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课(统编版)
人教部编统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2篇

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学设计第一篇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知道隋朝的建立、统一的时间及意义;了解隋朝强盛的原因及表现;掌握大运河开通的目的和作用;了解科举制的创建过程及作用;知道隋朝灭亡的原因。
(2)思考与探究“隋炀帝为什么要开通大运河”“如何评价大运河的开通”等问题,培养观察问题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从具体历史事实引出结论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故事、视频、材料及阅读教材等手段,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和参与。
(2)鼓励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提高学习历史的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和重要保障,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珍惜今天的统一、安定的社会环境。
(2)大运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他的开通是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的见证,至今仍值得我们为之骄傲。
(3)科举制度的出现时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是促成隋朝繁荣原因之一,符合当时的社会发展需要。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大运河开通的目的及作用;科举制的创建过程及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教学难点:通过学习探讨从隋朝灭亡中得到的正确启示。
学情分析:学生在上学期已经掌握了中国封建社会第一次大统一时期的秦汉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概况。
这些知识对于本单元的学习起了铺路搭桥的作用,使学生具备了学习隋唐历史知识的条件。
七年级学生正处于知识储备和价值观的初步形成时期,对国家和社会发展的趋势并不了解,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历史,培养正确的评价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能力,培养良好的兴趣爱好,培养关注历史发展的广泛性和持续性。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出示图片)一支《玉树后庭花》,成了一个没落政权的亡国之音;一首《泊秦淮》,感慨一段历史兴替的变幻无常;一株琼花,深院绽放,演绎一个淫逸暴君的穷奢传奇;一条古运河,千淌,见证一个繁盛帝国的短暂兴亡……,这里的繁盛帝国指的就是繁盛一时的隋朝,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隋朝来了解它的历史。
七下历史第一课知识点。

七下历史第一课知识点。
七年级历史第一课的知识点包括:
1. 历史的研究方法:考古学、史学、人类学等。
2. 人类的起源和迁移:人类起源于非洲,并逐渐迁移到世界各地。
3. 农业革命:约公元前1.1万年左右,人类开始从狩猎采集为生转变为农业生产。
4. 文明的发展:农业革命为人类社会带来了城市、国家、文字、工艺等文明的发展。
5. 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的特点和区别。
6. 中国历史的发展:中华文明的起源、夏商周三代的演变、封建社会的形成等。
7. 世界历史的发展: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等古代文明的兴起和衰落。
8. 历史的重要事件和人物:如古代的汉朝、秦始皇、亚历山大大帝等。
9. 历史的价值和意义:了解历史可以帮助我们认识过去、理解现在,并为未来提供参考。
以上是七年级历史第一课的主要知识点,具体的内容可能根据教材和课程设置有所差异。
七年级下册历史第1课

七年级下册历史第1课
七年级下册历史第1课是《隋朝的统一与灭亡》,具体知识点如下:
1、隋朝建立的时间、人物、都城;统一的时间、意义?
时间是581年;人物是杨坚隋文帝;都城是长安;统一时间是589年;意义是结束了长期分裂对峙的局面,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
2、隋文帝的统治内容,意义?
经济:①发展经济,编订户籍,同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
政治:②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
意义: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人口数量和垦田数量大幅增长;隋朝成为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王朝。
出现了“开皇之治”的局面。
3、大运河开通的目的、人物、概况、评价?
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人物:隋炀帝。
概况: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二千七百多千米;
三点:中心洛阳、北端涿郡、南端余杭;
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五河:连接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评价:①是古代最长的运河加强了南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②劳民伤财,给百姓带来沉重负担,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4、科举制创立的时间、标志、影响?
标志:隋炀帝时,创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影响:①政治上: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官吏选拔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参政,促进社会阶
层的流动。
②教育上: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③文化上:促进了文学艺术的繁荣。
④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员的主要制度,维持了1300多年。
5、隋朝灭亡的时间、原因?
隋朝灭亡的时间是618年;灭亡直接原因是隋末农民起义,根本原因是隋炀帝的残暴统治。
七年级初中历史第一课教案

七年级初中历史第一课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的生活状况,掌握元谋人、北京人的生活特点及其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远古居民的生活方式、生产工具及其社会制度。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
教学重点:1. 远古居民的生活状况2. 元谋人、北京人的特点及其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教学难点:1. 远古居民的生活方式、生产工具及其社会制度2. 如何培养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和热情教学准备:1. 教材《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2. 课件、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1. 利用课件展示祖国美丽的自然风光,引导学生产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祖国的历史悠久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关于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的知识,你们期待吗?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远古居民的生活状况。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三、合作探讨(10分钟)1. 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远古居民的生活方式、生产工具及其社会制度。
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课堂讲解(10分钟)1. 讲解远古居民的生活方式、生产工具及其社会制度。
2. 重点介绍元谋人、北京人的特点及其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2. 强调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
六、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结合教材,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
2. 思考:远古居民的生活方式、生产工具及其社会制度对后世有何影响?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让学生了解了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的生活状况,掌握了元谋人、北京人的特点及其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第1课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剩余 产品
私有制 产生
阶级 分化
国家 形成
产生 文字
文明 诞生
★学习聚焦:随着阶级的产生和国家的形成,人类进入奴隶 社会。
一、人类文明的产生
材料一 结果人们发现,渔猎采集的生活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糟糕——没有吃, 没有穿,饥寒交迫,整体饿肚子。相反,根据一些人类学家的说法,那种生活挺悠闲 的,并不是生存无依,衣食无着。人们不需要做很多工作就可以吃饱肚子,平均每天 三四个小时出去寻找食物就够了,足以维持生活的需要。他们的营养状况也挺好,不 必现在的营养结构差。
比 法老较至完上善的官权僚经威体系济;:神 世 数学话 界农、和 上业莎文 第草学 一发纸故 部达事 太
、象形 阳历、
文字 建筑
、 和
期 发 展
印度河 和恒河
流域
古印度文明
印度河流域平原广 阔;恒河流域生产 工具的进步,雨水 丰沛、植被茂盛
种姓制度
佛教;《摩诃婆罗多》和《罗 摩衍那》是世界上著名的史诗; 在天文、历法、数学、医学等 领域都取得了重要成就
二、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
(三)古印度文明
二、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
(四)古希腊文明
• 古代希腊的中心区域是巴尔干半岛南部和爱琴 海中的部分岛屿,这里多山少平原,陆上交通 不便,不利于地区性大国的兴起。
• 公元前2千纪,这里曾诞生克里特文明和迈锡 尼文明。公元前8—前6世纪,城邦逐渐发展起 来。它们数量众多,典型特征是小国寡民,公 民直接参与国家管理。
爱琴海 地区
克里特文明 迈锡尼文明 古希腊文明
巴尔干半岛南部多 山少平原,陆上交 通不便,不利于地 区性大国的兴起
海洋文明
城邦制度政治:世 昔底界民德文主、学柏瑰政拉宝治图、、希亚罗里多士德多、德修 经济:工商业发达
七年级历史第一课知识框架

七年级历史第一课知识框架
七年级历史第一课知识框架可能包括以下内容:
1. 什么是历史:介绍历史的概念,历史的定义和研究方法。
2. 人类文明的起源:探讨人类文明的起源以及早期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组织。
3. 文明的发展:介绍古代文明的发展,如埃及文明、中国文明、印度文明等。
4. 古代国家的兴起:介绍古代各国国家的兴起和发展,如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等。
5. 世界古代史:简要介绍世界各地的古代文明和历史事件,如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印加帝国、阿拉伯帝国等。
6. 中国古代史:重点介绍中国的古代历史,包括夏、商、周等朝代的兴衰,以及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7. 历史的意义和价值:讨论历史的意义、价值和作用,以及历史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以上只是一个大致的框架,具体的内容和细节可能会根据教材的要求和教师的教学安排有所调整。
第一课 青春的邀约 教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

第一课青春的邀约第1课时悄悄变化的我(后附答案)【学习目标】1.了解青春期的生理和心理变化,积极的心态去接纳青春期的生理变化,促进生理和心理的协调发展。
2.体察自己青春期生理和心理变化,提高自我观察、体验的能力,学会调适青春期的心理矛盾,克服青春期的烦恼。
【重点难点】重点:学会调适青春期的心理矛盾。
难点:正视自己青春期的生理变化和心理变化。
【自主学习】1.青春期是人一生中__________的重要时期。
这一时期,我们的身体变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__________的变化,___________的完善,__________的成熟。
2.青春期的生理变化带给我们___________的生命力,使我们的身体充满______。
我们拥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成长充满___________,感觉生活拥有无限可能。
3.我们要正视_______的变化,__________青春花蕾的绽放。
不因自己的生理变化而_______,是我们对自己的尊重;不嘲弄同伴的生理变化,是我们对同伴的________。
4.青春的我们追求美。
在追求形体、仪表等_________的同时,我们也要提高品德和文化修养,展现青春的__________。
5.积极面对和正确处理心理矛盾,我们才能___________。
我们可以参加___________,在集体的温暖中放松自己;可以___________,学习化解烦恼的方法;也可以培养__________转移注意,接纳和调适青春期的矛盾心理。
此外,我们还可以学习自我调节,成为自己的“心理____________”。
6.进入青春期我们的身体变化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7.怎样调节青春期的矛盾心理?【课时达标】1.瑞瑞在日记里记录:我的“清脆童声”变成了“破锣沙哑声”,这种变化属于()A.心理变化B.内部器官的完善C.性机能的成熟D.身体外形的变化2.小林和小明是好朋友,进入中学后,小林的个子迅速长高,而小明的个子还停留在小学的样子。
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一课知识点

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一课知识点
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一课的主题是“隋朝的统一与灭亡”,以下是这一课的知识点总结:
1.隋朝的建立: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它结束了南北朝数百年的分裂局面,实现了中国的统一。
隋朝的建立者是杨坚,他在581年建立了隋朝,定都长安。
2.隋朝的统一:隋朝在杨坚的领导下,通过战争和政治手段,先后消灭了北齐和南陈,结束了南北朝数百年的分裂局面,实现了中国的统一。
3.隋朝的经济:隋朝时期,中国经济发展达到了巅峰。
隋朝实行了一系列的经济政策,如修建大运河、统一货币和度量衡等,促进了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同时,隋朝还实行了均田制,使得农民获得了更多的土地和生产资料,提高了生产效率。
4.隋朝的文化:隋朝时期,中国文化建设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隋朝实行了科举制度,使得贫寒学子有机会通过考试进入官僚阶层。
同时,隋朝还继承和发展了魏晋南北朝的文化遗产,如书法、绘画、雕塑等,为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5.隋朝的灭亡:尽管隋朝统一了中国,实行了一系列重要的政策和措施,但是隋朝的灭亡仍然不可避免。
隋朝的灭亡主要是由于统治阶级的腐败和暴政所致。
在隋炀帝的统治下,人民负担沉重,生活困苦,导致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和政治动荡。
最终,隋朝在618年被唐朝所取代。
以上是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一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的主要知识点。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隋朝的历史背景、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基本情况,以及隋朝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对 全国的统治。
尽道隋亡为此河, 至尽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 共禹论功不较多。
——皮日休
漕运
中国古代历代封建王朝 将征自田赋的部分粮食 经水路解往京师或其他 指定地点的运输方式。 用今天的话来说,它就 是利用水道(河道和海 道)调运粮食(主要是 公粮)的一种专业运输。
在位期间开创科举制度,
修建隋朝大运河,迁都 洛阳,对后世颇有影响。
然而频繁的发动战争,
如亲征吐谷浑(中国古
代西北民族及其所建国 名),三征高句(gōu) 丽(lí),加之滥用民力, 致使民变频起。造成天 联系现实官二代,下大乱,直接导致了隋 富二代带来什么 朝的覆亡。 启示?
二、大运河的开通
隋朝大运河全长两千多公里,是 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隋炀帝时 开挖,共用五百余万民工,费时 六年
“天下转漕cáo ,仰此一渠。”
你能说出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吗?
从图中老百姓会遇到哪些情况
据文献记载,修建这段运河时,十五岁以 上男人都要被征用,同时从每五家抽一人, 或老或少或女,负担供应民工粮食炊事。 在当时劳动能力低下的情况下,开凿巨大 的工程,累死病死甚多。为了赶工期,隋 炀帝专门派遣五万多名彪形大汉做监工, 各执刑杖,昼夜监工。不到一年,被累死、 病死或殴打致死的劳工竟有“三四成” (《资治通鉴》隋记五),也就是说,在 修凿这段运河时,有一百多万人惨死在工 地上。
积极的方面:加强了南
北的经济、文化交流,
评
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价 消极方面:劳民伤财,给 老百姓带来巨大的灾难
运河风光
运河风光
三点 四段 五河
隋朝的大运河
( 涿郡 )今( 北京 )
海河
(长洛阳) 黄河
安 淮水
五河
长江
江南河
钱塘江 (余杭 )今( 杭州)
隋炀帝龙舟模型
民谣 运河水,荡悠悠, 隋炀皇帝下扬州。 一心只把琼花看, 万里江山一旦丢。
扬州琼花,学名
“聚八仙”,号称 “维扬一枝花, 琼花 四海无同类”。
1、隋炀帝专为看琼花而开通大运河的说法 对不对?(观察运河的路线走向图)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课(统编版)
北
东魏 北齐 隋
南 朝北 魏 西 魏 北 周 的
北 朝
南宋
齐
梁
朝
统 陈一
一、隋朝的建立和统一(隋军灭陈)
(1)建立者:
杨坚(北周外戚)
(2)都城 长安
二、隋朝经济的 。繁。荣。。
人口激增
标题繁盛一时什么垦意田扩大
思?
二世而亡,共38年 粮仓丰实
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
—《贞观政要》
隋朝开国皇帝
隋文帝在位期 பைடு நூலகம்,加强中央集权, 改革官制,减免赋 税,使得社会经济 有较大的发展,出
现了“开皇之治”
的局面。
大家学习辛苦了,还是要坚持
继续保持安静
604年七月,隋 文帝病危,次子 杨广派人入宫将 父文帝杀死,又 假称文帝诏赐兄 杨勇死,缢杀之; 遂即位, 为 隋炀。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