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明清戏台列表

合集下载

古交市旅游景点

古交市旅游景点

古交市旅游景点古交市是山西省太原市的一个县级市,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古交市是著名的红色旅游区,是红色旅游的重要目的地之一,其历史和文化遗迹、美丽的山水风光等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本文将介绍几个古交市的旅游景点。

一、古交城墙古交城墙建于明洪武年间,全长约1350米,城墙高约18米,宽约15米,墙体厚约3至4米,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古交城墙为明清风格,保存完好,周围环绕有护城河。

城墙内有玄妙洞、太山戏台和周村堡等景点。

古交城墙是中国北方城墙中唯一一座保留完整的天然石料城墙,是中国城墙建筑史上的珍品。

二、玄妙洞玄妙洞是位于古交市城墙内的一个古老的洞穴,是古交的历史文化遗迹之一。

传说中玄妙洞曾是道教洞天,也曾被用于宗教仪式。

洞内有清代的壁画、碑刻等艺术珍品。

如今,玄妙洞已成为一个著名的旅游景点,吸引了众多游客的关注。

三、太山戏台太山戏台位于古交城墙内,是中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明清戏台之一。

太山戏台坐北朝南,南北长约127米,东西宽约55米,共有30多个戏台和众多座位。

太山戏台自明朝洪武年间建成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其建筑风格独特,雕刻精细,是中国传统建筑与戏剧文化结合的珍品。

四、周村堡周村堡位于古交市西南部,是一座具有历史、艺术、军事、风景等多重价值的古建筑群,是山西省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

周村堡由三座城池和五条街道组成,占地面积约3.3万平方米。

周村堡的建筑风格独特,多采用青石、灰砖等材料,结构简单而宏伟,建筑雕刻技艺精湛,是中国古代农村建筑的代表之一。

五、伏龙山伏龙山位于古交城墙东南方向,是中国摇篮山山脉的一部分。

伏龙山山势险峻,山高地势差大,山顶有石英岩露峰,是一个风景秀丽的山区。

伏龙山是一个以自然风光为主的景区,最佳游览时间为春天,其间万物生长,景色宜人。

六、杨峪景区杨峪景区坐落在古交市北部的山区,是一个以奇峰、石林、溪谷、森林、古村落为主要景观的生态旅游区。

景区内有众多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如:“天然盆景”、“动物王国”、“玉石堂”等景点。

山西古戏台部分区域分布情况

山西古戏台部分区域分布情况
/
阳城县下交村汤王庙正德十年(1515)乐楼
8.4
5.5
46.2
3.74
2.33
/
介休市后土庙正德十四年(1519)戏台
12.7
9
114.3
6.65
3.025
2.5
忻州市游邀村华佗庙嘉靖七年(1528)戏台
8.5
5.9
50.15
4.5
2
/
阳曲县洛阳村草堂寺嘉靖十二年(1533)乐楼
8.9
6.6
58.74
8.25
6.35
52.3875
4.3
1.975
/
代县刘家疙洞村古松寺天启二年(1622)乐楼(面阔五间)
14
6
84
4
5
/
高平市王何村五龙庙天启五年(1625)庆云楼
7.65
4.83
36.9495
2.6
2.525
3.24
高平市团池乡故关炎帝行宫崇祯十六年(1643)演奇楼
7.8
4.05
31.59
2.95
2.425
1.49
夏县裴介村关帝庙崇祯十六年(1643)戏台
9.29
6.76
62.8004
4
2.645
/
河津市九龙头真武庙隆庆四年(1750)舞亭
11.7
6.74
78.858
4.82
3.44
1.72
右玉县杀虎口马营河五圣庙明代乐楼
9.5
8.55
81.225
3.5
3
/
夏县大台村关王庙明代乐楼
7.5
4.3
阳曲县
寿阳县
洪洞县
代县

山西省--古建宝库

山西省--古建宝库

平顺大云院正殿
大云院又名“大云寺”,位于山西省平 顺院弥县创陀县建殿城于面西五阔北代三后23间晋公,天里进福的深三龙六年耳椽(山93,中8九年。脊)大歇云山顶
大佛殿内的五代壁画, 更是我国古代壁画中的 稀世佳作。人云院五代 壁画,上承晚唐风格, 无论男女皆以丰腴富态 为美,心胸坦荡,气宇 轩昂。
代表作:《渔村小雪图》 《烟江叠障图》
⑵马远,字遥父,在、一作子钦,后作 后甫,号钦山, 永济人, “马河中”
中国绘画史上最著名的作家之一 “南宋四大家”之一 山水画成就最大 《踏歌图》 “马一角”
夏圭《溪山清远图》 “夏半边”
4、金元画坛
⑴王庭筠,字子端,号黄华, 永济人。
金代最著名的画家 代表作:《幽竹枯槎图》
佛光寺东大殿----古建筑之瑰宝
年代:唐朝 公元857年; 方位:山西五台县 豆村镇 佛光村; 亮点:唯一的殿堂式庑殿顶唐构,集唐代建筑、
雕塑、壁画、题记的古建筑瑰宝。
“ ……国内古建筑之第一瑰宝,佛殿建筑物本 身已是一座唐构,乃更在殿内蕴藏着唐代原有的 塑像、绘画和墨迹,集唐代建筑、彩塑、壁画、 墨迹,四种艺术萃聚在一处,在实物遗迹中诚然 是件奇珍。 ”——梁思成先生
溥光 元初高僧,字玄晖,号雪庵,俗
姓李,大同人 ● 理论著作 《雪庵永字八法》
《雪庵字要》 ●代表作品《山名诗》大字行楷书
5、明清时期
⑴傅山,原名鼎臣,字青主,号朱 衣道人,清,太原人
●著名思想家、医学家、书画家 ●代表作品:行书《丹枫阁记》
草书《孟浩然诗卷》 长幅《行书七言诗轴》
⑵杨二酋,字雪山,号又邨,别号西 园,归田后号柳南,一梅居士,晚年 号悔翁,清,太原人
640
640
屋面四坡五脊。前后两 坡相交形成横向正脊

清时期晋商推动的太原府庭院与祠堂剧场

清时期晋商推动的太原府庭院与祠堂剧场

长, 博士, 教授 , 山西师大戏曲文物研究所硕士生导师

8 2・
2 0 1 3年 l 2月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牛 白琳 :清时期晋商推动的太原府庭 院与祠堂剧场
通面阔 7 . 4 6 米, 其中明问3 . 9 6 米, 其宽度约为次间两倍。鼓
商家不仅兴建属于“ 自 家” 的庭院和祠堂剧场, 还大力支
之用。 ”
晋商与庭院剧场的创建与流行
商家在自 家庭院厅堂演戏大概有三种情况: 一是唱堂会 戏。举凡婚丧嫁娶、 祝寿、 满月、 迎送贵宾等, 请演员助兴。太 原府一带的习俗是东家随意点唱, 然后以东家的满意程度给
予“ 单赏” , 即给某个演员以赏金; 或“ 公赏” , 即赏给戏班。二 是自 乐班演唱。许多商家在家里办有自乐班, 有时是业余爱 好者白演自 乐, 有时是请演员与业余者一起娱乐, 还有一种就
最强, 特别是首创票号以后, 执全国金融之牛耳, 至道光、 咸丰
后, 东家有了大量的闲散时间, 唱戏娱乐成为他们消磨时间的
重要方式 , 也成为生活方式的重要内容, 有的东家甚至耽于此
不能自 拔, 这就使一些商家干脆扩展宅院功能, 在庭院里建起
年间, 达到其发展的顶峰。商人对当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 对戏曲的发展同样起 了重要作用。 在清代的太原府 , 晋商对戏曲贡献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剧场 建设, 包括其家宅内的庭院剧场, 家族共有的祠堂剧场, 及对
公共剧场主要是神庙剧场的支持。
戏台, 修成戏院。这类兼有或专门用来演戏的庭院, 在晋中一
带被称作“ 戏台院” , 因其设于庭院, 本文暂称其为“ 庭院剧 场” 。戏台院现在可确考知的有祁县张庄南村云生班小戏台 院、 徐沟王家“ 天禄堂” 戏楼院、 青龙镇王家“ 德润堂” 花园戏 台院、 太谷孑 L 家大院由原主人孟家建的戏台院、 祁县渠家戏台 院、 太谷曹家“ 三多堂” 西戏台院和东戏台院等 6处。另外太 谷东场村财主王虎儿, 人称虎财主, “ 曾在村中建造东西乐亭 两座, 动辄邀来名班演唱, 歌声连 日不息。 ” _ 2 … 似也是庭院 剧场, 如果是公共剧场, 不会动辄演唱, 也不会连日歌声不息。 还有同治四年王钺筹办四喜班时, 也提到需设立“ 戏房” _ 2 l 2 。 后人回忆其办班时“ 当即修建了一处 ‘ 下处院’ , 专攻‘ 打戏’

山西传统剧场遗存现状调研报告

山西传统剧场遗存现状调研报告

山西传统剧场遗存现状调研报告传统剧场大体可分为固定剧场和非固定剧场。

非固定剧场即临时搭建剧场或“划地为场”,由于其简繁不一、灵活多变,且往往用毕即拆,故学界对其关注不多。

而传统剧场中大量的固定剧场建筑遗产,不仅是物质文化遗产,还是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戏曲艺术、建筑工艺、美术、书法等)的重要载体1,属于双遗产范畴。

康保成先生认为,传统剧场建筑是至少具备了“非遗”载体、文物保护单位、营造技艺等三重属性的特殊文化遗产2。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传统固定剧场(为行文方便,后文将“传统固定剧场”仍称之为“传统剧场”)的调查研究已成为戏曲研究的重要课题。

而山西境内传统剧场遗存数量居全国之首,不仅历代时序演进明晰,而且类型多元,布局形制丰富多样,了解其遗存现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山西传统剧场调查概况山西省位于太行山以西,黄河以东,故可称山西,也可称河东。

山西之所以被誉为地上文物大省,与山西省境内遍布城乡的古建筑遗存有着重要而密切的关系,在全国古建筑遗存(尤其元代之前)中比重较大。

笔者对照已公布的“三普”数据及各级文物保护名单,对山西元代以前木构建筑遗存进行了统计:山西境内目前调查遗存唐代建筑3座、五代4座、宋代34座、辽代3座、金代113座、元代339座,共计496座。

全国共遗存金以前木构建筑191座,其中山西遗存157座,占全国同期的82.2%;全国共遗存元代木构建筑389座,山西占全国同期的87.15%;全国共遗存元代以前木构建筑580座,山西占全国同期的85.55%(“国八”前数据)。

山西古建筑遗产不仅时代脉络清晰,数量庞大,类型丰富,而且建筑结构、用材尺度和制作手法等区域特征明显,在全国享有重要的地位,堪称中国古典建筑建造和遗存的极盛之地。

其中传统剧场是其重要的建筑类型,广泛散布于山西境内各个城镇村落,闪烁着历史的光芒。

关于山西省传统剧场的调查研究,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末期在编撰《中国戏曲志·山西卷》时有过相关统计,原文曰“经文物部门普查,山西仍有清代以前庙台2887座,仅及原数十之二三”3,这个统计数据非常精确,但对于这些古戏台的确切名录至今没有相关的公布,到底是哪些戏台,不得而知。

明清戏台发展及特点

明清戏台发展及特点

30撰文/王俊芳明清戏台发展及特点戏台,是中国戏曲文化系统传承下的一种建筑艺术载体,其不仅见证了中国传统民族戏曲观赏演出的精彩发展过程,而且还自觉性地承载了中国传统民族戏曲的各种艺术表现形态及其与观演之间的关系。

戏台历经风雨沧桑,从最早的中式大型戏台到近代大型中式剧场和众多的大型现代化和流动小型中式戏台依次出现,展现出了当代中国戏曲的时代发展变化和一种历史性轨迹。

戏台建筑在明清时代的建设堪称空前绝后,时至今日成为宝贵的文物古迹。

中国戏台不仅是展示我国传统戏剧戏曲艺术表演活动场所和我国戏曲传统文化的重要传播载体,同时也已经成为保存我国传统建筑文化遗产中珍贵的历史文物,我们既要传承它的文化精神,又要做好戏台文物保护工作。

由于山西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位置优势以及悠久的戏曲文化传统历史积淀底蕴,现存于山西境内的新式戏台多达1000余座,时代范围囊括金、元、明、清,可以称得上是中国“古戏台博物馆”。

作为文物工作的研究者和保护者,应该从已留存的戏台当中发掘更多的文化元素,并将现有的这些珍贵的戏台文化遗产继承和保护下去,这不仅是对历图1 晋祠水镜台正面史的研究,对我国历史文化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戏台发展概括中国古戏台是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独特代表,其在艺术形式中展现出来的绚丽多姿和艺术辉煌为它在古代建筑物中奠定了一定基础。

在现代戏台的形制固定化以及演变发展过程中,戏台群的形制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即由古露台、戏亭到戏台形制演变成熟的现代庙台,并由最早期开始的四面观到三面观进行过渡,再到最后的一面观逐渐演变。

最初的两个小型露台子的建筑结构即在整座大殿前31图2 晋祠水镜台背面面分别使用两块小型砖石互相连接起并建造一方形的小型露台子,和整个殿基齐高直接独立相连,到了现代建筑技术发展后期成为一个独立的露台建筑结构个体。

后期音乐舞台楼阁戏亭的整体建筑结构发展独立于古代音乐庭院戏台建筑结构中的其他庭院建筑,戏台戏亭结构就是采用了古代音乐舞台楼阁的建筑结构形式,为三层高的木构亭式大型音乐舞台,平面大致上是呈一个个的正方形,三层戏楼四面之间有小小的围墙,正面顶部有门窗可当作一个戏台前场口,有前台后场口和戏台后场之分,戏台戏亭建筑结构整体上的戏台建筑整体结构就是呈“井”的一个十字形作为整体建筑架构,这个在古时候的“戏亭”依旧保存有对“庙宇”的一定历史依赖性,在功能上、色彩上没有大的改变。

清代太原府剧场功能初探

清代太原府剧场功能初探

专 门用 于安置 乐 队。 布局与空间分配最有意义。“ 演” 的功能完善 , 人 向外 扩 出规 整 的空 间 , “ 观” 的功能完 善 , 首 先要 空 间足够 , 这应 该 与 们首 先演 , 后 面 则 用来 作 化 妆 等 演 出 准 备 。但 这 社 区的人 口规模 有 关 系 ; 其 次 , 要考 虑 对特 殊 人 群 时还 不从 建筑设 置上 进行专 门分 隔。据 车文 明先 主要 是基 于 “ 男 女有 别 ” 的 习俗 , 在 空 生研 究 , 大约从 明中叶开始 , 戏 台上 设置 固定 的木 的特殊安 置 ,
但其 空 间 的利 用 却 再 次发 展 了戏 台功 能 。有 区 。早期 的露 台 , 及宋 金时期 乐楼 产 生后 , 其 台上 间 , 空 间大概还 基 本 用 作 表 演 区 。至 迟 到元 代 时 , 人 些地方将三间前台面阔很小的两次间 以幕布遮起
用 以安置 文武 场 , 而 以远远 宽 于次 间 的明 间作 们 已注意 到需 要有 专 门 的演 出准备 场 所 , 拿 帐幔 来 , 分割 出前后 台 , 前 面 部 分 专 门用 于 表 分 析 其 平 面 为演 出 的空间 。少 数戏 台还 专 门在前 台两 侧前 隅
是后 台。


“ 演” 的功 能
随着 乐 队从 前 台后 部 撤 向前 台两 侧 , 一 方 面
由明入 清 及 有 清一 代 , 在 太 原 府特 别 是康 乾
使后 台有可能 向前 扩 大 , 另 一 方 面又 对 前 台左 右 时期 的新建高峰与道光年 间的改建高潮中, 人们
收稿 日期 : 2 0 1 3 — 0 5 — 2 1 作者简 介 : 牛白琳( 1 9 6 3 一 ) , 男, 山西省岚县人,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 教授, 山西师范大学戏曲文物研究所, 硕士生导师, 文学博士。

太原传统戏场建筑的艺术明珠——水镜台

太原传统戏场建筑的艺术明珠——水镜台

□田瑞媛一、水镜台概况山西又称三晋,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主要发祥地之一,作为传统艺术重要组成部分的戏曲,早年就在三晋大地上扎根发芽。

戏场建筑是戏曲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物质载体,据统计三晋大地上现存古代传统戏场建筑2000余座。

在星罗棋布的古戏台中,位于太原地区晋祠博物馆之内的明代戏场建筑———水镜台,以其独特的造型、精美的雕饰成为其中的佼佼者。

《晋祠志》中记载道:“水镜台创建年月未详,道光二十四年重修,土人乎为旧乐台,在会仙桥东,规模宏壮,气象雄伟,螭盘画栋,鹤绘雕梁……后壁辟门,门外设蹬,通游人之陟降。

中楹悬水镜台额,杨给谏之笔,若龙腾于川,端倪莫测。

”在其正脊瓦匾题记:“万历元年六月吉制造”。

水镜台应是明万历元年(1573年)创建,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予以重修。

从现存的建筑形式来看,其规模和形式沿用元代乐楼旧制,为太原一带仅有的明代乐楼。

分为前后两台,后台为明代所建,前台是清代补建。

二、形制特色水镜台是晋祠中轴线最南端第一座建筑,坐东朝西,与圣母殿相对而望。

戏台为前后串联式,平面近似方形,体量宏大。

前台通面阔三间9.6米,其中明间5.4米,进深6.2米。

台基为石料垒砌,高1.4米,台身面阔18米,进深17.3米,建筑面积343.54平方米。

前台十二根明柱支撑单檐卷棚式的屋顶,前台采用大檐枋和减柱造,大大增加了舞台的空间。

梁架采用彻上露明造和明栿做法,四架梁、六架梁以及柱头上横置一周额枋用材较大,直径达45厘米,均为精致规整的圆材,只在其上、下两面开凿平面,用以承接荷载,这种构造在明清建筑中不多见。

由于额枋截面较大,使戏台明间柱向次间移位,明间因此变得宽大,形成了开阔的戏台。

前台在两山面只设置了两根角柱,非常有利太原传统戏场建筑的艺术明珠———水镜台摘要:山西是传统戏场建筑较为集中的地方,本文通过对山西省会太原区域代表性传统戏场建筑水镜台建筑形制、历史沿革、建筑装饰的分析,探讨其包含的明代戏场建筑特征和设计构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3
小屯庄圣母庙戏台
清代
阳曲县
局部残损
84
三官庙戏台
清代
阳曲县
局部残损
85
坡里大庙戏台
清代
阳曲县
局部残损,檐柱增建
86
东黄龙头戏台
清代
阳曲县
局部坍塌
87
兴社戏台
清代
阳曲县
残损严重
88
南高庄文殊寺戏台
清代
阳曲县
局部残损
89
南高庄三教寺戏台
清代
阳曲县
局部残损,檐柱增建
90
小泉沟观音庙戏台
清代
阳曲县
局部维修
45
北社狐突庙戏台
清代
古交市
局部残损
46
西沟龙王庙戏台
清代
古交市
残损严重
47
阴家沟圣母庙戏台
清代
古交市
局部残损
48
杨庄关帝庙戏台
清代
古交市
局部维修
49
柏井圣母庙戏台
清代
阳曲县
局部维修
50
福昌寺戏台
清代
阳曲县
局部残损
51
观音龙王庙戏台
清代
阳曲县
局部残损,檐柱增建
52
徘徊寺戏台
清代
阳曲县
局部维修
53
下阳寨圣母庙戏台
104
蔓菁龙王庙戏台
清代
阳曲县
局部残损
105
大卜关帝庙戏台
清代
阳曲县
保存完整
106
范家沟三郎庙戏台
清代
阳曲县
局部残损
107
龙母庙戏台
清代
阳曲县
局部残损
108
西庄大王庙戏台
清代
阳曲县
局部维修
109
上善姑大圣庙戏台
清代
阳曲县
局部残损
110
官庄吕祖庙戏台
清代
阳曲县
屋面坍塌严重
111
泉水沟黑龙庙戏台
清代
阳曲县
清代
阳曲县
局部维修
54
牧角关帝庙戏台
清代
阳曲县
局部坍塌
55
佛堂寺戏台
清代
阳曲县
残损严重
56
大直峪戏台
清代
阳曲县
局部维修
57
小直峪戏台
清代
阳曲县
局部坍塌
58
清凉禅院戏台
清代
阳曲县
局部残损,檐柱增建
59
青龙镇龙王庙戏台
大清同治八年(1869)
阳曲县
明间西侧大梁上题记重建年代,局部维修。
60
青龙镇老爷庙戏台
清代
阳曲县
保存完整,琉璃瓦上刻有“大明正德七年”字样
68
张拔玉泉寺戏台
清代
阳曲县
局部残损
69
沟东轩辕庙戏台
清代
阳曲县
局部残损
70
店子底佛庙戏台
清代
阳曲县
保存完整
71
水头老爷庙戏台
清代
阳曲县
局部残损
72
石槽戏台
清代
阳曲县
局部残损
73
庞家庄戏台
清代
阳曲县
局部残损
74
石坡头龙王庙戏台
清代
阳曲县
残损严重
75
太原明清戏台列表
序号
名称
建造年代
所属地区
备注
01
晋祠水镜台
明代
晋源区
保存完整,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扩建
02
晋祠钧天乐戏台
清代
晋源区
保存完整
03
仙严寺戏台
清代
晋源区
局部维修
04
东岳庙戏台(山门)
清代
晋源区
局部维修
05
店头戏台
清嘉庆十三年(1808)
晋源区
保存完整
06
高家堡龙天庙戏台
清代
晋源区
局部残损
局部维修
112
六七郎庙戏台
清代
阳曲县
屋面坍塌严重
113北洛阴泰山庙戏台Fra bibliotek清代阳曲县
局部残损
114
东岳庙戏台
清代
阳曲县
局部残损,檐柱增建
115
青崖槐佛庙戏台
清代
阳曲县
局部残损
116
前岭底龙王庙戏台
清代
阳曲县
屋面坍塌严重
117
傅家窑戏台
清代
阳曲县
局部坍塌
118
卧龙庙戏台
清代
阳曲县
局部残损,檐柱增建
119
后交泰山庙戏台
清代
阳曲县
局部维修
61
桥沟龙泉寺戏台
清代
阳曲县
改建为龙王殿
62
三圣寺戏台
清代
阳曲县
局部残损,檐柱增建
序号
名称
建造年代
所属地区
备注
63
城晋驿东乐楼
清代
阳曲县
局部维修,檐柱增建
64
韩寨戏台
清代
阳曲县
屋面坍塌,檐柱增建
65
五龙圣母庙戏台
清代
阳曲县
局部残损
66
赵庄卧龙庙戏台
清代
阳曲县
局部残损,檐柱增建
67
洛阳草堂寺戏台
南温川大庙戏台
清代
阳曲县
局部残损
76
北温川关王庙戏台
清代
阳曲县
局部残损
77
连巅戏台
清代
阳曲县
残损严重
78
籍营戏台
清代
阳曲县
残损严重
79
北白文昌庙戏台
清代
阳曲县
保存完整
80
马坡祯王庙戏台
清代
阳曲县
局部残损
81
北社大庙戏台
清代
阳曲县
局部维修,内壁有清乾隆四十年(1775)碣1方
82
北社戏台
清代
阳曲县
局部坍塌
翻新整修
21
龙王庙戏台
清代
娄烦县
局部残损
22
范家村戏台
清代
娄烦县
局部残损
23
宝梵寺戏台
清代
清徐县
保存完整
24
城隍庙栖霞楼
明代成化年间
清徐县
残损严重,明景泰年间重建,成化年间重修
25
清徐尧庙戏台
清代
清徐县
保存完整
26
大常村过街戏台
清代
清徐县
保存完整
27
东梁泉戏台
清代
清徐县
残损严重
28
温李青过街戏台
清代
局部维修
14
蒲峪戏台
清代
娄烦县
保存完整,1958年修建汾河水库时是娄烦镇唯一整体搬迁的戏台
15
郭家庄戏台
清代
娄烦县
局部残损,檐柱增建
16
兴旺庄戏台
清代
娄烦县
局部残损
17
米峪镇村戏台
清代
娄烦县
局部残损
18
赤土壑戏台
清代
娄烦县
残损严重
19
上静游戏台
清代
娄烦县
局部残损,檐柱增建
20
河北圣母庙戏台
清代
娄烦县
清徐县
保存完整
29
韩武村戏台
清代
清徐县
残损严重
30
东于戏台
清代
清徐县
保存完整
序号
名称
建造年代
所属地区
备注
31
中高白村戏台
清代
清徐县
翻新整修
32
东马峪戏台
清代
清徐县
保存完整
33
岔口乡关头观音堂戏台
清代
古交市
局部残损,檐柱增建
34
崖头五龙庙戏台
清代
古交市
局部残损
35
龙王圣母庙戏台
清代
古交市
翻新整修
36
五龙圣母庙戏台
清代
古交市
局部残损
37
阳岩龙王庙戏台
清代
古交市
残损严重
38
明家洼昇平寺戏台
清代
古交市
局部残损
39
象耳足七爷庙戏台
清代
古交市
屋顶坍塌
40
南头狐爷庙戏台
清代
古交市
局部残损
41
高升彭城寺戏台
清代
古交市
局部残损
42
河口圣母庙戏台
清代
古交市
保存完整
43
安家沟观音堂戏台
清代
古交市
局部坍塌
44
岔口戏台
清代
古交市
残损严重
07
王郭真武庙戏台
清代
晋源区
翻新整修
08
九龙庙戏台(山门)
清代
晋源区
保存完整
09
窦大夫祠戏台
清代光绪二十六年(1900)
尖草坪区
保存完整祠内《重修乐楼碑记》记载重修年代
10
歇马殿戏台
清代
尖草坪区
局部残损
11
新兴龙天庙戏台
清代
尖草坪区
局部残损
12
二郎庙戏台
清代
尖草坪区
局部坍塌
13
小井峪戏台
清代
万柏林区
清代
阳曲县
局部残损
120
后交戏台
清代
阳曲县
局部残损,檐柱增建
12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