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课程教学设计评比县二等奖 《烽火三衢》

合集下载

古诗三首《三衢道中》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古诗三首《三衢道中》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古诗三首《三衢道中》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三年级下册《三衢道中》教案教学目标:1.认识“逢、醇”等3个生字,会写“时、处”等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了解诗的大意,感悟诗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感悟诗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的感情。

教学难点:领悟在描写与山行过程及景物的特点。

教学准备:教师:本课的生字卡片、教学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自读古诗并理解诗的内容。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猜一猜:春天在哪里?学生交流收集到的有关春天的图片。

2.揭示课题,读诗题。

注意读准“衢”字。

3.解题:三衢道中是什么意思?诗人是在什么情况下写下这首诗的?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同桌互读,纠正读音。

说说诗中的字词的意思。

3.交流对诗的理解。

教师可引导学生交流收集的资料和图片,也可以根据课前布置学生查找诗人曾几的有关资料,了解当时写诗的背景。

如:三衢道中在什么地方?曾几是怎样的一个人?他当时是怎样的情况?等。

4.指导朗读:这首诗主要描写什么?表达怎样的情感?如何把这种情感读出来?5.配乐朗读、表演。

三、再读古诗,想象意境1.边读边想象诗中所描写的景色,感受诗人的情感。

2.小组内交流,把自己喜欢的部分通过朗读、想象用课件等形式展示出来。

3.全班交流:把自己喜欢的部分用语言描述出来,并说说自己喜欢的原因。

也可展示自己制作的课件。

重点引导学生体会以下问题:(1)“梅子黄时日日晴”这一句是什么意思?梅子黄时是什么时候?想想这是怎样的时候?引导学生结合自己查找的资料了解梅子黄时是江南梅雨季节快要过去的时候,也就是黄梅雨季结束时,这时候雨少而天气晴朗。

想想这个时候走在小路上会有什么感觉?该怎样读?体会心情,指导朗读。

朗读。

(读出感觉)是啊!感觉真好!22)“小溪泛尽却山行”这一句又是什么意思?你体会到了什么?这句是讲诗人赏完风景,接着在山路上行走,体现了一个“却”字,表现出诗人兴致很高,忘记了归路远近而忘了诗人本是要乘船返回出发地的怅惘心情。

《三衢道中》创新教案

《三衢道中》创新教案

《三衢道中》创新教案背景介绍《三衢道中》是一部著名的小说,讲述了中国明朝时期民间英雄与官府所进行的斗争。

这部小说自问世以来,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也成为了学习中国明朝时期社会生活与文化的重要文献之一。

然而,在教育领域中,针对《三衢道中》的教学往往过于传统,缺乏创新性,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思考能力。

因此,我们需要通过针对学生的特点与需求,创新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学习中得到启发,增强学习效果。

教学目标本教案的主要教学目标如下:1.学生能够了解《三衢道中》的背景、主要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对该小说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2.学生能够读懂、理解和分析小说中的文学语言、叙事技巧和主题思想,并能够通过写作和口头表达等方式表述自己的观点和理解。

3.学生能够将文学欣赏与生活、社会实践相结合,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念和世界观,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诠释和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与难点本教案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如下:教学重点:1.背景介绍和故事情节的了解和理解;2.小说中的语言风格、叙事技巧和主题思想的分析和理解;3.小说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和反思。

教学难点:1.如何帮助学生理解和分析小说中的文学语言、叙事技巧和主题思想;2.如何将小说中的艺术形象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提升学生的价值观念和世界观。

教学方法与策略根据教学重点和难点,本教案采用以下教学方法与策略:1. PBL(问题导向学习)通过PBL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小说中的问题和主题,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和思考能力。

具体操作为:教师提出一个问题或主题,学生通过阅读和思考,自主准备讨论材料,并在小组内进行探究性的讨论和分享。

2. 实践教学通过实际体验和实践活动,将小说中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践相结合,促进学生对小说中主题思想的理解和实践。

具体操作为:教师设计一系列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实际体验和感受小说中的情节,并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反思自己和社会的价值观念。

3. 讲座式授课通过讲座的形式讲解小说中的文学语言、叙事技巧和主题思想,帮助学生理解和分析小说。

地就天成的教学设计

地就天成的教学设计

《地就天成话物产》的教学设计廿里初中章雪雪【教材分析】本课选自衢州市七年级地方课程教材《东南阙里》专题三《三衢大地物产丰饶》第六课,主要介绍衢州丰富的物产及其形成的原因,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学情分析】初中的学生对衢州的物产有一定的了解,现实生活中有相关的体验,本课比较容易吸引学生,但是对丰富物产形成的原因及自然条件缺乏理解。

因此在分析自然条件是要层层深入,引导学生得出自然环境对物产的品质起到决定性作用的结论。

同时针对地方课程本学科的特点,要注意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激发学生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家乡的著名的特色物产及其主要特点。

2.指导学生从自然环境角度分析家乡特色物产的成因。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气候图、地形图的分析,培养学生读图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了解家乡的物产,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2.通过出谋划策的环节设计,激发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了解家乡的物产及分布 2.培养学生关注家乡,为家乡的发展出谋划策教学难点:从自然环境的角度分析家乡物产形成的原因。

【教学过程】[第一步——介绍物产]一、导入老师是外地人,我的家乡与衢州相邻,我家乡的特产是火腿和酥饼,我来自哪里?(学生一般都能回答出金华)可见,物产是一个城市的名片,那么衢州有哪些名片?老师国庆节要带礼物回家,你们有什么好的推荐?引出衢州的物产。

二、学生活动——分地区介绍衢州的特产。

龙游开化柯城衢江江山常山衢州农特产品展销会1.将班级学生进行分组,每组选择介绍一个地区的物产。

江山:蜂蜜、猕猴桃、金针菇、白鹅。

龙游:发糕、小辣椒、富硒莲子、黄花梨。

开化:龙顶茶、黑木耳、根雕、香菇。

常山:胡柚、猴头菇、索面、山茶油。

(当学生列举结束后,在ppt上呈现主要特产的图片,通过图片的冲击,能让学生的感官更加直接,印象更深刻)2.对物产进行小结,物产有什么特点,通过书本上P44的农特产种类图和中国特产之乡分布图学生能回答出物产种类丰富多样(在此过程中,通过物产的多样,激发发生对家乡的自豪感)[第二步——从自然环境的角度分析物产形成的原因]衢州属于什么气候类型,地形有什么特征?以衢州柑橘为例,分析自然条件对物产的影响?“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充分利用三张图:中国气候类型图、衢州市地形图、衢州市地形类型图,分析衢州自然环境对物产的影响。

古诗三首《三衢道中》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1

古诗三首《三衢道中》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1

古诗三首《三衢道中》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三年级下册《1三衢道中》教案教学目标:1.认识“逢、醇”等5个生字,会写“时、处”等12个生字。

正确读写“三衢道中1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3.感受诗情画意般的田园美景,体会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朗读、背诵。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教学准备:课件、生字卡片、搜集有关梅里古道的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去一处风景区参观。

(出示梅里风景区的图片)2.你们被这儿的美景吸引了吗?让我们来观赏一首诗《梅里行》。

(指名读)3.这是一首古诗,把梅里的美景描写得非常生动,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三衢道中》。

(板书课题)谁来读读这个题目?(指名读)4.学习古诗,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理解诗意,可以读、可以借助注释、还可以根据图片。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借助拼音读一读古诗,并找出带有理解性的注释。

(学生自学)5.谁愿意来读读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6.理解了诗意,现在你觉得诗中什么地方给你留下的印象比较深?并说说为什么?7.同学们的理解非常深刻,通过诗中的一些词语把一幅幅美丽的景色呈现在我们面前,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吧!(配乐朗读)8.可是作者在诗中要表达的情感却不是景色的优美,而是还带着一种淡淡的忧伤,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到诗中去寻找答案吧。

谁愿意接着往下读?二、解读全诗,体会情感。

1.结合注释理解第一句诗:首句“梅子黄时日日晴'’看似是一般写景的话,可是细细品评,却写出了诗人对江南初夏的惊奇赞叹之情。

谁能通过自己的朗读把这种情感表达出来?(指名读)2.理解第二句诗:“小溪泛尽却山行”,结合注释我们知道“泛”是指乘船在溪水中漂浮前行。

想想看,这是怎样的一种情景?再说说诗句的意思。

诗人是怎样把这种情景表达出来的呢?体会动词“尽”“却”的运用°(板书:乘船漂浮前行)3.理解第三句诗:“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鹉四五声。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古诗三首之三衢道中》优秀教学案例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古诗三首之三衢道中》优秀教学案例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古诗三首之三衢道中》的基本内容,理解诗句的字面意义,了解诗中描绘的自然景观和人文背景。
2.通过对古诗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古汉语词汇和句式,提高古诗文阅读理解能力。
3.培养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学会从诗的韵律、意境、情感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评价。
4.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尝试创作简单的古体诗,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语文实践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的环节,我首先会以一首轻松愉快的古诗朗诵作为开场,让学生在美的享受中自然过渡到新课的学习。接着,我会提出一个引导性问题:“你们去过美丽的山水之间吗?诗人是如何把这样的美景描绘出来的呢?”通过这个问题,激发学生对古诗描绘自然景色技巧的好学生小组讨论
在学生对古诗有了初步理解之后,我会组织小组讨论。每组选择一句诗句,讨论其意境、情感和修辞手法。学生在讨论中可以自由发表意见,共同探讨诗人的意图和表达技巧。我会巡回指导,给予必要的提示和引导,确保讨论的有效性和深度。
(四)总结归纳
讨论结束后,我会邀请各小组代表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通过这一环节,让学生在倾听他人观点的过程中,加深对古诗的理解。然后,我会对学生的讨论进行总结归纳,提炼出古诗的核心内容和艺术特色,强调古诗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4.通过学习古诗,让学生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培养环保意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融入《古诗三首之三衢道中》的学习,我将采用生动形象的情景创设方法。首先,通过多媒体展示三衢道中的美丽风光,让学生仿佛置身于诗中的场景,引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接着,我将以讲故事的形式,介绍诗人创作这首诗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能够更加主动地投入古诗的学习。

古诗三首《三衢道中》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古诗三首《三衢道中》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古诗三首《三衢道中》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三衢道中》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背诵并默写《三衢道中》这首诗,理解诗中的意象与意境,掌握诗的基本意思。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朗读、解读诗意等方式,引导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味和美感,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和热爱,让学生感受古代文化的魅力,增强文化自信心。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理解《三衢道中》的诗意,感受诗中的意境美。

2. 难点:把握诗中的意象与象征,理解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包含《三衢道中》的原文、译文、赏析等内容。

2. 录音设备,播放古诗朗读音频。

3. 学生自备《三衢道中》的诗歌资料。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三衢道中》的朗读音频,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味。

老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一首古诗《三衢道中》。

首先,我会播放这首诗的朗读音频,大家可以闭上眼睛,静静地感受古诗的韵味。

(播放《三衢道中》的朗读音频)(2)提问学生:你们对这首诗有什么感受?你们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老师:好了,音频播放完了。

现在,我想听听大家对这首诗的初步感受。

有没有同学愿意分享一下自己的感受呢?学生A:老师,我觉得这首诗很有意境,读起来感觉就像是在画中行走一样。

老师:很好,A同学,你捕捉到了古诗的一个重要特点,那就是它的画面感和意境。

那么,有同学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学生B:老师,我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曾几。

老师:非常棒,B同学!你预习得很好。

曾几是宋代的一位诗人,他的这首诗确实给我们展示了一幅美丽的三衢道中的风景画。

接下来,我们要深入学习这首诗,了解它的具体内容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希望大家能够积极参与,与我一同探索古诗的奥妙。

2. 学习新课(1)教师介绍《三衢道中》的作者、背景等信息,帮助学生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

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宋代的著名诗篇——《三衢道中》。

古诗三首《三衢道中》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古诗三首《三衢道中》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古诗三首《三衢道中》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三衢道中》教学设计一、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处于小学低年级阶段,他们的词汇量和生活经验正在逐步积累中,对自然环境和季节变化有一定的认知,但可能对古诗中描绘的特定季节景象和诗人的情感体验理解不深。

学生在语言表达和形象思维方面有一定的基础,但可能在抽象和细腻的情感捕捉上存在困难。

此外,他们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喜欢通过互动和游戏来学习,需要教师引导他们通过具体活动来感受和理解诗歌的意境。

因此,教学时应注重直观教学,借助图片、视频或实际的户外体验,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到诗歌的场景中。

二、教学目标1. 认知目标:学生能正确朗读并背诵《三衢道中》,掌握“梅、溪、泛、减"4个生字。

2. 能力目标:学生能理解诗歌大意,描绘出诗中所表现的初夏景色。

3. 感目标:学生能感受诗人山行时的愉快心情,培养对自然景色的欣赏能力。

三、教学重点1. 理解“小溪泛尽却山行”中“却"字的含义,体会诗人高涨的游兴。

2. 描绘诗中绿树黄鹂的景象,感受宁静的初夏景色。

四、教学难点1. 通过“绿阴不减来时路”理解诗人对景色变化的细腻观察。

2. 体会“添得黄鹂四五声"中黄鹂叫声带来的幽趣,感受诗的意境。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激发兴趣:展示梅子图片,提问学生是否知道梅子成熟的时间,引出“梅子黄时”的初夏景象。

①分享:教师分享自己小时候在初夏摘梅子的经历,描述梅子黄透时的诱人景象。

②引导联想:让学生分享自己对初夏季节的印象,如晴朗的天气、鸟语花香等。

2. 初步感知:教师朗读《三衢道中》的前两句,学生跟读,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①示范朗读:教师用轻松愉快的语气朗读,强调“日日晴"的节奏感。

②学生试读:学生模仿教师的朗读,注意“梅子黄时”和“日日晴"的停顿与重音。

③合作朗读:学生分组,一组读上句,一组读下句,共同体验诗歌的韵律美。

(二)字词解析与句意理解(1)字词注音与释义①注音练习:请学生跟读“梅”(méi)、“溪"(xī)、“泛”(fàn)、“减"(jiǎn)四个生字,强调“泛”字的读音。

古诗三首三衢道中,省一等奖优质课,第位老师,教案-古诗三首三衢道中

古诗三首三衢道中,省一等奖优质课,第位老师,教案-古诗三首三衢道中

古诗三首三衢道中,省一等奖优质课,第位老师,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并背诵《三衢道中》三首古诗。

2.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3.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古诗的朗读、解析、欣赏方法。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并背诵三首古诗,分析诗歌的形象、情感、表达技巧。

2.教学难点:诗歌的情感分析与表达技巧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老师带领学生回顾已学的古诗,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简要介绍《三衢道中》三首古诗的背景。

二、学习《三衢道中》第一首1.老师范读,学生跟读。

2.学生自读,理解诗意。

3.老师讲解诗歌的形象、情感、表达技巧。

4.学生讨论诗歌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5.学生背诵。

三、学习《三衢道中》第二首1.学生自读,理解诗意。

2.老师讲解诗歌的形象、情感、表达技巧。

3.学生讨论诗歌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4.学生背诵。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老师提问:《三衢道中》第一、二首诗歌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二、学习《三衢道中》第三首1.学生自读,理解诗意。

2.老师讲解诗歌的形象、情感、表达技巧。

3.学生讨论诗歌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4.学生背诵。

1.学生分享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和原因。

3.学生谈谈学习《三衢道中》三首古诗的感受。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老师提问:《三衢道中》三首诗歌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二、课堂练习1.学生完成《三衢道中》三首古诗的填空练习。

2.老师批改,讲解答案。

三、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第四课时一、复习导入1.老师提问:《三衢道中》三首诗歌的主题。

二、拓展延伸1.学生欣赏其他与《三衢道中》风格相似的古诗。

2.学生分享欣赏感受。

三、课后作业1.背诵《三衢道中》三首古诗。

2.写一篇关于《三衢道中》的读后感。

四、教学反思2.学生反馈对本节课的满意度,提出建议。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三衢道中》三首古诗,掌握古诗的朗读、解析、欣赏方法。

同时,学生也能够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培养对古诗的兴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烽火三衢》专题二教学设计龙游中学李静课标要求:浙江省地方专题课程要求“面向本土、来自本土、服务本土”,充分反映浙江的地方特色,帮助学生了解家乡的历史传承、风土人情,认识家乡社会发展的现状,感受奋发向上的“浙江精神”,尤其是帮助学生形成公民道德、保护自身、遵纪守法、民族团结、善待环境、重视国防等基本观念,提高学生的科学和人文素养,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家乡、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感情。

教学目标:1 结果性目标:1)学生能说出衢籍名将的姓名并能讲述其事迹;2)学生能理解并解释衢籍名将在特定历史阶段的选择。

2 体验性目标:1)学生能感受到衢籍名将的爱国情怀,欣赏其所作所为;2)学生应该以我们有这样的先辈而自豪,并形成对自己家乡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分析:重点:徐徽言、吕公良等五人的英雄事迹。

难点:徐徽言射死岳父,吕公良战败不肯脱下将军服的情感基础分析。

教学流程(包括活动设计):【导入新课】中华民族的奋斗史,也是一部血泪史。

在漫长的历史中,有众多英雄义士谱写了数不清的可歌可泣的事件,岳飞精忠报国,林则徐虎门销烟,戚继光抗击倭寇,董存瑞舍身炸碉堡……这些人、这些事,大家耳熟能详。

中国有太多这样的英雄,才成就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这些英雄中,我相信还有很多很多你们并不了解,有一些甚至没有留下名字,但是,我们的快乐是他们给予的,我们任何时候都要记得有过这样一些人。

在这些人中,有五个名字,你们也许熟悉也许陌生,但是今天过后,我希望你们能记住他们,他们是我们衢州人的骄傲—徐徽言、吕公良、汪业广、郑海林和范匡夫。

(板书:衢籍名将:徐徽言、吕公良、汪业广、郑海林和范匡夫)【讲授新课】徐徽言是现衢州市衢江区全旺镇人,我国的抗金名将,被金兵将领娄宿杀害。

粘罕因此事重惩娄宿,高宗震悼并两度追赠,朱熹赞其“忠贯日月”。

一个人能获得这么高的评价,他的人生之路绝对不简单,大多是充满艰辛和磨难的。

设问:徐徽言的一生经历了哪几次大的战争,面对这些战争,他的表现如何?(指导学生看书回答)教师归纳总结:徐徽言经历的边境战争很多,有三次是很能体现其性格的。

第一次是金兵围攻太原时,面对重重封锁,他主动请缨,解了太原之围;第二次是金兵进犯京都,河西三省被割让时,他挺身而出,收复失地且夺取两州;到了第三次,金兵专门出兵要除去徐徽言,他先射死投敌且来劝降的岳父,后烧掉守城器具欲自刎被部下所阻,最后不接受劝降被杀。

从主动请缨到挺身而出,最后慷慨赴死,徐徽言为了国家的利益,不畏强敌,奋勇抗战,是一位真正的勇士。

(板书)设问:在晋宁之战中,有一个细节,值得大家注意:河西三州被割让是事实,为什么徐徽言向众人宣告:“这个消息一定是有人假意传播的!”?这么义正言辞的谎言说明了什么?(板书)(请几位学生模仿徐徽言的语气来朗读徐徽言向大家宣告时的语言)(学生抢答,答案越多越好,最后大家一起分析)教师归纳:在行军打战时,需要一定的策略,民心所向是战争胜利与否的重要因素。

作为一个文进士出身的武状元,徐徽言非常懂得如何稳定民心,鼓舞士气。

这一举动与曹操当年讨伐张绣时“望梅止渴”的经典故事异曲同工。

设问:徐徽言的最后一战中,他射死了前来劝降的岳父,他是不是当真无情,在当时的情况下他是不是只有这一个选择?(板书)(三个学生一组表演这一场景,请两到三组)(学生四人一组进行讨论,一人做记录,分组回答)教师总结:徐徽言此举并不无情,恰恰体现了他对国家的情和爱。

他把国家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谁要是与此冲突,绝不留情。

在当时,他也别无选择,作为一个将士,他必须守卫国家的领土,他要用行动让敌人和下属知道自己的决心,以激起士兵奋勇抵抗的信心。

衢州历史上另一位“勇”字当头的抗战英雄是吕公良,开化县人。

他毕业于黄埔军校,是国民党军队将领,被日军视为“抗战派的中坚干部”,1988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追认为革命烈士。

他的一生是抗战的一生,最著名的一次战争是许昌战役。

设问:许昌战役中吕公良有哪些应战策略?在战役失败后,他是怎么做的?从文章中找出一些词来归纳这次战役。

(指导学生看书回答)教师归纳总结:吕公良从1944年3月下旬到5月1日为止,全力投入到这次战争中,他先做整训,要求做到“三好”,再杀汉奸表决心,虽在接下来的激战中被迫撤退葛和尚桥,但还是坚决抵抗,在日军有优秀兵力且毒气配合的情况下,亲自坐镇指挥,在伤亡惨重被迫突围时也不肯换下将军服,最终沙场捐躯。

(板书)设问:中国有句古话叫“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中国历史上换上便服弃都逃跑的皇帝都不在少数,宋高宗赵构、唐玄宗李隆基等等。

吕公良为什么执着于自己的一身将军服,不肯换便服逃跑?(板书)(男女学生进行竞赛式回答,强调没有标准答案,从多角度多方位去思考)教师归纳:吕公良是个军人,军人有军人的情怀,他不懂得所谓的“能屈能伸”,他把荣誉看得高于一切。

从他凛然正色的回答我们可以看出,沙场捐躯是军人的荣耀,临阵脱逃是小人的行径。

不能为了生死而失去民族气节。

设问:吕公良作为国民党军队的将领,为什么能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追认为革命烈士?这说明了什么问题?(板书)(学生分组讨论回答)教师总结:原因有两个方面:第一,吕公良虽然身份是国民党军人的将领,但是他首先是一位抗日英雄,他在抗日战争中所作出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第二,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论功行赏而不拘泥于身份地位,是一个民主的党,开放的党。

徐徽言和吕公良是战场上轰轰烈烈的英雄,接下来的这一位,相比之下人生就显得比较平淡。

他叫汪业广,他扎根马兰,奉行“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妻儿”的铁的纪律,默默奉献了大半辈子,见证了中国军事力量的强大。

设问:汪业广沉默的一生中,有哪些重大事件?(指导学生看书回答)教师总结归纳:1964年,汪业广见证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6年,参与了我国唯一一次导弹核试验;1967年,参与了我国首次热核武器(氢弹)试验,其间,还经历了总共几十次的核试验。

(板书)设问:人的一生中,能经历这些事很让人振奋,然而他却为此付出了大半辈子的时间,他的大部分生活都是琐碎、枯燥的,你认为值得吗?你愿意去做他所做的吗?(板书)(学生静思30秒,点名回答,注重考查学生个人的意见,适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教师归纳:大部分同学都认为值得,但却不愿意去做他所做的。

能忍常人所不能忍受的,这就是汪业广的伟大之处。

人的一生很短暂,有人认为要尽情享受,有人却愿意为了祖国、为了理想奉献自己的一辈子,认为这样人的一生才有价值,才不至于虚度。

人的想法指导人的行为,虽然汪业广所做的并不惊天动地,甚至是默默无闻,但是他能做到的我们普通人都做不到,所以他也是英雄。

另一个善于忍耐的英雄是郑海林。

他的一生很精彩,经历很丰富。

设问:一个人的成功从他的求学经历就可以看出一二,他的学习阶段是怎样度过的?(指导学生看书回答)教师总结归纳:郑海林的学校生活只有两个字—刻苦。

他如果在我们学校,绝对是最优秀的。

他求学两年,只去过一次南京,还是由于最亲的人来南京看他。

他连续两年被评为优秀学员,还上了学校光荣榜。

一个英雄,仅仅学业优秀是远远不够的,郑海林指挥过中苏战争,驻守过前线,还扑灭了中国历史上记载的最大的一次森林火灾。

(板书)设问:他所经历的这些事件,总结起来只有几个字,但是他付出的艰辛是我们难以想象的,具体的情形到底怎样呢?请大家用自己的请大家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它的经历。

(指导学生看书回答,适当评价学生的选词)教师点评:大家的描述都非常好,从你们的叙述“连续爆发冲突”“处于对峙状态”“大火一路蔓延”等我们可以看出他所处的环境是无聊,但是却充满了危险的,一刻也不能放松警惕。

他在那样的环境中一待就是十几年,这种坚持难能可贵。

设问:郑海林奉献了这么多年,却一直没有获得升迁,你如何看待这种结果?你觉得郑海林会在意吗?(板书)(分大组竞赛式抢答)教师归纳:一个人的奉献与他的职务不一定成正比,郑海林的奉献不是冲着职务去的,他是怀着一颗爱国心,深切地热爱着他的事业。

虽然很遗憾这么优秀的人没有被重用,但是我们相信郑海林不会在意有没有获得升迁。

如果一个人做每一件事,都怀着功利心,他是永远不会满足,永远不会快乐的。

相比徐徽言、吕公良勇字当头、为国捐躯,汪业广、郑海林远离人群、默默奉献,范匡夫是离我们最近的一个。

他虽然也经历过战争的考验,写下大量的战地通讯,但毕竟不是冲在最前方的战士。

他最为人称道的不是战争,他就生活在我们的身边,是当代干部的楷模。

“清正廉洁,光明磊落”八个字掷地有声,比较现在众多贪污受贿、锒铛入狱的领导干部,你就能知道范匡夫精神有多可贵。

设问:范匡夫作为一个领导干部,他是怎样对待亲人、战友和违法犯罪人员的呢?(指导学生看书回答)教师总结归纳:范匡夫对待亲人,是约法三章,三个“不许”,就连老父亲专程赶来也没有情面可讲;对待有严重经济问题的人员,就算压力再大,也秉承“勇气比办法更重要”,一定追查到底;他也重情重义,逢年过节为首长、战友送去自己的祝福。

在他眼里,公私清浊永远分明。

这样一个人,一个纯粹的人,在我们今天物欲横流的社会里,是不多见的,所以自然而然成了正面典型,所以2001年,中国大地上才掀起了“范匡夫热”。

(板书)设问:范匡夫最终成了一代名将,他本无意于此,由此你收到了什么启发,有什么感悟?(板书)(学生四人一组,讨论回答)教师总结:踏踏实实做好每一件事的士兵就能成为将军。

我们不能为了追求名利去奋斗,但是我们的努力最终会被看见,只要我们始终如一,永不放弃。

“出淤泥而不染”之所以被我们推崇,被我们赞美就是因为太难得、太稀有。

要做好一件事不难,难就难在要做好每一件事。

【本课小结】在我们衢州的土地上,能出现战地英雄徐徽言、吕公良,国家守护着汪业广、郑海林,还有人名的好干部范匡夫,是我们衢州人的骄傲,他们的精神感召和激励着我们。

不管是在战争中,在边境上,还是在生活里,我们都有了可以努力的方向。

我们或许不能像他们一样,给我们的后辈留下那么多宝贵的财富,让我们的后辈为我们骄傲。

但是,我们可以一步一个脚印,努力使自己在将来回顾人生的时候,不至于后悔感慨一辈子一无所得,没有值得纪念回味的东西。

我们要努力会自己也会他人活着,活在当下,过好每一天,把握每一天。

希望大家能从他们五个人身上找到你所拥有的或最缺乏的东西,希望大家将来的生活会应为今天的学习变得更美丽、更充实。

板书设计:专题二衢籍名将徐徽言主动请缨—挺身而出—慷慨赴死1)谎言的用意?2)是否无情?战争英雄吕公良做整训—表决心—顽强抵抗—亲自指挥—宁死不屈1)执着将军服?2)追认为烈士!汪业广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唯一一次导弹核试验—首次热核武器试验半辈子的默默守候,是否值得?默默郑海林指挥中苏战争—驻守前线—扑灭最大一次森林火灾奉献未能升迁,是否在意?范匡夫不徇私,不枉法清正廉洁,好干部课后作业:1上网收集更多有关于徐徽言、吕公良等五人的信息,下节课进行分享;2 你最欣赏哪一位,他的哪一点是最能触动你的,你在接下来的生活中有何新的打算,写一篇小文章发表自己的观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