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为政篇读书心得3篇

合集下载

关于论语为政篇心得体会

关于论语为政篇心得体会

关于论语为政篇心得体会《论语》作为中国文化最具有影响力的代表作之一,《论语》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和世界文化交流中占有重要位置。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论语为政篇心得体会,供你参考!论语为政篇心得体会篇1(1)天子要垂拱天下,就要代表人民的利益,实行仁德政治。

这一篇由为政开始。

主要谈论如出世立身,施展自己的社会职能。

政指的是政治,也就是政府治理,君主是天之子。

政府也就成了天下万邦的中心,万民百姓仰慕肃敬。

如果天子能够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实行仁德政治,百姓就会像众星一样环绕北斗一样。

而天子则能垂拱而治天下。

(2)孔子讲述了自己实践道德人生的经历和过程。

提出了道德礼教治国的可行性。

(解释孔子的经历)他从十五岁开始学习礼仪道德。

三十而立是说礼仪道德经过十五年的学习和实践,已经有了初步的成就,说明从礼仪道德的学习和实践阶段,进入了传播和教化的时期,有了真正克已复礼的事业,四十而不惑,说明经过十年的传播和教化,在学中知不足,在教中知困,而且有不足就补充,有困惑就解决,十年之后,便可以教学相长,左右逢源,游刃有余,无所困惑了。

五十而知天命,是说自己再经过十年地教化传播,便知道天地自然的命运以及自然所赋予万物人类的命运,六十而顺耳,是说再经过知道天命而作的十年,从而使自己所听到的一切都觉得顺当了。

当你明白了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时候,你就不会再执着什么了,耳朵也就顺了。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说的是凡所行事言语,如同自然中的春夏秋冬一样,无善无恶,无人无我,没有规矩,也没有无规矩,自由自在无不合乎规矩。

(3)孔子对颜回的认识颜回是孔子的得意弟子,但整日与孔子相对言语,却从不提出问题,没有积极的反应,好像大义,什么都懂,好像愚钝但并不愚蠢,这种境界就如老子说的大智若愚,由此引发开去,只要你观察所走的路,再看到他所安心立命的事业,什么东西都隐瞒不了的。

(4)对温故而知新的解释温故而知新,是一个并列句,是说温习探索过去的史实,并且知道新近发生的事情。

论语心得体会总结(优秀8篇)

论语心得体会总结(优秀8篇)

论语心得体会总结(优秀8篇)论语心得体会总结篇1《论语》这本书虽然只是一些只言片语和对话,语录,但却包含了文,史,哲,人生,教育,社会生活等多方面,内容丰富.《论语》中的一些经典名言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巧言令色,鲜矣仁.""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我比较熟悉,但文言文件精炼的语言中却已经蕴藏着很多的道理在里面,这本书中每句话后面都配上了译文,每篇后面都附上评点,让读者更容易接近孔子从中学会一些做人的道理,懂得如何去为人处世.《学而》一篇中孔子谈到孝悌忠信等行为规范和做人的原则.比如"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在孔子看来,孝弟乃做人立世之根本.每个人如果对父母不尊敬侍奉;对兄长不听命维护,社会就乱套了.君将不君;国将不国……孝,悌,忠,信,是孔子经常涉及到的命题,也是孔子用以衡量做人的尺子,他心中正人君子的美德.用今天的道德标准衡量,这些虽然并不是全都适合,但基本是合理的.必竟跟封建社会不一样了,现在的人有了自己的规范,例如我们反对古人的"愚忠""愚孝".几千年过去了,孔子在做人与学习的关系问题上,所强调的做人第一,首先做好人,到现在依然受到肯定.《为政》一篇也谈到了人生的修养.孔子把孝的问题,礼节的问题,忠信的问题,义勇的问题看得很重.认为一个人不具备这些品格,就谈不上有道德,也就无法立足于社会,更无法治理国家.另为孔子对许多日常言行举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如"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止,是知也."孔子像我们强调了做人要实事求是,别不懂装懂."先引其炎而后从之."则交到了我们要有重视实际的求实精神."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表露出孔子轻言重行的倾向.我们可以从这些言论中学到孔子的思想,而对于我们当代人的人生取向也是有很大指引.《论语》所带给我们后人的启迪和价值时说不尽的,有空休闲时真该拿出来读一读.论语心得体会总结篇2通过学习于丹《论语》心得讲座和董事长《致全体党委委员的一封信》,我感触颇深,受益非浅。

论语为政篇读后感

论语为政篇读后感

论语为政篇读后感《论语》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录,是中国古代儒家哲学的重要经典之一。

《论语》中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包括他们的思想、道德、政治、教育等方面的观点和见解,对中国古代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阅读《论语》,我深深感受到了孔子的博大智慧和深厚学识。

他的言行举止,处事态度,无不体现出他对道德、人性、政治、教育等方面的深刻思考和独到见解。

他提出了“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经典论断,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思想遗产。

他的思想贯穿于整个《论语》之中,成为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重要代表,对后世的影响深远。

在《论语》中,孔子对政治的看法也颇有独到之处。

他认为,政治的根本在于德行,一个政府如果没有良好的道德风尚,就无法行使其职责。

他主张君子为政,强调君子应该以德治国,以礼治人,以仁爱待人。

他还提出了“民为重,君为轻”的政治观点,强调君主应该以民为重,尊重民众的权利和利益。

这些观点对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后世政治家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另外,《论语》中还包含了丰富的教育思想。

孔子主张“教无常师”,强调学习的重要性,提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学习方法。

他还提出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教育理念,强调学习应该虚心向他人学习,不断进取。

这些教育思想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后世教育家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通过阅读《论语》,我深刻感受到了孔子的博大智慧和深厚学识,也对中国古代儒家思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论语》中的思想观点,对中国古代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后世政治家、教育家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希望我们能够从《论语》中汲取智慧,不断进取,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自己的贡献。

论语别裁读后感为政篇

论语别裁读后感为政篇

论语别裁读后感为政篇以下是整理分享的论语别裁读后感为政篇的相关文章,欢迎阅读!!!!论语别裁读后感为政篇篇一国学大师南怀瑾对《论语》的别解确实令人耳目一新。

回想到初中年代初次接触《论语》一书,特别是《学而》一章,我一直只是机械地理解,但是此次经南怀瑾大师一点化,可谓是茅塞顿开,顿时生出无限的感叹出来。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以前只是从字面上理解:“学习而能经常地复习,不是很愉悦的事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的事吗?别人对自己不了解而不怨恨,不是君子的胸怀吗? 可是南怀瑾大师却完全超脱了字面,敢于质疑自古以来沿用的朱熹的研究成果,强调回归原著,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品味《论语》。

虽说《论语》是本古书,可是南怀瑾却将它巧妙得与时代接轨,读来朗朗上口。

对于《论语别裁》,南怀瑾大师可谓用心良苦,内容涉及古今中外、各行各业、小学生到大学者,一个个恰到的鲜活的例子,犹如一剂剂催化剂,令人品味之余多了几分感慨。

孔子的学问即是做人的学问,一点不错。

南怀瑾大师仅就《学而》一章已经阐述了各个阶级,各种角色做人的道理。

目前我还只是一个普通的在校大学生,也就就自己的生活谈几点感想吧。

初入大学,我们仿佛笼中之鸟重获新生,自由得在空中翱翔。

可是天空广阔了,鸟儿便失去了方向,人也如此。

很快,我们就在人生之路上失去了方向,厌倦了每天重复的虚度光阴,时常不禁想到高中那段目标明确的奋斗生活,总算有点体会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快乐了。

尽管南怀瑾提到:其中“学“的含义不是我们通常理解的学习,学问。

而是做人做事的方法和原则,所以孔子又有每日三省其身之说。

就是告述我们,经常的反省自己做人做事的方法,既有自我批评,也有自我肯定,如是,人方能得到提高,这难道不是一件很开心的事吗?但我觉得“悦是相对的,只有经历了失去的痛苦,才会回味曾经拥有的快乐。

时习之,时而回味之,快乐自会油然而生。

论语心得为政第二

论语心得为政第二

为政篇第二2.1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孔子说:「以德行来治理国家,就像北极星一-样 ,安坐在它的位置上,其他星辰环绕着它而展布。

」「为政」的人,广义的是一切政治上的领导人。

狭义的是各国的君主。

治理国家要做的事情很多,方法也很多,根本的方法就是以『道德』来治国。

「道」指的是人人都有的『本性』,『本性』起作用的话就是「德」。

『本性』里一切的能力、一切的学问通通有,『万德万能』,它『用』出来的时候,一切都是合乎道理,不用学,不用思考就能用,就能解决所有的问题。

所办的事情,都是有利于天下人。

譬如北辰,「北辰」是什么呢?有两种讲法,一个是地球的北极遥遥相对的太空。

一种讲法是北斗七星。

天空,比指北斗七星要好。

「众星共之」天空那一处是不动的,周围的无数的的星球都围绕在这个天空的四周都来拥护你。

以『道德』为根本,教学生、教一般民众,就是要让他认识自己有『本性』,每个人都能受到这种教育的话,他和人家相处,彼此待人接物都是有『道德』的,都是替人家来着想,而不是为自己来着想。

一个国家的民众,养成有这样好的『道德』,这个国家就国泰民安。

1、老子的无为是顺其自然。

孔子的无为是各安其位。

德治、无为而治根源在于人性向善。

2、德不孤必有邻。

3、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4、人人开发本性,世界大同。

2.2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孔子说:「《诗经》三百篇,用一句话来概括,可以称之为「无不出于真情」【诗经】一共有三百零五篇,另外还有几篇有名没辞。

「蔽之」古人有好几种的解释,当当字讲、当塞字讲、当断字讲,意思都是差不多。

用现在的话就是包括、概括的意思。

「思无邪」一种是把「邪」当邪正讲,「思」当思想讲,三百篇诗,思想都是纯醇正的,没有邪的。

另一种讲法是根据?【诗经】里『鲁颂』有一句「思无邪」,这个「思」字是个语助辞,没有实际的意思。

「无邪」的『邪』字跟『徐』字通用的,「无邪」就是『无虚』,「虚」是虚假。

论语为政第二读书心得3篇

论语为政第二读书心得3篇

论语为政第二读书心得3篇a;在《论语为政篇》中孔子谈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下面是带来的论语为政第二读书心得,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篇一:论语为政第二读书心得原以为上《论语》课定会比之前的课轻松一些,没想到老师给同学们一个下马威。

课上我努力想听懂,却发现很难。

课后,又认真听了陈赟老师的录音,总算获得了更多的信息,无耐要想消化其中的全部内容,已不是听几遍能解决的问题。

然而,就我能够听到的信息,我感觉已非常有收获。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

这句在中国妇孺皆知的话,在千百年的流传中,特别是近一百年全盘西化的进程中,现代人眼中孔子和他说过的话已经被以讹传讹,偏离了甚至失去了它本来想要传达的意思。

如今在书院得以知道它们的本来面目,作为中国人,感到无比的欣慰,骄傲和自豪。

被纠正的观点之一:孔子分享的是自己在每个年龄阶段的生命感悟,并不是每个人或大部分人到了那个年龄,孔子所说的对生命的感悟和体会便会自然而然发生。

如三十而立,四十不惑。

现实生活的事实确是三十不立,四十越来越惑的情形到处可见。

唯有把学习作为生命的必需,才会为生命进入到不同阶段提供了可能。

陈老师说学习是那样自然,就像呼吸,就像吃饭,这也是《论语》开篇是《学而》的缘故。

被纠正的观点之二:孔子何以和佛教的释迦摩尼相提并论。

在我看来,孔子相比于释迦摩尼和耶稣更加真实,因为真实,便不会有像神那样崇高和伟大。

在其他地方都有主流的教派,唯中国没有。

因为宗教代表着信仰,人没有信仰是可怕的。

中国人的信仰是什么?孔子没有被供在殿堂里被大家膜拜。

孔子通过言传身教,他的一举一动本身就是一本教科书,他分享的是,经过他的弟子“体证”,得以流传下来的“有德之言”。

这和其他各种教派只针对教徒说教是不一样的,孔子面向的是所有人,所有处在不同精神层级的人。

这也是中华文明区别于其他文明的地方。

被纠正的观点之三:作为普通人,可能这一辈子都永远达不到六十和七十的境界。

论语《为政以德》心得

论语《为政以德》心得

论语《为政以德》心得论语《为政以德》心得(精选5篇)《论语》中提倡的是狡猾、严谨的学习态度,肯定要反复学习旧的学问,从中就会学到新的学问!犹如在酷热下品尝那苦中略带一丝凉爽的槟榔!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论语《为政以德》心得,盼望能给大家带来关心。

论语《为政以德》心得(篇1)《论语》是我国经典读物,涵蕴了我国的文化经典。

俗话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用精短的语言告知我们怎样与伴侣交往、怎样孝敬父母、怎样解决事情、怎样……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是在说:“孝顺父母,服从长兄,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

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爱造反的人,是没有的。

君子用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

孝顺父母,服从长兄,这就是“仁”的根本。

“义”是在仁的基础上理解的,即:一个人在社会中要做到为人所想,去关心别人“礼”让我想到孔子的一句名言“克己复礼”!大家要是都谦让一点,不就好了吗?“智”我觉得就是知人之言为智!也就是明白别人的道理,使自己更好的向前进展!其实,我们现在都是在学习前人给我们留下的阅历!我们只有了解了其中的道理,才会明白自己在社会上的意义!当然对身边人的看法应当是选择好的,有利于个人与社会进展接受!“信”是我们始终在提倡的诚信。

从我们的先祖开头就提倡“信”,而当今社会有时却缺失了传统文化的美德!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应当学习、发扬《论语》中的道理。

这样我们才能做一个“少年君子”我们要想真正的建立和谐的社会,没有仁义礼智信不行的!盼望我们的国家越来越美妙,社会越来越和谐!论语《为政以德》心得(篇2)我爱世界上每一本有用的书,我也意识到,任何一本书的精髓只有经过反复阅读、啃咬和食用才能真正获得。

”吃《论语》就是这样一个过程:从想吃,到嚼,再回味,香甜可口,清爽爽口,真的很欢乐。

合上书,仿佛能闻到芹菜的香味从中溢出,我沉醉在《论语》的话语中。

论语为政篇读书心得3篇

论语为政篇读书心得3篇

论语为政篇读书心得3篇《论语》为政篇,是学而篇的一个延续,学习之初要有美德,学习运用中,美德之用也是无法或缺的。

下面是店铺带来的论语为政篇读书心得,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篇一:论语为政篇读书心得在《论语为政篇》中孔子谈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两句话的字面意思是君主以道德教化来治理政事,就会像北极星那样,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用法制禁令来引导百姓,使用刑法来约束他们,老百姓只求得免于犯罪受罚,却失去了廉耻之心,用道德教化引导百姓,使用礼制去统一百姓的言行,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也就守规矩了。

以上可以看出孔子的治国方针是重道德而忽视刑罚,法制的作用,如“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所说,他认为只要周君用道德来教化,诸侯就像众星围绕北极星一样来拱卫周朝,也就是垂拱而治。

也可以看出孔子只想着维护周朝的封建统治而不重视百姓,像希腊雅典制定法律是用来维护公民的权利,而这的刑罚是用来维护封建统治,这就是东西方民主思想的不同。

孔子“以德治国”的理念在当今社会依然是重要的,一个名叫“小悦悦”的幼小生命,连续被两辆车碾过,旁边的路人竟然熟视无睹,任由其身受重伤,最终不治身亡。

可见道德的重要性。

然而越来越多的老人假摔骗钱,就需要公安部门必须依法严惩,拒不姑息,应当追究法律责任。

只有提高了“假摔”骗钱的违法成本,才能让“假摔”者安分守己,保护本以薄弱的公众道德。

由此只有将道德和法律相结合,把法律作为约束行为的一个底线,提高道德水平,社会才会更加和谐。

篇二:论语为政篇读书心得《论语》为政篇,是学而篇的一个延续,学习之初要有美德,学习运用中,美德之用也是无法或缺的。

如开篇第一句“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用道德来治理国家才会使自己像北极星一样,别的星辰都围绕它。

就说明了,德的重要性,这也说明为政之人同样也需要有诸多的美德才可达到,此种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为政篇读书心得3篇
《论语》为政篇,是学而篇的一个延续,学习之初要有美德,学习运用中,美德之用也是无法或缺的。

下面是带来的论语为政篇读书心得,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篇一:论语为政篇读书心得在《论语为政篇》中孔子谈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两句话的字面意思是君主以道德教化来治理政事,就会像北极星那样,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用法制禁令来引导百姓,使用刑法来约束他们,老百姓只求得免于犯罪受罚,却失去了廉耻之心,用道德教化引导百姓,使用礼制去统一百姓的言行,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也就守规矩了。

以上可以看出孔子的治国方针是重道德而忽视刑罚,法制的作用,如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所说,他认为只要周君用道德来教化,诸侯就像众星围绕北极星一样来拱卫周朝,也就是垂拱而治。

也可以看出孔子只想着维护周朝的封建统治而不重视百姓,像希腊雅典制定法律是用来维护公民的权利,而这的刑罚是用来维护封建统治,这就是东西方民主思想的不同。

孔子以德治国的理念在当今社会依然是重要的,一个名叫小悦悦的幼小生命,连续被两辆车碾过,旁边的路人竟然熟视无睹,任由其身受重伤,最终不治身亡。

可见道德的重要性。

然而越来越多的老人
假摔骗钱,就需要公安部门必须依法严惩,拒不姑息,应当追究法律责任。

只有提高了假摔骗钱的违法成本,才能让假摔者安分守己,保护本以薄弱的公众道德。

由此只有将道德和法律相结合,把法律作为约束行为的一个底线,提高道德水平,社会才会更加和谐。

篇二:论语为政篇读书心得《论语》为政篇,是学而篇的一个延续,学习之初要有美德,学习运用中,美德之用也是无法或缺的。

如开篇第一句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用道德来治理国家才会使自己像北极星一样,别的星辰都围绕它。

就说明了,德的重要性,这也说明为政之人同样也需要有诸多的美德才可达到,此种效果。

围绕德这个主题,《论语》为政篇讲到何为孝,讲君子不器,讲信之重要性,德是为政之源,使看似散乱的为政篇,主题鲜明,条理清晰。

在德的主题下,又穿插了学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是我们耳熟能详的经典谈论学习的名言,很难和为政相联系,但是无论做什么,都需要不断地进行学习,都是学习、实践、思考,再学习、再实践,在思考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是学与思的结合,只有如此才可以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

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从孔子对颜回的评价就可得知,只要懂得学与思的结合就没有愚蠢的人。

孔子言传身教,以自身所感教育学生,学与思的结合受益终身,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说,我十五岁有志于学习,三十岁说话做事都有把握,四十岁不致迷惑,五十岁能领悟天命,六十岁一听别人言语,便可以分别真假,判明是非,七十岁能随心所欲,有任何念头不会越出规矩。

因此德是做人之先,成事之基,学与思是达到成事目的的必经之路。

篇三:论语为政篇读书心得和第一篇学而篇比较起来,个人觉得第二篇为政读起来难度就大了很多。

第一篇其实只要明白了学问指的是做人的道理,则每一句都可以理解它的用意。

但是第二篇中,除了几个句子是真正正面谈到政治外,其他说的似乎都是与政治没有关系的东西。

为此,我也专门去查了政字的意思。

在古文中,政也通正用,所以我就在想,这里是不是孔子还是在讲做人?讲如何做一个正直的人?不过很快我认为这样解释是很牵强的。

其实为政就是讲如何来当政,很明白不过。

不过南怀谨先生的一句注释也值得我们注意:《论语》中讲的是为政,不是政治。

孔子没有系统地去提出政治相关的概念。

根据这句注释去理解为政篇的句子,似乎开始有了一些头绪。

为政一共二十四句。

第一句讲的是为政的最高境界,然后用诗经的思无邪说明为政最需要解决的是思想问题,再后用自己的人生经历来说明为政需要丰富的人生经历。

接下来,用了好几句的篇幅讲孝,然后讲了一个为政者的修为问题,最后用一句话总结:为政者要有见
义而为的大勇,要有人溺己溺,人饥己饥的胸怀。

这样一看,为政篇的思路就很清晰了。

当然,这个思路是南怀谨先生的《论语别裁》中间理出来的。

我也曾试着去怀疑它,但是找不出比之更好的解释,所以我还是比较认可这个解释的。

为政篇有好几句话都是讲孝的,似乎与为政没有太大的关系,其实关系很大。

我国古代都是以孝治天下,所以在这里讲孝是有它的意义的。

这点在为政第二十一句中也得到了证实: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唯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

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在这一句中,孔子就明确说到:推行孝就是为政。

所以该篇中间出现了很多人问孝的情况,就一点也不奇怪了。

此外,孔子还讲到了一个为政者的基本要求:要周而不比,即不要偏心眼;要不器,也就是说要全面发展;要温故而知新,要且学且思,还不能钻牛角尖,等等。

不过,虽然为政不能翻译成做一个正直的人,但是可以看出,这些为政的道理,放小了看,也都是做人的道理,这点在后面的章节中也有体现。

所以我个人认为,《论语》总体讲的还是做人,还是学而篇说的学问。

不管是讲为政也好,还是后面讲礼、仁也好,孔子的主张都是从自身做人入手,就像第一章所讲的君子固本,本立而道生。

我想这也应该是学而篇作为开篇的原因吧。

整体来说,为政篇给我的启发不如学而篇多,可能是为政这个话题对我们这些一般人来说,没有如何做人更贴近。

不过在专家的解释
中,我还是体会到了《论语》文章布局的特点,对中间的一些话也还是有一些体会。

我想,只要能学到一点东西,也是很好的事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