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后创伤性应激障碍的发生率及影响因素

合集下载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相关因素(综述)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相关因素(综述)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相关因素(综述)李永德内蒙古医学院应用心理学专业,呼和浩特010059摘要:灾难不仅损害人的躯体健康,而且使人承受强烈的心理痛苦。

灾难过后,有相当比例的人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精神问题,其中最重要,持续时间最长,对人们影响也最大的就是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 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

PTSD影响患者的人际交往、工作与生活,导致生活质量明显下降。

我国是一个多自然灾害的国家,PTSD在受灾群体中并不罕见,已构成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领域。

影响PTSD发生的因素有很多,各种因素在PTSD的发生中,不是单独起作用的,如果我们能找到影响PTSD发生的各种因素,就会产生事半功倍之效。

所以,深入了解PTSD的影响因素就显得尤为重要,干预措施进行的越早,PTSD 的预防就会越有效。

本文通过对所掌握的资料进行归纳和整理,对影响PTSD的生物学因素、社会因素、心理学因素等几个方面内容进行综合性的论述。

关键词:创伤后应激障碍;影响因素;生物学因素;社会因素;心理学因素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也称延迟性心因反应,是指由异乎寻常的威胁性和灾难性心理创伤,导致延迟出现和长期持续的精神障碍,以反复重现创伤性体验、持续的警觉性增高、持续的回避以及过度唤醒为特征性临床表现。

与PTSD发生相关的因素很多,这些因素可能相互影响,协同作用于PTSD的发生。

只有掌握了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才能发现高危人群,及时地进行早期心理干预,降低PTSD的发病率。

其主要影响因素有以下几方面内容:一、生物学因素(一)遗传因素双生子研究表明,PTSD易患性的差异有部分是来自于遗传。

Ture等[1]对越战期间在美国军队服役的2224对单卵和1818对双卵男性双生子进行了研究,在均衡了战争暴露程度后,遗传差异可解释33.3%的自述PTSD易患性上的变异。

雅安地震后青少年创伤后应激障碍患病率及高危因素分析

雅安地震后青少年创伤后应激障碍患病率及高危因素分析

同程度 的创 伤后 应激障碍 , 应 加强创伤后应激 障碍青少 年的心里疏导 , 降低不 良心里事件发隹 风险。
【 关键词 l 青少 年 ; 心理 障碍 ; P T S D ; C I E S — R
2 0 1 3年 4月 2 0日 8 点0 2 分, 在 中 国西 南 部 地 区 . 四川 省
2 0 1 3年 4月 2 0 日发 生 在 中 国 四 川 雅 安 强 烈 地 震 的 青 少 年
其他 教育水平
高 中或 以下
2 8 1 9

7 7

卯 8
4 l 1 人进行 了调查和分 析 , 现将研究结果报 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
高 中及 以上
职业 学 生
工人

性 别
男 女 民族 汉族
±



创伤后应 急综合征 ( P T S D) 。总结分析各种 研究 , 成年人 由
于灾害所导 致的创伤后应激障碍 的发病 率可以从 9 . 4 7 6 . 8 % 之 间。但是 , 很少有针对 儿童 和青少 年创 伤后应 激障碍 的发 病 率 的研 究 _ 2 ] 。因此 , 我 们 采 用 调 查 问 卷 的 方 式 对 经 历 了

3 4 3 4・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 0 1 6年第 3 7卷第 2 7期
J o u na r l 0 f O i q i h a r L n i v e r s i t y 0 f Me d i c i n e . 2 0 1 6. V0 1 . 3 7 . N 0 . 2 7
震。大多数人都经历过地震 至少一 次 ( n =3 2 5 , 7 9 . 1 %) , 且 接 受 过防灾减灾知识 ( n =3 5 8 , 8 7 . 1 %) 。绝大部分样本 ( 9 7 . 6 %) 的数据表明家庭关 系是 和谐 的 , 且 没有 患有 心理及精 神疾 患 ( 3 8 7 , 9 4 . 2 %) 。表 1 显 示 r详 细 的 社 会人 口统计 样 品 的 特

地震灾后转移伤员的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及其影响因素

地震灾后转移伤员的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及其影响因素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 09年
第2 3卷
第 4期

应激与 心理健康 ・
地震 灾后转 移伤员 的创 伤后应 激 障碍 的发 生及其 影 响因素
高新 学 况利 艾 明 李 大奇 陈建梅 黎 雪梅 刘婉婷 楼 丹丹 赵正 中
( 重庆 医科 大 学 附 属 第一 医 院 ,t 3 生 O , b t 1 0b。重 庆 40 1 @通 信 作 者 E a : unl 38 13cr) 00 6 m i kag0 0 @ 6 .o l i n
@ Cor s n nga t o 。Emal u gi 08 1 3. o re po di u h r i :k a l n 03 @ 6 c m
【 l re】Obet e oivsgt teocr n eo p s t u acses i re n srle c r i A  ̄t t a jc v :T et a cur c f otr m t t s s dradi a df t s n i n i eh e a i r d o te t a o
【 关键词 】 创伤性应激 障碍 ;地震 ;转移伤员 ; 险因素 ; 危 横断面调查
di 0 36 /.s .00—62 .0 90 .0 o:1.9 9jin 10 s 7 920 .4 0 8
中图 分 类 号 :R 4. 文 献标 识 码 :A 文章 编 号 :10 6 2 (09 O 0 5 0 7 95 0 0— 7 9 20 )O 4— 2 9— 5
t ssrassm n sa P S hk s Cvi e i C — adS utrdCi clne iwf S I.R o e - es etcl T D C a lt iia V r o P LC) n t c e l i t e r M— T m fs e( i— l n s n r u naI r v oD V A i I i re ・a et(CD LP sd got os 36w ud dpr n o 1hsi s h e as r d x Dsd r Pt n S I -/ )a i nsct l。 8 on e e osrm 1 opt ow r t nf r s o s i a io s f l a w er e e

重大灾害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率及影响因素研究分析

重大灾害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率及影响因素研究分析

中 图分 类 号 : R 8 4 5 . 6 7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2 — 0 3 6 9 ( 2 0 1 4 ) 1 6 — 0 0 0 9 — 0 4
I n c i d e n c e a n d i n l f u e n c i n g f a c t o r a n a l y s i s o f P T S D a f t e r ma j o r d i s a s t e r s
第2 6卷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半月刊
第l 6期
【 论
著】
重 大 灾 害 创 伤 后 应 激 障 碍 的发 生 率 及 影 响 因 素 研 究 分 析
姜春玲 , 冯体 良, 石雅 娟 , 金英兰, 罗 静 , 张一明, 粟
( 辽 宁省抚顺市第五医院 , 辽宁 抚顺
新, 陈淑 兰 , 李艳 杰
1 1 3 0 0 6 )
J I A N G C h u n - l i n g , F E N G T i - l i a n g , S I - I I Y a - j u a n , e t a l
( T h e F i t f h H o s p i t l a o f F u s h u n , L i a o n i n g 1 1 3 0 0 6 , C h i n a )
Me t h o d s : S i x t e e n s e v e r e p s y c h i a t r i c p a t i e n t s( g r o u p A) , s i x t y - t w o o r d i n a r y p e o p l e( g r o u p B )i n s e v e r e l y a f e c t e d a r e a a n d s i x t y — s i x o r d i n a r y p e o p l e( g r o u p C )i n l i g h t l y h i t a r e a . w e r e a s s e s s e d f o r P T S D w i t h a q u e s t i o n n a i r e a b o u t t h e g e n e r l a c o n d i t i o n .T h e P T S D

芦山4.20地震5年后创伤后应激障碍患病率及生存质量研究

芦山4.20地震5年后创伤后应激障碍患病率及生存质量研究

·论著·芦山4.20地震5年后创伤后应激障碍患病率及生存质量研究方杰,黄国平,张炳智,高茹,胥刘秀,杨方敏,刘燕,李家忠 摘要: 目的:调查芦山4.20地震后5年雅安地区受灾人群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患病率及生存质量。

 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在四川雅安市芦山县、宝兴县、天全县三地分层随机抽取2000名成年被调查者,评估芦山地震的应激反应程度,分为PTSD组与非PTSD组,评估两组生存质量及影响因素。

 结果:应答率为91.40%(1828/2000);诊断PTSD27例,患病率为1.48%(27/1828)。

PTSD组在年龄≥61岁、女性、受教育程度低者、地震中受伤、被掩埋、有亲人丧生、有房屋受损者患病率高于非PTSD组(P<0.05或P<0.01)。

PTSD组生存质量在躯体功能(PF)、躯体职能(RP)、躯体疼痛(BP)、情绪职能(RE)和心理卫生(MH)得分均低于常模与非PTSD组(P<0.05或P<0.01)。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地震中受伤及房屋损毁是PTSD的危险因素(P<0.05或P<0.01)。

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未婚/单身、受教育程度低、无工作及患PTSD是生存质量的负面影响因素。

 结论:芦山地震5年后雅安地区受灾人群PTSD患病率较低,PTSD依然是影响患者生存质量的独立危险因素。

关键词: 创伤后应激障碍; 地震; 患病率; 生存质量; 危险因素中图分类号: R749.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 3220(2023)02 0103 05Studyontheprevalenceandqualityoflifeofpost traumaticstressdisorder5yearsafterLushanApril20earthquake FANGJie,HUANGGuo ping,ZHANGBing zhi,GAORu,XULiu xiu,YANGFang min,LIUYan,LIJia zhong.Ya'anFourthPeople'sHospital,Ya'an625000,ChinaAbstract: Objective:Toinvestigatetheprevalencerateandqualityoflifeofpost traumaticstressdisorder(PTSD)amongthevictimsinYa'anareafiveyearsafterLushan4.20earthquake. Method:Across sectionalsurveywasconductedinLushanCounty,BaoxingCountyandTianquanCounty,Ya'anCity,SichuanProvince.2000adultrespondentswererandomlyselectedatdifferentlevelstoevaluatethestressresponsetoLushanearthquake.TheyweredividedintoPTSDgroupandnon PTSDgroupandthequalityoftheirlifeandinfluencingfactorswereevaluated. Results:Theresponseratewas91.40%(1828/2000).Twenty sevenpatientswerediagnosedwithPTSD,andtheprevalenceratewas1.48%(27/1828).TheprevalenceofthePTSDgroupwashigherthanthatofthenon PTSDgroup(P<0.05orP<0.01)inage≥61years,women,peoplewithloweducationlevel,peopleinjuredintheearthquake,peopleburied,peoplewholosttheirlovedones,andpeoplewithdamagedhouses.ThescoresofqualityoflifeinthePTSDgroupwerelowerthanthoseinthenormalandthenon PTSDgroupsintermsofphysicalfunction(PF),role physical(RP),bodilypain(BP),role emotional(RE)andmentalhealth(MH)(P<0.05orP<0.01).Logisticregressionanalysisshowedthatwomen,earthquakeinjuriesandhousedamageweretheriskfactorsofPTSD(P<0.05orP<0.01).Linearregressionanalysisshowedthatunmarried/single,loweducationlevel,unemploymentandPTSDwerethenegativefactorsaffectingthequalityoflife. Conclusion:FiveyearsafterLushanearthquake,theprevalenceofPTSDinYa'anareaislow,andPTSDisstillanindependentriskfactoraffectingthequalityoflifeofpatients.Keywords: post traumaticstressdisorder; earthquake; prevalence; qualityoflife; riskfactors 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 traumaticstressdisorder,PTSD)是指由于异乎寻常的威胁性或灾难性心理创伤,导致延迟出现和长期持续的精神障碍,主要表现基金项目:四川省卫生健康科研课题普及项目(19PJ299)作者单位:625000 雅安市第四人民医院(方杰,张炳智,高茹,胥刘秀,杨方敏,刘燕,李家忠);四川省精神卫生中心(黄国平)通信作者:黄国平,E Mail:xyhuanggp@126.comDOI:10.3969/j.issn.1005 3220.2023.02.005为病理性重现、恶梦惊醒、持续警觉性增高和回避,以及对创伤经历的选择性遗忘和对未来失去信心。

灾难救援人员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灾难救援人员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灾难救援⼈员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流⾏病学研究进展2019-07-02摘要: “5·12”地震发⽣后,地震救援⼈员这⼀特殊群体的⼼理健康状况受到⼼理学学者的⼴泛关注。

创伤后应激障碍作为灾难事件所导致的较为严重的⼼理障碍,是灾后⼼理⼲预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章总结了近年来灾难救援⼈员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率及影响因素,以期为地震救援⼈员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研究及⼲预提供借鉴。

关键词:灾难事件救援⼈员创伤后应激障碍研究进展综述1.引⾔2008年5⽉12⽇,我国建国以来破坏性及波及范围最⼤的地震使四川遭受了重创。

突发灾难性事件所带来的⼼理伤害再次成为政府及⼼理学⼯作者关注的焦点。

已有研究表明,不仅是地震灾难幸存者和⽬击者,那些⾯对残缺的⼫体、巨⼤的损毁和⽣命受到威胁的救援⼈员也可能成为隐藏的灾难受害者。

美国精神医学会(APA,1994)DSM-IV将创伤后应激障碍定义为:对亲⾝经历的或⽬击的导致或可能导致⾃⼰或他⼈死亡或严重伤害的事件的⼀种强烈反应。

其中最常见的创伤事件分别为⽬击他⼈严重受损、亲⾝经历威胁⽣命安全的事件。

据世界卫⽣组织统计,从美国“9·11”事件、印尼海啸、伊拉克战争等重⼤事件来看,灾难过后,长时间暴露在灾难现场的⼈员中,有8%―12%的⼈会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灾难场景会“侵⼊性”引起他们的回忆,使得患者在创伤事件后仍反复体验到该事件,并有避免引起相关刺激的回避⾏为和⾼度的警觉状态,病情持续以⾄引起主观上的痛苦和社会功能障碍。

本⽂旨在对近年来灾难事件救援⼈员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研究进展作⼀较为全⾯的综述,以期为我国灾难救援⼈员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研究趋势和⼼理危机⼲预提供借鉴。

2.灾难救援⼈员PTSD的发⽣率研究显⽰,与普通⼈群4%的患病率相⽐,灾难救援⼈员发⽣PTSD的危险性更⾼。

已有研究表明,因从事救援⼯作的不同,PTSD的患病率从11%到32%不等。

Richard等在对空难事件医疗救援⼈员PTSD的测查中发现,第6、12、18个⽉时PTSD的患病率分别为7.5%、12.1%和7.3%。

汶川地震灾民创伤后应激反应的影响因素分析

汶川地震灾民创伤后应激反应的影响因素分析
出应激反 应的影响 因素 。结果 从 PS2 T S0总分 来看 , 女性 比男性 高; 、 青 中年组 比 儿童或 青 少年 组 高; 听 觉刺激 视
极 重组 比中度组及无刺 激组高 ; 有亲人 死亡组 比无 亲人 死亡组高 ; 查 时间3 调 0d以上组 比 1 以下组或 1 3 5d及 6— 0d
J , H NG J n i Z A G Zsn e a.Cii lPyh l y D p r et te Fr f l t o i lo u a u Z E i m n HU N i ,t 1 l c scoo eat n,h itA i e H s t f Ff n a g, e na g m s i ad pa i
w shge a a ,MP S fyu go ide—ae bet w shg e a hlrn o dlse t,M I so a i r hn m l h t e T so on rm d l gd ojcs a ihrt n c i e rao cns F' f h d e S oj t ep r n e eeeado— i a sm ls a i e a oeep r ne o ea u i —i a sm ls r be s xe e cdsvr u i — s l t uu s g r h nt s x e e cdm d rt ado— s l t uu c i v u i w h h t h i e v u i o t s i otado—vsa smu s h ewt u u i o h i l t l .MP S fojcswt brae e ti te er q a ew shg e hn toe u i u T so bet i eevm n n h a h u k a ihrta h s h t wto t eevmet i u b rae n.MP S f bet w ow sivsgt b v iyd y f rer q a ew shge a oe h T so jcs h a net a d aoet r asat a h u k a i rt nt s o i e ht e t h h h

震后慢性创伤后应激障碍青少年焦虑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震后慢性创伤后应激障碍青少年焦虑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s i g n i f i c a n t c o r r e l a t i o n a m o n g a n x i e t y s y mp t o m s , r e m o r s e a n d a n g u i s h r e v e a l e d s i g n i f i c a n t ( P <0 . O 1 ) , T r a i t A n x i e t y a n d r a t i o n a l i z a t i o n a l s o h a v e s i g n i f i c a n t l y a s s o e i a t e d ( P< O. 0 5 ) ‘ S t e p wi s e mul t i p l e r e g r e s s i o n a n a l y s i s f o u n d t h a t d i s t r e s s d i s c l o s u r e i n d e x a n d r e mo r s e
CU 1 0

Ch i n 8 Eou o et 1 on I n n ov at i O R Her al d
教 育 心理研 究
震 后 慢 性 创 伤 后应 激 障 碍 青 少 年焦 虑 状 况 及其 影响 因素研 究 ①
于少萍 ( 1 . 四 川师范大 学教 师教育 学院 ; 2 . 四 川省 教 师教育研 究 中心 四川 成都 6 1 0 0 6 8 ) 摘 要: 目的 研 究5 . 1 2 地震所致 慢性创 伤后应激障碍( P T S D ) 青少年 的焦虑状况及其影响 因素。 方法 使 用状态一特质焦虑 问卷( s T A I ) 对8 3 例慢性 创伤后应激 障碍青少年的焦 虑状 况进行 测查, 并使 用应付方式 问卷及苦恼表 露指数量表对 二者 与焦虑 的关 系及影 响力进 行研 究; 结果 慢性创伤后应激 障碍 青少年 的焦 虑症状 与应付方式量表 的 自贵及苦恼表露指数存在显著相关( P <0. 0 1 ) , 特 质焦虑和应付方 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文・地震后创伤性应激障碍的发生率及影响因素汪向东1 赵丞智2 新福尚隆3 张富2 范启亮2 吕秋云1【摘 要】 目的:研究地震后创伤性应激障碍的发生率及影响因素,方法:在张北尚义地震灾区距震中不同距离两村随机抽取181名灾民进行临床检查,根据D SM-Ⅳ的诊断标准,结果:所调查的受灾群体中,急性应激障碍(A SD)的发生率为6.1%,3个月内创伤后应激障碍(P T SD)的发生率为18.8%,震后三个月的现患率为7.2%。

L og istic回归分析表明,女性、对物质支持满意度低、震后分离症状多的个体患P T SD的危险性高。

就受灾程度不同的两个群体进行比较发现,受灾程度不是P T SD发生与否的决定性因素。

【关键词】 创伤后应激障碍 急性应激障碍 社会支持 自然灾害 地震Prevalence and predictors of PTSD after earthquake:Findings from a randomized community sample in north ChinaW ang X iangdong,Zhao Chengz hi,N aotak a S hinf uku,et al.I nstitute of M ental H ealth,Beij ing M edical University,B eij ing,China100083 【Abstract】 Obj ective T o inv est igat e t he pr evalence and predicto rs of postt raumatic str ess disor der(PT SD)in a Chinese rur al ar ea affected by an ear thquake.Method O ne hundred eight y-o ne subjects,sampled r ando mly fro m tw o v il-lag es at different distances fr om epicenter,wer e assessed fo r acute st ress diso rder(ASD)and PT SD with the DSM-Ⅳcriteria.WHO Q OL-BREF and three subscales of Sympto ms Checklist-90w ere also administer ed.Result T he incidences of A SD and PT SD w er e6.1%and18.8%r espectively,with a curr ent PT SD pr evalence of7.2%at thr ee months po st.T he subjects w it h P T SD diagnosis r epo rted po or er quality of life and hig her psy cho log ical sympto ms.L o gistic r egr ession indicated that the PT SD dia gnosis is pr edict ed by gender,satisfa ct ion with ma terial suppor t,and dissociat ive sympto ms.Conclusion T hese result s sugg est that pr evalence o f po stdisa st er P T SD in China is similar to those r epo rted elsew her e, w hich is relevant to a gr o up of fa ct or s including pr eex isting and postear thquake v ariables. 【Key words】 P osttr aumatic str ess disor der acute str ess disor der natural disasters social suppo rt 灾害后精神障碍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1]。

创伤后应激障碍(P T SD)自1980年在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SM-Ⅲ)中首次引入后,成为灾害精神医学研究的焦点之一[2]。

这一诊断类别的产生,为我们研究灾害后精神病理现象及其发生机制提供了观察与探讨的一个新框架,迄今也积累了相当丰富的资料[3]。

但是,不尽一致甚至相互矛盾的研究结果并不罕见,P T SD这一诊断概念本身随着研究证据的积累也在变化与更新[4],还有许多十分基本的问题有待回答,其中包括:PT SD究竟应视为对严重创伤的正常反应还是一个病理过程;PT SD的发生率与创伤性事件的强度是否直接相关;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其发生率及表现形式是否存在差异。

本研究根据在一个社区随机样本中获得的资料,报告中国农村地震受灾者中急性急激障碍(A SD)与P T SD的发生率,探讨PT SD的发生与A SD及有关危险因素的关系,并简要报告1 北京医科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北京100083)2 张家口市沙岭子医院3 日本神户大学医学部国际医学交流中心P T SD对灾民生活质量的影响。

对象与方法一、对象调查于张北尚义地震后3个月在受灾最重的张北县大河乡距震中分别为10公里和0.5公里的两个自然村中进行(下简称A村和B村)。

地震及两村受灾情况详见另文[5]。

调查分问卷调查和临床检查两部分进行,两村18-60岁、地震时在村里的村民共335人完成了问卷调查,临床检查的受试按每户1人随机抽取,若某户仅一人完成问卷,该人同时自动成为临床检查对象。

抽取方法是:以自调查之日起下一个该过生日的家庭成员作为临床检查对象。

二、方法与内容全部受试均完成以下问卷[5]:1)一般资料:2)受灾情况与经历;3)WHO Q O L-BREF(中文版);4)SCL-90中躯体化、抑郁和焦虑三个分量表。

临床检查由3名至少具有5年普通精神科工作经验的医生进行。

现场工作开始前共同复习了DSM-Ⅳ中关于A SD和PT SD临床表现与诊断标准的内容[4]。

检查侧重于A SD和PT SD的有关症状,但要求检查者对受检者当时的精神状态根据临床经验进行评价,若疑有幻觉、妄想必须进行追问并记录。

受检者的问卷调查部分一般也由同一医生负责,使其有较多机会发现受检者可能存在的特定精神障碍。

精神障碍的家族史和既往史亦为询问内容。

检查的操作原则为“半定式检查、定式记录”。

研究者认为半定式的方式在农村群体的可行性和结果的可靠性都优于照本宣科的定式检查,而定式记录可保证检查的充分和资料的完整。

临床检查记录表以ASD和P T SD的症状为核心内容,根据CIDI-PT SD M odule[6]改编而成。

记录表结构与原表一致,即就症状存在与否、一组症状的出现时间、持续时间及消失时间分别评定并记录。

内容方面进行修改的部分包括:1)所有询问只围绕此次地震一个事件;2)增加了一组分离性症状的评定;3)原表是以DSM-Ⅲ-R的诊断标准为基础编制,参照DSM-Ⅳ中PT SD诊断标准的变化对相应内容作了修改;4)因调查在震后3个月时进行,在时间编码方面划分更为详尽。

A SD及P T SD的最后诊断以记录表为依据,严格参照DSM-Ⅳ的标准由计算机给出。

结 果一、一般资料共检查181人,男84,女97;年龄为39.63±10.95;受教育年限为4.15±3.26。

其中,A组男34人,女41人,共75人; B组男50人,女56人,共106人。

两组性别构成无显著差异(x2=0.06,P=0.8);两组平均年龄(分别为39.28和39.88)及平均受教育年龄(分别为3.99和4.28)也无显著差异。

二、A SD和P T SD的检出率从整个样本看,地震后A SD的发生率为6.1%(11/181), A组为12%(9/75),B组为1.8%(2/106),A组明显高于B 组(Fish精确检验,P<0.05)。

PT SD3个月内发生率为18.8% (34/181),其中男性为13.5%(10/84),女性为24.7%(24/ 97),女性显著高于男性(X2检验,P<0.05)。

地震后3个月仍完全符合P T SD诊断标准的人数为13,患病率7.2%,A、B两组的现患率分别为11%(8/75)和4.7%(5/106),两组的差别在统计学上不显著。

若将现患P T SD定义为曾完全符合诊断标准、当前仍残留至少1项P T SD症状,震后3个月的现患率则为14.4%(26/ 181),其中A组为23%,B组为8.5%,两组有显著差异(P< 0.01)。

以上结果反映出PT SD检出率A组高于B组的趋向,同时也说明,震后3个月时已有相当部分患者缓解,且有8例痊愈,未残留任何症状。

三、PT SD的预测因素为考察影响PT SD症状产生及PT SD诊断成立的相关因素,分别进行了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以震后出现的P T SD的症状数作为因变量,一般人口学资料、震后分离症状数、地震中的损失、感受到的应激、对支持的满意度等16个变量为自变量,采用前进逐步回归法,进入回归方程的变量有:分离症状数(标准回归系数 =0.355),地震后感受到的总的打击和压力( =0.236),地震发生时的恐惧无助感( =0.187)及性别( =0.126)。

这4个变量解释P T SD总症数变异的31.8%(A d-justed R2)。

进而,以PT SD诊断的有无作为应变量,采用同样自变量,进行L o gist ic回归分析,进入方程的变量有性别(O R=2.42)、对物质支持的满意度(OR=1.84)、分离症状数(O R=1.51)。

四、P T SD对生活质量的影响以现患PT SD(曾符合诊断现仍有症状)26人为一组,与其余灾民进行比较,两组在生活质量的总均分、心理维度、环境维度及SCL-90的3个分量表均有显著差异(表1),说明P T SD影响生活的多个方面。

表1 PT SD对生活质量的影响PT SD现患(n=26)非PT SD现患(n=155) WHOQOL总均分 2.81±0.45 3.31±0.51**生理 3.71±0.80 3.35±0.73 心理 2.74±0.54 3.35±0.73**社会关系 3.68±0.58 3.82±0.60 环境 2.71±0.48 2.94±0.44**SCL-90躯体化 1.67±0.910.87±0.83**抑郁 1.68±1.180.80±0.64**焦虑 1.56±0.890.89±0.80** **双侧t检验P<0.01,*P<0.05讨 论在张北尚义地震后3个月进行调查,A SD的发生率为6.1%,P T SD的发生率为18.8%,震后3个月时的现患率为7.2%,说明P T SD在我国自然灾害的受灾群体中并非罕见现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