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指导】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10月月考重点试题(含解析)
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10月月考试题[1]
![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10月月考试题[1]](https://img.taocdn.com/s3/m/34222cff7375a417866f8fe2.png)
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10月月考试题一、文言文阅读(32分,选择题每题3分)(一)课内文言文阅读(23分)阅读《烛之武退秦师》,完成1-5题和第9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秦伯说,与郑人盟说:“悦”,高兴。
B.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赐:恩惠。
C.唯君图之图:考虑。
D.晋军函陵军:军队。
2.分别比较下列每组句子中画横线字的意思,对其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既东封郑②又欲肆其西封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④微斯人,吾谁与归A. 两个“封”不同,两个“微”相同B. 两个“封”不同,两个“微”不同C. 两个“封”相同,两个“微”相同D. 两个“封”相同,两个“微”不同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微夫人..(《出师表》)..之力不及此 B.先帝不以臣卑鄙C.若亡郑而有益..之往来,共其乏困..于君 D.行李4.下列叙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秦穆公听了烛之武的话,不仅撤了兵,而且和郑国订立盟约,派兵驻守郑国都城。
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10月月考试卷(新高考)参考答案

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10月月考试卷(新高考)参考答案1.D【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
A项,“国家实行单休制度,成为人们不能外出旅游的最关键制约因素”错误,原文说“国家实行单休制度,对大多数人而言,既没有外出旅游的时间,也没有那个经济实力”,可见,既有单休制度导致的时间因素,也有经济贫困制约的因素。
B项,“已成为国民消费新风尚”错误,根据原文“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国民收入更是稳步增长……人们不仅有‘闲’了,而且有‘钱’了,生活水平和质量大幅提升。
几十年来,中国的旅游业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而且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可见,改变人们旅游观念的不是“旅游年卡”,而是经济发展,人们生活质量的提升。
C项,“景区可以变相地从其他项目中加高收费”于文无据,原文没有关于景区从其他项目加高收费的任何表述。
2.A【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A项,“交通运输业的大力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提升了人民群众的旅游素质”于文无据,“交通运输业的大力发展”与“提升了人民群众的旅游素质”之间并无联系,原文“中国人的假期不仅有假日经济,还折射出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和国人素质的提升”,只是说假日经济反映出素质的提升,并未提到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与群众素质提升之间的关系。
3.D【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
D项,材料二观点是“旅游年卡……这种模式能实现多方共赢”,选项中,“购买厦门旅游年卡时,请先百度一下不同卡片介绍,以免办理不适合自己的卡”是一个反面例证,说明厦门旅游年卡的弊端,而不是实现“共赢”。
4.①论证结构上采用了递进式结构。
先提出旅游年卡能实现多方共赢,接着指出当前的旅游年卡存在的弊端,最后解决问题,指出旅游年卡要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
②论证中综合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如例证法、引证法、正反对比。
【解析】本题考查把握文本内容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专题1 4 名句名篇默写-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划重点(统编版)(解析版)

专题14 名句名篇默写★知识划重点★名句名篇默写的误区及矫正方法考生默写(选择)名句,常常失误。
归结起来有以下几种原因,兹例析如下(括号内为正确的字):一、同音字混淆致误。
如:1.故木授(受)绳则直,金就励(砺)则利。
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岸(暗)花明又一春(村)。
3.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汉(汗)青。
4.别有忧(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二、字词音义两近致误。
如:1.生当做(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2.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辉(晖)。
3.飘飘乎如移(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4.秦人不遐(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三、字词音形两近致误。
如:1.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情(晴)。
2.文武之道,一张一驰(弛)。
3.桃李不言,下自成溪(蹊)。
4.猝(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
四、习惯语序干扰致误,即把名句中某词误作现在常用的双音词。
如:1.江山代有人材(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2.战士军前半生死(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3.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歌诗)合为事而作。
4.两情若是长久(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五、有相同字眼干扰,使甲句和乙句上下句乱串门。
如:1.“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与“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2.“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与“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3.“君子一言,快马一鞭。
”与“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4.“三岁为妇,靡室劳矣。
”与“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练习划重点★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听蜀僧濬弹琴》中“客心洗流水”一句,借用“高山流水”的典故,表现蜀僧和自己通过音乐这个媒介所建立的知己之感。
用典这种手法在古代诗文中也常常被用来含蓄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如曹操《短歌行》中用《诗经》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对人才的思慕与渴望。
(2)朱自清《松堂游记》中有这样一段话:“好了,月亮上来了,却又让云遮去了一半,老远的躲在树缝里,像个乡下姑娘,羞答答的。
湖北省枣阳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枣阳一中2021--2022学年上学期高一10月月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乡村旅游的火热,是消费升级不断加快的生动体现。
2020年国庆中秋假期,某旅游出行服务平台数据上的乡村民宿订单量同比增长68%。
某旅行玩乐平台数据显示,由于需求旺盛,当前国内民宿客单价较去年同期提高32%,“当地游”的客单价也较去年同期提高31%。
这些年,随着人们观念转变,旅游已从单一的观光行为,转变为集欣赏风景、健身休闲、文化娱乐等内容为一体的综合型度假服务。
旅游个性化、特色化凸显,自驾游、自助游、家庭定制游等旅游产品受到欢迎,为个性特点鲜明、体验互动感强、文化内涵丰富的乡村旅游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目前,我国乡村旅游还处在发展初期,存在规模偏小、缺乏特色、可持续性不强等问题。
有的地方乡村旅游季节性比较明显,旅游内容大多局限在采摘、钓鱼、烧烤等,旅游形式比较单一,不容易吸引回头客;有的地方缺少品牌意识,市场竞争秩序不规范。
为此,亟须加强引导协调,统筹安排,把乡村旅游与美丽乡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因地制宜开发乡村旅游产品,推动乡村旅游提质增效,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旅游品牌。
乡村旅游的本质是休闲游。
各地应从全域视角整合乡村文化资源,推动解决好乡村旅游中存在的出行难、停车难、如厕难等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培育核心竞争力,优化乡村生活环境,进一步提升旅游体验。
各地乡村要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把乡土风貌、传统文化与现代旅游需求有机结合起来,发挥地方特色,培育特色产品。
还要针对消费升级特点,运用新模式、新业态、新场景,延伸乡村旅游内涵,提升竞争力。
比如,现在南京、成都等城市周边的一些乡村挖掘夜经济潜力,发力乡村夜游,适时推出美食节、灯光节等旅游活动,为游客提供了新鲜的旅游体验。
多姿多彩的乡村田园与现代繁华都市交相辉映,勾勒出一幅美丽的画卷。
期待相关部门和地方共同努力,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丰富产品供给,不断提升乡村旅游品质,推动乡村旅游持续较快发展。
湖北省沙市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2020—2021学年度上学期2020级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 (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先秦诸子百家中,儒、道、墨、法、阴阳、名六家属第一流的大学派。
汉以后,法、阴阳、名三家,其基本思想为儒、道所吸收,不再成为独立学派;墨家中绝;唯有儒、道两家长期共存,互相竞争,互相吸收,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中一条纵贯始终的基本发展线索。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元成分中,儒家和道家是主要的两极,形成鲜明的对立和有效的互补。
两者由于处处相反,因而能够相辅相成,给予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以深刻的影响。
儒家的人生观,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内以修身,充实仁德,外以济民,治国平天下,这便是内圣外王之道。
其人生态度是积极进取的,对社会现实强烈关切并有着历史使命感,以天下为己任,对同类和他人有不可自已的同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不与浊俗同流合污,在生命与理想发生不可兼得的矛盾时,宁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以成就自己的道德人生。
道家的人生观,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羁绊,获得个人内心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既反对心为形役,逐外物而不反,又不关心社会事业的奋斗成功,只要各自顺任自然之性而不相扰,必然自为而相因,成就和谐宁静的社会。
其人生态度消极自保,以免祸全生为最低目标,以各安其性命为最高目标。
或隐于山林,或陷于朗市,有明显的出世倾向。
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道家的典型人物为清修隐者。
儒道两家的气象不同,大儒的气象似乎可以用“刚健中正”四字表示,就是道德高尚、仁慈亲和、彬彬有礼、忠贞弘毅、情理俱得、从容中道、和而不同、以权行经等等,凡事皆能观研深究,以求合理、合时、合情,可谓为曲践乎仁义,足以代表儒家的态度。
古者有儒风、儒士、儒雅、儒吏、儒将等称谓,皆寓道德学问有根底、风度温文尔雅之意。
道家高士的气象似可用“涵虚脱俗”四字表示,就是内敛不露、少私寡欲、清静自守、质朴无华、超然自得、高举远慕、留恋山水等,富于诗意,富于山林隐逸和潇洒超脱的风味。
(新高考地区新教材)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备考金卷语文试卷(A卷)(解

(新教材)2020-2021学年上学期高一第一次月考备考金卷语文(A)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从民间文化的角度看,守住青山绿水,是中国传统自然观、宇宙观的体现。
失去了青山绿水,人们对众生万物的敬畏和想象,对自然山水的能动和悦纳,对生活空间的叙述和表达,就失去了依托。
人类对自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历程。
对万物众生的敬畏和想象,是中国人认识自然的起点。
如在先秦古籍《山海经》(包含神话、地理、物产等内容)中,我们可以感受神州大地幅员之辽阔,见识山川物产之丰饶,更会为里面诡谲华丽的自然世界所震惊。
日本民俗学家伊藤清司曾将《山海经》中的空间划分为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前者指人类的生活空间,与之相对的即外部世界,二者相对独立、互为依存。
在虔诚仰慕并企图利用大自然之余,人类对神秘而又神圣的未知世界充满了敬畏。
循着对善灵瑞兽的正面想象,人类赋予自身走向自然的合法性;对怪力乱神的负面想象,又恰如其分地给予人类种种约束,避免因过度索取而对自然造成严重破坏。
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和想象,不仅在((博物志))《述异记》等历代文献中得以记载,而且在世代民众生活中实践传承。
我们在乡间田野常见的山神庙、龙王庙,正是内部世界与外部世界的象征边界。
敬畏在信仰中流淌,想象在仪式中演绎。
进入内部世界,民众对生活环境的选择更有能动性,对秀美山水的悦纳更具艺术性,同时也更能反映民众的生活关学。
上海市吴淞中学2020—2021学年度高一上10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上海市吴淞中学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高一第一次学科调研语文试卷(100分)(一)积累与运用(15分)1.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5分)(1)____________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毛泽东《沁园春•长沙》)(2)___________________,心念旧恩。
(曹操《短歌行》)(3) _________________,失向来之烟霞。
(李白《__________________》)(4)子曰:“_________________,患不知人也。
”(《论语•学而》)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或短语的含义。
(5分)(1)峥嵘..当年万户侯()..岁月稠()(2)粪土(3)枉用..相存()(4)山不厌.高()(5)少无适俗韵.()(6)依依墟里..烟()(7)烟涛微茫信.难求()(8)栗.深林兮惊层巅()(9)艰难苦.恨繁霜鬓()(10)渚清沙白鸟飞回.()3.按要求选择(5分)(1)今年6月21日是中国古代的夏至日,你想在微信朋友圈描绘景象,下面诗句中最不合适引用的一项是 ( )(2分)A.过雨频飞电,行云屡带虹。
B.虽无薰风至,微凉满芳阴C.绿筠尚含粉,圆荷始散芳D.燕飞犹个个,花落已纷纷。
(2)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书法是空间艺术,但传统书论更强调它的时间性,要___________________,使抽象的线条展示出生命变化的趣味来。
A.在时间中体现出空间的节奏 B.体现时间和空间融合的节奏C.在空间中体现出时间的节奏 D.体现不同的时间变化的节奏(二)阅读《百合花》的细节描写,完成第4题。
(4分)4、分析第三次描写小通讯员衣服上撕破的大洞的细节描写的作用:小通讯员受重伤被抬到包扎所,因肩膀上的破洞而被认出;他牺牲后,新媳妇为他缝补破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阅读下面现代诗完成第5题(4分)死水闻一多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专题06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解析版)2020-2021学年高一《新题速递·语文》

专题06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1.(湖北省黄冈市麻城市实验高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沁园春·长沙》中表现词人年轻时意气奔放,强劲有力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2)刘禹锡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用典故表达了怀念故友的感情,暗示了自己因世事变迁而怅惘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范仲淹《岳阳楼记》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时间的角度写出了洞庭湖千变万化的景象。
【答案】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朝晖夕阴气象万千【解析】本题考查名篇名句的默写能力。
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遒”“柯”“晖”“意气”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
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2.(河北省衡水市安平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沁园春•长沙》中,作者面对一派生机勃勃的大千世界,思绪万千,不禁发出“________,_______”的怅问,表现了革命家的伟大抱负。
(2)现在过的每一天,都是我们余下生命中最年轻的一天。
人生苦短,正如曹操所说“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我们要珍惜每一分每一秒。
(3)陶渊明在《归园田居(其一)》中用鸟和鱼来表达自己对田园和自由的向往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解析】此题考查默写名篇名句的能力。
(1)注意题干“怅问,表现了革命家的伟大抱负”的语意限制,注意“沉浮”的写法;(2)注意“人生苦短,正如曹操所说”的语境限制,注意“譬如”的写法;(3)关注题干的关键信息“鸟和鱼来表达自己对田园和自由的向往”,注意“羁”“渊”的写法。
3.(安徽省宣城市郎溪县郎溪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沁园春·雪》中,在上下阕之间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市金山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1. 填空题。
(1)蒹葭萋萋,________________。
(《诗经﹒_______﹒蒹葭》)(2)_____________,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沁园春﹒长沙》)(3)求之不得,________________。
优哉游哉,辗转反侧。
(《诗经﹒周南﹒_______》)(4)青青子衿,_____________。
(《诗经﹒郑风﹒子衿》)(5)王维在《山居秋暝》一诗中用清新自然的笔调,勾画出一幅幽静雅致的山间月夜图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钱塘湖春行》中对仗工整地写出在纷繁的花海里诗人骑马轻快向前饱览春色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1)白露未晞 (2). 秦风 (3). (2)怅寥廓 (4). (3)寤寐思服 (5). 关雎 (6). (4)悠悠我心 (7). (5)明月松间照, (8). 清泉石上流。
(9). (6)乱花渐欲迷人眼, (10). 浅草才能没马蹄。
2. 下列不适合挂在中学教室里的励志条幅是(_____)A.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B. 如切如蹉,如琢如磨C. 水滴石穿,绳锯木断D. 九层之台,起于垒土【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A项,“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烈士,志向远大的英雄;“暮年”,指到了老年;已,停止,衰减;壮心,宏大的志向。
句意为英雄到了晚年也不会停止宏大的志向。
显然不适合挂在教室里。
B项,“如切如蹉,如琢如磨”意思是为学问上的研究、探讨。
指共同研究学习,互相取长补短。
挂在教室里恰当。
C项,“水滴石穿,绳锯木断”意思是水一直向下滴,时间长了能把石头滴穿,用绳当锯子,也能把木头锯断,后比喻力量虽小,只要坚持不懈,事情就能成功。
挂在教室里恰当。
D项,“九层之台,起于垒土”意思是九层高台,是从一筐土开始堆积起来的。
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一步步走出来的。
引喻做事是从最基本开始,经过逐步的积累,才能有所成就。
挂在教室里恰当。
故此题答案为A项。
点睛: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这类题目命题往往着眼于:①依据语境,用语准确句式恰当;②看准对象,用语讲究分寸;③适应场合,巧妙用语;④把握语体,既要注意区分书面语和口语,还要注意区分各类文章的语体要求,如书信、公文、广播稿等等。
因此学生在平时学习和复习中要注意积累并能够正确使用生活中常见的谦敬词语,解答时一定要考虑交际场合、对象和目的。
本题根据教室这个特定的环境,可确定答案应为A项。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中国古代木结构的抗震智慧①以柔克刚的思想,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智慧。
举世闻名的太极拳就是这种思想的直接产物,而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抗震防震的方法堪称“建筑版太极拳”。
②与西方砖石结构建筑的“以刚克刚”不同,中国传统的木结构建筑在抵抗地震冲击力时,采用的是“以柔克刚”的思维,通过种种巧妙的措施,其目标是以最小的代价,将强大的自然破坏力消弥至最小程度。
当今建筑设计以抵御9度地震为目标,而我国传统的木结构建筑基本上能达到这个要求。
③中华民族自文明伊始就睿智地选择了木材等有机材料作为结构主材,发展形成了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持续时间最长、技术成熟度最高的结构体系——柔性的框架体系。
我国木结构技术的发展,若仅从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算起,迄今至少已有近7000年的历史。
④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抗震的一位重要战士,在地震时它像汽车的减震器一样起着变形消能的作用。
历史上,很多带斗拱的建筑都能抵御强烈地震。
比如山西大同的华严寺,在没有斗拱的低等级附属建筑被破坏殆尽的情况下,带斗拱的主要殿堂仍能幸存。
⑤此外,传统建筑中大量使用的榫卯技术,成为抗震的又一个关键。
榫卯是极为精巧的发明,我们的祖先早在7000年前就开始使用。
这种不用钉子的构件连接方式,使得中国传统的木结构成为超越了当代建筑排架、框架或者刚架的特殊柔性结构体,____ 可以承受较大的荷载,______ 允许产生一定的变形,在地震荷载下通过变形吸收一定的地震能量,减小结构的地震响应。
⑥山西应县木塔是中国古代传统建筑杰出抗震能力的集中代表。
这座木塔是当今世界现存最高的木结构建筑,竣工于1056年,处于大同盆地地震带上。
木塔建成200多年即遭受大震,余震连续7天,木塔附近的房屋全部倒塌,而木塔岿然不动;在此后的近千年中,木塔经历了多次大地震的考验而安然无恙。
整座木塔表现出结构、技术与艺术形象的高度和谐。
在近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能建造出如此庄严美丽而坚固耐久的建筑,充分显示出当时匠人对数学、力学、材料学、结构学已经有了相当的研究,而且对地震的破坏机理也已经有了相当的了解,既令人惊奇,也令人自豪。
(选文有改动)3. 第①段说“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抗震防震的方法堪称‘建筑版太极拳’”的理由是4. 第④段画线句运用了_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___________ 。
5. 按照文意,填入第⑤段画线处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A. 因为所以B. 不但而且C. 倘若而且D. 非但所以6. 第②段“当今建筑设计以抵御9度地震为目标,而我国传统的木结构建筑基本上能达到这个要求”句中的“基本上”能否去掉?为什么?7. 下面的链接材料介绍了汶川5.12大地震中的一个奇迹,请借助文中的相关知识,分析一下“奇迹”产生的原因。
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中,有不少正在上课的娃娃都被措手不及的灾难永远地掩埋在了废墟下。
然而,离北川县城15里路邓家海元村山中的一所全国百强小学却在这次地震中保存了下来,学校建筑墙体有不同程度损坏,甚至倒塌,但教学楼木框架的主体结构没有出现问题,教学楼没有垮塌,在校上课的483名小学生以及教职员工奇迹般地安全撤离。
【答案】3. 其在抵抗地震冲击力时,采用“以柔克刚”的方式,以最小的代价,将强大的自然破坏力消弭至最小程度。
4. (1). 举例子、 (2). 作比较; (3). 更具体准确地说明带斗拱的建筑能抵御强烈地震的特点。
5. B6. 不能去掉,句中的“基本上”既表明我国传统木结构建筑抗震性强的特点,又留有余地,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7. 这所小学采用的是中国传统建筑木结构和框架结构体系,柔韧性强,木质框架体系在地震荷载下通过变形吸收一定的地震能量,减小了地震的影响【解析】3. 试题分析:学会用原文的内容来理解问题,做题时找到答题区域,在文中第二段,从原文中找出相应答案。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4. 试题分析:了解常见的说明方法,并理解每一种说明方法的作用。
作答时要结合语境具体回答。
“比如山西大同的华严寺……”为举例子;“没有斗拱的低等级附属建筑被破坏殆尽,带斗拱的主要殿堂仍能幸存”为作比较。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能力层级为理解B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选择关联词语,根据语境,前后两个句子应为递进关系,所以应选B。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能力层级为理解B6. 试题分析:说明文的语言讲究准确严密而又不乏生动。
作答时,先要陈述语言使用的准确性,再否定其去掉或换用的不准确性。
学会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做具体的分析与说明。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7. 试题分析:解答本题依据所给材料联系文本内容,特别是第⑤段,可以组织答案。
木结构和框架结构体系,柔韧性强;木质框架体系在地震荷载下通过变形吸收一定的地震能量。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最初教我写作的老师王鼎钧一□□□□□□□□①回想起来我并非王荆石老师的好学生。
那时,人人称赞我的作文好,王老师却说不然。
那时我们爱写抒情的散文,所抒之情,为一种没有由来的愁苦惆怅,不免时时坠入伤春悲秋的滥调。
那是当时的文艺流行病。
我们都受到感染而我的“病情”最严重。
②那时,我已经觉察国家危难,家境衰落,青年没有出路,时时“悲从中来”,所以不能免疫。
“愁苦之词易工”,我那时偶有佳作,受人称道,只有王老师告诉我们,这样写永远写不出好文章。
他说,文章不是坐在屋子里挖空心思产生,要走出去看,走出去听,从天地间找文章。
天下这么多人你不看,这么多声音你不听,一个人穷思冥索,想来想去都是别人的文章,只能拼凑别人的文句成为自己的文章,这是下乘。
③他最反对当时流行的“新文艺腔调”,例如写月夜:“一轮皎洁的明月,挂在蔚蓝色的天空,照着我孤独的影子。
”例如写春天:“光阴似流水般的逝去,一转眼间,桃花开了,桃花又谢了,世事无常,人生如梦。
”当时,这种腔调充斥在模范作文或作文描写辞典之类的书里。
他不准我们看这些书。
④他说,说书人有一种反复使用的“套子”,死学活用。
说书说到官宦之家,大门什么样子,二门什么样子,客厅里挂着什么字画,摆着什么家具,有一套现成的说法,这一套可以用在张员外家,也可以用在李员外家;可以用在这部书里,也可以用在另一部书里。
作文一定要抛弃你已有的“套子”。
⑤依他的看法,学文言文和学白话文,方法大有分别。
学文言是学另外一套语言,那套语言只存在于书本里,在别人的文章里。
你必须熟读那些文章,背诵那些文章,才可以掌握那一套语言。
你写文言文的时候,先要想一想你能够背诵的那些句子,把它从别人的文章里搬过来使用。
你写的文言文是用古人的句子编联而成,颇似旧诗的集句。
那时去古未远,大家对学习文言的过程记忆犹新,自然拿来用它学习白话文学。
可是王老师认为这是歧途,白话文学的根源不在书本里,在生活里,在你每天说的话里,不仅如此,在大众的生活里,在大众每天说的话里。
回想起来,王老师这番教导出于正统的写实主义,是堂堂正正的作家之路,对我们期望殷切,溢于言表。
可是,那时候,我并没有完全了解他的意思,我相信,别的同学也没有听懂。
⑥回想起来,这段话,也许是说给我一个人听的吧?遍数当年全班同学,再没有像我这样醉心作文的。
可是,那时,我完全没有照他的话去做。
二□□□□□□□□⑦他说,文笔一定要简洁。
⑧国文课本里有这么一个故事:敌人占据了我们的城池,我军准备反攻,派一个爱国的少年侦察敌情。
这少年在午夜时分爬上城头,“看见月色非常皎洁”。
看见月色非常皎洁!全课课文只有这一句写景,王老师称赞这一句写得恰到好处。
为什么到了城头才发现月色皎洁?因为这时他需要月色照明,好看清楚城里敌人的动静。
他说,倘若由俗手来写,恐怕又是“一轮皎洁的明月挂在蔚蓝色的天空”,一大串拖泥带水的文字。
受降城上月如霜!月如霜三个字干净利落,用不着多说。
⑨他的这番训诲,我倒觉得不难。
我把这种写法首先用在日记上。
我记下,参加一个亲人的葬礼。
“四周都是哭红了的眼睛”,王老师给我密圈。
我记下,有一天因事早起,“星尚明,月未落,寒霜满地,鸦雀无声”,王老师又给我密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