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慕云的《故都宫闱梨园秘史》和《梨园外纪》及其他

合集下载

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十)附参考答案 (1)

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十)附参考答案 (1)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梨花白刘建超梨花白在老街唱红时,年方十六岁。

梨花白六岁开始跟着师傅学艺,拜在梅派名师门下。

在老街首次登台时,正值梨花满天,一院春色,师傅便给她起了个艺名梨花白。

梨花白登台唱的是梅派经典剧目《贵妃醉酒》。

梨花白扮相俊秀,嗓音甜润,念白、唱腔、舞蹈、水袖,一招一式,举手投足都深谙梅派风韵,把老街人听得如醉如痴。

梨花白走出戏楼已是午夜,一轮弯月苍白地挂在丽京门的檐角,青石板路泛着幽幽的冷光。

一辆车轻轻地来到她的面前,拉车的是一个和她年纪差不多的小伙子。

老街人歇息的早,天黑收店,吃饭睡觉。

半夜里是不会有啥生意的,尤其是个拉车的。

“这么晚了,还没有收工?”小伙子憨憨地笑笑:“我是在等你,天黑,路上怕不安全。

”梨花白好生感动。

说了句:“去怡心胡同。

”车子在青石板路上轻快地颠簸起来。

老街的戏园子在城外两里地。

从丽京门到戏园子,一色的青石板路。

青石板路在戏班子唱戏时才热闹一下,沿街两边卖各种小营生的摊贩忙碌着,多半是些卖小吃、水果的。

在这里可以吃到纯正的不翻汤、浆面条、绿豆丸子汤。

戏散人静,青石板路便又恢复了冷清。

车子在青石板路上微微颠簸,却很舒适。

许是太累了,梨花白在轻微的颠簸中闭上眼睛睡了。

拉车的小伙子放慢了脚步,双手攥紧车把,让车子走得更平稳些。

怡心胡同到了,小伙子不忍心叫醒梨花白,车子拐过头又跑了回去。

梨花白醒来,看见小伙子气喘吁吁,后背已经被汗水浸湿。

梨花白连忙表示歉意,小伙子乐呵呵地说:“没事,我爱听你唱戏。

只要你有戏,多晚我都等你。

我姓程,你叫我程子就中。

”程子真的每次都等着拉梨花白,并且说啥都不收钱。

第二十章明代散曲【精编】

第二十章明代散曲【精编】

第二十章明代散曲【精编】第二十章明代散曲【精编】1 第二十章明代散曲 ( 下 ) 第一节王磐金銮王磐(1464前——1524) 1 字鸿渐。

高邮(今属江苏)人。

家于城西,有楼三楹,日与名流谈咏其间,故号“西楼”。

他生于富室,却厌绮丽之习;有隽才,好读书,却因恶拘束而弃诸生业。

他终生未仕,纵情于烟云山月,寄兴于诗画律吕之中。

其画长于写意,评者以为“天机独到”;其曲音律谐美,闻者争相传诵。

著有《西楼乐府》一卷、《西楼诗集》一卷、《野菜谱》一卷。

《西楼乐府》收小令六十五,套数九。

其中《村居》生动描写了他潇散的生活,突出表现了他洒脱的性格和情怀:【南吕一枝花】不登冰雪堂(喻神仙居住之处。

《庄子·逍遥游》:“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

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

”后常以“冰雪”咏神仙),不会风云路(谋取高位之路),不干丞相府(干,请托),不谒帝王都。

乐矣村居,门巷都栽树,池塘尽养鱼。

有心去与白鹭为邻,特意来与黄花作主。

【梁州】我是个不登科逃名进士,我是个不耕田识字农夫,我是个上天漏籍神仙户。

清风不管,明月无拘,孤云懒出,野鸟难呼。

只俺这牛背上稳似他千里龙驹(喻飞黄腾达的人),只俺这花篷下近似他方丈蓬壶(仙山名。

传说海上有三神山,名方丈{方壶}、蓬莱{蓬壶}、瀛洲{瀛壶},仙人所居)。

兴来时画一幅烟雨耕图,静来时著一部冰霜菊谱,闲来时撰一卷水旱农书。

茶炉、酒炉,杏花深处桃花坞。

水绕着门,云遮着屋,端的是隔断红尘一点无,那里有官吏催租。

这类作品在王磐散曲中所占比重较大。

他如【清江引】《月夜》、【沉醉东风】《夏日即事》、【满庭芳】《题石亭》、【脱布衫过小梁州】《秋夜同陆秋水湖上泛舟》等皆寓意淡泊、境界清雅,其中绝无心存尘想却故作旷达之态。

王磐淡泊无欲、清静自守,过着“幅巾藜杖,飘然若神仙”2 的生活。

但他不可能完全超然世外。

他的散曲材料取于眼前,眼前一些荒唐、不平的事很自然地也就会写入他的作品中。

他的名作【朝天子】《咏喇叭》云:喇叭,锁哪,曲儿小腔儿大。

昆曲的历史

昆曲的历史

昆曲的历史昆曲发展简史昆曲(昆剧)是中国古典戏剧的代表剧种,是中国最优雅的文学和最精致艺术结合的典范。

昆曲形成于元末明初江苏昆山一带,故而得名。

它有着近六百年漫长的历史,剧目丰富、名作林立、文词典雅;表演技艺载歌载舞、细腻传神;唱腔音乐清丽婉转、淡雅飘逸,在戏曲史、艺术史乃至整个中国文化史上,都有着足以傲人的至高地位。

从十六世纪到十八世纪末,昆曲曾在华夏大地纵横数千里,上下数百年,形成了空前绝后的社会性痴迷,创造了中国古典戏剧的高峰,它对许多后起戏曲剧种的生成和发展都有着重大影响,素有“百戏之师”之盛誉。

二OO一年五月十八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昆曲世界文化遗产即“人类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之殊荣。

昆剧,是指用昆山“水磨调”来演唱的戏曲剧种。

它既可用以演唱体制剧种中的“明清传奇”和“杂剧”,也可用以演唱金元“北曲杂剧”和宋元“南曲戏文”,其中以“明清传奇”为主。

从北宋永嘉乡土歌舞小戏和南宋“永嘉杂剧”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南戏“,从它的发源地浙江永嘉(温州)九流十折,逐渐流传至江西南丰、浙江杭州、江苏昆山等地,并与当地居民所唱的“土腔”和所讲的“土语”相融合,于是大约在元末明初产生了被称为“南曲戏文”的四大声腔-即江西的“弋阳腔”、浙江的“海盐腔”、“余姚腔”和江苏的“昆山腔”。

初始的昆山腔,从腔调上说,还是一种比较粗糙的地方土腔。

据史籍记载,元末当地声乐家顾坚就曾对演唱加以改进。

当时所唱的唱词体裁多为“月儿弯弯照九州”之类的民间歌谣、小调和一些南戏曲词。

据明代《泾林续记》记载: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曾设宴邀请一些有社会名望的高寿老人,应邀赴宴当中有一位九十岁的老人叫周寿谊。

朱元璋知道周寿谊是昆山人,便问周寿谊:“人们都说昆山腔好听,你会唱吗?”。

周寿谊就用昆山腔唱起了“月儿弯弯照九州”。

那时的昆山腔究竟怎么唱,如今已不得而知,现今我们所听所唱的,都是在明嘉靖、隆庆间经等人精心琢磨创发出来的一种艺术歌曲-昆腔“水磨调”。

名媛诗话

名媛诗话

《名媛诗话》的自我指涉及其内文本建构王力坚内容提要该文借助产生于结构主义转向后结构主义过程并广泛流行于当前西方文化研究中的互文性(intertextuality)或称文本互涉(intertext)理论,对清道咸才媛沈善宝在其《名媛诗话》中反映自身及其家系女性成员与文学的现象进行探讨。

文章认为,具有诗话编撰者与诗人双重身份的沈善宝,在《名媛诗话》中不仅循例大量征引他人的前文本(pre-text)——包括本事、作品与批评,而且还体现了相当明显的自我指涉(auto-referentiality)现象——即不时自我表述(包括其本人及其家庭/家族),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将该诗话当作再现其自身(及其家系女性成员)历史与文学创作的文本空间。

不过,沈善宝的处理方式并没有呈现为传统意义上的自传体叙述,而是在随机动态的过程中,将其自我指涉置于与其相关的诸多关系(文本/前文本)之中,由此构成一种涵蕴其间的互文性,或称之为“内文本”(intratextuality)建构。

其最终效果,不仅使这种“内文本”建构成为该诗话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还在貌似(自我指涉的)零碎拼合中浮现出沈善宝自身(历史与文学)的轮廓与影像。

这样一种文本策略的运用及其价值取向,无疑是强化了女性自身(尤其是作为时代才媛领袖之一的沈善宝)在重构女性文学史过程中的责任感及参与感。

关键词《名媛诗话》沈善宝清代才媛自我指涉内文本互文性一、引言“互文性”(intertextuality)或“文本互涉”(intertext,亦译为“相互文本”)是产生于西方学界结构主义转向后结构主义过程,并广泛流行于当前西方文化研究中的一种理论。

根据美国结构主义文论家罗伯特·司格勒斯(Robert Scholes)所下的定义是:“一个相互文本就是潜藏在另一个文本之中,形成各种意义的文本。

”①法国后结构主义文论家克莉斯蒂娃(Julia Kristeva)则认为:没有一个文本是初始的,独创的,任何文本都依赖于先前存在的文本和释义规范,都是对其他文本之吸收和转化②。

商业化与近代京剧的变迁

商业化与近代京剧的变迁

商业化与近代京剧的变迁内容提要京剧是近代雅俗共赏的文化娱乐样式,而其走向主要受市民社会的影响。

晚清的商业化潮流导致京剧的戏园经营、演出机制、角色配置及剧目内容发生了深刻变迁,而民初京剧发展了这一进程。

本文认为,京剧的商业化较之政治鼎革或宫廷演剧更具意义,对于深入解析近代文化娱乐和精神生活也不无启示。

关键词近代京剧商业化大众文化精神生活〔中图分类号〕K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16)03-0085-07清代宫廷演剧兴盛一时,研究者对此也非常关注。

同时,嘉道以降,京剧又是雅俗共赏的文化娱乐,并在清民之际发生了变化,故有的论著重视京剧变迁的政治背景,尤其是帝制转变为民族国家的影响。

有论者认为,晚清老生盛行体现了在帝国主义压力下中国社会需要阳刚之美,而进入民国后,随着人们对民族国家的认同,需要不同的性别形象,旦角因之兴盛。

见Joshua Goldstein,Drama Kings:Players and Publics in the Re-creation of Peking Opera,1870-1937,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2007,p.54.这虽不无依据,但晚清京剧主要作为大众文化娱乐而繁盛,其商业化色彩日益加深,从根本上改变了京剧的戏园经营,更新了演出机制、角色配置及剧目内容,民初京剧延续、发展了这一进程。

笔者认为,较之宫廷演剧或政治变局,京剧的商业化趋势更值得注意和研究。

戏园之变迁清代乾隆年间,京师成为戏剧兴盛之区。

同光之世,宫内?N平暑戏班趋于衰微,承应戏也成点缀,帝后们更好挑选宫外名伶入内“供奉”。

光绪十八年,西太后将皮黄戏升为“内廷供奉”后,宫内每年都有数次大戏。

谭鑫培、孙菊仙、汪桂芬、时小福、杨月楼、王楞仙、陈德霖、罗百岁、余玉琴、田际云、王瑶卿、侯俊山等名伶均兼当“内廷供奉”,这对京剧的繁荣和走向自然不无影响。

笔记

笔记

中国近代文学绪论⏹救亡启蒙、反帝反封成为近代文学的主题。

⏹在全面危机下孕育而发展的近代中国文学,在其呱呱落地之后,时代之父便带着它开始了生命旅程上风驰电掣般的奔走。

它来不及回味母体的温馨,来不及述说梦般的憧憬,来不及思考生命的归宿,甚至来不及舒展一下它早熟但发育并不健全的肌体。

历史的进程是那样的迅猛,使它不得不以匆忙而惶惑的目光全神贯注地注视瞬息万变的现实世界。

全面的危机像一股股强大的脉冲,使它的心灵为之阵阵颤抖。

它毫不犹豫地运用并不纯熟也无暇雕琢的艺术手段,参与了历史的进程。

从整体上看,近代中国文学本身并没有达到审美表现与完善的较高层次。

⏹急遽而跳跃的时代节奏,不断把新的代表先进思想的文学家推到浪尖,并不断把落伍者抛到背后。

文学家要么紧跟时代而不断超越旧我,要么被时代所遗弃。

⏹在此之前,任何一个时代的文学,都没能像近代文学那样,以如此之大的热情与自觉,从各个方面去参与时代的进程,也没能像近代文学那样,把文学的社会功利作用推崇扩展到如此之高且广阔的领域。

上编开放派文学第一章鸦片战争时期的文学第一节经世派的特征⏹经世派体现出经世济用的精神,具体表现为六个特点:⏹一、社会基础广泛,有朝廷权臣,有地方大员,有中下级官吏,也有布衣之士。

⏹二、继承和发扬清初顾、王、黄“经世”、“务实”的学风,摆脱乾嘉考据之学,“留心时务” ,不喜空谈,身体力行,学以致用。

⏹三、他们实是近代实业救国的先驱。

⏹四、他们有比较清醒的头脑,看到了社会存在的严重危机,敢于冲破禁锢,揭露时弊,倡导变革。

⏹五、他们不满足于时人共有的仇洋御侮的民族意识,而是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那就是如何都能抵挡住像洪水猛兽般涌来的鸦片,如何阻击乘着铁轮、携着钢枪大炮的外国侵略者。

⏹六、他们首先是学者,苦心经营的是经术之学,然后才是文人,行有余力,才从事诗文创作。

第二节经世派的文学⏹代表作家:龚自珍、魏源、林则徐、包世臣、张际亮、鲁一同、姚燮、贝青乔。

四大名旦的产生

四大名旦的产生
一、 听花和北京《顺天时报》 《顺天时报》是清末民初,日本 人在北京出版的一张中文日报,主笔 就是 听花。他热爱中国京剧。民国 十七年以前,北京的戏园子如鲜鱼口 内的华乐园、东安市场内的吉祥园、 粮食店的中和园、肉市的广和楼、大 栅栏内的广德楼、庆乐园、香厂新世 界的城南游乐园、给孤寺第一舞台及 其东边的开明戏院,均能见到此公的 影子。当年由叶春善、杨韵谱、俞振 庭分别主办的富连成、奎德社和斌庆 社科班, 听花是常客。在许多名伶 和红伶府上, 听花往往是不速之客。 因为他是东洋人,北京伶人对与外国 人交往,在闭关时代,初交时,内心 深处总有些“那个”,总有些不太情 愿。但 听花是日本人中的中国通, 他能讲地道的北京话,其标准程度, 据侯喜瑞先生1966年8月底在文化局 对笔者说,“相当地道”,和说相声的 西洋人大山先生不相上下。他懂得中 国人“举拳不打笑脸人”的心理,他 也知道“一回生、二回熟”的道理, 尽管有时遇到慢待,但他仍信心十 足,天长日久,终于成为许多伶人家 中的座上客,同一些颇有名气的伶人 “很有点交情”(侯喜瑞语)。
人进入东京帝大和日本士官学校,后 “希望剧”选举,二是民国十六年
来进入民国官场的很多。后他又到苏 (1927)6 月 20 日举行的“征集五大
州、上海教书、办报,并与汪笑侬、 名伶新剧夺魁”的选举。
潘月樵等剧人订交。庚子之后,他到
“希望剧”的选举,参选剧目近
征集五大名 伶新剧夺魁投票 启事及选票
票当选,次为《洛神》,得票 779 张;
1927 年 7 月 23 日《顺于时报》五大名伶新剧票选揭晓。五大名伶当选剧目:梅兰芳 《太真外传》(右上)、程艳秋《红拂传》(左上)、尚小云《摩登伽女》(中)、荀慧生《丹
青引》(右下)、徐碧云《绿珠》(左下)

好文章京剧为什么在清末民国初兴盛

好文章京剧为什么在清末民国初兴盛

好文章京剧为什么在清末民国初兴盛内容提要:晚清京剧长期由清一色男伶演出,坤角则被禁止或限制登台。

但至清末,京剧坤角迅速增多,并在民初盛极一时。

此现象显然不是政局变化所能完全解释的,而具有较为丰富的社会文化内涵。

它既受京剧商业化潮流推动,又受观众性别审美倾向、艺术欣赏水平的支配,而社会与梨园的礼俗变迁亦为其重要语境。

坤角走红是近代京剧生、旦地位转换的过渡。

关键词:坤角京剧商业化性别审美礼俗改良晚清京剧日趋繁荣,但长期由清一色男伶演出,乐师及后台人员也是男性。

清末京剧坤角迅速增多,至民初红极一时,受捧程度超过男角。

近年有论著注意及此,[1]而其社会与文化蕴含仍待研究。

坤角扮演的角色绝大多数是旦,与此相关的问题是京剧生、旦地位的变化。

有论著认为,晚清老生走红是内忧外患呼唤男性雄风的产物,程长庚、谭鑫培等人表现了时代需要的阳刚之美;换言之,老生盛行体现了晚清面临的帝国主义压力,而进入民国后,随着人们对民族国家的认同,体现阳刚之美的英雄形象已退居次要,在与“殖民现代性”(colonial modernity)的调适中,产生了不同性别形象的需要,旦角因之兴盛。

[2]这种阐释不无道理,却局限于政治环境而论。

在传统社会,戏剧作为文化娱乐而存在,与政治的关系不像20世纪下半期那样密切。

不必说清代江南的戏剧娱乐与王朝政治相去甚远,即使在京师,戏剧与政治的关系也被后人夸大了。

坤角走红是京剧生旦地位转换的过渡,也是剖析旦角盛行的重要参照。

坤角走红与旦角胜场虽然不完全相同,但两者社会文化蕴含多有相同或相似。

探讨坤角走红现象或可有助于认识清末到民国生旦地位的转换。

坤角由禁而盛满清皇帝对戏曲的喜好不一。

乾隆帝恢复了女优承应之例,南巡时又带回了江南昆班。

嘉庆帝则禁止官员蓄养优伶,京师内城演戏的禁令也时有发布。

虽然京师内城戏馆日渐增多,八旗子弟征逐歌场,但嘉道以后,女伶大体从京城民间舞台上消失了。

19世纪末年,北京一度出现坤班,齐如山说:“西城口袋底胡同,从前有两个坤班,原先即名女班,也常演堂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纪》及 口左鹏军 

在某些历史转折时刻和某种文化氛围中, 人们往往会忆起一些旧人旧事.特别是那些发 生了重要影响的人和事。不仅仅是为了温故怀 旧.更重要的是知新前行。对新闻出版和学术研 究而言。对既往事实的清理和对过往记忆的抚 摸,往往是寻求新路径的开始。儿年前,上海《文 汇读书周报》曾发表了几篇关于徐慕云及其著 作特别是《梨园影事》的文章,徐慕云这个对一 般读者来说已经相当陌生的名字又引起了人们 的注意。其实在此之前,徐慕云的代表作《中国 戏剧史》就被收入上海书店的《民国丛书》影印 出版过,1989年12月,又将此书作为《民国丛书》 选刊之一种.以单行本印行。台湾世界书局也于 1977年按照初版本的原样印行了此书。中国戏 剧研究者似乎没有完全忘记这位杰出学者的名 字。2001年2月.徐慕云的这部1938年12月世界书 局初版的《中国戏剧史》,又作为上海古籍出版 社《蓬莱阁丛书》之一种出版。这部在中国戏剧 研究史上应当占有重要地位的著作。再度得以 广泛流传.又可供研究者、爱好者阅读使用,也 可以被更多的读者所注意、所认识了。 躲斋先生为这部《中国戏剧史》所作的导读 文章中的详细介绍和具体评说.对阅读此书、了 解徐慕云和他的著作都大有裨益。关于徐慕云 的著作,文中说到除此书外,还有《梨园影事》、 《京剧杂谈》,编过剧: 《赵氏孤儿》、《黑旗刘》、 《脱靴辨奸》.还与黄家衡合著过《京剧字韵》等。 但是.据笔者所知,躲斋先生的文章介绍徐慕云 著作时.遗漏了他的重要著作。 实际上.徐慕云的著作不限于此,如1939年 4月28日《申报》“游艺界”专栏就发表过徐慕云 的文章《刘宝全律己之严》,想必其他单篇文章 还会有不少.难以一一罗列。徐慕云还有两种著 作是足堪今天的中国戏剧研究界充分重视的, 这就是《故都宫闱梨园秘史》和《梨园外纪》。从 二者的内容和篇幅来看.都应当看作是徐慕云 的重要著作.也应当视为中国戏剧史尤其是中 国京剧史的重要研究著作,在中国戏剧研究学 术史特别是京剧研究史上也应当占有相当重要 的地位。大概是由于连载于报纸的缘故吧,这两 种既生动有趣又可供研究之用的著作今天似乎 还未广为人知。现就所见知,将这两种著作的情 况简单介绍如下。 《故都宫闱梨园秘史》刊于《申报》之“游艺 界”专栏,始于1938年11月1日,止于1939年4月19 日。据最后一次刊出所标连载次数为149次,但 是中间数字有差错,实际连载次数当为159次。 这部著作的主要内容是记载清末北京宫廷中有 关戏曲之事和戏曲界尤其是京剧界的一些重要 人事。对研究京剧史具有重要价值。其内容相当 丰富,也相当广泛,主要集中于清末梨园的名人 逸事、掌故趣闻,这一点从它各节小标题中即可 看出。如帝后同入迷人馆.德宗本是烧饼店小 开,中国艺术界三杰,德宗之死由忧郁而被害, 清朝太后杖责宋朝奸相.小叫天奉旨吸烟.谭小 培背负老谭见驾,赵雪摔伍子胥,吴提督怒锁汪 

评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书 

大头,姑嫂同嫁汪桂芬,侯俊山麦饭救主,辫子 大帅原是十三旦的跟包,侯俊山代众请赏,小小 鼻烟壶竞作叔岩拜师学艺的一份厚礼.杨小楼 最怕见溥仪,瑞德宝御前吞樱桃.西后叱喝一声 老元滚下床来,孙老元遇鬼.西太后打抽丰,梅 博士不知父名,皮黄剧开山鼻祖的确要推程大 老板……就这样分节刊载.有时一日一节.更多 的情况是几日才刊完一节。 《梨园外纪》也刊于《申报》之“游艺界”专 栏,始于1939年5月3日,止于1940年1月7日,最后 一次刊出标明为170次.所标数字中间有遗漏, 当为173次左右。此著的内容和特点与上述《故 都宫闱梨园秘史》大体相同,只是涉及的主要内 容在时间上较前著略后一些.且一般不涉及清 廷与戏曲相关之事,主要集中于民国初年京剧 界的人和事,有时涉及一些与戏剧有关的政坛 人物,也间或论及上海戏剧界的情况。与前者一 样,此著也是分节刊载,数日刊完一节,个别时 候一日刊完.内容也可以从其小标题中看出,因 此也列出其一些小标题如下:民国后伶人身价 抬高的原因,军阀惨杀优伶的残暴行为.大李五 好恶作剧.义伶罗葵舫生前有两事足述,念万公 帑造就高材生十人.家庭多故菊朋几步大头后 尘遁入空门.余叔岩不愿出演的最大原因,孙毓 垫侯喜瑞堕落下去太可惜了.瑶卿丽卿的晚境 皆远逊于凤卿.卧云居士的堕落与李多奎的上 进.红豆馆主文武昆乱无所不能.电影公司宜请 尚和玉摄制影片.金少山北上后大红的原因…… 大体而言,《故都宫闱梨园秘史》和《梨园外 纪》在时间上基本相连,内容上可以相互补充, 二者共同形成了一幅清末至民初京剧界各方面 状况的生动图画.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也可作 为有趣味的梨园读物观之。据说上海的京剧研 究者们曾把《申报》上关于京剧的资料整理成书 出版,笔者闻见寡陋,未见到过此书,不知书中 有没有收入徐慕云的《故都宫闱梨园秘史》和 《梨园外纪》。由此也想到,假如这两种著作还没 有出版的话,将它们汇集整理,重新以单行本的 形式印行,广泛地为今天的人们所认识.则不仅 是对著者的最有意义的纪念,而且对当下中国 戏曲史研究尤其是京剧史研究大有助益。 此外,从《申报》的有关广告中还可以看到 徐慕云《中国戏剧史》等著作的出版信息,特别 是生动地传达出当时政治文化方面的一些状 况.可以作为了解这些著作及其出版过程的重 要参考。1939年1月12日、14日、16日《申报》“游艺 界”专栏刊登内容版式均完全相同的广告.介绍 徐慕云的《中国戏剧史》,盖彼时此书刚刚出版。 此广告颇可反映当时此书出版的有关情况和此 书的特点.故录之如下。广告中有褚民谊为此书 所题写的书名小影:“徐慕云著中国戏剧史 褚民谊题(下钤印一方)”。广告全部内容为:“褚 民谊主编,徐慕云编著”,“本书特点:一、是书卷 一,

叙述历代经过,为史中之编年体;卷二至卷 

五,叙述各类剧曲之全貌,以及关于戏剧之种种 事项,则又为史中之纪事本末,与夫志书列传等 类。条举缕析,分门别类,集史例之大成,著述界 中,不可多得。二、是书搜罗之博,可谓空前。以 脸谱论,有彩色脸谱五十三种;以服装论.有彩 色剧照五十帧.已包括全体舞台人物,且皆为历 来清客名伶所摄。他如程长庚、徐小香等画像. 其时期有远至嘉道年间者,尤为名贵。此脸谱与 服装二项,实已可成为专书,其内容之丰富,于 此可见一斑。三、是书主旨所在,固不仅集合材 料,写成专书,留为历史上之陈迹而已,而于戏 剧之独特.尤三致意焉。言艺术,戏剧固为复杂; 言作用.戏剧尤驾一切而上之。是故是书将吾国 戏剧之情蕴,畅泄无遗,俟今后提倡戏剧者,利 用戏剧者.有所准绳,有所取法,厥功之伟不可 言喻。”“道林纸印,布面精装,定价五元,特价四 元”.“五彩脸谱五十三幅,五彩剧照五。幅,铜 版插图七四幅.共计一七七幅”,“本书系中央文 化事业委员会戏剧研究委员会出版,本局特别 商得五百部,公开发售,售完为止;印刷成本浩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大。将来再版不易”。“机会难得,购者请速”,“上 海世界书局发行”。 还有。《申报}1939年11月4日至26日九次刊 登了此书的另~种广告,相当于前者的简明版: “徐慕云著 中国戏剧史继《梨园影事》之后 对于戏剧界一大贡献。文字图照益臻完美;三千 年戏剧变迁,各省各地剧史,莫不详载书中;现 虽纸价飞涨,仍售每部五元。四马路世界书局发 行”。从内容来看。这些广告措词相当讲究,不事 浮言夸饰。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徐慕云著作的特 点。尤其是上文所引关于此书特点的三点概括, 相当恰切。非一般外行人的泛泛之论。这些广告 都刊载于“游艺界”专栏中,而且往往与《故都宫 闱梨园秘史》一同刊出,比较容易引起读者的注 意并发生较大的影响。 徐慕云与黄家衡合作编著的《京剧字韵》一 书,论述京剧唱念吐字的声调、五音、四呼、尖团 音、清浊音等,并列出京剧字汇,可供京剧剧本 写作时选字和演员审音辨字使用。这是一本从 传统音韵学、现代语音学、发声学、戏剧学、音乐 学等角度论述京剧用字发音的书.带有一定的 理论色彩。更突出的是具有重要的实用性。中华 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此书曾由上海文艺出版社 三次印行:1959年1月第一版,1963年10月第二 版,1980年8月第三版。笔者偶于沪上旧书店里 购得者,即是其第三版。笔者所见这册《京剧字 韵》略有特殊之处,就是封底盖有“上海文艺出 版社样书”章一枚。由此情况判断,此书当为出 版社原藏书。不知何以辗转至旧书店中。 笔者揣谫陋说了以上这些可能并不怎么内 行的话。最主要的意思是,徐慕云的《故都宫闱 梨园秘史》和《梨园外纪》在内容上与他的《中国 戏剧史》、《梨园影事》(华东印刷公司,1933年再 版)、《京剧杂谈》(北京宝文堂书店,1960年)等, 既有明显区别.又有密切关联。是认识中国戏剧 发展历程尤其是京剧发展的重要著作。也是全 面认识徐慕云中国戏剧研究成就的重要文献. 值得充分注意。据说徐慕云的旧著《梨园影事》 将由北京三联书店出版,那么他的《故都宫闱梨 园秘史》和《梨园外纪》能否有这样的机缘和运 气呢?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岭南文化研究中心) 

口谭卫华曾宪军 《族际关系论》 罗康隆著.贵州民族出版社1998年版 人类自各民族形成后.就有了民族之间的 相互关系,但人类对族际关系的认识却经历了 一个漫长的过程,直至20世纪才逐步地完善起 来,并被提升到一个涉及全球范围、重要社会现 象的高度来引起人类的重新审视和认真研究。 发生在民族与民族之间的这种复杂社会关系. 关联的双方都有可能向对方施加影响。这种影 

——读《族际关系论》 响主要有文化方面的渗透、互动、适调、制衡等 等,民族关系也会因为这些影响从一个无序的 状态最终达到一个相对有序的状态。在距离越 来越近、速度越来越快的今天,地球村里的各个 民族,其自身的文化呈现出复杂的网络关系:而 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则是由单个民族各自文化 网络所组成的,同时又相互作用、交错、牵联的 

评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