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课程教案
初中地方课程备课教案

初中地方课程备课教案1. 让学生了解和熟悉我国地方课程的设置和意义,理解地方课程对个人成长和地区发展的作用。
2. 通过分析地方课程的特点和内容,提高学生对地方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学生的地域文化自豪感。
3. 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地方课程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地方课程的定义和设置意义。
2. 我国地方课程的分类和特点。
3. 地方课程对个人成长和地区发展的作用。
4. 培养学生的地方文化意识。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地方课程的设置意义和作用。
2. 通过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地方课程的实际内容和效果。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思考地方课程的定义和设置意义。
2. 新课导入:介绍我国地方课程的分类和特点。
3. 案例分析:分析地方课程对个人成长和地区发展的作用。
4. 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自身所在地区的地方课程,讨论地方课程的实际内容和效果。
5. 总结提升:引导学生认识到地方课程的重要性,培养地方文化意识。
6. 课后作业:让学生结合地方课程的学习,思考如何为家乡的发展做出贡献。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地方课程的定义和设置意义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地方课程分类和特点的掌握情况。
3. 学生对地方课程作用的认识和理解。
4. 学生地方文化意识的培养情况。
六、教学资源1. 地方课程的相关教材和资料。
2. 地方课程的案例和实际效果。
3. 网络资源,了解各地地方课程的设置和实施情况。
七、教学建议1. 注重地方课程的实践性和实用性,让学生真正从中受益。
2. 结合地方特色,丰富地方课程的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加强师资培训,提高地方课程的教学质量。
4. 加强地方课程的推广和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参与地方课程的学习。
地方课程教学设计精选(10篇)

三年级的学生,对周围的生活充满好奇心,但关注能力观察能力欠缺,对家乡的风土人情了解也甚少,所以地方课上想更多地体现自主性还是有难度的。
课堂上,教师要以丰富的资料诱发学生努力学习、努力探究显得很重要。
1、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基本的安全意识,获得一些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安全知识和技能。
2、乐于合群,把自己融入到集体生活之中去。
在谦让、友善的交往中体验友情。
3、懂得珍爱生命,懂得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4、学会礼貌用语,学做一个文明观众。
5、拓展知识领域,提高综合素质,促进文化学习、了解家乡、热爱家乡。
6、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乐于参与各种体育活动,懂得关心和养护自己的身体,提高自我保健意识。
7、树立“居安思危”的国防观念,激发爱军习武、献身国防的思想感情,培养吃苦耐劳精神。
1、教学内容的组织应体现综合的特点2、突出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出发,注重实践性。
3、增强学生思考和探究问题情境的开放性4、关注学习过程的生成性,教学内容的表达应避免成人化新的学期开始了,回顾上学期的教学工作,发现还有许多不足之处。
为了更好的完成本学期的教学工作,特制定工作计划如下:1.加强素质教育理念和德育渗透,坚持“以学生终身发展为本”的原则,着重培养七年级学生健康的生活态度,及促进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良好的心理品质。
对于九年级学生侧重于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发展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及对社会的了解及适应能力。
2.拓展学生的学习领域,增进学生对其生活背景下的文化、社会、自然、科技的理解,促进学生全方面知识的积累和发展。
3.促进地方课程与其它课程的相互补充、协调关系,增强地方课的地方适应性,体现地方课的地方特点。
地方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成功训练》、《专题教育》和《家乡教育》三个方面。
成功训练是我省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之后设立的地方课程,《成功训练》在课程设计上划分为“基础学力教育”、“情意教育”、“自我管理教育”(着重用于七、八年级学生的教学)。
小学二年级地方课程教案人教版

小学二年级地方课程教案人教版教案小学二年级地方课程教案人教版一、课题内容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自己所在地区的自然风光、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方面的知识,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和地方文化意识。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自己所在地区的自然风光、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方面的知识,掌握一些基本的地方文化常识。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图片、视频、故事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了解自己所在地区的自然风光、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方面的知识。
难点: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收集整理本地区相关的自然风光、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方面的资料,制作课件。
2.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自己所在地区的相关情况。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展示本地区的美丽风景图片,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 自主探究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资料,分组讨论,了解自己所在地区的自然风光、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方面的知识。
3. 课堂交流各小组派代表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补充相关知识。
4. 情感升华教师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家乡的故事,让学生感受到家乡的美好,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
5. 实践活动(1)组织学生参观本地区的名胜古迹、博物馆等,实地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
(2)开展“家乡美”主题绘画比赛,让学生用画笔描绘家乡的美丽风光。
(3)举办“家乡故事”演讲比赛,让学生分享自己家乡的有趣故事。
6. 总结拓展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课后继续关注家乡的发展,为家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同时,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到了家乡的美好,增强了他们的爱国情怀。
四年级上册地方课程教案人教版

四年级上册地方课程教案人教版教案四年级上册地方课程教案人教版一、课题内容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自己所在地区的文化、历史、地理等方面的知识,增强学生的地方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自己所在地区的特色文化、历史名人、地理特点等,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自己所在地区的文化、历史、地理等方面的知识。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实地考察、查阅资料等途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地方文化认同感。
三、教学重点1. 了解自己所在地区的特色文化、历史名人、地理特点。
2. 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四、教学难点1. 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 培养学生的地方文化认同感。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收集自己所在地区的文化、历史、地理等方面的资料。
2. 学生准备:查阅自己所在地区的相关资料。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展示自己所在地区的风景图片,引导学生说出自己所在地区的名称。
(2)教师提问:你们对自己所在地区的文化、历史、地理等方面了解多少?激发学生兴趣。
2. 探究新知(1)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讨论自己所在地区的特色文化、历史名人、地理特点等。
(2)小组汇报:各小组派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同学补充。
(3)教师总结:根据学生汇报情况,教师进行补充和总结。
3. 实地考察(1)教师带领学生参观自己所在地区的名胜古迹、文化遗址等。
(2)学生记录参观过程中的所见所闻,为后续写作做好准备。
4. 拓展延伸(1)学生查阅资料,了解自己所在地区的历史名人及其事迹。
(2)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历史名人对你有什么启示?5. 总结反思(1)学生分享参观感受,谈谈自己对自己所在地区的认识。
(2)教师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家乡的文化、历史、地理等方面的知识,增强了地方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
地方课程教案

地方课程教案地方课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地方课程的意义和作用。
2. 了解地方课程的内容和特点。
3. 学习地方课程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4. 通过地方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创造精神。
二、教学准备1. 多媒体教学设备。
2. 学生教材、课件材料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组织学生讨论,了解地方课程的定义和意义。
2. 知识讲解:a. 地方课程的内容和特点:地方课程是指根据当地社会经济文化发展需求,结合学生的兴趣和需求,按照一定的课程设计方案,开设的适合当地特色的课程。
地方课程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贴近实际:地方课程关注当地的现实问题和需求,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际需求紧密结合。
(2)注重能力培养:地方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创造精神。
(3)注重社会实践:地方课程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适应能力。
(4)培养综合素质:地方课程不仅注重学生的学科素质,还注重培养学生的个人品质、社会责任感和创新能力。
b. 地方课程的教学方法和策略:(1)任务驱动法:通过任务设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2)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情感体验法:通过情感体验活动,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能力和情感管理能力。
(4)问题解决法:通过引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方式,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
3. 案例分析:教师以当地某个具体案例进行分析,让学生了解地方课程的具体实施过程和效果。
4. 学生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实践活动,比如开展社会实践、设计创新作品、制作实物展品等。
5. 结束:总结本次课的内容,展示学生的实践成果,并引导学生反思和评价自己的学习过程。
四、教学评价教师通过观察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和实践活动的情况、学生的学习笔记、作品展示等方式进行评价。
评价的重点是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等方面。
地方课程环境教育教案

地方课程环境教育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环境保护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2.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3. 引导学生掌握环境保护的基本知识和方法。
4. 提高学生参与环境保护实践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环境教育的概念与意义2. 我国的环境保护政策与法律法规3. 环境问题的主要类型与危害4. 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与方法5. 学生环保行动案例分享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环境保护的基本概念、意义、原则和方法。
2. 教学难点:环境问题的识别与解决,学生环保行动的实践与创新。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环境教育的概念、我国环境保护政策等内容。
2. 案例分析法:分析环境问题案例,引导学生思考解决方案。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环境保护的方法和学生环保行动案例。
4. 实践活动法:组织学生进行环保实践,如垃圾分类、植树造林等。
五、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环境问题的案例材料。
2. 准备环保实践活动的器材和工具。
3. 制作PPT,内容包括环境教育的概念、我国环境保护政策、环境保护方法等。
4. 安排课堂时间,确保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实践活动。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地球生态环境的图片,引发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思考,导入新课。
2. 教学内容与活动:a. 讲解环境教育的概念与意义(讲授法)。
b. 介绍我国的环境保护政策与法律法规(讲授法)。
c. 分析环境问题的主要类型与危害(案例分析法)。
d. 讲解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与方法(讲授法)。
e. 分享学生环保行动案例(讲授法)。
3.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环保实践,如垃圾分类、植树造林等(实践活动法)。
4. 总结与反思:让学生谈谈在实践活动中的收获和感受,总结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小组讨论法)。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度。
2. 实践活动:评价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如环保行动的实施、团队合作等。
八、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反馈和教学效果,调整和优化教学内容。
初中地方课程教学教案

初中地方课程教学教案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我国各省份的自然地理、历史文化、经济发展等方面的特点,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2. 通过地方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探究性和创造性思维。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介绍我国山东省的自然地理、历史文化、经济发展等方面的特点。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山东省的美丽风光,引导学生欣赏并激发学习兴趣,进而导入新课。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山东省的自然地理特点,如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等。
同时,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思考山东省的经济发展状况。
3. 合作学习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主题,如历史文化、经济发展等,进行合作探究。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交流,深入了解山东省在该方面的特点和优势。
4. 成果展示各小组向全班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其他同学在欣赏和学习的过程中,加深对山东省的了解。
5. 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山东省的自然地理、历史文化、经济发展等方面的特点,强调山东省在我国的重要地位。
同时,激发学生热爱家乡、为家乡发展做贡献的情感。
6. 课后作业布置一道关于山东省的探究性作业,如调查山东省的民俗风情、旅游景点等,让学生在课后继续深入了解更多关于山东省的知识。
四、教学策略1. 采用多媒体教学,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3. 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感受和体验山东省的特色。
4. 注重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
5. 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到山东省的发展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山东省的自然地理、历史文化、经济发展等方面的知识掌握程度。
2. 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表现,如团队精神、沟通能力、探究性思维等。
3. 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以及对家乡发展的关注和贡献意识。
四年级上册地方课程教案全册人教版

四年级上册地方课程教案全册人教版教案四年级上册地方课程教案全册人教版教学目标:1. 了解家乡的自然环境、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2.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心家乡的情感;3. 提高学生的观察力、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内容:1. 第一单元:家乡的自然环境活动内容:实地考察家乡的自然环境,如山川、河流、气候等;实际活动过程:学生分组进行实地考察,记录观察到的自然景观,拍照留念;教学方法:观察法、讨论法、记录法。
2. 第二单元:家乡的历史文化活动内容:了解家乡的历史名人、名胜古迹和民间传说;实际活动过程:学生分组查阅资料,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制作PPT进行汇报;教学方法:查阅资料法、讨论法、制作PPT法。
3. 第三单元:家乡的特产与美食活动内容:了解家乡的特产和美食,进行品尝和分享;实际活动过程:学生分组准备家乡的特产和美食,进行品尝和分享;教学方法:准备特产和美食法、品尝法、分享法。
4. 第四单元:家乡的民俗风情活动内容:了解家乡的民俗风情,如节日习俗、传统服饰等;实际活动过程:学生分组进行民俗风情展示,如表演舞蹈、展示服饰等;教学方法:展示法、表演法、讨论法。
5. 第五单元:家乡的发展与变化活动内容:了解家乡的发展与变化,如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等;实际活动过程:学生分组查阅资料,了解家乡的发展与变化,制作PPT进行汇报;教学方法:查阅资料法、讨论法、制作PPT法。
教学评价:1. 学生对家乡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的了解程度;2. 学生对家乡特产和美食的掌握程度;3. 学生对家乡民俗风情的了解程度;4. 学生对家乡发展与变化的掌握程度;5. 学生的观察力、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资源:1. 地方课程教材;2. 互联网资源;3. 家乡的实地考察;4. 家乡的特产和美食;5. 家乡的民俗风情展示。
教学时间:1. 第一单元:2课时;2. 第二单元:2课时;3. 第三单元:2课时;4. 第四单元:2课时;5. 第五单元:2课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山晋名人录三晋大地,人杰地灵,两千多年来,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涌现出一批又一批著名的人物。
他们之中,有著名的君主晋文公,我国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荀况,著名的政治家蔺相如、狄仁杰、毕士安、田呈瑞、杨深秀,著名的军事家和将领廉颇、卫青、霍去病、关羽、薛仁贵、杨业,著名的文学家、艺术家和学者王勃、王之涣、王维、王昌龄、柳宗元、白居易、司马光、米芾、白朴、关汉卿、郑光祖、罗贯中、傅山、阎若璩,地图学家裴秀,治黄专家贾鲁……。
他们象历史长河中灿烂的群星,放射出耀眼的光芒,给当时的社会以积极的影响,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重尔(前 697年——前 628年),春秋时晋国国君,即晋文公,前 636年至前 628年在位。
献公妃狐姬(戎族)所生,因遭骊姬之乱,流亡在外十九年,后由秦穆公发兵护送回国,被立为晋君。
他重用狐偃、赵衰等人,协力修明内政,整饬法纪,增强战备,又号召诸候勤王,平周室王子带之乱,迎襄王复位,树立了政治威信。
后于城濮(今山东鄄城临濮集)与楚军接战,诱敌深入,大败楚军。
旋在践土(今河南原阳西南)主盟诸候,周天子亦奉如参加,策命他为“伯候”(霸主)。
廉颇,战国时赵国将领。
惠文王时,将兵破齐,拜为上卿。
后多次击败齐、魏,歼敌立功,以勇敢善战闻名于诸候。
秦、赵为争夺上党,在长平(今山西高平北)大战,他统帅大军,筑壁坚守,相持三年。
前251年,他大破燕军,任相国,封信平君。
晚年悒郁不得志,愤而奔魏。
后又离魏适楚,死于寿春(今安徽寿县)。
蔺相如,战国时赵国大臣。
原为宦者令舍人。
惠文王时,奉使报秦,当庭据理力争,机智周旋,终于完璧归赵。
前 279年,秦、赵会于渑池,他随侍孝成王,面斥强秦,不辱国体。
以功任上卿,居廉颇之上。
由于他善自谦抑,相忍为国,使廉颇受到感动,负荆请罪,遂成刎颈之交。
赵盾,春秋时期晋国正卿,即赵宣子,赵衰之子。
前 621年在晋国执政,节俭奉公,注意整饬政纪,大得民和,又以车八百平周乱,立匡王。
前607年,晋灵公图谋杀他,他避难出走,未及越境,灵公被杀。
他回朝迎立成公,继续执政。
董狐,春秋时晋国史官,一称史狐。
前607年,赵盾族弟赵穿攻杀晋灵公于桃园,他认为赵盾身为正卿,“亡不出境,返不诛国乱”,罪责难逃,乃直书“赵盾弑其君”,以正视听。
孔子以其“书法不隐”,赞为“古之良史”。
百里奚,春秋时秦国大夫。
少时贫困,乞食于齐,一度以养牛谋生,后为虞大夫。
晋献公灭虞,把他虏去,作陪嫁的媵臣,押送往秦。
中途逸去,又为楚人所执。
秦穆公以五张黑牡羊皮把他赎回,故号“五羊大夫”。
时年七十余,曾向秦穆公推荐老友蹇叔,共襄国政。
孟明视,春秋时秦大夫,百里奚子。
前 627年,奉秦穆公命,与西乞术、白乙丙(皆蹇叔子)将兵袭郑、灭滑(今河南偃师东南),归途过崤山(今河南渑池东)时,遭晋军伏击,三将均被俘。
后释放回国,穆公仍不咎既往,复职如故,而礼待盖厚。
他悉心雪耻,三年后,又将兵伐晋,渡河焚船,大败晋人。
豫让,春秋末晋知氏家臣。
先事范氏、中行氏,继归知伯,颇受尊宠。
后韩、赵、魏三家灭知氏,尽分其地。
他改变名姓,漆身吞炭,伺机谋刺赵襄子,为主报仇。
襄子过桥。
他伏桥下欲刺襄子,因马惊,遂被索捕。
他直陈动机不讳,并请襄子解衣,拔剑击衣雪恨,然后自伏剑而死。
荀况(约前 313一前 238),战国后期思想家.又称荀卿(汉时避宣帝讳,改称孙卿),赵国人.在儒学分化中,代表革新势力。
在稷下三任祭酒。
曾到秦国考察,晤见范睢;后至赵国,与孝成王议兵。
晚年,应楚春申君召,受任兰陵(今山东苍山西南)令,著书终老。
其学术原于儒家,但又吸收和熔化了当时进步的思想学说。
在天道观上,提出天人相分,人定胜天的观点,强调“制天命而用之”;在认识论上,提出“方贵于知”的观点,强调必待“天官”普遍接触事物,才能做到“征知”、“解蔽“,正确发挥“天君”之作用;在“正名”论上提出“制名以制实”的观点,强调“名”必待“约定俗成”,需经社会实践的检验。
对人性问题,认为“材性知能,君子小人一也”,“材朴”的“本始”表现即是“恶”。
要改“恶”从“善”,必有待于“化性起伪”。
他特别强调“礼”的“化性”作用,以为“礼者,法之大分”,必待“隆礼至法”,纳法入儒,实现“王道”才有保证。
《汉书·艺文志》著录《孙卿子》三十二篇,其中《大略》以下六篇,可能为后人附托。
李牧(?一前 228),战国末赵国将领。
长于用兵。
悼襄王时,将兵驻守北边,抵御匈奴,打败东胡(今内蒙南部一带)、林胡(今内蒙呼和浩特附近),积有战功,甚得军心。
前 233年,秦攻赤丽、宜安他奋起反击,在肥大败泰军。
下一年,秦军越太行山,攻番吾(今河北平山东),又被他击败。
统一战争中,秦灭韩后,转而攻赵,他和司马尚率兵堵击,相持一年。
秦收买赵王嬖臣郭开,诬他造反,被杀。
三个月后,赵国被秦国灭亡。
纪信(?——公元前 204年),赵城(今洪洞县)人,秦末刘邦起义军的将领。
在项羽围困荥阳城时,代刘邦舍身赴难,使刘邦解脱重围,转败为胜。
郅都,西汉河东大阳(今平陆县)人。
汉文帝时,他是皇帝的侍从官,汉景帝时被提升为皇帝侍卫的统领。
他为官清正,铁面无私,执法严峻,以敢于直谏著称。
卫子夫(?——前90),汉武帝后,河东平阳人(今山西临汾西南)人。
本是平阳公主家中歌妓,前 128年生戾太子,遂被立为皇后。
征和三年(前90),因“巫蛊”之祸,戾太子起兵失败后自杀,她不能自明被赐死。
卫青(?——前 106),西汉名将。
字仲卿,河东平阳人,卫皇后弟。
初为平阳公主家奴,后为汉武帝重用,官至大将军,封长平候。
元狩二年(前 127),率军大败匈奴,收复河套。
元狩四年(前 119),又与霍去病深入漠北,再次击败匈奴主力。
他前后七次出击匈奴,制止了匈奴贵族的掠夺,安定了北方诸郡。
霍去病(前 140——前 117),西汉名将。
河东平阳人,卫青之甥,官至骠骑大将军、封冠军候,后任大司马。
元狩二年(前 121),两次率兵击败匈奴,斩获四万余人,控制河西四郡,开辟了通往西域的走廊。
四年,又和卫青深入漠北,击败匈奴主力。
武帝曾为他建造府第,他说“匈奴未灭,无以家为。
”病故时,年仅二十四岁。
霍光(?——前68),西汉政治家。
字子孟,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人。
为骠骑将军霍去病弟。
武帝时,住奉车都尉。
与桑弘羊等同受遗诏,立昭帝为嗣,以大司马大将军辅政。
封博陆侯。
昭帝死,迎立昌邑王刘贺为帝,不久废,又迎立宣帝。
前后执政凡二十年。
始元六年(前81年),他以昭帝名义,令丞相田中秋、御史大夫桑弘羊,召集贤良文学六十余人之盐铁官营会议。
今存《盐铁论》一书,系与会者桓宽的当场记录。
冯奉世(?——前39),西汉将领,字子明。
上党潞(今山西潞城东北)人,武帝末,以良家子升为郎。
昭帝时;以功次补武安长。
后失官。
年三十余,乃学《春秋》,明习兵法,经前将军韩增奏以为军司空令。
本始中,从军击匈奴。
军罢,复为郎。
宣帝时,为光禄大夫、水衡都尉,曾出使大宛,率兵击破莎车,代为右将军典属国。
后以军功为左将军光禄勋,封关内侯。
尹翁归(?——公元前62年),临汾人,西汉著名官吏,以刚正廉洁。
执法严明,治理社会秩序而著称。
张敞(?——公元前48年),临汾人,西汉宣帝时大臣。
以治赋有方,善理社会秩序而闻名。
班婕妤(约公元前48——公元前 6年),西汉楼烦(今朔县)人,婕妤是西汉时女官(嫔妃)名。
班婕妤是班固的祖姑,有才学,善词赋,成帝初即位,入选后宫,始为少使,后立为婕妤。
不久因赵飞燕得宠,惧祸自求供养太后,成帝许其入长信宫侍奉。
著有《自悼赋》、《捣素赋》和《怨歌赋》等,抒发宫中苦闷之情。
郭泰( 128—— 169年),东汉名士,字林宗,介休人。
家世贫贱,少好学,善论谈,博通古籍。
尝游洛阳,为河南尹李膺赏识,遂相友善。
在就为太学生所敬仰,一度名震京师。
后归故里,官府征召,不就。
党锢之祸起,他闭门教授,弟子数千。
建宁二年,卒于家,四方之士千余人会葬,志同者共刻石立碑,蔡邕为之撰文。
王允(137——192年),东汉末大臣。
字子师,太原祁(今祁县)人。
少有大志,勤于习诵经诗,朝夕不忘驰射。
年十九,为郡吏,曾捕杀宦官党羽。
灵帝时,任豫州刺史,参加镇压黄巾起义军。
灵帝死,奔丧京师,时大将军何进欲诛宦官,与之谋事,任从事中中郎,转河南尹。
献帝即位,任太仆,迁尚书令、司徒。
后与吕布密谋,诛杀董卓。
不久,为卓部将李榷、郭汜所杀。
貂蝉,东汉并州郡(今忻州)人,十五岁被选入宫,执掌朝臣戴的貂蝉(汉代侍从官员的帽饰毛)冠。
汉末被王允收为义女,用连环计使吕布、董卓反目,后归吕布。
后传说被关羽所杀,又说为曹操所杀。
吕布(?—— 198年),字奉先,定襄人,以勇武著称,善弓箭,号为“飞将”。
初从并州刺史丁原。
董卓入京师。
欲杀原,并其兵众,他为董卓收买后杀原归卓,被任命为骑都尉。
后又与王允合谋杀卓,受任为奋威将军,封温候,割据徐州,建安三年,为曹操所杀。
其故事流传民间,成为有勇无谋、反复无常者之典型。
关羽(?—— 219),三国时期刘备部将。
字云长,河东解(今山西运城)人,东汉末,亡命奔涿郡,时刘备在乡里招合徒众,他与张飞往投,誓共生死。
官渡之战前,曹操分兵东征,击败刘备,他被俘,被曹操拜为偏将军,封汉寿亭候。
后仍投刘备,镇守荆州。
建安二十四年(219),刘备为汉中王,任他为前将军,率众围攻曹仁于樊城,降于禁,杀庞德,北方震动,曹操拟迁都以避其锋。
不久,孙权袭取荆州,他因骄傲轻敌,后备空虚,兵败被杀。
张辽(165——222年),字文远,三国时代雁门马邑(今朔县)人。
少为郡吏。
东汉末,并州刺史丁原以其武力过人,如为从事。
旋而降曹操,为其五大名将之一。
任中郎将,赐爵关内候。
因数有战功,迁裨将军,从攻袁尚兄弟,和乌桓。
建安二十年(215),孙权攻合肥,他率死士八百余人,奋勇突击,大破吴军,拜征东将军。
后率军攻吴,死于军中。
徐晃(?—— 227年),宇公明,平阳郡杨县(今洪洞县东南)人。
三国时曹操翦除割据势力、统一北方的的五大名将之一。
贾逵(173——228年),字梁道,河东襄陵(今襄汾县)人,东汉、三国之际政治家、军事家,一生忠于曹魏。
贾充(217——282),西晋大臣,字公闾,平阳襄陵(今襄汾)人。
曹魏后期,任司马氏属下右长史,指使成济杀魏帝曹髦,参与军国机密。
晋初历任司空、侍中、尚书令、太尉等职。
泰始四年(268)主持删革刑书,制定《晋律》。
其女贾南凤为太子司马衷妃,另一女为齐王司马攸妃,故深受宠信。
他竭力反对伐吴,司马炎仍诏为大都督,被迫受任。
贾南凤(256——300),西晋惠帝皇后。
平阳襄陵(今襄汾)人,贾充之女,性妒悍而多权诈。
惠帝即位后,欲专朝政,密诏楚王玮等进京,杀辅政大臣杨骏及汝南王亮、卫灌等,株连数千人,又以矫诏擅杀之罪杀楚王玮,挑起宗室内部大混战,史称“八王之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