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课程教案
地方课程教学设计精选(10篇)

三年级的学生,对周围的生活充满好奇心,但关注能力观察能力欠缺,对家乡的风土人情了解也甚少,所以地方课上想更多地体现自主性还是有难度的。
课堂上,教师要以丰富的资料诱发学生努力学习、努力探究显得很重要。
1、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基本的安全意识,获得一些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安全知识和技能。
2、乐于合群,把自己融入到集体生活之中去。
在谦让、友善的交往中体验友情。
3、懂得珍爱生命,懂得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4、学会礼貌用语,学做一个文明观众。
5、拓展知识领域,提高综合素质,促进文化学习、了解家乡、热爱家乡。
6、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乐于参与各种体育活动,懂得关心和养护自己的身体,提高自我保健意识。
7、树立“居安思危”的国防观念,激发爱军习武、献身国防的思想感情,培养吃苦耐劳精神。
1、教学内容的组织应体现综合的特点2、突出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出发,注重实践性。
3、增强学生思考和探究问题情境的开放性4、关注学习过程的生成性,教学内容的表达应避免成人化新的学期开始了,回顾上学期的教学工作,发现还有许多不足之处。
为了更好的完成本学期的教学工作,特制定工作计划如下:1.加强素质教育理念和德育渗透,坚持“以学生终身发展为本”的原则,着重培养七年级学生健康的生活态度,及促进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良好的心理品质。
对于九年级学生侧重于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发展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及对社会的了解及适应能力。
2.拓展学生的学习领域,增进学生对其生活背景下的文化、社会、自然、科技的理解,促进学生全方面知识的积累和发展。
3.促进地方课程与其它课程的相互补充、协调关系,增强地方课的地方适应性,体现地方课的地方特点。
地方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成功训练》、《专题教育》和《家乡教育》三个方面。
成功训练是我省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之后设立的地方课程,《成功训练》在课程设计上划分为“基础学力教育”、“情意教育”、“自我管理教育”(着重用于七、八年级学生的教学)。
小学二年级地方课程教案人教版

小学二年级地方课程教案人教版教案小学二年级地方课程教案人教版一、课题内容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自己所在地区的自然风光、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方面的知识,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和地方文化意识。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自己所在地区的自然风光、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方面的知识,掌握一些基本的地方文化常识。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图片、视频、故事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了解自己所在地区的自然风光、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方面的知识。
难点: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收集整理本地区相关的自然风光、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方面的资料,制作课件。
2.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自己所在地区的相关情况。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展示本地区的美丽风景图片,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 自主探究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资料,分组讨论,了解自己所在地区的自然风光、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方面的知识。
3. 课堂交流各小组派代表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补充相关知识。
4. 情感升华教师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家乡的故事,让学生感受到家乡的美好,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
5. 实践活动(1)组织学生参观本地区的名胜古迹、博物馆等,实地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
(2)开展“家乡美”主题绘画比赛,让学生用画笔描绘家乡的美丽风光。
(3)举办“家乡故事”演讲比赛,让学生分享自己家乡的有趣故事。
6. 总结拓展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课后继续关注家乡的发展,为家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同时,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到了家乡的美好,增强了他们的爱国情怀。
四年级上册地方课程教案人教版

四年级上册地方课程教案人教版教案四年级上册地方课程教案人教版一、课题内容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自己所在地区的文化、历史、地理等方面的知识,增强学生的地方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自己所在地区的特色文化、历史名人、地理特点等,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自己所在地区的文化、历史、地理等方面的知识。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实地考察、查阅资料等途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地方文化认同感。
三、教学重点1. 了解自己所在地区的特色文化、历史名人、地理特点。
2. 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四、教学难点1. 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 培养学生的地方文化认同感。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收集自己所在地区的文化、历史、地理等方面的资料。
2. 学生准备:查阅自己所在地区的相关资料。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展示自己所在地区的风景图片,引导学生说出自己所在地区的名称。
(2)教师提问:你们对自己所在地区的文化、历史、地理等方面了解多少?激发学生兴趣。
2. 探究新知(1)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讨论自己所在地区的特色文化、历史名人、地理特点等。
(2)小组汇报:各小组派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同学补充。
(3)教师总结:根据学生汇报情况,教师进行补充和总结。
3. 实地考察(1)教师带领学生参观自己所在地区的名胜古迹、文化遗址等。
(2)学生记录参观过程中的所见所闻,为后续写作做好准备。
4. 拓展延伸(1)学生查阅资料,了解自己所在地区的历史名人及其事迹。
(2)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历史名人对你有什么启示?5. 总结反思(1)学生分享参观感受,谈谈自己对自己所在地区的认识。
(2)教师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家乡的文化、历史、地理等方面的知识,增强了地方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
地方课程教案

地方课程教案地方课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地方课程的意义和作用。
2. 了解地方课程的内容和特点。
3. 学习地方课程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4. 通过地方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创造精神。
二、教学准备1. 多媒体教学设备。
2. 学生教材、课件材料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组织学生讨论,了解地方课程的定义和意义。
2. 知识讲解:a. 地方课程的内容和特点:地方课程是指根据当地社会经济文化发展需求,结合学生的兴趣和需求,按照一定的课程设计方案,开设的适合当地特色的课程。
地方课程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贴近实际:地方课程关注当地的现实问题和需求,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际需求紧密结合。
(2)注重能力培养:地方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创造精神。
(3)注重社会实践:地方课程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适应能力。
(4)培养综合素质:地方课程不仅注重学生的学科素质,还注重培养学生的个人品质、社会责任感和创新能力。
b. 地方课程的教学方法和策略:(1)任务驱动法:通过任务设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2)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情感体验法:通过情感体验活动,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能力和情感管理能力。
(4)问题解决法:通过引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方式,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
3. 案例分析:教师以当地某个具体案例进行分析,让学生了解地方课程的具体实施过程和效果。
4. 学生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实践活动,比如开展社会实践、设计创新作品、制作实物展品等。
5. 结束:总结本次课的内容,展示学生的实践成果,并引导学生反思和评价自己的学习过程。
四、教学评价教师通过观察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和实践活动的情况、学生的学习笔记、作品展示等方式进行评价。
评价的重点是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等方面。
五年级上册地方课程教案

五年级上册地方课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我国不同地方的文化、历史、地理特点,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 通过学习地方特色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3. 增强学生对家乡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家乡情怀,提高学生的地域文化素养。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家乡的地理位置与特点教学内容:了解家乡的地理位置、气候、地形等自然特点,掌握家乡的历史文化底蕴。
2. 第二课时:家乡的民俗风情教学内容:了解家乡的民间习俗、传统节日、民间艺术等,感受家乡的独特魅力。
3. 第三课时:家乡的物产资源教学内容:掌握家乡的主要农作物、特色产业、旅游资源等,了解家乡的经济发展状况。
4. 第四课时:家乡的历史名人教学内容:了解家乡的历史名人,传承他们的优秀品质和精神风貌。
5. 第五课时:家乡的现代发展教学内容:了解家乡在科技、教育、文化等领域的现代发展成果,激发学生为家乡发展做贡献的热情。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家乡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2. 运用案例分析法,以家乡的典型事例为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家乡的特点和优势。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合作,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家乡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方面的了解程度。
2. 学生对家乡物产资源、历史名人、现代发展等方面的认识水平。
3. 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表现,包括交流、合作、创新等方面的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五年级上册地方课程》2. 辅助材料:家乡地图、图片、视频、案例等3. 网络资源:关于家乡的官方网站、新闻报道、学术论文等六、第六课时:家乡的自然景观教学内容:让学生了解家乡的自然景观,如山川、河流、湖泊等,欣赏家乡的自然美,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七、第七课时:家乡的民间传说与故事教学内容:讲解家乡的民间传说和故事,让学生感受家乡的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八、第八课时:家乡的建筑特色教学内容:介绍家乡的建筑风格和特色,如古民居、古建筑等,培养学生对家乡建筑文化的认识。
初中地方课程教学教案

初中地方课程教学教案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我国各省份的自然地理、历史文化、经济发展等方面的特点,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2. 通过地方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探究性和创造性思维。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介绍我国山东省的自然地理、历史文化、经济发展等方面的特点。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山东省的美丽风光,引导学生欣赏并激发学习兴趣,进而导入新课。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山东省的自然地理特点,如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等。
同时,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思考山东省的经济发展状况。
3. 合作学习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主题,如历史文化、经济发展等,进行合作探究。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交流,深入了解山东省在该方面的特点和优势。
4. 成果展示各小组向全班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其他同学在欣赏和学习的过程中,加深对山东省的了解。
5. 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山东省的自然地理、历史文化、经济发展等方面的特点,强调山东省在我国的重要地位。
同时,激发学生热爱家乡、为家乡发展做贡献的情感。
6. 课后作业布置一道关于山东省的探究性作业,如调查山东省的民俗风情、旅游景点等,让学生在课后继续深入了解更多关于山东省的知识。
四、教学策略1. 采用多媒体教学,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3. 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感受和体验山东省的特色。
4. 注重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
5. 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到山东省的发展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山东省的自然地理、历史文化、经济发展等方面的知识掌握程度。
2. 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表现,如团队精神、沟通能力、探究性思维等。
3. 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以及对家乡发展的关注和贡献意识。
六年级地方课程教案

六年级地方课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地方文化的特色,培养学生的地域认同感。
2. 通过学习地方历史、地理、民俗等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第一单元:地方历史1. 节课:家乡的历史变迁内容:了解家乡的历史背景、重要事件和名人。
2. 节课:地方古迹探究内容:参观家乡的古建筑、历史遗址,了解其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
第二单元:地方地理3. 节课:家乡的自然环境内容:学习家乡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点等。
4. 节课:家乡的资源与环境内容:了解家乡的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
第三单元:地方民俗5. 节课:家乡的节日习俗内容:学习家乡的传统节日、习俗和民间艺术。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家乡的历史、地理、民俗等问题。
2. 利用实地考察、采访、调查等方法,让学生亲身感受家乡的特色文化。
3. 运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家乡历史、地理、民俗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参与实地考察、采访、调查等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 学生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能力和表现。
五、教学资源1. 地方历史、地理、民俗等资料书籍。
2. 实地考察、采访、调查所需的器材和工具。
3. 网络资源,如地方新闻、博客、论坛等。
六、教学活动1. 组织学生参观家乡的历史博物馆,通过实物和图片了解家乡的历史变迁。
2. 开展地方历史知识竞赛,激发学生对家乡历史的兴趣。
3. 安排学生进行地方地理考察,如河流、山脉、城市布局等,增强学生对家乡地理环境的认识。
七、教学实践1. 组织学生参与地方民俗活动,如民间艺术表演、传统手工艺制作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家乡民俗的魅力。
2. 开展环境保护活动,如河流清洁、植树造林等,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八、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进行地方历史、地理、民俗的深入研究,如选择一个地方历史人物、地方特色地理现象、民间艺术等进行专题研究。
四年级上册地方课程教案全册人教版

四年级上册地方课程教案全册人教版教案四年级上册地方课程教案全册人教版教学目标:1. 了解家乡的自然环境、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2.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心家乡的情感;3. 提高学生的观察力、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内容:1. 第一单元:家乡的自然环境活动内容:实地考察家乡的自然环境,如山川、河流、气候等;实际活动过程:学生分组进行实地考察,记录观察到的自然景观,拍照留念;教学方法:观察法、讨论法、记录法。
2. 第二单元:家乡的历史文化活动内容:了解家乡的历史名人、名胜古迹和民间传说;实际活动过程:学生分组查阅资料,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制作PPT进行汇报;教学方法:查阅资料法、讨论法、制作PPT法。
3. 第三单元:家乡的特产与美食活动内容:了解家乡的特产和美食,进行品尝和分享;实际活动过程:学生分组准备家乡的特产和美食,进行品尝和分享;教学方法:准备特产和美食法、品尝法、分享法。
4. 第四单元:家乡的民俗风情活动内容:了解家乡的民俗风情,如节日习俗、传统服饰等;实际活动过程:学生分组进行民俗风情展示,如表演舞蹈、展示服饰等;教学方法:展示法、表演法、讨论法。
5. 第五单元:家乡的发展与变化活动内容:了解家乡的发展与变化,如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等;实际活动过程:学生分组查阅资料,了解家乡的发展与变化,制作PPT进行汇报;教学方法:查阅资料法、讨论法、制作PPT法。
教学评价:1. 学生对家乡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的了解程度;2. 学生对家乡特产和美食的掌握程度;3. 学生对家乡民俗风情的了解程度;4. 学生对家乡发展与变化的掌握程度;5. 学生的观察力、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资源:1. 地方课程教材;2. 互联网资源;3. 家乡的实地考察;4. 家乡的特产和美食;5. 家乡的民俗风情展示。
教学时间:1. 第一单元:2课时;2. 第二单元:2课时;3. 第三单元:2课时;4. 第四单元:2课时;5. 第五单元:2课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案序号:第1课时课题:天气与节气授课时间:2013年 9 月 3 日课型:新授教学目标:1. 了解一些天气现象,学习描述天气状况。
2. 背诵相关的天气谚语,认识天气预报常用的标识,增强环保意识。
3. 初步了解二十四节气的来历、名称和含义,感受节气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教学重点难点:1.认识天气,增强环保意识。
2.初步认识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和含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天气预报视频教学过程:(一)、猜谜激趣,导入新课(二)、开动脑筋,认识天气1.除了刚才所说的几种,你还知道哪些天气现象?2.那么怎样来描述一天的天气呢?3.如果你打算外出旅行,通常你是怎样获得天气消息的呢?(看电视、听广播、上网、看报纸、手机短信……)4.现代科学技术很发达,我们获得天气变化的途径有这么多。
那我们古人是怎样了解天气变化的呢?(利用天气谚语。
)(三)、畅所欲言,交流气谚1.学生阅读背诵教材上的谚语。
2.学生交流汇报搜集到的天气谚语,并就难懂谚语做简单解读。
3.总结:古人的优秀经验我们要继承,当代的科学技术我们更要利用。
现代我们最常用的了解天气变化的方法是什么?(看天气预报。
)(四)、探究园地,学习预报1.我们先来看一段天气预报的视频。
请大家边看边想:天气预报中常用的图形符号有哪些?天气预报包括哪些内容?2.汇报交流。
(1)天气预报常用符号:请几生前台板画,教师课件补充。
(2)天气预报包含信息:气温、阴晴(降水)、风力、风向、空气质量等。
3.尝试播报天气。
出示济南第二天的天气情况,请学生创造性地学习播报天气。
先组内练习,再推荐播报。
4.探究天气与人类的关系(1)刚才我们了解了关于天气的许多知识,那么在日常生活中你喜欢什么样的天气?讨厌什么样的天气?为什么?(2)那么天气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有怎样的影响呢?学生交流探讨。
教师多媒体展示:天气与交通、天气与日常生活、天气与农业生产、天气与军事的图片。
(3)教师归纳:由此可见,天气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我们充分地利用天气预报,就能预知近期天气,就可以未雨绸缪,有效地趋利避害。
(4)几种极端天气给我们的启示。
国家气候中心专家还指出,2010年极端天气有增长趋势。
国外也频频出现一些极端天气事件,同学们,看到这些事件,你想说点什么?我们应该怎么做?(五)、齐心协力,知晓节气认识了天气,那什么是节气呢? 1.什么是节气?节气指二十四时节和气候,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
那二十四节气是怎么来的呢? 学生阅读教材中提供的“小资料”。
知晓节气的来历:把地球公转的轨道分成24份,每15度为一个节气,便有了二十四节气。
2.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及含义。
(1) 学生读背二十四节气歌。
(2)指导说出二十四个节气的名称。
(3)学生尝试理解二十四节气的含义,教师补充引导。
(六)、走出校园,观察记录1.选择一种在下雨前后有反应的动物或植物,进行观察,并写出观察记录。
2. 搜集积累相关农谚。
板书设计:天气与节气(1)天气预报常用符号:(2)天气预报包含信息:气温、阴晴(降水)、风力、风向、空气质量等。
(3)尝试播报天气。
教学反思:本节课内容对学生来说总体来看比较简单,教材主要从两个方面来介绍。
一是什么是天气及天气与人们生产和生活息息相关。
但课本上这部分内容比较陈旧、单调,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因此重点在这部分,我进行了加工整合,以最新的信息呈现给学生。
并且对什么是天气,如何描绘天气进行重新解读。
二是认识常用天气符号,会看天气预报。
这里难度不大,因此设计了几个活动,以适应不同层次学生,达到巩固知识的作用。
教案序号:第2课时课题:我是地球小公民授课时间:2013年 9 月 10 日课型:新授教学目标:1、懂得地球上生物之间息息相关,它们都是人类的朋友。
2、明确地球发生的一系列的变化以及产生变化的原因,引导学生热爱地球,保护地球。
3、明确作为小公民应怎样去做。
教学重点:弄清地球产生的变化以及发生变化的原因,明确作为小公民的职责。
教学过程:一、导入地球是个大家园,我们不孤单,有许多的朋友,植物、动物……我们都是地球的主人。
二、探究园地(一)地球为人类提供资源生物资源作食品,水资源作气候调节,大气作能源释放,矿物作能源物资,星球固体表面做活动场地,森林草原作栖息地,沙漠戈壁作考场……明确地球的慷慨无私。
(二)感受人类的自私1、地球的变化2、变化的原因三、齐心协力,保护地球:如何爱护地球,保护家园?让我们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学生讨论,完成书上的表格。
四、走出校园,亲身实践1、阅读小资料《世界地球日》2、制定一个方案,组织一次宣传活动,呼吁大家爱护动植物,保护我们的地球家园。
板书设计:我是地球小公民1、地球的变化2、变化的原因教学反思:勉励学生课后在校园内张贴环保宣传画,并以小组为单位继续进行调查研究,结合自然课程写出研究报告体验知识应用的愉悦,提升对美术课学习的兴趣。
课题:夜晚的星星哪儿去了授课时间:2013年 9 月 17 日课型:新授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光污染的原因、危害及一些防治措施,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2、引导学生从小事做起,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3、培养良好的思考习惯,并向学生渗透不利的自然条件是可以被改造和利用的科学自然观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使学生了解光污染的原因、危害及一些防治措施。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准备:1、教师注意收集与“光污染”有关的资料,设计引导性的问题,帮助学生了解“光污染”的问题。
2、教师预计活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处理方法。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导入夜晚,城市与乡村的星空有什么不同?二、明确光污染的类型。
(一)光污染的种类1、白亮污染2、人工白昼污染3、彩光污染(三)列举相关例子,让学生弄清分别是哪种污染。
三、明确光污染的危害1、导致能源浪费2、对人的心理产生破坏。
3、对人的生理产生破坏。
4、引发交通安全问题。
四、避免光污染的措施。
板书设计:夜晚的星星哪儿去了(一)光污染的种类1、白亮污染2、人工白昼污染3、彩光污染教学反思:在上课环节中,使学生了解了光污染的原因、危害及一些防治措施,培养了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并且引导了学生从小事做起,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课题:避免电磁辐射授课时间:2013年 9 月 24 日课型:新授教学目标:1、让学生明白什么是电磁辐射,电磁辐射的危害。
2、知道一些预防电磁辐射的措施。
教学重点难点:电磁辐射的危害以及措施教具使用:课件资料教学过程:一、导入现代生活中有许多“隐形杀手”在威胁着我们,电磁辐射是其中一员。
电脑、微波炉、手机、电视机、收音机、高压线、变电站、无线电发射台等工作时都会产生电磁辐射,危害我们的健康。
电磁辐射,只要有电子、电气设备,就会有一种杀手——电磁辐射。
二、电磁辐射的危害1、日常生活中哪些电器会产生电磁辐射?2、电磁辐射有哪些危害?(1)诱发癌症并加速人体的癌细胞增值。
(2)会对人体的生殖系统、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造成直接伤害。
(3)是造成孕妇流产、不育、畸胎等病变的诱发因素。
(4)过量的电磁辐射直接影响儿童组织发育、骨骼发育能力。
三、预防电磁辐射的措施电磁辐射虽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但大可不必对电磁辐射“谈虎色变”,因为只有电磁辐射超过一定强度后,对会对人体产生不良影响。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采取防护措施避免电磁辐射的危害。
1、学生试着填写下表(课本P10的表格)2、教师提出一些建议:(1)电器避免扎堆。
(2)按照指示规范操作。
(3)电器不要放在卧室里。
(4)避免长时间操作,每小时离开一次。
(5)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四、走出校园:调查你所生活的社区,看看有哪些电磁辐射源,哪些人经常生活在这种环境中,并对他们提出几点建议。
板书设计:避免电磁辐射电磁辐射有哪些危害?(1)诱发癌症并加速人体的癌细胞增值。
(2)会对人体的生殖系统、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造成直接伤害。
(3)是造成孕妇流产、不育、畸胎等病变的诱发因素。
(4)过量的电磁辐射直接影响儿童组织发育、骨骼发育能力。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们能够从自身生活经验中,知道现代生活中有许多“隐形杀手”在威胁着我们,电磁辐射是其中一员。
电脑、微波炉、手机、电视机、收音机、高压线、变电站、无线电发射台等工作时都会产生电磁辐射,危害我们的健康。
电磁辐射,只要有电子、电气设备,就会有一种杀手——电磁辐射。
知道了一些预防电磁辐射的措施。
教案序号:第5课时课题:不容忽视的热污染授课时间:2013年 9 月日课型:新授教学目标:1、了解什么是热污染,热污染的危害。
2、了解防治热污染的方法。
3、上网查阅资料,了解新加坡采取了哪些防治热污染的方法。
教学重点:了解热污染的危害以及防治热污染的措施。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走出闹市区,来到乡村什么感觉?从乡村返回城市,什么感觉?为什么城市的气温比郊区高呢?二、明确什么是热污染以及危害。
1、为什么城市的气温比郊区低呢?城市热岛效应:2、热污染:3、热污染的危害(1)污染水体(2)污染大气(3)间接引发疾病。
(4)加重城市热岛效应。
三、防治热污染的措施(一)防治措施1.废热的综合利用充分利用工业的余热,是减少热污染的最主要措施。
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余热种类繁多,有高温烟气余热、高温产品余热、冷却介质余热和废气废水余热等。
这些余热都是可以利用的二次能源。
我国每年可利用的工业余热相当于5000万吨标煤的发热量。
在冶金、发电、化工、建材等行业,通过热交换器利用余热来预热空气、原燃料、干燥产品、生产蒸气、供应热水等。
此外还可以调节水田水温,调节港口水温以防止冻结。
对于冷却介质余热的利用方面主要是电厂和水泥厂等冷却水的循环使用,改进冷却方式,减少冷却水排放。
对于压力高、温度高的废气,要通过气轮机等动力机械直接将热能转为机械能。
2.加强隔热保温,防止热损失在工业生产中,有些窑体要加强保温、隔热措施,以降低热损失,如水泥窑筒体用硅酸铝毡、珍珠岩等高效保温材料,既减少热散失,又降低水泥熟料热耗。
3.寻找新能源利用水能、风能、地能、潮汐能和太阳能等新能源,即解决了污染物,又是防止和减少热污染的重要途径。
特别是太阳能的利用上,各国都投入大量人力和财力进行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二)我的建议学生提出建议四、新加坡在防治城市热岛效应方面采取的措施:绿化环境。
板书设计:不容忽视的热污染热污染的危害(1)污染水体(2)污染大气(3)间接引发疾病。
(4)加重城市热岛效应。
教学反思:教案序号:第6课时课题:化学农药的功与过授课时间:2013年 9 月日课型:新授教学目标:1、明白化学农药的功与过,辩证看待问题。
2、明白过量使用农药的危害。
3、知道什么是生物防治。
4、对使用农药的情况进行分析归纳,并写出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