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十三丙酮碘化反应

合集下载

丙酮碘化实验.

丙酮碘化实验.

丙酮碘化实验.丙酮碘化实验是有机化学实验中常见的一种实验,它是一种检测羟酮类物质(如丙酮)存在的方法之一。

本文将给读者介绍丙酮碘化实验的原理、步骤以及实验结果的解析。

一、原理丙酮碘化实验是基于碘的氧化还原性质和碘化物与羟酮反应的特性来进行的。

在碘化物存在的条件下,羟酮能够和碘化物反应生成复合物。

在实验中,我们使用另一种还原性较强的化学试剂(如红磷)来还原产生的复合物,产生淀粉紫色反应,从而判定测试物中是否含有羟酮类物质。

二、步骤1、制备碘化钾溶液:将适量的碘化钾加入水中,搅拌均匀,直到溶解。

2、取一小量待测物(如丙酮),加入碘化钾溶液中。

3、观察混合溶液的变化:如果存在羟酮类物质,则溶液中的碘化钾会和羟酮形成复合物,使原本无色的溶液变为深棕色。

如果不含羟酮,则溶液保持无色。

4、加入还原剂:当发现溶液呈棕色后,加入一小撮红磷(或亚磷酸钠),轻轻搅拌,观察其变化。

如果仍然保持深棕色,则表示没有羟酮类物质;如果发生蓝紫色反应,则可以判断出正在测试的物质中含有羟酮。

三、实验结果解析如果实验结果显示测试物中含有羟酮类物质,则可以判定为阳性;反之,则为阴性。

应该注意的是,该实验也可以检测其他羟酮类物质,如异丙酮、戊酮等。

此外,实验的结果有时也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例如溶液浓度过高或过低等问题。

四、安全注意事项1、碘很容易刺激眼睛和皮肤,需注意防护。

2、红磷有自燃性质,需注意防火。

3、实验过程中应戴手套、护目镜等防护用具。

四、总结丙酮碘化实验是一项常见的有机化学实验。

通过碘的氧化还原性质和碘化物与羟酮反应的特性,可以判定待测物中是否含有羟酮类物质。

本文介绍了实验的原理、步骤以及实验结果的解析。

在实验操作时,应该注意安全,小心谨慎,以确保实验操作的成功和安全。

丙酮的碘代反应

丙酮的碘代反应

丙酮的碘代反应丙酮是一种常见的有机化合物,其分子结构中含有碳骨架和酮基。

在化学实验室中,我们可以通过一系列反应将丙酮转化为不同的产物。

本文将重点介绍丙酮的碘代反应,该反应在有机化学中具有重要意义。

一、反应机理丙酮的碘代反应可以通过自由基取代反应进行。

在此反应中,碘化银(AgI)通常用作催化剂,它能够促进反应的进行。

反应步骤如下:1. 生成碘离子AgI在溶液中解离为Ag+和I-,其中I-为碘离子。

2. 自由基生成通过加热或光照等方式,碘离子发生单电子转移反应,生成碘自由基。

3. 自由基取代碘自由基与丙酮发生自由基取代反应。

在取代过程中,碘自由基攫取丙酮分子中的氢,形成碘代丙酮自由基。

4. 排除反应碘代丙酮自由基与碘自由基结合,生成排除产物。

5. 循环反应反应中生成的碘自由基再次参与新的自由基取代反应,形成更多的碘代丙酮自由基,反应持续进行。

二、反应条件丙酮的碘代反应需要一定的条件才能进行,包括催化剂、温度和溶剂等。

1. 催化剂碘化银(AgI)通常用作反应的催化剂。

它能够提供碘离子,促进碘自由基的生成。

2. 温度碘代反应的温度通常在室温至反应物沸点之间。

较高的温度有利于反应的进行,但也可能导致副反应的发生。

3. 溶剂常用的溶剂有醇和醚类,如乙醇和二甲基亚硫醚。

溶剂的选择应根据具体反应的要求进行。

三、反应应用碘代反应在有机合成中有广泛的应用。

丙酮的碘代反应可以产生碘代丙酮,而碘代丙酮可以进一步反应生成其他有机化合物,如羧酸、酮和醇等。

丙酮的碘代反应可以用于实验室中有机合成的教学实验。

通过指导学生进行该反应,可以帮助他们加深对碳氢化合物结构及反应机理的理解,培养他们的实验操作技巧。

此外,丙酮的碘代反应也有工业应用。

例如,在某些化学制品的合成中,碘代丙酮是重要的中间体。

总结起来,丙酮的碘代反应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化学反应。

反应的机理清晰,并且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对于有机化学研究和教学实验来说,了解和掌握丙酮的碘代反应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物化实验报告丙酮碘化

物化实验报告丙酮碘化

物化实验报告-丙酮碘化丙酮碘化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学习碘化反应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了解丙酮的性质及其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

3.掌握实验操作技能,如搅拌、滴加、温度控制等。

二、实验原理丙酮碘化反应是有机合成中常见的反应之一,通过丙酮与碘在酸性条件下反应生成碘代丙酮。

反应方程式如下:CH3COCH3 + I2 → CH3COCH2I + H+ + I-在反应中,丙酮作为亲核试剂进攻碘分子,形成碘代丙酮。

酸性条件有助于促进反应的进行。

本实验通过丙酮碘化反应,探讨反应条件对产物收率的影响。

三、实验步骤1.实验准备:准备好实验所需的仪器和试剂,包括丙酮、碘、盐酸、氢氧化钠溶液、分液漏斗、烧杯、搅拌棒、恒温水浴等。

2.实验操作:在烧杯中加入50mL丙酮和5g碘,搅拌均匀。

缓慢滴加10mL盐酸,同时搅拌,观察反应情况。

将反应混合物置于恒温水浴中加热,保持温度在60℃,搅拌30min。

3.产品分离与提纯:反应结束后,将反应混合物冷却至室温,加入20mL氢氧化钠溶液,搅拌均匀。

静置分层,分液漏斗分离出有机层。

有机层用无水硫酸钠干燥,过滤,蒸馏收集产物。

4.产物鉴定:通过核磁共振氢谱(1H-NMR)和红外光谱(IR)对产物进行鉴定。

四、实验结果与讨论1.实验结果:通过丙酮碘化反应,我们成功合成了碘代丙酮。

产物经过分离与提纯,得到了纯净的碘代丙酮。

通过核磁共振氢谱和红外光谱对产物进行了鉴定,确定了其结构。

实验过程中观察到了黄色沉淀物生成,这是由于反应中生成的氢碘酸与丙酮发生副反应生成了碘仿。

2.实验讨论:(1)温度对反应的影响:本实验中,我们将反应混合物置于恒温水浴中加热,保持温度在60℃。

通过对比实验发现,在相同时间内,60℃下的反应产物收率高于室温下的反应。

这说明温度的提高有利于反应的进行。

然而,当温度超过60℃时,副反应加剧,产物收率下降。

因此,选择合适的反应温度对于提高产物收率至关重要。

(2)盐酸浓度对反应的影响:本实验中,我们使用了10mL盐酸作为催化剂。

丙酮碘化实验报告

丙酮碘化实验报告

丙酮碘化实验报告丙酮碘化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观察丙酮与碘化钾反应得到的产物,探究丙酮的性质和化学反应过程。

实验原理:丙酮(化学式为C3H6O)是一种常见的有机溶剂,具有挥发性和易燃性。

碘化钾(化学式为KI)是一种无色晶体,可溶于水。

当丙酮与碘化钾反应时,会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碘化丙酮和碘化钾。

反应方程式如下:C3H6O + I2 → C3H5OI + HI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器材:丙酮、碘化钾、试管、滴管、酒精灯等。

2. 取一个干净的试管,加入适量的丙酮。

3. 使用滴管滴加少量的碘化钾溶液到试管中。

4. 观察反应过程中的变化,特别是颜色的变化。

5. 记录观察结果,并进行分析和讨论。

实验结果:在滴加碘化钾溶液后,试管中的液体逐渐变为黄色,并产生一种特殊的气味。

随着反应的进行,黄色逐渐加深,最终形成深黄色的溶液。

同时,试管的温度也有所上升。

实验分析:根据实验结果,可以推断丙酮与碘化钾发生了反应。

黄色产物的形成表明碘化钾被还原为碘化丙酮,而碘化丙酮的颜色正是黄色。

同时,反应产生的气味可能是由于碘化钾和丙酮反应时,释放出的气体或挥发物引起的。

丙酮碘化反应是一种氧化还原反应,其中丙酮被氧化为碘化丙酮,而碘化钾则被还原为碘。

这种反应是通过氧化剂(碘)和还原剂(丙酮)之间的电子转移实现的。

丙酮中的羰基(C=O)被氧化为羧基(C-OI),而碘离子(I-)则被还原为碘原子(I2)。

实验结论:通过本实验,我们观察到了丙酮与碘化钾反应的过程和产物。

丙酮碘化反应是一种氧化还原反应,其中丙酮被氧化为碘化丙酮,而碘化钾则被还原为碘。

这种反应不仅可以用于化学实验教学,还有一定的应用价值,例如在有机合成中作为一种重要的反应。

总结:丙酮碘化实验通过观察反应过程和产物,揭示了丙酮的性质和化学反应过程。

通过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丙酮碘化反应的机理和特点。

这种实验不仅有助于我们对有机化学的理解,还培养了我们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丙酮碘化反应

丙酮碘化反应
配置不同盐酸和丙酮浓度的溶液(固定碘溶液 为2.0或者2.5mL; 变盐酸时丙酮为5mL;变 丙酮时盐酸为5mL;变化幅度为1mL);
分别测定11组不同浓度溶液反应速率;
注意事项:
两个50毫升容量瓶供轮换用; 碘溶液一般固定为2.0或2.5 mL; 首先将盐酸和碘溶液移入容量瓶,加蒸馏水至
丙酮碘化反应
——The Iodation Reaction of Acetone
基础化学实验中心
目的要求 实验原理 实验方法 实验步骤 数据处理 思考题
实验目的
掌握用孤立法测定丙酮碘化反应的反应级数、 速率常数和活化能;
通过本实验加深对复杂反应特征的理解; 掌握分光光度计的正确使用。
2. 比色皿如果没有完全复位,使I0变为80或者120,会
对实验结果产生什么影响?
3. 响本实验结果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通过测量已知准确浓度的I3-溶液的透光率,可求出k'l ,
从而由测定透光率可跟踪碘浓度c(I2)随时间的变化。
实验表明,在酸度不很高时
r dcA dt
dcI dt
k
cA c (H ) 常数
因此,将c(I2)对时间t作图应为一直线,其斜率负值即为 反应速率r。
本实验采用孤立法测定反应级数
40毫升,置于恒温水浴,丙酮碘量瓶整体放入 水槽恒温;定容的蒸馏水瓶也要恒温; 第一组盐酸、丙酮统一为5mL; 变化浓度时,固 定的一个也为5mL;最大不超过8mL; 不测数据时请将分光光度计的盖子开启。
思考题?
1. 动力学实验中,正确计算时间是很重要的。本实验 中将反应物开始混合到起算反应时间,中间有一段 不算很短的操作时间,这对实验结果有无影响?为 什么?

丙酮碘化实验报告

丙酮碘化实验报告

丙酮碘化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
研究丙酮与碘化钾反应的化学反应机理,以及丙酮的碘化反应条件的优化。

实验原理:
丙酮(化学式为(CH3)2CO)与碘化钾(化学式为KI)反应可以生成碘代丙酮(化学式为(CH3)2COI)。

具体反应方程式如下:
(CH3)2CO + I2 → (CH3)2COI + KI
实验步骤:
1. 用天平称取适量的丙酮溶液并放到试管中。

2. 加入一小片碱性纸,以确定溶液的酸碱性。

如果是酸性(纸变红),则需加入少量氢氧化钠溶液调节为碱性。

3. 使用滴管加入适量的碘化钾溶液到丙酮溶液中,并轻轻摇晃试管使其充分混合。

4. 观察溶液的颜色变化和物质状态的变化。

实验结果:
实验中,我们观察到丙酮与碘化钾溶液反应后,溶液从无色变为棕色,并生成沉淀物。

这是由于碘化钾溶液与丙酮反应生成碘代丙酮(棕色溶液)和氢氧化钾(沉淀物)。

实验讨论:
通过本实验,我们验证了丙酮与碘化钾反应生成碘代丙酮的化学反应机理。

实验中,我们观察到溶液变为棕色,并生成沉淀
物,这正是碘代丙酮和氢氧化钾的生成。

而溶液颜色的深浅可以反映反应的进程和反应物质的浓度。

此外,在实验中我们还观察到丙酮碘化反应需要在碱性条件下进行。

因此,在反应前需通过加入氢氧化钠溶液调节反应体系的酸碱性。

总结:
通过本实验,我们成功地研究了丙酮与碘化钾反应的化学反应机理,并验证了反应需要在碱性条件下进行。

这对我们深入理解化学反应机制和优化化学反应条件具有重要意义。

丙酮碘化反应

丙酮碘化反应

物理化学实验丙酮碘化反应动力学C202 2010-03-29第一步为丙酮烯醇化反应,其速率常数较小,第二部是烯醇碘化反应,它是一个快速的且能进行到底的反应。

用稳态近似法处理,可以推导证明,当k2C H>>k3C I 时,反应机理与实验证明的反应级数相符。

丙酮碘化反应对碘的反应级数是零级,级碘的浓度对反应速率没有影响,原来的速率方程可写成αβ-d C/dt=kC A C H为了测定α和r,在C A>> C、C H>>C2 及反应进程不大的条件下进行实验,则反应过程中,C A 和C H可近似视为常数,积分上式的:αβC=- kC AαC H βt+A'C以对t 作图应为直线。

与直线的斜率可求得反应速率常数k 及反应级数n 。

在某一指定的温度下,进行两次实验,固定氢离子的浓度不变,改变丙酮的浓度,使其为C A=mC A,根据-d C/dt=kC A C H 得:n B=(lg(r i/r j))/lgm若测得两次反应的反应速率,即求得反应级数p。

用同样的方法,改变氢离子的浓度,固定丙酮的浓度不变,也可以得到对氢离子的反应级数r。

若已经证明:p=r=1 ,q=0,反应速率方程可写为:-dC/dt=kC A C H 在大量外加酸存在下及反应进程不大的条件下,反应过程的氢离子可视为不变,因此,反应表现为准一级反应或假一级反应:-dC/dt=k'C A 式中k'=k C H,k' 为与氢离子浓度有关的准反应比速。

设丙酮及碘的初始浓度为C A0、C0.侧有:C A= C0-(C0- C)由数学推导最终可得:C= - C A0 k't+ C A0C'+ C0若在不同的时刻t,测得一系列C,将其对t 作图,得一直线,斜率为- C A0 k',即可求得k'的值。

在不同的氢离子浓度下,k'值不同。

分光光度法,在550 nm 跟踪I2 随时间变化率来确定反应速率。

实验 丙酮碘化反应速率常数的测定

实验 丙酮碘化反应速率常数的测定

实验丙酮碘化反应速率常数的测定实验目的:通过测定丙酮和碘化钾的反应速率及温度的变化,确定丙酮碘化反应的速率常数及反应的活化能。

实验原理:丙酮碘化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H3COCH3 + I2 → CH3COCH2I + HI在反应中,碘化钾不是反应物,它仅仅是反应的催化剂。

反应过程中,丙酮作为亲核试剂参与反应,碘作为电子受体参与反应。

反应速率服从于速率方程式:v = k[CH3COCH3][I2]式中,v为反应速率,k为反应速率常数,[CH3COCH3]和[I2]为反应物的浓度。

由速率方程式可得到反应的速率常数:实验材料:1. 丙酮2. 纯净碘化钾晶体3. 磷酸铵铵水溶液4. 密闭反应瓶5. 外接冷却器6. 烧杯7. 温度计8. 支架、夹子等实验步骤:1. 在烧杯中称取约1g左右的碘化钾晶体,加入适量的磷酸铵铵水溶液搅拌,使其完全溶解,得到约20mL的碘化钾溶液。

2. 在密闭反应瓶中分别加入1mL的丙酮和8mL的碘化钾溶液,并密闭反应瓶。

3. 快速倒置反应瓶数次,将反应物充分混合,然后立即测量反应开始时的温度,并记录。

4. 在恒定的温度下反应,观察反应中溶液的颜色变化,当反应结束时,停止加热,记录反应结束时的温度。

5. 取出反应瓶,立即倒置,用冷水冷却,直到瓶壁不感觉到热度。

然后打开瓶盖,加入适量的富燃料酒精,用火焰特别小心地加热至反应彻底结束。

6. 用氢氧化钠溶液中和反应液,并加入饱和的淀粉溶液,调节至淀粉混浊,根据样品的淀粉容度,用标准硫酸溶液滴定,记录滴定过程中消耗的硫酸滴定液体积。

7. 重复以上步骤,每次改变温度,取三次数据,以平均值作为实验数据。

并制作温度与反应速率的图表。

实验结果:反应温度 t(℃) 20 30 40 50 60滴定体积 V(ml) 第一次实验 8.0 7.5 5.5 4.4 1.8第二次实验 8.1 7.8 5.7 4.5 1.5第三次实验 8.2 7.9 5.6 4.6 1.6平均值 V(ml) 8.1 7.7 5.6 4.5 1.6在图表上,将反应速率(v)取为纵坐标,温度(T)取为横坐标,消耗的当量用在AB 段上画出热力学曲线,用斜率法求出反应速率常数及反应的活化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十三 丙酮碘化反应
实验目的
1.利用分光光度计测定酸催化 时丙酮碘化反应的速率常数;
2.学习用孤立法测定丙酮碘化 反应的反应级数;
3.通过实验加深对复杂反应特 征的理解。
实验原理
酸催化的丙酮碘化反应是一个复杂 反应,其反应式为:
CH3COCH3 I2 H CH3COCH2I H I
该反应能不断产地生H+,它反过又起 催化作用,故是一个自动催化反应。其速 率方程可表示为:
反应速率: v dcE
dt
dcA dt
dcI2 dt

Kc
p A
cq I2
cr H

式中:cE、cA、cI2、cH+--碘化丙酮、丙酮、碘及盐酸的浓度(mol/L);
K--速率常数;
p、q、r--丙酮、碘和氢离子的反应级数。
思考题
1.丙酮碘化反应中,H+为催化剂。能否 把反应速率方程中的CH+r项并入速率常数 项中,为什么? 2.实验中若开始计时晚了,对实验结果 有无影响?为什么? 3.若盛蒸馏水的比色皿没有洗干净,对 测定结果有什么影响?
4.配制和选取各反应物的初始浓度,应 考虑哪些情况?
5.影响本实验结果精确度的主要因素有 哪些?
al
(4)
cI2
(3)式代入(2)式中整理得:
lg T k(al)cApcHr t B
(5)
由(4)式可知:
作 lg T ~ t 关系图
通过其斜率m可求得反应速率。即
m

k
(al
)cAp
cr H

(6)
(6)式与(1)式比较,则有
v m (7) al
为了确定反应级数p、q、r,每个至 少需进行两次实验,用脚注数字分别表示 各次实验。 ①当丙酮初始浓度不同,而碘、氢离子初 始浓度分别相同时,即:
⑶.活化能Ea=48kJ/mol
实验结果与讨论
⑴结果:实测值为Ea= ⑵计算实验偏差: ⑶分析产生偏差的原因: ⑷有何建议与想法?
注意事项:
1. 反应液混合后应迅速进行测定; 2.计算K时要用到初始浓度,因此实验中所
用的浓度一定要配准; 3. 温度对实验结果影响很大,应把反应温度
准确控制在实验温度的± 0.1℃范围之内。
则有: (lgv4 )
(lg m4 )
q v1 lg x
m1 lg x
(10)
由两个温度的反应速度常数k1与k2, 从阿仑尼乌斯公式求出反应的活化能。
Ea

2.303 R
T1T2 T2 T2
lg
k2 k1
药品仪器
1. 722分光光度计; 2. 超级恒温槽; 3. 接触温度计、玻璃温度计; 4. 移液管、吸耳球、容量瓶等; 5. 0.01mol/L碘溶液2.0mol/L丙酮1mol/L盐酸; 6. 等等。
2.0mol/L 丙酮 无 无 无 无 80ml 无
蒸馏水
20ml 25ml 15ml 25ml
无 80ml
按下表加入丙酮的量
容量瓶编号
1
2
3
4
2.0mol/L丙酮溶液 10ml 5ml 10ml 10ml
恒温好后,取10ml丙酮加入到1号瓶中, 当加到一半时开始计时,待丙酮全部加入后, 加蒸馏水至容量瓶刻度,摇匀。
混合后的溶液倒入比色皿中,并进行测 定。每隔2min测定透光率一次,直到取得 10~12个数据为止。
其他样品测定同上。 实验完成后,清洗复原。
实验数据记录
实验日期:

①超级恒温器的恒温温度:
②超级恒温器的恒温温度:
℃; +5℃。
数据处理
1.计算 al;
2.作 lg T ~ t 关系图; 3.确定直线斜率 k i 值; 4.确定反应级数p、q、r的值; 5.写出丙酮碘化反应速率方程; 6.计算反应活化能; 7.文献值。
v
dcE dt
- dcI2 dt
kcApcHr
常数
(1)
cE dcI2 kcApcHr t C
(2)
因为碘溶液在可见光区有一个比较宽的
吸收带,而丙酮和盐酸在该吸收带中对光基
本上没有吸收,所以可通过测定反应液各个
时刻的消光值来获得各个时刻的 cI2 。 根据朗白—比耳(Lambert-Beer)定律:
计算 al 的平均值:
lg100 lg T al
cI2
两个温度分别计算
lgT
0
3号瓶 1号瓶
2号瓶
4号瓶
t (min) lgT~t关系 图
斜率
mi


lg
T2 t2
lg T1 t1
i
其中 i 1、2、3、4
反应级数的确定:
lg m2 p m1
lg 1 2
D lg 1 T
lg
I0 I
alcI2
(3)
式中:
I
、I
0
分别为入射光强和出射光强;l
为比色皿光径长度;a
为吸收系数,
在波长、
温度、
溶剂等条件相同时a相同;c
为碘的浓度。
I2
本实验通过测定0.001mol/L已知 浓度的碘溶液透光率值,测两次,然后 取其平均值 T ,求al值;即:
lg 100 lg T
lg m3 r m1
lg 2
lg m4 q m1
lg 1 2
计算反应速度常数k值(令p=r=1,q=0)
根据阿仑尼乌斯公式求出反应 的活化能。
Ea

2.303 R T1T2 T2 T2
lg
k2 k1
文献值:
⑴.p=1、q=0、r=1
⑵.反应速率常数
t/ ℃
0 25 27 35
103K/(L·mol-1·min-1) 0.69 1.72 2.16 5.28
6.若本实验中原始溴浓度不准确,对实 验结果是否有影响?为什么?
重点难点
• 重点:掌握722分光光度计的使用方 法;阿仑尼乌斯方程应用;反应级 数的确定方法。
• 难点:722分光光度计的工作原理。
按下表配制各种溶液,并预热30min:
瓶子
瓶子标示
0.01mol/L 碘溶液
50ml棕色容量瓶
1
10ml
50ml棕色容量瓶
2
10ml
50ml棕色容量瓶
3
10ml
5l具塞三角瓶 丙酮

100ml具塞三角瓶 蒸馏水

1mol/L 盐酸 5ml 5ml 10ml 5ml 无 无
相同,而酸的浓度不同时,即:
cA3

cA1、cI2 3

cI21、cH 3

wc H

1
则有: (lgv3 )
(lg m3 )
r v1 lg w
m1 lg w
(9)
③同理,当丙酮、氢离子的初始浓度
分别相同,而碘的浓度不同时,即:
cA4 cA1、cI2 4 xcI21、cH 4 cH 1
• 调节接触温度计的胶木帽,使恒 温温度t为“原始水温+5℃”,保 持恒温状态。
• 在以上温度的基础上,再增加5℃ 恒温。
(以玻璃温度计上的温度为准)
打开分光光度计的开关 仪器预热30分钟后即可测试。
用蒸馏水调零: 比色皿中装入蒸馏水,调零。
配制0.001mol·L-1碘溶液。测两次T, 求其平均值,求al值。
cA2 ucA1、cI2 2 cI21、cH 2 cH 1
则有:
v2

Kc
p A2
cq I2
2
cr H

2

u
p
c
p A1
up
v1
Kc
c p q
A1 I 2
1cHr

1
c
p A1
(lg v2 )
(lg m2 )
p v1 lg u
m1 lg u
(8)
②同理,当丙酮、碘的初始浓度分别
实验步骤
配制碘、丙酮、盐 酸及反应液
开启超级 恒温槽
碘溶液及1-4号瓶
调节恒温 温度t ℃
溴水及5号瓶
再调节恒温 温度(t+5) ℃
预热分光 光度计
设定波长
测定碘溶 液的T值
测定碘溶 液的T值
设定时间
测定1-4号反 应液的T值
测定1-4号反 应液的T值
依次打开“电源”开关,“电 动泵”开关和“加热”开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