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格局研究综述
生态环境中的景观格局变化

生态环境中的景观格局变化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生态环境的变化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其中,景观格局的变化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景观格局是指地表形态、植被分布、土地利用等因素共同构成的地物空间配置的总体特征。
因此,生态环境中的景观格局变化不仅与自然资源的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维护和人类健康密切相关,还与人类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密不可分。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生态环境中景观格局变化的原因、影响以及如何保护景观格局的稳定。
一、原因分析1.城市化进程加速城市化指的是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大量用地、开发和建设使得原有的生态环境和生物栖息地被破坏。
特别是在城市周边和郊区,农村居民建房、开荒种地、养殖等行为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尤为严重,导致原生态系统的破坏和生态环境的严重恶化,进而影响到整个景观格局的稳定性。
2.农业生产方式变化现代化农业生产方式的推广和发展带来了生产效率的提高,同时也出现了一些负面影响,比如大规模农业生产模式下的农药、化肥的过量使用和粗放式农业生产模式造成的土壤流失等现象,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直接影响到景观格局的稳定性。
3.自然因素的影响自然灾害、气候变化、地质变化等自然因素的影响也对景观格局的稳定性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譬如,气候变化导致的干旱、水资源短缺、温度升高等变化将进一步影响生态环境的稳定性,从而影响到景观格局的稳定性。
二、影响分析1.生态环境的恶化生态环境是保障生物多样性、社会发展和人类健康的重要基础。
当生态环境中的景观格局开始发生变化时,这意味着生态环境的稳定性受到了威胁。
当生态环境的物种种群、地表水、空气、土地、气候等基本要素发生改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就会受到威胁,生态环境会受到破坏。
2.资源的浪费与损失景观格局的变化还可能导致资源的浪费和损失。
比如,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景点周边的自然环境和景观格局可能出现严重的破坏,这样既浪费了资源,也损失了可持续发展的机会。
3.经济与社会发展受阻景观格局的变化会对当地的发展产生影响,包括经济、社会和文化等领域。
景观生态学原理——景观格局与分析

景观生态学原理|——景观格局与分析景观的三个特征:1、格局:生态系统的大小、形状、数量、类型及空间配置相关的能量、物质和物种的分布2、功能:景观单元之间的相互作用,生态系统组分间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物种流3、动态:斑块镶嵌结构与功能随时间的变化3.1 景观发育景观格局的形成,受到生物与非生物两个方面的影响3.2 景观要素景观要素包括景观斑块、廊道、基质,以及附加结构3.2.1 斑块(patch)空间的非连续性以及内部均质性1. 斑块起源主要因素:环境异质性(environmental heterogeneity)自然干扰(natural disturbance)人类活动(human activity)1、环境资源斑块由于环境异质性导致,稳定,与自然干扰无关,由于环境资源的空间异质性和镶嵌规律2、干扰斑块由于基质内的各种局部干扰引起,具有最高的周转率,持续时间最短3、残存斑块是动植物群落受干扰后基质内残留的部分4、引进斑块人们把生物引入某一地区后形成的斑块1)种植斑块2)聚居地2. 斑块面积1、对物质和能量的影响2、对物种的影响1)岛屿,面积效应——生境多样性(habitat diversity)——物种多样性2)陆地,基质异质性高3. 斑块形状斑块的形状和走向对穿越景观扩散的动植物至关重要1、圆形和扁长形斑块,内缘比(interior ratio)2、环状斑块3、半岛4. 斑块镶嵌相似的斑块容易造成扩散不同类型的斑块镶嵌,能够形成对抗干扰的屏障、5. 斑块化(缀块性,patchiness)与斑块动态1、斑块化机制斑块化:斑块的空间格局及其变异,大小、内容、密度、多样性、排列状况、结构、边界特征对比度(contrast):斑块之间以及斑块与基质之间的差异程度空间异质性(spatial heterogeneity):通过斑块化、对比度以及梯度变化所表现出来的空间变异性生物感知(organism-sensed):生物对于斑块化的反应最小斑块化尺度(smallest patchiness scale):粒度(grain)最大斑块化尺度(largest patchiness scale):幅度(extent)斑块化动态:斑块内部变化和斑块间相互作用导致的空间格局及其变异随时间的变化斑块化产生的原因:物理的和生物的,内部和外源的2、斑块化的特点1)可感知2)内部结构,时空等级性,大尺度斑块是小尺度斑块的镶嵌体3)相对均质性4)动态特征5)生物依赖性6)斑块的等级系统(patch hierarchy)7)等级间的相互作用8)斑块敏感性(patch sensitivity)9)斑块等级系统中的核心水平:最能集中体现研究对象或过程特征的等级水平,相应的时空尺度称为核心尺度(focal scale)10)斑块化原因和机制的尺度依赖性3、斑块化的生态与进化效应3.2.2 廊道(corridor)廊道是线性的景观单元,具有通道合阻隔的双重作用1. 廊道的起源干扰廊道、残存廊道、环境资源廊道、种植廊道、再生廊道2. 廊道的结构特征1)曲度:廊道的弯曲程度,影响物质、能量、物质的移动速度2)宽度3)连通性:廊道单位长度上间断点的数量表示4)内环境:较大的边缘生境和较小的内部生境3. 廊道分类1)线状廊道:全部由边缘物种占优势的狭长条带2)带状廊道:较丰富的内部种的内环境的较宽条带3)河流廊道:分布在河流两侧3.2.3 基质(matrix)1. 基质的判定1)相对面积2)连通性3)控制程度4)3个标准结合2. 孔隙度和边界形状孔隙度(porosity):单位面积的斑块数目3.2.4 附加结构(add-on)异常景观特征,在整个景观中只出现一次或几次的景观类型3.3 景观格局特征目的:从无序的斑块镶嵌中,发现潜在的有意义的规律性3.3.1 斑块-廊道-基质模式(patch-corridor-matrix model)3.3.2 景观对比度1. 低对比度结构自然形成的,热带雨林,相邻景观要素彼此相似2. 高对比度结构自然、人工3.3.3 景观粒径(landscape grain)粗粒(coarse grain)和细粒(fine grain)生物体粒径(home range):生物体对其敏感或利用的区域粒径大小取决于整个景观的尺度3.3.4 景观多样性(landscape diversity)由不同类型生态系统构成的景观在格局、功能和动态方面的多样性或变异性,反映景观的复杂性程度1)斑块多样性:数量、大小、形状的多样性2)类型多样性:景观类型的丰富度3)格局多样性:景观类型空间镶嵌的多样性3.3.5 景观异质性(landscape heterogeneity)多样性——斑块性质的多样化异质性——斑块空间镶嵌的复杂性,景观结构空间分布的非均匀性、非随机性1)空间异质性2)时间异质性3)功能异质性梯度分布镶嵌结构3.4 生态交错带与生态网络3.4.1 边缘效应与生态交错带景观单元之间的空间联系:生态交错带、网络结构1. 边缘效应(edge effect)边缘地带由于环境条件不同,可以发现不同的物种组成和丰富度边缘物种:仅仅或主要利用景观边界的物种内部物种:远离景观边界的物种2. 生态交错带(ecotone)描述物种从一个群落到其界限的过渡分布区,由两个不同性质的斑块的交界及各自的边缘带组成生态过渡带(transition zone)景观边界(landscape boundary)1)特征:生态应力带(tension zone)、边缘效应、阻碍物种分布(半透膜)、2)描述:结构:大小、宽度、形状、生物结构、限制因素、内部异质性、密度、分形维数、垂直性、外形或长度、曲合度功能:稳定性、波动、能量、功能差异、通透性、对比度、通道、过滤、屏障、源、汇、栖息地3)尺度效应:某一尺度上可以明辨的交错带在另一尺度上可能模糊不清4)气候变化:更为敏感,迟滞(lag)5)生态交错带与生物多样性:农业生产把异质的自然景观变成大范围同质的人工景观,消灭了自然生态交错带,扩展了人为生态交错带3.4.2 生态网络与景观连通性生态网络(network)将不同的生态系统相互连接起来两类物种:生活在网络包围的景观要素内部的物种,廊道是一种障碍;生活在廊道内、沿着廊道迁移的物种1. 廊道网络由节点(node)和连接廊道构成,分布在基质上形式:分支网络(branching network):树状的等级结构环形网络(circuit network):封闭的环路结构1)廊道网络的结构特征网络交点、网状格局、网眼大小、网络结构的决定因素(历史和文化的)2)廊道网络描述连通性:在一个系统中所有交点被廊道连接起来的程度,指示网络的复杂度,用r指数方法来计算r指数:连接廊道数与最大可能连接廊道数之比r=L/Lmax=L/3(V-2),V为节点数环度:用α指数衡量,表示能流、物流、物种迁移路线的可选择程度。
景观生态学空间格局分析方法综述

景观生态学空间格局分析方法综述景观生态学课程论文景观生态学景观格局分析方法综述目录摘要 (I)引言 (1)1 景观生态学的格局分析方法 (1)1.1景观格局分析概述 (1)1.2景观空间格局指数 (1)1.2.1景观单元特征指数 (1)1.2.2景观异质性指数 (2)1.2.3景观指数的实例应用 (3)1.3景观分析的统计学方法 (4)2不同类型景观格局分析方法及案例 (4)2.1基于GIS 的山林地区的景观格局分析方法——以宁远县为例 (4)2.1.1研究区域概况 (4)2.1.2研究数据与处理 (5)2.1.3土地利用分类系统 (5)2.1.4研究方法——景观空间格局指数分析法 (5)2.1.5景观格局特征指数变化结果分析 (6)2.2基于GIS干旱区绿洲城市景观格局分析方法——以石河子市为例 (7)2.2.1研究区域概况 (7)2.2.2研究数据与处理 (7)2.2.3景观格局指数分析 (8)2.2.4城市景观格局总体变化特征结果分析 (9)2.3城市湿地公园景观格局分析——以白鹭湾湿地公园为例 (10)2.3.1研究区域概况 (11)2.3.2研究数据与处理 (11)2.3.3景观空间格局特征指数分析研究方法 (11)2.3.4结果与分析 (12)3 结语 (13)参考文献 (14)摘要景观格局是景观生态学的核心问题,其目标是通过确定景观格局来分析生态过程。
本文主要对景观生态学的格局分析方法进行综述,分别从景观格局分析概述、景观空间格局指数结合景观分析的统计学方法进行阐述,并通过山林地区的景观格局分析方法——以宁远县为例;干旱区绿洲城市景观格局分析方法——以石河子市为例;城市湿地公园景观格局分析——以白鹭湾湿地公园为例,对景观格局分析方法在不同类型的景观中的运用进行详细阐述。
关键词:景观生态学;GIS;景观格局;特征指数;景观类型引言景观生态学是研究景观单元的类型组成、空间配置及其与生态学过程相互作用的综合性学科[1]。
景观结构分析要怎么写

景观结构分析要怎么写1.空间组织结构可以从整体和局部两个层次来分析景观空间的组织结构。
在整体空间结构分析中,可以观察到景观空间的布局、分区、连通方式等组织形式,如正交网格、放射状、分级分区等;在局部结构分析中,可以观察到景观元素的布局、尺度关系、高度变化等组织形式。
2.功能分析针对不同类型的景观空间,可以分析其应有的功能,并观察景观元素和组织形式是否能够满足这些功能要求。
例如,公园景观应该提供休闲娱乐、运动健身、社交交流等功能,通过分析景观元素是否与这些功能相匹配,可以评估其功能性。
3.材质与色彩分析景观空间中的材质与色彩是构成景观结构的重要元素。
通过分析景观材质(如石材、木材、草坪等)和色彩(如天蓝色、绿色、金属色等)的使用方式和组合关系,可以分析其对景观氛围、视觉效果和观赏价值的影响。
4.种植分析景观中的植物作为自然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景观结构起到关键作用。
通过分析植物种类、生长形态、分布密度等特征,可以了解到植物对景观的影响,以及植物与其他景观元素的协调性。
5.地形地貌分析地形地貌是景观空间的基础,对景观结构的形成和演化有着重要影响。
通过分析地形地貌的起伏、坡度、水体分布等特征,可以探讨景观空间的地理条件对景观结构的塑造作用。
6.可持续性分析在进行景观结构分析时,要考虑到可持续性的因素。
这包括节约能源、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考虑。
通过分析景观元素和组织形式对可持续性的影响,可以评估景观结构的可持续性表现。
综上所述,景观结构分析需要从空间组织结构、功能分析、材质与色彩分析、种植分析、地形地貌分析和可持续性分析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考量,以全面了解和解读一个景观空间的结构特征。
只有对景观结构有深入的了解,才能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和设计,并最终创造出具有艺术性、功能性和可持续性的景观作品。
景观规划的研究综述

景观规划的研究综述作者:郭兰来源:《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年第07期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也随着加快,相应的有关我国园林景观规划的发展也成上升趋势。
本文归纳提出了国际景观规划的热点景观类型、研究主题和主要研究方法,分析了目前主要的景观规划流派,并对我国城市园林景观规划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关键词: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景观设计学;景观规划;景观研究动态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economy in our country, also along with the speeding up urbanization process, the corresponding relat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landscape planning is into a rising trend. Article summed up the focus of international landscape planning and landscape types, research topics and main research methods,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main genre of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urban landscape planning in China was discussed.Key words: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Landscape design school; Landscape planning; Landscape research dynamic.中图分类号:P9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在时代迅速发展的背景下,景观设计学学科的内涵与外延都发生了很大的扩展,其逐渐成为一门建立在广泛的自然科学和人文与艺术学科基础上的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应用学科。
景观安全格局研究综述

第 3 卷第 4期 l
20 0 8年 8月
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
I e o g la Fo e ty I e tg to n De in nn rM n o i r sr nv si ain a d sg
v 13 . . o . 1 NO 4
1 景 观 安。
1 1 景观 安全 格局 的概 念 .
为 进 一 步 将 景 观 生 态 学 应 用 于 景 观 规 划 的 实
景观安全格局 ( P 是判别 和建立 生态基础设 s)
施 的一 种 途径 , 途 径 以景 观生 态学 理 论 和方 法 为 该
s a e s c r y p t r s v r mp r n o h c l gc lp a n n fln s a e a d e oo ia e u i c p e u t a t n i e i o t t rt e e oo i a ln i g o d c p n c lgc ls c r y i e y a f a t
JANG i a I Gu — u n,XU T a in—s u h
( o tw s F rs yC l g ,K n n 6 0 2 ,C ia Suh et oet ol e u mi r e g 5 2 4 hn )
Ab t a t : e c nc p in a e e r h meh dso a d c p e u t te n we ep o wa d,a h s r c Th o e to nd r s a c to fl n s a e s c r y patr r utfr r i nd t e c re e e o u r ntd v lpme i a in i o nd a o d we e i r d c d,i ho d t a h td f lnd ntst to n h me a br a r nto u e u ts we h t t e su y o a —
景观生态学空间格局分析方法综述

景观生态学空间格局分析方法综述景观生态学是研究景观格局和生态过程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领域。
景观格局表示了自然和人类活动在地表上的分布情况,而生态过程则是描述生物间相互作用和能量流动的过程。
了解景观生态学空间格局的分析方法对于保护和管理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下文将综述几种常用的景观生态学空间格局分析方法。
1. 景观破碎度指数:景观破碎度指数是通过计算规定空间单位内的斑块个数和大小来反映景观破碎程度的指标。
常用的景观破碎度指数包括片段化指数(Patchiness Index)、简化指数(Simpson Index)和破碎度指数(Fragmentation Index)。
这些指数可以帮助研究者评估景观的连续性和完整性,以及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过程的影响。
2.斑块统计:斑块统计是通过计算不同类型和形状的斑块在景观中的分布情况来分析景观格局。
常用的斑块统计方法包括斑块大小分布、斑块形状指数和边缘/面积比等。
斑块统计方法可以帮助研究者了解景观中不同类型斑块的大小、数量、形状和分布情况,从而评估景观格局对于物种分布和迁移的影响。
3. 景观分维:景观分维是通过计算景观中斑块的空间分布来确定景观的复杂度和分散程度的指标。
常用的景观分维方法包括盒维法(Box-counting method)和多重分形方法(Multi-fractal method)。
景观分维方法可以帮助研究者定量描述和比较不同景观的空间复杂性和分散程度。
综上所述,景观生态学空间格局的分析方法主要包括景观破碎度指数、斑块统计、景观分维以及边界和分岔分析等方法。
这些方法通过计算斑块的大小、形状、分布和连接程度等指标来描述景观格局的特征,从而帮助研究者了解景观对于生物多样性和生态过程的影响。
这些分析方法可以为保护和管理生态系统提供科学依据,以实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景观格局演变及优化研究综述

用 GS I 分析 了瑞 士的景 观格局 ,uu 和 Lt o 对 美 国新 L qe ar hp 泽西州 松林 景 观空 间 和 时 间 的 变 化 进 行 了研 究 ; ad M ne
和 R bH .Jn ma o .G o g n以可 持续 发展 的思想 为 指导 , 究 研
重要意义 。该文通过分析 国内外 学者的研 究工作 , 总结 了景观格局 演 变及优 化研 究的主要 内容和成 果, 最后 探讨 了
未来景观格局演 变及优化的研 究热点和发展趋势 。
关键词 : 景观 格局 ; 格局优化 ; 发展趋 势 中图分类号 ¥5 . 2 7 99 文献标 识码 A 文章 编号 10 7 3 (0 1 2 — 2— 3 0 7— 7 1 2 1 ) 1 9 0
了欧 洲 中 部 和 北 部 农 村 景 观 变 化 中 的 人 为 因 素 ; D i a a 等 采用典 型相关 分析 了加 拿大 魁北 克 H u— a unPn y at
Sit a rn 地 区 1 5 an —Lue t 9 8—19 9 3年 间景观格 局演 变 同 自然
工河流域景观格局的形成机制、 分布及其环境分异特征 , 揭示了景观格局与环境分异 的相互关 系 ; 田光进等利
在于内外驱动力对景观组成要素的干扰作用 , 其结果使得
景观 稳 定 性 及 其 空 间格 局 发 生 变 化 。 F J A A 和 UI R H
用 T 遥感影 像 , M 采用 景观指 数研 究 了海 口市 的景 观 格局 变 化 特 征 ; 冬 梅 等 利 用 GS R 宋 I、 S技 术 结 合 F A — R G SA S T T 软件 , 析 了甘肃省 民勤 绿洲 近 1a 分 4 问的 景观 格 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景观格局的研究内容综述
• 3.1 研究区域范围
• ]城市的研究,如乔美华对大同市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研究,王佳、熊妮 娜对北京市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研究,常芳基于GIS/RS的太原市1976 年——2005年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动态分析,柏林等基于景观格局指数 的大庆市土地利用利用格局变化分析,均属此类;
• 4.1 遥感(Remote Sensing, RS)技术是景观生态学研究中 的重要方法,能够快速、大面积获取如空间位置、植被类 型、土地利用状况、土壤类型等地表参数,从而获取大尺 度上各种空间和资源信息(Jensen&Cowen, 1999),为景 观生态学提供必需的基础数据资料,因此在景观格局分析 中有着广泛的应用(Hung etal, 2010;Wang et al, 2010)。
的概念框架,促使生态学家更加关注尺度 效应和尺度转换问题 (Levin,1992)。
• 研究尺度问题不仅有助于选择揭示景观格局规律性的最适 测量尺度(Wu et al, 2002;刘茂松等,2004),而且有助于 探讨景观空间异质性的成因(李团胜,1998),从而揭示景 观变化模式以及动力学机制(Wu,2002)。
• 肖笃宁利用景观格局的几个记测指标如优势度指数、多样 性指数以及转移矩阵等对沈阳西部近30年的景观进行了动 态研究,同时得出景观格局的破碎化也显露了土地承载力 的危机。
• 4.4 地统计学法
• 在研究早期,景观指数法在揭示格局的多尺度特征方面发 挥了重要作用,但景观指数尺度图的突变和转折很少,不 能准确预示景观等级结构的存在(Wu,2000)。
• 3.3 研究具体对象
• 主要包括尺度相关性研究、土地利用状况研究、景观格局 分析及成因分析,这是主流。
• 也有部分纯理论实践研究的,如刘家富、王平的景观指数 算法应用,何厚荣、周青山有关区域景观指数提取与分析, 王晓微遥感图像掩膜景观分类,齐伟、曲衍波的区域代表 性景观指数筛选。
• 3.3.1 景观指数算法应用
• 4.3 景观指数的应用
• 景观指数是研究景观格局特征的一种重要工具。 • 景观指数通常包含两部分内容:(1)景观斑块特征指数;
(2)景观异质性指数。 • 其中,表征景观斑块特征的指数有斑块面积(可以从图上
直接进行量算得出,其中某一景观要素类型的最大与最小 斑块面积分别具有不同的生态意义),斑块数(包括两重含 义,分别是整个景观的斑块数与单一景观的斑块数),斑 块周长(景观指数的重要参数之一,表征各种能量扩散的 可能性); • 表征景观异质性指数的有多样性指数(常被用于分析研究 群落空间分布的规律性),镶嵌度指数(常被用来分析相邻 景观生态系统的对比程度),距离指数(用来确定景观中的 斑块是否为随机分布;其次,用来定量地描述斑块的连续 度或者隔离度),生境破碎化指数(是景观异质性的重要组 成,是现存景观的重要特征)。
• 3.3.2 景观空间格局的尺度相关性研究
• 在不同的观测尺度下,同一研究对象所表现出的格局会有 所差异,即空间格局的尺度相关性。
• 在景观生态学中,尺度通常是指研究某一物体或现象时所 采用的空间或时间量度(乌区建国等,2000),常以粒度和 幅度来表达,粒度指空间最小可辨识单元所代表的特征长 度、面积或体积(空间粒度),或某一现象或事件发生的频 率(时间粒度);幅度指研究对象在空间或时间上的持续范 围或长度。
• 3.2 研究时相
• 单时相的研究,也有多时相的研究。
• 刘鸿雁、赵雨森对哈尔滨市的研究,宋鹏飞对太原城区的 研究,王晓微基于遥感图像掩膜法的厦门市景观分类与动 态变化研究,都属于单时相的研究;
• 而常芳对太原市1976——2005年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动态 分析,王佳等对北京20年土地利用状况的研究则属多时相 研究。
• ]省区范围的研究,如张本峋、申怀飞对河南省的研究,曾加芹、欧阳 华等对西藏地区的研究;
• ]流域范围的研究,如卢玲、李新等对黑河景观格局的分析;
• ]对铁路沿线的研究,余艳红以丽江至香格里拉铁路生态影响评价为例 进行了研究;
• ]对一个湖区的研究,如郑建蕊、蒋卫国对洞庭湖区的研究;王景伟、 王海洋以鞍山大麦科湿地自然保护区为例,研究景观指数在景观格局 描述中的应用,还有候绍洋基于GIS的山区和平原景观指数粒度效应 分析。
• 而地统计学法在景观尺度的研究工作中则应用相对广泛得 多(王政权,1999;吕一河和傅伯杰,2001),如空间自相 关分析(Spatial autocorrelation analysis ) ( Pierre, 1998 ; Fortin, 1999 )、半方差分析(semivariogram analysis ) C Rossi et al,1992)、谱分析(Spectral analysis ) (Rensahaw et al,1984)、小波分析(Wavelet analysis ) ( Bradshaw, 1992; Monica, 1999;祖元刚等,1999;孙 丹峰,2003)、分形分析(Fractals ) ( Sugihara et al, 1990 )、尺度方差分析(Cullinan, 1997 )、点格局分析 (Point pattern analysis ) ( Ripley BD, 1976; Diggle PJ, 1983;张金屯,2004)等。
• 王根绪等(2004年)在高寒湿地系统的动态变化研究中提出 了湿地空间格局和功能动态变化分析指标及其量化的方法, 主要包括对湿地系统空间分布变化和湿地系统空间格局变 化进行分析。圣彦等(2010年)引入景观格局指数对广州 市不同时期的城市热场内部格局进行定量分析,确定广州 市热岛的时空分布差异,并且采用 Kappa 系数对温度强 度的演变实现数量上和位置上的综合定标,从而得出了广 州市城市热岛的时空分布格局以及演化历程。
或人为形成的一系列大小、形状各异,排列不同的景观镶 嵌体在景观空间的排列,它既是景观异质性的具体表现, 同时又是包括干扰在内的各种生态过程在不同尺度上的作 用的结果。 • 它是在多种驱动力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反映了人类活动 对景观作用的范围、强度和频率,同时也影响着生态系统 的格局和过程(Redman,1999)。
• 4.2 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GIS)具有采集、处理、分析、建模和显示空间数据的功能 (黄杏元,1993),通过科学管理和综合分析具有空间内涵 的地理数据,提供对规划、管理、决策和研究所需信息 (成士梅,1996)。
• 彭少麟、邵国凡、马荣华等对于RS和GIS在景观格局中的 新应用做了大量探索工作,研究成果也充分证明了RS和 GIS在景观格局的研究中的重大潜力。
• 李秀珍等(2004)应用景观中性模型对常用景观指数进行了 评价,认为值得推荐的指标有总板块数目、平均斑块大小、 总边界密度,分维数,这几种指标都可应用于类型水平和 景观水平。
• 陈文波等(2002)认为平均周长面积比、蔓延度、相对斑块 面积、分维数和斑块类型数几个指标间独立性较好,又能 比较全面的描述景观格局。
• 岳天祥等认为生态地理建模存在多尺度问题 (岳天祥,刘 纪远,2003)。
• 吕一河等对生态学中常见的尺度转换方法进行了分析和总 结(吕一河,傅伯杰,2001),孟斌等对地理学常用尺度转 换方法进行了归纳(孟斌,王劲峰,2005)。
• wu 对尺度问题进行了系统论述(wu,2000),提出的尺度 概念比较准确、完整和科学,得到了众多学者的认可。余 勇、李梅等以四川青城山世界遗产保护地为例进行了空间 分辨率粒度变化对景观多样性模拟的影响的分析;邓向瑞 采用 15x15、30x30、45x45 和 60x60 四种不同大小粒度 对北京山区森林景观格局及其尺度效应进行了研究,生成 了不同尺度下森林景观多样性指数空间分布图。
• 3.3.4 其他方面的研究
• 周年兴等从景观美学价值的角度出发,研究森林景观的生 态特征,从而得出美景度值与景观格局指数间的相关性。
• 钟德燕等依据景观生态学原理,分析研究了土地利用景观 格局在不同地貌类型下的差异性。
• 周启刚等利用GIS技术与景观格局指数对成都近郊区进行 了景观格局分析,研究表明整体生境处在一个良好的状态, 但部分区县受人类干扰较大;赵晓燕等基于GIS分析西安市 城市景观格局并提出景观格局优化意见。
• Dietzel (2005)比较了不同时期景观指数的差异,揭示 了城市增长存在“分散一融合”的震荡过程;
• Luck and Wu ( 2002)以空间代时间,研究了城市化梯度 上景观指数的变化,从而揭示了城市景观格局随着城市化 过程发展的变化规律。
• 朱彬和马晓冬(2011)运用景观指数研究了苏北地区乡村聚 落的景观格局特征,结果表明苏北地区乡村聚落的空间分 布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
• 3.3.3 景观格局动态变化研究
• 景观格局的动态变化与地域分布、资源构成、抗干扰力、自我恢复能 力、生物多样性有着密切的联系,对其进行的研究己经成为景观生态 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
• 傅伯杰(2006年)、刘红玉(2009年)等利用现代空间信息技 术对格局变化的过程模拟,以调查和观测数据为基础,结 合区域一体化的方法,建立景观生态学机制模型,可以大 大提升对景观演化机制的模拟能力。
• 肖盛利用RS与GIS技术对鼓山风景碎化程度低、连 通性好,并提出了景观维持的建议。
• 刘娜基于3S技术,通过景观格局指数和水文数据对洞庭湖 风景区景观格局的动态变化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该区域 调蓄功能与景观指数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 刘桂林等利用中巴资源卫星为主要数据源,通过计算景观 格局指数,研究了塔里木河下游在生态输水后景观格局的 动态变化特征。
景观格局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