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一模语文试卷分析
2024届山东省泰安市高三一模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泰安一模考试语文试题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张岱年先生在论述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时,将“刚健有为”放在首位,认为这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思想和基本人文精神之一。
“刚健”的自然之力与精神之美,是中华美学精神的重要特征,并在传统文艺创作和美学思想体系中呈现出丰富的表述形态,构成中华美学精神乃至中华人文精神的鲜明底色。
以“刚健”为中心生成“风骨”“雄浑”等内涵丰富的传统文论思想,深刻影响着传统文艺各个门类的美学选择和审美风格。
②“风骨”是刚健美学思想在传统文论中重要表达之一。
刘勰在《文心雕龙·风骨》中写道:“刚健既实,辉光乃新。
……若能确乎正式,使文明以健,则风清骨峻,篇体光华。
”我们知道,“风”原本指的是人的气质、风度,为“风骨”生成之本;“骨”则决定着人的体格并通过外在肌肤呈现体貌。
《文心雕龙》以“风骨”设喻诗文,则“风”为诗文之命意,“骨”以文辞呈现作品的形象实体。
刘勰认为真正的好诗文应是“风清骨俊”,标举和倡导明朗洗练、爽直而又劲健有力的美学风格。
③晋代司空图继承“刚健”美学的基本品格,强调诗人要效法“天行健”精神,积蓄刚健之气,并结合诗歌创作对“刚健”美学进行更为细致和全面的分类表达,提出“雄浑”“劲健”“豪放”“悲慨”等具体的诗歌美学风格类型。
《二十四诗品》所阐释的“刚健”美学的风格特征,是对“刚健”美学丰富形态的系统概括与归纳。
深深影响中华传统美学的发展进程。
尽管宋元以降空灵淡远成为文人的审美风尚,司空图所标举的雄浑、悲慨、豪放、劲健品格,仍然深刻地影响着中国诗学的美学追求,宋代诗学“兴趣”与“妙悟”说的倡导者严羽,赞赏盛唐之诗“既笔力雄壮,又气象浑厚”。
高三一模考试文学试卷分析

高三一模考试文学试卷分析背景介绍高三一模考试是学生重要的学术评估之一,其中包括文学试卷。
这篇文档将对高三一模考试文学试卷进行分析。
分析试卷结构高三一模考试文学试卷共分为三部分:选择题、填空题和问答题。
1. 选择题:该部分主要检测学生对文学知识和理解的掌握程度。
学生需要在给定的选项中选择最合适的答案。
2. 填空题:该部分要求学生根据给定的语境,在空白处填写正确的单词或短语,以完善句子的语法和意义。
3. 问答题:该部分要求学生对给定的文学作品或文学概念进行深入分析和回答。
学生需要展示对文学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难度分布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试卷分析,高三一模考试文学试卷的难度较高。
部分选择题和填空题涉及复杂的文学概念和艺术特点,需要对文学作品有深入的了解才能准确回答。
问答题则需要学生拥有较强的分析和写作能力,以及对文学作品背景和主题的掌握。
整体而言,这份试卷考察了学生全面的文学素养。
时间分配建议由于高三一模考试文学试卷的难度较高,建议学生在考试前充分复相关知识,并合理安排时间。
选择题和填空题通常比较简单,学生可以快速解答,以便将更多时间用于问答题部分。
问答题需要更多时间来分析和组织思路,因此建议学生在答题前花一些时间阅读题目,合理分配答题时间。
总结高三一模考试文学试卷的分析显示,这份试卷对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难度较大的选择题、填空题和需要深入分析的问答题,是学生全面发展文学能力的良好机会。
学生应充分准备,理解试卷结构和要求,合理安排时间,以取得更好的成绩。
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试卷分析报告

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3月8—9日)试卷分析报告一、古文翻译第7题——阅卷人:第一个句子——评分细则:整体句意1分,关键词“以”:认为;“或”:或许;“执”:坚持;“乃”:才,各1分。
存在问题:1、关键实词翻译不准确,如“以”误译为“以……为由”或“因为”。
“或”误译为“或者”。
“执”:误译为“执行”。
2、不会联系上下文,揣摩句子的意思和逻辑关系。
把“执不奉旨”误译为“坚决执行不遵循皇帝的旨意。
”解决方法:1、注意掌握文言实词词义推断方法,加强一词多义含义的积累2、了解常见文言句式,加强句式知识的理解和积累3、提倡语感阅读,强化揣摩上下文推断句意的能力第二个句子——评分细则:整体句意1分,关键词“谓”认为;“大臣在禄位者”定语后置,享有俸禄和地位的大臣;“尤”:尤其;“审”:清楚,明白,各1分。
存在问题:1、关键实词翻译不准确,如“审”误译为审理、审查。
“谓”误译为告诉,说。
2、典型句式把握不准确,没有译出定语后置。
3、不会联系上下文,揣摩句子的意思和逻辑关系。
把“不审可得在此诏不”误译为“没有审理清楚就在诏书中颁布吗?”解决方法:1、加强一词多义含义的积累2、加强句式知识的理解和积累3、强化揣摩上下文推断句意的能力二、诗歌鉴赏8、9题——第8题——评分标准:比喻手法1分,分析2分,对比手法1分,情感2分。
答对偶和借景抒情结合学生的分析,如果恰当,也适当给分。
存在问题:1、艺术手法答错,比如托物言志,拟人,……。
2、答题不规范。
答出手法,不做分析或分析不清楚3、艺术手法不全面,只答比喻或是对比。
4、分不清手法,就将知道的手法全部写上,有的多达5种应对措施:1、还应继续加强诗歌复习的讲解和练习,注意总结规律,教育学生仔细审题,注意题干的提示信息。
2、强化规范答题的思路,基础极差的学生,可以给他答题的模式,让他严格按照模式去答。
3、严肃处理考试不认真答题的学生。
第9题——评分标准:手法1分,分析2分,情感2分。
潍坊一模语文试题答案及解析

潍坊一模语文试题答案及解析一、选择题1. A。
本题考查词语的正确使用,选项A中的词语使用恰当,符合语境。
2. B。
考查成语的正确使用,选项B中的成语使用正确,其他选项中的成语使用不当。
3. C。
考查语病,选项C没有语病,其他选项存在语病。
4. D。
考查句子的衔接与连贯,选项D能够使句子更加通顺连贯。
二、文言文阅读1. 正确答案为:(1)“辍”通“缀”,意为“连接”;(2)“矜”意为“夸耀”。
2. 根据文意,选项A中的“因”应解释为“因为”,而非“通过”。
3. 根据文中的描述,选项C中的“遂”应解释为“最终”,而非“于是”。
4. 根据文中内容,选项D中的“以”应解释为“凭借”,而非“用”。
三、现代文阅读1. 正确答案为:文章通过描述作者在不同场合的所见所感,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现代社会的反思。
2. 选项B中的“作者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是正确的,但“对现代社会的反思”并不完全准确,应为“对现代社会某些现象的反思”。
3. 选项C中的“文章通过对比”并不准确,文章并没有明显的对比手法。
4. 选项D中的“作者对现代社会的批判”过于绝对,文章更多是反思而非批判。
四、古诗文默写1. 正确答案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 正确答案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3. 正确答案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五、作文本次作文题目为“我眼中的中国”,考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 描述中国的自然风光,如长城、黄河、长江等。
2. 叙述中国的历史变迁,如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等。
3. 表达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如书法、京剧、茶艺等。
4. 反映中国社会发展的成就,如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
5. 展望中国的未来,表达对国家发展的美好愿景。
在写作时,考生应注意以下几点:- 紧扣主题,围绕“我眼中的中国”展开。
- 观点明确,逻辑清晰,避免跑题。
- 语言流畅,用词准确,避免语病。
- 可以适当使用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等,增加文章的表现力。
2024届山东省临沂市高三一模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摘编自谢爱民《气候变化与盛唐转衰》)
(摘编自徐鸣《历史上的气候变化与人类社会变迁》)
材料二:
我国古代的气候变化一直以来都是历史地理学者关注的问题。西南师范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蓝勇教授关于《唐代气候变化与唐代历史兴衰》的研究表明,按百年尺度而论,在唐朝300多年的历史中,气候可划分成冷暖两个时期,其中以8世纪中叶(公元750年左右)为转折点。复旦大学历史地理学教授满志敏在《唐代气候分期及各期气候冷暖特征的研究》中也认为唐代气候以8世纪中叶为转折点,分为两个时期:从7世纪初至8世纪中叶,气候冷暖特征与当代相近;而8世纪中叶至10世纪中叶则气候转寒,气候带要比现代南退一个纬度。
而大型计算机出现之后,人们将各种古气候资料汇集成数据库,根据气候形成理论及统计规律,建立了气候的数值模拟和实验模拟,使得古气候的面貌逐渐清晰起来。
这些年来,气候科学发展进步,古气候研究成果丰硕,使得我们对古气候的变化有了更多的认识,我们能够对地质时代的气候变化勾画出一个大体清晰的粗线条轮廓。
地球诞生时呈现熔融状态,温度非常之高。随着地球表面温度的降低,岩石冷却固化,大约在40~38亿年前形成了最初的地壳,地球的地质年代由冥古宙进入太古宙。太古宙已经有了岩石圈、大气圈和水圈,并孕育了生命。太古宙的气候温暖潮湿,但后期逐渐变冷,出现第一次冰川活动。元古宙藻类植物繁盛,大气中含氧量增加,气候延续温暖潮湿,但有较广泛的数次冰川活动。元古宙的震旦纪出现全球性的剧烈降温,导致了“雪球事件”。寒武纪气候温暖,出现了“寒武纪生命大爆发”。奥陶纪气候分带明显,早期温暖,末期冰川活动活跃。志留纪早期延续寒冷,中、晚期转暖。泥盆纪是相对温暖和干旱的时期。石炭纪气候潮湿、多雨,植被茂盛,末期进入冰川期。二叠纪气候由冷转暖。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气候都十分温暖,几乎找不到冰川活动痕迹。第三纪气候有波动,但延续了温暖,南方古猿出现在第三纪末期。第四纪气候转为寒冷,出现了第四纪冰川期,非洲的晚期智人被迫离开家园,走向了世界各地,直至全新世气候才逐渐转暖。
济南高三一模语文

济南高三一模语文济南高三一模语文试卷分析济南市高三一模考试语文试卷是高三学生备战高考的重要一环。
语文作为高考的主要科目之一,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以及写作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
因此,济南高三一模语文试卷的设计具有一定的难度和挑战性,旨在检验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一般来说,济南高三一模语文试卷的题型包括阅读理解、写作、作文等,其中阅读理解部分占据较大的比重。
阅读理解是考查学生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的重要手段,通过阅读不同题材的文章,考察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济南高三一模语文试卷的阅读理解部分通常包括不同题材和文体的文章,考察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另外,写作部分也是济南高三一模语文试卷的重要组成部分。
写作是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环节,通过不同的写作题目,考察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写作部分的题目通常包括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不同类型的文章,要求学生能够熟练运用语言,清晰表达自己的观点。
作文是济南高三一模语文试卷的重头戏,也是考查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环节。
作文题目一般包括命题作文和自拟作文两种形式,要求学生能够准确把握题目的要求,合理安排文章结构,清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想。
作文的得分往往是综合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文学素养,是考生们备战高考的一个重要训练和检验。
综上所述,济南高三一模语文试卷的设计旨在全面考查学生的语文能力,包括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作文能力等方面。
学生在备战高考的过程中,需要认真复习语文知识,不断提高语文能力,做好各个部分的练习和训练,以顺利应对高考的挑战。
希望广大高三学生能够认真对待语文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语文能力,取得优异的成绩,实现高考的梦想。
祝愿所有学生在高三的学习生活中取得优异的成绩,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高三市一模语文试卷分析

高三市一模语文试卷分析一、试卷结构分析本次高三市一模语文试卷共分为四个部分:现代文阅读、古诗文阅读、语言知识运用和写作。
试卷总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1. 现代文阅读(30分)现代文阅读部分共包含两篇文本,每篇文本后设有5个问题,共计10题,每题3分。
2. 古诗文阅读(35分)古诗文阅读部分包含古文阅读和古诗词鉴赏两个子部分。
古文阅读有4题,每题5分;古诗词鉴赏有3题,每题5分。
3. 语言知识运用(30分)语言知识运用部分包含词语运用、句子表达和语段理解三个子部分,每个子部分10分。
4. 写作(55分)写作部分要求学生根据给定的材料或题目,完成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二、试卷内容分析1. 现代文阅读现代文阅读部分选材广泛,包括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等,考查学生对文本信息的提取、分析和理解能力。
2. 古诗文阅读古诗文阅读部分选材经典,注重考查学生对古文的翻译、理解和鉴赏能力。
3. 语言知识运用语言知识运用部分考查学生对词语、句子和语段的掌握程度,以及语言运用的准确性和得体性。
4. 写作写作部分注重考查学生的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试卷特点分析1. 覆盖面广试卷覆盖了语文学科的各个方面,全面考查了学生的语言知识、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2. 难度适中试卷难度与高考要求相符,既考查了学生的基础能力,也考查了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3. 突出能力试卷注重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语言运用能力和写作能力,体现了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
四、注意事项1. 仔细审题考生在答题前应仔细阅读题目要求,确保理解题意,避免因审题不清而失分。
2. 合理分配时间考生应合理分配考试时间,确保有足够的时间完成所有题目。
3. 注意书写考生在答题时应保持卷面整洁,书写清晰,避免因书写不规范而影响得分。
4. 保持心态考生在考试过程中应保持平和的心态,避免因紧张而影响发挥。
5. 检查答案考生在完成试卷后,应认真检查答案,避免因粗心大意而造成不必要的失分。
2025届河南省西华县第一高级中学高三下学期一模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2025届河南省西华县第一高级中学高三下学期一模考试语文试题考生须知:1.全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全部在答题纸上作答。
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的答案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
2.请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在“答题纸”上先填写姓名和准考证号。
3.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中国当代文学:向人类精神高地不断迈进胡燕春当前,我国社会面临伟大变革,对世界发展进程和人类前进方向的影响不断加深。
这个过程,必然孕育着代表人类精神进步方向的时代精华。
而文学作为时代进程的忠实记录者和发掘者,正在以全面加速、深入拓展的势头,实现着自身的世界化。
新世纪以来,中国当代文学有更多的机会,并以更积极的姿态漂洋过海,逐渐成为世界文学共同体中越发重要、极具活力的创造性力量。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的文学创作在坚持民族性的基础上,更应该强化自身的世界性,呈现人类共有的情感底色,描绘与世界潮流共振的时代特色,向人类精神高地不断掘进。
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文学伴随着新旧力量的冲突与角逐,开始向现代转型。
尽管在主体性建构上做出了不懈努力,但终究难以摆脱“被译介的现代性”阴影。
世界文学格局还是被西方审美和思想价值主宰,中国文学的地位无法彰显,所谓与世界文学同台竞技只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向全世界敞开胸怀,中国文学闻风而动,重整行装,向外眺望,透过不同的棱镜来认识自我、定位自我、变革自我,在本土经验与世界视野的融合上艰辛探索,持续地推动自身勇猛精进。
经过持续发力和苦心经营,中国当代文学正在不断赢得世界性声誉,以强劲势头将中国的精彩故事、审美趣味和思想观念呈现于世界各地的读者。
曹文轩充满自信地断言,最优秀的中国文学具备了世界水准。
贾平凹明确表示,真实准确地写出中国现实社会、写出中国人的生存与精神状态,也是世界文学的一部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语文全县统考试卷分析
仁大中学语文备课组
一、试卷的构成
本次高三语文试题由甘肃省统一命制,总分为150分,其中写作60分,阅读部分现代文,古代诗歌及文言文部分,和高考卷相同。
写作总分和高考分值相同。
总题量为18题,其中阅读17题,写作1题,从试题难度梯度上看,试题的梯度呈现由浅入深的排列,作文只限定学生写供材料作文。
名言警句考查了高初中课内背诵部分。
侧重于学生古代汉语的理解、分析、综合运用,如解释文言实词,将文言文译成现代汉语,分析,理解文中主要内容,这些试题的设置强
及格率、优良率提高了。
低分率有所下降。
三、存在问题、
(一)、学生方面
文言文翻译
试题特点:文言文翻译重点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掌握和对文本的理解程度。
本次实体的两句翻译(1)重点实词是“西征”“临”;(2)句是“设备”“自弊”。
答题情况:从学生的答题情况来看,学生对这几个重点词不理解,胡乱翻译。
错误原因:学生的基础不够扎实,文言知识面太窄,如对古代的有些常识不了解。
今后对策:加强基础训练,多积累常识性的东西。
诗歌鉴赏
试题特点:本套试题诗歌鉴赏重点考查语言的表达技巧和诗歌的思想以及诗人的观点。
第8题考查表现手法,包括修辞手法。
9题考查诗人的思想感情。
这就要求学生要知道有哪些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还要求基本读懂诗歌内容。
答题情况:第8题的错误是一个班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分不清颔联和颈联,另一个错误是搞不清楚表现手法为哪些,对诗句的感情把握不准确。
第9题对诗歌的感情把握有所偏差。
今后对策:抓基础,强调学生区别识记诗歌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
阅读题及表达题
主要存在问题是学生审题不清,或者是不仔细审题,就提笔去做,导致错误百出,如阅读的选择题,本次要求选错误的,一部分学生习惯性的选了正确的两项。
表达最后一道题有字数的限定,可好一部分学生没注意到,所写字数远远超过要求。
今后对策:强调学生审题要仔细,做题要细心严密。
作文中存在的问题是学生根本无视话题材料,自顾自的作文,脱离材料作文的现象较多。
今后对策:引导学生适当联系材料,不能大段引用,但也不能完全脱离。
(二)教师方面
在心理指向上要给学生以写作常规和阅读方向、方法上的指导。
阅读教学要训练注意力、训练速度、训练概括抽象能力;能用最快速度准确划出文章(文段)中最重要的一句话,或用一句自己的话概括文章(文段)的意思。
语文复习训练
中不能拼时间、拼精力、要拼智慧、拼心态。
加强写作命题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多鼓励学生再接再厉,百折不饶的迎接2015年的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