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代“星宿镇水镜”及与“犀牛望月镜”“吴牛喘月镜”的关系

合集下载

关于西游记几个妖精和取经成员的系统归纳

关于西游记几个妖精和取经成员的系统归纳
文殊菩萨收服坐骑狮猁王
车迟国
兴道灭佛
悟空和国师斗法并杀死国师
西梁女国
国王想和唐僧结婚
唐僧闪人
朱紫国
国王的金圣宫被赛太岁抓走为妻
观音菩萨收服坐骑金毛犼
比丘国
国王要用1111个小儿心肝做药引
悟空降服囯丈
灭法国
国王专嗜杀僧
悟空把皇宫中的人都剃成光头
天竺国
假公主要和唐僧结婚
太阴真君收服玉兔精
凤仙郡
不下雨
悟空劝全郡皈依佛教
红磷大蟒
被悟空用金箍棒捅死
比丘国道士
比丘国
/
想害死唐僧
寿星坐骑白鹿
被寿星收服
老鼠精
陷空山无底洞
/
想和唐僧结婚
白毛金鼻老鼠精
被哪吒收服
黄狮精
豹头山虎口洞
四明铲
偷悟空、八戒、沙僧的武器
金毛狮子
被悟空打死
九头狮
竹节山盘桓洞
/
太乙天尊坐骑九头狮
被太乙天尊收服
辟寒大王
青龙山玄英洞
/
摄走唐僧
犀牛精
被四木禽星所降
关于西游记里的几个妖精系统归纳
妖精名
所在地
法宝/绝技
所犯的事
真身
结局
金角大王
平顶山莲花洞
七星剑、紫金红葫芦、羊脂玉净瓶、芭蕉扇、幌金绳
要吃唐僧
太上老君看金炉的童子
被太上老君收服
银角大王
太上老君看银炉的童子
独角兕大王
金(山兜)洞
金刚琢
要吃唐僧
青牛怪
被太上老君收服
圣婴大王
枯松涧火云洞
三昧真火
要吃唐僧
红孩儿
辟暑大王
辟尘大王

“吴牛喘月”镜纹饰考

“吴牛喘月”镜纹饰考

“吴牛喘月”镜纹饰考作者:贾坤来源:《文艺生活·下旬刊》2017年第12期摘要:“吴牛喘月”是宋金时期铜镜纹饰种类之一,但结合铜镜命名原则和纹饰内涵综合考证,这一说并不完全成立。

本文结合古籍与典故内容重新考证该纹饰的命名。

关键词:吴牛喘月;纹饰;犀牛望月中图分类号:K8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36-0093-01宋金时期,“吴牛喘月”作为当时故事镜的代表纹样,数量众多,地域分布广泛,吉林、辽宁、宁夏、山西、湖北、安徽及江西、甘肃、陕西等地均有此类铜镜出土。

“吴牛喘月”的典故,始见于《太平御览》卷四转引的东汉《风俗通》:“吴牛望见月则喘。

彼之苦于日,见月怖,喘矣。

”①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辞》中记载有一则满奋见晋武帝以“吴牛喘月”机敏自喻解嘲的故事:“满奋畏风,在晋武帝座。

北窗作琉璃屏,实密似疏。

奋有难色,帝笑之。

奋答曰:‘臣犹吴牛,见月而喘。

’”梁刘孝标注云:“今之水牛唯生江淮间,故谓之吴牛也。

南上多暑,而此牛畏热,见月疑是日,所以见月而喘。

”②是说南方吴地天气炎热,生长于此的水牛畏热,见到夜空明月以为是太阳,故望月恐惧而喘。

后人亦以“吴牛喘月”喻指人遇事受困后,再遇类似情况或事物而过分惧怕,进而失去了正确判断能力。

各地出土的“吴牛喘月”镜,其形制有圆形、带柄、菱花形、钟形等类别,其构图也不甚统一,风格多变。

其最流行的经典构图为:画面上方是星月祥云,下方为浩大水势。

牛多呈仰望或回望星月之态,处于画面下方。

其或涉水,或卧或立于大水之中的陆地。

除铜镜之外,宋金时期的耀州窑、定窑、景德镇窑、吉州窑等瓷窑,以及厌胜钱、玉器、铜香炉等各类物品之上,亦流行所谓“吴牛喘月”装饰。

这是宋金社会生活中颇为值得注意的现象。

但是,所谓“吴牛喘月”一称是否准确,由于在各种出土铜镜上并没有出现明确的铭文,无法满足器物命名时“图文互证” 的准则,因此,这一纹饰的命名则有待考证。

宋辽金铜镜中的人物故事

宋辽金铜镜中的人物故事

宋辽金铜镜中的人物故事打开文本图片集人物故事镜在铜镜的背面铸造以人物故事图案的纹饰,其题材包罗万象,神话故事、儒释道、民间传说等等无所不包,如东汉时期的东王公西王母镜、神兽故事镜,唐代的真子飞霜镜、王子乔吹箫引凤镜等。

笔者选取自藏的三面宋、辽、金时期人物故事镜,与读者分享。

宋代许逊降龙镜许逊(239~374年)晋道士,汝南(今河南汝阳)人,字敬之,号许旌阳。

按《十二真君传》:“许真君名逊,字敬之,本汝南人也。

祖琰,父肃,世幕至道。

”许真君的诞辰是吴赤乌二年(239年)正月廿八日,其母先梦金凤卸坠于怀中而有娠。

《云笈七签》载:许逊少以射猎为业,一日入山射中一只母鹿,母鹿腹中的鹿胎堕地,它不顾自己的箭伤,折回头来伤心地舔其子,不久就死去了。

许逊见了,心中异常难过,怅然感悟,遂折弓弃矢,锐意为学。

他博通经史,明天文、地理、历律、五行谶纬之书,尤其喜好神仙修炼,拜大洞君吴猛为师,传三清法要。

后乡举孝廉,晋太康元年(280年)出任旌阳令,人称许旌阳。

后来晋室渐乱,乃弃官东归,浪迹江湖,寻求至道。

曾自言遇上圣传授“太上灵宝净明法”,有斩蛟擒妖道法。

东晋宁康二年(374年)举家从豫章西山飞升成仙。

北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年)被追封为“神功妙济真君”,升观为宫,赐额为“玉隆万寿宫”。

南宋绍兴年间,相传西山玉隆万寿宫道士何真公祈请许真君降临解救战乱,因得许逊所授《飞仙度人经》《净明忠孝大法》等。

元朝时,道士刘玉用“净明”作为教派名称,主要经典为《净明忠孝全书》,并奉许逊为教祖。

民间相传晋时江西频发水灾,民不聊生,许逊降蛟除害,水患乃消。

因其道法高妙,声闻遐迩,时求为弟子者甚多。

宋代许逊降龙镜描绘了这一故事。

此镜葵花形,连珠纹钮座,直径14厘米,厚0.85厘米(图1),为同时期较厚重的铜镜。

镜钮右的人物为许逊,他头挽高髻,身穿宽袖长衫,脚踏浮云,神情自若;左手臂挽一根打成圆结的长索,右手抬起,用力掷剑,刺向飞龙。

金镜赋第九段赏析【清代】潘耒骈体文

金镜赋第九段赏析【清代】潘耒骈体文
备法戒于献替,效纳约之区区。王几丹扆,是型是式, 无竞惟人,不显惟德。惟臣尽规,惟主容直。
……………………………………………………… ………………………………………………………
《说文》中说:“监可取水于明月,因见其可以照行,故用以为镜。”在三代之初,监都是用瓦 制成的,所以古代的监字是没有金字旁的。到商代初年的时候,开始铸造铜鉴,后来鉴字也有了 金字偏旁。商周时期,虽然有铜鉴,但是瓦鉴依然通行。到秦朝时期,才开始铸造铜镜,因为镜 的适用优于鉴的方面很多,所以到秦以后,再不用水作鉴了。秦汉以后,镜的使用更加广泛,镜 的制作也更加精良。它的质料包括金、银、铜、铁等,以铜最为多,也有镀金银的、背面包金银 的、或镶嵌金银丝的。隋唐以来,还有带柄的、四方的,各种花纹应有尽有。直到明代末期,开 始有以玻璃为镜子的。清代乾隆以后,玻璃开始大兴于民间。直至民国初年,少数边远地就是古代用铜做的镜子。铜镜,又称青铜镜。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周新国 先生《武陵藏珍》记载:远古时期,人们以水照面,铜器发明以后,以铜盆盛 水鉴形照影。《尚书》《国语》《庄子》等先秦著作中,提到过古人“鉴于 水”。《说文·金部》释“鉴”为“盆”,因此可以说盛水的盆(鉴),就是 最早的镜子。随着合金技术的出现,开始了使用铜和锡或银铅等制作铜镜的历 史。铜镜一般制成圆形或方形,其背面铸铭文饰图案,并陪钮以穿系,正面则 以铅锡磨砺光亮,可清晰照面。齐家文化墓葬中出土的一面距今已有4000多年 历史的小型铜镜,造型、装饰均较原始,应是目前考古资料中所知最早的一面 铜镜。商、西周和春秋时的铜镜,都有零星发现,战国始盛行,产量大增。到 汉代,由于日常生活的大量需求,加之西汉中叶后经济飞速繁荣,铜镜制作产 生了质的飞跃。所制铜镜工艺精良,质地厚重,镜背铭文、图案丰富多样。后 经唐宋时代两次发展高峰,到明清时期,随着近代玻璃的诞生,铜镜逐渐淡出 历史舞台。

金角和银角大王的五件法器原来是什么什么用的

金角和银角大王的五件法器原来是什么什么用的

金角和银角大王的五件法器原来是什么什么用的
金角大王和银角大王偷的这五个宝贝分别是:芭蕉扇、七星剑、紫金葫芦、玉脂瓶和幌金绳。

这五件宝贝虽然看起来毫无联系,但是它们却象征着金木水火土这五行
紫金红葫芦——属火,用法是对着人喊名字,不管真名假名,但凡略微答应一声即刻收进葫芦里,随即贴上“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奉敕”的帖儿,一时三刻化为脓水。

老君用来盛丹。

羊脂玉净瓶——属水,用法和葫芦相同,却比葫芦光彩夺目,原著里两次描写其光芒:
七星剑——属金老君用来炼魔。

因孙悟空在老君八卦炉里烧过七七四十九天,炼成铜头铁脑,故七星剑对孙悟空无效。

芭蕉扇——属木,老君用来扇火。

也是产自混沌初开时的宝物。

据说一共产有两把,一阴一阳,阴的是铁扇公主那把,阳的是这把,八卦炉里的火就是这把扇子扇的,而八卦炉里的火掉下界后就形成了八百里火焰山,可见其威力。

作用是扇出火来攻击敌人
晃金绳——属土,原是老君一条勒袍的带子,被二童子偷下界来,为了拉帮结派,送给亚龙洞的狐狸“干娘”了。

用法有个“捆绳咒”和“松绳咒”,不过对付孙悟空似乎也作用不大,绑住了也能逃脱。

九界——水镜宫详细介绍

九界——水镜宫详细介绍

九界——⽔镜宫详细介绍 背景: ⽔镜宫的由来:在九界还未坍塌之前,众仙依各⾃本性,往来于仙界与厚⼟之间。

他们或结庐于仙⼭幽⾕灵泉之边,或造宫殿于奇峰巨⽯之上,或隐于⼭涧草莽之中,各得其所。

⽽就有⼀位仙⼈——灵镜上⼈,选择将⾃⼰的道场修建在载⽉湖的湖底泉眼之中,盖因此地乃是九⼭⼗川的地⽓喷薄之处,对修⾏⼤有裨益。

灵镜上⼈修筑好洞府之后,就将其命名为⽔镜宫。

之后九界坍塌,众仙受制于须弥⼭,纷纷返回仙界。

灵镜上⼈也不例外,抛下洞府飘然⽽去,空留⼀座硕⼤的⽔镜宫在载⽉湖底。

⽽存在于载⽉湖底的⽉湖⽔族发现占据了⽔镜宫之后,将⽔镜宫⼤加休憩,使其成为⼀个⽉湖⽔族可以聚居和修炼的城市。

如今的⽔镜宫就如同⼀个⼩⼩的龙宫⼀般,在载⽉湖底闪闪发亮。

⽉湖⽔族的⾸领⽉九曦,⼼思细密,性格却⼗分残暴,蛰伏在载⽉湖中千年,在占据了⽔镜宫后,得到了灵镜上⼈的仙器灵波镜。

此后⽉九曦就利⽤灵波镜修炼,妄想有朝⼀⽇率领⽔族称霸厚⼟界。

但是⽉九曦的野⼼却被⽆意来到载⽉湖的紫枫上⼈所阻⽌,从此他就被困在载⽉湖底的泉眼中六百余年。

时过境迁,如今载⽉湖泉眼的秘密早已⽆⼈知晓,但是被紫枫封印起来的⽉湖⽔族却⼀⽇也不曾忘却其野⼼。

为此,⽉九曦花了六百年的时间,终于掌握了灵波镜的⼤部分⼒量。

于是,⽔族在实⼒⼤增的⽉九曦带领下,布下伏波吞龙阵,引地⽳灵⼒冲击紫枫的泉眼封印,眼看就要被突破了。

隐居在⼣州的紫枫上⼈⾃然也察觉到载⽉湖底的异变,虽然修为已失,但是为了厚⼟苍⽣,紫枫还是冒险进⼊了泉眼内的⽔镜宫,期望找出解决⽉湖⽔族作乱的关键。

没想到,就在⽔镜宫中,紫枫⼀时⼤意,反被⽉九曦⽤灵波镜困住,不得脱⾝。

在知悉了⽉九曦的阴谋之后,被困的紫枫只得通过⼼灵感应将载⽉湖底的消息传给⾃⼰的弟⼦,以期有⼈可以阻⽌⽉湖⽔族的阴谋。

地下城攻略地图(也可以右键点击图⽚选择图⽚另存保存查看) 1号b o s s虎蛟等级48 技能1:猛击撕咬 虎蛟猛⼒的撕咬⽬标,对⽬标造成⼀次斩击伤害,并造成持续性伤害效果,每3秒造成⼀次斩击伤害,持续12秒。

金代故事镜考

金代故事镜考

金代故事镜考作者:尹钊李根张继超来源:《收藏与投资》2016年第07期一、话说宣德炉金代时期的铜镜是在我国铜镜逐步走向衰退时候而又重新崛起的一族。

这个时期的铜镜,它基本上脱离了以前铜镜纹饰那种含意比较朦胧,纹饰比较抽象的神秘基调,而纹饰多数是采用现实生活中的写实和民间广为流传经典的故事为内容,所以这个时期铜镜的纹饰非常的直观,韵意表达比较直白,充分的反映出这时期浓厚的草原民族文化的气息。

金代时期的人物故事镜是这个时期的主体部分之一,它代表了金代时期铜镜一个特色。

它的题材之广泛、内容之丰富、韵之美好。

有些故事流传至今,还被人们所传诵和演唱。

金代的人物故事镜在我国铜镜发展史上比较突出的。

下面我们就以几枚金代故事镜加以说明。

图一,金代达摩渡海镜。

直径15.4cm。

八瓣菱花形,圆钮平顶,全镜纹饰为海水滔滔,浪花翻卷,镜钮右侧海面上立一僧人,身披袈裟,手持法器,脚踏一叶小舟,逐浪前进,镜钮左侧下方一龙首探出,口吐云雾徐徐上升,托起了一座殿宇,八瓣菱花缘内侧有图案化的云纹。

纹饰运用半浮雕手法,制作精良。

纹饰取材于达摩故事,达摩为天竺香至王子,于梁大通元年(公元527年)航海至广州,后至嵩山少林寺,传说面壁九年,后遇慧可授以《楞伽经》四卷及其心法,于是禅宗得以流传。

金代佛教实践方面以禅宗为主,达摩题材的纹饰常出现在此时的铜镜中。

图一铜镜寄托了古人的各种思想情感,又是上至王公贵族,下到平民百姓都要用到的日常用品。

铜镜文化像一面镜子一样折射出中国不同时期人们的思想意识。

佛教题材图像在铜镜中的渗入和表现,让我们对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及兴衰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为我们研究佛教在中国的发展脉络提供了资料。

同时铜镜也成为佛教文化在中国传播的一个载体,它促进了佛教在中国的流传,使这种外来宗教越来越深入人心,承载了信教者的思想和情感。

铜镜艺术和佛教文化的融合,创造出了新的艺术形式和文化传播方式,为中国文化增添了更大的魅力!图二,金代隆中求贤人物故事镜,直径22.3cm,圆形,圆钮,素宽缘。

宋金牛郎织女故事镜考说

宋金牛郎织女故事镜考说

宋金牛郎织女故事镜考说作者:杨玉彬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13年第02期浙江省博物馆编辑《古镜今照》一书,收录有狄秀斌先生收藏的一枚金代人物故事镜标本(图1),从图片看器物硕大精美,镜图物象细节甚是清晰,算得上金镜中的一件经典之作。

笔者感兴趣的是书中关于此镜的一段文字注解,同类镜在宋、金时期流行的人物故事镜中习见,器物定名及其承载的神话学内涵解读则向有争议。

《古镜今照》没有给出铜镜的确切命名,只兼收并蓄几种有代表性的说法而不作置评,是一种客观求实的谨慎态度。

细审镜图物象,考诸文献记载,笔者认为此类镜图式表现的就是宋、金时期广为流传的牛郎织女七夕鹊桥会故事题材,而其他诸如“唐皇游月宫故事镜”、“仙人相会故事镜”、“神仙人物故事镜”之类的定名,多系穿凿文献对镜图的误释或未解镜图内涵的悬疑泛称,均不足取。

一、形制与图式图1中的镜器作八出菱花边形,圆钮,窄素缘。

镜图上方置流云托月与星象图,下方置河流、拱桥,桥上左右两端各配置一组“一主二侍”人物相向行進,人物身后云雾升腾缭绕。

桥左侧一组人物中,主人头戴花冠,着大袖宽袍,正双手拢袖于胸向前款款行進,主人身后两侍者身材略小,各手持仪仗羽翣护卫主人。

桥右侧一组人物中,主人头戴卷梁通天冠,着宽袖纱袍,腰束大带,双臂前举手板,作躯体前倾拜谒状,身后有两侍者持仪仗斧、钺护卫。

流云托月图下方,四只雀鸟正引颈展翅朝着拱桥方向奋飞。

与此镜形构、图式相同的标本还见于河南灵宝阳平镇宋墓出土器(《中原文物》2009年第三期)、山东淄川澹庐藏镜(《山东民间藏镜》图276)、《瀚海2011年秋拍铜镜图录》第2685号拍品等。

另有一类与此器物象配置基本类同的标本见于陕西西安市文物保护研究所藏镜(图2)、湖南省博物馆藏镜(《湖南出土历代铜镜》图165)。

此类镜圆形,镜图中的桥作短宽的平直状,桥上方流云间的雀鸟多为三只,并集中在一起向下方俯冲,其余流云托月图式、桥两端人物配组图式等与图1相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代“星宿镇水镜”及与“犀牛望月镜”“吴牛喘月镜”的关系作者:朱伟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15年第07期【摘要】长期以来,人们总是习惯把宋、金时期的一种以“牛、水、星、月”纹饰为主题的铜镜称为“犀牛望月镜”或“吴牛喘月镜”,但笔者经过仔细辨别和考证,发现前人在这类铜镜的认识和定名上有一些不妥之处。

一是宋金时期这类铜镜纹饰中的“牛”,既非犀牛,也非水牛,而是镇水神兽“井木犴”;二是宋金时期这类纹饰的铜镜并不是“犀牛望月镜”或“吴牛喘月镜”,实为“井宿镇水镜”。

至元明时期,这类铜镜的纹饰才逐渐简化,直至最后演变为“犀牛望月镜”或“吴牛喘月镜”。

因此,我们在鉴定这类铜镜时要仔细辨别,不能盲目地把元明时期的“犀牛望月镜”或“吴牛喘月镜”与宋金时期的“井宿镇水镜”相混淆。

本文所说的一些鉴定方法可用在此类铜镜的鉴定上,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宋金时期星宿镇水镜犀牛望月镜吴牛喘月镜井木犴引言宋、金时期铜镜中流行一种以“牛、水、星、月”四种图案构成的纹饰,元、明时期的铜镜上也有类似纹饰,这些铜镜被博物馆、收藏界称为“犀牛望月镜”或“吴牛喘月镜”。

在具体探讨这类题材铜镜之前,我们先来探究一下这两个称谓的由来。

一、“吴牛喘月”和“犀牛望月”典故的由来“吴牛喘月”,是一个有名的历史典故,始见于《太平御览》卷四转引的东汉《风俗通》:“吴牛望见月则喘,彼之苦于日,见月怖,喘矣。

”梁刘孝标注云:“今之水牛唯生江淮间,故谓之吴牛也。

南上多暑,而此牛畏热,见月疑是日,所以见月而喘。

”吴牛,指江淮一带的水牛。

吴地水牛怕热,见到夜空月亮以为是太阳,因惧怕曝晒而喘息不止。

后人以此比喻人遇事受挫后,再遇见类似事情或东西而过于害怕,以致失去正确的判断力。

引申为呆傻、不理智,或因受某事物之苦而害怕类似的东西,亦指酷热的暑天。

另据南朝宋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中记载:“满奋畏风,在晋武帝坐,北窗作琉璃屏,实密似疏。

奋有难色,帝笑之。

奋答曰:臣犹吴牛,见月而喘。

”[1]这个典故是说害怕风寒的大臣“满奋”因为担心透明的琉璃屏挡不住风而被晋武帝取笑,于是“满奋”自我解嘲说“臣怕风就像江淮一带怕热的水牛,把月亮当成了太阳,害怕太阳的暴晒而喘息不止”。

唐代大诗人李白在其《丁都护歌》中曾写“吴牛喘月时,拖船一何苦”,用以感叹船工之苦。

再如宋代辛弃疾在《雨中花慢》词中写道:“心似伤弓塞雁,身如喘月吴牛。

”笔者认为如果用典故里“呆傻、不理智、缺乏判断力,害怕类似的东西,亦或指炎热的暑天”这一类的文化含义来作为日用品铜镜的装饰或命名,寓意不太好,似有不妥之处。

而且迄今为止并没有发现有“吴牛喘月”刻款或铸款的铜镜实物或标本,也没有见到明代以前有以“吴牛喘月”为铜镜命名的文献记载。

“犀牛望月”最早见于周尹喜《关尹子·五鉴》:“譬如犀牛望月,月形入角,特因识生,始有月形,而彼真月,初不在角。

”中国古代有一个神话,犀牛原本是天上的一位神将,受玉皇大帝的指派,向下界传达起居规范,要求人们注重礼仪,“一日三餐三打扮”。

而犀牛到了俗世后被扰乱了心神,将玉皇大帝的旨意误传成“一日三餐一打扮”,把天帝的意思弄错了。

于是天帝大怒,将它贬入下界。

由于犀牛思念天宫生活,一到晚上就抬头望月,这就是“犀牛望月”的缘起。

另有一种观点,古人发现犀角中有一根由角根直贯角尖的“髓芯”,将犀角剖开时髓芯周围有一圈一圈的近似月亮形状的同心圆,于是认为常在月下抬头遥望的犀牛是在用犀角采吸月华。

犀牛大脑的精髓就蕴藏在犀角中,进而衍生出“执着、思念”的含义。

再加上“髓芯”所代表的“沟通”之意,于是被人们用来表达“心有灵犀一点通”的爱情境界。

如果是按照这种寓意来讲,用它来装饰铜镜倒还比较合理。

二、“犀牛望月”“吴牛喘月”图案下所隐藏的正确含义笔者在仔细观察了一些宋金时期的所谓“犀牛望月镜”和“吴牛喘月镜”的实物和图片以后,感觉不论是“吴牛”,还是“犀牛”,这种铜镜纹饰中的“牛”的形态更像是一种独角兽。

它既不像江淮地区躯体浑圆、犄角盘弯的水牛,也不像头大而长、犄角长在鼻子上的犀牛。

所以笔者感觉这两种称呼都似有不妥之处。

铜镜纹饰中的这种动物并不属于牛的范畴,它头上长有一角,身体修长,四腿细长,看起来更像一种独角兽。

笔者发现好多宋、金时期的这种铜镜图案都是由水、“牛”、月亮、星象等组成(见图1~图3)。

这三面金代铜镜的纹饰构成大致相同,只是图1和图2是圆形铜镜,图3为葵花镜。

三面铜镜的纹饰背景都是滔滔江水,上方是星象图和月亮,下方是一独角兽。

图1中的独角兽是卧于洲边,仰望夜空。

图2和图3铜镜纹饰的滔滔水浪中有蛟龙和大鱼出没,一头所谓的“犀牛”立于洲石之上,回首望月,天上云雾中,星辰闪烁,整个画面充满了神话色彩。

从图案可以看出,这种构图要表达的意境远远不止“犀牛望月”或“吴牛喘月”这么简单,透过这滔滔江水、洪水中的蛟龙和天上的星象图我们似乎感觉到了另外一种含义。

尤其值得我们注意和探究的是为什么这类铜镜的纹饰中会出现蛟龙和洪水。

在中国古代蛟一直被视为一种暴龙、恶龙,有发动洪水的特殊能力。

《礼记·月令》和《吕氏春秋·季夏》中都有季夏“令渔师伐蛟”的记载,表明上古风俗中每逢夏季就有驱杀蛟龙的制度。

而在秦汉至魏晋的文献中还记载着许多勇士斗蛟的事迹,如《吕氏春秋》中的荆次飞斩蛟,《韩诗外传》中的甾丘诉杀蛟,《博物志》中的澹台子羽击蛟,《汉书》中的武帝射蛟,《水饰》中的曹操击蛟,《世说新语》中的周处斩蛟等等。

明代朱国祯在《涌幢小品》中有曰:“有神龙则必有毒龙、怪龙。

”[2]蛟在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奇特性,就在于它是龙中的毒龙、怪龙、恶龙。

它不仅暴恶厉害,吞噬生灵,而且振滔洪水,漂淹人畜,对人类构成极大威胁。

《易林》中有“蛟虬当道,民困愁苦”的说法。

再如,清代薛福成《庸庵笔记》中云:“龙与蛟之为利害,相去悬殊矣。

蛟有害无利者也,龙降泽与民,为利甚溥。

”[3]清代张大复《梅花草堂集》云:“驱驾风雷,腾骧万状,而物不伤,此应龙之所以为神也。

发屋拔木,惊怖有情,而席卷之,委诸莽荡之野,人物遂死,则蛟虬之事,龙无与焉。

”但古人面对蛟龙的残暴,并不是一味地畏惧退缩,而是采取了杀伐、镇服的态度。

据《成都记·李冰》中记载:“李冰为蜀郡守,有蛟岁暴,湮垫相望,……冰乃入水戮蛟,……从此蜀人不复为水所病。

”《嘉定府志》云:嘉定境左冷源二河中,有一条犍为老蛟,每到春夏之交便兴起洪水,淹没人畜。

时赵昱为太守,率七勇士入水,斩了蛟龙,平息了水患。

《宋史·洪迈传》说:因“长蛟为害”,使开封西北黄河大堤“决溢”,一渔叟入水斩蛟,“洪流陡落”。

另据《昆明县志》中记载:“嘉庆年间,蛟汛为患,地绅范铜犴一,以镇水怪,其形似牛,独角伏地,昂头视江水。

”[4]罗养儒编撰的《云南掌故》中也有同样记载:“昔人以铜铸井宿之身像于此,以镇水怪。

”总体而言,龙与蛟的两级分化和对立,实质上反映了古人对于水的利害、功过的朴素、辩证的认识。

所以笔者认为当引起水患的蛟龙和滔滔洪水出现在这种铜镜纹饰里的时候,它的含义肯定与镇水有关。

蛟作为一种兴风作浪的恶龙,必然要有一种神物把它镇服,所以人们就希望镇水神兽去镇服它,以祈求风调雨顺、江河安流,百姓能够安居乐业。

三、金代“星宿镇水镜”的由来及意义众所周知,在金代,由于国家长期对外战争,导致铜料紧缺,而且民间还有“销钱铸镜”的风气,因此铜禁异常严格。

据《金史·食货志》中记载:大定八年、十一年、二十六年,朝廷三次颁布禁止私铸铜镜和禁止铜镜外流的法令。

规定新、旧铜镜都要有官府的签押和铭刻,以便进行统一管理。

添加“官押”的方式主要有铸字和凿字两种,一般铭刻之后尚有一押记,并非文字[5]。

不仅铜禁严格,金政府还对民间旧有铜器(包括铜镜)进行收购,如“大定十一年,禁私铸铜镜,旧有铜器悉送官,给其直之半”[6]。

既然国家这么缺铜,政府又禁止民间私铸铜镜,还千方百计地回收民间的旧有铜镜,那么金代官府为什么还要铸造这么多“牛、水、星、月”纹饰的铜镜呢?笔者认为,官府铸造这种纹饰的铜镜很有可能是想通过描绘生命、自然和天象之间的某种联系,来表达对国家治理、社会发展和百姓生活的某种祈盼。

对此,笔者认为这种铜镜纹饰与汉镜中采用的“二十八星宿”和战国时期的“四神天象体系”以及宋、金时期的星象纹饰铜镜有着相似的文化内涵。

古人在周天设置四神二十八宿,二十八星宿中隶属于朱雀的南宫七宿分别是“井、鬼、柳、星、张、翼、轸”,这七宿中,轸宿主“风”、井宿主“水”、鬼宿主“尸鬼”、张宿主“觞客”、柳宿主“厨宰”、星宿主“急事”、翼宿主“戏乐”。

其中的“井宿星座”是由八颗星组成,在春分时显示的形状像一个水井。

井宿是掌管水事的主神,它的原型“井木犴”与独角兽的样子非常接近。

因此从这个角度结合铜镜图片来看,笔者认为这类铜镜纹饰中所谓的“牛”应该就是朱雀七宿中的镇水神兽“井木犴”。

它静卧在月光下波涛汹涌的岸边,履行着自己镇水的职责,月空中高悬的八颗星正是它的“八星井宿图”。

而以此图案为装饰的铜镜,应该叫做“井宿镇水镜”,它应是后世“犀牛望月镜”或“吴牛喘月镜”最初的原型。

之前也有学者提出过质疑,认为铜镜纹饰中的星象图不像井的形状,认为不是井宿八星。

笔者认为星的位置并不是永远不变的,它们也是运动着的,井宿星座也不例外。

它的形状可能平常的时候不是很像一口井,但它在春分这个特定时节显示的形状却很像一口井,与古人对井宿星座“东西两列,其状如井”的描述是相符的。

即使退一步讲,这种星象图已经不具体代表天上某种特定星宿标准形状的意义,而泛指天上星象一类“符号”的出现,比如此类铜镜纹饰中“三星连珠”“五星连珠”等星象图案的出现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

笔者认为即便如此,这类星象图也是很有意义的,可能具有特殊的星占意义,与当时社会特定的政治、文化思想相联系。

例如封建社会的统治者们对星象都很迷信,认为星象的变化代表着吉凶的转化,不同的星象有着不同的含义,他们企图通过星占来预测未来,并采取各种措施去控制灾难的发生。

那么金代官府为什么偏偏选中这种镇水题材来铸造铜镜呢?笔者认为中国古代的封建王朝都处于农业社会阶段,基本上都是靠天吃饭。

如果上天不照顾,遇到干旱或洪涝的灾年,穿衣吃饭都会成为一大难题,由此会造成社会动荡,危及国家社稷。

当人们与自然灾害做抗争而又控制不了灾害发生的时候,封建社会的君臣们只能祈求上天和神灵的庇佑。

古时历代王朝在祈求神灵镇服水患时,都会在大江、大河容易决口的堤岸旁放置镇水神兽。

例如,昆明盘龙江畔安澜亭内就安置有镇水神兽铜犴[7],以镇水患。

《昆明县志》中有这样的记载:“嘉庆年间,蛟汛为患,地绅范铜犴一,以镇水怪,其形似牛,独角伏地,昂头视江水。

”这段记载中古人对井木犴的外形描述非常简略,也未必完全准确,但通过这段描述我们至少能够得出以下结论:首先,可知井木犴的外形与牛有着一定的相似之处;其次,井木犴头上长有独角;再次,井木犴肯定是作为镇水之用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