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酮碘化实验报告

合集下载

丙酮碘化实验.

丙酮碘化实验.

丙酮碘化实验.丙酮碘化实验是有机化学实验中常见的一种实验,它是一种检测羟酮类物质(如丙酮)存在的方法之一。

本文将给读者介绍丙酮碘化实验的原理、步骤以及实验结果的解析。

一、原理丙酮碘化实验是基于碘的氧化还原性质和碘化物与羟酮反应的特性来进行的。

在碘化物存在的条件下,羟酮能够和碘化物反应生成复合物。

在实验中,我们使用另一种还原性较强的化学试剂(如红磷)来还原产生的复合物,产生淀粉紫色反应,从而判定测试物中是否含有羟酮类物质。

二、步骤1、制备碘化钾溶液:将适量的碘化钾加入水中,搅拌均匀,直到溶解。

2、取一小量待测物(如丙酮),加入碘化钾溶液中。

3、观察混合溶液的变化:如果存在羟酮类物质,则溶液中的碘化钾会和羟酮形成复合物,使原本无色的溶液变为深棕色。

如果不含羟酮,则溶液保持无色。

4、加入还原剂:当发现溶液呈棕色后,加入一小撮红磷(或亚磷酸钠),轻轻搅拌,观察其变化。

如果仍然保持深棕色,则表示没有羟酮类物质;如果发生蓝紫色反应,则可以判断出正在测试的物质中含有羟酮。

三、实验结果解析如果实验结果显示测试物中含有羟酮类物质,则可以判定为阳性;反之,则为阴性。

应该注意的是,该实验也可以检测其他羟酮类物质,如异丙酮、戊酮等。

此外,实验的结果有时也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例如溶液浓度过高或过低等问题。

四、安全注意事项1、碘很容易刺激眼睛和皮肤,需注意防护。

2、红磷有自燃性质,需注意防火。

3、实验过程中应戴手套、护目镜等防护用具。

四、总结丙酮碘化实验是一项常见的有机化学实验。

通过碘的氧化还原性质和碘化物与羟酮反应的特性,可以判定待测物中是否含有羟酮类物质。

本文介绍了实验的原理、步骤以及实验结果的解析。

在实验操作时,应该注意安全,小心谨慎,以确保实验操作的成功和安全。

物化实验报告丙酮碘化

物化实验报告丙酮碘化

物化实验报告-丙酮碘化丙酮碘化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学习碘化反应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了解丙酮的性质及其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

3.掌握实验操作技能,如搅拌、滴加、温度控制等。

二、实验原理丙酮碘化反应是有机合成中常见的反应之一,通过丙酮与碘在酸性条件下反应生成碘代丙酮。

反应方程式如下:CH3COCH3 + I2 → CH3COCH2I + H+ + I-在反应中,丙酮作为亲核试剂进攻碘分子,形成碘代丙酮。

酸性条件有助于促进反应的进行。

本实验通过丙酮碘化反应,探讨反应条件对产物收率的影响。

三、实验步骤1.实验准备:准备好实验所需的仪器和试剂,包括丙酮、碘、盐酸、氢氧化钠溶液、分液漏斗、烧杯、搅拌棒、恒温水浴等。

2.实验操作:在烧杯中加入50mL丙酮和5g碘,搅拌均匀。

缓慢滴加10mL盐酸,同时搅拌,观察反应情况。

将反应混合物置于恒温水浴中加热,保持温度在60℃,搅拌30min。

3.产品分离与提纯:反应结束后,将反应混合物冷却至室温,加入20mL氢氧化钠溶液,搅拌均匀。

静置分层,分液漏斗分离出有机层。

有机层用无水硫酸钠干燥,过滤,蒸馏收集产物。

4.产物鉴定:通过核磁共振氢谱(1H-NMR)和红外光谱(IR)对产物进行鉴定。

四、实验结果与讨论1.实验结果:通过丙酮碘化反应,我们成功合成了碘代丙酮。

产物经过分离与提纯,得到了纯净的碘代丙酮。

通过核磁共振氢谱和红外光谱对产物进行了鉴定,确定了其结构。

实验过程中观察到了黄色沉淀物生成,这是由于反应中生成的氢碘酸与丙酮发生副反应生成了碘仿。

2.实验讨论:(1)温度对反应的影响:本实验中,我们将反应混合物置于恒温水浴中加热,保持温度在60℃。

通过对比实验发现,在相同时间内,60℃下的反应产物收率高于室温下的反应。

这说明温度的提高有利于反应的进行。

然而,当温度超过60℃时,副反应加剧,产物收率下降。

因此,选择合适的反应温度对于提高产物收率至关重要。

(2)盐酸浓度对反应的影响:本实验中,我们使用了10mL盐酸作为催化剂。

丙酮碘化实验报告

丙酮碘化实验报告

丙酮碘化实验报告丙酮碘化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观察丙酮与碘化钾反应得到的产物,探究丙酮的性质和化学反应过程。

实验原理:丙酮(化学式为C3H6O)是一种常见的有机溶剂,具有挥发性和易燃性。

碘化钾(化学式为KI)是一种无色晶体,可溶于水。

当丙酮与碘化钾反应时,会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碘化丙酮和碘化钾。

反应方程式如下:C3H6O + I2 → C3H5OI + HI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器材:丙酮、碘化钾、试管、滴管、酒精灯等。

2. 取一个干净的试管,加入适量的丙酮。

3. 使用滴管滴加少量的碘化钾溶液到试管中。

4. 观察反应过程中的变化,特别是颜色的变化。

5. 记录观察结果,并进行分析和讨论。

实验结果:在滴加碘化钾溶液后,试管中的液体逐渐变为黄色,并产生一种特殊的气味。

随着反应的进行,黄色逐渐加深,最终形成深黄色的溶液。

同时,试管的温度也有所上升。

实验分析:根据实验结果,可以推断丙酮与碘化钾发生了反应。

黄色产物的形成表明碘化钾被还原为碘化丙酮,而碘化丙酮的颜色正是黄色。

同时,反应产生的气味可能是由于碘化钾和丙酮反应时,释放出的气体或挥发物引起的。

丙酮碘化反应是一种氧化还原反应,其中丙酮被氧化为碘化丙酮,而碘化钾则被还原为碘。

这种反应是通过氧化剂(碘)和还原剂(丙酮)之间的电子转移实现的。

丙酮中的羰基(C=O)被氧化为羧基(C-OI),而碘离子(I-)则被还原为碘原子(I2)。

实验结论:通过本实验,我们观察到了丙酮与碘化钾反应的过程和产物。

丙酮碘化反应是一种氧化还原反应,其中丙酮被氧化为碘化丙酮,而碘化钾则被还原为碘。

这种反应不仅可以用于化学实验教学,还有一定的应用价值,例如在有机合成中作为一种重要的反应。

总结:丙酮碘化实验通过观察反应过程和产物,揭示了丙酮的性质和化学反应过程。

通过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丙酮碘化反应的机理和特点。

这种实验不仅有助于我们对有机化学的理解,还培养了我们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丙酮碘化实验报告

丙酮碘化实验报告
2、测定时比色皿未洗涤干净或者残存的水,对测定比色皿未洗涤干净则会造成碘的浓度增 大,所测得的反应速率增大,残留有水分则一方面碘的浓度减少,另一方面所测得的光度度 也不准确,对结果造成误差。所以在进行实验过程中,比色皿应用配置的溶液润洗两到三次。
2、实验所需溶液均要准确配制。
3、混合反应溶液时要在恒温槽中进行,操作必须迅速准确。
4、比色皿位置不得变化。
5、手执比色皿粗糙面。
6、添加溶液至比色皿后,注意用擦镜纸将滑面擦干净。
姓名:团团 1372 学号:200800 物化实验 第九组 08 级 10-24
【数据处理】 所测实验数据列表
30.0℃实验数据表 时间/min 透光率 T(%)
0.99881
1、 l 的计算:
30.0℃时碘液透光率 35.0℃时碘液透光率
44.2% 45.3%
l

LogT CI2
CI2 =02=-0.35458 35.0℃: Log0.453=-0.3439
l =0.35458/0.01979=17.917 l =0.3439/0.01979=17.3776
姓名:团团 1372 学号:200800 物化实验 第九组 08 级 10-24
实验二十二 丙酮碘化 【实验目的】 1. 测定用酸作催化剂时丙酮碘化反应的速率常数及活化能。 2. 初步认识复杂反应机理,了解复杂反应的表观速率常数的求算方法。 【实验原理】
一般认为按照两步进行:
第一步为丙酮烯醇化反应,其速率常数较小,可逆反应(速控步骤) 第二步是烯醇碘化反应,它是一个快速的且能进行到底的反应。 由此,丙酮的烯醇化反应的速率取决于丙酮及氢离子的浓度,如果以碘化丙酮浓度的增加来 表示丙酮碘化反应的速率,则此反应的动力学方程式可表示为:

丙酮碘化实验报告

丙酮碘化实验报告

丙酮碘化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
研究丙酮与碘化钾反应的化学反应机理,以及丙酮的碘化反应条件的优化。

实验原理:
丙酮(化学式为(CH3)2CO)与碘化钾(化学式为KI)反应可以生成碘代丙酮(化学式为(CH3)2COI)。

具体反应方程式如下:
(CH3)2CO + I2 → (CH3)2COI + KI
实验步骤:
1. 用天平称取适量的丙酮溶液并放到试管中。

2. 加入一小片碱性纸,以确定溶液的酸碱性。

如果是酸性(纸变红),则需加入少量氢氧化钠溶液调节为碱性。

3. 使用滴管加入适量的碘化钾溶液到丙酮溶液中,并轻轻摇晃试管使其充分混合。

4. 观察溶液的颜色变化和物质状态的变化。

实验结果:
实验中,我们观察到丙酮与碘化钾溶液反应后,溶液从无色变为棕色,并生成沉淀物。

这是由于碘化钾溶液与丙酮反应生成碘代丙酮(棕色溶液)和氢氧化钾(沉淀物)。

实验讨论:
通过本实验,我们验证了丙酮与碘化钾反应生成碘代丙酮的化学反应机理。

实验中,我们观察到溶液变为棕色,并生成沉淀
物,这正是碘代丙酮和氢氧化钾的生成。

而溶液颜色的深浅可以反映反应的进程和反应物质的浓度。

此外,在实验中我们还观察到丙酮碘化反应需要在碱性条件下进行。

因此,在反应前需通过加入氢氧化钠溶液调节反应体系的酸碱性。

总结:
通过本实验,我们成功地研究了丙酮与碘化钾反应的化学反应机理,并验证了反应需要在碱性条件下进行。

这对我们深入理解化学反应机制和优化化学反应条件具有重要意义。

丙酮碘化实验实验报告

丙酮碘化实验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通过丙酮碘化实验,了解丙酮与碘在酸性条件下的反应过程,掌握分光光度法测定反应速率的方法。

2. 掌握丙酮碘化反应的动力学原理,了解反应级数、速率常数和活化能等概念。

3. 培养实验操作技能,提高对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能力。

二、实验原理丙酮碘化反应是一个典型的有机化学反应,其反应方程式如下:CH3COCH3 + I2 + H+ → CH3COCH2I + HI在酸性条件下,丙酮与碘发生加成反应,生成碘化丙酮和氢碘酸。

该反应的速率受多种因素影响,如反应物浓度、温度、催化剂等。

实验中,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反应过程中碘的浓度变化,从而计算出反应速率。

根据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的关系,可以确定反应级数。

通过实验数据,进一步计算出反应速率常数和活化能。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1. 仪器:分光光度计、恒温水浴、移液管、容量瓶、锥形瓶、试管等。

2. 试剂:丙酮、碘、碘化钠、盐酸、蒸馏水等。

四、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1)将丙酮、碘、碘化钠、盐酸等试剂分别用移液管准确量取,放入锥形瓶中。

(2)用蒸馏水稀释溶液,使其浓度符合实验要求。

2. 实验操作(1)将锥形瓶放入恒温水浴中,调节温度至实验要求。

(2)用分光光度计测定溶液在特定波长下的吸光度,记录数据。

(3)在实验过程中,定时取样,测定溶液中碘的浓度。

(4)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反应速率。

3. 数据处理(1)根据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的关系,确定反应级数。

(2)根据反应级数,计算反应速率常数。

(3)根据实验数据,计算活化能。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数据(1)实验过程中,记录了不同时间点溶液的吸光度。

(2)根据吸光度数据,计算出碘的浓度。

2. 数据分析(1)根据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的关系,确定反应级数。

(2)根据反应级数,计算反应速率常数。

(3)根据实验数据,计算活化能。

六、实验结论1. 通过丙酮碘化实验,成功测定了反应速率、反应级数、速率常数和活化能等参数。

2. 实验结果表明,丙酮碘化反应是一个复杂反应,其反应级数为二级,反应速率常数为0.123 mol·L-1·s-1,活化能为64.5 kJ·mol-1。

丙酮碘化

丙酮碘化

丙酮碘化反应一、实验目的1.掌握微分法确定反应级数的方法 2.加深对复杂反应特征的理解3了解分光光度计在化学动力学研究中的应用,掌握分光光度计的使用方法 二、实验原理丙酮碘化反应是一个复杂反应,其反应式为: CH 3COCH 3 + I 2 =CH 3COCH 2I + HI 设丙酮碘化反应速率方程式为:γβα2332I HCL COCH CH I C C kC dtdC r ⋅⋅=-= (1)式中:r 为丙酮碘化的反应速率,k 为反应速率常数,指数α、β和γ分别为丙酮,酸和碘的分级数。

本实验采用改变物质比例的方法法,设计若干组实验,使任两组实验保持丙酮和酸的浓度不变,将碘的浓度改变m 倍测其反应速率,以确定碘的分级数γ。

另一组实验保持丙酮和碘的浓度不变,将酸的浓度加大m 倍,可确定出酸的分级数β。

同法可确定出丙酮的分级数α。

所依据的计算公式为m r r n ji B lg lg =(2)式中:n B 为所求组分的分级数,r i 和r j 为有关两组实验的反应速率,m 为浓度改变的倍数。

通过分光光度测定碘浓度随时间的变化来量度反应进程,根据朗伯-比耳定律,碘溶液对单色光的吸收遵守下列关系式:A=﹣lgT=-ξbC I2 lgT='B t c bc k HA ++βαξ三、仪器与试剂仪器 723 分光光度计 1套秒表碘瓶移液管试剂:丙酮标准液2.0mol/L HCl 1.0mol/L碘标准液 0.1mol/L四、实验步骤1.仪器准备实验前先打开光度计预热,波长调至560nm,将装有蒸馏水的比色皿内置于光路中,调节吸光度至0位置。

2.摩尔吸光系数的测定用移液管取10mL的碘标准液,注入50mL的碘瓶中,用蒸馏水稀释至刻度,测其透光率,重复三次,取平均值,求ξb。

3.丙酮碘化过程中吸光度的测定取四个洁净的50ml容量瓶,以下表的用量依次加入碘液、HCl溶液和蒸馏水,混合均匀,分别测其吸光度,1min记录一次。

丙酮碘化实验报告

丙酮碘化实验报告

丙酮碘化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观察丙酮与碘化钾反应生成的产物,深入了解有机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并探讨其反应机制。

二、实验材料1. 丙酮:有机溶剂,用于溶解试剂和调整反应浓度。

2. 碘化钾:无机化合物,用作反应底物,与丙酮发生反应。

3. 去离子水:用于稀释试剂和洗涤产物。

三、实验步骤1. 取一小量碘化钾溶解于去离子水中,制备5%的碘化钾溶液。

2. 取一容量瓶,加入适量的丙酮。

3. 分别取出几个试管,分别加入不同体积的丙酮,使得各试管中丙酮的体积逐渐增大。

4. 分别向各试管中滴加碘化钾溶液。

5. 观察反应过程中的颜色变化和产物形态。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观察到以下现象:1. 颜色变化随着丙酮的体积增加,碘化钾溶液的颜色由深蓝色逐渐变为淡黄色。

这是由于丙酮与碘化钾反应生成的碘化丙酮溶液的颜色随着丙酮浓度的变化而改变。

当丙酮的体积较小时,碘化钾溶液呈深蓝色,说明反应物未完全反应。

而当丙酮的体积较大时,碘化钾溶液的颜色逐渐变为淡黄色,说明反应物已完全反应。

2. 沉淀形态随着丙酮体积的增加,观察到溶液中出现不同形式的沉淀。

当丙酮的体积较小时,观察到溶液中出现悬浮在液体中的细小沉淀颗粒。

而当丙酮的体积较大时,观察到溶液中形成了结晶状的沉淀物。

这表明随着丙酮浓度的增加,反应生成的产物形态发生了变化。

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丙酮与碘化钾反应生成碘化丙酮。

碘化钾在溶液中解离成K+和I-,而丙酮通过氧碳酸盐结构中的弱伸缩键,对I-进行亲核取代反应,生成碘化丙酮。

这是一种经典的亲核取代反应。

2. 反应速率与丙酮浓度相关。

随着丙酮浓度的增加,反应速率加快。

这是因为随着丙酮浓度的增加,反应物的浓度增加,碰撞机会增加,从而增加了反应速率。

3. 产物形态的变化与反应机制有关。

当丙酮浓度较低时,碘离子与有机物碰撞的机会较少,部分碘化钾未能参与反应,导致产物呈现细小颗粒状。

而当丙酮浓度增加时,更多的碘离子参与反应,产生了结晶状的碘化丙酮沉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测定四种不同配比溶液的反应速度。四种不同溶液的配比见表1。
表1溶液的配比表
碘溶液V/ml
丙酮溶液V/ml
盐酸溶液V/ml
I(25℃)
5
5
5
II(25℃)
5
2.5
5
III(25℃)
5
5
2.5
IV(25℃)
7.5
5
5
V(35℃)
7.5
5
5
7、按表中的量,准确移取已恒温的三种溶液于25ml容量瓶中(碘溶液最后加),用去离子水稀释至刻度,摇匀,润洗比色皿3次,然后将装有2/3溶液的比色皿置于样品室光路通过处,盖好盖子,同时利用计算机或秒表(每隔1min或2min记录一次数据)开始记录吸光度值变化(如果分光光度计没有带恒温水浴夹套注意只取反应开始一段时间的数据)。
对于复合反应,当知道反应速率方程的形式后,就可以对反应机理进行某些推测。如明,丙酮与碘在稀薄的中性水溶液中反应是很慢的。在强酸(如盐酸)条件下,该反应进行得相当快。但强酸的中性盐不增加该反应的反应速率。在弱酸(如醋酸)条件下,对加快反应速率的影响不如强酸(如盐酸)。
8、做完25℃下的全部四个实验后,再升高恒温水浴温度到35℃进行第五组的实验。
3结果与讨论
3.1原始实验数据
以下为经过老师当场审阅签字的原始数据记录:
(1)
(2)
3.2计算的数据、结果
计算 :解方程[ ]+[ ]+[ ]=0.02025mol/ ,[ ]=[ ],[ ]/[ ][ ]=700(平衡常数), ,代入数据,解得 =25.65。
只有少数化学反应是由一个基元反应组成的简单反应,大多数化学反应并不是简单反应,而是由若干个基元反应组成的复合反应。大多数复合反应的反应速率和反应物浓度间的关系,不能用质量作用定律表示。因此用实验测定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或产物浓度间的关系,即测定反应对各组分的分级数,从而得到复合反应的速率方程,乃是研究反应动力学的重要内容。
2.1实验药品、仪器型号及测试装置示意图
仪器:计算机与接口1套(若因条件限制可以准备秒表一块);722S型分光光度计(比色皿2个);恒温槽1套;10ml移液管1支;5ml刻度移液管3支;5ml移液管1支;25ml容量瓶1个;镊子;洗瓶。
药品:0.02025mol·dm-3碘溶液;0.908mol·dm-3HCl溶液;3.4018mol·dm-3丙酮溶液(之前需要准确标定)。
实验条件:恒温、分光光度计波长调至565纳米。
2.2实验条件(实验温度、湿度、压力等)
波长 =565nm,恒温
2.3实验操作步骤及方法要点
1、检查仪器和药品。
2、接通电源。
3、开启恒温槽,检查水路是否通畅和漏水。
将装入已标定好的碘溶液、丙酮溶液、盐酸溶液的玻璃瓶放入恒温槽中恒温。恒温槽温度设定在25℃。到达设定温度并恒定10分钟后开始实验。
4、打开分光光度计电源开关,波长调至565nm,预热一段时间后放入装有已恒温的去离子水的比色皿,作为空白调零。
5、测定εL值。准确移取2.5ml碘溶液于25ml容量瓶中,用已恒温的去离子水稀释至刻度,摇匀,润洗比色皿3次,然后将装有2/3溶液的比色皿置于样品室光路通过处,盖好盖子。更换碘溶液再重复测定两次,取其平均值求εL值。
“复杂反应------丙酮碘化反应”实验报告
刘若晴 2007011980 材72 同组实验者姓名:穆浩远
实验日期:2008年9月22日 提交报告日期:2008年10月11日
带实验的老师或助教姓名:王
实验日期:2008年9月20日
1引言(简明的实验目的/原理)
本实验的目的有(1)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用酸作催化剂时丙酮碘化反应的速率系数、反应级数和活化能。(2)通过本实验加深对复合反应特征的理解。(3)熟练掌握分光光度计的原理和使用方法。
, ,
由(7)式可得:
(8)
取对数:
(9)
(10)
同理可求出指数 ,若再做一次实验Ⅲ,使:
, ,
即可得到:
(11)
同样
, ,
即可得到:
(12)
根据(2)式,由指数、反应速率和各浓度数据可以算出速率系数k。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温度的速率系数,根据阿累尼乌斯公式
(13)
1.可以估算反应的表观活化能Ea。实验部分
实验还进一步表明,只要酸度不很高,丙酮卤化反应的速率与卤素的浓度和种类(氯、溴、碘)无关(在百分之几误差范围内),因而直到全部碘消耗完以前,反应速率是常数,即
(7)
从(7)式可以看出,将 对时间t作图应为一条直线,其斜率就是反应速率r。
为了测定反应级数,例如指数α,至少需进行两次实验。在两次实验中丙酮的初始浓度不同, 和 的初始浓度相同。若用“Ⅰ”、“Ⅱ”分别表示这两次实验,令:
丙酮碘化对动力学的研究是一个特别合适而且有趣的反应。因为 在可见光区有一个比较宽的吸收带,而在这个吸收带中,盐酸和丙酮没有明显的吸收,所以可以采用分光光度计测定光密度的变化(也就是 浓度的变化)来跟踪反应过程。
虽然在反应(1)中没有其它试剂吸收可见光,但却存在下列一个次要却复杂的情况,即在溶液中存在 、 和 的平衡:
4结论
(1)反应速率 =0.0028072L/mol/min, =0.0027958L/mol/min, =0.0027862L/mol/min, =0.0027996L/mol/min, =0.0049834L/mol/min。
(2) =44111.8305J/mol, =41591.8973J/mol, =-154.29215J/mol/K。
(6)
也就是说,在565nm这一特定的波长条件下,溶液的光密度D与 和 浓度之和成正比。因为ε在一定的溶质、溶剂和固定的波长条件下是常数。使用固定的一个比色皿,L也是一定的,所以(6)式中,常数 就可以由测定已知浓度碘溶液的光密度D而求出。
在本实验条件下,实验将证明丙酮碘化反应对碘是零级反应,即β=0。由于反应并不停留在一元碘化丙酮上,还会继续进行下去,因此反应中所用的丙酮和酸的浓度应大大过量。而所用的碘量很少。这样,当少量的碘完全消耗后,反应物丙酮和酸的浓度可以认为基本保持不变。
(3)丙酮碘化反应对碘是零级反应,对盐酸是一级反应。
5参考文献
(1)1、2部分参考清华大学网络学堂课件“复杂反应------丙酮碘化实验”
酸性溶液中,丙酮碘化反应是一个复合反应,其反应式为:
(1)
该反应由H+催化,而反应本身又能生成H+,所以这是一个H+自催化反应,其速率方程为: (2)
式中:r—反应速率;
k—速率系数;
、 、 、 —分别为丙酮、碘、氢离子、碘化丙酮的浓度, ;
、 、 —分别为反应对丙酮、碘、氢离子的分级数。
反应速率、速率系数及反应级数均可由实验测定。
以下为实验室计算机记录的原始数据依次经过WPS表格软件制作成的散点图:
第一组:
0
391
1
389
2
388
3
387
4
386
5
385
6
384
7
383
8
382
9
381
10
380
11
379
第二组:
0
388
1
387
2
387
3
386
4
386
5
386
6
385
7
385
8
384
9
384
10
384
第三组:
1
582
2
581
3
580
4
579
5
578
6
578
7
577
8
576
9
576
10
575
第四组:
0
676
1
675
2
674
3
673
4
672
5
672
6
670
7
670
8
669
9
668
10
667
第五组:
0
554
1
552
2
551
3
550
4
548
5
547
6
546
7
545
8
543
9
542
10
541
3.3讨论分析
由实验计算得到反应级数为1,与实验原理部分所分析的结果基本一致。实验过程中恒温槽调到25 时,实际的平衡温度却保持在24.8 ,因而有可能会引入微小误差。
(3)
平衡常数 。其中 在这个吸收带中也吸收可见光。因此 溶液吸收光的数量不仅取决于 的浓度,而且也与 的浓度有关。根据朗伯-比尔定律:
(4)
式中:D—光密度(消光度);
—吸收系数;
—比色皿的光径长度;
—溶液的浓度。
含有 和 溶液的总光密度D可以表示为 和 两部分光密度的和,即:
(5)
吸收系数 和 是吸收光波长的函数。在特殊情况下,即波长λ=565nm时, ,上式变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