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生物学复习资料
环境生物学复习资料

环境生物学复习资料环境生物学复习资料环境生物学是一门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学科,它关注着生物如何适应和影响其生存环境。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回顾一些环境生物学的重要概念和原理,以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门学科。
1. 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体和其生存环境组成的一个相互作用的系统。
它包括两个主要组成部分:生物群体(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和非生物因素(如土壤、气候和水体)。
生态系统的研究帮助我们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生物群体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2. 生态位生态位是一个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角色或职位。
它包括生物的生活方式、所占据的空间和资源利用方式等。
不同物种的生态位可以是竞争的,也可以是互补的。
生态位的研究有助于我们理解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共存。
3. 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指一个生态系统中存在的各种生物种类的数量和多样性。
它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对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功能至关重要,因为不同的物种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4. 生态足迹生态足迹是一个衡量人类活动对地球资源消耗的指标。
它是指为满足一个人或一个社会的需求而占据和消耗的土地和水资源的面积。
生态足迹的概念提醒我们要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地球资源,以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5. 气候变化气候变化是指地球气候系统发生的长期变化。
人类活动,特别是工业化和化石燃料的使用,导致了大量的温室气体排放,进而引起了全球气候变暖。
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包括物种分布的变化、生态系统的退化和生态位的改变。
6. 生态恢复生态恢复是指通过人类干预和管理来修复受到破坏的生态系统。
它可以包括植树造林、湿地保护、物种保护和生态工程等方法。
生态恢复的目标是恢复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以促进生物多样性的恢复和维持。
7. 生物监测生物监测是通过观测和记录生物群体和环境参数来评估环境质量和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方法。
它可以通过采样和分析生物样本、观察物种丰富度和群落结构等方式进行。
环境生物学复习资料

环境生物学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1、环境生物学:是研究生物与人为受损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
2、环境生物学的研究内容:(1)污染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行为及其生物效应(2)生态退化及其对生物的影响(3)生物在受损环境中的响应(4)全球变化生物学(5)生物对受损环境的监测(6)生物修复和生态重建(7)生物多样性的保护3、我国的优先研究领域:(1)严重的水土流失及其生物控制(2)干旱和半干旱的生态恢复和沙漠化防治(3)湖泊和水库的富营养化防治(4)食品、中药、饮品中有害物质的残留及清洁生产(5)环境因素和我国人群健康(6)转基因产品、生物入侵(7)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第二章生物与受损环境1、自然环境:指一切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活、生产的自然界中的物质和能量的总和。
2、受损环境:指在人为或自然干扰下形成的偏离自然状态的环境。
3、自然环境和受损环境两者之间的区别:4、受损环境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类是污染环境,一类是生态破坏。
5、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概念和实质:(1)环境污染概念:环境污染是指人类活动向自然环境中投入的废弃物超过自然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并在环境中扩散、迁移、转化,使环境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对人类和其他生物的正常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
环境污染本质:环境污染在本质上是没有被完全利用的资源(一种工业和生活原料)进入到环境中所出现的后果。
(2)生态破坏概念:环境系统中的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作为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受到过度利用或人为破坏引起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并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条件和资源状况产生不良影响,把这种现象称为生态破坏。
生态破坏本质:生态破坏其本质是对人类有用部分的环境因素作为资源而过度利用所出现的后果。
第三章污染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行为1、生物转化:是在生物体内一种化合物变成另一种化合物的现象。
2、生物放大:是指食物链中不同层次的生物可以逐级浓缩外源性物质的作用,结果使在级别越高的生物中浓度越高。
环境生物学期末复习

环境生物学期末复习————————————————————————————————作者:————————————————————————————————日期:一、名词解释环境生物学(Environmental Biology):研究生物与受人类干预的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及其机理的科学。
外源性化合物(Xenobiotics): 不是人体的组成成分,也非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或维持正常生理功能所必需的物质,但它们可由人类生活环境通过一定环节和途径与人体接触并进入人体,且产生一定的生物学作用,它们是一类“外来生物活性物质”。
生态毒理学(Ecotoxicology): 研究环境有毒有害因子对生态系统内的非人类种群和群落的生态学和毒理学效应,以及物质或因素的迁移途径和与环境相互作用规律。
优先污染物(Priority pollutants):从众多污染物中筛选出潜在危险大的作为优先研究和控制对象。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POPs):指人类合成的能持久存在于环境中、通过生物食物链(网)累积、并对人类健康造成有害影响的化学物质。
生物转运(Biotransport):环境污染物经各种途径和方式同生物机体接触而被吸收、分布和排泄等过程的总称。
生物转化(Biotransformation):污染物经生物体或其酶的作用而发生的化学结构改变或价态变化的过程。
微粒体混合功能氧化酶(Mixed-function oxidase, MFO)超量积累(Hyperaccumulation):外源化学物在生物体内的积累极限值与其吸收量和清除半衰期成正比,即吸收量越大,清除半衰期越长,则其积累极限值越高。
超量积累者(Hyperaccumulator):生物能够异常高含量积累外源化学物的现象称为超量积累现象,这种能力的生物成为超量积累者。
富营养化(Eutrophication):大量的氮、磷等营养元素物质进入水体,使水中藻类(蓝藻和绿藻,有鱼腥藻属、微囊藻属、颤藻等)等浮游生物和水生植物旺盛增殖,破坏水体的生态平衡的现象。
环境生物学复习资料

《环境生物学》课程期末试卷 (A)一.名词解释(每词 2 分,共 20 分)1. 生物转运:指环境污染物经各种途径和方式同生物机体接触而被吸收、分布和排泄等过程。
2. 生物浓缩系数:指生物体内某种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的浓度同它所生存的环境中该物质的浓度比值,可用以表示生物浓缩的程度。
3. MFO: 即混合功能氧化酶,是污染物在体内进行生物转化相Ⅰ过程中的关键酶系。
存在与大多数组织的细胞内质网上,但肝脏的活性较其他组织中活性要高得多。
组成包括:细胞色素 P450 、 NADPH 细胞色素 P450 还原酶和磷脂。
其作用是代谢非极性的亲脂性有机化合物。
许多外源性化合物进入生物体内,经混合功能氧化酶作用后发生各种变化,经代谢排出体外。
4. 敏感种:指对环境条件变化反应敏感的物种。
这类生物对环境因素的适应范围比较狭窄,环境条件稍有变化即不能忍受而死亡。
5. 环境激素(环境内分泌干扰物):指环境中存在一些天然物质和人工合成的环境污染物具有动物和人体激素的活性,这些物质能干扰和破坏野生动物和人内分泌功能,导致野生动物繁殖障碍,甚至能诱发人类重大疾病,如肿瘤。
又称为环境激素,外源性激素。
主要包括天然雌激素和合成雌激素,植物雌激素,具有雌激素活性的环境化学物。
6. LC 50 :半数致死浓度,能引起一群动物的 50% 死亡的最低剂量。
7. 蓄积系数:分次给受试物后引起 50% 受试动物后出现某种毒效应的总剂量,与一次给受试物后引起 50% 受试动物出现同一毒效应的剂量的比值,比值愈小,蓄积作用愈强。
蓄积系数K= ∑LD 50(n)/ LD 50(1)8. 致突变效应:某些物质引起生物体的遗传物质发生基因结构的变化的作用,分为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畸变。
9. 生物修复:利用生物(主要是微生物和植物)将土壤、地表水及地下水或海洋中的危险性污染物现场去除或降解的工程技术。
10. 基因工程:在体外将外源 DNA 分子(往往是某一特定的基因)酶切,与载体连接后导入到受体细胞中,使该外源基因在受体细胞中表达的过程。
环境生物学复习资料

环境⽣物学复习资料⼀、名词解释1、污染物的⽣物地球化学循环:就是⽣物的合成作⽤和矿化作⽤所引起的污染物周⽽复始的循环运动过程。
2、环境⽣物效应:是指各种环境因素变化⽽导致⽣态系统变异的效果,如⽔利⼯程、森林砍伐、癌症患者增多。
按引起的后果有时间和程度上的差异;环境⽣物效应关系到⼈和⽣物的⽣存和发展。
3、分⼦杂交法:分类:⽤DNA或RNA作为分⼦探针鉴别DNA的分⼦杂交称为Southern blot⽤DNA或RNA作为分⼦探针鉴别RNA的分⼦杂交称为Northern blot⽤标记的蛋⽩质或DNA作为分⼦探针鉴别蛋⽩质分⼦称为Western blot三类分⼦杂交操作均可将被鉴定的⼤分⼦转移到硝酸纤维薄膜(ND)或尼龙膜上,在薄膜上分⼦探针与被签定的核酸、蛋⽩质分⼦发⽣反应。
4、胎盘屏障:由插⼊胚胎与母体循环之间⼏层细胞组成,阻⽌化合物进⼊胚胎,保护胎⼉,其影响因素有物种、孕期。
5、指⽰⽣物:就是对环境中某些,包括污染物的作⽤或环境条件的改变能较敏感和快速的产⽣明显的物质。
另定义:环境中对某些物质(包括环境中的污染物)能产⽣各种反应或信息⽽被⽤来监测和评价环境质量的现状和变化的物质。
6、肾脏⾎浆阈:当⼀种化合物在⾎浆中的浓度增⾼到⼀定程度时,主动转运系统可呈饱和状态,即使⾎浆浓度再增⾼,XB在尿液中的浓度也不再随之增⾼,此时⾎浆中的浓度。
7、微型⽣物群落监测法:微型⽣物群落是⽔⽣态系统内重要组成部分,是指⽣活在⽔中的微⼩⽣物,包括藻类、原⽣动物、轮⾍、线⾍、甲壳类等。
常⽤的⽅法1969年由美国学者凯思斯等⼈发展和创⽴的聚氨配泡沫塑料块法,⼜称PFU法(polyurethane foam unit)原理:⽤PFU法得到的原⽣动物群集过程是群集速度随着种类上升⽽下降,集群速度与种类数的交叉点就是种数的平衡点。
8、⼀相反应:第⼀阶段:⼜称Ⅰ相反应,包括氧化、还原和⽔解反应,⽬的是引⼊极性基团,将脂溶性物质转化为极性化合物→易溶于⽔,使其可能进⾏结合反应⼆相反应:第⼆阶段,结合反应(conjugation reation),是Ⅰ相反应产物与某些内源性化合物结合,⽔溶性上升,排出体外是⼀种解毒反应。
环境生物学复习大纲

环境生物学复习大纲绪论一、环境与环境问题二、环境生物学概述1. 掌握环境生物学的定义、任务和研究内容2. 掌握环境生物学的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
第一章环境污染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行为第一节环境污染概述第二节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与转化第三节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生物转运和生物转化第四节环境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浓缩、积累与放大第五节生物对污染物在环境中行为的影响掌握环境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与转化、在生物体内的生物转运和生物转化以及在生物体内的浓缩、积累与放大。
1.名词解释:环境污染、环境生物效应、污染源、污染物、优先控制污染物、污染物转化、生物污染、生物转运、生物浓缩、生物积累、生物放大。
2.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方式和转化途径。
3.什么是生物转运?污染物透过细胞膜的方式。
植物和动物对污染物的吸收途径有哪些?4.什么是污染物在体内的生物转化?请简述生物转化过程和主要反应。
5.什么是生物浓缩、生物积累、生物放大和浓缩系数,前三者有何区别。
第二章污染物对生物的影响第一节污染物在生物化学和分子水平上的影响第二节污染物在细胞和器官水平上的影响第三节污染物在个体水平上的影响第四节污染物在种群和群落水平的影响第五节化学污染物对生物的联合作用掌握环境污染物在不同水平上对生物体的影响规律;污染物对生物体的联合作用。
1.名词解释:靶器官、效应器官、环境激素、优势种、敏感种、种的多样性、协同作用、相加作用、独立作用、拮抗作用2.何为酶的诱导和抑制作用?目前研究较多的诱导酶有哪一些?酶的抑制作用可以分为几种类型,举例说明酶的抑制作用。
3. 污染对生物大分子蛋白质、DNA和脂肪的影响如何?金属硫蛋白有哪些作用?4. 污染物在细胞和个体水平上的影响有哪些?5. 联合作用包括哪些类型?第三章污染物的生物效应检测第一节生物测试及方式第二节一般毒性试验第四节生物致突变、致畸和致癌效应检测第五节微宇宙掌握生物测试及方法;环境污染物的一般毒性试验、“三致”作用。
环境生物学复习

环境生物学复习第一章――环境生物学01(概述)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主要环境问题P3温室效应P3臭氧层破坏P4酸沉降p6环境内分泌干扰物p7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7各学科关系p8第二章-环境生物学02(基础生物学和生态学)细胞的生命物质、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p5、细胞通讯p11第三章-环境生物学03(生态学基础知识)生态学基本概念、生态系统组成与功能p1、生态平衡与生态失调p4、种群生活史p5第四章-环境生物学04(污染物的环境生态行为)污染物与优先污染物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p2污染物形态分类p4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转化p5生物膜基本结构和跨膜转运(脂水分配系数)p8环境化学物的吸收p10环境化学物质在动物体内的分布(内部屏障、血脑屏障、胎盘屏障、靶细胞和蓄水池)P14环境化学物质在植物体内的分布(凯氏带)p16化学物质的排泄p16外源化学物的生物转化(机理p19、类型p20、酶诱导与抑制p26、个体和物种差异p27)生物蓄积与浓缩p28污染物的生物放大p30第五章环境生物学05(环境污染的生物净化原理)环境污染物类型与来源治理方法概述p3污染与净化指标p5微生物对污染物的降解与转化特点p7微生物降解与转化途径与因素p8微生物降解和转化常见污染物(理解)P9忽略了p10-12危险化合物p12 P13水自净P13的生物降解性和方法第六章――环境生物学06(环境污染物的生物净化方法)一级污水处理二级污水处理(生物处理)P3好氧处理P3厌氧处理p6微生物脱氮p7微生物除磷p9固体废弃物微生物处理p9大气污染物微生物处理p11第七章环境生物学01一、生物浓缩、生物蓄积、生物放大(生物浓缩系数bcf)二、生态平衡:指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处于稳定、通畅的状态。
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平衡还表现为物种数量的相对稳定。
生态系统之所以能保持相对的平衡稳定状态是由于其内部具有自动调节(或自我恢复)能力。
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度的,外力干扰超过限度,就会引起生态平衡破坏,表现为结构破坏或功能衰退三、环境污染对平衡生态系统的破坏:1.结构性失调2.生物多样性减少3.污染生态系统中的生物链成员减少甚至中断。
环境生物学重点

环境生物学重点绪论1. 环境的概念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的综合体,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2. 环境问题包括哪两大类、酸雨的定义、生物多样性的层次两类环境问题: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定义:pH<5.7①遗传多样性②物种多样性③生态系统多样性④景观多样性3. 环境生物学的概念环境生物学是研究生物与受人类干扰的环境之间相互作用规律及其机理的科学,是环境科学与生物学的相互融合、相互渗透所形成的交叉学科(教材)。
其他定义环境生物学是研究生物与人为受损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学科(段昌群)。
环境生物学是研究生物系统与人为逆境相互关系的科学(熊冶廷)。
4. 环境生物技术是利用生物体、生物体的代谢反应过程和生物合成产物对污染或被破坏的环境进行治理和修复以及监测和评价的一种单一的或复合的工艺技术系统。
包括污染物生物控制、消除技术和环境生物监测、评价技术5. 环境生物学和分支学科的相关性第一章环境污染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行为1、环境污染及类型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和土壤污染大气污染物种类气体污染如CO2、NOx、碳氢化合物、HF、H2S、SO2、CO等。
颗粒物污染烟灰、烟尘、光化学烟雾微生物悬浮气溶胶污染水污染水污染的类型需氧有机物质污染氮磷化合物污染有毒重金属和难降解化合物的污染石油类污染病原微生物污染热污染盐污染土壤污染环境污染的类型按污染物的性质:生物污染、化学污染和物理污染。
按污染物的形态:废气污染、废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和辐射污染。
按污染物的产生原因:生活污染和生产污染(如工业农业和交通)。
按污染的涉及范围:全球性污染、区域性污染和局部污染2、污染物、优先污染物、污染源污染物:指进入环境以后使环境的正常组成结构、状态和性质发生变化、直接或间接有害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
优先污染物:由于有毒物质品种繁多,不可能对每一种污染物都制定控制标准,因而提出在众多污染物中筛选出潜在危险大的作为优先研究和控制的对象,称之为优先污染物或优先控制污染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名词解释
1、污染物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就是生物的合成作用和矿化作用
所引起的污染物周而复始的循环运动过程。
2、环境生物效应:是指各种环境因素变化而导致生态系统变异的
效果,如水利工程、森林砍伐、癌症患者增多。
按引起的后果有时间和程度上的差异;环境生物效应关系到人和生物的生存和发展。
3、分子杂交法:分类:
用DNA或RNA作为分子探针鉴别DNA的分子杂交称为Southern blot
用DNA或RNA作为分子探针鉴别RNA的分子杂交称为Northern blot
用标记的蛋白质或DNA作为分子探针鉴别蛋白质分子称为Western blot
三类分子杂交操作均可将被鉴定的大分子转移到硝酸纤维薄膜(ND)或尼龙膜上,在薄膜上分子探针与被签定的核酸、蛋白质分子发生反应。
4、胎盘屏障:由插入胚胎与母体循环之间几层细胞组成,阻止化合物进入胚胎,保护胎儿,其影响因素有物种、孕期。
5、指示生物:就是对环境中某些,包括污染物的作用或环境条件的改变能较敏感和快速的产生明显的物质。
另定义:环境中对某些物质(包括环境中的污染物)能产生各种反应或信息而被用来监测和评价环境质量的现状和变化的物质。
6、肾脏血浆阈:当一种化合物在血浆中的浓度增高到一定程度时,主动转运系统可呈饱和状态,即使血浆浓度再增高,XB在尿液中的浓度也不再随之增高,此时血浆中的浓度。
7、微型生物群落监测法:微型生物群落是水生态系统内重要组成
部分,是指生活在水中的微小生物,包括藻类、原生动物、轮虫、线虫、甲壳类等。
常用的方法1969年由美国学者凯思斯等人发展和创立的聚氨配泡沫塑料块法,又称PFU法(polyurethane foam unit)
原理:用PFU法得到的原生动物群集过程是群集速度随着种类上升而下降,集群速度与种类数的交叉点就是种数的平衡点。
8、一相反应:第一阶段:又称Ⅰ相反应,包括氧化、还原和水解
反应,目的是引入极性基团,将脂溶性物质转化为极性化合物→易溶于水,使其可能进行结合反应
二相反应:第二阶段,结合反应(conjugation reation),是Ⅰ相反应产物与某些内源性化合物结合,水溶性上升,排出体外是一种解毒反应。
9、酶的诱导(induce)
有些XB可使某些代谢酶系统活力增强,或使酶含量增加,因此促进了其它化合物生物转化过程加速或增强
如:苯巴比妥、氯化烃类杀虫剂、多氯联苯化合物和芳香烃类化合物等。
10、酶的抑制(inhibit):一种外来化合物在体内的生物转化过程受另一化合物的抑制。
有竞争抑制、非竞争抑制。
11、血脑屏障:机体阻止和缓解化学物由血液向脑和神经系统分布的一种机理。
对外源化学物质的渗透性较小,对毒物进入中枢神经系统有阻止作用。
12、转基因生物:通过人为的在生物体的遗传物质DNA上进行外源基因的插入或移位改造等手段,使该生物体具有了编码某些新的人们所期望的生物学特性的基因或基因组,这种具有转入外源基因的生物称之为转基因生物。
13、活性污泥:就是由细菌、原生动物等好氧微生物、夹带某些兼性厌氧微生物与废水中悬浮物质、胶体物质混杂在一起形成的呈黄褐色具有吸附分解有机物能力的絮状体。
14、微宇宙法:微宇宙法又称为模型生态系统法(model
ecosystem)。
包括自然微宇宙(natural microcosms)和人工微宇宙(artificial microcosms)两大类
利用微宇宙法可以系统地观察与评价生物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甚至生物圈对自然变化和人为变化所产生的反应。
15、DNA体外扩增:
1)95℃1min,双链单链
2)55℃1~2min,让引物与模板配对
3)72℃在TaqDNA多聚酶作用下,适当条件下四种单核苷酸配对。
4)分离:电泳分离
16、矿化作用:指污染物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彻底分解为水、二氧化碳和简单的无机化合物如含氮化合物、含磷化合物、含硫化合物和含氯化合物等的过程;是环境污染物降解的最佳方式,可以彻底消除有机有毒污染物的环境污染作用。
17、共代谢作用:只有在初级能源物质存在时才能进行的有机化合物的生物降解过程。
大多数降解性微生物是通过共代谢作用来降解污染物的。
18、原位生物修复(in situ):就是污染现场运用生物工程技术方法处理污染的技术。
是采取就地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案,无需将污染物转移。
19、最小生存种群:(MVP minimun viable population ):免遭灭绝而必须维持的最低个体数目。
20、微粒体混合功能氧化酶
(microsomal mixed function oxidase system)
由多种酶构成的多酶系统。
特异性很低,其特点是反应中需要一个氧分子,其中一个氧原子被还原为水,另一个氧原子与底物结合,故称为混合功能氧化酶。
主要分布在肝脏。
二、问答题
2、外来化合物在体内的四种贮存库
血浆蛋白:亲脂性的有机物(特别是具有大的亲脂性基团的有机酸、有机碱),结合可逆(主要是氢键、离子键、范氏键),并且平衡会被打破
肝、肾:浓度远超过血浆,肝脏富集毒物的能力与其主动转运系统和肝细胞内蛋白结合能力有关。
举例含巯基蛋白
脂肪组织:脂/水分配系数大的毒物,如DDT、PCB
骨骼组织:骨骼是一种代谢活性较低的惰性组织,骨骼作为贮存库的两面性
3、转基因生物的影响
1)转基因工程技术过程的安全
是目标基因和标记基因是否可能失控而使转基因作物成为不可控野草,转基因动物成为不可控动物,转基因微生物成为不可控致病菌;
是外源目标基因在受体生物DNA上的插入是否会激活原沉默的有
害基因并引起有效表达,从而使受体生物成为对人类有害的生物;目标基因进入非目标生物如人、动物、植物后是否可能成为新的致病、致死因子
2)转基因生物的环境生态安全性
转基因生物,如植物,与非转基因生物之间的任何基因都可通过自然杂交或人工杂交途径相互转移→“超级杂草”
在逆境中,抗逆转基因生物将明显显示出其抗逆特性而能良好生存→存在可造成生物单一化、生物多样性减小,生态危险
含有编码病毒序列基因的转基因作物中的病毒序列是否有可能发生重组的问题
对非目标生物的作用
转基因生物死亡后和转基因植物根系的腐解物都含有转入基因→人们所关注的视点
3)转基因生物产物食品的人类健康安全性忧虑
严格审批后上市的转基因食品应该说对人类健康不会产生威胁,起码可以说至今未见有人为因食用了转基因食品而发生疾病的报道 (1995年才有批准的转基因作物及其产物推广和上市 )
在转基因植物体内活化了的蛋白(如抗虫转基因植物的Bt杀虫蛋白是一活化的65ku-75ku蛋白) 于人、动物、鱼类和其他昆虫的作用如何?
在生物进化的历史长河中,生态平衡中起于青萍之末的微风有可能在进化的时间长河中放大成足以毁灭物种的风暴已不乏先例
4、对水环境的生物修复P370
5、生境片段断化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生境片断化是一个面积大而连续的生境被分割成两个或更多小块
残片并逐渐缩小的过程
原因:农田、铁路、公路、水沟、电线网络、树篱、防火道、农田、房屋建筑等
影响:限制活动范围
边际效应
6、抗性进化的代价
通常导致这些抗性品种在正常环境中的适合度下降:如果污染胁迫对种群中某些基因型的生存力具有选择作用→种群的抗
性进化将伴随有基因损失→抗性种群在新环境中将成为敏感
种群,如病虫害
资源配置变化使适合度下降:机体不同部分间的资源分配变化,如污染造成植物根/茎的改变;机体不同生理过程间的资源分配变化,如解毒物质的合成影响了生长、生殖的物质供给。
抗性特征直接影响其他正常生理过程:如机体因抗性特征的形成而产生的某些化学物质成分的变化可能具有多种生态学代
价→昆虫传粉、被取食
7、土壤重金属的植物修复技术和其局限性
植物萃取技术:也叫作植物富集技术,它指利用专性植物根系吸收一种或几种重金属,并将其转移、贮存到地上部分,然后收获茎叶,离地处理
植物固化技术:利用植物根吸收、沉淀或还原作用使重金属惰性化(流动性降低、生物可利用性降低、毒性降低)
局限:
需针对不同的目标污染选用不同的生态型植物
对土壤肥力、地理气候、水分、盐度、酸碱度、排水与灌溉系统等自然与人为条件有一定要求
一种植物往往只吸收一种或两种植物
通常矮小、生物量低、生长缓慢、生长周期长
腐烂、落叶返回土壤
修复时间长
局限在地表1m以内
8、耗氧生物处理和厌氧生物处理
9、活性污泥法和生物膜法
10、农药降解菌的筛选:目前关于农药生物修复的研究
多集中于细菌方面,真菌因其卓越的降解农药能力正
逐渐引起人们关注:
从受农药污染严重的土壤中筛选分离具优良性状的菌种:目前采用最多的一种方法
定向培育优良菌种:在土壤中通过人为多次施药,培育可降解该农药的微生物,从中分离出高效菌株
诱变育种
1、污染物通过生物膜的方式及其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