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知识分子的“还乡”叙事
试论鲁迅小说中的“归乡”模式

试论鲁迅小说中的“归乡”模式摘要:鲁迅的一生也是一段穿越东亚城市的旅程。
他从家乡绍兴到南京、东京、仙台、北京、厦门、广州和香港,1927年来到上海,在那里度过了人生的最后十年。
鲁迅的作品具有跨文化、跨民族的视角。
鲁迅的作品展示了东亚作家与欧洲世界的关系。
鲁迅受到以拜伦为代表的欧洲浪漫主义诗人的影响,从中吸取了个人主义和反抗精神,表现出一种接受与对抗并存的立场。
在阅读接受史上,鲁迅不仅是中国人的阅读,也是东亚读者的共同经典。
鲁迅的文章分为许多个阶段,但是最令人动容的还是鲁迅的归乡阶段,表达了鲁迅对于家乡的深厚情感。
关键词:鲁迅小说;“归乡”模式;探析前言鲁迅在各个时期的创作话语也颇有见地,如《彷徨期》——在“哭泣期”之后,鲁迅进入了“彷徨期”,在这一时期他创作了《祝福》、《论餐厅》、《肥皂》、《悲哀》等更为成熟和丰富的文学作品。
与尖锐批判中国传统的《呐喊》相比,《彷徨》这类文学作品更加深刻地体现了一种深刻的自我反省意识。
在犹豫阶段,鲁迅的心态发生了变化。
虽然他感觉非常茫然甚至不知所措,但他还是专心致志地深化他的批判性研究。
同时,通过对家乡风土人情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对家乡的热爱。
表达了自己对于家乡的深厚情感。
一、对于现代性的深刻省察从1924年到1925年,鲁迅出版了11部小说,包括《祝福》、《孤独者》和《追忆往事》。
这些作品后来被收录在他的第二本小说集《犹豫》中。
在《游子集》的开篇,有一首《离骚》中屈原(公元前340-278)写的诗:“路漫漫其修远兮。
”这句诗反映了鲁迅的心境。
鲁迅的第一部小说集《呐喊》是对传统中国的尖锐批判,而第二部小说集《彷徨》则是对通过批判传统而获得的现代性的深刻审视。
与《呐喊》相比,《彷徨》的整体长度更长,这是因为鲁迅的创作心态发生了变化。
尽管他茫然不知所措,但他仍致力于深化他的批判性研究。
在彷徨中,我们仍然可以看到鲁迅文学固有的主题,即在孤独悲惨的处境中默默思考,但主题的表达风格比《呐喊》更为熟悉,叙事视角(如爱与死)更为丰富。
贾平凹高老庄

贾平凹高老庄导语:《高老庄》是中国当代现实主义作家的长篇之一。
小说叙述了教授高子路携妻西夏回故里高老庄给父亲吊丧,于是与离婚未离家的子路的前妻菊娃、地板厂厂长王文龙、葡萄园主蔡老黑以及苏红等发生了错综复杂的感情纠葛。
书中写了大生命、大社会、大文化三个空间,又溶入最底层、最日常、甚至有些琐屑的生活流程。
【内容梗概】讲述了大学教授高子路回到高老庄与往昔故人之间所发生的错综复杂的情感纠纷,体现了封闭守旧的环境所导致的人的退化和改革开放对人的改良。
高老庄是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村庄,据说那里的人是最为纯正的汉人,可是却偏偏矮小而粗俗,甚至一代不如一代,这些与高子路的妻子对村庄的退想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高老庄是高子路的故乡,为了给父亲做三周年的祭奠,高子路同妻子西夏从省城回到了故乡。
原本接受高等教育成为大学教授的他回到村子后,再次接触到旧的文化、旧的环境和旧的人群立刻使他回到了从前,开始变得保守、自私。
此时的高老庄俨然成了一面魔镜,照出了高子路骨子里所固有的习惯,各种冲突和矛盾接踵而至。
【创作背景】在二十世纪末与二十一世纪初之交,中国内陆陷入改革困境与转型困境,深蓄已久的社会矛盾与冲突转入显性层面与频发劲发时期,人和社会将前往何方,改革前途何在,农村前景何在,民族前途又何在,作家对这一特殊时期的种种社会现象进行了独立思考。
在这一种世纪末情绪下,现时代之人的精神困境和生存困境、人种困境、文化困境、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问题、社会分化和溃败问题进行了整体观照,并体现出相当的深度与前瞻性。
社会上网络上新闻媒体上热议的诸多焦点问题,或可一窥端倪,如崇拜下的政绩工程、基层政权的贪腐问题、权利与市场的奇异结合、现代企业与资源消耗的冲突、现代工业造成的环境污染、贫富差异过大及其衍生物仇富行为、弱小的社会力量与强大的政治经济力量之间的博弈与较量、传统社会道德基础被摧毁而新道德信仰未引进下的道德冷漠与堕落。
【作品赏析】《高老庄》中画家西夏和大学教授高子路是一对恩爱夫妻,西夏随子路回子路的故乡高老庄给父亲过三周年祭日。
还乡现代文阅读理解答案

还乡现代文阅读理解答案(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计划、工作总结、演讲致辞、合同协议、管理制度、心得体会、法律文书、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plans, work summaries, speeches, contract agreements, management systems, insights, legal document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还乡现代文阅读理解答案阅读是一种理解、领悟、吸收、鉴赏、评价和探究文章的思维过程。
拨云见月——论王安忆小说《红豆生南国》中的“还乡情结”

18拨云见月——论王安忆小说《红豆生南国》中的“还乡情结”王帅 赣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摘要:王安忆作为海派作家的代表,以其对上海大都会的杰出描绘,曾被人们看作“上海的代言人”,但正如大多数作家不愿被看做风土性或地域性作家那样,王安忆不仅不想被局限于上海这一隅之地,也不愿被简单看作是都市文明的“写手”。
小说《红豆生南国》正是王安忆多样风格的又一种尝试,它以一个男性漂泊跌宕的情感经历为主线,展现了现代文明背景下潜藏人们心中的别样“还乡情结”,见证了主人公拨云见月、勘破生命藩篱的心路历程。
关键词:王安忆;《红豆生南国》;“还乡情结”或许是因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根深蒂固的“故土难离”思想,“乡土”在中国社会有着特殊的地位,而中国人,似乎骨髓里就比其他人更多一点“还乡情结”。
古往今来,不知多少文人墨客写下了令人神伤的思乡之句,也不知多少人固执地秉持着“鸟飞返乡,狐死首丘”的“落叶归根”情怀?可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尽管人们肉体与故乡的距离间接的被日益便捷的交通缩短了,但心理上与故乡的距离却越拉越远。
小说《红豆生南国》用旁观者的视角,以诗寓情、以物喻人,讲述了一个养子在时代风潮里的辗转反侧以及半个世纪的人生坎坷,展现了主人公在现代文明的困囿和情感波折中的愁苦以及潜藏内心深处的“还乡情结”。
一、回不去的故乡小说中主人公是被养母用三百斤番薯丝买来的,这就使得故乡于小时候的他而言,只是虚幻中的想象,永远也回不去。
另一方面,养母待他极好,他也“从来不提生家,一心侍奉养家”。
养母于他而言是支柱,他于养母而言是希望,两人相依为命。
他虽算不上孤儿,养母却胜似寡母,所以六岁那年养母决定去菲律宾找卖了猪仔的丈夫。
夜晚起风浪,木船几乎摇散,母子俩借着巡逻艇的灯光看见了对方惊恐失神的眼睛,恍若隔世。
自此养母渐渐放下了寻找丈夫的心思,和他在香港开始了新的生活。
日子虽苦,不解事的他却也还熬得住;养母看着他一天天长大,日子有了奔头,便也不觉得苦了。
现代文学三十年问答题

现代文学三十年问答题★一、为什么《呐喊》与《彷徨》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的标志?“开端”是强调其不同于传统小说作品的思想发掘和艺术创新,而“成熟的标志”是强调这种思想发掘和艺术创新的深刻性与独到性。
具体分析如下:(一)、《呐喊》《彷徨》的思想价值——“表现的深切”1、独特的题材、眼光(1)、以反封建为核心的启蒙主义思想贯穿始终。
(2)、寻找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乃是知识分子和庸众的隔膜。
《阿Q正传》《药》《复仇(二)》(3)、农民革命的狭隘性,《阿Q正传》中农民的“皇帝梦”。
(4)、鲁迅的立人思想、改造国民性思想。
画出国民的魂灵。
鲁迅在小说中塑造了独异的个人相对立于庸众,这两类典型形象是对现代文学的卓越贡献。
(5)、对知识分子问题的思考。
①旧式知识分子。
《白光》《孔乙己》;②否定性的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形象。
《肥皂》中的假道学、《高老夫子》,《祝福》中的鲁四老爷;③新式知识分子形象。
《伤逝》中的涓生的个人主义的失败,《祝福》中的“我”,《在酒楼上》中在空虚中妥协成为生命的空壳的吕纬甫;《孤独者》魏连殳的以恶抗恶。
6)、对妇女问题的关注。
《祝福》里的祥林嫂,《离婚》中的爱姑,《伤逝》是探索五四新女性的出路的名篇,子君的死的意义与娜拉的出走。
(7)、对生命意义的终极求索。
鲁迅小说的鬼气,死亡意象。
概而言之,开创了中国现代小说两大题材:农民题材(农村题材);知识分子题材2、独特的小说模式(1)、看客模式:看/被看;吃/被吃(2)、还乡模式:离去——归来——再离去3、挖掘的深入如《祝福》中表达的两大悲剧:社会悲剧:祥林嫂被封建礼教吃掉人生悲剧:生命个体对生命的无从把握(二)、《呐喊》《彷徨》的艺术价值——“形式的特别”鲁迅的小说形式为中国现代小说提供了典范,是“创造新形式的先锋”。
鲁迅小说的实验性、先锋性。
1、主张博采众家,取其所长,以现实主义为主体,以浪漫主义、象征主义作为补充,三者相互制约,形成对立统一的整体。
从希望到绝望——论《白狗秋千架》暖的悲剧人生

MASTERPIECES REVIEW1980年创刊从希望到绝望——论《白狗秋千架》暖的悲剧人生⊙奚 倩[苏州大学, 江苏 苏州 215123]摘 要:《白狗秋千架》是莫言早期创作的代表作品,他第一次高举“高密东北乡”这一旗帜,以“我”的返乡与“我”的回忆分别作为现在与过去的两条故事线,再现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的乡村图景。
同时,他赋予主人公暖一种悲凉的底色,通过对暖与三个男人命运相交的描写,呈现了暖从希望到绝望的悲剧人生。
关键词:《白狗秋千架》 暖 绝望 悲剧人生如果说《透明的红萝卜》为莫言赢得了文坛名气,那么《白狗秋千架》对于莫言本身而言,意义更为重大。
这篇可以称得上莫言创作转折点的短篇小说,处处显露出“莫言气”。
莫言从此摆脱了“文学流浪儿”的身份,为作品中的人物也为自己构筑了一番文学阵地,正如他所坦言:“从此之后,我高高地举起了‘高密东北乡’这面大旗,就像一个草莽英雄一样,开始了招兵买马、创建王国的工作。
”a《白狗秋千架》还获得第十届台湾联合报“短篇小说推荐奖”,这是台湾联合报文学奖接受大陆作家作品的开端。
关于这次获奖的感言,莫言概括为“最宝贵的品质是不说谎话”b,这句话非常实在,因为《透明的红萝卜》中,黑孩在一定程度上还有文学技巧的塑造,而暖姑是个实实在在的悲剧人物,或者可以说她是乡村某一群体的缩影,她先是满怀着对爱情的憧憬与出走农村的希望,最后是被迫接受身体的残缺与生命的绝望。
从想象自己的出走到目睹“我”的衣锦还乡,从拥有“想得美”的话语权到“失语”状态,暖经历了多次的希望与绝望。
一、“出走”与“还乡”从鲁迅的《故乡》到莫言的《白狗秋千架》,知识分子的“还乡”是乡土小说惯用的叙事模式。
如果说“五四”时期在“还乡”叙事中更多关注的是乡村的落后以及对传统文化劣根性的批判,那么到了莫言,他摆脱了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叙事模式,以身处农村多年的亲身体验,不单单描绘了“我”的返乡,更由此引出故乡的人事,使得故乡的人事成为小说的主力。
故乡叙事的现实转向与晚熟意蕴——论莫言小说集《晚熟的人》

第42卷第3期No.3Vol.42宁夏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Ningxia Normal University2021年3月Mar.2021故乡叙事的现实转向与晚熟意蕴——论莫言小说集《晚熟的人》陈进(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基础部,安徽合肥230031)摘要:莫言短篇小说集《晚熟的人》中的小说在整体风格上具有统一性。
在故乡叙事里,莫言实现了从传奇到现实、从在乡到还乡的转向,在现实和往事的交织中审视故乡,塑造了当下乡土世界更加丰富、饱满而真实的人物形象。
“晚熟”在小说集中具有三层意蕴,既是后来居上的生命成长,也是对“早熟”文化意义的反省与批判,更是作者对自己创作摆脱成规、求新求变的期待。
面对乡土世界,《晚熟的人》以细节绵密、无关宏旨的日常生活展开,以民间伦理和抽象的“晚熟”来进行价值判断,反映出莫言企及真实现实的探索和追求理想的寄托。
关键词:莫言;还乡;晚熟;早熟;日常生活中图分类号:1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1331(2021)03-0018-05收稿日期:2020-12-19基金项目:安徽省社会科学创新发展研究课题(2020CX201)。
作者简介:陈进(1983—),安徽安庆人,文学硕士,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基础部教师。
自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莫言在长达七八年的时间里,没有新作出版问世,不由让人想起“诺奖魔咒”这个概念。
“诺奖魔咒”指的是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一些作家会陷入一段时间的停滞或者无法超越自己的困境。
这大概是一种规律性的概括,但也是一个不太严谨的概念。
很多作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时都是高龄,如哈罗德-品特获奖时75岁、多丽丝•莱辛获奖时88岁,成就已经定型,“魔咒”之说有些牵强。
莫言获奖时才57岁,对于作家而言,正当盛年。
揣摩莫言获奖后的心态,尽管我们说,优秀作家在鲜花簇拥、舆论热捧、市场邀约面前要保持定力,但面对前无古人的诺贝尔文学奖中国得主这一荣耀,完全不受影响也是平常人做不到的。
鲁迅《故乡》与莫言《白狗秋千架》的互通性探析

鲁迅《故乡》与莫言《白狗秋千架》的互通性探析作者:刘心仪来源:《参花·下半月》2016年第08期摘要:鲁迅的《故乡》是广为人知的文学作品,讲述的是作者回到离开了二十多年的故乡后,重见故地故人的所见所感。
莫言的《白狗秋千架》也是讲述了主人公回到故乡后所经历的一系列事情。
这两部小说都是讲述主人公回到故乡后的经历和感受,虽然时代不同,但还是存在一定的共通性。
关键词:鲁迅莫言互通性一、故土和故人的变化鲁迅作为一名“笔杆子”革命者,他所创作的作品犀利而有针对性,他以笔为枪,抨击黑暗的社会,企图唤醒已经麻木的民众。
自然,作为鲁迅为数不多的抒情意味比较浓郁的小说,《故乡》并非就丧失了鲁迅文章特有的讽刺性和批判性。
虽然这是一个普通的近代知识青年回到阔别已久的故乡,在看到了故土和故人又离开故乡的故事,但这也是鲁迅的精神之旅。
记忆中的故乡和多年以后的故乡给了作者极大的冲击,游子近乡情怯,记忆中都是关于故乡美好的回忆,但是鲁迅笔下的现实的故乡却展现给了读者一种绝望,一种深入骨髓的悲哀。
[1]开篇就是萧索的风景,传递了作者内心的苍凉,这始终穿插在作者的情绪中,也为作者回乡后所看到的一切奠定了基调。
最让作者震撼的是少时伙伴闰土的改变,封建的传统、现实的欺压终于将年少活泼的闰土压迫成了麻木的模样,作者对于这种变化感到心痛,其实也是对以闰土为代表的被压迫的广大农民表达了同情。
与鲁迅所处的时代不同,没有了黑暗的封建礼教思想,莫言的《白狗秋千架》所表达出的更多是一种精神上超越传统的道德层面上的追求。
莫言从不避讳他的根在农村,文中对于高粱地的描述,没有经历过是描写不出的。
同样都是故乡的所见所闻,而莫言不同于鲁迅对于社会现实的批判。
故事同样是一个现代道德知识分子“我”衣锦还乡,遇到过去的女友暖,引出了十几年前因为“我”的撺掇,暖去荡秋千,结果暖失去右眼的痛苦回忆。
暖因为残疾,嫁给一个哑巴,最后却接连生出三个哑巴,她的生活悲惨而又窘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知识分子的“还乡”叙事作者:瞿心兰杨经建来源:《创作与评论》2016年第08期鲁迅的《故乡》是为大家熟知的作品,创作于1921年,讲述作者回到阔别二十余年的故乡,重回故地重见旧人的所感所受。
1985年,莫言创作了《白狗秋千架》,讲述“我”回到故乡所遇到的诸种人情世态。
本文之所以将这两部不同时代的小说放置在一起进行研究,是基于在知识分子“还乡”叙事上,二者既具有某种创作相似性,同时又呈现出不同的审美取向。
一、对故乡的观照:启蒙立场和民间立场鲁迅是一名真正的思想革命者,他创作的小说数量不多且篇幅短小,但大多都是惊世骇俗的。
鲁迅不屑创作供人们消遣的饭后谈资,他以笔为枪,对黑暗的社会和麻木不仁的国民固执地掷出投枪,经历了“五四”运动的中国,启蒙国民成为现代中国文学的主题。
鲁迅深入地剖析揭露现代中国的社会状况,毫不留情地批判国民劣根性,是现代中国黑夜中的一盏长明灯。
《故乡》是一篇抒情味较浓的作品,这并不是说这篇小说没有鲁迅标志的战斗性。
这是一个普通的现代知识分子返乡后又离乡的故事,也是鲁迅的一次精神之旅。
鲁迅在这次回乡经历中不断观察着现实的故乡,现实故乡不断地冲击着他,不断引起他的反思。
鲁迅颠覆了中国文学史上传统游子返乡的叙事模式。
以往的游子多是怀揣着温情美好的恋乡情节,虽也不乏物是人非、光阴流逝的感伤情调,但这种鲁迅式的对故乡近乎绝望的悲哀,是前所未有的。
《故乡》中展现了现代视角下的故乡,是一种“现代的风景”,这种“现代的风景不是美而是不愉快的对象”?譹?訛。
开篇描写作者即将到达故乡时所看到的景象:“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譺?訛这不是纯粹的风景,更是作者的心理视界,这种视界透露了作者内心的萧索,并贯穿在他的回乡体验中。
瓦楞上枯草断茎当着风抖动的老屋、被浓重封建气息笼罩的杨二嫂和没有了一丝活气的闰土,这些“不愉快的对象”,和作者的情感相互映衬,给人以深深的荒凉绝望的无力感受。
于绝望中诞生希望,是鲁迅的希冀,而实现这份愿望只能通过启民之蒙来实现。
曾经的杨二嫂和闰土也是鲜活美好的,那时伊被称为“豆腐西施”,闰土活泼且有灵性,作者离乡的二十多年,他们竟发生如此大的变化。
这与其说的自然的变化,不如说是人为的异化。
杨二嫂身上笼罩的腐朽气息与故乡封闭的社会环境分不开,长期的不开化和千百年来古老传统和庸俗习俗的熏染,使得她与时代格格不入,作者对杨二嫂的无话可说正如《祝福》中作者对祥林嫂临终“三问”的震惊,都是对封建传统的无声谴责;闰土变成一个合乎规矩的木偶人,多子饥荒,苛捐杂税,兵匪官绅一层层压在他的肩膀上,更可怕的是长久以来的封建等级意识,这些因素的合力彻底摧毁了当年的少年。
鲁迅不愿看到闰土“辛苦麻木而生活”,“辛苦麻木”正是当时劳苦群众的生存常态,所以王富仁说“在对闰土的愿望里,鲁迅集中表达了他对全体被压迫被剥削的农民群众的愿望”?譻?訛。
鲁迅眼中的故乡是和非现代、封建传统联系在一起的,正是这样的故乡造就了这样慵懒的国民,造就了国民劣根性,这些被“异化”的国民,成为现代中国摆脱尴尬困境的束缚。
基于这样的认识,鲁迅提出了“立人”的目标。
在对现代社会的绝望中萌生了新生的希望,这是鲁迅特属的“希望”逻辑:“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
”④不同于鲁迅,莫言的创作体现了一种民间立场,这里的“民间”指的是“一种非权力形态也非知识分子的精英文化形态的文化视界和空间”?譽?訛。
莫言坚持认为民间写作“就是要求你丢掉知识分子的立场,要你用老百姓的思维来思维”?譾?訛。
他极力摆脱官方意识形态的左右,将自己彻底融入民间大地,寻找精神的独立自由。
莫言从来不停留在传统的道德意识层面,也不对民间的人和物做表面的非对即错的判断,张清华曾说:“莫言的意义,正在于他依据人类学的博大与原始的精神对伦理学的冲破。
”?譿?訛在《白狗秋千架》中,“我”偶遇旧时女友暖,牵扯出了十几年前暖因被“我”撺掇去荡秋千发生意外而失去右眼的沉痛记忆,“我”又亲睹了她嫁给哑巴后生了三个哑小孩的艰难窘困的生活现状,心里充满了痛苦和愧疚。
小说末尾,暖向“我”提出了帮她生一个会说的孩子的请求,她的哀求十分触动人心,令人不忍拒绝。
这是一个生活在悲惨境遇中的女人在乞求支撑自己生活下去的希望,这无关贞洁、道德礼仪,或者说所有的道德礼仪在这样的哀求下几乎都是无力的,在这样自由而无拘无束的乡间,人们似乎不能对暖的行为进行简单的是非判断。
莫言的民间立场还体现在他的话语形式上。
“五四”时期的启蒙文学决定了作家们对乡间的叙述采取了知识分子的语言形式,莫言力图突破这种启蒙话语形式,进行彻底的民间狂放式写作。
莫言曾经在乡间生活劳作,与普通农民无二,他所获得的丰富农村经验,在他小说的叙述语言和人物语言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白狗秋千架》有一段关于暑天打高粱叶子的感受描写:“汗水遍身胸口发闷是不必说了,最苦的还是叶子上的细毛与你汗淋淋的皮肤接触。
”?讀?訛可以将这种感受描写得如此细致,令人具体可感,非是经历丰富之人是不能做到的。
小说人物的语言要符合人物的身份和独特性格,要真实地摹写出乡村人,就必须极强的话语捕捉能力和文字表达功底,文中“我”回乡与暖初遇时的一段对话,极其简短,却把暖内心的烦闷和我的窘迫表露无疑。
其中暖几句带着粗俗恼怒的话语十分出彩,将一个普通乡村农妇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莫言从不避讳自己是个农村人。
他以民间意识观照故土,表达了对故乡的难以言传的悲悯情怀,而不是启蒙视角中那种对故乡的批判性省思。
这在中国乡土小说史上是对“五四”启蒙视角的一次调整性反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传统“还乡”叙事的一种现代性回望。
二、何处是故乡:不同景象中的殊途同归鲁迅在《故乡》中勾画了一个与现实故乡对立的理想故乡。
鲁迅笔下的现实故乡,环境萧索、社会闭塞,充斥着旧时代迂腐的封建礼教,人们愚昧无知,远远落后于时代的大潮。
而鲁迅憧憬的理想故乡,存在于作者记忆中的世界,民风淳朴,人们生活自由和谐,充满着脉脉温情。
童年的回忆是鲁迅写作的一种叙述形式。
《故乡》中对童年的回忆在很大程度上经过了他记忆的美化,成为了他心中理想的精神家园,这一现象可以从创作主体的艺术心理来进行解释,艺术家是一个“诗性主体”?讁?訛,而文学创作中作为叙述方式的回忆,因为时间的生成、记忆的淡化与现实生活分离,对往事的获得了远距离的审美观照。
这种审美观照使得作家虽依然身处境中,却能做到心于境外,做出超然的审视。
在这样的审视下,有关童年的记忆和经验不断地在“回忆”过程中被修改和翻新,“回忆”实际上也就具有了幻想的性质。
因此,鲁迅童年记忆中的故乡被不断地美化,最终构成了一个与现实故乡完全对立的理想化的故乡。
这样的幻想和美化可以在文本中找出很多端倪。
小说的开篇,作者看到萧条的故乡景象时不禁发出疑问:“阿,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随即他又否认:“我所记得的故乡全不如此,我的故乡好得多了。
”但是,记忆中的故乡究竟是个什么模样,究竟是怎么个好法,他却又答不出了,“仿佛也就如此”?輥?輮?訛。
从这段简短的心理叙述中可见,当鲁迅真正遭遇了现实性的故乡,他心灵构筑的那个世外桃源便渐渐地瓦解了,故乡景象给他的震惊只是这个瓦解过程的开始,真正打破他理想幻境的是成年闰土。
回乡见闰土前,作者脑海中浮现的是少年闰土在月下沙地上手捏钢叉刺猹的景象,然而这幅景象是作者未曾亲见的。
在小说的描述中,作者和少年闰土的交往实际上仅限于一次新年的短暂时光。
作者从闰土的口中得知了很多新奇的事物,仅凭着这些,就在脑海中塑造出了少年英雄闰土。
等作者终于再见闰土,时间与现实使他生了残酷的变化,他已然不是作者心中的闰土。
这样的现实使作者再也说不出话,内心幻想出的理想故乡在尖锐残酷的现实面前轰然崩塌。
周作人曾直言不讳地说:“鲁迅在《故乡》这篇小说里纪念他的故乡,但其实那故乡没有什么可纪念,结果是过去的梦幻为现实的阳光所冲破,只剩下了悲哀。
”?輥?輯?訛鲁迅的感受不难理解,故乡不再是旧时的故乡,不是空间的改变,而是时间的推移,毕竟“重回旧地的人不再是那个曾以自己的热情装点那个地方的儿童或少年”?輥?輰?訛。
如果说,《故乡》的魅力在于能够重启人们内心深处重返童年、回归理想故乡的渴望,那么《白狗秋千架》的魅力就在于能够唤起人们直面现实、不忘乡土的勇气。
《白狗秋千架》中莫言所描绘的故乡是异常现实的,没有鲁迅的那种幻想与美化。
莫言在叙述他的故乡时态度客观近乎冷峻而酷烈,然而他的深切正在于此:在极端的冷峻之中升腾出了一种悲悯意识,“这美掠过我们苦寂的意识王国,摇落了一切空中楼阁,犹如一只惊夜的夜枭,叫出了乡民几个世纪的悲苦”?輥?輱?訛。
莫言近乎冷酷的故事叙述得云淡风轻,却在仔细品味后令人心惊。
十年前“我”和暖,两人一起荡秋千,结果绳子断了,槐刺扎进了暖的右眼,在此之前,莫言有句话描述了当时的情景“秋千架,默立在月光下,阴森森,像个鬼门关”?輥?輲?訛,一种冷峻的伤痛感早已弥漫开来。
秋千架是暖悲剧命运的开始,也是“我”愧疚、产生赎罪心理的根源。
不过在文本中,对这个“事故”的描述结束地十分突兀,再也没有了下文。
读者只知道暖嫁了个哑巴,“我”上了大学,直至“我”十年后回乡,中间存在着大量的空白,这是作者故意留下的想象而又不忍去想象的。
莫言惯用这种笔法,他总是力求以最客观的叙述方式来还原现实场景,但是读者又能从冷峻的表象下感受到潜藏的情感,《白狗秋千架》中一段“复调”结构的叙述很能体现这一特征。
当解放军经过时,学生宣传队载歌载舞、敲锣打鼓地迎接,这种场景放在20世纪70年代的中国十分常见,在暖唱着《看到你们格外亲》的歌声中,部队的汽车正手忙脚乱地涉水过河,可谓是乱糟糟。
在这样毫无秩序的场面下,却穿插着暖歌唱的红歌片段,其产生的效果相当复杂,它间接地体现了莫言的某种反讽式叙事情调。
这样的场面、这样的人物、这样的画外音,不得不说莫言是用心良苦的。
对于鲁迅和莫言来说或,理想故乡和现实故乡似乎是相反的意象,但在他们的精神期盼上却是殊途同归。
在鲁迅的回忆中,故乡景色如画,他和少年闰土交往的点滴他都铭记于心,让他回味无穷,在这里少年儿童纯真美好的本质得到了充分的彰显。
鲁迅向人们袒露了心底里最柔软的美好,他和闰土雪地里捕鸟的经历、那些闰土告诉他的他所不知道的新奇世界都是如此的温馨美丽。
然而记忆有多柔软美好,现实就有多残酷丑陋,这种美好正是在与现实对比的反差中产生的。
鲁迅在记忆中构建他理想故乡的原由何在?“一个人的真正的理想是在自己不同的生活感受的差异中产生出来的,是从对现实生活状况和社会状况的不满中产生出来的。
”?輥?輳?訛一言概之,在与故乡残酷现实对比的巨大落差中,鲁迅以回忆的方式来讴歌人性的善良与纯真,热切地呼唤着心中的精神家园和理想社会的重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