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下册地方课程教案

合集下载

一年级地方课程传统文化教案

一年级地方课程传统文化教案

一年级地方课程传统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我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3. 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如孝道、礼仪、书法、国画等。

2. 家乡的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特色美食等。

3. 传统文化中的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

4. 传统艺术形式,如剪纸、泥塑、民歌等。

5. 历史人物故事,如诸葛亮、关羽、屈原等。

三、教学方法1. 故事导入:通过讲述有趣的故事,引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 图片展示:利用图片、视频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内容。

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合作精神。

4. 实践操作:组织学生动手实践,如制作剪纸、泥塑等,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5. 课堂互动:设置问答、游戏等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如发言、讨论、实践等。

2. 学生作品:评价学生在实践环节的作品,如剪纸、泥塑等。

3. 学生测试:定期进行传统文化知识测试,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计划1. 第一周: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如孝道、礼仪等。

2. 第二周:了解家乡的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特色美食等。

3. 第三周:学习传统文化中的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等。

4. 第四周:探索传统艺术形式,如剪纸、泥塑等。

5. 第五周:讲述历史人物故事,如诸葛亮、关羽等。

六、教学活动设计1. 课堂讲解:教师讲解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如孝道、礼仪等,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

2. 故事分享:教师讲述家乡的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特色美食等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

3. 节日介绍:教师介绍传统文化中的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等,让学生了解节日的来历和习俗。

4. 艺术欣赏:教师展示剪纸、泥塑等传统艺术形式,引导学生欣赏和评述。

5. 历史人物故事:教师讲述诸葛亮、关羽等历史人物的故事,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敬仰之情。

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教案一年级下册

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教案一年级下册

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教案一年级下册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教案:一年级下册课题:探索我们的社区目标:让学生了解自己所在社区的特点和资源。

培养学生对社区的归属感和责任感。

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活动时长: 2课时教学准备:社区地图照相机或手机笔和纸标签贴纸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引入话题: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社区的多样性。

讨论社区的定义和重要性。

2. 小组活动: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社区角色(如警察、医生、商店老板等)。

每组讨论该角色的职责和对社区的影响。

3. 实地考察:带领学生参观社区,重点关注不同的设施和服务。

学生用照相机记录感兴趣的地方。

4. 观察记录:回到教室,学生分享他们的观察和照片。

讨论每个地方如何服务社区。

第二课时:1. 复习和讨论: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和观察。

讨论社区中存在的问题和可能的解决方案。

2. 创意地图制作:每组制作一个社区地图,标出重要的地点和设施。

学生用标签贴纸标记他们最喜欢的社区地方。

3. 角色扮演:学生扮演不同的社区角色,模拟社区生活场景。

通过角色扮演,学生体验社区成员之间的互动。

4. 反思和分享:学生分享他们的角色扮演经历和感受。

讨论如何成为负责任的社区成员。

鼓励学生在家中与家人讨论社区话题。

作业:学生与家人一起制作家庭社区地图,标出家庭喜欢的地点。

写一篇短文,描述自己最喜欢的社区地方和原因。

评估:观察学生在小组活动和角色扮演中的参与程度。

评估学生制作的社区地图和短文的内容和质量。

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教案:一年级下册课题:四季的变化目标:让学生了解四季的特点和变化。

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观察力和欣赏能力。

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活动时长: 2课时教学准备:四季图片和视频自然材料(如树叶、花朵、石头等)彩纸、剪刀、胶水画纸和画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引入话题: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四季的变化。

讨论四季的特点和变化。

2. 小组活动: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季节。

每组讨论该季节的特点和变化,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一年级地方课程教案

一年级地方课程教案

一年级地方课程《海西明珠》教案第一单元市鸟、市树与市花主题1:白鹭的传说教学内容:教材第1、2页。

教学目标:了解厦门的市鸟白鹭,它的样子、生活习性以及白鹭美丽的传说。

教学重点、难点:知道白鹭是国家保护动物,懂得爱惜动物,保护大自然。

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欣赏图片,感受白鹭的美。

1.先想像一下,白鹭长什么样子。

2.课件出示白鹭图片,学生欣赏。

(1)说说白鹭的样子。

如:羽毛、嘴巴等。

(2)想一想,白鹭喜欢在什么地方活动?二、倾听白鹭的传说,感受白鹭的勇敢顽强。

1.师讲述白鹭的传说,学生认真听。

2.听了之后,说说你有什么感受?3.了解厦门为什么叫鹭岛?三、实践与探索1.欢乐谷(1)我们一起来表演《白鹭的传说》,看谁是最优秀的小演员?小组表演,全班挑选优秀的表演队,全班汇演。

2.故事屋回家把《白鹭的传说》讲给爸爸妈妈听,好吗?3.拾贝萝(1)自己收集材料,多了解厦门的白鹭。

(2)填空,写在书上。

我在厦门很多地方看到了白鹭,如,你有看到吗?我也看到了白鹭,如。

主题2:凤凰木和三角梅教学内容:教材3、4页教学目标:了解凤凰木和三角梅的样子、品种;知道凤凰木是我们厦门市的市树,三角梅是我们厦门市的市花。

教学重点:知道凤凰木是我们厦门市的市树,三角梅是我们厦门市的市花。

教学难点:懂得辨认什么是凤凰木,什么是三角梅。

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设疑引入。

1、你知道凤凰木和三角梅吗?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2、师小结:厦门人最喜爱凤凰木和三角梅。

凤凰木是我们厦门的市树,三角梅是我们的市花。

3.师出示书本第四页的资料卡。

二、欣赏凤凰木,深入了解。

1、师课件展示图片,学生欣赏。

(1)说说凤凰木的身躯。

(2)说说凤凰木的枝干。

(3)说说凤凰木的叶子。

师小结:特别在夏天,浓密的树冠上缀满了盛开了凤凰花,每一朵鲜红的花都显示出蓬勃的生机,好似一团团燃烧着的火焰。

2、欣赏三角梅(1)说话三角梅有什么品种?(2)说说三角梅的生命力怎么样呢?(3)三角梅的园艺设计——盆景。

一年级地方课程教案

一年级地方课程教案

一年级地方课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自己所在的地方,包括地理位置、历史文化、自然资源等。

2.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增强对家乡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3. 提高学生的地方文化素养,培养他们尊重和传承地方文化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家乡的地理位置:介绍家乡所在的城市、省份、地理位置等。

2. 家乡的历史文化:介绍家乡的历史背景、著名人物、文化遗产等。

3. 家乡的自然资源:介绍家乡的地理特点、动植物资源、旅游资源等。

4. 家乡的特色产业:介绍家乡的主要产业、产品特色、经济发展等。

5. 家乡的风俗习惯:介绍家乡的传统节日、民间艺术、饮食习惯等。

三、教学方法:1. 图片展示:通过展示家乡的图片,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家乡的美丽风景和特色文化。

2. 故事讲解:通过讲述家乡的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家乡的特点和优势,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4.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观家乡的景点、企业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家乡的风土人情和发展变化。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家乡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自然资源等的基本了解程度。

2. 学生对家乡的特色产业、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兴趣和参与程度。

3. 学生对家乡的认同感和自豪感的培养情况。

五、教学资源:1. 家乡的图片和视频资料。

2. 家乡的历史文献和民间故事。

3. 实地考察所需的交通工具和导游讲解。

教学计划:第一周:家乡的地理位置第二周:家乡的历史文化第三周:家乡的自然资源第四周:家乡的特色产业第五周:家乡的风俗习惯六、教学内容:6. 家乡的环境保护:介绍家乡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让学生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学会保护家园。

7. 家乡的人物故事:介绍家乡的杰出人物、英雄事迹等,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和学习榜样的精神。

8. 家乡的艺术文化:介绍家乡的民间艺术、传统技艺等,培养学生对家乡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意识。

9. 家乡的社会发展:介绍家乡的社会变迁、科技进步、城乡变化等,让学生了解家乡的发展趋势。

一年级地方课程教案下册

一年级地方课程教案下册

一年级地方课程教案下册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地方特色,培养学生的地域认同感。

2. 通过学习地方文化、历史、地理等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第一单元:家乡的地理环境1. 学习家乡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等自然特点。

2. 了解家乡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

第二单元:家乡的历史与文化1. 了解家乡的历史沿革,掌握重要历史事件。

2. 学习家乡的文化传统,如民间艺术、风俗习惯等。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家乡的问题。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深入了解家乡的实际情况。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提问回答情况。

2. 学生作业、练习完成情况。

3. 学生对家乡的认识程度和地域认同感。

五、教学计划第一周:家乡的地理环境(第一单元)第二周:家乡的历史与文化(第二单元)第三周:家乡的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第四周:家乡的人口与经济发展第五周:家乡的教育与社会保障六、教学内容第三单元:家乡的特色产业1. 了解家乡的主要农作物和农业特色产业。

2. 掌握家乡的工业、服务业等产业发展状况。

第四单元:家乡的民俗风情1. 学习家乡的传统节日、习俗和民间艺术。

2. 体验家乡的民俗风情,增强文化认同感。

七、教学方法1. 采用现场教学法,组织学生实地考察家乡的产业和民俗风情。

2. 运用比较分析法,让学生了解家乡特色产业的优势和不足。

3. 采用角色扮演法,让学生体验家乡的民俗风情。

八、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提问回答情况。

2. 学生作业、练习完成情况。

3. 学生对家乡特色产业和民俗风情的认识程度。

九、教学计划第六周:家乡的特色产业(第三单元)第七周:家乡的民俗风情(第四单元)第八周:家乡的旅游资源与开发第九周:家乡的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第十周:家乡的典型人物与事迹十一、教学内容第五单元:家乡的公共设施与服务1. 了解家乡的公共交通、医疗卫生、教育资源等公共设施。

小学一年级地方课程教案

小学一年级地方课程教案

小学一年级地方课程教案教案标题:探索我们的家乡教案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熟悉自己所在的家乡;2. 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归属感;3.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教案步骤:引入活动:1. 利用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回忆家乡的一些特征,例如著名的建筑、美食、风景等。

活动一:家乡地图制作1. 让学生在纸上画出家乡的地图,包括学校、家、公园等主要地点。

2. 学生互相交流并描述自己地图上的特点。

活动二:家乡特色介绍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家乡的特色,例如著名的景点、传统节日等。

2.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准备一份简短的介绍,并选择一名代表向全班展示。

活动三:家乡美食分享1. 学生带来家乡的特色食物或食谱,并与同学分享。

2. 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口头介绍或制作简单的展示板。

活动四:家乡故事讲述1. 学生选择一个家乡的故事或传说,并用自己的话讲述给同学听。

2. 学生可以根据需要使用图片或道具来辅助讲述。

活动五:家乡之旅计划1.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设计一次家乡之旅计划。

2. 学生需要选择几个有代表性的地点,并说明为什么选择这些地点。

3. 学生可以画出旅行路线图,并简单介绍每个地点的特点。

总结: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今天的学习内容,并强调家乡的重要性。

2. 学生可以自由发表对家乡的感受和想法。

教学资源:1. 图片或实物展示家乡的特色;2. 纸和绘画工具;3. 家乡地图或旅行路线图的样本;4. 家乡的食物或食谱;5. 家乡的故事或传说。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到图书馆或互联网上查找更多关于家乡的信息;2. 学生可以邀请家长或长辈来班级分享关于家乡的经历和故事;3. 学生可以组织一次班级的家乡之旅,实地感受家乡的魅力。

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教案一年级

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教案一年级

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教案一年级教案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教案一年级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方文化和学校特色。

2. 培养学生对本土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

3. 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地方文化和学校特色。

2. 观察力和表达能力的培养。

教学难点:1. 学生对本土文化的理解和表达。

教学准备:1. 地方文化和学校特色的图片和资料。

2. 学生分组准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出示地方文化和学校特色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2. 学生分享自己对本土文化的了解和感受。

二、主题活动1. 教师引导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地方文化或学校特色进行深入了解。

2. 每组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访问等方式,收集相关信息。

3. 每组学生整理收集到的信息,准备进行分享。

三、分享交流1. 每组学生派代表进行分享,介绍他们所了解的地方文化或学校特色。

2. 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可以提问或发表自己的看法。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提出对本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的建议。

五、课后作业1. 学生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地方文化或学校特色,写一篇短文进行介绍。

2. 学生可以邀请家长一起参与,共同了解和传承本土文化。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让学生深入了解本土文化,培养了他们对地方文化和学校特色的热爱和自豪感。

同时,通过观察和表达,提高了学生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关注本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培养他们的文化自信。

教案探索自然与环境保护教案一年级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自然环境和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3. 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1. 自然环境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2. 观察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

教学难点:1. 学生对自然环境的理解和环保意识的培养。

教学准备:1. 自然环境和环保的图片和资料。

2. 学生分组准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出示自然环境和环保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一年级地方课程教案

一年级地方课程教案

一年级地方课程教案教案主题:我家的地方教学对象:一年级学生教学目标:1. 认识并描述家中的不同房间和家具。

2. 学会问答家庭成员在不同房间中所做的活动。

3. 掌握与地方相关的词汇和句型。

教学准备:1. 图片或卡片:卧室、客厅、厨房、卫生间等地方的图片。

2. 小人偶或卡片:家庭成员的名字和相应的动作。

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向学生展示卧室的图片,问道:“这是哪个地方?”学生回答。

2. 继续展示其他图片,引导学生回答问题,并介绍其他地方的名称。

3. 以简单形式复习一下家庭成员的名字。

步骤二:讲解与学习(10分钟)1. 准备一张大纸,把家里的不同房间的名字依次写在上面,比如:“卧室、客厅等”。

2. 教师用小人偶或卡片分别表示不同家庭成员,比如:“我、爸爸、妈妈、弟弟等”。

3. 让学生根据你的指示,用小人偶放在合适的房间上,并说出在各个房间中该家庭成员所做的活动。

步骤三:对话练习(10分钟)1. 再讲解一遍家庭成员在不同房间中的活动,让学生连线对应的家庭成员和活动。

2. 练习学生之间的对话,可以使用以下对话:学生A: “我在客厅里,我正在看电视。

”学生B: “我在厨房里,我正在做饭。

”3. 让学生互相问答,使用不同的房间和活动进行对话。

步骤四:扩展活动(15分钟)1. 给学生一些家庭成员和地方的卡片,让他们自由组合,并编写句子描述这些场景。

2. 分组比赛:成为一家之主,用得体的句子介绍家里的各个地方和家具。

比赛结束后,学生可以评选出最佳描述的小组。

步骤五:总结与复习(5分钟)1. 请学生回顾当天学习的内容,并用自己的话简要总结。

2. 提醒学生在课下观察家里的各个地方,并练习描述它们。

教学反思:本堂课通过讲解和对话练习,使学生了解了家庭中不同的地方,掌握了与地方相关的词汇和句型。

通过扩展活动,学生也有机会进行创造性的表达,增强了他们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讲解过程中要简化语言,使用易懂的词汇和句子,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4 《下课了》教学目标:1、知道下课的时候要好好休息,课间活动要守秩序,玩安全有益的游戏。

2、学会说“下课的时候,我们一起做游戏”。

教学过程:一、看图说话。

1、看图,说说这是什么时候,小朋友们在干什么。

(可一项一项看,一项一项说活动内容。

)再看看他们是怎么玩的?(大家一起玩,守秩序,团结友爱。

)2、学说话。

“下课的时候,我们一起做游戏。

”下课的时候,我们可以做哪些游戏?3、说说我们下课时是怎样做的,表扬好的同学。

二、课中操。

我学老鹰飞飞,我学马儿跑跑,我学鱼儿游游,我学青蛙跳跳。

我在可爱的学校,快乐得像只小鸟。

这首儿歌可配上动作,作为课中操。

三、行为指导。

1、听老师说下课后做些什么。

(1)下课以后,准备好下课要用的课本、文具。

(2)要大小便的小朋友上厕所。

(3)休息一会儿,做安全有益的游戏。

(4)上课铃响,马上进教室坐好,等老师来上课。

2、进行上述事项的行为操练。

下课的各项常规,要结合班主任工作,经常检查,表扬做得好的同学。

活动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想对自己或同学说些什么?15 《走路的安全》[教学目标]本课的学习目标是教育学生遵守交通规则,注意道路安全。

具体的要求是知道靠右走的规则,走路要注意道路安全,过马路要走人行横道线、过街天桥和地下通道。

不要在马路上玩等。

[背景知识]一、相关的道路步行交通安全规则.1、不准在马路上玩游戏、踢球、溜冰或追逐打闹。

2、不能边走路边看书,也不能在走路时因想事情或聊天而忘记观察行路情况。

3、行人应走人行道,在没有人行道的地方应靠右走。

4、人行道上不准两人以上并行。

5、过马路应走人行横道、过街天桥或地下通道。

6、小学生行路应戴黄色安全帽。

放学时应排路队。

……二、在上学、放学,外出活动的路上,除了交通安全外,还有许多需要提醒一年级小学生的安全事项,如跌跤,坠落,溺水,以及其他来自危房、建筑工地等地方的不安全因素。

需要平时注意观察、预防。

[教学过程]一、本课的活动需要老师准备一些关于道路安全方面的具体案例,特别是当地的案例。

同时需要老师了解学校及学校附近道路交通安全的具体事项,以便有针对性地实施教学。

二、活动指导。

活动一哪些小朋友做得对?哪些小朋友做得不对?老师出示一些图片,包括让大家看书上的插图。

请孩子们讨论。

活动二马路上是人来车往的地方,我们需要注意什么?老师以案例谈话和讨论的形式,告诉孩子们要遵守交通规则,注意交通安全。

活动三我们怎么过马路?1、横穿马路要走过街天桥。

(1)过街天桥的图片。

(2)说附近我们走过的过街天桥。

2、横穿马路要走地下通道。

(1)看地下通道的图片。

(2)说附近我们走过的地下通道。

3、横穿马路要走人行横道。

(1)我们怎么通过人行横道?(2)过马路先看看左边的马路,再看看右边的马路。

(3)我们来试试怎么通过人行横道.活动四放学路上我们还要注意什么?(略)16 《我的家》[教学目标]1. 能说出自己的家在哪里,家里有哪些人。

2. 学会与家人的沟通,善于表达自己的爱意。

3. 感受家庭能满足个人物质和情感需要。

[背景知识]家庭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基本形式。

每个人自出生起,就在各自的家庭中生活。

家庭生活不仅是人生生活的起点,而且还将伴随其一生。

同时,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它与社会息息相关。

因此,家庭是人们认识社会的重要窗口,对小学生来说,更是如此。

课文内容分成三部分。

第一部分:说说我的家。

指导学生认识自己家庭的住址,家中结构及家庭周围的环境。

课文的三幅插图,一幅是典型的我省农村生活环境图,通过图中孩子的介绍可启发学生了解自己家庭的住址。

另一幅是典型的城镇中套结构布置的俯视立体图,第三幅图是大树下的家,通过图中女孩子的介绍启发学生了解自己家里的结构及家庭周围环境。

教学时,要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用语言或图画来描述自己的家。

第二部分:认识家庭成员。

课文中提供了一幅五口之家的图,四、五个学生在作介绍,因为每个家庭的组成成员是不完全相同的,所以四、五个同学的介绍是不同的。

教学时,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作介绍,使学生初步接触家庭人员的构成及关系。

第三部分:我们都爱自己的家。

课文通过四幅插图,引导学生学会与家人沟通,善于表达自己的爱意,为家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为父母做一些自己能做事。

[教学过程]一、教师可创设情景,在情景中让学生说说我的家包括家庭的住址,家中结构及家庭周围的环境和家庭人员,在介绍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怎样与家庭人员沟通,怎样表达自己对家庭人员的爱意,并在日常生活中变为自己的行为,养成习惯。

二、活动要引导学生在认识自己家庭的过程中,初步了解一些家庭结构等方面的浅显知识,学会与家人沟通和表达自己对家庭人员的爱意,同时感受到家庭能满足自己物质和情感需要,从而提高学生适应现代家庭生活的能力。

三、活动指导。

活动一说说我的家。

教师可通过谈话:“你们想不想请老师、同学到自己家里去玩,那么你的家在哪里?”来导入活动。

根据学生的实际,教师可提供一些句式,让学生介绍。

再引导学生看课文插图,图中的小朋友他家住在什么地方?他家周围有什么景物?可引导学生用“他家的前面、后面、左边、右边有什么”来表达。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介绍一下自己家的结构。

活动二认识家庭成员。

说说你家里有哪些人。

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可分别出示其各人员的称谓,并形成结构图,让学生初步了解其家庭人员的关系。

活动三我们都爱自己的家。

教师让学生看看课文中插图,图中小朋友是怎样去爱自己的家的。

你平时在家里是怎样做的?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准备怎样做?可让学生用情景表演的形式演一演。

教师可补充一些与家人沟通的方式和表达对家人爱意的具体做法。

活动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想说些什么?17 《我是浙江人》[教学目标]1. 能在全国地图中找到浙江省。

2. 知道浙江省的11个地级市。

3. 感受我是浙江人的骄傲。

[背景知识]中国地图是指为明确中国版图而绘制的地图. 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和中部,太平洋西岸,是一个背陆面海,海陆兼备的国家。

陆地领土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大陆及其沿海岛屿、台湾及其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各岛。

领海的宽度从领海基线量起为12海里,中国的毗连区宽度为24海里。

国土总面积为960万平方公里。

浙江,中国的一个省,地处中国东南沿海长江三角洲南翼,东临东海,南接福建,西与江西、安徽相连,北与上海、江苏接壤。

境内最大的河流钱塘江,因江流曲折,称之江,又称浙江,省以江名,简称“浙”。

省会杭州市。

面积10万多平方千米,人口5400多万,是中国面积最小、人口密度最大的省份之一。

全省人口绝大部分属江浙民系,其中吴语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98%以上,部分江浙民系人口使用徽州话(又称徽语)方言。

除此以外还有闽南语、蛮话、蛮讲、畲话、官话等语言人口分布在省内个别县市。

浙江省东西和南北的直线距离均为450公里左右,陆域面积为全国的1.06%,是中国面积最小的省份之一。

下辖杭州、宁波、温州、绍兴、湖州、嘉兴、金华、衢州、舟山、台州、丽水11个地级市,其中杭州、宁波(计划单列市)为副省级城市,共11个省辖市;下分90个县级行政区,包括32个市辖区、22个县级市、35个县、1个自治县。

再下分为乡级行政区,截至2007年底时共有1516个,包括754个镇,457个乡(包括14个民族乡)和304个街道办事处。

22个县级市名义上直属省政府,由地级市暂为代管。

浙江省下辖11个地级市、32个市辖区、22个县级市、35个县、1个自治县。

浙江山川秀丽,人文荟萃。

境内山陵绵延起伏,平原阡陌纵横,江河滔滔不绝,海岛星罗棋布,山、河、湖、海,滩、林、洞、泉,构成了一幅幅或雄、或奇、或险、或幽,或静若处子、或动若蛟龙,或欲比天高、或试比海深,或如泼墨山水、或似万马奔腾的美丽画卷。

奇山异水,哺育出一代代杰出人物,吸引了一批批四方豪客,在浙江大地留下了一处处人文古迹。

全省有重要地貌景观800多处,水域景观200多处,生物景观100多处,人文景观100多处;有西湖、千岛湖、富春江-新安江、雁荡山、莫干山、普陀山、天台山、楠溪江、嵊泗列岛、双龙洞、仙都、雪窦山、浣江-五泄、江郎山、仙居等14个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东钱湖、大佛寺、方岩、烂柯山等42个省级风景名胜区;有杭州、宁波、绍兴、衢州、临海、金华6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省级历史文化名城12座;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34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79个;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7个,国家森林公园20个。

[教学过程]一、教师可创设情景,在情景中让学生说说“我是哪里人”,在介绍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怎样与同学、家人沟通,怎样介绍自己的省份,能够在全国地图中指出浙江省的位置,并加以描述。

二、活动要引导学生在认识自己是浙江人的过程中,初步了解一些浙江各方面的浅显知识,了解浙江是一个历史悠久、风景优美的地方,由11个地级市组成,每个地级市里都有许多著名的旅游景点。

三、活动指导。

活动一说说我是哪里人。

教师可通过谈话:“你是哪里人,你的家位于中国的哪个位置?”来导入活动。

根据学生的实际,教师可提供一些句式,让学生介绍。

再引导学生看课文插图,浙江省位于中国的哪个方向?周边有哪些省份?可引导学生用“浙江省的前面、后面、左边、右边分别是什么省份”来表达。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介绍一下浙江的地形。

活动二了解浙江省的11个地级市。

说说浙江省内有哪几个地级市。

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可分别在地图上出示各地级市的名称,使学生能知道11个地级市分别处于浙江的什么方位。

活动三浙江是个历史悠久、风景优美的地方。

教师让学生看看课文中插图,浙江省的11个地级市中分别有哪些非常著名的旅游景点,除了这些景点以为,你还去过哪些地方,谈谈你的感受。

活动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想说些什么?18 《杭州和西湖》[教学目标]1. 知道杭州是浙江省的省会。

2. 知道杭州是世界著名的旅游城市。

3. 感受杭州个风景点的魅力。

[背景知识]杭州位于中国东南沿海北部,是浙江省省会,副省级城市,也是长三角第二大经济城市,南翼经济、金融、物流、文化中心。

浙江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中国东南重要交通枢钮。

杭州是浙江省省会(经纬120.2E,30.3N),长江三角洲南翼中心城市,“东南第一州”。

浙江省政治、经济、文化、科教中心。

也是中国最著名的风景旅游城市之一,“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表达了古往今来的人们对于这座美丽城市的由衷赞美。

元朝时曾被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赞为“世界上最美丽华贵之城”。

有着2200年的悠久历史的杭州还是我国七大古都之一。

杭州有多项旅游景点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世界纪录,创造了一批世界之最、中国之最!杭州拥有两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西湖风景名胜区、“两江两湖”(富春江—新安江—千岛湖—湘湖)风景名胜区;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天目山、清凉峰自然保护区;七个国家森林公园—千岛湖、大奇山、午潮山、富春江、青山湖、半山和瑶琳森林公园;一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之江国家旅游度假区;全国首个国家级湿地—西溪国家湿地公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