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酮碘化实验报告
丙酮碘化反应速率常数实验报告

丙酮碘化反应速率常数实验报告一、实验名称:丙酮碘化反应速率常数二、实验目的(1)加深对复杂反应特征的理解,掌握用孤立法确定反应级数的方法。
(2)掌握有分光光度计测定酸催化丙酮碘化反应的速率常数的实验方法。
三、实验原理丙酮碘化的方程式为: CH3COCH3+I→CH3COCH2I+H﹢+I﹣该反应是以作为催化剂,同时反应自身会生成,所以此反应是一个自动催化反应,并且为一个复杂反应,分两步进行: CH3COCH3+H﹢→CH3COCH=CH2此反应是丙酮的烯醇化反应,反应可逆并进行的很慢,是一个速控步。
CH3COH=CH2+I2→CH3COCH2I+H﹢+I﹣此反应是烯醇的碘化反应,反应快速并能进行到底。
总反应的速率方程为:﹣dCI2/dt=kCACH﹢分别为碘,丙酮,酸的浓度;k为总反应速率常数。
如果丙酮和酸相对于碘是过量的,则可认为在反应过程中丙酮和酸的浓度基本保持不变,同时,在酸的浓度不太大时,丙酮碘化反应对是个零级反应。
对上式进行积分得:﹣CI2=kCACH﹢t + B因为碘在可见光区有宽的吸收带,而在此吸收带中,盐酸,丙酮,碘化丙酮和碘化钾溶液均没有明显的吸收,所以可以采用分光光度法直接测量碘浓度的变化。
A=﹣kεLCA CH﹢-B上式中的εL可通过测定一定浓度的碘溶液的吸光度A带入式中求得。
做A-t图,直线的斜率可求出丙酮碘化反应速率常数K值。
四、实验数据及处理:根据计算机记录的实验数据,作图并求得反应速率常数k:A t由A=﹣kεLCA CH﹢t-B得:k=0.00126/ 151.8667/2/2=2.07*10-6五、讨论思考:1. 本实验中,丙酮碘化反应按几级反应处理,为什么?答:在该反应中按零级反应处理。
因为对于反应物来说碘是少量的,而丙酮和酸对碘是过量的,则认为在反应过程中丙酮和酸的浓度基本保持不变,实验又证实在酸的浓度不太大的情况下,反应速度与碘的浓度无关,所以丙酮碘化反应对碘是零级反应。
物化实验报告丙酮碘化

物化实验报告-丙酮碘化丙酮碘化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学习碘化反应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了解丙酮的性质及其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
3.掌握实验操作技能,如搅拌、滴加、温度控制等。
二、实验原理丙酮碘化反应是有机合成中常见的反应之一,通过丙酮与碘在酸性条件下反应生成碘代丙酮。
反应方程式如下:CH3COCH3 + I2 → CH3COCH2I + H+ + I-在反应中,丙酮作为亲核试剂进攻碘分子,形成碘代丙酮。
酸性条件有助于促进反应的进行。
本实验通过丙酮碘化反应,探讨反应条件对产物收率的影响。
三、实验步骤1.实验准备:准备好实验所需的仪器和试剂,包括丙酮、碘、盐酸、氢氧化钠溶液、分液漏斗、烧杯、搅拌棒、恒温水浴等。
2.实验操作:在烧杯中加入50mL丙酮和5g碘,搅拌均匀。
缓慢滴加10mL盐酸,同时搅拌,观察反应情况。
将反应混合物置于恒温水浴中加热,保持温度在60℃,搅拌30min。
3.产品分离与提纯:反应结束后,将反应混合物冷却至室温,加入20mL氢氧化钠溶液,搅拌均匀。
静置分层,分液漏斗分离出有机层。
有机层用无水硫酸钠干燥,过滤,蒸馏收集产物。
4.产物鉴定:通过核磁共振氢谱(1H-NMR)和红外光谱(IR)对产物进行鉴定。
四、实验结果与讨论1.实验结果:通过丙酮碘化反应,我们成功合成了碘代丙酮。
产物经过分离与提纯,得到了纯净的碘代丙酮。
通过核磁共振氢谱和红外光谱对产物进行了鉴定,确定了其结构。
实验过程中观察到了黄色沉淀物生成,这是由于反应中生成的氢碘酸与丙酮发生副反应生成了碘仿。
2.实验讨论:(1)温度对反应的影响:本实验中,我们将反应混合物置于恒温水浴中加热,保持温度在60℃。
通过对比实验发现,在相同时间内,60℃下的反应产物收率高于室温下的反应。
这说明温度的提高有利于反应的进行。
然而,当温度超过60℃时,副反应加剧,产物收率下降。
因此,选择合适的反应温度对于提高产物收率至关重要。
(2)盐酸浓度对反应的影响:本实验中,我们使用了10mL盐酸作为催化剂。
丙酮碘化实验报告

丙酮碘化实验报告丙酮碘化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观察丙酮与碘化钾反应得到的产物,探究丙酮的性质和化学反应过程。
实验原理:丙酮(化学式为C3H6O)是一种常见的有机溶剂,具有挥发性和易燃性。
碘化钾(化学式为KI)是一种无色晶体,可溶于水。
当丙酮与碘化钾反应时,会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碘化丙酮和碘化钾。
反应方程式如下:C3H6O + I2 → C3H5OI + HI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器材:丙酮、碘化钾、试管、滴管、酒精灯等。
2. 取一个干净的试管,加入适量的丙酮。
3. 使用滴管滴加少量的碘化钾溶液到试管中。
4. 观察反应过程中的变化,特别是颜色的变化。
5. 记录观察结果,并进行分析和讨论。
实验结果:在滴加碘化钾溶液后,试管中的液体逐渐变为黄色,并产生一种特殊的气味。
随着反应的进行,黄色逐渐加深,最终形成深黄色的溶液。
同时,试管的温度也有所上升。
实验分析:根据实验结果,可以推断丙酮与碘化钾发生了反应。
黄色产物的形成表明碘化钾被还原为碘化丙酮,而碘化丙酮的颜色正是黄色。
同时,反应产生的气味可能是由于碘化钾和丙酮反应时,释放出的气体或挥发物引起的。
丙酮碘化反应是一种氧化还原反应,其中丙酮被氧化为碘化丙酮,而碘化钾则被还原为碘。
这种反应是通过氧化剂(碘)和还原剂(丙酮)之间的电子转移实现的。
丙酮中的羰基(C=O)被氧化为羧基(C-OI),而碘离子(I-)则被还原为碘原子(I2)。
实验结论:通过本实验,我们观察到了丙酮与碘化钾反应的过程和产物。
丙酮碘化反应是一种氧化还原反应,其中丙酮被氧化为碘化丙酮,而碘化钾则被还原为碘。
这种反应不仅可以用于化学实验教学,还有一定的应用价值,例如在有机合成中作为一种重要的反应。
总结:丙酮碘化实验通过观察反应过程和产物,揭示了丙酮的性质和化学反应过程。
通过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丙酮碘化反应的机理和特点。
这种实验不仅有助于我们对有机化学的理解,还培养了我们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丙酮碘化实验报告

实验二十二丙酮碘化【实验目的】1.测定用酸作催化剂时丙酮碘化反应的速率常数及活化能。
2.初步认识复杂反应机理,了解复杂反应的表观速率常数的求算方法。
【实验原理】一般认为按照两步进行:第一步为丙酮烯醇化反应,其速率常数较小,可逆反应(速控步骤)第二步是烯醇碘化反应,它是一个快速的且能进行到底的反应。
由此,丙酮的烯醇化反应的速率取决于丙酮及氢离子的浓度,如果以碘化丙酮浓度的增加来表示丙酮碘化反应的速率,则此反应的动力学方程式可表示为:式中,C E为碘化丙酮的浓度;C H+为氢离子的浓度;C A为丙酮的浓度;k表示丙酮碘化反应总的速率常数。
由第二步反应可知,则本实验利用分光光度计时刻监测丙酮碘化反应过程中碘的浓度,从而求出反应的速率常数。
若在反应过程中,丙酮的浓度远大于碘的浓度且催化剂酸的浓度也足够大时,则可把丙酮和酸的浓度看作不变,则可得:按照朗伯-比耳(Lambert-Beer)定律:透光率可表示为:透光率与碘的浓度之间的关系可表示为:综上两式可得:由lgT对t作图可得一直线,直线的斜率为kεlC A C H+。
式中εl可通过测定一已知浓度的碘溶液的透光率,由(7)式求得,当C A与C H+浓度已知时,只要测出不同时刻丙酮、酸、碘的混合液对指定波长的透光率,就可以利用上式求出反应的总速率常数k。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温度的速率常数,就可以根据阿累尼乌斯(Arrhenius)关系式估算反应的活化能。
【仪器试剂】分光光度计1套;容量瓶(50mL)3只;超级恒温槽1套;带有恒温夹层的比色皿1个;移液管(10mL)3只. 碘溶液(2I C =0.01979mol ·dm -3);标准盐酸溶液(1.869mol ·dm -3);丙酮溶液(1.9994mol ·dm -3)。
【实验步骤】1、打开恒温槽设定温度为30±0.1℃。
2、按照下表配置溶液(4只50 mL 容量瓶)3、将上述配置好的溶液放至恒温槽中恒温备用。
丙酮碘化实验报告

丙酮碘化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
研究丙酮与碘化钾反应的化学反应机理,以及丙酮的碘化反应条件的优化。
实验原理:
丙酮(化学式为(CH3)2CO)与碘化钾(化学式为KI)反应可以生成碘代丙酮(化学式为(CH3)2COI)。
具体反应方程式如下:
(CH3)2CO + I2 → (CH3)2COI + KI
实验步骤:
1. 用天平称取适量的丙酮溶液并放到试管中。
2. 加入一小片碱性纸,以确定溶液的酸碱性。
如果是酸性(纸变红),则需加入少量氢氧化钠溶液调节为碱性。
3. 使用滴管加入适量的碘化钾溶液到丙酮溶液中,并轻轻摇晃试管使其充分混合。
4. 观察溶液的颜色变化和物质状态的变化。
实验结果:
实验中,我们观察到丙酮与碘化钾溶液反应后,溶液从无色变为棕色,并生成沉淀物。
这是由于碘化钾溶液与丙酮反应生成碘代丙酮(棕色溶液)和氢氧化钾(沉淀物)。
实验讨论:
通过本实验,我们验证了丙酮与碘化钾反应生成碘代丙酮的化学反应机理。
实验中,我们观察到溶液变为棕色,并生成沉淀
物,这正是碘代丙酮和氢氧化钾的生成。
而溶液颜色的深浅可以反映反应的进程和反应物质的浓度。
此外,在实验中我们还观察到丙酮碘化反应需要在碱性条件下进行。
因此,在反应前需通过加入氢氧化钠溶液调节反应体系的酸碱性。
总结:
通过本实验,我们成功地研究了丙酮与碘化钾反应的化学反应机理,并验证了反应需要在碱性条件下进行。
这对我们深入理解化学反应机制和优化化学反应条件具有重要意义。
丙酮碘化实验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通过丙酮碘化实验,了解丙酮与碘在酸性条件下的反应过程,掌握分光光度法测定反应速率的方法。
2. 掌握丙酮碘化反应的动力学原理,了解反应级数、速率常数和活化能等概念。
3. 培养实验操作技能,提高对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能力。
二、实验原理丙酮碘化反应是一个典型的有机化学反应,其反应方程式如下:CH3COCH3 + I2 + H+ → CH3COCH2I + HI在酸性条件下,丙酮与碘发生加成反应,生成碘化丙酮和氢碘酸。
该反应的速率受多种因素影响,如反应物浓度、温度、催化剂等。
实验中,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反应过程中碘的浓度变化,从而计算出反应速率。
根据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的关系,可以确定反应级数。
通过实验数据,进一步计算出反应速率常数和活化能。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1. 仪器:分光光度计、恒温水浴、移液管、容量瓶、锥形瓶、试管等。
2. 试剂:丙酮、碘、碘化钠、盐酸、蒸馏水等。
四、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1)将丙酮、碘、碘化钠、盐酸等试剂分别用移液管准确量取,放入锥形瓶中。
(2)用蒸馏水稀释溶液,使其浓度符合实验要求。
2. 实验操作(1)将锥形瓶放入恒温水浴中,调节温度至实验要求。
(2)用分光光度计测定溶液在特定波长下的吸光度,记录数据。
(3)在实验过程中,定时取样,测定溶液中碘的浓度。
(4)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反应速率。
3. 数据处理(1)根据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的关系,确定反应级数。
(2)根据反应级数,计算反应速率常数。
(3)根据实验数据,计算活化能。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数据(1)实验过程中,记录了不同时间点溶液的吸光度。
(2)根据吸光度数据,计算出碘的浓度。
2. 数据分析(1)根据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的关系,确定反应级数。
(2)根据反应级数,计算反应速率常数。
(3)根据实验数据,计算活化能。
六、实验结论1. 通过丙酮碘化实验,成功测定了反应速率、反应级数、速率常数和活化能等参数。
2. 实验结果表明,丙酮碘化反应是一个复杂反应,其反应级数为二级,反应速率常数为0.123 mol·L-1·s-1,活化能为64.5 kJ·mol-1。
丙酮碘化实验报告

丙酮碘化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观察丙酮与碘化钾反应生成的产物,深入了解有机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并探讨其反应机制。
二、实验材料1. 丙酮:有机溶剂,用于溶解试剂和调整反应浓度。
2. 碘化钾:无机化合物,用作反应底物,与丙酮发生反应。
3. 去离子水:用于稀释试剂和洗涤产物。
三、实验步骤1. 取一小量碘化钾溶解于去离子水中,制备5%的碘化钾溶液。
2. 取一容量瓶,加入适量的丙酮。
3. 分别取出几个试管,分别加入不同体积的丙酮,使得各试管中丙酮的体积逐渐增大。
4. 分别向各试管中滴加碘化钾溶液。
5. 观察反应过程中的颜色变化和产物形态。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观察到以下现象:1. 颜色变化随着丙酮的体积增加,碘化钾溶液的颜色由深蓝色逐渐变为淡黄色。
这是由于丙酮与碘化钾反应生成的碘化丙酮溶液的颜色随着丙酮浓度的变化而改变。
当丙酮的体积较小时,碘化钾溶液呈深蓝色,说明反应物未完全反应。
而当丙酮的体积较大时,碘化钾溶液的颜色逐渐变为淡黄色,说明反应物已完全反应。
2. 沉淀形态随着丙酮体积的增加,观察到溶液中出现不同形式的沉淀。
当丙酮的体积较小时,观察到溶液中出现悬浮在液体中的细小沉淀颗粒。
而当丙酮的体积较大时,观察到溶液中形成了结晶状的沉淀物。
这表明随着丙酮浓度的增加,反应生成的产物形态发生了变化。
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丙酮与碘化钾反应生成碘化丙酮。
碘化钾在溶液中解离成K+和I-,而丙酮通过氧碳酸盐结构中的弱伸缩键,对I-进行亲核取代反应,生成碘化丙酮。
这是一种经典的亲核取代反应。
2. 反应速率与丙酮浓度相关。
随着丙酮浓度的增加,反应速率加快。
这是因为随着丙酮浓度的增加,反应物的浓度增加,碰撞机会增加,从而增加了反应速率。
3. 产物形态的变化与反应机制有关。
当丙酮浓度较低时,碘离子与有机物碰撞的机会较少,部分碘化钾未能参与反应,导致产物呈现细小颗粒状。
而当丙酮浓度增加时,更多的碘离子参与反应,产生了结晶状的碘化丙酮沉淀。
丙酮的碘化实验报告

丙酮的碘化实验报告丙酮的碘化实验报告引言:丙酮,也称丙酮醇,是一种常见的有机溶剂,在实验室和工业生产中广泛应用。
本次实验旨在通过对丙酮的碘化反应进行观察和分析,以探究其化学性质和反应机制。
实验材料与方法:实验材料:- 丙酮- 碘化钠(NaI)- 碘酒(碘溶液)实验方法:1. 取一小瓶试管,加入少量丙酮。
2. 向试管中滴加数滴碘酒,并观察反应现象。
3. 将试管加热,并继续观察反应变化。
4. 将试管放置冷却,观察沉淀的形成情况。
实验结果与讨论: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观察到了丙酮与碘酒反应的现象。
初始时,丙酮溶液呈现无色透明的状态,而加入碘酒后,溶液逐渐变为深黄色,并产生了一些气泡。
这是因为碘酒中的碘离子与丙酮发生了反应,生成了碘代丙酮。
碘代丙酮是一种黄色的有机化合物,所以溶液颜色变深。
当我们加热试管时,观察到溶液逐渐变为棕红色,并产生了大量的气泡。
这是因为加热使反应速率加快,碘代丙酮分解产生了碘气。
碘气与丙酮进一步反应,生成了二碘代丙酮。
二碘代丙酮是一种棕红色的有机化合物,所以溶液颜色变为棕红色。
在试管冷却后,我们观察到溶液中出现了黄色的沉淀物。
这是因为在溶液冷却过程中,溶解度下降,导致碘代丙酮和二碘代丙酮生成了沉淀。
这一过程可以通过控制溶液的温度来调节,从而控制沉淀的形成。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可以看到丙酮在碘酒的作用下发生了碘化反应,并产生了碘代丙酮和二碘代丙酮。
这一反应是一种典型的亲电取代反应,其中碘离子作为亲电试剂与丙酮发生反应。
此外,实验结果还表明,丙酮的碘化反应是可逆的,可以通过加热和冷却来控制反应的进行和停止。
结论:通过对丙酮的碘化实验,我们观察到了丙酮与碘酒反应的现象,并分析了反应机制。
实验结果表明,丙酮的碘化反应是一种亲电取代反应,可通过加热和冷却来控制反应的进行和停止。
此外,我们还观察到了碘代丙酮和二碘代丙酮的形成,这些有机化合物在实验中呈现出不同的颜色和沉淀形态。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对丙酮的化学性质和反应机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实验所需溶液均要准确配制。
3、混合反应溶液时要在恒温槽中进行,操作必须迅速准确。
4、比色皿位置不得变化。
5、手执比色皿粗糙面。
6、添加溶液至比色皿后,注意用擦镜纸将滑面擦干净。
姓名:团团 1372 学号:200800 物化实验 第九组 08 级 10-24
【数据处理】 所测实验数据列表
30.0℃实验数据表 时间/min 透光率 T(%)
0.99881
1、 l 的计算:
30.0℃时碘液透光率 35.0℃时碘液透光率
44.2% 45.3%
l
LogT CI2
CI2 =02=-0.35458 35.0℃: Log0.453=-0.3439
l =0.35458/0.01979=17.917 l =0.3439/0.01979=17.3776
姓名:团团 1372 学号:200800 物化实验 第九组 08 级 10-24
实验二十二 丙酮碘化 【实验目的】 1. 测定用酸作催化剂时丙酮碘化反应的速率常数及活化能。 2. 初步认识复杂反应机理,了解复杂反应的表观速率常数的求算方法。 【实验原理】
一般认为按照两步进行:
第一步为丙酮烯醇化反应,其速率常数较小,可逆反应(速控步骤) 第二步是烯醇碘化反应,它是一个快速的且能进行到底的反应。 由此,丙酮的烯醇化反应的速率取决于丙酮及氢离子的浓度,如果以碘化丙酮浓度的增加来 表示丙酮碘化反应的速率,则此反应的动力学方程式可表示为:
应的活化能。
姓名:团团 1372 学号:200800 物化实验 第九组 08 级 10-24
【仪器试剂】
分光光度计 1 套;容量瓶(50mL)3 只;超级恒温槽 1 套;带有恒温夹层的比色皿 1 个;移
液管(10mL)3 只. 碘溶液(CI2 =0.01979mol·dm-3);标准盐酸溶液(1.869mol·dm-3);丙酮溶液
2.影响本实验结果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温度对化学反应速度的影响很大,因此本实验要求在恒温条件下进行。。恒温循环水可 借助超级恒温槽的循环泵泵入,亦可在普通恒温槽中加装循环泵以达到同样的目的。
硒光电池长期曝光会发生疲劳现象,实验时除非测量需要,一般均应关闭光路。 本实验中从碘加入到丙酮、盐酸混合液中开始直到读取第一个吸光度为止所需的时 间在原则上不加限制,但是对于高浓度([A]和[H+]较大)及较高温度时,由于反应速率较 快,溶液一经混合即迅速反应,如果第一个数据拖延很久才能获得,则可测数据则可能会很 少,严重时,甚至连第一个数据尚未获得,溶液中的碘可能已经耗尽了,从而造成实验失败。 一般要求在 2 min 左右测得第一个数据。
【实验反思及问题】
1、第二组实验时,第一次测量碘液时透光率为 43.2%,如此计算所得活化能为 75055.09 J,在基本结束实验时重新测量透光率为 45.2%,如此计算得活化能为 84088.85J 而后在准备 取出药品整理仪器时发现水空白液、I2 液中均出现大量气泡,实验过后思考得此现象应该 为升温时水中气体溢出所致,由此想到,在做第二组实验时没有重新加空白样、加 I2 液, 导致实验错误,特此检讨。
式中,CE 为碘化丙酮的浓度;CH+为氢离子的浓度;CA 为丙酮的浓度;k 表示丙酮碘化反应总的
速率常数。由第二步反应可知
,则本实验利用分光光度计时刻监测丙酮碘化
反应过程中碘的浓度,从而求出反应的速率常数。若在反应过程中,丙酮的浓度远大于碘的 浓度且催化剂酸的浓度也足够大时,则可把丙酮和酸的浓度看作不变,则可得:
303 303
308
Ln
0.000212 0.000123
84088.85 J
【思考题】
1、实验中,是将丙酮溶液加到盐酸和碘的混合液中,但没有立即计时,而是当混合物 稀释至 50mL,摇匀倒入恒温比色皿测透光率时才开始计时,这样做是否影响实验结果?为什 么?
理论上有影响,但实际上几乎没有影响,理论系统误差小于千分之一。而且反应刚开始 会有很多不确定因素—反应液是否完全混匀、生成中间体浓度需要多长时间达到稳态近似法 处理的条件 d[M]/dt= 0 等。且因为实验是依据 c(I3-)- t 取得反应速率 k 的。而在实验 条件下, c(I3-)- t 为一条直线,故计时稍晚,实验得到的数据是正确实验条件下的部 分,但其仍为直线,直线的斜率仍旧是反应的速率 k。但是如果计时过晚,使得 I2 反应殆 尽,则 d(I2)会很小,作图时容易出现大的误差。
35.0℃实验数据表
0 透光率 T(%)
1
51.6
2
52.5
3
53.5
4
54.8
5
56.2
6
57.9
7
60.0
8
61.9
9
63.9
10
65.8
11
68.2
12
70.5
13
72.9
14
75.3
15
77.8
16
80.4
17
83.1
18
86.0
19
88.7
20
91.7
21
95
0
98.1
lgT
-0.2874 -0.2798 -0.2716 -0.2612 -0.2503 -0.2373 -0.2218 -0.2083 -0.1945 -0.1818 -0.1662 -0.1518 -0.1373 -0.1232 -0.1090 -0.0947 -0.0804 -0.0655 -0.0521 -0.0376 -0.0223 -0.0083
(1.9994mol·dm-3)。
【实验步骤】 1、打开恒温槽设定温度为 30±0.1℃。
2、按照下表配置溶液(4 只 50 mL 容量瓶)
容量瓶编号
1
2
3
4
添加试剂
50mL 蒸馏水
溶液
5 mL I 2 溶液 10 mL I 2 溶液 少量水
蒸馏水定容至
5 mL HCl 溶液 5 mL 丙酮
50mL
7、测 30℃时碘溶液透光率;
8、测 30℃时反应液的透光率变化,每 2min 记一次数据,直至反应结束。
9、恒温槽升温至 35℃,在此温度下测碘的透光率;再测 35℃时反应液的透光率
变化,每 1min 记一次数据。
10、 实验完毕,清洗容量瓶、比色皿,关闭仪器。 【注意事项】 1、温度影响反应速率常数,实验时体系始终要恒温。
2、反应速率常数计算:CA 1.9994mol L1
C H
1.869mol·dm-3
30.0℃时碘液透光率 35.0℃时碘液透光率
44.2% 45.3%
拟合直线斜率 K1 0.00824 拟合直线斜率 K2 0.01373
k1 K1 / (C A C H l)=0.000123
3、将上述配置好的溶液放至恒温槽中恒温备用。
4、打开分光光度仪自检预热,自检完毕即可使用。
5、定波长:仪器控制面板上按菜单键,选择 1、光度计模式,在仪器面板上按
波长设定,仪器自动调整透光率 100%。
6、定蒸馏水透光率为 100%,放好装上恒温 30℃蒸馏水比色皿,在仪器面板上按
调零/满刻度键,仪器自动调整出透光率 100%。
Linear Regression for Data1_B: Y = -0.31183 +0.00824*X
0.99975
姓名:团团 1372 学号:200800 物化实验 第九组 08 级 10-24
Linear Regression for Data1_B: Y =-0.30079 +0.01374*X
0
49.5
2
50.9
4
52.5
6
54.4
8
56.5
10
58.7
12
61.0
14
63.4
16
65.8
18
68.5
20
71.2
22
74.0
24
77.0
26
80.1
28
83.2
30
86.2
32
89.9
34
93.4
36
97.0
38
99.7
30.0℃时碘液透光率
35.0℃时碘液透光率
lgT
-0.3054 -0.2933 -0.2798 -0.2644 -0.2480 -0.2314 -0.2147 -0.1979 -0.1818 -0.1643 -0.1475 -0.1308 -0.1135 -0.0964 -0.0799 -0.0645 -0.0462 -0.0297 -0.0132 -0.0013 44.2% 45.3%
同理 k2 =0.000212
姓名:团团 1372 学号:200800 物化实验 第九组 08 级 10-24 3、活化能计算:
T1 =30.0℃=303K
T2 =35.0℃=308K
R=8.314 J/(K*mol)
综上带入数据得
Ea
RT T
(T2
1
2
T1 )
Ln
k 2
k1
8.314 308
按照朗伯-比耳(Lambert-Beer)定律:透光率可表示为:
透光率与碘的浓度之间的关系可表示为:
综上两式可得: 由 lgT 对 t 作图可得一直线,直线的斜率为 kε lCACH+。式中ε l 可通过测定一已知浓度 的碘溶液的透光率,由(7)式求得,当 CA 与 CH+浓度已知时,只要测出不同时刻丙酮、酸、碘 的混合液对指定波长的透光率,就可以利用上式求出反应的总速率常数 k。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温度的速率常数,就可以根据阿累尼乌斯(Arrhenius)关系式估算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