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及路径思考
毕业论文选题-国际经济与贸易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论文学位论文推荐选题(1)国际奢侈品(某类产品)在中国营销策略研究(2)东部地区对外贸易比较优势及劣势分析(3)国际服务贸易壁垒与货物贸易壁垒的比较分析(4)跨国公司的组织模式与区位选择分析(5)企业国际化经营的风险与防范分析(6)我国钢铁贸易面临的挑战与对策分析(7)国际服务外包的模式及发展趋势分析(8)国际集装箱运输市场的现状、趋势及对策(9)新丝绸之路各国经济贸易合作的挑战与机遇研究(10)中美(中欧、中日)某产业国际竞争力比较分析(11)跨国奶粉(某产品)企业在华经营策略研究(12)对XX省(市)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思考(13)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面临的困境及其策略分析(14)中国能源安全问题现状研究(15)从“富士康”问题看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16)跨国公司在华撤资的动因及对策分析(17)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政治风险研究(18)中国钢铁企业国际化的驱动因素研究(19)中国奢侈品贸易的现状及趋势研究(20)中国钢铁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1 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分析2 中国钢铁企业在国际贸易中的电子商务应用分析3 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分析4 中小企业如何利用网络资源开展对外贸易5 利用手机开展电子商务的方式探讨6 个人利用电子商务平台从事国际贸易方式探讨7 网络时代对国际贸易业务流程的影响分析8 外贸企业在电子商务运作中的风险分析9 外贸企业利用电子商务的途径分析10 电子商务方式下外贸企业信息安全研究1、关于我国电子商务近年发展问题的研究2、发展我国电子商务存在问题及其对策的研究3、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发展问题研究4、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研究5、探究我国中小企业电子商务的发展6、对我国会展业的现状、问题及发展的研究7、安徽省外贸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8、中国高等教育服务贸易发展的现状与对策分析9、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的研究10、我国中小企业在国际化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的研究11、跨国银行进入对中国银行业的影响及对策研究1. 企业创新与我国对外贸易研究2. 自主品牌竞争力与贸易扩张3. 区域创新能力与外贸竞争优势4. 对外贸易中的品牌战略研究5. 企业创新与自主品牌价值研究6. 区域创新绩效与自主品牌竞争力7. 自主创新与国际贸易结构的关系研究8. 我国钢铁企业品牌营销策略研究9. 我国钢铁企业协同创新研究10. 我国中小企业协同创新意愿研究11. 自主创新、消费者体验与品牌感知价值12. 安徽省自主品牌竞争力提升研究13. 安徽自主品牌发展现状与价值提升策略研究14. 企业创新网络特征与创新绩效的关系研究15. 自主品牌忠诚形成机理研究16. 基于关系质量的自主品牌管理研究17. 品牌非理性偏好的诱发机制探析18. 大学生网络创业行为驱动因素研究19. 大学生网络创业意愿培育机制研究20. 科技创新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研究1.国际铁矿石贸易定价机制及中国的对策研究2.中国钢铁进出口贸易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3.中国钢铁企业国际化战略研究:以宝钢为例4.国际原油贸易格局及中国的对策研究5.国际农产品贸易格局及中国的对策研究6.中国煤炭进出口贸易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7.贸易视角下中国新能源产业竞争力研究8.中国医药进出口贸易的现状、问题和对策研究9.中欧贸易影响因素研究:基于贸易引力模型10.中俄之间国际经济合作的现状、问题和对策研究11.中亚六国与中国之间的贸易潜力研究12.中国与东盟之间农业合作的现状、问题和对策研究13.中国贸易条件变动与影响因素研究14.金砖国家间资本项目货币可兑换研究15.衍生金融工具在大宗商品进口中的应用研究16.人民币离岸市场发展的现状、问题和对策研究17.人民币国际化的成本和收益研究18.中国外汇储备适度规模与结构优化研究19.中国离岸服务外包的现状和竞争力研究20.安徽省离岸服务外包的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1.浅谈中国农产品贸易的现状与问题及对策分析2.浅谈贸易开放与地区间收入不平等之间的关系3.浅谈贸易开放对地区间经济增长的影响4.对“环境库兹涅兹曲线”的再考察——来自中国的经验证据5.浅议碳关税发展的前景与困难6.中国与东盟的贸易自由化——来自本国效应与边界效应的经验研究7.浅析中国钢铁行业遭遇贸易壁垒的原因及对策分析8.安徽服务贸易发展的现状与问题及对策分析9.浅谈皖江城市带外贸发展的前景与问题10.中美服务贸易逆差的原因及对策分析11.浅析中国铁矿石贸易发展现状与问题12.安徽外向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13.中国茶叶出口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14.浅析中国的贸易开放——基于地区间差异的实证分析15.浅谈中间产品贸易对劳动力市场技能溢价的影响16.安徽出口商品竞争优势的研究17.浅析安徽制造业对外贸易发展的前景18.浅谈中国外贸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19.浅谈中国钢铁行业出口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分析20.省际间对外贸易发展差异的比较研究——以江苏、安徽为例1、资源环境约束下我国钢铁企业对外贸易研究2、我国钢铁产业内贸易实证研究3、我国对外贸易治理体系研究4、基于国内价值链的对外贸易发展研究5、基于动态比较优势的安徽服务贸易发展研究6、安徽省制造业产业内贸易研究7、新时期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实证分析8、比较优势陷阱研究综述9、我国出口产业转移的障碍及对策研究10、基于比较优势的区域产业转移研究11、再工业化背景下的国际产业转移研究12、服务贸易协议(TISA)对中国的影响及对策13、安徽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研究14、我国高技术产品国际贸易模式动态演变研究15、安徽省对外承包工程企业发展研究16、安徽省对外承包工程现状、问题及对策17、我国建筑服务贸易研究18、国际工程交易的风险研究19、对外承包工程的风险识别及对策20、对外承包工程企业动态能力研究1.绿色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及对策研究2.出口骗税问题的剖析及其防范3.我国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研究4.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现状及发展探析5.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面临的问题和发展方向6.古典比较利益论与中国制造业结构调整的思考7.跨国公司的本土化经营战略及其实施8.我国服务贸易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9.国际贸易买卖中的违约与违约救济制度研究10.银行保函与备用信用证的比较研究11.跨国公司在华扩张模式透析12.中国出口商品频遭国外反倾销调查的原因及对策13.中美经贸关系的现状、问题与前景研究14.技术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及对策研究15.SA8000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及对策研究16.企业跨国经营中的文化差异研究17.我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研究18.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外贸的影响与对策研究19.服务外包的发展现状、模式及对策研究20.企业国际化经营的风险分析1. 利用国内外市场保证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研究2. 转基因技术专利对我国粮食安全的影响研究3. 国际石油价格的波动对国内农产品价格影响研究4. 论当前我国当前农业保护的政策变量选择5. WTO规则对发展中国家农产品竞争力的影响研究6. 城镇化对我国农产品贸易的影响研究7. 如何利用农产品国营贸易制度提供农业保护8. 论药品专利与公共利益冲突及化解之道9. 企业对外投资中政府支持与保护研究10. 跨国公司在华投资与中国工业的技术进步内在联系研究11. 贸易保护泛化对我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影响研究12. 贸易与环境的协调研究13. 服务贸易壁垒研究和我国发展服务贸易的对策14. 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研究15. 贸易保护对农业发展的影响研究16.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国际比较研究17. 跨国公司内部贸易的形成原因与运作研究18. 贸易自由化对我国大豆产业的影响研究19. 中国农产品贸易逆差形成的原因及对策研究20. 中国农产品在对外贸易中的比较优势与劣势研究1、中日服务贸易竞争力、互补分析及政策比较2、东道国政治风险对中国石油企业海外投资的影响研究3、中印两国服务贸易出口结构及其变动的比较研究4、知识产权保护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研究5、中国文化贸易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6、我国光伏企业遭遇欧美“双反”调查的原因及对策研究7、碳减排对我国高技术产业出口的影响及对策研究8、中英经贸关系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9、印度对华反倾销的现状、原因及对策研究10、我国中药出口现状及对策建议11、浅析融资租赁在我国对外贸易中的应用和发展12、蓝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的影响及对策研究13、我国体育用品业国际竞争力研究14、中国稀土出口定价权问题研究15、我国与发展中国家贸易摩擦研究16、浅析奢侈品消费热涨与外流的原因及对策分析17、知识产权壁垒问题研究综述18、中国企业应对美国337条款的知识产权新战略19、中国现行出口退税制度下的出口骗税问题分析20、近年来我国资源类企业海外并购问题研究1. 上海自贸区对ⅹⅹ地区经济的影响及应对策略研究2. 浅析上海自贸区试行人民币资本项目下的开放3. 我国超额外汇储备的现状、风险和对策研究4. 论国际贸易中支付方式的选择与风险防范5. 浅析中国出口退税制度改革及其影响6. 浅析国际贸易创新与中国外经贸的发展7. 试论实现人民币自由兑换的条件8. 我国加工贸易中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9. SA8000对我国出口企业的影响及对策10. 论信用证中的软条款及自我防范措施11. 浙江省民营中小型出口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探析12. 试论CEPA框架下中国内地与香港经贸合作13. 经济全球化下我国加快发展国际保理的探讨14. 对我国国际储备适度性问题的分析15. 知识性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及对策16.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发展的障碍分析17. 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机电行业出口的影响及对策分析18. 金融衍生品市场在中国的实践及发展19. 东亚区域性金融货币合作的可行性及路径选择20. 日本“肯定列表制度”对中国的启示1. 我国高科技企业跨国经营模式研究2.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进展、问题和政策取向3. 中国农产品的对外贸易发展的障碍及对策分析4. Trips知识产权国际争端解决机制问题研究5. 中国在东亚生产网络中的分工地位6. 以必胜客为例探讨跨国公司在华本土化的必要性,对策及成就7. 探讨安徽经济园区的最新发展及前景分析8. 人民币国际化的历史机遇和战略对策9. 欧盟经济制裁俄罗斯对中俄贸易关系的影响10. 日本对华直接投资的地位、特征与趋势研究1.我国物流业发展现状及营销策略选择2.在华跨国企业社会责任问题研究3.东盟贸易便利化对中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4.美欧对华光伏产品反倾销的现状及对策分析5.中欧贸易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6.中美高新技术产品贸易现状、问题及对策7.我国乳制品企业品牌国际化研究8.美国再工业化对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研究9.知识产权保护对中美双边贸易的影响研究10.中小企业国际营销策略研究1. 金砖国家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比较研究2. 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研究3. 我国服务贸易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4.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5. 中国纺织业对外贸易竞争力研究6. 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面临的问题和发展方向研究7. 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8. 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竞争力问题研究9. 我国出口贸易商品结构的变化及优化对策研究10. 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出口贸易影响的实证分析。
对大庆高新区空间发展战略的几点思考

对大庆高新区空间发展战略的几点思考作者: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项目负责人胡京京来源:宣传研究室添加日期:11年08月02日一、对大庆总体发展战略的基本看法和主要认识如果说过去二十年大庆市委、市政府最重要的一个政策指向是“石油没了怎么办”,面对石油产量的递减和城市发展源动力的下降,如何推动城市的转型可以说是放在每一届大庆市委、市政府面前最重要的议题,面对这个问题我们大庆市委、市政府也积极应对,邀请了非常多的专家集思广益,提出了非常多的有针对性的政策和建议。
这个政策和建议我总结了一下,大致可以概括为一个目标、一个抓手和三大动力。
一个目标就是建设高科技现代化城市,这个是江总书记为我们定下的目标。
一个抓手就是以培育接续产业为主要抓手,重点发展三大动力,一个就是石油石化产业,要打造世界级的石化基地,第二是高新技术产业,我们从90年代开始就创建了今天的大庆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第三个要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加工产业,农副产品加工业也好,纺织也好,皮革也好,这都是我们近年来发展比较好的一些特色产业,应当说我们大庆这些年来实施的这些政策和措施已经取得了一些辉煌成就,油和非油的比重已经调整到60和40了,但是站在更长的历史角度来看,尽管我们今天取得的成就是辉煌的,但是我们转型的道路依旧是漫长的,任重而道远的。
如何更好更快的推动接续产业的发展,仍然是我们当前最重要的发展议题,我们认为大庆的转型成功不仅仅在于接续产业的选择问题,还在于经济发展环境培育问题,我们在大庆空间发展战略的一个编制过程中,通过对大庆有关部门和主要企业的调研和访谈,我们认为,以人力资本和生产要素配置为主要特征的经济发展环境方面的不足是当前大庆接续产业发展面临的一个重要制约。
怎样来看待这个问题,下面我展开一下:1、人力资源的瓶颈。
我们高新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很大的一个瓶颈就是在于人力,2007年高新区的科技人员占从业人员的比重是9.78%,而同期全国高新区的水平是17.2%,大庆高新区在人力资源方面是落后的,那么为什么会落后?横向比较,大庆的工资水平达到甚至超过了沿海发达城市的一个主要标准,但是细看我们的工资结构可以看到,我们的工资结构是脑体倒挂的,石油工人的工资是最高的,但是我们搞科学研究、搞技术服务的人员的工资在我们大庆的工资结构里面并不突出,从科学技术的角度来说,我们大庆对高科技人才的吸引力未必见得和我们工资平均水平相一致,从这个角度来看,大庆人力资源的吸引力不足。
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发展路径研究——以华为为例

经营战略MODERNENTERPRISE CULTURE1332019.12MEC 高新技术企业是指持续进行研究开发与技术成果转化,形成企业核心自主知识产权,并以此为基础开展经营活动的企业。
由于高新技术具备知识技术密集、附加值高、产品迭代快、能源消耗少等特点,高新技术企业是以知识密集和技术密集为主要特征的经济实体,其创新性、高效性、融合性一方面有利于带动经济快速发展,另一方面在促进产业升级、优化产业结构等方面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以劳动力为优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学习国外技术和管理经验,中国企业现代化发展起步。
在此阶段,因为缺乏技术,我国企业生产的产品多处于全球价值链低端,中国企业需探索出一条高质量、高水平的发展路径。
199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明确指出国家产业政策和发展规划要把发展高技术产业摆到优先位置,加速科技进步,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第二步和第三步战略目标,这为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
截止2016年,我国高技术企业总数达到30798家,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53796亿元,并诞生了华为、阿里巴巴、中兴等国际知名企业。
然而,随着全球政治、经济格局的深刻变革,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为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更多挑战,如何应对也是所有企业必须思考的问题。
在众多高新技术企业中,华为从一家小型公司成长为全球最大的电子通信设备公司,其成绩令人瞩目,也为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因此,本文将以华为为例,探索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路径。
一、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现状在政策的有力支持下,在企业自身的努力中,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实现了长足的发展。
到2016年,我国高新技术企业从2000年的9385家增长至30798家,年均增速达到21%;从业人数由392万人增加至1342万人,有效带动就业及人才培养;主营业务收入由10050亿元人民币增长至153796亿元,金额扩大了15倍;此外,高新技术企业出口交货值由3396亿元增长至52444亿元,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对外发展已取得初步成果。
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经济学思考

在推进和拓展我国式现代化的经济学思考方面,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全面评估和探讨。
这既包括宏观层面的政策调整,也包括微观层面的产业发展和创新模式的探索。
在本篇文章中,我将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和国际经济学理论,从不同角度对推进和拓展我国式现代化的经济学思考进行深入挖掘。
【1. 宏观层面的政策调整】我国式现代化需要在政策制定和实施上注重整体性和长远性,同时兼顾灵活性和适应性。
在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应该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财税金融体制改革、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等多个方面入手,以推动我国式现代化的经济发展。
在这一部分,我将对这些政策进行详细分析,包括其影响、优势和潜在挑战。
【2. 微观层面的产业发展和创新模式探索】我国式现代化的经济学思考还需要关注产业发展和创新模式的调整和提升。
在当前全球产业链格局调整的大背景下,我国面临着全球竞争力和创新动力的双重压力。
如何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创新模式的探索成为了我国式现代化的关键议题。
在这一部分,我将重点探讨我国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方面的现状和挑战,以及可能的应对策略和发展路径。
【总结及个人观点】本文从宏观层面的政策调整和微观层面的产业发展和创新模式探索两个方面入手,全面评估和深度探讨了推进和拓展我国式现代化的经济学思考。
在总结部分,我将对文章中提及的主题文字进行回顾性的总结,并共享我对这个主题的个人观点和理解。
通过综合分析和观点阐释,我希望读者能够更全面、深刻和灵活地理解推进和拓展我国式现代化的经济学思考,以期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现代化进程提供有价值的思路和启示。
通过对推进和拓展我国式现代化的经济学思考进行全面评估和深度探讨,本文旨在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这一重要议题,并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现代化进程提供有益的思考和建议。
希望本文能够为广大读者带来启发和启示,促进我国经济学思考和发展的进步与提升。
我国式现代化的经济学思考一直是学术界和政策制定者关注的焦点。
产业发展情况分析

产业发展情况分析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产业结构也在逐渐转型和升级。
本文将对当前的产业发展情况进行深入分析,从各个方面探讨产业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一、产业结构变化近年来,我国的产业结构经历了明显的调整。
传统的第一产业(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渐下降,而第二产业(工业)和第三产业(服务业)的比重则在持续增加。
这一变化反映了经济结构的优化与升级。
1.1 第一产业的发展尽管农业的比重在整体经济中有所下降,但农业生产仍然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业的生产方式得到了改善和升级。
农业机械化的推广和现代农业技术的应用,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有力地支撑了国内市场的供应。
1.2 第二产业的发展工业产值逐年增长,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制造业作为第二产业的主要组成部分,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占比逐渐提高。
特别是高科技制造业和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经济结构的变革。
同时,随着技术进步的不断推动,传统产业也在不断进行技术改造和转型升级,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1.3 第三产业的发展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在改变着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
信息技术的应用推动了互联网经济的蓬勃发展,新型服务业如电子商务、物流快递等不断兴起,成为新的增长点。
此外,金融、医疗、旅游等传统服务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并且积极拓展对外服务市场。
二、产业发展的挑战与机遇随着产业结构的变化,我们面临着一些挑战与机遇。
2.1 挑战随着第一产业的发展,农业面临着资源匮乏、环保压力和劳动力短缺等问题,亟需寻找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此外,制造业在技术升级和市场竞争中面临着转型困难和人力成本上升等挑战。
服务业也面临着市场竞争激烈、人才短缺以及信息安全等问题。
2.2 机遇随着新兴产业的发展和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我国产业发展迎来了历史性机遇。
特别是高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潜力巨大,对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有着重要意义。
另外,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和支持,对推动产业的转型升级具有积极作用。
人文地理学历年考研题整理

兰州大学1999年(最后三个论述题)1. 论述加入世贸组织对中国空间经济格局和区域发展的影响2.论述知识经济对经济地理学的影响3. 论述数字信息革命浪潮对经济地理学的影响2002年一、名词1.农业生态系统2.干扰机会3.回路径道4.补偿贸易5.机会成本二、简答题1.商业区位指向原则2.第三产业增长的动力分析3.制造工业布局特点4.产业空心化及其原因三、论述题1.城市聚集障碍类型及聚集障碍的影响效应2.西北开发的模式和重点2003年一、名词1. 区位理论2. 空间结构理论3. 经济地理信息系统4. 旅游环境容量5. 城市首位律6. 佩蒂---克拉克定理7. 区域规划二、简答1. 影响国际服务贸易布局的主要因素2. 主导产业的判定标准3. 罗斯托的经济增长理论4. 城镇体系的基本特征5. 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三、论述1.经济活动全球化对西北地区产业发展的影响2.高技术圆区的空间布局特征2004年一、名词1. 城市经济区2. 空间要素替代理论3. 区位指向4. 梯度推移理论5. 点轴式空间结构6. 霍夫曼比例7. 城镇生态规划8. 旅游者空间行为二、简答1. 区域电信规划的内容和主要问题2. 简述旅游规划的组成要素3. 简述克鲁格曼的经济地理观点4. 简述城市规模分布的位序规模法则三、论述经济活动全球化对中国西北地区产业发展的影响分析2005年一、名词1. 干扰机会2. 门槛人口3. 点轴式空间结构4. 虚拟经济5. 城市空心化6. 运费指向论7. 旅游地空间竞争8. 城市金子塔二、简答1. 迪肯的全球转移模式及其在中国的应用2. 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的意义和存在的问题3. 影响公司与投资地关系的特点及主要因素4. 加纳的商业中心空间模式三、论述论西北地区可持续发展目标下的能源结构战略及其实现途径华东师范大学1999年一阐述人文地理的研究对象、学科体系和科学性质。
(20分)二、试阐述及评论人文地理学界中有关人地关系理论的诸种论点,并以实际事例说明自己对人地关系理论的看法。
高新区技术创新环境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论略

In v o vrn n o  ̄i n En i me t f g - c n s a d E t r r e I n v o i y o n h Te h Zo e n n e p i n o  ̄i n Ab l o Hi s i t
Li iodo g, ngTo a X n Pe ng
维普资讯
20 0 8年 第 3期 第2 4卷 ( 第 15期 ) 总 7
改 革 与 战 略
REF ORMAT ON & S 1 TRA I ECY
NO. ,0 8 32 0
(u lt ey O. 5 C muai lN 1 ) v , 7
求 的动 力 。 内生 技 术 进 步 理 论 还 把 分 工
引入技术进 步对促 进经济增 长的解释 , 认 为有利 于技术进步 的分工所导致 的专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的重要 内容和迫 切要求 。高新 区要在推进 国家及 区域创
新体系建设 中发挥重要作用 ,努力使高 新 区成为促进技术进步和增强 自主创新 能力 的重要载体。笔者就高新区增强技 术创新能力与主导技术创新环境的园区 管理体制及制度创新这一问题进行粗浅 的探讨。
具针 对性 的激 励措 施 , 以进 一 步 完善 高 新 区技 术 创 新 环境 。 【 词 】高新 区;制 度 创 新 ;技 术创 新 关键
【 中图分类号】F 6 . 0 15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1 0 — 3 X2 0 )3 0 8 — 3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2 7 6 (0 80 - 0 2 0
mo v t n l a t r s c a fe t a t r n s m n v o f i h t c o e . fnss o l ema et l n aet ec n it b t e n i f ai a c o , o i l o f e c co d s t i o  ̄in o g . h z n s Ef f a y e n h e o h ud b d e i o mi t o f cs e h l w e t es se i n v t n i ih tc o e n es s mso t iet e z n s a dt d p r p cf c n i eme s r s i r e a e h y tm o a i h g - h z n sa d t y t u sd o e . n a o t n o n e h e h o mo es e i c i e t a u e . no d r t t i n v h t h
成都高新区发展记之三发展与跨越产业发展是高新区的生命线范文

“产业发展是高新区的生命线”,这是成都高新人最基本的共识。
地处西部腹地的成都高新区到底该走一条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围绕产业链做大、做强,不断地在创新中谋发展,在发展中持续创新,在日趋激烈的国际市场中站稳自己的脚跟,高新人感觉到产业、市场正在释放着源源不断的动力,驱动着区域的发展与跨越。
“产业发展是高新区的生命线”,在高新人看来,这是一个不言自明的道理,有的建设者已经为此付出了20年的青春与热血。
20年来,高新区步步为营,不断积蓄优势,成长壮大。
20年来,成都高新区经历了筹建期、创业期、成长期、跨越期四个阶段。
1988年到1990年,是成都高新区的筹建期。
1988年3月成都高新区开始筹建,同年7月获成都市人民政府批准,同年10月获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1990年2月获国家科技部批准,规划面积24.6平方公里,先期开发2.5平方公里。
1990年,高新区实现产业增加值1990万元,工业增加值1300万元。
1991年至2000年,成都高新区步入成长期。
1991年3月6日,成都高新区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首批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产业定位为现代通讯、生物制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光机电(机电一体化)、精细化工、环保技术和新能源、新材料。
1996年,成都市委、市政府对成都高新区进行了区划调整,赋予成都高新区市级经济管理权限,并将规划面积扩展为47平方公里,产业定位修订为电子与信息技术、生物医药工程、食品工业。
这一时期,成都高新区形成了包括起步区、冯家湾工业园、新加坡工业园等组成的一区多园的产业格局,拥有西门子、阿尔卡特、普天、鼎天、地奥制药、恩威制药、吉泰安制药、迪康药业、旺旺食品、新成食品、美登高等一批重点企业。
2000年,实现产业增加值41.2亿元,工业增加值16.9亿元。
2001年至2006年,是成都高新区的成熟期。
2001年,随着西部园区的并入,成都高新区逐渐形成了南部园区和西部园区组成的产业布局,规划面积扩展到68平方公里,产业定位再次修订为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现代制造(航空航天技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及路径思考
作者:康伟立
来源:《西部论丛》2020年第02期
摘要:本文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概况进行简单分析,并且从三个要素入手进行相应的探讨,包括资金、人才与技术,这三个要素在其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希望在本文的探讨以后,可以对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起到一定推动作用,实现经济水平进一步提高。
关键词:影响要素;高新技术产业;政策建议;路径思考
经过诸多科技人员的努力研究,目前在我国高新技术方面已经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并且也实现较大的产业规模,在创新资源方面也具备一定的资源整合与生产的能力。
但是存在一个突出的问题,那就是尚未实现高新技术区域发展的平衡性,同时也导致出现行业发展不均匀情况。
比如我們所熟知的技术领域主要体现在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技术等三个方面,其他领域弱化。
一、当前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状
(一)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较快。
目前来看,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速度较快,产业总产值销售收入、工业增加值、实现利税、从业人员等都处于一个高速增长的状态,目前已经位于世界领先水平,并且可以保证我国经济能够处于良好的持续增长状态,实现我国科技强国这一伟大的目标。
(二)创新资源快速聚集。
近些年,我国创新技术快速的聚集起来,在2018年的时候,从业人员超过220万人,其中工程师和科学人员将近50万人,与此同时科技产出保持一个不断增长的状态。
(三)区域发展存在不平衡性。
我国先进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这三个领域总产值占据了高新技术产业79%,而环保、生物、新能源总共才占据了21%。
从分布来看,东、中、西部地区的高新技术产业明显不协调。
二、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概况
在高新技术产业化要素的组成当中,技术、人才、资金是其中不可忽视的三个重点,其中资金被誉为支柱要素,人才与技术则是其中的中心要素,它们究竟对于高新技术发展有着多大的影响,并且有着什么样的关系,值得思考。
(一)资金要素。
高新技术产业被誉为耗费资金较大的产业,因此在研究高新技术成果过程中,需要人们投入大量的资金,无论是前期的研发产品,中期生产,还是后期销售,不管涉及到其中的哪个流程,都需要大量的现金流在其中作为支撑,因此缺乏资金那么这个行业就无法继续下去。
高新技术产业一项关键内容就是对科技进行不断的创新、升级与改造。
因此可知,在保证高新技术发展过程中必须重视资金在其中的支撑作用,将其作为其中最主要的变量,可以保证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稳定发展下去。
(二)人才要素。
高新技术产业是人才密集型,以人才为主导的产业,随着市场竞争不断深入,高新技术产业想要保证自身具备一定的竞争优势,那么就需要从目前已经掌握的高新技术入手,更好地招聘具有高新技术、创新精神的高层次人才,这些人才不仅包括科学研究人员,同时也包括其他从业人员。
(三)技术要素。
高新技术产业作为知识密集型的产业,需要利用科学知识将科技成果进行转化,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考虑到创新评价技术所具备的重要性。
三、促进高新技术发展必要对策
(一)加强政策支持。
高新技术需要通过政策扶持的方式保证其更好发展下去。
在发展时应当对当前的科技政策进行落实,并且完善科技管理制度。
首先需要落实目前已经具备的科技产业政策,根据国务院所下发的《国家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纲要》以及《中共关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决定》等相关文件,有效地相关鼓励政策落地。
特别是为推动高新技术企业快速发展,可以采用所得税减免、研发费用税前抵扣等多项政策,以此可以保证高新技术产业得到更好的发展。
除此之外,还需要不断推动自主创新产业更好落实政府所提出的各项政策。
其次,需要深化与改革科技管理制度体系,建立规范化、科学化、法制化的管理制度,不断推进企业管理制度的现代化,充分利用现代的信息手段,对项目网上申报、查询、评审、受理等多个环节进行完善,引入竞争机制。
通过公开年度计划情况,采用科技招标方式,针对一些重大科技成果,政府则需要为其制定更加完善的制度。
除此之外,加强与规范财政的科技经费管理力度,建立完善的科技项目支出评价制度,改革科技评价体制,改革科技评价与评估体系,研究科技计划管理体系,完善科技项目、科技成果、科技专家、科技条件、科技政策等多项管理信息数据库,实行动态调整制度,最终可以保证科技计划按照预定目标顺利推行。
(二)利用多渠道保证资金来源。
在高新技术发展过程中,需要将大量的资金作为后备力量,这时政府需要为其提供一定的支持,尤其是困扰企业的融资问题。
首先,政府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提高省级科技的经费投入比例,不断发挥政府在其中的引导与调控作用,使得经费使用效率得到提高。
利用杠杆效率,可以带动地方企业与政府加大对于科技的投入力度,省级科技政策财政资金更加侧重于战略性技术项目,采用高新技术对于一些传统项目进行扶持,最终可以形成更加完善的监督评价体系和决策程序。
其次是利用多元化的投资与融资渠道,在对高新技术企业与科技企业进行支持过程中,需要利用好资本市场开展融资工作,对于满足条件的
企业,可以利用上市融资模式,鼓励企业在满足上述条件后,采用境内外共同筹资的模式,优先的推荐满足条件高新技术企业发行企业融资债券和公司债券,支持特色产业基地、高新区等高新技术产业园内中的科技型企业发行对应的债券。
三是加快金融与科技之间的结合程度,利用金融机构与政策性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可以引导国家政策性银行,提高对特色产业基地、高新区等科技产业园区的基础设施投入比例。
(三)完善技术创新体系。
从技术方面分析后可以发现,为了保证技术不被拖累,必须建立更加完善的技术创新体制为其提供保障,以此需要企业具备相应的创新能力,日后可以自主完成研发、制造等一系列工作,确定企业的主体地位,将市场作为导向,保证产、学、研紧密联合起来,建立自主创新的机制,加快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速度。
除此之外,通过增加投入,整合各项资源,围绕支柱产业相关需求。
在特色领域或者潜在特色领域,重点培育一批研究院、创新中心、孵化平台等,最终实现这些领域的资源信息共享。
(四)引进与培养优秀人才。
无论哪个行业,在发展过程中都必须将人才作为基本保障,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也不例外,在对人才进行不断的吸引与引进的过程中,必须提高引进人才准入门槛,根据行业稀缺人才情况作为引进的重要参考依据,采用引进与培育并行的方式,将多种措施加入其中,加快研发、设计、营销、管理、技术等多项人才建设力度。
大力实施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并且对于海内外一些优秀人才进行重点引进。
综上所述,将技术要素、人才要素、政策要素、资金要素作为高新技术发展的保障,可以保证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生质的飞跃。
因此也选择从技术、人才、策略、资金等多个方面提出有效的参考建议,希望以此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我国高新技术产业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同对.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实证研究——以日照市为例[J].中国科技信息,2019(23):88-90
[2] 马燕.高新技术产业创新与区域经济——漯河市高新技术产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思考[J].中国农业会计,2019(11):66-68.
[3] 邓菁,肖兴志.高新技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财政扶持策略研究[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9,40(11):96-111
[4] 赵春哲,李丹.全球高技术产业发展趋势与经验启示[J].全球化,2019(11):71-
83+135.
[5] 陈震红,朱倩,董俊武.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特征及发展对策研究[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7(06):1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