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病。5》
旋覆代赭石汤是经方里面镇逆用的-倪海厦注《伤寒论》太阳病篇(一七六)

旋覆代赭石汤是经方里面镇逆用的-倪海厦注《伤寒论》太阳病篇(一七六)《伤寒论》一七六:现在说的胃酸逆流、火烧心的症状,只要用旋覆代赭石汤,往往是一剂就好了一七六:「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鞕,噫气不除者,「旋覆代赭石汤」主之。
一个人伤寒,发汗,若吐,若下,只有心下痞鞕,噫气,没有其它症状,单纯的噫气。
旋覆代赭石汤方:旋覆花三两,人参二两,生姜五两切,代赭石一两,大枣十二枚劈;甘草三两炙,半夏半斤洗;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旋覆花用三,代赭石用一。
旋覆代赭石汤通常在肠胃科里面,旋覆花和代赭石是中医去热痰的药,发汗、吐、下都没有把痰去掉,痰还是梗在中间.这噫气和甘草泻心汤的噫气不一样,甘草泻心汤完全是虚噫,这旋覆代赭石汤是有痰饮在里面,以「旋覆花」软坚化结,就是软化痰的硬块,以「代赭石」降逆止噫。
旋覆代赭石汤用在病人常常感到反胃恶心,里面有痰吐不出来,肠胃又虚掉了。
现在说的胃酸逆流、火烧心的症状,只要用旋覆代赭石汤,往往是一剂就好了。
起因是因为精制糖做成甜食吃太多了,所以开了药方之后,还要吩咐病人戒绝由精制糖类所做成的甜食。
【餐英馆治疗杂话】曰:周扬俊曰:「治反胃噫气,气逆不降者,有神效」,谓已用「生姜泻心汤」而噫气不除者,为虚气之逆,宜用此方镇压之意。
旋覆代赭石汤就是经方里面镇逆用的,这时候里面恶心反胃的感觉很强,光靠半夏都不能止呕,就要靠旋覆花和代赭石下去,半夏止呕最重要是在「水呕」,对「痰呕」力量嫌不足,所以这时候要用旋覆花和代赭石。
结胸证、痞证与其类证辨析:「寒实结胸」为「脓胸」或「肺脓疡」,「三物小白散」可以排除脓毒.「结胸证」为心下鞕满而痛,「痞」则按之不鞕而濡。
如心下「痞」鞕满,引胁下痛,呕即短气,汗不出恶寒者,为胸膜间有水毒,犯胃则呕,迫肺则短气,故以「十枣汤」峻攻其水。
「结胸」则以「大小陷胸汤」。
心下「痞」则用「泻心汤」。
「泻心汤」有「生姜」、「附子」、「甘草」、「半夏」等之分别,各有主治证之不同。
太阳病篇姜建国-文档资料

二、太阳病
1.定义:
是太阳所主肤表与经络感受外邪, 正邪交争于体表,营卫功能失调而发生 的疾病。
2.病因病机:
外邪侵袭太阳肤表,直中太阳经络, 正邪交争,营卫失调,经俞不利。
3.证候分类:
太阳中风证 太阳伤寒证 太 阳 温 病
4. 治法方药
“其在皮者,汗而 发之” 。太阳病当治 以“汗”法。《伤寒 论》的太阳病,主要 是风寒表证,故汗法 主在辛温发汗。
5. 兼变类证
兼证: 变证: 类似证:
在本证基础上兼有其它证候 本证失治误治后出现的病证 类似于本经病的其它病证
第一节 太阳病纲要
太阳病提纲 太阳病分类 太阳病传变 太阳病愈期 辨病发阴阳 辨寒热真假
一、太阳病提纲
太陽之爲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1)
头项强痛:强,强硬,不柔和之意,此作不柔
膀胱者,腠理毫毛其应”。
太阳与少阴相表里。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所谓:“阳在外,阴
之使也;阴在内,阳之守也”。
气化:
太阳主外:太阳主肤表,统营卫,为一
身之藩蓠。
《灵枢· 营卫生会篇》指出:“太阳主外” 《灵枢· 本脏篇》云:“卫气者,所以温
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者也。”
思考题:
1. 2.
太阳病篇提纲证为什么没有“发热”? 有人提出:“太阳中风证感受的是风邪故 恶风,太阳伤寒证感受的是寒邪故恶寒。” 这种说法正确吗?恶风、恶寒有什么联系 与区别?
三、太阳病传变
“传”
传统观点:由一经病转化为另一经病
表里传 越经传 循 经 传
太 阳
阳 明
少 阳
首尾传
太 阴
太阳病篇

太阳病篇
1、桂枝汤
2、麻黄汤
3、小青龙汤
4、大青龙汤
5、桂枝麻黄各半汤
6、桂枝二麻黄一汤
7、桂枝二越婢一汤
8、桂枝加葛根汤
9、桂枝加附子汤
10、桂枝去芍药汤
11、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12、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13、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14、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
汤
15、小建中汤
16、葛根汤
17、葛根加半夏汤
18、葛根黄芩黄连汤
19、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20、茯苓甘草汤
21、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22、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
23、桂枝甘草汤
24、芍药甘草汤
25、芍药甘草附子汤
26、桂枝加桂汤
27、桂枝加芍药汤
28、桂枝加大黄汤
29、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30、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
31、桂枝人参汤
32、炙甘草汤
33、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34、五苓散
35、猪苓汤
36、小陷胸汤
37、大陷胸丸
38、大陷胸汤
39、桂枝附子汤
40、白术附子汤(去桂加白术汤)
41、甘草附子汤
42、抵当汤
43、抵挡丸
44、桃核承气汤
45、三物白散方
46、文蛤汤(《伤寒》的“文蛤散方”当为
《金匮要略》的文蛤汤):文蛤五两麻黄甘草生姜各三两石膏五两杏仁五十枚大枣十二枚。
姚老讲课最终版12月20日21:14

13
广州 2018年12月21日
江西中医药大学
Jian Chinese Medicine
(四)中医为主的治疗结果: 除了“长期病变”的第一到第五种疾病外, 其余25种疾病及合并症均痊愈;至今已超过4 年半,除间断患感冒,分别发过1~2次肺炎、 胸腔积液、心包积液和肠炎(均单独用中药迅 速痊愈)外,其他病情均稳定未发,神志间有 意识,连血压都很少超过150mmHg,皮肤光 泽无皱纹,更无老年斑。
“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 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化成寒湿
为主因的疾病过程
外感 “风寒”
“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化成里
虚热或里虚寒为主的病机病因过程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痛热, 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化
成虚风为主阴阳错杂的疾病过程
姚梅龄——通晓《伤寒论》救己救众生
7
广州 2018年12月21日
江西中医药大学
JiangX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8、糖尿病:6年前(1998年)被诊断为糖 尿病,至2000年“自行痊愈”(图21); 时至06年几次住院检查,发现血糖仍高 (图22、23)。 9、褥疮:04年10月已发生,以后还发生多 次,06年5月3日入院时亦有褥疮(图24、 25)。
姚梅龄——通晓《伤寒论》救己救众生
15
广州 2018年12月21日
江西中医药大学
JiangX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 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生者其常,病者其变”——疾病即是由生 理变异所产生的病理过程。
伤寒杂病论:太阳病篇

喜呕
里虚寒证 腹 满 时 痛 、 吐 、 利 、 食 弱
不下
全身虚寒证 但 欲 寐 、 恶 寒 、 身 踡 、 微细
四肢厥逆
消渴、气上撞心、心中
寒热错杂证 疼 痛 、 饥不欲食 、 吐 蚘 、
下利(或厥热往复)
第一章 太阳病
什么是太阳?
太阳是指足太阳膀胱经,太阳膀胱其位居于 下焦,内藏津液,肾阳蒸化膀胱津液,形成 一种雾露之气,达于体表,叫做太阳之气, 它行于体表,具有温熙肌表、管理汗孔开阖、 防御外邪、保卫机体的作用,称为卫气。太 阳之气(卫气)运行全身,古人认为卫气一 日一夜行50周,每天早晨当阴气尽时,则阳 气出于目,目张则卫阳之气上行于头,然后 循颈项而下行太阳经脉,具有卫外的功能, 主表,为六经之首。
太阳、中风、伤寒、温病的鉴别
六 经 总纲 证 候 脉 症 状
分类
分类 象
主要鉴别
发热、恶风、 脉浮缓,有
中风 浮 汗出或鼻呜干 汗
太 脉浮
缓呕
发热(或未发 脉浮紧,无
阳
头项 伤寒 浮 热)恶寒无汗 汗 紧 而喘体痛(或
强痛
呕逆)
病
恶寒 温病
发热口渴不恶 口渴不恶寒寒源自(即初起有些恶寒,但
为时甚暂)
太
太阳中风治法:
解肌驱风调和营卫,宜桂枝汤
• “6、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 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 出,嗇嗇恶寒、淅淅恶风、 翕翕发热、鼻呜干呕者桂枝 汤主之”
• 桂枝汤由: 桂枝10 白芍12 炙甘 草3 大枣三枚 生姜三片
• 方中桂枝温通卫阳,配姜之辛以 解卫分之内邪,芍药酸能敛阴和 营,配大枣之甘滋养营阴,甘草 和中扶虚,诸药合用辛甘化阳助 卫,酸甘化阴和营,本方有袪风 调和营卫的功效。
太阳病表里寒热虚实

太阳病表里寒热虚实太阳病太阳与少阴为表里,而有阴阳之分。
若脉浮发热而恶寒的,则为病发于太阳,叫做阳证。
若脉沉,无热而恶寒的,为病发于少阴,则叫阴证。
1. 太阳病表里证(1)太阳病表证:六经为病,只有太阳病能当表证的提纲,这是与太阳的生理特点分不开的。
太阳经上连于风府,为诸阳主气,故它总六经而统营卫,为一身之外藩,所以,太阳主表。
另外,六经各有经、腑之分,凡经受邪,而与腑比较,则因经在外而有表证的含义。
《伤寒例》说:“尺寸俱浮者,太阳受病也,当一二日发。
以其脉上连风府,故头项痛、腰脊强。
”《伤寒论》第1条的“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等证候,皆说明了邪伤太阳经表,太阳经气不利而发病的特点。
(2)太阳病里证:太阳之腑为膀胱,而居于下焦之里。
若太阳在经之邪不解,邪气随经入腑,由表及里,则有蓄水和蓄血的病变。
我们将它叫做太阳病的里(腑)证。
太阳蓄水证:以脉浮,微热,消渴引饮,小便不利为主证,甚或见饮水则吐的,则叫做“水逆”。
太阳蓄血证:太阳病,脉微而沉,反映了表邪入里。
而有少腹硬满,精神发狂;或少腹急结,精神如狂,然小便自利,故知为热与血结,而与水无关。
2. 太阳病寒热证(1)太阳病寒证:太阳主表,然表病而有寒热之分,不可不察。
如《伤寒论》第3条的“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这条以恶寒、体痛、脉紧反映出表寒为病的特点,故可称为太阳病的表寒证。
(2)太阳病热证:有寒必有热,此乃相对而生之故。
然太阳病表热证,不外以下两种形式:一是感受温热邪气,如《伤寒论》第6条的“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因温热之邪尚在太阳,未全入里,故叫太阳病表热证。
一是由于风寒束表,日久不解,则寒郁化热,而脉由紧变缓,身由疼变重,身无汗而精神烦躁者,也可称为太阳病表热证。
此外尚有27条的“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宜桂枝二越婢一汤”,也属于太阳病表热证的一种。
3. 太阳病虚实(1)太阳病表虚证:太阳病为表证,若表证汗出的,则叫表虚证。
太阳病篇

太阳病篇001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002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003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013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095 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0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014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汤加葛根汤主之。
018 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043 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020 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062 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
028 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035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031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032 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033 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038 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
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016(下)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
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071 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
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076 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若更发汗,必吐下不止。
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覆颠倒,心中懊憹,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
040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伤寒论-太阳病

《伤寒论》张仲景原序论曰: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
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卒然遭邪风之气,婴非常之疾,患及祸至,而方震栗;降志屈节,钦望巫祝,告穷归天,束手受败。
赍百年之寿命,持至贵之重器,委付凡医,恣其所措。
咄嗟呜呼,厥身已毙,神明消灭,变为异物,幽潜重泉,徒为啼泣。
痛夫!举世昏迷,莫能觉悟,不惜其命,若是轻生,彼何荣势之云哉?而进不能爱人知人,退不能爱身知已,遇灾值祸,身居厄地,蒙蒙昧昧,惷若游魂。
哀乎!趋世之士,驰竞浮华,不固根本,忘躯徇物,危若冰谷,至于是也!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
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
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
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藏;经络府俞,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
自非才高识妙,岂能探其理致哉!上古有神农、黄帝、岐伯、伯高、雷公、少俞、少师、仲文,中世有长桑、扁鹊,汉有公乘阳庆及仓公。
下此以往,未之闻也。
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终始顺旧,省疾问病,务在口给,相对斯须,便处汤药。
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
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髣髴;明堂阙庭,尽不见察,所谓窥管而已。
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孔子云:生而知之者上,学则亚之。
多闻博识,知之次也。
余宿尚方术,请事斯语。
第一章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第一节太阳病纲要一.太阳病脉证提纲【原文】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1)二.太阳病分类【原文】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治 法 方 药
大结胸证与小结胸证鉴别表
证型 大结胸 证
病因病 机 热与水 结
病位
病证
脉象 病 情 较 重
治则 泻热 逐水
方药 大陷胸汤 大黄、 (大黄、甘 芒硝) 遂、芒硝) 小陷胸汤 黄连、 (黄连、半 瓜蒌) 夏、瓜蒌)
以心下为 硬痛拒按 沉紧 中心, 中心,可 从胸至少 腹 正在心下 按之则痛 浮滑
泻热消痞, 一 一 泻热消痞, 扶阳固表 两 两 和中降逆, 和中降逆, 一 三 半 三 三 两 两 升 两 两 化痰消痞
痞满而呕, 寒热错 痞满而呕, 杂于中, 杂于中, 肠鸣下利 升降失 职 上证兼 水饮食 滞 反复误 下,胃 气重虚, 气重虚, 客气上 逆 心下痞硬, 心下痞硬, 干噫食臭 肠鸣下利
桂枝人 参汤证
葛根芩连汤证与桂枝人参汤证比较表
证型 葛根芩 连汤
病机
主证
治则 清热止 利,两 解表里
方药
鉴别要点
误下后, 喘而汗出, 误下后,表 喘而汗出,利 邪未解且已 下不止 化热, 化热,内迫 大肠, 大肠,表里 俱热 误下后, 误下后,表 邪未解, 邪未解,脾 阳受伤, 阳受伤,虚 寒内生, 寒内生,表 里俱寒 外有发热、 外有发热、恶 寒,头痛等表 证,里见下利 不止, 不止,心下痞 硬
桂枝加桂汤, 平冲 桂枝加桂汤, 降逆 重用桂枝以 平冲降逆
桂枝去桂加苓术汤证与五苓散证比较表
证型
病机
症状表现 同 异 头项强痛, 头项强痛,翕翕 发热,无汗, 发热,无汗,心 下满微痛
治法 利水通阳
方药 同 异
取效 途径
桂枝去桂 水停太阳 之腑, 加苓术汤 之腑,影 证 响经气不 利,水气 上逆
苓桂术甘汤证与真武汤证鉴别表 病机 证型 同 苓桂 术甘 汤证 阳 虚 水 停 异 症状 治法 同 异 同 方药 异 联系
真武 汤证
重 在 温 温 脾 【名注精选】 阳 阳 肾阳虚, 心下悸、头眩, 肾阳虚, 心下悸、头眩, 行 重 水气泛 身 动,振振欲擗 水 在 溢全身 地,发热,脉沉 发热, 温 紧或沉弦 肾 阳
半夏为君
生姜泻心汤 证 甘草泻心汤 证
消食和胃, 一 三 半 三 三 消食和胃, 两 两 升 两 两 散水消痞 一 三 半 四 两 两 升 两
生姜为君
下利日数十 补中和胃 谷不化, 行,谷不化, 消痞 腹中雷鸣, 腹中雷鸣, 心下痞硬, 心下痞硬, 干呕, 干呕,心烦 不得安
甘草为君, 甘草为君, 一云有人 参
《伤寒论讲义》 伤寒论讲义》
北京中医药大学 王庆国
太阳病篇
欲作奔பைடு நூலகம்证与奔豚证比较表
病因 证型 欲作 太阳 奔豚 表证 发汗 证 奔豚 证 太阳 表证 烧针 取汗 同 病机 异 证候 同 治法 异 茯苓桂枝甘 草大枣汤, 草大枣汤, 重用茯苓以 淡渗利水 温 化气 通 行水 心 阳 方药
心阳虚损, 心阳 心阳虚损, 脐下悸 损伤, 损伤, 下焦水气欲 上逆, 心火 上逆,有上 不能 冲之势 镇摄 心阳虚损, 必发奔豚,气从 心阳虚损, 必发奔豚, 于上 下焦水寒之 少腹上冲心,发 少腹上冲心, 作欲死, 气上逆 作欲死,复还止
葛根芩连汤证与桂枝人参汤证比较表
证型 葛根芩 连汤
病机
主证
治则
方药
鉴别要点
误下后, 喘而汗出, 清热止利,葛根、甘草、表里俱热,下利, 误下后,表 喘而汗出,利下 清热止利,葛根、甘草、表里俱热,下利, 黄芩、 大便臭秽, 邪未解且已 不止 两解表里 黄芩、黄连 大便臭秽,肛门 化热, 灼热、小便短赤, 化热,内迫 灼热、小便短赤, 伴喘而汗出 大肠, 大肠,表里 俱热 桂枝、甘草、 表里俱寒,下利, 误下后, 外有发热、恶寒, 误下后,表 外有发热、恶寒, 温中解表 桂枝、甘草、 表里俱寒,下利, 邪未解, 头痛等表证, 白术、人参、 便溏或清冷, 邪未解,脾 头痛等表证,里 白术、人参、 便溏或清冷,腹 干姜 阳受伤, 见下利不止, 痛喜温喜按, 痛喜温喜按,伴 阳受伤,虚 见下利不止,心 下痞硬 恶风寒, 寒内生, 恶风寒,头痛项 寒内生,表 强 里俱寒
寒实结胸 阴寒 寒与痰水 有类似于大结胸之 实证 相结 胸胁心下硬满而痛 的症状, 的症状,但无热象
结胸与脏结鉴别表:
病机 病名 结胸 热邪与水 (热实 饮搏结于 结胸) 结胸) 胸膈 脏结 脏气大虚 阴寒凝结
病性
症状表现
脉象
舌象 舌苔 黄燥
预后 一般可 治
心下硬满而痛, 阳、热、 心下硬满而痛,甚则 寸浮关 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 沉 实 痛不可近, 痛不可近,伴见燥热 证 如结胸状, 阴、寒、 如结胸状,见心下硬 虚 满而痛,时时下利, 满而痛,时时下利, 饮食如故, 饮食如故,伴见虚寒 之证 寸浮无 力,关 脉小细 沉紧
小 便 太阳表邪 不 不解, 不解,随 利 经入府, 经入府, 五苓散证 太阳气化 不利, 不利,水 停下焦
芍药、 芍药、 小便利 甘草、 甘草、 则愈 大枣、 大枣、 茯 生姜 苓 脉浮、发热, 化气行水, 桂枝、 脉浮、发热,消 化气行水, 、 桂枝、 汗出愈 猪苓、 渴,甚者渴欲饮 兼以解表 白 猪苓、 术 泽泻 水,水入即吐或 伴心下痞满、 伴心下痞满、下 利等
葛根、甘草、 表里俱热, 葛根、甘草、 表里俱热,下 黄芩、 大便臭秽, 黄芩、黄连 利,大便臭秽, 肛门灼热、 肛门灼热、小 便短赤, 便短赤,伴喘 而汗出
桂枝人 参汤证
桂枝、甘草、 表里俱寒, 温中解 桂枝、甘草、 表里俱寒,下 表 白术、人参、 白术、人参、 利,便溏或清 干姜 冷,腹痛喜温 喜按, 喜按,伴恶风 寒,头痛项强
小结胸 证
热与痰 结
较 轻
清热 化痰
寒实结胸与热实结胸鉴别
性质 类别 热 实 结 胸
病机
主症
主脉
治疗 泄热逐水,急则 泄热逐水, 用大陷胸汤, 用大陷胸汤,缓 则用大陷胸丸 清热涤痰开结, 清热涤痰开结, 用小陷胸汤 温下寒实, 温下寒实,涤痰 破结, 破结,与三物白 散
大结 阳热 热与水结 心下痛,按之石硬, 寸浮 心下痛,按之石硬, 胸 甚则从心下至少腹 关沉 硬满疼痛, 硬满疼痛,或项强 或沉 如柔痓 如柔痓 紧 正在心下, 小结 实证 热与痰结 正在心下,按之则 胸 痛 浮滑 沉紧
心上痞, 半夏泻心 心上痞, 汤证 呕而肠鸣 下利
寒热 错杂 而痞 结
半 升
三 三 十 三 一 三 两 两 二 两 两 两 枚
舌苔 白滑
难治
小柴胡汤证、大陷胸汤证、 小柴胡汤证、大陷胸汤证、半夏泻心汤证鉴别表
鉴 证型 小柴胡汤证 病机 邪犯少 阳,枢 机不利 邪热内 陷与水 饮相结 病位 主要在胸胁 主症
别 主方
胸胁苦满, 胸胁苦满, 小柴胡汤 住来寒热, 住来寒热, 心烦喜呕 等 大陷胸汤
大陷胸汤证
主要在心下, 主要在心下, 心下及胸 并涉及胸膈 胁硬满疼 与腹部 痛,拒按 等 心下痞, 心下痞, 满而不痛
药物组成 汤名 主治证候 病机 上热 下寒 而分 居 半 夏 半 升 炙 干 大 人 黄 黄 桂 草 姜 枣 参 连 芩 枝 三 三 十 二 二 两 两 二 两 两 枚 治则 煎法 服法 日三 夜二, 夜二, 每服 一升 二合 每日 三服, 三服, 每服 一升
黄连汤证 腹中痛, 腹中痛, 欲呕吐
三 清上温 只煎一 两 下,和 次,取 胃降逆, 胃降逆, 其功效 各奏, 侧重辛 各奏, 开 取六升 和中降 去滓再 逆,化 煎,取 痰消痞, 痰消痞, 其药性 和合, 侧重苦 和合, 降 取三升
脾阳虚, 心下逆满,气上 脾阳虚, 心下逆满, 冲胸,起则头眩, 水停心 冲胸,起则头眩, 下 脉沉紧
桂枝、 桂枝、 前证 甘草 进一 步演 变可 白 成为 术、 茯 附子、 后证 附子、 苓 生姜、 生姜、 白芍
.
大陷胸汤证与大柴胡汤证的鉴别表
大陷胸汤证 证型
大柴胡汤证
外邪入里化热, 外邪入里,兼犯少阳阳明二经, 病因病 外邪入里化热,热与水饮互结于 外邪入里,兼犯少阳阳明二经, 枢机不利,阳明燥实, 机 枢机不利,阳明燥实,腑气不通 胸胁 症状表 现 膈内拒痛,或心下痛,按之石硬, 往来寒热,呕不止,心下急,郁 膈内拒痛,或心下痛,按之石硬, 往来寒热,呕不止,心下急, 郁微烦,或心中痞硬, 甚则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 郁微烦,或心中痞硬,呕吐而下 头汗出,舌燥而渴, 近,头汗出,舌燥而渴,日晡所 利。 小有潮热 泻热逐水破结 大陷胸汤 和解少阳, 和解少阳,通下里实 大柴胡汤
半夏泻心汤证
寒热错 局限在心下 杂于中, 杂于中, 脾胃升 降失职
半夏泻心汤
五泻心汤证治比较表:
药物组成 汤证 大黄黄连泻 心汤证 附子泻心汤 证 半夏泻心汤 证 病机 邪热壅 聚结于 心下 热邪壅 聚表阳 虚弱 临床表现 心下痞, 心下痞,按 之濡, 之濡,关脉 浮 心下痞,恶 心下痞, 寒汗出 治则 泻热消痞 黄 黄 半 炙 人 连 芩 夏 草 参 一 两 干 姜 大 枣 生 大 姜 黄 二 两 二 两 三 十 两 二 枚 一 两 三 两 十 四 二 两 枚 十 二 枚 一枚 附子 备注 亦云有黄 芩一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