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概论四川大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实学 术需求:
其次是西方文学 理论在中国的攻 城掠地和话语霸
权趋势;
再就是,现代 中国文学研究追 求自我突破和现 代性发展的使命 感和迫切愿望。
为了实现文学研究在21世纪的现代突围,中 国学界可以说是情不自禁地走向了比较诗学。
LOGO
第二节 比较诗学的学科建构
一、比较诗学的历史与现状 二、比较诗学的基本方法与研究类型 三、研究案例分析
中国现代意义上的比较诗 学研究却是五四前后才有 的事情,迄今为止的研究 大约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非学科化建构时代 :王国维的《红 楼梦评论》、《人间词话》等著述, 鲁迅的《摩罗诗力说》、朱光潜的 《诗论》和钱钟书的《谈艺录》等
论著。
学科化建构时代:刘若愚的《中国文 学理论》和叶维廉的《比较诗学》。 曹顺庆的《中西比较诗学》、刘小枫 的《拯救与逍遥》、张法的《中西美 学与文化精神》、张隆溪的《诗无达 诂》、黄药眠、童庆炳主编的《中西 比较诗学体系》、乐黛云、叶朗、倪 培耕主编的《世界诗学大辞典》等。
亚里士多德 贺拉斯
布瓦洛
黑格尔
康德 鲍姆嘉通
LOGO
现代比较诗学
20世纪以来大规模的中外学术交汇,诗学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都发 生了根本性变化。诗学:在理论层面上所展开的关于文学问题的 专门研究,譬如从本体论、认识论、语言论、审美论或者从范畴 论和方法论等思路去展开的学术性研讨,也包括理论之间相互交 流关系和跨学科关系的研究等等。
(2)对特色理论和批评话语方式的跨文化汇同研究,譬如对中国诗学 “通感”和“人化批评”的研究,对“文气”、“兴”、“隐喻”的研 究等,都有力地突显了这些理论话语的普遍意义和价值。
LOGO
(二)比较诗学的基本方法与研究类型
反思:
学术文化 身份
问题意识方 向
基本方法学 建立的关系 和特征问题
缺乏“文化自觉” 。
从非学科化零散研究逐步向学科化的系统研究整 体推进的发展格局。
LOGO
既有的研究和成果:
(1)不同基本概念和范畴的比较研究,譬如中国的“道”与西方 “逻各斯”的比较,中国的“虚静”与西方“距离”的比较。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比较文学概论
四川大学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
主 讲: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比较文学概论》教学团队
第八讲 比较诗学
主讲人:王晓路教授
四川大学文学与LO新闻G学O院
本讲纲要
第一节 诗学范畴的历史生成 第二节 比较诗学的学科建构 第三节 走向比较诗学的新疆域
四川大学文学与LO新闻G学O院
看这些理论之间哪 些可以兼容,哪些 是各自的特色,哪
些是互补的长处
认识自己, 减少误会, 理解对方, 互识互补, 共同发展
从理论运用的失效和困扰,进而走向理论的对话, 再进一步走向比较诗学,这或许正是中西比较文学学 科发展和深化的必由方向之一。
LOGO
首先是近代以来 中国诗学和文论 传统在世界文学 研究格局中的被 矮化和被忽略;
四川大学文学与LO新闻G学O院
二、比较诗学的学科建构
从跨文化和全球化学术视野去展开,有关不同 文化间相关文学理论和批评方法问题的专门性 比较研究领域。
“跨文化” 立场
“对话性”问 题意识
“多语种” 和“跨学科”
知识背景
比较方法论
国际性研究视 野
LOGO
(一)比较诗学的历史与现状
中国比较诗学的发轫,可 以远溯到佛经翻译“格义” 和《圣经》译解“况义” 的时代。

论中的“风骨”概念、“有”“无”概念;印度文论中“味” 概念;日本文论中的“物哀”、“幽玄”概念等等。


构建一种对话协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调机制,搭建一个

讨论问题的平台,

共同来讨论不同文

化、语言和族群之

间的文学理论问题,

这就是“比较诗 学”。
LOGO
回到各自文学批评 理论的传统本身, 检讨理论本身的合 法性问题和适用度
一般讲,它不像文学批评那样去阐释具体作品, 也不像文学史那样去对作品做历史评价,而是 关注和研究文学存在的理由、价值和文学意义 产生的范式、途径、方法,以及文学的语言性 存在条件、文学的审美阐释模式等。
LOGO
(三)理论跨界失效与比较研究需求
19世纪没有得到应有 的发展,主要原因: 实证性的影响研究占 主导地位,排斥审美
不过,诗学在 中国古代更广 泛的涵义则主 要是指以历代 诗歌作为讨论 对象,论及关 于诗歌创作、 欣赏、批评, 以及由此引发 的一系列文论、 美学和思想文 化问题的普遍 研究领域。
LOGO
(二)诗学概念的中西区分
亚里士多德《诗学》的内容具有典范性,是西方诗学的代表性著作。贺拉斯的 《诗艺》,布瓦洛的《诗的艺术》等学者著述的发挥,以及鲍姆嘉通 (Baumgarten,1714—1761)、康德和黑格尔等美学的创造性阐发和理论 提升。
四川大学文学与LO新闻G学O院
第一节 诗学范畴的历史生成
一、诗学概念的古今差异 二、诗学概念的中西区分 三、理论跨界失效与比较研究需求
四川大学文学与LO新闻G学O院
(一)诗学概念的古今差异
在中国古代以至近代, 所谓诗学,首先是指 一种比较专门化的研 究领域,即所谓《诗 经》之学,也就是研 究诗经的学问。 《诗经》自先秦以来 便被称为“五经”之 一,对他的研究属于 所谓经学范畴,唐代 专设所谓诗经博士为 世立教,此后就习惯 将诗学专指《诗经》 研究之学。
性的评判。
20世纪70年代以后以 美国为代表的新学术 范式 “平行研究”大 行其道,推动了比较 诗学的机遇性发展。
LOGO
理论失效现象
理论放大失效
• 比如用精神分析和 原型批评的方法来 分析中国古典诗歌。
逻辑演绎失效
• 理论系统和概念本 身的内在逻辑和关 系结构问题。
LOGO

譬如西方美学中的“崇高”概念、“悲剧”概念;中国古代文
比较诗学是比较文学研究不断克服学科史上的实证主义关系研究的 偏执和西方中心主义的局限,在全球性对话中走向研究深化和理论 提升的必然,也是中国比较文学发展的重要特色之一。
钱钟书曾经指出“文艺理论的比较研究即所 谓比较诗学(comparative poetics)是一个 重要而且大有可为的领域。”
法国学者艾田伯半个世纪前就预测:“历史 的探寻和批评的或美学的沉思,这两种方式 自视恰好相反,而事实上却应彼此补充—— 如此,比较文学便会不可抗拒地引向比较诗 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