明显的位移,形成了断层。
此断裂构造对岩体的稳定和渗漏影响很大,也常对建筑物地基的工程地质评价和规划选址、设计施工方案的选择起控制作用。
在飞鹰古道里,岩层是由红色砂岩组成的,是典型的沉积岩,它形成于白垩纪上统时代。
这些红砂岩为砂质结构,层状构造,层理明显。
砂岩易于加工开采,多数强度较高,耐风化,是工程上广泛采用的建筑石料。
参观完飞鹰古道后,我们来到了观音岩。
此观音岩为人工开凿出来的岩洞,呈水平层理。
观音岩的岩性为沉积岩中的粉砂岩,其层理构造明显。
接下来我们跟着老师来到了八仙岩(图3)。
八仙岩为一岩石群,板状形态不一,但错落有致,层理构造明显,岩性为沉积岩中的粉砂岩。
我们可以看到岩石下部的岩石碎片风化成粉粒,堆积成土状,其工程地质性质极差,这种风化成土的岩石不宜用作建筑工程的基础持力层。
穿过了碧莲池,我们就来到燕子岩了。
燕子岩是古采石场的精华所在,它由两片高高的岩石组成,两片岩石本为一体,经古人采石将下部凿开,形成了两片岩石高耸在湖面上壮观景色。
与燕子岩相连的就是古采石场了,这个采石场具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古采石场的悬崖峭壁,奇岩异洞,似乎以鬼斧神工开凿而成。
古采石场岩体水平层理构造明显,倾斜节理尤为突出,其宽度大长度长,采石场底下由于地势低而形成洼地,长年积累地表水而形成水湖。
进过老师几小时的介绍和讲解,让我们对莲花山的地质形成有了更深的了解。
在午饭过后,我们开始了自由活动。
2024年肇庆市七星岩地区地质地貌实习报告3篇

2024年肇庆市七星岩地区地质地貌实习报告 (2) 2024年肇庆市七星岩地区地质地貌实习报告 (2)精选3篇(一)2024年肇庆市七星岩地区地质地貌实习报告一、实习目的本次实习的目的是对2024年肇庆市七星岩地区的地质地貌进行调查研究,了解该地区的地质构造、地貌形态、地质历史等情况,为进一步的地质勘探和资源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二、调查方法和过程1. 文献资料调查:首先对七星岩地区的地质地貌情况进行了文献资料的调查,了解了该地区的地质背景和地貌形成的主要控制因素。
2. 野外实地调查:随后,我们组织了一次野外实地调查,通过实地观察和采集标本,详细了解了七星岩地区的地质构造和地貌特征。
三、地质构造七星岩地区位于肇庆市西北部,地质构造主要以花岗岩杂岩脉为主,是一个典型的花岗岩地区。
该地区花岗岩杂岩脉以斜长花岗岩和正长花岗岩为主,岩石质硬,结构稳定,适合用作建筑材料。
四、地貌特征1. 山峰:七星岩地区地势较为险峻,地形起伏较大,山峰林立。
其中,七星岩是该地区的标志性地貌,由七座形状各异的山峰组成,峰顶呈七星状排列。
2. 河流:在七星岩地区,有几条大小河流贯穿其中。
这些河流源于周围山脉的融雪或降雨,形成了峡谷和瀑布等地貌。
3. 洞穴:七星岩地区地下水资源丰富,形成了众多的洞穴地貌。
其中,七星岩景区内的七星洞是最具代表性的一座洞穴,洞内有丰富的钟乳石和石笋。
五、地质历史根据地质调查和化石发现,七星岩地区的地质历史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
在地质演化过程中,该地区经历了多次地壳运动和地质变化,形成了今天的地质构造和地貌特征。
六、地质资源七星岩地区的地质资源丰富多样,主要包括矿产资源和水资源。
矿产资源方面,该地区存在一些金矿、银矿和石灰石矿等;水资源方面,地下水资源丰富,可以满足人民生活和农业用水需求。
七、结论和建议通过本次地质地貌实习调查,我们对肇庆市七星岩地区的地质构造和地貌特征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
该地区地质构造稳定,地貌景观丰富多样,地质资源潜力巨大。
综合自然地理实习报告4篇

综合自然地理实习报告综合自然地理实习报告精选4篇(一)实习报告:综合自然地理实习一、实习背景和目的自然地理是研究地球表面及其自然现象的学科,通过实地考察和实际操作,可以加深对自然地理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本次综合自然地理实习旨在通过实地考察,对自然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进行实践性的学习和探索,加强对地球地貌、水文地理、气候与环境等方面的认识和理解。
二、实习地点和时间本次实习选择了中国某省自然景观和地质资源丰富的地区进行,实习时间为两周。
三、实习内容和方法1. 地形地貌实地考察通过实地考察,观察和记录不同地区的地形地貌特征,如山地、平原、丘陵、盆地等,了解形成背景和演化过程。
使用测量工具进行地貌剖面测量,进一步了解地形地貌的复杂性。
2. 水文地理调查选择一条河流进行水文地理调查,测量河流的水位、流速、流量等指标,了解河流的特征和水文循环。
调查河流附近的湖泊、水库等地形,了解水资源的分布和利用情况。
3. 气候与环境观测在实习地点选择一个代表性地区,在一定时间范围内进行气象观测,记录气温、降水量、风速、湿度等指标,了解该地区的气候特点和季节变化。
同时,观测当地的环境状况,包括空气质量、植被覆盖等,分析气候和环境的关系。
四、实习成果和心得体会1.实习成果完成地貌测量和记录,得到了多个地貌剖面图和记录表;进行了水文地理调查并测量了河流流量;完成了一定时间范围内的气象观测,并记录了当地的环境状况;综合以上数据,分析和总结了实习地区的自然地理特点和环境状况。
2.心得体会通过这次综合自然地理实习,我对自然地理学的各个方面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和了解。
实地考察和实际操作提供了更具体的学习体验,并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形成了系统和全面的知识框架。
同时,实习过程中我们团队协作,分工合作,培养了团队合作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
五、展望未来综合自然地理实习为我提供了实践探索的机会,也为我今后的学习和研究提供了基础。
希望能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促进地球的可持续发展,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地质地貌实习报告五篇

地质地貌实习报告五篇地质地貌实习报告篇1前言实习时间:某某年年7月7日——7月18日实习地点:国家地质公园秦皇岛市实习人员:太原师范学院——城市与旅游学院学生实习目的:1、学会地形图、地质图的使用和阅读地质现象,2、掌握地质罗盘的使用方法3、练习做野外笔记,锻炼野外工作技能4、能比较正确地分析和认识一些地质现象5、了解实习区地层发育情况及接触关系6、了解实习区总的构造构架和特点7、初步分析实习区矿产、地貌、水文地质等的一般轮廓实习概况:实习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并对地质地貌知识有更深的理解,提高运用能力,在杨东林等几位老师的带领下,太原师范学院城市与旅游学院100多名同学到河北省秦皇岛市进行了为期11天的地质地貌实习。
尽管只有11天,但是在老师们的精心讲解和耐心指导下,配合一些背景资料,我们得以比较系统地了解当地的地质地貌知识,并学会了一些外出实习的基本考察方法,同时也通过实习,巩固了所学的知识。
目录1实习区概况2实习主要内容3结束语:实习的心得体会及总结一、实习区概况实习地点在美丽的海滨城市—河北省秦皇岛市柳江盆地周围及海滨地带,距太原市900多公里。
其中北区实习区是本次实习的主要区域,所在柳江盆地位于秦皇岛市抚宁县境内,南距秦皇岛市约23公里。
本区地处燕山山脉东段,南临华北平原和渤海湾,北依燕山,为南北延伸的低山丘陵区,最高峰为西北部的老君顶,海拔493.7米,最低处为大石河河谷内的南部落,海拔70米。
行政属河北省秦皇岛市抚宁县石门寨乡管辖,有秦青铁路、地方铁路与秦皇岛市相通,交通便利。
气候受海洋影响较大,比较湿润温和。
实习区主要河流有大石河、汤河、北戴河。
沿海产鱼、虾、蟹等,是我国北方主要水产基地之一。
二、实习主要内容地层柳江盆地为一向斜构造,它位于华北地台山海关至遵化之间的一个隆起构造上,地层序列与华北地台标准剖面大同小异,见下表1、元古界龙山组分布于张崖子至东部落,南部鸡冠山等地。
地质地貌野外实习报告

地质地貌野外实习报告一、实习目的本次地质地貌野外实习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实际自然环境中,将所学的地质地貌理论知识与实际地质地貌现象相结合,提高对地质地貌特征的认识和理解,培养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通过实习使学生掌握地质地貌调查的基本方法,学会使用地质罗盘、地形图、放大镜等工具,提高野外工作能力。
二、实习内容1. 矿物与岩石:识别实习地区常见的火成岩、沉积岩、变质岩,了解岩石的岩性包括矿物成分、结构、构造。
2. 地层:熟悉实习地区各不同地质时代的地层及地层之间接触关系。
3. 地质构造与构造运动:认识明显的水平构造、单斜构造、褶皱构造、断裂构造,理解构造运动的概念。
4. 外动力地质作用:认识明显的风化现象,了解各种岩石风化程度;认识地面流水地质作用及塑造的地貌类型单元;认识地下水的地质作用;认识斜坡动力地质作用及产生的崩塌、滑坡等地质现象等。
三、实习过程1. 准备阶段:在实习前,老师对实习地区进行了概述,讲解了实习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如安全、食物和水供应、仪器设备的使用等。
2. 实习过程:实习过程中,我们按照预定的路线,边走边观察,遇到地质地貌现象及时记录,并在老师的讲解下进行分析。
3. 总结阶段:实习结束后,我们对所观察到的地质地貌现象进行了总结,就其中的疑问进行了讨论,加深了对地质地貌知识的理解。
四、实习收获通过本次实习,我对实习地区的地质地貌特征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在实习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使用地质罗盘、地形图等工具进行野外定位和测量,掌握了地质地貌调查的基本方法。
同时,实习过程中的观察和讨论,使我对地质地貌现象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激发了我继续深入学习地质地貌知识的动力。
五、实习体会本次实习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在实习过程中,我们将在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地质地貌现象相结合,使我对地质地貌知识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同时,实习过程中的团队协作和讨论,使我明白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地质地貌学实习报告嵩山

地质地貌学实习报告——嵩山一、实习背景及目的嵩山位于河南省中部,郑州市西南部,是世界地质公园、国家森林公园、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拥有丰富的地质、地貌、生态、文化资源。
本次实习旨在通过实地考察,深入了解嵩山的地质地貌特征,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提高我们的地质地貌学素养。
二、实习内容与过程1. 实习前的准备在实习前,我们学习了地质地貌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包括地层、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构造等地质现象。
同时,我们还准备了实习所需的工具和设备,如地质锤、放大镜、样本袋等。
2. 实习过程(1)地层考察在嵩山地区,我们发现了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五个地质历史时期的变质岩和沉积岩地层序列。
通过实地观察,我们了解了不同地层的岩石特征、接触关系和层理结构。
(2)岩浆岩考察在嵩山地区,我们发现了岩浆岩的多种类型,如侵入岩、喷出岩等。
通过实地观察,我们了解了岩浆岩的产状、岩相学特征和构造特点。
(3)构造考察在嵩山地区,我们观察到了多种构造地形,如断层、褶皱、层理、波痕等。
通过实地观察,我们了解了不同构造地形的形成机制和特征。
(4)地貌考察在嵩山地区,我们观察到了多种地貌类型,如峡谷、峰林、石林、喀斯特地貌等。
通过实地观察,我们了解了不同地貌类型的形成原因和特征。
三、实习收获与体会1. 实习使我们丰富了地质地貌学知识,提高了实践能力。
通过实地考察,我们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加深了对地质地貌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2. 实习使我们认识到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
嵩山的地质地貌景观让我们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使我们更加热爱自然、珍惜资源。
3. 实习使我们了解了嵩山的历史与文化。
嵩山地区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如嵩阳书院、少林寺等,实习过程中我们深入了解了这些古迹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4. 实习使我们认识到地质地貌学在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工程建设等方面的重要性。
在实习过程中,我们了解到嵩山地区的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工作,认识到地质地貌学在这些问题中的关键作用。
地质地貌实习报告丹霞地貌

实习报告:丹霞地貌考察一、实习背景与目的近年来,随着地理学、旅游学等领域的不断发展,丹霞地貌作为一种特殊的地貌类型,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学者和游客的关注。
为了加深我对丹霞地貌的了解,提高野外实地考察和分析地貌的能力,我参加了本次丹霞地貌实习。
实习主要目的是掌握丹霞地貌的形态特征、形成原因及发育过程,并了解地质构造、岩性及外力作用对丹霞地貌形成的影响。
二、实习时间与地点实习时间:2021年5月实习地点:福建泰宁风景区三、实习内容与过程1. 实习前的准备在实习开始前,我们参加了关于丹霞地貌的理论知识培训,学习了丹霞地貌的定义、分类、形成原因和发育过程等方面的内容。
同时,我们还了解了实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地质地貌现象及其特征。
2. 实习过程在实习过程中,我们严格按照指导书的要求,沿着预定的路线进行实地考察。
在福建泰宁风景区,我们观察到了各种典型的丹霞地貌现象,如陡崖、石墙、石峰、石柱等。
同时,我们还注意到了地质构造、岩性和外力作用在地貌形成过程中的影响。
(1)地质构造对丹霞地貌的影响在泰宁风景区,我们发现丹霞地貌地区地质构造复杂,主要有断裂和褶皱两种构造形态。
这些地质构造对丹霞地貌的形成和发育起到了控制作用。
例如,断裂构造使得地层发生错位,形成了陡峭的崖壁和岩壁;褶皱构造使得地层发生弯曲和折叠,形成了馒头山、背斜和向斜等地貌形态。
(2)岩性对丹霞地貌的影响泰宁风景区的丹霞地貌主要由红色砂砾岩组成,这种岩性坚硬、垂直节理发育,容易受到流水的侵蚀和风化作用。
在长期的自然侵蚀过程中,红色砂砾岩被切割成各种奇特的地貌形态,如石墙、石峰、石柱等。
此外,岩性的差异还导致了地貌颜色的变化,使得丹霞地貌更具观赏性。
(3)外力作用对丹霞地貌的影响外力作用主要包括流水侵蚀、风力侵蚀、重力崩塌等。
在泰宁风景区,我们观察到流水侵蚀作用在地貌形成过程中起到了主导作用。
红色砂砾岩地区节理发育,易于被流水侵蚀,形成了陡峭的崖壁和岩壁。
同时,风力侵蚀和重力崩塌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丹霞地貌的形态和发展。
地质地貌学综合实习报告

地质地貌学综合实习报告一、实习背景地质地貌学是地球科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地球表面的形成、演变过程及其造成的地貌特征。
本次综合实习以地质地貌学为主题,旨在通过实地观察和实际操作,深入了解地质地貌学的基础理论和实践应用。
二、实习目的1.了解地质地貌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2.学习地质地貌学的实地调查和实验技术;3.研究实地地质地貌学所提供的信息,并运用相关理论和方法进行分析和解释。
三、实习内容1.实地调查与采样:前往不同地质地貌类型的地区进行实地调查和采样工作,收集与地貌形成和演化有关的数据和样本。
2.地貌过程解析:结合实地观察和收集的数据,分析地貌形成和演化的过程,探究地表地貌特征背后的地质机制。
3.地貌解释与重建:根据实地研究结果,提出地貌形成和演化的解释,进行地貌重建的尝试。
四、实习地点本次综合实习选择了位于某省的某地区作为实习地点,该地区具有多种地质地貌类型,如山地、河流、湖泊和沉积盆地等。
五、实习过程及结果1.地表地貌形态的观察与描述我们先后实地考察了该地区的山地、河流和湖泊地貌,在实地观察的同时,对地表地貌的形态特征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和记录。
山地地貌表现为陡峭的山脉和山谷,其中包括了冲沟、洼地和石笋等特征;河流地貌则表现为河床、河流岸边和洪积平原等地貌要素;湖泊地貌则呈现出湖泊形态、湖岸地貌和湖泊沉积物等地貌特征。
2.地质地貌调查与采样我们结合地貌形态的观察,分析了与地质地貌形成和演化有关的地质要素和过程,并进行了采样工作。
采样的目的是为了获取实地的地质地貌数据和样本,并进行后续的实验和分析。
3.地表地貌成因的解释与重建根据地质地貌的观察和采样结果,我们结合相关的地质理论和方法,对地表地貌进行了成因解释与重建的尝试。
以山地地貌为例,通过分析山地地貌的形态特征、地表岩层和结构,我们认为该地区山地地貌的形成主要受到构造运动和侵蚀作用的影响。
六、实习心得通过本次综合实习,我深刻认识到地质地貌学在地球科学领域的重要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貌研究实习报告
2015-09-29
〖实习目的〗实践出真知,通过一学年的《自然地理学》的学习,我们基本掌握了书上的理论知识,但作为当代大学生,死读书是不行的,我们必须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样,我们才不至于在日后的社会竞争中被社会所淘汰。
于是,学院组织了本次的肇庆野外自然地理实习,通过野外调查的方法来巩固我们的自然地理知识。
〖摘要〗羚羊峡位于西江上游,在肇庆城区东北部。
峡谷左右为高山相扼,左为龙门山,海拔 615米,右为烂柯山,海拔达903米。
羚羊峡的形成,是与第四纪以来新构造运动的作用有关。
更新世末,羚羊峡断裂斜切烂柯尾山,破碎带一面受西江正面而来的河水冲击,一面在山区沿破碎带受支沟的.底蚀作用.当新河床低于旱峡原河床时,便袭夺了原河道之水,作第二次改道,形成了著名的“羚羊峡”。
羚羊峡峡谷深而窄,最窄之处仅有220米,全峡长度约为7000米(自羚山寺至砚坑口)[1]。
〖关键词〗西江地貌羚羊峡新构造运动河道
羚羊峡作为珠江流域西江下游的最后一道峡口门户,我们对其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此次的地理野外实习,羚羊峡是我们实习的重要地点之一,因此,本文根据此次的野外调查结果及一些前人的调查资料,将对羚羊峡的地形地貌进行初步的探讨。
对此,本文将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讨:
羚羊峡的地貌概况
羚羊峡的地貌发育成因及过程
羚羊峡形成与新构造运动的关系
〖实习的工具〗本次的研究主要用到的工具是地质罗盘,通过地质罗盘,我们可以测量目的物方位,测量岩层产状要素,包括岩层走向的测定,岩层倾向的测定,和岩层倾角的测定,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基本掌握了地质罗盘的使用方法。
一、・・羚羊峡的地貌概况
羚羊峡是西江的现河道,穿越烂柯山的低山地区,为一狭长断裂峡谷。
河道较平直,河身狭窄,两岸没有积阶地,在峡谷的西北岸山脚与江面呈波状接触,东南岸则呈锯齿状。
该地区以沟谷流水地貌为主,水流湍急,两岸地势险要,并没有形成河漫滩。
西江在羚羊峡口有三条河道,一为肇庆东面的早期河道万都坳,另一为羚羊峡西北面的中期河道旱峡。
羚羊峡为现在的西江河道。
由于肇庆地处亚热带,雨量多、气温高,侵蚀严重,这里岩石的抗蚀力都比较弱,因此背斜被破坏,形成当地低矮的地形。
因此,羚羊峡附近多低山。
图羚羊峡附近现代河道与古河道位置图
①一西江早期古河道②一西江中期古河道③一西江现河道
二、・・羚羊峡的地貌发育成因及过程
羚羊峡地貌发育与构造运动
构造运动造成地球表面的巨大起伏,因而成为形成地表宏观地貌特征的决定性因素。
大约距今三至四亿年前,在肇庆地区首先沉积了砂岩和页岩,后来又沉积了一层厚达百多米深的石灰岩。
由于地壳运动的影响,形成向上弯曲突起的构造,即“背斜构造”,原来水平排列的底层变成了向侧斜倾的地层,两侧岩层倾向相反,分别形成南北两翼。
在区域构造划分上, 羚羊峡位于粤西隆起与粤中褶皱带之接界处,发育于燕山运动时期,羚羊峡位处背斜地带,在第四纪以来新构造运动的升降作用下,背斜断裂下沉,形成了今天的羚羊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