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 文化创新的途径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
新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3《文化创新的途径》精品教案

新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3《文化创新的途径》精品教案导入: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一曲《如梦令》让我们再一次领略了古代宋词的优美旋律和深远意境。
五千年文明的薪火相传,铸就了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留下了饱蕴思想精髓和价值追求的灿烂文化遗产。
文化创新,不仅能够增强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使人们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别样魅力,更让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文化重振与复兴的曙光。
那么,怎样进行文化创新?我们共同来学习第五课第二框——文化创新的途径。
预习收获交流:课前同学们进行了预习,下面请一位同学结合我们生活中的事例谈一谈预习的收获。
(第一个谈收获,第二个补充)疑惑问题研讨:昨天同学们上交了学案,老师对大家的疑惑问题进行了汇总,概括如下:(略)情境探究学习:杂技起源于中国,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下面我们就通过对传统杂技艺术的赏析来突破本框的疑惑问题。
《粉墨2》中蕴含着哪些“红色记忆”?怎样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创新的?红色记忆:红色娘子军、地道战怎样:杂技与样板戏的结合,用杂技再现战争年代的情景,使传统的杂技有了更深的内涵,使那段红色记忆有了更丰富的表现形式,做到了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杂技版《天鹅湖》为什么能获得外国观众的一致好评?它的成功对我们有何启示?为什么:中国的传统杂技与西方芭蕾舞巧妙结合,推出了融汇中西文化特质的新文化,做到了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启示:加强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吸收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处理好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的关系:(1)不能离开传统文化,空谈文化创新。
(这一原则主要强调什么?)强调要继承传统。
(为什么不能离开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根基,是文化创新的深厚土壤。
(2)传统文化要体现时代精神,(这一原则强调我们要干嘛?)强调要推陈出新。
(为什么传统文化要体现时代精神?)发展与创新是继承的必然要求,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
二者的关系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
高中政治 第五课 文化创新 文化创新的途径教案3 新人教版必修3

《文化创新的途径》说课稿一、教材地位大家早上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民教育出版社新课标思想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第五课《文化创新》第二框《文化创新的途径》。
本课第一框《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主要讲授了“什么是文化创新”、“文化创新的源泉”以及“为什么要进行文化创新”。
按照“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逻辑顺序,本框《文化创新的途径》就要解决“怎么样”的问题,从而将“文化创新”的三大问题画上圆满句号。
二、学情分析我所教授的对象是高中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对于身边的文化现象有一定的关注和了解,也有一定的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利用他们感兴趣的案例吸引住他们的眼球。
但是,对于这些文化现象他们还缺乏“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也缺乏比较分析文化现象的能力。
为此,我会在课堂教学中借助案例多让学生自主分析,从而可以逐步提高学生的比较分析等能力。
三、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明确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2、掌握“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和“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是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3、理解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是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4、把握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本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能力目标:1、增强学生进行文化创新的意识和能力;2、初步具备认识和处理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关系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赏析雕塑、美术、音乐作品等,使学生感悟文化创新必须立足于社会实践;2、通过分析不同民族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的事例,激发学生学习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世界优秀文化的热情,投身于社会实践,积极进行文化创新;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关注世界文化发展。
四、教学重点、教学难点重点:文化创新的途径。
难点:在文化创新中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五、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借助雕塑、《梁祝》、孝文化、中法文化年等例子贯穿整个课堂教学,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可以帮助老师完成本框的教学。
高中文化创新的途径政治备课教案

高中文化创新的途径政治备课教案高中文化创新的途径政治备课教案1一:教材分析(一)地位和作用《文化创新的途径》是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3第五课第二框题的内容,本框内容主要讲述了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一方面,针对传统文化,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另一方面,针对不同民族文化之间,要相互交流、借鉴与融合,从而清晰地告诉我们文化自身发展的一般过程。
培养青年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不仅要反对“守旧主义”,而且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本框具有很强的思想理论性,也具有很强的探索实践性。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理解“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明确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②理解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是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③在文化创新过程中要把握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本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反对“守旧主义”、“封闭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
2、能力目标:①增强学生文化创新的意识和能力;②初步具备认识和处理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关系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①通过赏析《舌尖上的中国》制作花絮,使学生感悟文化创新必须立足于实践;②通过辩论《舌尖上的中国》的惊喜与遗憾,激发学生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③通过为《舌尖上的中国》推荐一味具有本地特色的美味,激发学生学习世界优秀文化,发展本(地区)民族文化的热情,投身于社会实践,积极进行文化创新。
(三)教学重点、难点文化创新的途径。
①怎样看待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交流、借鉴界和融合。
②如何在文化创新中坚持正确的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二:学情分析①在思维方式方面,教学对象为高二学生,他们思维活跃已具备一定归纳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但看问题往往比较片面,缺乏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
所以,在文化创新的途径上要对他们进行指导,以免走入误区;②在知识的理解方面,对于文化创新途径理解起来难度不大,但是困难在于对于文化创新的深层次思考,对我们以前走过的那些弯路的思考,对于从中华文化的高度理解创新的意义的思考,对身处全球一体化环境下的.中华文化往何处去的深层思考。
高中政治 文化创新的途径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3

【文化创新的途径】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文化创新的途径】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思想政治第三册《文化生活》第二单元第五课“文化创新”第二框的内容。
本框内容主要讲述了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一方面,针对传统文化,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另一方面,针对不同民族文化之间,要相互交流、借鉴与融合,从而清晰地告诉我们文化自身发展的一般过程。
培养青年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不仅要反对“守旧主义”,而且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学生分析〗教学对象为高二学生,他们思维活跃已具备一定归纳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能够自主地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文化行为,但看问题往往比较偏激、片面,缺乏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
所以,在文化创新的途径上要对他们进行指导,以免走入误区。
另外,文化不仅是人的精神砥柱和智慧之光,而且也是社会走向文明和发达的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标志与源泉。
文化要涵负这样的功能和承载这样的责任,它本身就必须不断地进行创新。
只有不断地进行创新并真正实现了创新的文化,才是有价值、有意义、有魅力的文化。
这样就促使他们对文化的创新途径探究产生浓厚的兴趣。
〖设计思想〗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依据新课程要求,以学案为载体,以多媒体为教学辅助形式,以问题设计为主要表现形式,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完成确定的教学任务。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掌握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这是文化创新必然经历的过程,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初步运用辩证观点说明文化的传承,文化发展中应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运用多媒体现代技术手段展示文字材料、视频、音乐、图片、漫画等,使课堂内容更加丰富充实;运用探究式、合作法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充分挖掘学生潜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高中政治 《文化创新的途径》教案5 新人教版必修3

文化创新的途径1.教学内容本课是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Ⅲ文化生活第二单元第五课第二框题。
本框题分为三个目。
第一目“继承传统,推陈出新”,主要是说明文化传承于创新的关系;第二目“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主要是谈对外来文化的态度问题;第三目“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主要强调在文化创新过程中,要克服“守旧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
2.学生分析本课是对前面两课的一个提升。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明白了文化多样性要求文化在交流中传播,文化的继承性则要求文化在继承中发展,无论是文化的传播还是文化的继承发展,其最终的落脚点在于文化的发展,而文化发展的实质就是文化创新。
本课主要就是谈如何进行文化创新,对此,学生比较感兴趣,认为有实际意义。
但学生对理论基础知识的把握水平还不够,缺乏框架性的认识;另外,一部分学生的活动能力、自我探究能力还不高,需要进一步加强。
3.设计思想加强课堂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当前课堂教学改革重点。
特别是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下,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努力创新的精神,更是成为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改革的中心任务。
面对现代技术的发展,信息传播的多渠道,课堂教学已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传授知识已不是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教师也已不再是单纯的向学生传授知识,更多的是对学生能力培养、智力开发的指导。
为此,针对已有的学情以及本课的实际内容,本课采取“情境——质疑”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所谓“情境——质疑”教学模式,即:创设出与教材理论相关事实情境,从感性直观的事例中设置悬念,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引导学生看书思考,讨论质疑,总结归纳出正确的答案。
其特点是: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探索,自觉寻求问题答案,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基本程序如下:教师:创设情境——设计问题——启发提示——指导归纳、拓展思路主程序:展示情景——提出问题——探讨问题——归纳延伸、实际运用学生:感知情境——思考问题——讨论质疑——整理观点、举一反三4.教学目标(l)知识与技能:能通过事例说明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是社会实践,重要途径是“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和“面向世界、博采众长”;能够认识到在文化创新的过程中应树立正确的方向,初步具备认识和处理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关系的能力。
高中政治 文化创新的途径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政治文化创新的途径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自主学习思维磁场:创演中国杂技《天鹅湖》是战士杂技团半个世纪艺术创作经验和文化创新意识的厚积薄发的世纪亮相。
领导和演员总是很自觉地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努力践行先进文化的要求,“立足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以及江泽民所说的“必须充分体现时代精神和创新精神,必须具有世界眼光”,长期思考着杂技艺术如何取得突破性发展,跟上时代脚步。
也就是说,历史发展要求任何一种艺术都必须与时俱进的不断更新,20多年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和胜利,杂技与国外广泛交流,已经为杂技的更新提供了内在的、外在的强劲动力。
思考:(1)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是什么?(2)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是什么?问题提示:⑴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⑵①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着眼于文化的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这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
②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也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
自我认知1.继承传统,推陈出新(!)立足于,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2)着眼于文化的继承,“ 、”,“ 、”,这是文化创新必然必然要经理的过程。
(3)一方面,我们不能离开,空谈文化创新。
另一方面,体现,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
2.面向世界,博采众长(1)文化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文化创新的。
(2)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
3.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1)对于文化创新而言,这意味着要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和的关系。
(2)拒绝接受新文化和任何外来文化的倾向,被称为“ ”和“ ”;那种一味推崇外来文化,根本否定传统文化的倾向,被称为“ ”和“ ”.探究学习精点透析学法链接文化创新的途径:理解这一问题,要明确以下几点:(1)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第2单元第5课5.2文化创新的途径教案

5.2文化创新的途径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识记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具体方式2.理解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把握文化创新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帮助学生充分认识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意义,增强民族文化的自豪感。
教学重点:理解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教学难点:理解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过程:温故而知新1.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有什么关系?答:①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
②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2.文化创新的作用是什么?答:①文化创新可以不断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②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3.为什么要文化创新?(必要性、重要性)答:①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必要性)②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和活力的重要保证。
③文化创新可以不断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重要性)④文化创新可以不断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重要性)自主探究1.文化创新的途径有那些?2.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3.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4.正确处理好当代文化和传统文化、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关系5.克服几种错误的观点6.我们怎样做,才能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文化创新的方向)情景材料一:《小爸爸》《辣妈正传》等反映“80后”进入“育儿期”后生活状态的电视剧在各大卫视上映后,多数“80后”表示:电视剧之所以热播,是因为反应的都是身边的鲜活事例。
剧中表现出的戏剧冲突,正是来源于生活中的矛盾和冲突。
剥开时尚华丽、艺人云集等热播剧的吸睛要素之外,剧中的情节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或多或少地不断在每个“80后”身上重复上演。
思考:从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是什么?一、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新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3文化创新的途径教案

教师点拨:战狼2》的故事背景是非洲发生的暴乱,中国海军辅助撤侨。在片尾处,人们扔下枪械,主角举起国旗,穿过交战区这是利比亚撤侨的真实一幕。影片映照着当下时代潮流和中国在全球化下的新位
〈过渡语〉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立足于社会实践,那么实现文化创新我们有没有其他途径可走
1
课题
文化创新的途径
教学
目标
知识目标
1.明确立足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2.理解“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
3.理解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是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
能力目标
1.提高归纳与分析的能力;
2.提高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初步探究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赏析电影作品,使学生感悟文化创新必须立足社会实践;
2.激发学生学习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世界优秀文化的热情,投身于社会实践,积源自进行文化创新。教学重点、难点
1.文化创新的途径。
2.在文化创新中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教学方式和手段
教学方式:以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为主。
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课件。
课型
新授课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导入新课
(二)合作探究
猜一猜:2017年可以说是中国电影“逆袭好莱坞”的一年,有创新性的作品层出不穷。目前为止,哪一部电影是中国票房冠军?
问题:这部创新性的影片,给我们进行文化创新带来了怎样的启
●教师归纳,引出课题
〈过渡语〉首先我们明确本节课的课标要求和学习目标,请大家拿出导学案,将关键词标注出来,带着这些目标,走进我们今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西省南昌市湾里区第一中学2014高中政治文化创新的途径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教学内容〗【文化创新的途径】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思想政治第三册《文化生活》第二单元第五课“文化创新”第二框的内容。
本框内容主要讲述了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一方面,针对传统文化,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另一方面,针对不同民族文化之间,要相互交流、借鉴与融合,从而清晰地告诉我们文化自身发展的一般过程。
培养青年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不仅要反对“守旧主义”,而且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学生分析〗教学对象为高二学生,他们思维活跃已具备一定归纳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能够自主地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文化行为,但看问题往往比较偏激、片面,缺乏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
所以,在文化创新的途径上要对他们进行指导,以免走入误区。
另外,文化不仅是人的精神砥柱和智慧之光,而且也是社会走向文明和发达的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标志与源泉。
文化要涵负这样的功能和承载这样的责任,它本身就必须不断地进行创新。
只有不断地进行创新并真正实现了创新的文化,才是有价值、有意义、有魅力的文化。
这样就促使他们对文化的创新途径探究产生浓厚的兴趣。
〖设计思想〗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依据新课程改革要求,以学案为载体,以多媒体为教学辅助形式,以问题设计为主要表现形式,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完成确定的教学任务。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掌握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这是文化创新必然经历的过程,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初步运用辩证观点说明文化的传承,文化发展中应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运用多媒体现代技术手段展示文字材料、视频、音乐、图片、漫画等,使课堂内容更加丰富充实;运用探究式、合作法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充分挖掘学生潜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要充分认识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在文化发展的问题上既要克服那种一味固守传统文化,拒绝接受新文化和任何外来文化的“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的倾向,又要克服那种一味推崇外来文化,根本否定传统文化的“历史虚无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的坚持正确方向,推动文化发展。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教学难点: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是文化创新必然经历的过程。
〖教学过程〗〖教学小结与反思〗1、本课小结:通过本节课教学,我们认识到文化创新需要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
实现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
文化创新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社会实践不断提出新情况、新问题,需要文化不断创新,以适应新情况,回答新问题。
创新不能离开传统,空谈文化创新;另一方面体现时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
2、教学反思:①教学的本质是一种师生、生生、师生与教学资源、媒体的“沟通”与“合作”的活动,教师不应以“领导者”“权威”自居来支配课堂教学,而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合作者与指导者,学生才能成为自主、探究、合作、实践的学习主体。
本框教学改变了传统的教师讲授为中主的教学模式,教师只有适时、针对性的点拔、引导,真正成为“学习共同体”中的学习伙伴。
②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教师的匠心设计对教学效果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
要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需要教师不断的学习,积累丰富的教学知识和经验,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学生进步的需要。
本课堂教学设计如有不足之处,恳请各位同行提出宝贵意见。
第二课时文化创新的途径教案南平市高级中学邹义福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掌握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这是文化创新必然经历的过程;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初步运用辩证观点说明文化的传承,文化发展中应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运用多媒体现代技术手段展示材料:(视频、音乐、图片、漫画)使课堂内容更加丰富充实,运用探究式、合作法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充分挖掘学生潜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要充分认识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在文化发展的问题上既要克服那种一味固守传统文化,拒绝接受新文化和任何外来文化的“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的倾向,又要克服那种一味推崇外来文化,根本否定传统文化的“历史虚无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的坚持正确方向,推动文化发展。
教学重点: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教学难点: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是文化创新必然经历的过程。
教学过程[走进新课]师:同学们好!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舞蹈。
多媒体课件展示:舞蹈《千手观音》(视频)精彩片段(4 分8秒)师:大家边看边思考两个问题:1、舞蹈的表演者是谁?2、对《千手观音》了解吗?生1:舞蹈《千手观音》是由21名聋哑员表演。
生2:舞蹈《千手观音》是由21名聋哑员表演。
千手观音的千手以扇面排列数层,如孔雀开屏。
千手表示遍护众生,千眼表示遍观世界,千手观音表达度一切众生,广大圆满无碍之意。
生3:丰富的手姿变幻来诉说内心的语言,特别适合聋哑人表演,手语应用在舞蹈之中变成了舞蹈语言,变幻的动作表达了我们的心声,更富有艺术美和感染力。
师:关于舞蹈《千手观音》,我们同学们知道得很多,对我国传统古典文化的优秀艺术技能进行大胆创新,用现代舞的技法加以表现;音乐上独帜一树,同时用现代交响乐的手法,把我国古典音乐与舞蹈的丰富内涵表现的栩栩如生,舞蹈《千手观音》的创作说明了文化创新的问题。
[推进新课]二、文化创新的途径(一)继承传统,推陈出新1、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社会实践师: [多媒体课件展示图片]探究思考问题。
雕塑艺术在创新的过程中发展,不仅表现为雕塑技艺更加纯熟、表现力日益突出,而且体现在用于雕塑的材质范围日益扩大,有石雕、玉雕、木雕、牙雕、沙雕、果核雕刻······甚至还有在头发丝上进行的雕刻。
从我国先秦时期的诗经、楚辞到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及明清小说;从古希腊神话、罗马史诗到欧洲中世纪的十四行诗、文艺复兴时期的名作,以及18、19世纪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作品,都体现了一种不断创新精神。
思考:从上述雕塑艺术、文学艺术发展的事例看,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是什么?2、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之一: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师:我们如何认识“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呢?①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文化创新既是一个……过程,又是一个……的过程。
生:从上述文学艺术发展的事例看文化创新是一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又是一个“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教育的过程;是一个不同民族文化相互交流、融合的过程,又是一个借鉴、汲取人类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发展民族文化的过程。
②着眼于文化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这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途径。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
那么,我们如何理解这一过程呢?请大家结合课本P53页,思考一下。
(合作探究)组织学生讨论探究。
多媒体课件展示:(孝顺故事)“孝”,至今仍被我们视为稳定家庭、凝聚民族的重要因素。
你能否根据“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道理,从中看到道德继承中的文化创新?生:能够根据“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道理,从中看到道德继承中的文化创新。
百善孝为先,孝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伦理、公众道德准则和传统文化品牌。
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深入进行,那种具有毒害性质的“孝”已经被基本消除,而其中的优秀部分、精华部分不但被继承下来,而且还注入了新的内容,给予了重新诠释。
体现了批判中有继承,在继承中又得到了发展。
③批判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师:我们如何正确认识传统与创新的关系呢?[合作探究] 组织学生讨论探究。
生1:创新不能离开传统,任何时代的文化,都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任何形式的文化,都不可能摒弃传统而从头开始。
对于一个民族和国家来说,如果漠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其民族文化的创新就会失去根基。
生2:创新要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
社会实践的发展,带来了经济、政治、文化各个生活领域的变化,要求文化体现新的时代精神。
文化创新,表现在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的努力之中。
④注意:一方面,我们不能离开传统,空谈文化创新。
另一方面,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合作探究] 我们共同欣赏名人作品。
你了解徐悲鸿吗?通过欣赏他的作品,思考:从徐悲鸿的作品你想到了什么?生1:徐悲鸿(1895~1953),江苏宜兴屺亭桥人。
中国现代美术事业的奠基者,杰出的画家和美术教育家。
生2:他的代表作油画《田横五百士》、《溪我后》、中国画《九方皋》、《愚公移山》等巨幅作品,充满了爱国主义情怀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表现了人民群众坚忍不拔的毅力和威武不屈的精神,表达了对民族危亡的忧愤和光明解放的向往。
他常画的奔马、雄狮、晨鸡等,给人以生机的力量,表现了令人振奋的积极精神。
尤其他的奔马,更是驰誉世界,几近成了现代中国画的象征和标志。
生3:徐悲鸿的作品使我们想到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师:大家对徐悲鸿的作品有了大致的认识和了解,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文化创新,我们必须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二)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师:文化创新的第二基本途径是“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那么,我们为什么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请大家讨论)生1:因为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和融合,也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
实现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
生2:文化的交流、借鉴和融合,是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以发展本民族文化的过程;是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相互借鉴,以“取长补短”的过程;是在文化交流和文化借鉴的基础上,推出融汇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的过程。
多媒体课件展示(2008年奥运会会徽)师:思考:从奥运会会徽设计上,对于文化来说我们感悟到什么?生:文化多样性的价值,只有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更加丰富多彩,文化的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基础。
(1)文化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多媒体课件展示(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图片师:林则徐说:“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对于文化来说也是如此,这说明什么?生:在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中,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
这就需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熔铸百家的气魄、科学分析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