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阶循环卸载技术在屋盖卸载施工中的应用(张元春)

合集下载

大型(32t)上开式扇形门曲轨自动卸载箕斗

大型(32t)上开式扇形门曲轨自动卸载箕斗

( uhu M n g a t E u m n M n f t i o 。L . X zo 2 0 1 C i ) X z o i n f y q i e t aua u n C . t , uh u 1 1 。 h a i Se p c rg d 2 n
Ab ta t M any d su s d t e p r t k p t e F sr c : il ic s e h a t o ma eu h CX 一 1fe re— siig p oe t g d vc n s e mi e a d l n rtc i e ie i k w n n d n tato h e ie.I lO ca fe h tti e e r hn c e e n ft e d vc a d r s e tt o u ri ft e d vc taS lr d ta h srs a c ig a hiv me to h e ie h d wi ep o p c o p p . i i
时 , 门依 靠 卸 载 滚 轮 在 曲 轨 中运 动 打 开 和 关 闭。 闸 要解 决大 型箕 斗采用 曲轨 自动 卸载 时卸 载滚轮 与 卸 载 曲轨间可 能产 生 的 冲击 问题 , 闸 门本 身 结构 合 除 理外 , 载曲轨 的结构 也 至 关 重 要 。通 过 对 曲轨 打 卸 开 闸门 的动 力 过 程 进 行 离 散 化 处 理 及 力 学 迭 代 计 算, 然后建 立相关 曲线 方程 , 定 了 比较理 想 的 曲轨 确 曲线 , 而使箕 斗卸载 时运 行平 稳 。同时 , 吨位 箕 从 大 斗卸 载时 受力 相对较 大 , 曲轨 的强度 、 度及耐 磨性 刚 也应 予 以充分 考虑 。 2 成果 的创造 性及先 进性 3 大型提煤 箕 斗采用 曲轨 自动 卸 载方 式 为 国 2t 内外 首创 , 闸门采用 侧扇 形结 构形式 , 其 可有效 降低

一级建造师 机电工程管理与实务 冲刺串讲 06

一级建造师 机电工程管理与实务 冲刺串讲 06

一级建造师---机电工程管理与实务冲刺串讲主讲人:张凤众1H420130机电工程项目施工现场职业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案例1H420136—1】1.背景某安装工程公司承建江北市储油系统罐区扩容改造工程,工程内容包括:液体成品间增建l台2000m3丁二烯球罐(位号为G504)和2台1000m3丙烯球罐(位号为G901、G902)。

具体位置:球罐G504位于丁二烯球罐区的东南角,三面与球罐相邻;北侧紧邻原有G502球罐,西侧与G503相邻,南侧隔一条6m宽的道路与轻石脑油罐区相邻;新增球罐G902、G901位于液化石油气罐区的东侧,北侧隔路与轻石脑油罐区相邻,南侧与球罐G904、G903紧邻。

该区属于甲类危险防火区。

该安装工程公司根据工程现场情况,组建了有实践经验善管理的项目部,建立了项目部风险管理组,编制了职业健康安全技术措施计划,制定了风险对策,落实了安全技术措施方案,在职业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中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2.问题(1)该项目的紧急状态主要包括哪些?(2)该项目部风险管理组如何对风险管理进行策划?(3)指出应急预案的主要内容、实施要点和应急反应的实施原则。

(4)该工程是否需要编制安全专项施工方案?说明理由。

3.分析与答案(1)紧急状态是指组织在其活动、产品或服务过程中,由于某种主观或客观原因都有可能发生紧急情况或意外事故。

该项目的紧急状态主要包括:火灾、爆炸、危险品泄漏;疾病爆发;大型吊装物及吊装设备的倾倒、坍塌等。

(2)项目部风险管理组对风险管理策划,主要负责对本项目运行过程中的特殊活动进行策划,识别、评价其中的主要风险因素,针对不可接受的职业健康、安全与环境因素采取预防措施和削减措施,并在施工技术方案中予以体现。

(3)应急预案的主要内容、实施要点和应急反应的实施原则:1)应急预案的主要内容:应急工作的组织及相应职责;可依托的社会力量(如消防、医疗卫生等部门)救援程序;内部、外部信息交流的方式和程序;危险物质信息及对紧急状态的识别,包括物质的危害因素以及发生事故时应采取的有效措施;应急避险的行动程序(撤离逃生路线图);相关人员的应急培训程序。

循环加卸载路径下不同含瓦斯煤渗流及损伤演化特征

循环加卸载路径下不同含瓦斯煤渗流及损伤演化特征

㊀第44卷第9期煤㊀㊀炭㊀㊀学㊀㊀报Vol.44㊀No.9㊀㊀2019年9月JOURNAL OF CHINA COAL SOCIETYSep.㊀2019㊀移动阅读李清淼,梁运培,邹全乐.循环加卸载路径下不同含瓦斯煤渗流及损伤演化特征[J].煤炭学报,2019,44(9):2803-2815.doi:10.13225/ki.jccs.2018.1066LI Qingmiao,LIANG Yunpei,ZOU Quanle.Seepage and damage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gas-bearing coal under cyclic loading-unloading conditions[J].Journal of China Coal Society,2019,44(9):2803-2815.doi:10.13225/ki.jccs.2018.1066循环加卸载路径下不同含瓦斯煤渗流及损伤演化特征李清淼1,2,梁运培3,4,邹全乐3,4(1.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㊀610059;2.成都理工大学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四川成都㊀610059;3.重庆大学煤矿灾害动力学与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重庆㊀400044;4.重庆大学资源与安全学院,重庆㊀400044)摘㊀要:循环载荷广泛存在于采矿活动中并对煤岩的强度㊁损伤及渗透性质产生较大影响,例如煤层群开采多重保护工程中,被保护层煤岩就受到循环加卸载作用,并显著改变了煤岩的力学及渗流特性;瓦斯对煤的力学性质及能量耗散特征也具有显著的影响,不同加卸载路径下煤岩力学及渗流特性与常规加载下的性质存在显著差异,因而有必要研究循环加卸载条件下不同含瓦斯煤的渗流及损伤演化特征㊂根据煤层群开采条件下被保护层应力状态实时监测的相似模拟实验结果,设计了3种简化的循环加卸载应力路径,即阶梯循环加卸载㊁逐级增大循环加卸载和交叉循环加卸载,采用重庆大学自主研发的含瓦斯煤流固耦合三轴渗流实验装置对取自平顶山十矿和袁庄煤矿的煤样进行了瓦斯渗流试验㊂结果表明:在3种循环加卸路径中,2种煤样的渗透率变化与轴向应力应变曲线具有显著的一致性,循环加卸载作用下,煤样渗透率随着应力的增大和循环次数的增加呈减小趋势;应力卸载和加载对渗透率的影响不同;渗透率受到应力和损伤累积的双重影响㊂相同应力水平下,煤样经过卸载-加载过程后的渗透率有降低趋势,相对恢复率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加而先降低后增大,只有应力超过煤样的屈服阶段后才能使渗透率增大㊂主要结论为:①3种循环加卸载路径下煤样在加载阶段的增透率随应力增大和循环次数的增加都可以分为3个阶段且呈增长趋势,单位体积变化引起的渗透率增加在变大,循环荷载的增透效果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加而增强㊂②随着峰值应力的增大和煤样中损伤的累积,渗透率对应力的敏感性逐渐降低㊂随着荷载的施加,应力卸载对渗透率的影响先增强后减弱㊂③通过计算各循环阶段的加卸载响应比得到了煤样损伤变量的演化规律,通过回归分析可知损伤变量与轴向应力之间的关系可以用Boltzmann 函数表征,该函数可以作为损伤的经验公式对实验中煤样的损伤进行预测计算㊂④循环加卸载对煤样渗透率及损伤的作用受煤种不同的影响不明显㊂研究结果为深入揭示多重保护下煤层增透机制和基于循环荷载致裂(重复水力压裂等)的煤层强化增透机制及瓦斯抽采工程设计提供理论支撑㊂关键词:循环荷载;渗透率恢复率;应力敏感系数;加卸载响应比;损伤中图分类号:TD712;TQ531.4㊀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㊀文章编号:0253-9993(2019)09-2803-13收稿日期:2018-08-08㊀㊀修回日期:2019-01-20㊀㊀责任编辑:郭晓炜㊀㊀基金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资助项目(2016ZX0504300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51674050);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项目(2016YFC0801404)㊀㊀作者简介:李清淼(1988 ),男,河南南阳人,博士研究生㊂E -mail:liqingmiao -cool@163.com㊀㊀通讯作者:梁运培(1971 ),男,山东临沂人,教授,博士生导师㊂E -mail:liangyunpei@cqu.edu.cnSeepage and damage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gas-bearingcoal under cyclic loading-unloading conditionsLI Qingmiao 1,2,LIANG Yunpei 3,4,ZOU Quanle 3,4(1.State Key Laboratory of Geohazard Prevention and Geoenvironment Protection ,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hengdu ㊀610059;2.College of Environ-ment and Civil Engineering ,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hengdu ㊀610059;3.State Key Laboratory of Coal Mine Disaster Dynamics and Control ,煤㊀㊀炭㊀㊀学㊀㊀报2019年第44卷Chongqing University,Chongqing㊀400044,China;4.School of Resources and Safety Engineering,Chongqing University,Chongqing㊀400037,China) Abstract:Cyclic loading exists widely in the mining activity and has a strong influence on the strength,damage andpenetration property.For example,in the poly-protection engineering of multi-seam mining,the coal in the protected seam are subjected to cyclic loading and unloading,which significantly change the mechanical and seepag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al.The gas has an obvious influence on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and the energy dissip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al.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f the mechanical and seepage properties of the coal under different loading and unloading paths and general methods.Therefore,it is necessary to study the seepage and damage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gas-bearing coals under cyclic loading and unloading paths.According to the result of a sim-ilarity simulation experiment on the real-time monitoring of stress state of a pro-tected seam on the mining conditions of a coal seam group,three simplified cyclic loading-unloading stress paths were designed.That is stepped-,stepped-in-creasing-,and crossed-cyclic loading and unloading.The experiment was carried out by using a triaxial seepage experi-ment device for heat-fluid-solid coupling in gas-containing coal made in Chongqing University,China.The coal sam-ples used for the experiment were taken from Pingdingshan No.10coal mine,Henan Province,China and Yuanzhuang Coal Mine,Anhui Province,China.The results showed that under the three cycle loading and unloading stress paths, the curve of the permeability and stress-strain of the two coal samples have a significant consistency,and the permea-bility of the coal has a decrease trend with the increase of stress and the cycle number.The influence of unloading and loading stresses on the permeability of coal is different.The permeability was subjected to the dual influence of stress and damage accumulation.At the same stress level,after being subjected to stress unloading and loading,the permea-bility of coal samples gradually decreased and its relative recovery rate declined at first and then increased with in-creasing axial stress.The per-meability of coal samples did not increase before the stress exceeded the yield stage of coal samples.The main conclusion is:①Under the three cyclic loading-unloading paths,the mining-enhanced permea-bility of coal samples in loading stage all showed a three-phase increase characteristic with the growth of stress and number of cycles.The mining-enhanced permeability caused by the change per unit volume increased.②With in-creasing peak stress and damage accumulation in the coal samples,the sensitivity of the permeability to stress gradually decreased.As loads were applied to the coal samples,the influence of stress unloading on their permeability was first strengthened,then reduced.③By calculating the LURRs at various stages of cyclic loading,the evolution of the dam-age variable of the coal samples was obtained.Through regression analysis,it can be seen tha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amage variable and number of cycles can be characterized by applying the Boltzmann function.The func-tion can be used as an empirical formula for damage prediction.④The effect of cyclic loading and unloading on the permeability and damage of coal samples is not obvious due to the different coal types.The research results provide a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upport for further revealing the permeability improvement mechanism of coal seam and gas drainage engineering design under multiple protections.It can provide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anti-reflection of coal seam by cyclic loading(pulsating hydraulic fracturing,electric pulse,etc).Key words:cyclic load;permeability recovery rate;stress sensitivity coefficient;loading-unloading response ratio;damage㊀㊀循环载荷对煤岩的强度㊁损伤及渗透性质能够产生较大影响并具有广泛的工程应用基础,例如煤层群开采多重保护工程中,被保护层煤岩将受到循环加卸载作用,这会显著改变煤岩的力学及渗流特性㊂相关研究结果表明:瓦斯对煤的力学性质及能量耗散特征具有显著的影响,且不同加卸载路径下煤岩力学及渗流特性与常规加载下的性质存在显著差异[1-6]㊂因此,有必要深入研究不同加卸载路径下含瓦斯煤的力学和渗透特性[7-8]㊂相关学者对上述课题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㊂王广荣等[9]研究了煤岩全应力-应变过程中的渗透特性,认为瓦斯在煤岩中的流动特性与受载过程中煤岩内部产生的损伤演化密切相关;围压使煤岩内部的瓦斯通道发生压密闭合,导致渗透率随围压的增大而减小㊂段敏克等[10]通过含瓦斯原煤分级加卸载试验分析了煤体变形㊁渗透特性及耗能特征,并建立了相应的损伤变量方程㊂郭红玉等[11]基于地质强度指标对煤体结构进行了定量表征,并通过不同卸荷点下原煤卸荷实验探究了煤体在全应力-应变过程中渗透特性的变化规律㊂张先萌等[12]通过卸载围压来模拟煤层开挖,开展了含瓦斯原煤的三轴4082第9期李清淼等:循环加卸载路径下不同含瓦斯煤渗流及损伤演化特征渗流试验,阐明了原煤瓦斯渗流特性的三阶段特征㊂尹光志等[13]揭示了围压卸除对含瓦斯原煤渗流特性的影响㊂袁曦和张军伟[14]通过对不同路径下型煤的瓦斯渗流试验,揭示了分阶段卸载围压下煤样的变形和渗流特性㊂综上所述,煤岩的力学及渗流行为特征与其所受的载荷形式密切相关,研究循环加卸载条件下含瓦斯煤的力学及渗流特征对揭示多重保护下被保护煤层渗透性能演化规律及瓦斯抽采工程设计更具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㊂基于此,笔者设计了3种不同的循环加卸载路径,通过应力-应变和应力-渗透率曲线揭示了不同循环加卸载路径下含瓦斯煤的变形及渗流特性,借助加卸载响应比理论,阐明了不同循环加卸载路径下煤岩损伤演化特征,采用增透率和渗透应力敏感系数对不同循环加卸载路径下含瓦斯煤的渗透演化特性进行了量化表征㊂研究成果为深入揭示多重保护下煤层增透机制及基于循环荷载致裂(重复水力压裂等)的煤层强化增透机制提供理论支撑㊂1㊀实验设备及方案1.1㊀实验设备实验采用重庆大学自主研发的含瓦斯煤流固耦合三轴渗流实验装置进行[15]㊂该实验装置可以进行煤岩在不同地应力场(围㊁轴压)和不同气体压力作用下的气体渗流试验,实验装置及实验腔体构成示意如图1所示㊂图1㊀含瓦斯煤流固耦合三轴渗流实验装置及实验腔体Fig.1㊀Triaxial seepage equipment for measuring the hydro-mechanical coupling property of gas-bearing coalcontaining methane and the experimental chamber1.2㊀实验煤样实验所用煤样取自平顶山十矿和袁庄煤矿㊂对获取的煤样进行取芯㊁切割和打磨,制成直径为50mm㊁长度为100mm 的标准圆柱体煤样㊂煤样的工业分析结果见表1㊂表1㊀煤样工业分析结果Table 1㊀Results of proximate analysis of the coal sample%煤样水分挥发分灰分固定碳平顶山十矿1.3029.5510.8858.27袁庄煤矿1.8832.216.1159.801.3㊀实验方案笔者曾开展了煤层群开采条件下被保护层应力状态实时监测的相似模拟实验㊂相似实验模型如图2所示㊂实验中,在依次开采5号煤层和6号煤层的条件下,实时监测4号煤层的应力状态,监测结果如图3所示㊂由图3可知:在5号煤层开采80m 以前,4号煤层监测点处的煤体经历了明显的应力集中作用,而6号煤层开采过程中4号煤层监测点处的煤体又经历了多次应力集中和应力卸除作用㊂图2㊀多重保护下被保护层应力状态实时监测相似模拟Fig.2㊀Simulation of the real-time monitoring of stress state ofthe protected coal seam under multiple protection基于上述分析,为了研究复杂应力集中及卸载作用下煤层的强度㊁损伤及渗透特性,本文设计了3种简化的循环加卸载应力路径,如图4所示㊂实验步骤简述为:首先以0.05MPa /s 的速度将轴向应力和围压同时加载到2MPa,然后保持充入压力为1MPa 的瓦斯,瓦斯体积分数为99.99%㊂在该状态下保持24h,使煤样达到吸附饱和㊂保持围压不变,继续以0.05MPa /s 的速度施加或者卸载轴向应力直至煤样破坏㊂5082煤㊀㊀炭㊀㊀学㊀㊀报2019年第44卷图3㊀保护层开采后被保护层的应力状态Fig.3㊀Stress of protected seam with protective seam mining2㊀循环加卸载路径下不同含瓦斯煤变形-渗透特征㊀㊀假定通过原煤的瓦斯渗流过程是等温过程,而且瓦斯是理想气体㊂根据达西定律,煤的渗透率可以用式(1)[16]进行连续计算:K =2vP a μLA (P 21-P 22)(1)式中,K 为渗透率,m 2;v 为煤体的气体渗流速度,m 3/s;P a 为大气压力,Pa;A 为试件横截面积,m 2;L 为试件长度,m;P 1为进气口气体压力,Pa;P 2为出气口气体压力,MPa;μ为气体黏度,Pa㊃s㊂实验过程中,实时监测得到原煤的轴向应变ε1和侧向应变ε2,通过式εV =ε1+2ε2计算得到原煤的体积应变εV ,通过绘图可以得到不同循环加卸路径下原煤的全应力应变曲线和渗透率-轴向应变曲线(K -ε1曲线)㊂2.1㊀应力路径1下试验结果及分析2种煤样在应力路径1下的实验结果如图5所示㊂图中给出了渗透率曲线的局部放大图㊂由图5可知,在阶梯加卸载试验过程中,2种煤样的渗透率变化与轴向应力应变曲线具有显著的一致性㊂原煤渗透率的变化趋势总体表现为:随着加卸载循环的增加,煤样的渗透率在压实阶段显著下降,在弹性阶段呈缓慢下降趋势,而在屈服阶段有缓慢上升趋势,当煤样发生破坏时,渗透率急剧升高㊂图4㊀3种循环加卸载路径Fig.4㊀Three cyclic loading-unloading paths㊀㊀应力-应变关系:2种煤样轴向应力应变都存在滞回环,反映了煤样具有塑性特性,随着轴向应力的增大,滞回环面积逐渐减小;屈服阶段之前径向应变较小,主要发生轴向变形,说明循环过程轴向应变起主导作用,径向变形影响较小㊂渗透率-应变关系:随着循环荷载的施加,2种煤样的渗透率整体随应力的增大而降低;在第1个循环中出现明显的滞回环,在随后的循环中,滞回环逐渐减小,说明随着应力的增大,煤样的塑性降低而弹性增强,应力加卸载对煤样的渗透率影响逐渐减弱㊂袁庄煤样的滞回环在渗透率-应变曲线上方,而平顶山煤样在下方,说明平顶山煤样具有比袁庄煤样较大的塑性,应力卸载后渗透通道恢复量较小㊂此外,在应力路径1下,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加,应力应变曲线中卸载曲线和加载曲线构成的面积逐渐减小,卸载阶段和加载阶段弹性模量逐渐增大直至重合㊂而此时的渗透率在加载阶段逐渐与卸载阶段的大小相接近,滞回环逐渐减小㊂这都说明随着循环荷载的施加,煤样的弹性性质逐渐增强,裂隙变形也能够得到最大限度地恢复㊂2.2㊀应力路径2下试验结果及分析图6给出了2种煤样在应力路径2逐级增大峰值载荷的作用下的应力应变及渗透率关系曲线㊂由图6可知:应力路径2下原煤轴向应力峰值和轴向应变的包络线与单向加载曲线相似,说明煤样具有良好的力学记忆性能㊂与应力路径1类似,原煤径向变形6082第9期李清淼等:循环加卸载路径下不同含瓦斯煤渗流及损伤演化特征图5㊀应力路径1下原煤应力-应变及渗透率关系曲线Fig.5㊀Relationships among the stress,strain and permeability of raw coal under stress path 1图6㊀应力路径2下原煤应力-应变及渗透率关系曲线Fig.6㊀Relationships among the stress,strain and permeability of raw coal under stress path 2显著小于轴向变形㊂2种煤样的应力及变形规律相似,平顶山煤样的渗透率大于袁庄煤样,但随应力加卸载的变化规律基本相同㊂图7给出了平顶山煤样前3次循环下轴向应力-应变和渗透率-轴向应变曲线㊂由图7可知:随着轴向应力的增大,渗透率整体呈减小趋势㊂在前2个循环中,卸载阶段的渗透率小于加载阶段的渗透率,这是由于前2个循环煤样被压密,孔隙变小,发生不可恢复的变形,使渗透率降低后无法在卸载阶段恢复㊂从第3个循环开始,直至破坏阶段之前,每个循环中卸载阶段的渗透率都大于加载阶段渗透率㊂这是由于每1次加载的峰值应力都对煤样造成了损伤,使裂隙增加,在卸载阶段渗透率增大㊂最后在屈服阶段渗透率急剧增大㊂袁庄煤样在各循环阶段变化规律与之相似,不再赘述㊂2.3㊀应力路径3下试验结果及分析2种煤样在应力路径3下的实验结果如图8所示㊂图8中给出了渗透率-轴向应变曲线的局部放大图㊂由图8中袁庄煤样结果可知:在应力路径3交叉循环加卸载作用下,第4和第2循环应力水平相同,第3和第6循环应力水平相同,但是相同应力水平下的应力曲线并不重合,经过之前的较高应力水平后都产生了应变累积㊂平顶山煤样也具有相似的结果㊂㊀㊀图9给出了若干循环下袁庄原煤轴向应力-应变和渗透率-轴向应变曲线㊂由图9可知:前2个循7082煤㊀㊀炭㊀㊀学㊀㊀报2019年第44卷图7㊀应力路径2前3次循环下平顶山煤样的轴向应力-轴向应变和渗透率-轴向应变曲线Fig.7㊀Curves of axial stress-axial strain and permeability-axial strain of raw coal under every cycle of stress path图8㊀应力路径3下原煤应力-应变及渗透率关系曲线Fig.8㊀Relationships among the stress,strain and permeability of raw coal under stress path 3环中,卸载过程的渗透率远小于加载过程,说明煤样仍处于压密闭合阶段,孔隙被压缩减小后无法完全恢复㊂而第3个循环中,卸载过程的渗透率与加载过程的渗透率非常接近,说明煤岩处于弹性变形阶段㊂第4个循环的应力水平与第2个循环的应力水平相同,但是卸载过程中应力应变滞回环明显小于第2个循环,而且卸载阶段的渗透率大于加载阶段的渗透率,说明煤样已经进入屈服阶段,循环造成的累计损伤不断加大,应力卸载后孔隙变大,渗透率增强㊂在第5个循环中,应力水平进一步增大,卸载后的渗透率进一步增强;第6个循环的应力水平与第3个相同,但是卸载阶段的渗透率更大,说明进入屈服阶段后煤样的损伤随着循环的增多而增大㊂平顶山煤样也具有相似的规律,不再赘述㊂3㊀循环加卸载路径下不同含瓦斯煤渗透性能演化特征3.1㊀加卸载历史对渗透率的影响针对应力路径1定义首次加载至峰值时的渗透率值为K f ,处于应力加载上升阶段与K f 同一应力水平处的渗透率值为K s ,处于谷值的渗透率值为K g ㊂K s /K f 和K g /K f 分别是上升阶段和谷值阶段相对于峰值阶段时的渗透率恢复率㊂在应力路径1作用下,原煤的上述渗透率值定义如图10所示㊂图11给出了应力路径1中不同应力水平下2种煤样渗透率及其恢复率的变化情况㊂由图11可知:随着循环加卸载的施加及轴向应力的增大,2种煤样的渗透率整体都呈快速减小的趋势㊂袁庄煤样的8082第9期李清淼等:循环加卸载路径下不同含瓦斯煤渗流及损伤演化特征图9㊀应力路径3部分循环下袁庄原煤的轴向应力-轴向应变和渗透率-轴向应变曲线Fig.9㊀Curves of axial stress-axial strain and permeability-axial strain of Yuanzhuang raw coal under every cycle of stress path 3图10㊀应力路径1下渗透率指标定义示意Fig.10㊀Definition of permeability indices under stress path 1K s /K f 和K g /K f 随着轴向应力的增大呈现先降低后增大的变化趋势,而平顶山煤样的K s /K f 呈减小趋势,K g /K f 呈增大趋势㊂相同应力水平下,经过卸载-加载过程后的渗透率都有降低趋势,相对恢复率随着轴向应力的增大而先降低后增大㊂屈服阶段之前的煤样,孔隙结构受应力变化呈现塑性性质,加卸载作用能够使渗透率降低㊂3.2㊀渗透率相对和绝对恢复率变化规律在路径2和3中,每一个循环中卸载结束时的渗透率与初始加载时的渗透率的比值定义为绝对渗透率恢复率,计算如下:χa =K i /K 1(2)式中,χa 为绝对渗透率恢复率;K i 为第i 个循环轴向应力被卸载至2MPa 时的渗透率,10-15m 2;K 1为轴向应力被第1次从2MPa 开始加载时的渗透率,10-15m 2㊂每一个加卸载循环中卸载后的渗透率与本次循环中加载时的渗透率比值定义为相对渗透率恢复率,计算如下:9082煤㊀㊀炭㊀㊀学㊀㊀报2019年第44卷图11㊀应力路径1下渗透率演化规律Fig.11㊀Evolutionary law of permeability indices under stress path 1χr =K i +1/K i(3)其中,χr 为相对渗透率恢复率;K i +1为第i +1次加卸载循环轴向应力被卸载至2MPa 时的渗透率,10-15m 2㊂图12给出了应力路径2和3下,2种原煤渗透率相对恢复率和绝对恢复率随循环次数的变化规律㊂由图12可知,应力路径2和3下渗透率的演化规律基本相同:随着循环荷载的施加,加载渗透率和卸载渗透率都逐渐减小,而且加载渗透率较卸载渗透率减小得更快㊂应力路径2下袁庄煤样的相对恢复率呈快速 缓慢 快速增大的三阶段式,绝对恢复率呈近似直线降低的趋势;应力路径3下袁庄煤样相对恢复率呈快速 缓慢 持平增大的三阶段式增大,绝对恢复率降低的速率比应力路径2下的小㊂相应的平顶山煤样具有相似的变化规律,不再赘述㊂应力路径2下,煤样中作为瓦斯渗流通道的孔隙随循环次数的增大而逐渐减小,前2个循环中,应力卸除后渗透率并没有恢复到加载前的水平,但是第2个循环的相对恢复率比第1个循环的恢复率大得多,说明孔隙的变形恢复率增大㊂第3~5个循环中,渗透率恢复率增加量很小,说明循环载荷对煤样渗流孔隙进一步压缩,峰值应力增大对煤样造成的损伤对渗透率的贡献并不明显㊂第6个循环中,相对恢复率剧增,说明煤样进入了屈服变形阶段,应力循环造成的损伤使渗透率有增大的趋势㊂应力路径3下,第1~3个循环中,相对渗透率恢复率快速增大,由于第4个循环与第2个循环的应力水平相同,使得应力造成的损伤减小,渗透率恢复率增加速率趋缓㊂同样地,第6循环的应力水平与第3循环的应力水平相等,使得渗透率恢复率与第5循环基本持平,渗透率增大量几乎为0㊂通过以上分析表明,循环加卸载对煤样造成了一定的损伤,但是对渗透率的影响是负面的,只有应力超过煤样的屈服阶段后才能使渗透率增大㊂图12㊀循环加卸载路径2和3下不同含瓦斯煤绝对渗透率恢复率和相对渗透率恢复率变化规律Fig.12㊀Variation rule in relative permeability recovery rate and absolute permeability recovery rate of raw coalunder cyclic loading-unloading stress path 2and 33.3㊀循环加卸载路径下不同含瓦斯煤增透率演化规律㊀㊀渗透率综合体现了材料结构孔隙数量及连通性程度,煤体渗透率的变化与其体积改变密切相关㊂谢和平等[17]提出考虑煤体体积改变对煤体渗透率的贡献来反映煤层的增透效果㊂定义增透率χp 为煤体单位体积改变下渗透率的改变量:χp =d K d εV(4)其中,K 为煤体的渗透率,10-15m 2;εV 为煤体的体积182第9期李清淼等:循环加卸载路径下不同含瓦斯煤渗流及损伤演化特征应变㊂增透率描述了采动影响下煤体破裂所产生的增透效果,实现对煤层增透措施效果的定量评价㊂通过式(7)计算了3种路径下2种煤样的增透率变化规律,如图13所示㊂应力路径1下,由于煤样的渗透率整体随着轴向应力的增大而降低,所以计算的加载阶段的增透率为负值,并且逐渐增大,说明循环荷载中的加载对煤样具有增透作用㊂袁庄煤样的加载阶段增透率随着应力的增大先降低,然后快速增大,最后增大速率减慢;而卸载阶段的增透率随轴向应力先增大然后减小,最后又增大为正值,说明卸载阶段煤样体积应变的增大对渗透率的影响是增大-减小-增大的规律,并不是所有的增大的体积都能够使渗透率增加;平顶山煤样的加载和卸载阶段增透率都逐渐增大㊂应力路径2作用下,2种煤样的加载阶段增透率随循环次数的增加呈现3个阶段变化:首先是前2个循环中的快速增大阶段,然后是循环3~6的缓慢增加阶段,最后是第7循环的快速增大阶段,表明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大,增透率是增大的,而且单位体积应变下的渗透率增大量是不同的㊂卸载阶段的增透率与循环次数呈线性增加的规律㊂应力路径3作用下,2种煤样各循环中加载阶段增透率变化规律基本与路径2下的相同,不同的是由于循环4应力水平与循环2相同,循环6与3相同,因此4循环和6循环的增透率相较与前一循环的增透率增加量非常小㊂同样的原因,卸载阶段的增透率也偏离了线性增加的规律㊂3.4㊀循环加卸载路径下不同含瓦斯煤渗透率应力敏感性分析㊀㊀为了表示渗透率的演化行为,引入无因次渗透率(DP)概念,定义[18]为DP =K eK e0(5)其中,K e 为不同有效应力下的渗透率,10-15m 2;K e0为初始有效应力下的渗透率,10-15m 2㊂回归分析表明,在煤样的加载和卸载阶段,无因次渗透率与有效应力具有负指数关系,可以表示为DP =K eK e0=b e -αe σe(6)其中,αe 为渗透率应力敏感系数,MPa -1;σe 为有效应力,MPa;b 为无因次系数,受初始渗透率影响㊂同时,煤样的渗透率应力敏感系数可以定义为αe =-ΔK e K e 1Δσe =-1K e d K ed σe(7)其中,ΔK e 为渗透率的变化量,10-15m 2;Δσe 为有效应力的变化量,MPa㊂图13㊀循环加卸载路径下不同含瓦斯煤增透率变化规律Fig.13㊀Variation rule in permeability enhancement rate underdifferent cyclic loading-unloading stress pathsαe 值越大,表明煤样渗透率对有效应力的变化越敏感,在有效应力相同变化幅度下,煤样渗透率变化值越大;反之,αe 值越小,表明煤样渗透率随着有效应力的变化敏感性越差,煤样渗透率随有效应力变化梯度就越小[19]㊂通过式(7)计算得到了3种路径下的2种煤样的渗透率应力敏感系数,如图14所示㊂在应力路径1作用下,2种煤样加载阶段的渗透率应力敏感系数随着有效应力的增加而发生变化,表现为随着有效应力的增加,煤样应力敏感系数先增大后减小,之后存在一定波动变化㊂而卸载阶段的渗透率应力敏感系数则随有效应力的增大呈相反的规律变化,说明在阶梯循环加卸载中,当应力小于10MPa 时,渗透率对加载应力敏感,而对应力卸载不敏感,这主要是由于1182。

2019年1期拟发文章目次

2019年1期拟发文章目次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180210001 180222005 180212001 180127004 180109009 180622005 180117004 180608011 180208002 180228007 180303003 180202012 180223001 171212005 171205007 180704007 180709015
煤炭技术第1期拟发表文章目次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80611017 180227007 180502015 180222003 180515002 180728002 180228005 180806007 180116001 180130015 180227001 180206017 180111009 180607004 180207002 170806003 180221001 171030010 180301009 171130007 采矿技术与工程 张集煤矿14131工作面合理支护强度与面长分析 基于剩余变形的采煤深陷损毁土地动态复垦研究 煤巷快速掘进及超前临时支护研究 露天矿边帮压煤井工开采工作面塑性区分析 倾斜煤层直角梯形巷道围岩应力非对称特性试验研究 基于InSAR监测某采煤深陷区形变特征 微波照射玄武岩引起强度劣化试验研究 薄基岩厚松散层大跨度综采工作面矿压规律研究 急倾斜煤层区段煤柱变形规律及应力变化特征 动压巷道下的支护优化研究 深部厚煤层沿空掘巷留设煤柱加固试验研究 厚煤层大采高工作面高位钻孔终孔层位合理性研究 井巷工程单元优化支护技术探讨 原相煤矿沿空留巷支护技术研究 聚能管+水沙袋定向切割光面爆破新技术研究 基于灰色系统的井壁附加应变预测研究 深部煤巷锚杆支护合理预贤力研究 断层对工作面冲击危险性影响数值模拟研究 冻结砂岩单轴抗压应力应变复合幂指数模型 柿庄南区块煤层气井排采产出水地球化学特征分析 以上文章与责任编辑李景奇联系:0451-58957534 地测技术与工程 桂林市毛村流域碳酸盐岩溶蚀实验研究 基于低温氮气吸附的无烟煤吸附孔隙结构与分形特征表征 湘西北湖田溶地区下寒武统牛蹄塘组含钒石煤地质特征及成矿环境 综合物探在煤矿积水采空区勘查中的应用研究 安全技术与工程 自燃倾向煤层井下巷道煤壁高温点反演模型应用模拟研究 基于测井资料计算煤层破裂压力 基于GIS的煤层顶板突(涌)水危险性分析 水力压裂裂缝效果影响因素研究 中尺度煤块中煤层气多尺度扩散系数随时间依赖的实验及模型 基于水力冲孔的瓦斯综合抽采技术研究 限定记忆的GM-RBF瓦斯涌出预测模型 数值模拟研究确定高抽巷最佳位置 唐山矿西南区9煤瓦斯地质控因研究 废弃井筒老空水探测及疏放技术研究 横跨多采空区开采围岩应力分布及瓦斯赋存规律研究 深煤层CO2泡沫压裂技术及适用性研究 不同注水压力对煤体解吸吸附影响的实验研究 煤矿低浓度瓦斯氧化利用系统研究 古城煤矿矿井通风系统改造可行性研究 煤矿机电与信息化 煤层气钻机车专用底盘的研究与应用 以上文章与责任编辑王泽兰联系:0451-58957535 基于机器视觉的提升系统钢丝绳横向振动监测研究 矫正装置横梁结合件的设计与研究 煤矿乏风氧化床内置翅片换热器几何特性对换热器取热影响

10层框架结构楼房爆破拆除的数值模拟

10层框架结构楼房爆破拆除的数值模拟

10层框架结构楼房爆破拆除的数值模拟
费鸿禄;刘梦;张玉莹;曲广建;张建平;钟明寿
【期刊名称】《工程爆破》
【年(卷),期】2016(022)003
【摘要】以沈阳东电医院住院部(南楼)爆破拆除工程为例,根据东电医院住院部复杂环境及其具体情况采用LS-DYNA有限元软件对建筑物爆破拆除三种设计方案进行模拟分析,并将方案比选,得出了采用半梯形切口、半秒延时雷管的最佳设计方案.按此方案进行了爆破拆除施工并将实际倒塌结果与模拟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二者在爆堆的尺寸形状上的误差均在10%以内,形成时间的误差为4.4%,在工程允许范围内.
【总页数】6页(P48-53)
【作者】费鸿禄;刘梦;张玉莹;曲广建;张建平;钟明寿
【作者单位】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爆破技术研究院,辽宁阜新123000;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爆破技术研究院,辽宁阜新123000;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爆破技术研究院,辽宁阜新123000;广东中人企业(集团)有限公司,广州510515;内蒙古宏大爆破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内蒙古包头014030;解放军理工大学野战工程学院,南京21000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D235.4+7
【相关文献】
1.小爆破切口在框架结构楼房定向爆破拆除中的应用 [J], 娄建武;张伟新;方向
2.框架结构楼房内爆法爆破拆除数值模拟研究 [J], 苏浩然
3.8层框架结构楼房爆破拆除后坐数值模拟 [J], 田水龙;张程娇;黄雄;王立锋;杜刚
4.框架结构楼房逐跨向内倾倒爆破拆除 [J], 刘昌邦;贾永胜;黄小武;伍岳;孙金山;姚颖康
5.框架结构楼房定向爆破拆除后坐控制措施及应用 [J], 王威;贾永胜;韩传伟;黄小武;韩宇;伍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某框架结构拆除及修复加固设计要点分析

某框架结构拆除及修复加固设计要点分析

某框架结构拆除及修复加固设计要点分析张永生(安徽省建筑科学研究设计院,安徽合肥230031)作者简介:张永生(1978-),男,安徽怀宁人,毕业于合肥工业大学结构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高级工程师。

专业方向:从事钢结构设计与复杂结构的加固改造设计。

中图分类号:TU398+.2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007-7359(2020)08-0083-02 DOI:*0.16330/j.c n ki.*007-7359.2020.08.040!引言建筑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建筑业的发展对促增长、保就业、助稳定有着重要的意义。

现阶段拆除改造、修复加固工程在建筑业领域占据着一定的比重,但技术的成熟性和体系的完整性尚需进一步推动与完善。

文章以安徽省某市景区一混凝土框架结构拆除与后续修复加固设计为例,对过程中的技术难点、要点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2工程概况本工程建筑面积约4500m2]分东、西两栋三层混凝土框架结构住宅联排(中间采用抗震缝脱开,顶部设阁楼层)。

建筑层高3m、进深(Y向)约15m,屋顶采用盖瓦坡屋面,坡屋面处建筑标高13.5m,抗震烈度6度,抗震等级V级。

现拟对西侧建筑五跨进行拆除,保留西侧建筑东侧两跨(一层局部三跨)。

3拆除对原结构的受力影响分析①整体指标影响:拆除框架结构西侧五跨、保留东侧两跨(一层东侧凸出,局部三跨/,对保留建筑进行结构受力分析,整体指标中一层Y向偏心地震(规定水平力作用下),西南角角柱最大位移比达到159,大于抗震规范130的限值要摘要:文章通过对某框架结构进行拆除前后的5力影响分析,采取预见性的无损拆除和机械拆除措施,对结构进行适度修复加固设计。

通过系统性拆除及修复加固设计,达到保留建筑原设计标准的要求,具有一定的推广借鉴价值。

关键词:无损拆除;机械拆除;修复加固;梁端锚固;碳纤维加固求。

②构件受力影响;X向原为七跨连续梁,拆除后框架结构变成两跨框架梁原连续梁变为端跨梁,端跨梁底部弯矩加大,原梁底纵筋配筋不足,受弯承载能力超限约15%o③抗震构造措施影响:原框架跨中梁、板在拆除时应做好钢筋预留,修复加固时应进行处理以满足梁、板端部锚固的要求。

大型钢屋盖整体回顶同步分级卸载工法

大型钢屋盖整体回顶同步分级卸载工法
第四,整体回顶同步分级卸载工法所需的设备和人力资源成本较低,能够降低施工成本。
然而,该工法也存在一些限制和挑战。首先,该工法对施工现场的条件有一定要求,需要具备足够的空间进行钢屋盖的分段组装和回顶操作。其次,钢屋盖的分段组装、回顶和分级卸载操作需要严格把控,对施工人员的技术要求相对较高,需要有经验丰富的施工团队进行操作。
第一,该工法可以减少对起重设备的依赖。由于钢屋盖分段组装和分级卸载的过程均在地面上完成,只需使用较小型的吊装设备进行吊装,大大减轻了起重设备的负荷。
第二,该工法能够降低施工风险。由于钢屋盖整体回顶的过程较为平稳,并且通过临时支撑结构对钢屋盖进行了稳定固定,整个施工过程中的风险大大减少。
第三,该工法提高了施工效率。钢屋盖的分段组装和分级卸载过程可以同时进行,不同分段的施工可以并行进行,大大缩短了施工周期,提高了施工效率。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大型钢屋盖整体回顶同步分级卸载工法应运而生。该工法的主要原理是将钢屋盖分成若干个相对较小的分段,在地面上进行组装。然后,利用临时支撑结构将钢屋盖整体倒置,使其保持垂直状态,并将其回顶到预定位置。最后,通过同步分级卸载的方式,一次性卸载完成所有分段,完成钢屋盖的安装。
使用大型钢屋盖整体回顶同步分级卸载工法具有以下优点:
大型钢屋盖整体回顶同步分级卸载工法
大型钢屋盖整体回顶同步分级卸载工法是一种用于大型钢屋盖回顶的施工工法。这种工法通过将钢屋盖整体回顶,并将其进行同步分级卸载,以确保施工的安全性和效率。
在大型钢屋盖的施工过程中,通常需要使用大型起重设备将钢屋盖安装到预定位置。然而,由于钢屋盖的尺寸较大,重量较重,以及施工现场的限制条件,使用起重设备进行安装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和困难。
综上所述,大型钢屋盖整体回顶同步分级卸载工法是一种安全、高效、节约成本的施工工法。在大型钢屋盖的施工过程中,采用这种工法可以减少起重设备的使用,降低施工风险,提高施工效率和降低施工成本。然而,该工法也需要施工现场的条件和施工人员的技术要求具备一定的限制。因此,在实际施工中需要充分评估项目需求和施工条件,选择合适的施工工法。

2022年江苏省二级建造师继续教育习题(判断题)

2022年江苏省二级建造师继续教育习题(判断题)

判断题1.最能彰显人文特点的是木结构。

•本题正确答案为: A• A.正确B.错误2.梁是建筑结构中承受轴向压力的受压构件•本题正确答案为: B• A.正确B.错误3.《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指出地基基础设计使用年限应该大于建筑结构实用年限。

()•本题正确答案为: B• A.正确B.错误• 4.《砌体结构设计规范》根据地震灾害, 补充了框架填充墙的抗震设计方法。

()•本题正确答案为: A• A.正确B.错误5.《建筑结构荷载规范》中将教室活荷截取值从2kN/M^2提高到3 kN/M^2。

()•本题正确答案为: B• A.正确B.错误6.在使用普通混凝土构建的工程中都可以采用轻骨料混凝土()•本题正确答案为: A• A.正确B.错误7、Q420KZ表示的是屈服强度为420Mpa的抗震结构用型钢()•本题正确答案为: A• A.正确B.错误8、低合金高强度结构钢质量等级中A等级最高, E等级最低。

()•本题正确答案为: B• A.正确B.错误9、无黏结筋的制作采用挤压涂层工艺和涂包成型工艺两种。

•本题正确答案为: A• A.正确B.错误•10、后张法施工中, 孔道留设的方法有钢管抽芯法、胶管抽芯法和预埋波纹管法等。

•本题正确答案为: A• A.正确B.错误•11.砖墙砌体施工过程为: 抄平→摆砖样→立皮数杆→砌筑→勾缝。

•本题正确答案为: A• A.正确B.错误•12.砂浆应随拌随用, 一般在3h内使用完毕, 当施工期间最高气温超过30℃时, 应在拌成后2h内使用完毕。

•本题正确答案为: A• A.正确B.错误•13.当屋面坡度大于3%时, 卷材宜平行于屋脊铺贴。

•本题正确答案为: B• A.正确B.错误•14.硅橡胶防水涂膜的延伸率为700%-900%。

•本题正确答案为: A• A.正确B.错误•15.大雨、暴雨天气不宜进行混凝土露天浇筑。

•本题正确答案为: B• A.正确B.错误•16.绿色施工项目自评价次数每月不应少于一次, 且每阶段不应少于一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多阶循环卸载技术在屋盖卸载施工中的应用张元春(中建一局钢结构工程有限公司100161) 【摘要】钢结构安装工程的卸载是一个动态过程,安装施工阶段的约束条件、荷载条件和使用阶段设计约束条件、荷载条件差异较大,需做大量的空间受力计算。

必须以体系转化为原则,以变形协调为核心,实时监控为保障,建立必要的安全保障措施,才能保证钢结构安装卸载安全、可靠地进行。

本文以准格尔旗某体育中心体育场为工程背景,对典型大悬挑钢管桁架钢结构施工时所采用的钢管临时支撑系统进行分区多阶循环卸载模拟,介绍了屋盖受力体系转换过程的施工工艺及技术措施。

【关键词】大悬臂临时支撑卸载施工技术【引言】在大跨度、悬挑钢结构施工中,往往用到临时支撑。

结构施工完成后,在拆除这些临时支撑时,应对临时支撑进行卸载,使钢结构从带支撑受力状态平缓过渡到到设计要求的受力状态。

卸载是支撑逐步退出工作,结构逐步参与工作的受力转化过程。

大型钢结构支撑卸载有支撑反力大、卸载点数多、卸载点分布广等特点。

力的转化瞬间完成,在卸载时必须要有细致的工况模拟分析做基础,若支承力释放不合理,会造成结构破坏或支撑体系逐步失稳而倒塌的严重后果。

目前,常用的卸载方法有切割法、同步等距卸载法、同步等比卸载法、砂箱卸载法等,实际工程中则须根据结构施工阶段计算模拟分析结果及现场条件选用合适的卸载方法。

在内蒙古准格尔旗大陆体育中心施工中,施工单位通过大量的工况模拟计算,选择了多阶、循环分区卸载的工艺,顺利完成了该工程大悬臂钢结构屋盖体系的施工任务。

一、工程概况某体育中心体育场钢结构屋盖为大悬臂空间管桁架结构,平面宽247m ,长264m ,分为A 、B 、C 、D 、E 、B ’、C ’、D ’共8个温度区,由64榀主桁架、 其余由次桁架及各温度区间装饰桁架构成(见图1),共中A 、E 区各9榀主桁架,C 、C ’区各7榀主桁架,共它各区每区为8榀主桁架,每榀主桁架通过撑杆与支座球连接(见图2),钢结构总量2300吨。

主、次桁架及装饰桁架形式见图3所示,主桁架截面为倒三角形,主桁架最大悬挑跨度40m ,安装高度54m ,最小悬挑跨度16m ,安装高度26m ,构件最重25t ,最轻10t ,次桁架与装饰桁架均为立体桁架,次桁架安装与主桁架弦管为相贯焊接。

图1 桁架分布示意图二、临时支撑体系及结构传力分析1.临时支撑体系设计由于各主桁架及支座撑杆与下部球支座需要在各分区结构安装合拢完成后方能进行最终焊接,因此,需要对各主桁架的预设支点下部设置临时支撑,该临时支撑在各分区桁架合拢完成后即可卸载。

在施工过程中,各主-次桁架的重量全部落在临时支撑和支座球节点上(见图3)环向腰部次桁架主桁架图3 现场支撑体系布置图2.结构理论传力路线与卸载施工时传力路线(1)原设计传力路线,屋盖主要传力形式为:屋面板檩条主、次桁架座下部混凝土基础。

(2)结构卸载前传力路线,主-次桁架屋盖传力形式为:屋面结构(主、支 座和临时支撑下部混凝土基础。

三、卸载工况分析1.模型及荷载条件(1)模型:直接采用原设计提供的模型进行计算;(2)支座边界条件:桁架与下部型钢混凝土柱连接节点为铰接; (3)重力荷载:取结构自重;(4)施工荷载:考虑卸载过程中结构上部无任何活荷载,只考虑支座位移荷载; (5)温度荷载:根据初步分析,结构温度所引起的位移不会引起安全事故,故进行卸载分析时不考虑温度作用。

但为保证初始应力状态,卸载时的温度尽量在桁架拼装合拢的温度范围之内。

本施工工况分析时不考虑风荷载和地震作用,卸载时当天风力不能超过4级。

2.工况模拟结果(取C 区进行卸载模拟分析,共计7个卸载点) (1)卸载方法的选择通过模拟分析,C 区主体结构在无支撑的状态下各主桁架卸载全部完成后数据见表(一)表(一)结构主体屋盖(共64榀主桁架)的卸载后挠度基本一致,因此选用同步等距卸载法,并对各卸载分步的结构应力状况及变形状况进行分析。

在保证各支撑点反力不超过临时支撑架、千斤顶承载力及尽量使桁架结构本身应力变化均匀的前提下,经过反复指定支座位移荷载,最终确定整个卸载过程分为2步卸载比较合适。

在每个主桁架上各取1个卸载控制点,各控制点在每步卸载的卸载行程及对应的支撑架点反力见表(二)。

表(二)3.构件验算比率折线图图4 卸载过程构件最不利应力比分布图五、卸载施工工艺1.各分区卸载点布置(见图8)图5 卸载点布置图2.千斤顶的选择在施工过程中,千斤顶在长期处于受力状态,液压千斤顶易出现回油现象,这样将对结构的整个过程控制不利。

所以,本工程选用螺旋千斤顶。

卸载时,A 区和E 区受力最大,达到了15吨,千斤顶的选择是在卸载点最大支点反力的基础上取1.4倍以上安全系数,为了合理利用设备,本工程选择16t 和25t 两种型号千斤顶供卸载时使用,其中,25t 用于A 、E 区,16吨用于B 、C 、D 、F 、G 、H 区。

3.支撑点千斤顶的布置把临时支撑上用于桁架拼装时的支撑杆一次性去掉,保留卸载点的千斤顶支撑。

千斤顶布置在临时支撑架顶部钢梁顶面,支点位置尽量靠近桁架节点处,千斤顶通过托架顶紧桁架下弦弦杆(见图9)。

图6 千斤顶支撑节点详图4.分区卸载步骤在结构分析的基础上,卸载按照分步骤多次循环、微量下降的原则来实现荷载的平稳转移。

本工程各个分区的卸载次序如下:第一次卸载C ’区,第二次卸载D ’区,第三次卸载C 区,第四次卸载D 区,第五次卸载E 区,第六次卸载B 区,第七次卸载A 区,第八次卸载B ’区(见图10)图7 各卸载区分布图在卸载前,需要对结构预验收,确保所有结构构件及节点连接情况与设计相符,并记录结果。

通过结构模拟分析,得出各个分区卸载点位置的理论挠度值,初选卸载行程值,对各个分区进行分步卸载模拟,在确定以理论行程进行结构卸载的过程中,记录各个行程的支撑点的反力,在确定反力呈递减趋势时,即可确定各行程值,及卸载步数。

各个卸载点的卸载行程需要同时完成。

实际操作时可在卸载前在千斤顶侧壁根据各行程大小情况做好每个行程值的标记,在卸载时统一进行指挥操作,确保各个点行程一致。

5.卸载测量监控(1)卸载时,应进行的测量监控包括:屋盖桁架悬挑最远端变形监测、千斤顶行程监测、屋盖铰接支座变形监测。

(2)卸载完成后,应对结构关键部位的焊缝进行分阶段监测,同时进行变形终值的观测。

此时,也要进行24小时的周期观测,在一个24小时时间段内,每2个小时观测一次,并观测大气温度和钢结构表面温度,获得钢结构工程在本身体系结构内随温度的变形情况。

(3)对观测点的施测方法与前两个阶段一样,同时保证与卸载前、后的观测条件基本相同,分析加载后观测点的变形规律。

六、卸载过程技术措施1.卸载条件为了尽量使现场实际情况与设计模型吻合,卸载条件如下:(1)屋盖每个分区的主体钢结构所有构件全部安装到位。

(2)所有节点的连接已经完成,且验收合格。

(3)各支撑点支架(包括节点)全部按设计要求完成且验收合格。

(4)屋盖外形已经过设计、监理等验收合格。

(5)卸载当天的风力不得大于4级。

2.卸载速度控制为了控制卸载速度,卸载时各千斤顶行程必须同步。

每一步卸载完成后使用全站仪监测结构的下挠值及各个支撑点处的工作稳定性。

待监测完毕判断结构是否安全后方可开始下一步的卸载工作。

3.卸载过程对连接焊缝检查卸载前对主放射状桁架与支座球连接处的焊缝、桁架撑杆与主桁架下弦球的连接焊缝等结构关键部位连接焊缝进行着色;在卸载过程中安排专人进行检查,发现问题立即报告;卸载完成后,对所有观测焊缝进行二次探伤检查。

4.预案措施整个卸载过程是在基于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制定的。

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与理论分析数据不尽相同的情况。

对于可能出现的各种非正常情况,需提前编制相应的处理预案措施。

5.安全措施所有高空设置的器具均采用保险绳的方式将器具固定,确保器具不坠落于地面。

同时,对所有的操作工人加强安全教育和技术交底,提高安全意识,并保证所有的安全措施全部落实到位,安全管理人员同时加强整个卸载过程的安全管理力度。

七、卸载结果该体育场屋盖的八个区的分区卸载工作顺利完成。

整个卸载施工过程中下部混凝土结构及上部钢结构屋盖等均未发生任何异常情况,结构及支撑承载力均安全可靠。

八、结语对于大跨度、大吨位、超长臂钢管桁架结构,必须针对其工程特点、施工难点进行施工方案的分析比较和优化。

本工程采用整体分区同步等距卸载法对结构进行分区卸载,大大减少了现场临时支撑数量,既满足了施工质量优良的要求,同时也得到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综上述工程实践,提出以下观点:1、对于大型复杂结构的多点、多步卸载,需进行整体分析进行卸载模拟,以确定正确的卸载方法,并找到最优卸载步骤及卸载行程,确保在整个卸载过程中的结构安全;2、卸载的过程要监测是否和计算模拟结果相似,发现异常时应立即处理相应问题;3、卸载过程中的安全保障措施必须到位,确保结构卸载过程中的意外事故发生时有及时有效的应急预案。

4、本工程采用螺旋同步等距卸载法,所有卸载点的千斤顶分批次逐步退出工作,此时结构内力发生了重分布现象,设计人员应进行详细模拟分析,判断当部分卸载点千斤顶退出工作后,剩余卸载点的支撑受力是否安全。

参考文献① GB 50017-2003 <<钢结构设计规范>>② GB50205-2001 <<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