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基基础课程设计

合集下载

基础地基课程设计

基础地基课程设计

基础地基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地基的基本概念、类型和设计原则。

知识目标包括:1.理解地基的定义、功能和分类;2. 掌握不同类型地基的特点和适用条件;3. 熟悉地基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技能目标包括:1. 能够分析地基问题;2. 能够选择合适的地基类型和设计方法;3. 能够进行简单的地基设计计算。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包括:1. 培养学生对工程安全的重视;2. 培养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3.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地基的基本概念、类型和设计原则。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地基的定义和功能;2. 地基的分类及其特点;3. 地基设计的原理和方法;4. 不同类型地基的设计计算;5. 地基问题的分析和处理。

三、教学方法为了达到上述教学目标,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实验法和讨论法。

1. 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掌握地基的基本概念、类型和设计原则;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工程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3. 实验法:进行地基实验,使学生直观地了解地基的性质和特点;4. 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我们将选择和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 教材:《土力学与地基工程》;2. 参考书:相关学术论文和工程案例;3. 多媒体资料:地基实验视频、工程图片等;4. 实验设备:土壤力学实验装置、地基模型等。

通过这些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地基知识。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评估方式包括平时表现、作业、考试等。

平时表现主要评估学生的课堂参与、提问和团队协作等情况;作业主要评估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考试主要评估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运用能力。

评估方式应客观、公正,能够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课堂表现:评估学生的参与度、提问和回答问题的情况;2. 作业:评估学生的完成情况、正确性和创新性;3. 考试:评估学生的知识掌握、理解和运用能力。

地基基础的课程设计

地基基础的课程设计

地基基础的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地基基础的基本概念,包括地基、基础的定义及其在工程中的作用。

2. 使学生了解地基土的性质及分类,能够描述不同类型地基土的特点。

3. 让学生掌握基础的类型及适用条件,能够分析实际工程中选择合适基础的原因。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简单工程案例中地基基础问题的能力。

2. 提高学生运用图表、数据等工具,进行地基基础计算和问题解决的能力。

3. 培养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进行资料搜集、讨论和分析,形成问题解决方案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土木工程领域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究科学问题的热情。

2. 培养学生严谨、务实的学习态度,使学生认识到基础知识在工程实践中的重要性。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提高学生在合作中沟通、交流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课程针对初中年级学生,结合教材内容,注重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的结合,旨在提高学生对地基基础知识的掌握,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团队协作精神。

课程目标具体、可衡量,便于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地基基础概念:讲解地基、基础的定义,探讨其在工程中的作用及相互关系。

教材章节:第一章 地基基础概述2. 地基土的性质及分类:介绍地基土的物理、力学性质,阐述不同类型地基土的特点。

教材章节:第二章 地基土的性质与分类3. 基础的类型及适用条件:讲解不同类型的基础结构,分析其适用条件及优缺点。

教材章节:第三章 基础的类型与选用4. 地基基础计算:引导学生学习如何进行简单地基基础计算,包括地基承载力、基础底面尺寸等。

教材章节:第四章 地基基础计算5. 工程案例分析:分析实际工程中地基基础问题的解决方法,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材章节:第五章 工程案例分析6. 小组合作与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搜集相关资料,讨论分析地基基础问题,形成解决方案。

教材章节:第六章 实践与探讨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进行选择和组织,确保科学性和系统性。

地基基础课程设计计算书

地基基础课程设计计算书

设计计算书解:1.选择持力层并确定桩的断面尺寸和长度采用截面为300×300的预制钢筋混凝土方桩,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30,采用HRB335级钢筋。

根据地质条件,以第五层碎石混砂石作为桩尖持力层。

桩尖进入持力层0.5m (>d=30000mm)。

将自然地坪填高至黄海标高,初步确定承台尺寸为2.0m ×3.0m ,承台埋深1.6m ,故桩长24.5m 。

2.确定单桩竖向承载力标准值uk QkN A Q Q Q 4.6653.01700)5.04215177132303.04p l q u 2p sk i sik pk sk uk =⨯+⨯+⨯+⨯+⨯⨯⨯=+∑=+=(3.确定基桩竖向承载力设计值R 并确定桩数n 及其布置按照规范要求,。

,取mm 1200d 4a d 3a ==≥S S 查表得,。

;60.111.1sp sp ==γη先不考虑承台效应,估算基桩竖向承载力设计值R 为N Q R k 46260.14.66511.1sp uk sp =⨯==γη 桩基承台和承台以上土自重设计值为N G k 192206.10.30.2=⨯⨯⨯= 初估桩数n 为根22.546219220001.11.1n =+⨯=+⨯=R G F取桩数n=6根。

承台面积为1.8m ×3.0m ,承台高度1.3m 。

由于n >3,应考虑群桩效应和承台效应确定单桩承载力设计值R 。

查表得:。

,,60.1p s 1.1810.1p s ====γγηηN Q Q R k 4656.115318.16.14.51210.1p pk p s sk s =⨯+⨯=+=γηγη4.基桩承载力计算:N M G F N k 15.4002.142.13.1251506206.14.52000x x n 22i max y max =⨯⨯⨯++⨯⨯+=∑±+=)( 因为kN R N N 4.5544622.12.1k 15.400max =⨯=<=,且N R N G F N k 462k 13.3626206.14.52000n =<=⨯⨯+=+= 所以满足要求。

地基基础教案

地基基础教案

地基基础教案教案标题: 地基基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地基基础在建筑工程中的重要性。

2. 掌握地基基础的种类和适用条件。

3. 理解地基基础的施工过程。

4. 能够评估和选择适当的地基基础类型。

二、教学内容:1. 地基基础的定义和作用。

2. 地基基础的种类及其特点。

3. 地基基础的选择原则。

4. 地基施工的基本流程。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活动: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不同地基基础类型的建筑工程案例,引发学生对地基基础的认知和兴趣。

2. 知识讲解:a. 简要介绍地基基础的定义和作用,强调其在建筑工程中的重要性。

b. 细致描述不同种类的地基基础,包括浅基础(如连续墙基和浅桩基)和深基础(如钢筋混凝土桩基和螺旋桩基),并解释其特点和适用条件。

c. 阐述地基基础选择的原则,包括地质调查评估、荷载计算和结构分析等。

3. 案例分析:提供几个具体的案例,要求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评估并选择合适的地基基础类型。

学生要考虑地质条件、建筑荷载、施工成本等因素,并给出理由。

4.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模拟地基施工的实践活动。

每个小组需要选择一个地基基础类型并根据要求进行设计和计算。

5. 总结回顾:总结地基基础的种类和选择原则,并要求学生回答一些问题来检验他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

四、教学资源:1. 图片或视频展示地基基础的建筑工程案例。

2. 与地基基础相关的教材或参考书籍。

五、教学评估:1. 在案例分析中评估学生的地基基础选择能力,包括地质调查评估、建筑荷载计算和结构分析等方面。

2. 在实践活动中评估学生的设计和计算能力。

六、拓展延伸:1. 鼓励学生进一步了解和研究不同地基基础的施工技术和案例。

2. 引导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并撰写考察报告。

以上就是地基基础教案的一个例子,你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修改。

希望这份教案能为你提供一些指导和启发。

地基基础处理课程设计

地基基础处理课程设计

地基基础处理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地基基础处理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 使学生了解不同类型地基的特点及其处理方法,如软土地基、黄土地基等。

3. 引导学生掌握地基处理工程中常用的施工工艺和设备。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工程中地基基础处理问题的能力。

2. 提高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进行实地考察和团队协作的能力。

3.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演示等方法验证地基处理效果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土木工程事业的热爱和责任感,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

2.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工程伦理观念。

3. 引导学生关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认识到地基基础处理在工程建设中的重要性。

本课程针对高年级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结合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将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

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地基基础处理的理论知识,培养实际操作能力,并激发学生对土木工程事业的热爱和责任感。

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将以此为基础,确保课程目标的实现。

二、教学内容本章节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地基基础处理概述:介绍地基基础处理的概念、目的和意义,使学生了解其在土木工程中的重要性。

2. 地基类型及特点:分析不同类型地基(如软土地基、黄土地基等)的特点,以及相应的处理方法。

3. 地基处理技术:详细讲解常用的地基处理技术,包括预压加固、排水固结、深层搅拌、桩基等,并结合教材章节进行具体案例分析。

4. 地基处理施工工艺及设备:介绍地基处理施工过程中常用的工艺和设备,使学生掌握施工要点。

5. 地基处理效果检测与评估:讲解地基处理效果的检测方法,如原位测试、室内试验等,以及评估标准。

6. 地基基础处理在工程中的应用:分析典型工程案例,让学生了解地基基础处理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

教学内容安排和进度如下:1. 第1周:地基基础处理概述,地基类型及特点。

2. 第2周:地基处理技术(预压加固、排水固结)。

土力学及地基课程设计

土力学及地基课程设计

土力学及地基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土力学基本理论知识,理解土的物理性质、力学性质及其相互关系。

2. 使学生了解地基基础的设计原理,掌握基础类型及其适用条件。

3. 帮助学生了解土体稳定性分析的方法,掌握相关计算公式。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土力学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能进行简单的地基基础设计。

2. 提高学生分析土体稳定性问题,运用相关软件进行计算和绘图的能力。

3. 培养学生查阅资料、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团队协作和沟通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土力学及地基工程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2. 引导学生关注我国土木工程领域的发展,增强学生的国家意识和责任感。

3.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使其具备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精神。

本课程针对高年级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结合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将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强化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旨在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使其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土木工程人才。

二、教学内容1. 土的物理性质:讲解土的三相组成、土的密度、含水量、土粒的粒径分布等基本概念,分析土的物理性质对地基工程的影响。

教学内容对应教材第1章。

2. 土的力学性质:介绍土的压缩性、抗剪强度、承载能力等力学性质,阐述土的力学性质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教学内容对应教材第2章。

3. 地基基础设计:讲解基础类型、地基承载力的确定、基础尺寸设计,分析不同类型基础的适用条件。

教学内容对应教材第3章。

4. 土体稳定性分析:介绍土坡稳定性分析的基本理论,阐述土体稳定性分析方法及计算公式,分析影响土体稳定性的因素。

教学内容对应教材第4章。

5. 实践教学:组织学生进行土工试验,实地观察地基处理工程,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教学内容结合教材第5章及实际工程案例。

地基与基础设计课程设计

地基与基础设计课程设计

地基与基础设计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地基与基础设计的基本概念,理解其重要作用;2. 使学生了解不同类型的地基及其特点,掌握基础设计的基本原理;3. 引导学生了解地基与基础工程中涉及的计算方法和施工技术。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工程中地基与基础问题的能力;2. 提高学生进行基础设计计算、绘制基础施工图的技能;3. 培养学生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如计算机软件进行地基与基础设计的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土木工程专业的热爱,增强职业认同感;2. 引导学生关注工程质量,培养其责任感、使命感;3.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沟通与协调能力。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土木工程专业基础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地基与基础设计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

学生特点: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土木工程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实践操作欲望。

教学要求:结合课程性质和学生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达到上述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为后续专业课程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1. 地基与基础设计基本概念:讲解地基、基础的定义,作用及分类,对应教材第一章内容。

2. 地基特性及地基处理:分析不同类型地基的特性,介绍地基处理方法,对应教材第二章内容。

3. 基础设计原理:阐述基础设计的基本原理,包括基础类型、设计原则及计算方法,对应教材第三章内容。

4. 基础施工技术:介绍基础施工的常见工艺、施工要点及质量控制,对应教材第四章内容。

5. 地基与基础工程实例分析:分析典型工程案例,使学生了解实际工程中地基与基础设计的应用,对应教材第五章内容。

教学大纲安排:第一周:地基与基础设计基本概念第二周:地基特性及地基处理第三周:基础设计原理第四周:基础施工技术第五周:地基与基础工程实例分析教学内容注重科学性和系统性,结合教材章节,有序安排教学进度,确保学生能够扎实掌握地基与基础设计相关知识。

地基基础设计课程设计

地基基础设计课程设计

地基基础设计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地基基础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1)了解地基基础的概念、分类和作用;(2)掌握地基承载力计算、沉降计算和稳定性分析的方法;(3)熟悉各种基础设计的适用条件和工程实践。

2.技能目标:(1)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的基础设计;(2)具备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3)学会使用相关设计软件进行基础设计。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工程安全的重视;(2)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沟通能力;(3)激发学生对土木工程学科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地基基础概述:地基的概念、分类、作用和基础的设计流程;2.地基承载力计算:承载力计算的基本原理、方法及其应用;3.沉降计算:沉降计算的基本公式、计算方法和控制标准;4.稳定性分析:基础稳定性评价方法、加固措施及应用;5.基础设计实例:各种基础设计的特点、适用条件和工程实践。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包括:1.讲授法:系统讲解地基基础设计的理论知识;2.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工程案例,让学生了解基础设计的应用;3.实验法:学生进行地基基础实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4.讨论法:分组讨论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地基基础设计》及相关辅助教材;2.参考书:国内外相关论文、专著及工程案例;3.多媒体资料:教学PPT、视频动画等;4.实验设备:地基基础实验装置、计算软件等。

通过以上教学资源的使用,将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提高教学效果。

五、教学评估为了全面、客观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本课程将采用多种评估方式,包括:1.平时表现:通过课堂参与、提问、小组讨论等环节,评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2.作业:布置适量的作业,评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3.考试:设置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全面测试学生的知识掌握和应用能力;4.课程设计:学生进行地基基础设计实践,评估学生的设计能力和创新意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础工程课程设计计算书姓名: 学号: 指导老师:一、设计任务根据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及混凝土原理课程设计修改方案,对该小学教学楼进行基础设计。

通过PKPM 计算柱脚内力并生成基础详图,在计算内力的前提下,参考PKPM 基础设计方案设计基础类型并对基础底板进行配筋计算。

建筑地层的地质条件为:二、基本条件确定人工填土不能作为持力层,选用粉质粘土层作为持力层。

杂填土m h 1=,故持力层选在粉质粘土层,基础埋深m d 2.1=。

基础混凝土等级采用C30级混凝土,钢筋采用HRB300级钢筋。

参考PKPM 设计结果,各基础类型选用如下:基础JJ J J 4321,,,为独立基础,J5为双柱联合基础。

三、基底尺寸设计根据粉质粘土50.0,83.0==L I e ,查表得6.1,3.0==d b ηη,基础埋深m d 2.1=。

基础底面以上土的加权平均重度:对地基承载力特征值a f 进行修正(暂且不考虑对基础宽度进行修正):1、 确定基础J 1的基底尺寸(1)、基础1J 的柱脚内力(取荷载标准组合)为:X 方向弯矩较小,不进入计算。

考虑基础偏心作用,将基础底面面积按20%增大,即基底面积采用方形基础,初步选择基础底面尺寸:21644m bl A =⨯==,b >m 3,需要对a f 进行修正。

修正后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为:Kpab d f f b m d ak a 7.201)34()101.18(3.0)5.02.1(2.176.1180)3()5.0(1=-⨯-⨯+-⨯⨯+=-'+-+=γηγη(2)、持力层承载力验算用于持力层验算的回填土高度为m d 5.128.12.1=+=故基础和回填土重: KN dA G G k 480165.120=⨯⨯==γ 偏心距: m l m G F M e k k k 67.0646033.0480214886==<=+=+=,(满足)基础底面处的平均压力值:KPa f KPa A G F P a k k k 7.2013.164164802148=<=+=+=,(满足) 验算基础底面边缘的最大压力值:Kpa f Kpa l e A G F P a k k k 0.2422.14.172)4033.061(164802148)61(max =<=⨯+⨯+=++=(满足)验算基础底面边缘的最小压力值:08.163)4033.061(164802148)61(min >=⨯-⨯+=-+=Kpa l e A G F P k k k (满足) 故基底面积满足要求,确定该基础底面尺寸为m m 44⨯。

(3)、软弱下卧层验算由于持力层下存在软弱下卧层,故需对其进行验算。

由b b m Z 50.0975.09.32.11.5>==-=,且5.20.2/0.5/21==s s E E 。

故取地基压力扩散角424.0tan ,23==θθο下卧层顶面处附加应力KpaZ b Z l p bl cd k z 0.43)424.09.324)(424.09.324()2.12.173.164(44)tan 2)(tan 2()(=⨯⨯+⨯⨯+⨯-⨯⨯=++-=θθσσ 软弱下卧层顶面处自重应力:Kpa cz 2.529.31.82.01.18117=⨯+⨯+⨯=σ下卧层承载力特征值:32/2.109.32.12.52m kN zd czm =+=+=σγ由淤泥质粘土0.1,85.0==L I e 查表得0.1,0==d b ηηKpa f Kpa az cz z 1.1272.952.520.43=<=+=+σσ,(满足)软弱下卧层顶面处的附加压力: 验算:KPa f KPa P P az cz z56.25076.18116076.21=<=+=+(满足)2、 确定基础J 2的基底尺寸(1)、基础2J 的荷载标准组合为X 方向弯矩较小,不进入计算。

考虑基础偏心作用,将基础底面面积按25%增大,即基底面积采用方形基础,初步选择基础底面尺寸:264.338.58.5m bl A =⨯==,b >m 3,需要对a f 进行修正。

修正后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为:(2)、持力层承载力验算用于持力层验算的回填土高度为m d 5.128.12.1=+=故基础和回填土重: KN dA G G k 8.94036.315.120=⨯⨯==γ 偏心距: m l m G F M e k k k 87.066.56055.08.9404424293==<=+=+=,满足。

基础底面处的平均压力值:KPa f KPa A G F P a k k k 3.2061.17136.318.9404424=<=+=+=,满足。

验算基础底面边缘的最大压力值:Kpaf Kpa l eA G F P a k k k 6.2472.11.181)6.5055.061(36.318.9404424)61(max =<=⨯+⨯+=++=满足。

验算基础底面边缘的最小压力值:3.161)6.5055.061(36.318.9404424)61(min >=⨯-⨯+=-+=Kpa leA G F P k k k ,满足。

故基底面积满足要求,确定该基础底面尺寸为m m 6.56.5⨯。

(3)、软弱下卧层验算由于持力层下存在软弱下卧层,故需对其进行验算。

由b b m Z 50.0696.09.32.11.5>==-=,且5.20.2/0.5/21==s s E E 。

故取地基压力扩散角424.0tan ,23==θθο下卧层顶面处附加应力软弱下卧层顶面处自重应力:Kpa cz 2.529.31.82.01.18117=⨯+⨯+⨯=σ 下卧层承载力特征值:32/2.109.32.12.52m kN zd czm =+=+=σγ由淤泥质粘土0.1,85.0==L I e 查表得0.1,0==d b ηηKpa f Kpa az cz z 1.1277.1112.525.59=<=+=+σσ,满足。

3、 确定基础J 3的基底尺寸(1)、基础2J 的荷载标准组合为Y 方向弯矩较小,不进入计算。

考虑基础偏心作用,将基础底面面积按20%增大,即基底面积考虑柱位柱距较小,为避免基础碰撞,采用矩形基础,初步选择基础底面尺寸:24.148.43m bl A =⨯==,无需要对a f 进行修正。

(2)、持力层承载力验算用于持力层验算的回填土高度为m d 5.128.12.1=+=故基础和回填土重: KN dA G G k 4324.145.120=⨯⨯==γ 偏心距: m l m G F M e k k k 8.068.46079.0432*******==<=+=+=,满足。

基础底面处的平均压力值:KPa f KPa A G F P a k k k 5.1999.1714.144322044=<=+=+=,满足。

验算基础底面边缘的最大压力值:Kpaf Kpa l eA G F P a k k k 4.2392.19.188)8.4079.061(4.144322044)61(max =<=⨯+⨯+=++=,满足。

验算基础底面边缘的最小压力值:9.154)8.4079.061(4.144322044)61(min >=⨯-⨯+=-+=Kpa leA G F P k k k ,满足。

故基底面积满足要求,确定该基础底面尺寸为m m 8.43⨯。

(4)、软弱下卧层验算由于持力层下存在软弱下卧层,故需对其进行验算。

由b b m Z 50.03.19.32.11.5>==-=,且5.20.2/0.5/21==s s E E 。

故取地基压力扩散角424.0tan ,23==θθο下卧层顶面处附加应力KpaZ b Z l p bl cd k z 7.40)424.09.323()424.09.328.4()2.12.179.165(8.43)tan 2)(tan 2()(=⨯⨯+⨯⨯⨯+⨯-⨯⨯=++-=θθσσ软弱下卧层顶面处自重应力:Kpa cz 2.529.31.82.01.18117=⨯+⨯+⨯=σ下卧层承载力特征值:32/2.109.32.12.52m kN zd czm =+=+=σγ由淤泥质粘土0.1,85.0==L I e 查表得0.1,0==d b ηηKpa f Kpa az cz z 1.1279.922.527.40=<=+=+σσ,满足。

4、确定基础J 4的基底尺寸(1)、基础4J 的荷载标准组合为Y 方向弯矩较X 方向小,故以Y 方向的弯矩为主进行计算,X 方向只做复核参考。

考虑基础偏心作用,将基础底面面积按20%增大,即基底面积考虑柱位柱距较小,为避免基础碰撞,采用矩形基础,初步选择基础底面尺寸:214.74.31.2m bl A =⨯==,m m b 31.2<=,无需要对a f 进行修正。

(2)、持力层承载力验算用于持力层验算的回填土高度为m d 5.128.12.1=+=故基础和回填土重: KN dA G G k 2.21414.75.120=⨯⨯==γ 偏心距: m l m G F M e k k k 57.064.36036.02.21498243==<=+=+=,满足。

基础底面处的平均压力值:KPa f KPa A G F P a k k k 5.1995.16714.72.214982=<=+=+=,满足。

验算基础底面边缘的最大压力值:Kpaf Kpa l eA G F P a k k k 4.2392.11.170)4.3036.061(14.72.214982)61(max =<=⨯+⨯+=++=,满足。

验算基础底面边缘的最小压力值:7.149)4.3036.061(14.72.214982)61(min >=⨯-⨯+=-+=Kpa leA G F P k k k ,满足。

故基底面积满足要求,确定该基础底面尺寸为m m 4.31.2⨯。

(5)、软弱下卧层验算由于持力层下存在软弱下卧层,故需对其进行验算。

由b b m Z 50.09.19.32.11.5>==-=,且5.20.2/0.5/21==s s E E 。

故取地基压力扩散角424.0tan ,23==θθο下卧层顶面处附加应力KpaZ b Z l p bl cd k z 0.29)424.09.321.2()424.09.324.3()2.12.179.159(4.31.2)tan 2)(tan 2()(=⨯⨯+⨯⨯⨯+⨯-⨯⨯=++-=θθσσ软弱下卧层顶面处自重应力:Kpa cz 2.529.31.82.01.18117=⨯+⨯+⨯=σ下卧层承载力特征值:32/2.109.32.12.52m kN zd czm =+=+=σγ由淤泥质粘土0.1,85.0==L I e 查表得0.1,0==d b ηηKpa f Kpa az cz z 1.1272.812.520.29=<=+=+σσ,满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