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张掖市山丹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11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甘肃省张掖市山丹县第一中学2019_2020学年高二地理11月月考试题

甘肃省张掖市山丹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地理11月月考试题(考试时间:9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测试范围:人教必修3。
第Ⅰ卷本卷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由于中国多样的地理环境和悠久的历史文化,中华饮食文化极富创造性和明显的地域性,不同地方的口味千差万别。
如京津地区饮食文化圈,口味咸香,兼容八方,从皇宫御膳、贵族府宴到市井小吃,形成了全国特有的层次性饮食文化;清中叶以前,东北人喜欢咸重、辛辣与生食口味,酸菜是生活中常见的食物,冬季喜食炖菜以提取高热量动物脂肪。
下图为中国区域饮食文化圈示意图。
读图,据此完成1—3题。
1.形成京津地区饮食文化圈独特层次性饮食文化的主要因素是A.地形气候B.土壤土质 C.政治经济 D.文化习俗2.最能体现长江中游地区传统饮食文化特色的是A.奶茶烈酒B.麻辣辛香 C.羊肉泡馍 D.饭稻羹鱼3.清中叶以前,形成东北人饮食习惯的根本原因是A.新鲜蔬菜丰富B.冬季漫长寒冷C.酸菜新鲜度差D.蔬菜种类较少2017年9月25日下午5点开始,微信的欢迎界面换了。
原先微信启动页中选用的照片素材,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在全世界范围公开的第一张完整的地球照片,名为“蓝色弹珠”(BlueMarble),证明人类能从太空中看到地球的全貌了。
替换原图片的,是由中国“风云四号”卫星从太空拍摄的最新气象云图。
据此回答4—5题。
4.中国风云四号的关键装置是A.航空器B.传感器C.胶片质量D.磁带质量5.中国风云四号观测的优点有①探测范围大②获得信息快③成本低,效益高④不受地面条件限制A.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②③④图所示沙漠地区年平均降水量不超过150mm,冬季稳定积雪日数在100—160天,积雪深度可达20cm 以上,其植被覆盖率较我国其他沙漠高。
据此回答6—7题。
6.与其他沙漠相比,图示沙漠区域植被覆盖率更高的主要原因是A.年均温低蒸发弱B.山地降水丰富C.积雪融水丰富D.高山冰雪融水丰富7.该沙漠地区稳定的积雪覆盖对地理环境的主要影响是A.增强地面辐射,增加大气湿度B.反射太阳辐射,提高大气温度C.抑制风沙活动,减少初春扬尘D.增加土壤湿度,减少地表径流下图为“尼罗河干支流地形剖面示意图”,读图,完成8—9题。
2019-2020学年甘肃省张掖市山丹县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甘肃省张掖市山丹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一、选择题1.西汉时,氾胜之提出了区田法,就是把土地划成数寸大小的小块,挖成沟坎,靠投入更多的劳动(例如多灌溉和多施肥)来获得粮食增产。
由此可见,这种种植方法的显著特点是A. 男耕女织 B. 脱离政府 C. 自给自足 D. 精耕细作『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西汉时,氾胜之提出了区田法,……靠投入更多的劳动(例如多灌溉和多施肥)来获得粮食增产。
”可知,它符合精耕细作的内涵,故『答案』为D项;ABC三项材料信息没有涉及,排除。
2.春秋时期的商、工人员是世袭的且无选择职业的自由。
工商业均由家族相传,分为“轮氏”“车家”“鲍家”“皮家”等,产品主要用于“国际”贸易。
工商业家族的形成说明A. 世家大族垄断工商业B. 工商业者主导国家商业活动C. 官府严格管控工商业D. 在官府管理下市场经济呆板『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中信息可知,春秋时期工商业者不得随意迁徙改行,以家族为主要传承形式来为统治阶层服务,体现了官府对工商业的严格管控,因此C选项正确;工商业家族并非世家大族,A选项错误;春秋时期国家的工商业活动是由政府主导的,B选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市场经济的内容,D选项错误。
故选C。
3.如图为汉代中原地区“虎吃女魃”(传说中制造旱灾的鬼怪)墓葬砖石,大量此类画像砖石的出土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 中原的农业生产技术衰退B. 天人感应现象影响广泛C. 农本思想在民间影响深刻D. 重农抑商政策不断强化『答案』C『解析』图片表达的意思是虎吃掉旱鬼女魃,说明汉代旱灾频发,人们想摆脱旱灾对农业生产的威胁,这从侧面说明农本思想在民间影响深刻,故C正确;材料未涉及农业生产技术的信息,A错误;天人感应现象在材料中无所体现,B错误;重农抑商政策与材料信息无关,D错误。
4.《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朱熹集注:“言治骨角者,既切之而复磋之;治玉石者,既琢之而复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
甘肃省张掖市山丹县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模拟试题(含解析)

山丹一中2020-2021学年上学期期末模拟试卷高二历史第Ⅰ卷一、选择题:本题共3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孔子家语》中记载:“汝以民为饿也,何不白于君,发仓癝以赈之?而私以尔食馈之,是汝明君之无惠,而见己之美德矣。
”其意在强调A. 救饥是仁的具体化B. 君臣关系的重要性C. 应该遵循等级秩序D. 治国要以德政为主【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孔子不赞成臣子私自救济百姓,认为这样会显现臣子的美德,彰显君主的“无惠”,可见其认为应当遵循等级秩序,选项C正确;选项A脱离材料主旨,排除;材料主旨是臣子应当遵循等级秩序,而非强调君臣关系,排除B;选项D与题无关,排除。
2.董仲舒应汉武帝之对策云:“臣谨案春秋之中,视前世已行之事,以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
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
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
”该对策体现了董氏学说的哪一主张A.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 大一统C. 天人感应D. 君权神授【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的说法赋予了上天以人格化的神的地位,与董仲舒的天人感应主观一致,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提及崇尚儒学,限制其他学派,以思想的大一统维护政治大一统的观点,AB两项错误;材料谈论的是天对君主统治的监督,不是君主权力源于上天,D项错误。
3.两汉时,司法官员经常引用《公羊春秋》《诗》《礼记》《尚书》等作为判案量刑的依据;到魏晋时期,法律中增加了不少突出上下尊卑,同罪而不同罚的条文。
这说明A. 儒法并用成为汉魏时期的主流观念B. 法律深受社会主流思想的影响C. 法律制度化降低了判案时的随意性D. 儒家经典保证了司法的公正性【答案】B【解析】“《公羊春秋》、《诗》、《礼记》、《尚书》”属于儒家的经典之作,“上下尊卑”作为判案量刑的依据,说明司法审判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故B正确;西汉时期主要是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故A错误;材料中说明的是法律受到儒家思想影响,没有提及判案的随意性,故C 错误;儒家经典难以保证司法公正性,故D错误。
甘肃张掖临泽县第一中学高二11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临泽一中2019-2020学年上学期11月月考试卷高二历史(考试时间:9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测试范围:人教必修3第1—6单元。
第Ⅰ卷一、选择题:本题共3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混乱和改革深深地影响了中国思想家,迫使他们重新估价自己的传统,或将其抛弃,或使之适应过渡时期的需要。
因而,东周时期是一个思想文化大变动、富有创造力的时期。
”由此可见,东周时期思想文化大变动的根源在于A.社会经济和政治领域的变革B.礼乐秩序完全崩溃C.学术下移导致“士”的崛起D.小农经济开始解体2.有学者用一个关系式说明墨子的思想,“仁+仁+仁……=兼爱”,这就说明“兼爱”和“仁”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有等差的“别爱”和“偏爱”在墨子看来,就是“不爱人”。
该学者意在强调墨子的“兼爱思想A.继承了儒家的仁爱思想B.借鉴了无为而治的思想C.适应了统治阶级的需要D.否定了西周的等级制度3.有学者根据《汉书•艺文志》,统计制作了《西汉主要思想派别及其作品篇数表》。
据此可见,当时A.儒学地位明显提高B.百家争鸣局面结束C.统治思想较为复杂D.士人就业岗位多样4.“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嫌(细绢)帛者谓之为纸。
嫌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
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
”这主要说明了A.蔡伦为造纸术的工艺改进做出了巨大贡献B.文字记载是我们得出历史结论的唯一依据C.社会生活的需要往往是推动科技进步的原因D.造纸术的发明推动了世界文化的发展与进步5.《晋书•左思传》载西晋太康年间文学家左思(约250~305年)写《三都赋》:“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
”西晋“洛阳纸贵”这一成语反映的科技文化史实是A.《三都赋》具有永恒的文学价值是世界名著B.西晋时期豪贵之家已开始用纸作为书写材料C.西晋时期中国科技文化、教育水平高度发达D.纸已经取代竹木简成为西晋的主要书写材料6.真书产生于汉末,由汉隶省改波磔、增加钩趯而成,至魏钟繇、晋王羲之改变体势、创制法则,隶、楷遂完全分流。
2020届甘肃省山丹县一中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卷(下载版)

山丹一中2019-2020学年上学期期中试卷高二历史(考试时间:9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测试范围:人教必修3第1—4单元。
第Ⅰ卷一、选择题:本题共3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图为考古发现的商代文字。
以上考古文物说明,商代A.文字书写载体多种多样B.甲骨是最佳文字书写材料C.社会生活日益丰富多彩D.迷信鬼神的思想非常严重2.孔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孟子曰:“如欲乎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这反映当时的儒者A.适应社会转型之努力B.经世济民的担当精神C.重构礼乐纲常的愿望D.不受重用的愤懑之情3.《诗经•商颂》充分体现了殷人祭祀先祖(鬼神)时那种恭敬虔诚、谨严端肃,表现出惶畏的心理;《诗经•周颂》则渗透了强烈的伦理道德精神,颂词大多现实化、生活化了。
这一变化体现了A.王权神秘色彩的强化B.朴素的人文主义色彩C.宗法等级观念的淡化D.天道与伦理完全分离4.春秋战国时期尚未形成统一的声音,各家各派都能得到比较充分的表现,能否成为显学,取决于自家学说的博大精深以及对时势的准确把握。
下面周秦诸子的言论中最能够准确把握时势的是A.“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事异则备变”B.“上本于古者圣王之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C.“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D.“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5.董仲舒认为,天意要大一统,皇帝受命于天,各封国的王侯又受命于皇帝,大臣受命于国君;家庭关系上,儿子受命于父亲,妻子受命于丈夫。
这一思想A.冲击了男尊女卑秩序B.强调血缘关系的重要性C.贯彻了敬天法祖观念D.迎合了时代发展的需要6.下图为中国邮政发行的主题为“中国古代文学家”的纪念邮票,包括生活在同一时代的四位人物:贾谊、司马相如、扬雄和班固。
将他们列为一组是因为他们的作品A.为现实主义文学奠定基础B.注重感情抒发和神韵意趣C.适应普通市民生活的需要D.用华丽辞藻描绘盛世局面7.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甘肃省张掖市山丹县第一中学2019_2020学年高二历史9月月考试题(PDF)

山丹一中2019-2020学年上学期9月月考试卷高二历史(考试时间:9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测试范围:人教必修3第1、2、3单元。
第Ⅰ卷一、选择题:本题共3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战国时期,墨家后学将孔子塑造成乱贼形象,《庄子》将孔子描绘成道家的代言人,《韩非子》将孔子法家化,《孟子》《荀子》则将孔子的思想和形象夸说得愈加伟大,使他由君子变成儒家圣人。
这一现象表明A.孔子不只是儒家学派创始人B.儒道法三家思想已完全合流C.墨家思想和儒家思想相对立D.孔子思想的丰富性和复杂性2.“拔一毛利天下而不为”的典故相传出自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杨朱。
《列子•杨朱》中评价说:“古之人损一毫利天下,不与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
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
”由此可知杨朱的观点接近于A.孔子B.墨子C.老子D.韩非3.战国后期,“舍短取长,则可以通万方之略”成为各家学说努力的共同方向,学术思想的发展逐渐呈现出交融、趋同的态势。
这一趋势A.标志着“百家争鸣”的结束B.与历史发展趋势相一致C.利于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D.阻碍了学术思想的发展4.汉文帝时,算赋(汉代对成年人所征的丁口税)由每人每年120钱减至每人每年40钱,徭役则减至每3年服役一次。
景帝时,把秦时17岁傅籍(秦汉时适龄男子必须在专门的名册登记,并开始服徭役、兵役)的制度改为20岁始傅。
上述措施A.抑制了民间工商业的发展B.拓宽了农民的收入来源C.利于农业经济的恢复发展D.推动征税标准重大变革5.黄玉顺在《咏董仲舒》中写道:“天人合一见天志,天人感应威人主。
抑人扬天似尚同,奉天法古可建功。
”由此可见,董仲舒提出的“天人感应”学说客观上的进步作用是A.有利于神化皇帝的权威B.有利于抑制君主的暴政C.有利于思想文化的专制D.有利于儒家文化的传播6.汉代独尊儒术后,儒学士大夫家族,经过两百余年的彼此联姻、互通声息、积累声望、垄断知识,终于演化为各地的士族集团,并且在魏晋时期居于国家政治生活的中心。
甘肃省张掖市山丹县第一中学2019_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模拟考试试题

甘肃省张掖市山丹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模拟考试试题(考试时间:9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第Ⅰ卷一、选择题:本题共3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孔子·家语》中记载:“汝以民为饿也,何不白于君,发仓癝以赈之?而私以尔食馈之,是汝明君之无惠,而见己之美德矣。
”其意在强调A.救饥是仁的具体化B.君臣关系的重要性C.应该遵循等级秩序D.治国要以德政为主2.董仲舒应汉武帝之对策云:“臣谨案春秋之中,视前世已行之事,以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
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
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
”该对策体现了董氏学说的哪一主张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大一统C.天人感应D.君权神授3.两汉时,司法官员经常引用《公羊春秋》《诗》《礼记》《尚书》等作为判案量刑的依据;到魏晋时期,法律中增加了不少突出上下尊卑,同罪而不同罚的条文。
这说明A.儒法并用成为汉魏时期的主流观念B.法律深受社会主流思想的影响C.法律制度化降低了判案时的随意性D.儒家经典保证了司法的公正性4.下图汉字字体分别是A.楷书——草书——行书——隶书B.隶书——草书——行书——楷书C.隶书——行书——草书——楷书D.楷书——行书——草书——隶书5.理学家在建立理论体系时,把自然、人生和社会融为一体,大多经历了“泛滥释老,返诸《六经》而后得”的过程。
这反映出理学A.充分阐发佛道思想B.具有包容创新精神C.是儒学发展的倒退D.开始形成民族精神6.葛兆光在《中国思想史》中曾说:“朱熹最重要也是在后世影响最广泛的著作是《家礼》。
”“朱熹对于自己提倡理学原则如何进入生活世界是相当注意的,他反复强调这种原则在生活中的实现。
”对于朱熹的作用,作者认为A.实现了儒学的哲学化和思辨化B.实现了儒学的世俗化和普及化C.实现了儒学的道德化和宗教化D.实现了儒学的政治化和主流化7.朱熹《白鹿洞书院学规》记载:“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也。
2019-2020学年甘肃省张掖市山丹县第一中学高一11月月考地理试题(解析版)

甘肃省张掖市山丹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11月月考第Ⅰ卷本卷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018年7月28日凌晨出现月全食时,众多天文爱好者观看到火星与“红月亮”在西南方天空汇合。
完成下列各题。
1. 此时,太阳、火星、地球和月球(注:天体大小、空间距离不按比例)四者的相对位置关系是A.B.C.D.2. 月全食时,地面观察者看到月亮呈现“血红”的主要原因是A. 月球表面是红色的B. 月球自身发出红光C. 地球大气的反射作用D. 地球大气的散射作用『答案』1. A 2. D『解析』『1题详解』当月球、地球、太阳完全在一条直线上,地球位于中间,月亮在地球背向太阳的一面,进入地球的影子里,月亮表面变成暗红色,形成月全食,故A正确,B错。
月球是地球的卫星,绕着地球转,而不是在火星附近,C错。
图示太阳地球火星的相对位置中,地球应为太阳与火星之间的位置关系,故D错误。
故选A。
『2题详解』月亮表面是很暗的,月表反射率很低,故A错。
月亮是卫星,自身不会发光发热,故B错误。
发生月全食现象时,地球挡住了太阳光,只有少部分太阳光经过地球大气层折射后到达月亮上,地球大气的反射作用只能解析有太阳光达到月亮,但不能解析月亮呈红色,C错。
太阳光线经过地球大气层时发生散射,波长越长散射作用越小,可见光中红光波长最长,被散射得少,故月全食时看到月亮呈现“血红”,D正确,故选D。
浅层地能主要指地球浅层地表数百米内的土壤砂石和地下水所蕴藏的低温热能。
据专家测量,我国近百米内的土壤每年可采集的低温能量达1.5万亿千瓦,是我国目前发电装机容量4亿千瓦的3 750倍,而百米内地下水每年可采集的低温能量也有2亿千瓦。
由于储量大,分布普遍,被誉为“绿色聚宝盆”。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3. 浅层地能存在的内部圈层是A. 地壳B. 地幔C. 地核D. 软流层4. 浅层地能的主要能量来源最可能是A. 太阳辐射B. 地面辐射C. 大气辐射D. 地球内部『答案』3. A 4. A『解析』『3题详解』浅层地能主要指地球浅层地表数百米内的土壤砂石和地下水所蕴藏的低温热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丹一中2019—2020学年上学期11月月考试卷高二历史(考试时间:9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测试范围:人教必修3第1—6单元。
第Ⅰ卷一、选择题:本题共30个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有学者在谈到春秋时期的某学派时用以下言语归纳:“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跳出纷争归于自然的哲学”“守愚为智的人生哲学”。
据此推知,这一学派A. 提倡破旧立新追求实现社会的进步B. 核心理念具有多样化的特点C. 主张“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D. 高扬道德自觉并关注人伦亲情【答案】C【解析】【详解】据材料“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跳出纷争归于自然的哲学”“守愚为智的人生哲学”可知,这是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崇尚自然,超越功利追求精神自由,C符合题意;提倡破旧立新追求实现社会的进步是法家思想,A与材料不符;据所学可知,道家主张消极无为,积极退让,主张社会退回到小国寡民状态,与多样化矛盾,B错误;据所学可知,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崇尚自然,超越功利追求精神自由,与高扬道德自觉并关注人伦亲情不符,D错误。
【点睛】老子思想的核心是“无为”、“道”。
老庄崇尚自然,超越功利追求精神自由2.“灾异示警”是中国古代神学政治理论的核心主张,更是中国古代言谏文化与制度的精神支柱,由于其与“君权神授”同为中国古代天命哲学的构成基础而广为统治阶级所接受,代代相传而深入人心。
这表明A. 君主专制催生了“君权神授”思想B. “灾异示警”有效制约了君主集权C. 言谏制度源于原始宗教迷信思想D. 统治者借宗教思想稳定政治秩序【答案】D【解析】【详解】“灾异示警”“君权神授”被广大统治者所接受,说明这些思想有助于巩固统治,即统治者借宗教思想稳定政治秩序,D符合题意;材料只是强调其有利于巩固统治而被统治者接受,没有体现君主专制催生了“君权神授”思想,A不符合题意;“灾异示警”对统治者的行为有一定的制约作用,但其本质还是有利于加强专制,B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反映言谏制度源于原始宗教迷信思想,C不符合题意。
3.下表先秦秦汉思想家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据此可知A. 思想家都有维护君主专制愿望B. 儒道两派的思想主张基本一致C. 古人已经注意到环境污染问题D. 天人合一思想的大致形成过程【答案】D【解析】【详解】老子强调万事都要遵循法则,不能违背;庄子认为人是天地自然的一部分;董仲舒认为天、人之间存在一种神秘的联系,天主宰人事,人的行为也能感动天。
三者都突出了人对自然的顺应与和谐。
故答案为D项。
道家的思想在西汉时经董仲舒改造后成为新儒学的一个组成部分,但不代表两者思想主张基本一致,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古人在当时是否已经注意到具体的环境污染问题,排除C项;君主专制的形成和发展以秦朝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建立为起点,老子和庄子生活的时代还没有产生,排除A项。
4.公元前140年,董仲舒在《对策》中建议设置太学,“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达到“刑罚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的效果。
这反映出其建议的目的在于通过太学教育A. 提高臣民文化素养以稳定社会秩序B. 用儒家主张取代封建刑罚C. 提高儒学社会地位以消灭诸子百家D. 传播儒家思想以维护封建统治【答案】D【解析】【详解】“仁”和“礼”都是儒家思想。
董仲舒建议设置太学,传授儒家思想,达到一种和谐的社会秩序,以维护封建秩序,故选D;董仲舒的思想不是提高臣民文化素养以稳定社会秩序,故排除A;诸子百家灭亡是尊儒带来的影响,故C排除;儒家主张取代封建刑罚显然不符合董仲舒思想主张,排除B。
5.如图书法作品的字体特征是A. 蚕头雁尾,一波三折B. 兼具规矩和放纵,雅俗共赏C. 笔画详备,结构严谨D. 笔画简约,勾连不断【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内容可知题中的书法作品是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兰亭集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兼具规矩和放纵,雅俗共赏,故选B项;A项描述的是隶书,C项描述的是楷书,D项描述的是草书,排除ACD项。
6.中国古代医术亦称“仁术”,如唐朝的孙思邈提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仁者丹心”“悬壶济世”是对医者的极高评价。
这反映了古代中国医术A. 浸润了儒家文化的价值观B. 以社会教化为主要追求C. 以儒家思想为理论基础D. 受到封建伦理道德的约束【答案】A【解析】【详解】据材料中国古代医术亦称“仁术”、“仁者丹心”“悬壶济世”是对医者的极高评价等信息可知,中国古代医术以“仁的道德标准作为行医准则” ,这表明浸润了儒家文化的价值观,A正确;据材料“医术”、“悬壶济世”是对医者的极高评价,不是道德教化,B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儒家思想对古代医者人格的影响,但不是以儒家思想为理论基础,C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儒家思想对古代医者人格的影响,而不是医者受到封建伦理道德的约束,D错误。
7.“含毫势若斩蛟蛇,挫骨还同断犀象。
兴来索笔纵横扫,满座词人皆道好。
一点二笔巨石悬,长画万岁枯松倒。
叫啖忙忙礼不拘,万字千行意转殊。
”与上述描述相符的书法形式是A. 小篆B. 楷书C. 隶书D. 草书【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势若斩蛟蛇”“一点二笔巨石悬”“长画万岁枯松倒”可知是草书笔画连绵,变化万端的特点,答案为D;ABC都不是草书,与题意描述的特点不符,排除。
8.国际学术界认为,朱熹是孔、孟以来中国最大的思想家,也是孔、孟以后综合了新儒家思想,在新基础上建立哲学体系的最重要人物。
下列选项跟朱熹相关的是A. 融合佛教、道教、法家的思想解释儒家义理B. 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是后世科举考试的依据C. 认为人性的最高境界是天理并提出天人合一学说D. 提出格物致知进而形成经世致用的思想【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的教科书,故B正确;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理学融合了佛教、道教的思想,没有法家思想,A错误;西汉董仲舒提出“天人合一”,不符合朱熹的思想,排除C;经世致用是明末清初思想家提出的,不符合朱熹的思想,排除D 。
【点睛】抓住关键信息“跟朱熹密切相关”,联系所学朱熹的思想和成就分析解答。
9.沈括在《梦溪笔谈书画》中称:“书画之妙,当以神会,难可以形器求也”,强调“得心应手,意到便成,故其理人神,迥得天意,此难可与俗人论也。
”苏轼也说:“观士人画,如阅天下马,取其意气所到”。
据此可知,中国古代的文人绘画 A. 擅长实体描绘 B 追求得意忘形 C. 注重诗画结合 D. 贴近百姓民生 【答案】B 【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得心应手,意到便成,故其理人神,迥得天意,此难可与俗人论也。
”“观士人画,如阅天下马,取其意气所到”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内容强调了领略书画作品奥妙时的“形”“神”中“神”的重要性,即从心领神会的意境上体会,强调了古代的文人绘画追求得意忘形,故B 选项正确;根据材料“书画之妙,当以神会,难可以形器求也”可知,材料强调了书画作品的奥妙之处,当从心领神会的意境上体悟,难以仅从形迹的相似性上寻求,没有体现实体描绘的内容,故A 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体现的是古代文化绘画强调“神”的重要性,没有强调诗画结合的信息,故C 选项错误;根据材料“书画之妙,当以神会,难可以形器求也”“取其意气所到”等信息可知,材料强调了古代文人绘画追求得意忘形的重要性,没有体现贴近百姓民生的问题,故D 选项错误。
10.主张把自己的“心”作为衡量是非的标准,拒绝拜倒在圣贤的脚下,认为要想得到“良知”,不必去读圣贤经书。
这句话反映的是 A. 荀子的“君舟民水” B. 朱熹的“理学”C. 王阳明的“心学”D. 董仲舒的“三纲五常” 【答案】C 【解析】【详解】根据“主张把自己的‘心’作为衡量是非的标准,……认为要想得到‘良知’”,结合所学可知,这反映的是王阳明的“心学”思想,故C 正确;荀子的“君舟民水”、朱熹的“理学”、董仲舒的“三纲五常”与“良知”信息不符合,排除AB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主张把自己的‘心’作为衡量是非的标准,……认为要想得到‘良知’”,联系所学王阳明的思想分析解答。
11.明末清初,关于“封建制”与“郡县制”的争论又出现一次高潮,黄宗羲、顾炎武、颜元等人,力主“复封建”,对有关“封建”问题的讨论,寓以了新的意涵。
“新的意涵”是A. 提倡经世致用 B. 反对君主专制 C. 批判宋明理学 D. 追求个性解放【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末清初,统治者日益腐败,朝政混乱,面对日益加剧的社会危机,一些有识之士开始探索挽救国家危亡的途径;其中黄宗羲、顾炎武、颜元等提出反对君主专制的主张,故“封建”的“新的意涵”的核心是反对君主专制,B项正确。
经世致用是指学问必须有益于国事,与材料不符,排除A。
材料没有涉及批判宋明理学的信息,而是强调“新的意涵”的核心是反对君主专制,排除C。
材料没有涉及追求个性解放的信息,而是强调“新的意涵”是指反对君主专制,排除D。
12.中国绘画历史悠久,欣赏如图,下列各项对其表示错误的是A. 此类画作的灵魂是意境B. 该作品属于“文人画”C. 此类作品注重逼真摹写D. “画中有诗”是其特点【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画作的特点可知,该画属于“文人画”,“画中有诗”是文人画的特点之一,而画中所画山水强调意境,故ABD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根据画作的内容及文人画的特点可知,此类作品强调意境,并不注重逼真摹写,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
13.19世纪60年代以前,仅有少数学者译介西方物理学著作。
此后,《格物入门》《电学全书》《格物测算》等物理学专著相继翻译出版,物理教育在中国逐渐发展起来。
导致此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 洋务运动的推动B. 西方自然科学的发展C. 科举制度的改革D. 近代大学的广泛建立【答案】A【解析】【详解】由材料“19世纪60年代以前”西方物理学著作翻译较少,在19世纪60年代之后,一系列物理学翻译著作相继出版,体现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地主阶层对于西方技术的学习,故选A项;西方科学的发展无法解释中国前后两个时期学习态度的转变,排除B项;科举制的考查内容主要是儒家经典,与科学发展无关,排除C项;洋务运动时期创办京师同文馆,大学广泛建立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14.1902年,梁启超指出权臣于国有利有弊,但对于君主则病多于利,以宰相为例,宰相与天子共治天下,而非天子之私人,相权之尊类似近代之立宪国。
梁启超此言旨在A. 提倡建立民主共和制度B. 否定丞相制度的历史作用C. 反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D. 为袁世凯掌握国家权力辩护【答案】C【解析】【详解】梁启超认为君主权力应当受到限制,学习西方君主立宪制,故C项不符合题意;梁启超主张君主立宪制,故A项不符合题意;梁启超将古代宰相类比君主立宪制的首相,是对丞相制度的肯定,故B项不符合题意;清末新政时期袁世凯尚不具备掌握国家权力的实力,故D项不符合题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