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世界喀斯特研究现状

合集下载

喀斯特地区的地貌发育与水文地质特征

喀斯特地区的地貌发育与水文地质特征

喀斯特地区的地貌发育与水文地质特征喀斯特地区是指由于溶蚀作用形成的独特地貌景观。

它以其岩石溶解、洞穴、地下河流和塌陷的地表特征而闻名。

在喀斯特地区,地下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喀斯特地区的地貌发育和水文地质特征。

一、地貌发育喀斯特地区的地貌发育是由地表和地下水体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

首先,喀斯特地区的地表由于石灰石等可溶性岩石的溶解而形成众多的溶洞。

这些洞穴在地下水的冲刷下逐渐扩大,形成了惊人的地下迷宫,如中国的九寨沟。

同时,地下水通过溶洞进入地下河流系统。

这些地下水流经岩层的间隙和裂缝,不断切割岩石,并形成了着名的地下河流。

这些河流也会在地下洞穴中汇集,形成地下河谷。

例如,斯洛文尼亚的普拉什卡河谷是一个迷人的地下河谷。

此外,喀斯特地区还有塌陷现象。

当地下溶洞被地质构造活动或湖泊水位的变化等因素破坏时,地表会发生塌陷。

这种塌陷发生后,地表会形成凹陷的地形,被称为陷落洞。

墨西哥的陷落洞“大洞”就是一个著名的例子。

二、水文地质特征在喀斯特地区,地下水在地表和地下水层之间形成了复杂的水文地质特征。

首先,喀斯特地区的地表水的存在对地下水的补给至关重要。

地表水和降水通过洞穴和地下河流渗入地下水层。

因此,地表水的供应对维持地下水的丰富至关重要。

其次,喀斯特地区有独特的地下水储集系统。

由于地层中含有可溶性岩石,地下水以溶解和侵蚀的方式储存。

这种地下水储集系统能够储存大量的地下水,并且对当地的水资源起着重要的补给作用。

例如,中国的贵州黔西南喀斯特山区拥有丰富的地下水资源,为当地居民的生活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此外,喀斯特地区还有独特的地下水流动系统。

地下水流动主要通过溶洞和地下河流进行。

这种地下水流动系统使地下水能够在地下层中重新分布,并不断补给各地区的地下水。

而这也为喀斯特地区的生态系统提供了生命的基础。

综上所述,喀斯特地区的地貌发育与水文地质特征密不可分。

地表和地下水的相互作用形成了独特的地貌景观,同时地下水的储集和流动系统为喀斯特地区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

“喀斯特贫困”的原因与对策分析

“喀斯特贫困”的原因与对策分析

“喀斯特贫困”的原因与对策分析“喀斯特贫困”的原因与对策分析摘要:由于喀斯特地区特殊的生态环境、农民群众的闭锁心理和的思想观念、以及历史因素的影响,造成了贵州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喀斯特贫困”,影响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立的进度和效果,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解决。

关键词:民族聚居区;喀斯特贫困;原因;对策贵州的经济开展滞后且不平衡,尤其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农村经济更加。

究其原因,除了历史因素、农民群众中存在的闭锁心理和思想观念及其他一些因素的影响外,区域地理环境的劣势是影响农村经济增长和农民增收的重要原因。

贵州是典型的喀斯特地区,喀斯特地表有两个突出特征,一是山高林密,坡度陡峭,岩多土少。

二是生态系统极为脆弱,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极易造成植被破坏,使植被退化造成水土流失而出现石漠化。

喀斯特地质地貌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增长和农民增收,和其他影响因素一起造成了民族聚居区的“喀斯特贫困”,影响了新农村建立的进度和效果。

因此必须了解造成“喀斯特贫困”的原因,寻找有效的解决措施和方法,帮助农民尽快摆脱贫困,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

一、“喀斯特贫困”的原因(一)客观原因喀斯特地区特殊的地质地貌造成了生态环境的恶劣,是造成“喀斯特贫困”的主要原因。

1、土地瘠薄,机械化生产程度低。

喀斯特地区岩多土少,坡度陡峭,道路崎岖,机械化生产实现程度低甚至完全无法实现,农民只能采用牛耕马驮锄头挖等传统耕作方式,一些缺乏牛、马等生产资料的特困户只能靠人工操作,还有一些农民甚至采用刀耕火种的原始耕作方式。

土地瘠薄和机械化生产程度低成了农村经济开展的主要障碍,在贵州的喀斯特腹地——瑶山和麻山地区这种状况尤其严重,农民也最贫困,全省大多数地区都是省级或国家级贫困地区。

2、水土流失、石漠化现象严重。

喀斯特地质生态很脆弱,过度降水是造成水土流失和石漠化的原因之一,但主要是人为破坏植被造成的。

长期以来过度强调粮食生产而毁林开荒、不合理的耕作方式、滥砍乱伐、过度采伐森林和不合理采石采矿等“短期行为”是造成石漠化的罪魁祸首。

喀斯特地貌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喀斯特地貌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喀斯特地貌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由于喀斯特地貌长期在流水、风沙作用的溶蚀和侵蚀下,导致水土流失严重,使得耕地面积逐渐减小,容易发生旱灾等,土地当中的营养物质的流失,加上地貌本身就是高原山地地区,所以土层薄,土地贫瘠,不宜于农作物的生长。

除此之外,土地石漠化严重不利于农业的发展。

然后一个地方经济的发展往往离不开第一大产业农业的发展,农业可以为其它产业奠定基础,所以从农业的角度来讲,喀斯特地貌对当地经济的增长是不利的。

喀斯特的特点
喀斯特地形特点:地表崎岖、土壤十分贫瘠,不利农业发展,因此在云贵高原有地无三里平,天无三日晴,人无三両银的俗谚。

但其千沟万壑的特色却十分受到观光客青睐。

我国喀斯特现象的文字记载,可追溯到2400年前。

距今约300多年前徐宏祖(霞客)已专门研究并记述了南方喀斯特地形与洞穴。

喀斯特地貌特别受岩性为主的地质背景及气候为主导的地理环境的控制。

以上内容参考。

喀斯特石漠化及其危害

喀斯特石漠化及其危害

喀斯特石漠化及其危害喀斯特石漠化及其危害喀斯特石漠化(Karst Rocky Desertification)是指在亚热带脆弱的喀斯特环境背景下,受人类不合理社会经济活动的干扰破坏,造成土壤严重侵蚀,基岩大面积出露,土地生产力严重下降,地表出现类似荒漠景观的土地退化过程。

喀斯特石漠化是土地荒漠化的主要类型之一,它以脆弱的生态地质环境为基础,以强烈的人类活动为驱动力,以土地生产力退化为本质,以出现类似荒漠景观为标志。

喀斯特石漠化带来的危害是严重的、多方面的:1. 喀斯特石漠化将导致土壤侵蚀性退化,使水土流失加剧,可耕地面积减少。

这在贵州的喀斯特山区表现由为突出。

其后果就是土地的石漠化,土壤贫瘠化和土壤结构性恶化;导致这些地区农民的贫困问题加剧,而这又将进一步促使喀斯特石漠化的发生和发展。

2. 喀斯特石漠化将导致喀斯特地区植被的逆向演替,乔木逐渐为典型的小灌木、草灌丛所取代,使岩溶生态系统内植物种群数量下降,群落的生物量急剧降低,植被结构简单化,破坏了物种群多样化;接踵而来的是生物遗传的多样性、物种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的逐步消失,物种灭绝速度加快。

3. 喀斯特石漠化使地表裸岩增加、森林植被减少,导致其调节缓冲地表径流的能力降低、水源涵养能力下降,地下径流变化幅度增大,表层带岩溶泉枯竭,使区域性的旱涝灾害发生和小气候环境恶化的几率增加。

4. 喀斯特石漠化使喀斯特地区的社会经济的发展受到阻碍,将导致贫困发生的几率增加,人和自然的矛盾加剧;反过来使生态环境受到更为严重的破坏,使石漠化的治理的难度加大。

5. 喀斯特石漠化将破坏喀斯特地区的生态自然景观,或造成其区域内景观的旅游价值降低以致丧失,影响其优势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

6. 喀斯特石漠化是西南喀斯特地区最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也将威胁长江中上游和珠江流域的生态安全,建立行之有效的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已是非常紧急和重要的问题。

上述的喀斯特石漠化所带来的危害的各个方面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将导致人口-自然环境-社会经济之间恶性互动。

关于喀斯特地貌的研究报告讲解

关于喀斯特地貌的研究报告讲解

单位组织:衢州市第一中学报告人:郑开怀;刘妍;穆香山;林涛;余琴;杨紫欣指导老师:黄冬梅导语:中国是一个有5000年悠久历史的东方文明古国。

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丰富多彩的民族习俗以及美丽的自然风景一直吸引着世界的目光。

中国的自然景观、人文风貌富于东方风韵,它有宽广的陆地,高大的山脉,辽阔的海洋和长长的河流。

在其中中国喀斯特地貌别具一格,在广西地区的喀斯特地貌广为世人称道。

现在便让我们走进这一美丽的地貌吧。

摘要:喀斯特是碳酸盐类岩石分布地区特有的地貌现象。

中国是世界上对喀斯特地貌现象记述和研究最早的国家,早在晋代即有记载。

我国西南地区气候湿润,降雨丰沛,流水作用显著,并且存在大量的可溶性岩石,因此,这一地区是喀斯特地貌广为分布的地区。

而且这一地区的很多美丽的自然景观都是建立在这种特殊的地貌类型基础之上的。

“喀斯特”原指南斯拉夫西北部的一个大量分布石灰岩的高原,人们研究地貌类型,因此称这种地貌类型为“喀斯特地貌”。

目录:一:导语二:摘要三:正文:1. 喀斯特地貌的特点2. 喀斯特地貌成因3. 喀斯特地貌形成的条件4. 著名的喀斯特地貌景观四:研究工作结果和结论五:参考文献三:正文(一):喀斯特地貌的特点喀斯特地貌指水对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

喀斯特地貌千沟万壑,常见的景观如石芽、石沟、石林、峰林、落水洞、漏斗、喀斯特洼地、溶洞、地下河等。

(二):喀斯特地貌形成过程以下6步:1、地表水沿灰岩内的节理面或裂隙面等发生溶蚀,形成溶沟(或溶槽),原先成层分布的石灰岩被溶沟分开成石柱或石笋。

2、地表水沿灰岩裂缝向下渗流和溶蚀,超过100米深后形成落水洞。

3、从落水洞下落的地下水到含水层后发生横向流动,形成溶洞。

4、随地下洞穴的形成地表发生塌陷,深度大面积小,称坍陷漏斗,深度小面积大则称陷塘。

5、地下水的溶蚀与塌陷作用长期相结合地作用,形成坡立谷天生桥。

6、地面上升,原溶洞和地下河等被抬出地表成干谷和石林,地下水的溶蚀作用在旧日的溶洞和地下河之云南路南的石林是上述第一阶段(溶沟阶段)的产物,这里的自然风光因阿诗玛姑娘的动人传说而变得格外旖旎。

喀斯特生态系统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与物质循环研究_重要性_现状与趋势_刘丛强

喀斯特生态系统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与物质循环研究_重要性_现状与趋势_刘丛强

收稿日期 : 2009-11 -01 ; 修回日期 : 2009 - 11 -10 基金项目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973” 项目( 2006C B403200)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40721002 , 90610037) 作者简介 : 刘丛强( 1955 —) , 男 , 研究员 , 博士生导师 , 主要从事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和地表物质循环研究 。 E - mail : liucongqiang @vi p. skleg . cn
[ 1-2]
响应与影响 , 剖析环境变化的自然和人文因素 , 为我 国典型区域在全球变化背景下的合理发展提供对策 和决策依据 。 喀斯特地质与生态系统是地球表层系统中的重 要组成部分[ 6] , 中国西南喀斯特地质与生态系统在 水文地质 、 地球化学背景 、 喀斯特植被以及喀斯特人 类活动方面具有特殊性 , 构成了脆弱的地质与生态 系统 , 在基础科学研究和退化生态系统的综合治理 方面都具有世界代表性或范例性 。 喀斯特地质与生 态系统由于 CO 2-H 2 O-CaCO3 体系活跃的生物过程 和化学过程 , 在全球碳循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 岩 溶学研究长期处于形态描述 、分类和成因分析的过 程中 , 采用地球系统科学的认识和方法论来研究岩 溶科学却比其他学科较晚[ 7-8] 。 近 10 多年来 , 随着 喀斯特地区以石漠化为主要特征的生态环境恶化日 益严峻 , 国内外对喀斯特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给予 了高度关注 , 科学家们用地球系统科学思想从全球 角度研究岩溶 , 形成了现代岩溶学[ 8] 。 目前的喀斯 特科学研究重点和思路与以往 相比发生了明 显变 化 , 从原来的侧重地貌过程和水文过程的传统岩溶 过程研究转变到喀斯特生态系 统脆弱性和人 类影 响、 喀斯特地区的生态系统退化 、 生态重建研究 。 在 研究思路上 , 利用地球系统科学观 , 将喀斯特地质与 生态系统视为整体 , 将喀斯特地质与生态系统作为 地球系统中的子系统 , 以全球变化的区域响应为科 学核心 , 利用地质学 、 地理学 、地球化学 、 生物学等多 种学科理论和手段 , 对喀斯特地质与生态系统中各 种地质 、 地球化学和生态过程以及人为活动特点及 其对系统中物质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进行研究 。 2006 年国家科学技术部立项的“ 973” 项目( 西南 喀斯特山地石漠化与适应性生态系统调控) 主要瞄准

贵州喀斯特山区水土流失特征与水土保持研究进展1

贵州喀斯特山区水土流失特征与水土保持研究进展1

〔"〕 表! 贵州山区不同坡度耕地统计
#$%! &’(’)*’)+* ,- .)--$/$0’ *1,2$ +31’)4(’$. (/$( )0 53)67,3 2/,4)0+$ 坡! 度 ) *+ * 2 "0+ "0 2 ’0+ ’0 2 -0+ 3 -0+ 合! ! 计 面! 积 ( "# %& ) ,-. */ "$1. 1, "0#. ’1 *1. 1$ ’1. */ $,#. -0
〔 #〕 区土层瘠薄 , 水土流失与土地退化已成为制约这
一区域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探讨喀斯特山区水土 流失特征, 防治水土流失与土地退化, 对解决贵州喀 斯特区域的土壤匮乏, 发展农业生产, 改善生态环境 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图 !" 独山至荔波的公路旁的严重沟蚀
!" 喀斯特山区水土流失现状
贵州位于世界三大喀斯特集中分布区之一的东 亚片区的核心, 发育喀斯特碳酸盐面积达 %# 万平方 是喀斯特强烈发 公里, 占全省土地面积的 "#$〔 &〕, 育的高山区。山高坡陡、 土层薄, 生态环境极为脆 弱。贵州高原山区又是长江和珠江的分水岭地带, 区内沟谷切割密度和深度较大, 雨热同季, 多暴雨, 加上长期大规模的破坏性、 掠夺性垦殖, 地表覆盖遭 到严重破坏, 水土流失极为严重。水土流失以及土 地石漠化已成为贵州省生态环境中最突出的问题。 !’ 世纪, 全省水土流失面积达 "( )" 万平方公 里, 占全省总面积的 &#( *$〔 *〕; 石漠化面积 #! &+’ 平方公里, 约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 %+( &&$ , 而且每

喀斯特地貌的治理和保护措施

喀斯特地貌的治理和保护措施

喀斯特地貌的治理和保护措施
喀斯特地貌的治理与保护措施包括:
一、实施有效的土地利用管理。

采取有效的土地利用管理措施和发展活动,以减少喀斯特地貌的损害和破坏,维护其独特而多样性的生态系统。

二、强化监测管理。

建立一套完善的监测系统,监测喀斯特地貌的变化情况,及早发现可能危及喀斯特地貌的因素,以防止其受到破坏。

三、建立保护核心区。

根据喀斯特地貌的特征及其存在的问题,划定喀斯特地貌的保护核心区,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

四、加强科普教育。

加强对喀斯特地貌的科普教育,让人们更加充分地了解喀斯特地貌的特点和保护价值,从而提高对喀斯特地貌的保护意识和保护意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世界喀斯特研究权威专家
M·斯威婷博士
斯威婷博士于70年代初分别在英国和美国出版了她的《喀斯特地貌》专著。

这部著作影响深远,为以后的喀斯特研究者广泛引用。

80年代初,她编辑出版了一本极为重要的论文
集,该论文集收入了自上世纪末以来几乎所有重要的喀斯特研究经典文献,其中包括J·Crijic、A·Grund、W·M·Davis,A·Bögli的论著,以及她自己和她的学生D·C·Ford、P·w·williams的论著.:这本文集向我们展示了80拜洲弋以前世界喀斯特研究进展的主线,对我国研究者在科技复兴以后迅速了解国外喀斯特研究的历史和动态、确定自己的目标和方向帮助极大。

Williams P W et al.Geomorphic inheritanc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ower karst[J]. Earth Surface Processes and LandformsG, 1987,12(5): 453~465.
THE ROLE OF THE SUBCUTANEOUS ZONE IN KARST HYDROLOGY. JOURNAL OF HYDROLOGY,1983,61 ( 1-3): 45-67.
2、世界上主要的喀斯特研究国家
世界研究喀斯特的主要国家有美国、德国、中国、瑞典、法国、意大利等
下表截图为web of science 上有关喀斯特论文发表数量的统计
下表截图为web of knowledge 上有关喀斯特论文发表数量的统计
3、世界上喀斯特主要分布地区
总面积达51×106平方千米,占地球总面积的10%。

从热带到寒带、由大陆到海岛都有喀斯特地貌发育。

较著名的区域有中国广西、云南和贵州等省(区),越南北部,南斯拉夫狄那里克阿尔卑斯山区,意大利和奥地利交界的阿尔卑斯山区,法国中央高原,俄罗斯乌拉尔山,澳大利亚南部,美国肯塔基和印第安纳州,古巴及牙买加等地。

中国喀斯特地貌分布广、面积大。

主要分布在碳酸盐岩出露地区,面积约91~130万平方千米。

其中以广西、贵州和云南东部所占的面积最大,是世界上最大的喀斯特区之一;西藏和北方一些地区也有分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