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天禁语》考辨

合集下载

2021年三明列东中学高三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解析

2021年三明列东中学高三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解析

2021年三明列东中学高三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

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首先需要深入研究中华文化,不断探究中华文化精神。

研究中华文化,就要深刻认识中华文化的整体性。

中国幅员辽阔,各地域板块、各民族群体都为中华文化发展增添了不同的文化要素。

以史诗为例,中原文化由于受孔子“不语怪力乱神”的影响,史诗和神话传说得不到完整记载,散落成为“碎金”状态,以致黑格尔说“中国没有史诗”。

但是,如果把少数民族文学作品计算进来,中国就是史诗的富国和强国。

《格萨尔王传》是藏族史诗,有六十万行以上;蒙古族的《江格尔》、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也有十几万、二十万行。

南方和北方许多少数民族的神话史诗、民族起源史诗、民族迁徙史诗,数量达几百种之多。

因此,研究中华文化、探究中华文化精神,要从整体上考察中华文化。

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也要善于从整体上利用好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资源。

中华文化在历史发展中既呈现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文化品格,也有自大封闭导致落后的遗憾。

汉唐时代,中国具有一流的综合国力和文化实力,张骞开通丝绸之路,唐朝大规模汲取外来音乐,“南海舶”“西域舶”和日本“遣唐使”的船队络绎不绝。

这种开放带来的繁华,使得中国人以汉为名,叫作“汉人”;以唐为字,叫作“唐人街”。

然而,明朝万历年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到北京进贡自鸣钟、世界地图时,《明史·神宗本纪》中只记一句话:“大西洋利玛窦进方物。

”万历皇帝只把自鸣钟看作洋玩意儿,把世界地图绣成壁画来欣赏。

当时的统治者只知享受西方文明却不思吸收借鉴西方文明,导致潜在的取法西方发展科技和工业的契机无声无息地滑走了。

到了18世纪,尽管清朝乾隆时期《四库全书》以乾嘉考据学的功力展示了中国数千年博大精深的学术文化史,但可惜当时的体制不能使科学研究与创造发明相结合,中国人的聪明才智依然浪掷于以八股求利禄之中,无法开启中国的工业化进程。

《文镜秘府论》的二处原典考证

《文镜秘府论》的二处原典考证

《文镜秘府论》的二处原典考证卢盛江【摘要】同一问题,<文镜秘府论>西卷<文笔十病得失>前半和<文二十八种病>前"八病"引刘善经说有不同,<文笔十病得失>前半论蜂腰和日本<省试诗论>所引<文笔式>一致,"文笔十病得失"的标题可能就指<文笔式>之十病得失,因此,<文笔十病得失>前半当出典<文笔式>.北卷<论对属>应该是初唐时的理论,第二段起的正文可能出<笔札华梁>,但注文的作者可能是<文笔式>.【期刊名称】《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1(034)001【总页数】6页(P23-28)【关键词】《文笔式》;《文镜秘府论》;《文笔十病得失》;《论对属》【作者】卢盛江【作者单位】南开大学,文学院,天津,30007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7.21《文镜秘府论》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原典考证。

关于这一问题,笔者已有几篇文章论及。

本文想再就二处原典提出看法。

主要涉及两个材料,一是西卷《文笔十病得失》,二是北卷《论对属》。

一关于西卷《文笔十病得失》的原典《文笔十病得失》后半出《文笔式》是没有疑问的,因为后半开头即明确说“《文笔式》云”。

[1]1238问题主要在《文笔十病得失》这一篇的前半,即自开头至“笔势纵横动合规矩”句之前一段[1]1189-1234有两种意见。

一种意见,以为前半原典也是《文笔式》① 此一意见者最早由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册(商务印书馆1934年)提出,而罗根泽《文笔式甄微》作了详细考辨。

另一种意见,则认为其前半与西卷《文二十八种病》前“八病”所引刘善经说多有相同之处,因此它们都出《四声指归》② 小西甚一《文镜秘府论考·研究篇(下)》(东京:大日本雄辩会讲谈社,1951年)最早提出这一意见。

商代后期青铜器造型特征(最终版)

商代后期青铜器造型特征(最终版)

商代后期青铜器造型特征(最终版)第一篇:商代后期青铜器造型特征(最终版)商晚期前期的器型变化是明显的,各种器型有以下的特征。

本期新出现的器类有方彝、觯、觥等。

方形器大为发展,几乎所有的酒器都为方形。

鼎的变化较大,除通常样式外还出现了分档鼎。

下为商代晚期的分档鼎。

器型为立耳方唇,腹分裆柱足。

口下饰兽面纹一周,雷纹为地,上下有联珠纹栏,腹内壁有铭文“丑鼎”二字。

方鼎都是槽形长方,柱足粗而偏短。

簋仍为无耳,腹变浅,最大腹径上移。

1976年河南小屯5號墓出土,侈口束頸,鼓腹圈足。

口下飾三角紋,頸飾鳥紋,獸首腹飾百乳雷紋,圈足飾獸面紋,器底中部銘文而字。

觚的造型向细长发展,喇叭口扩展,大十字架镂孔退化为十字孔,或穿透或不透。

扁体爵大减,圆体爵盛行。

下图是商代早期的扁体爵。

上面两个爵,不仅体型不同,爵底也有明显的不同斝的变化是斝板上始见兽头装饰。

三足明显增高。

这样的斝很漂亮呵。

为西周开创了一代新风。

戈出现了带胡带穿。

商晚期后期的器型特征-无肩尊和扁体卣是新出的典型器。

下图是无肩尊(“友”尊)下图也是商代晚期后期新出现的扁体卣器型。

没有车马器的,这和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有密切的关系。

除非有新的考古发现,我们应当把它作为定论。

鼎除柱足外,出现了蹄形足;圆鼎较多,直耳略向外撇。

上图为蹄形足的鼎。

下图的鼎直耳略向外撇。

下图为商后期流行的双耳簋。

三、晚期(公元前14世纪—前11世纪)河南殷墟遗址、墓葬出土的青铜器是商代晚期的代表。

从各地出土的青铜器来推商代晚期·兽面纹四足鬲断,青铜器冶铸业虽然是以王都为中心,但在各地奴隶主贵族统治下的都邑,也都设有大大小小不同的作坊。

殷商后期是我国古代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

此时手工业中的青铜铸造业有了更大的发展,从二里头文化上层青铜器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殷墟青铜器,不仅品类较全、形式多样,而且在造型设计和铸造工艺等方面都有较大的突破和创新,达到了中国青铜器发展史上的一个新高峰。

1、造型特征商代晚期从武丁后期至帝辛接近二百年的时期内,又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

《中华道藏》订误

《中华道藏》订误

读错误 ,似 当断作 “皆用驱除 。若年初断绝瘟疫及 姓 成名 法道 ,以庚 戌岁十 一 月一 日平旦往 山中寻 揉
邪病大疠 ,炼易故气 ,流布祈恩 ,悉以大盆盛水 、细 药苗 ,偶 见一 真人 。(《无上 三天 法师说 荫育众 生妙
沙 、石子 ,数 斗赤 豆 ,随多 少 ,宅 大小 取足 ,净物 贮 经》,《中华》8/537a)
按 :“涿家读此经”不辞 ,“涿”当为 “逐”,形近而
流 布祈 恩 ,悉以 大盆盛 水细 沙石子 ,数 斗赤 豆随 多 讹 。“L”部 件下方若 破缺 漫漶 ,很 容易被误 作 “}”。
少宅 大 小取 足净 物 ,贮 之 置鬼 门上 ,六 吉 日依 法 后 面有 “递 家须 表庆”一 语 ,下 一段 开头两 句 紧接 着
用敦煌 残 卷加 以校补 ,争取 恢复 有关 道经 的本来 面 恒 过次 ,行 天七 币 ,辄 超一 位 。”【s]唐韩 愈 《李 花 》
目。“这 是继 明代 《正统 道 藏 》之 后 ,对 道教 经书 首 诗 之一 :“旁有 一 株李 ,颜 色惨惨 似 含 嗟 。问 之不
次进行 的系统规范的整理重修 ,为使用道藏的人提 肯道 所 以 ,独 绕百 币至 日斜 。”[61“市 ”与 “币”形 体近
施 行 。甲寅旬,辛酉壬戊凶,余日皆吉。(《洞真 三天 密 又 有 “家 家读此 经”,“逐 家”与 “递 家 ‘家 家”表 意相
讳 》,《中华 》8/534a)
近 ,亦 可为证 。
按 :“皆用 驱 除… … 贮 之置 鬼 门上”有 多处 句
8.阆 州云 台山丰饶 里 中有一道 人 ,年 登 六十 ,
2015 ̄ 5月 第 43卷 第 3期
新 疆 大 学 学 报 (哲 学 ·人 文 社 会 科 学 版 ) Journal of Xinjiang University(Philosophy,Humanities& Social Science)

楚简文字考释(六篇)(历史专业毕业设计)

楚简文字考释(六篇)(历史专业毕业设计)
I
II
摘要
建国以来,考古事业的蓬勃发展带动了古文字研究,而作为其分支的战国 文字研究更获得长足的进步。新材料不断出土,除铜器、兵器、陶器、货币、 玺印外已先后发现二十多批竹简,文字数量已经超过以往战国文字数 量的总和。楚简内容包括了诸如《老子》、《周易》等重要的道家、儒家典籍, 不惟古文字、考古学界为之轰动,哲学、思想史等领域的学者也纷纷投入其中。
楚简材料的不断出土,提高了我们释读古文字的能力,对于我们了解古书 的形成、流传情况具有重要意义,对思想史文化史的研究也不无裨益,除此以 外,楚简材料的研究成果还有利于促进文献学、训诂学、音韵学的发展。
本论文试图对楚简中的一些字词提出一些自己的管见,《说“ 喽”》是根据 战国文字的演变规律释字,《上博六〈用曰〉篇初步考察》是由简文的用韻情况 考释字词,《說僕及其相关诸字》和《再说菐字》是在学者的研究基础上对楚简 中的一个疑难字试作讨论,《读简杂记·上博七》是阅读《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 竹书》(七)的笔记,《谈楚简中两个变形的字》则是关注楚简中字的讹变现象。 希望能为目前的楚简研究添砖加瓦。不当之处,还请学者教正。
Bamboo strips of Chu continuously excavated materials to enhance our capacity of reading the ancient text, for us to understand the formation of ancient books, been the case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he history of ideological and cultural history of the study is not without benefits, in addition, Bamboo strips of Chu research materials also conducive to the promotion of literature study, scholium, the development of phonology.

12-周易杭氏学-清-杭辛斋3-周易杭氏学-清-杭辛斋

12-周易杭氏学-清-杭辛斋3-周易杭氏学-清-杭辛斋

12-周易杭氏学-清-杭辛斋3-周易杭氏学-清-杭辛斋杉印?教教以立人,道以立己,己立立人。

故《易》之为书,无非道也,无非教也。

卦之言教者三:坎“习教事”,临“教思无穷”,观“观民设教”,而要以“蒙养”为立教之始。

孔子更广其义于渐,曰“居贤德善俗”。

于蛊曰“振民育德”。

于无妄曰“茂对时育万物”。

于是今世谓之文明教育之事业,而《易》无不备举矣。

而其博大精深之教义,则尚非今世物质文明之教育家,耳目思想所能及。

当于卦爻内详论之,兹未遑悉举也。

用《易》者,用世之书也。

故以有立教,亦以用立教,亦即以中立教。

有贵乎能用,有而不能用,则与无等耳。

然非无不能明有之用,非用无以尽有之功,非中无以尽用之妙,故曰“有”,曰“用”,曰“中”。

此《易》之界说也。

必明此界说,而后《易》可得而言。

《易》六十四卦,无一非用,而以乾坤用九用六发其凡。

用六而曰以大终,则六亦九之用,故以乾元用九而天下治,以竟《易》之全功。

《乾?九二》“庸言”“庸行”,言行君子之所以动天地也。

而曰“庸”者,庸者用也,明用之非中不立也。

以以,用也。

孔子传《易》,以明大用,于六十四卦之《象传》明之。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六十四卦皆此以一字挈其纲,即“五十以学《易》”之以,亦即“以《易》传教”本旨之所在也。

盖《彖传》者,释内外两卦之用也。

《象传》则取两卦之中,合上下之义而贯串之。

两卦之中者何?即三四两爻,所谓中爻所谓人爻者是也。

故曰“若夫杂物撰德,辨是与非,则非其中爻不备”。

而二四三五同功,三四于六爻为人位,“立人之道”立于此。

孔子之六十四“以”字,亦发明于此。

明乎此,则庶乎可尽《易》之用。

虽吉凶有命,而悔吝可免矣。

故《易》于乾之九三九四两爻,特著曰“无咎”。

之之者,《易》之用也。

爻有变动,故曰之。

“辞也者各指其所之”,有所之而吉凶见焉。

之字作屮。

屮者一生三也。

《易》者,一阴一阳。

动有所之,而用生焉,则二生三也。

故曰“一阴一阳之谓道”。

训诂作业(陕教院)

训诂作业(陕教院)

第一章绪论1、什么是训诂?训诂学?它的对象是什么?今天学习有何作用?答:浅显来说,训诂就是解释的意思,即用易懂的语言解释难懂的语言,用现代的语言解释古代的语言,用普通话解释方言。

(1)“诂”和“训”散言时,都是“解释”的意思,析言时才有区别。

“诂”是解释故言,“训”是道物之貌。

(2)由于散言无别,所以对语言的解释可以单言“诂”,或单言“训”,也可以连言为“训诂”或“诂训”。

“诂训”也叫做“故训”,诂、故、古字通用。

“诂”和“训”兼具动词、名词两种用法,“训”“诂”连称也兼具动词和名词两种用法。

训诂学就是一词义解释为五要研究对象的一门学问。

它通过训诂实践的总结和现存训诂资料的分析归纳,研究训诂的理论和常用的体式、方法、条例,揭示语义系统,推求词语根源,探索语义发展的内部规律,用以指导训诂和实践。

2、训诂学作为解释语言的工具,它的任务和目的?答:训诂学的任务和目的具体说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指导训诂实践,培养继承文化遗产的人才。

我们的文化遗憾都是用古代书面语言记录下来的,我们要更长远的继承和发扬它,就必须掌握这些难懂的文字,必须去培养一定的人去整理、注释、翻译,如要胜任此工作,就必须学习我国传统文字、音韵、训诂学等。

(二)指导语文教学,提高语文教学水平。

掌握了训诂学的基础知识,在教学中就能正确运用,解决文言文中字、词、句的难点,提高教学质量。

(三)辨析词义,使人们增强运用词语的准确性。

学习训诂学能更好的正确运用文字,训诂音义之属而依附与形,以探究语言文字正当明确之解释,推求其正当明确之来源,因而得其正当明确之用法,训诂能使文学家正确选用丰富的词藻。

(四)沟通方言,促进汉民族语的统一。

统一的民族语因使用地区不同而产生差异,形成不同的方言,这是正常现象,首先,要求大家掌握民族共同语,再由一部分专门人员用共同语言来注释方言,这一方言使不同方言区的人通过共同语的对译掌握其他语意。

另一方面,也促使民族的统一。

《中国语言学史》第四章(二)

《中国语言学史》第四章(二)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中国语言学的健全期
4.7 反切的产生 4.7.1 反切释义
1)反切是利用双声、叠韵的方法,用两个字来拼出另 一个字的读音。
冬(dong1)= 都(d)+宗(ong1) 《广韵》:上字辨阴阳,下字辨平仄。 2)最初称“反”或“翻”,后来叫“切”,“反切” 是两种说法的合称。唐代宗大历年间,因皇帝害怕造反 ,忌讳“反”字,遂将“反”改成了“切”。
《淮南子·本经》高诱注:“螣(diəm),读近殆( də),缓气言之。”
《淮南子·脩务》高诱注:“啳(kiuan),读权横之 权(giuan),急气言之。”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中国语言学的健全期
5) 舌腹、舌头 《释名·释天》:天,豫司兖冀以舌腹言之:天,显也,在 上高显也。青徐以舌头言之:天,垣也,垣然高而远也。
口开而不阖,是言莒也;举手而指,势当莒也。且臣观 小国诸侯之不服者,唯莒。于是臣故曰伐莒。
《吕氏春秋·重言》记同一个事说:“呿而不唫, 所言者莒也。”
“莒”上古音属鱼部,拟音为a,是一个开口音,这是 古人关于音色方面的辨别。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中国语言学的健全期
2)《公羊传》庄公二十八年:“《春秋》伐者为客, 见伐者为主。”何休注:“伐人者为客,读伐长言之, 齐人语也。见伐者为主,读伐短言之,齐人语也。”
舌腹:即今之舌根音。舌头:即今之舌尖中音。 6)横口、踧口,合唇,推气, 《释名·释天》:风,兖豫司冀横口合唇言之:风,氾也, 其气博氾而动物也。青徐言风,踧口开唇推气言之:见,放 也,气放散也。 横口合唇:即今之双唇音。踧口开唇推气:即今之唇齿音 。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中国语言学的健全期
总结:古人上述的注音或称譬况法,是用描写性的语 言来说明某一个汉字的发音状况。这种方法最初是为弥 补直音、读若等注音方法的不足而创立的,但周汉间学 者古音研究的最大成就。正是由于上述的需要和方法, 古人逐渐把一个完整的音节拆分为声、韵、调三部分, 又逐渐把声、韵各拆分小的要素,从而逐渐确立了音韵 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图 分 类 号 : 2 7 2 I 0 .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 6 2 9 5 ( 0 9 0 — 0 70 1 7 — 9 1 2 0 ) 50 0 — 4
范椁(22 30字亨父, 17~13) 一名德机, 人称“ 文白先生” , 清江( 今江西樟树) 生于元世祖至元九年, 人, 卒于元文宗至
这段话阐明: 本书是将开元大历以来 , 翰林院诸公所论 的秘诀述为一编。所谓的“ 禁语” 也就是“ 秘诀” 之意。《 木天 禁语》 天保本有眉批云:《 “字典》 唐六典》 内阁惟秘书 引《 云: 阁宏壮, 日木天。今翰林院称木天署。按《 木天禁语》犹云 , 翰院秘诀也。_( ”2n”这个眉批正是对本书题的解释。 ]
然而笔者认为 , 于不 同版 本间 的考辨 , 关 尚可在 以下两
卦, 八卦之生, 不离奇偶, 可谓神矣。目日:屠龙绝 “
艺 。此 法 一 泄 , 道 显 然 。 ] ” ” 大 [
对于这种 自 我评价的言辞, 后世人多认为“ 殆类道经授
法之语 ”3 [‘ ] 。
笔者在研读的过程 中发现 , 类似《 天禁语 》 木 这样命题 的
“ 兹习开元大历以来”《 , 历代诗话》 乾隆三十五年序刊本中均
为“ 兹集开元大历 以来” 。
“ 秘语”“ 、旨格” 禁语” 与“ 都是著者对所著之书价值的一种推
崇 。而所谓“ 金针”《 ,金针诗格序 》 中言 : 居 易贬 江 州, 游庐 山 , 东西二 林 , 爱于 多 宿 酷
其次, 杨成本所录绝句篇法中的“ 间对” 学海类编》 在《 道 光十年六安晁氏木活字排印本、历代诗话》 《 乾隆三十五年序
罕传。所述篇法止有六个, 不能尽律诗之变态。今
广为十三 , 隐括无 遗 。犹 六十 四卦之 动 , 出于八 不

《 木天禁语》 版本考辨及解题
旧题范柠的《 木天禁语》 之名, 现知最早见于明 ・ 赵掇谦
《 学范》 除此之外, 中, 现在流传的《 木天禁语》 大致有 3 个版 本系统, 关于版本间的同异之处, 张健在《 元代诗法校考》 中 已有较为详细的比较, 本文不复赘述。
第 2 5卷 第 5期 20 0 9年 1 O月
阿 方净阮学探( 会 学 ) 社 科 版
J u n l fHe e No t ie st ( o ilS in eEd t n o r a b i r h Un v r i S ca ce c i o ) o y i
Vol 2 . _ 5 NO 5 oc . 0 t 2 09
收 稿 日期 : 0 9—0 20 7—2 5
作 者 简 介 : 珊 珊 (9 6一) 女 , 徽 霍 邱人 , 都 师 范 大 学 文 学 院在 读 硕 士 。 余 18 , 安 首

7 ・
20 0 9年 1 0月
河北 北方 学院 学报( 会科 学版 ) 社
第 5期
病而得针医, 其病 自 除。诗病最多, 能知其病, 诗格
著者对 于此书 中自认为 能够揭示 出的“ 旨”是相 当 自 秘 ,
门人集录其意的主要有:总论》《 《 、吟法玄微》 以及题名傅与
砺的《 诗法正论》又题《 ( 诗法源流》《 、诗源正论》。前人对这 )
些诗法、 诗格类作品的真伪问题多有争辩, 笔者在前人研究
的基础上做了如下考辨。

信的。从序中的一段话便可得知: 唐人( 按应为宋人) 李淑, 诗 苑9 有《 一书, 今世
个方面进行补充: 首先 , 《 学海类编》 道光十年六安晁氏木活字排印本序中
诗话著作颇多。诸如: 旧题自居易《 金针诗格》唐 ・ , 徐衍《 风 骚要式》旧题贾岛的《 , 二南密旨》五代 ・ , 王玄《 诗中旨格》 ,
明・ 周履靖编次《 骚坛秘语》 等。题 目中的“ 要式”“ 、密旨” 、
兹集开元大历 以来, 诸公平昔在翰 苑所论秘
旨, 述为一编 , 以俟后之君子 贤士 大夫之后 、 学俊 好 荡号鸯奄怎着乏告 [( 4 1P0  ̄7 )
顺元年。诗文著作有《 海康稿》《 、江夏稿》《 、燕然稿》《 、东坊
稿》《 、豫章稿》《 、侯官稿》《 、百丈稿》 经后人收集、 等, 整理为 《 范德机诗集》 行于世。署名范氏的诗法、 诗格类作品主要 有:木天禁语》又题《 《 ( 范柠德机述江左第一诗法》、诗学禁 )《 脔》又题《 ( 诗格》、诗家一指》又题《 )《 ( 诗家指要》; )旧题范氏
刊本中均为“ 问对” 。关于《 木天禁语》 内容的考辨 , 本文将在 第二部分详细论述。
诗。有《 闲吟》 “ 从苦学空门法, 云: 自 销尽平生种种

心。惟有诗魔降未得, 每逢风月一闲吟。 自此, ” 味 其诗理, 撮其体要 , 为一格 目, 金针集》 日《 。喻其诗
此外,木天禁语》 《 的序中有这样一段话:
自 全也 。金针 列为门类 , 示之 后 来, 览之 者犹指 庶
南车, 而坦然知方矣 o  ̄ 2 ) [ ( 1 4P0
是对“ 沉痼少有瘳 日, 雅道无复彰时” 所开列的药方。这种为 诗病开药方的比喻, 也比较常见。如上文提及旧题白居易的 《 金针诗格》 。著者在自 序中也有这种为诗病开药方的比喻。
《 天 禁 语 考 辨 木
余 珊 珊
( 首都 师 范大 学 文 学 院 , 京 1 O 4 ) 北 0 O 8
摘 要 : 题 范 梓 的 诗 法 著 作 《 天 禁 语 》后 人 对 其 真 伪 多有 争 辩 。通 过 对《 天 禁 语 》 版 本 对 比 、 体 、 氏 的 旧 木 , 木 的 辨 范 诗 评 特 征 等 方 面 的探 究 , 为 《 天 禁 语 》 书 乃前 人 假 托 范 柠 之 名 所 著 , 也 是 元 代 诗 学观 念 较 为 典 型 的 体 现 。在 认 木 一 却 中 国 古代 诗 论 中有 许 多托 名 之 作 , 大抵 是 为 了便 于 流 传 。 这 关键词 : 范梓 ;木 天 禁 语 》 解 题 ; 《 ; 内容 考辨 ; 体 ; 评 特 征 辨 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