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课程教案(一上)
一年级上册地方课程教案

一年级上册地方课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自己所在的地方,包括地理位置、气候特点、文化习俗等。
2.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增强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
3. 提高学生的地方文化素养,增长知识面。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认识家乡地理位置及气候特点a. 地图展示家乡地理位置b. 图片展示家乡四季景色c. 讨论家乡的气候特点2. 第二课时:家乡的文化习俗a. 图片展示家乡的传统节日b. 讲述家乡的风俗习惯c. 学生分享家庭习俗经历3. 第三课时:家乡的特色美食a. 图片展示家乡特色美食b. 讲述美食的制作过程c. 学生品尝家乡美食4. 第四课时:家乡的名人故事a. 讲述家乡名人的事迹b. 学生分享名人的故事对自己成长的启示c. 讨论如何成为像名人一样有贡献的人5. 第五课时:家乡的自然景观a. 图片展示家乡的自然景观b. 讲述景观的历史背景c. 学生分享自己游览景观的经历三、教学方法1. 采用图片展示、讲述、讨论、分享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利用地图、食物、名人故事等资源,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家乡的特色。
3.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了解学生对家乡知识的掌握程度。
2. 课后收集学生的课堂作业,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听取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教学方法的适用性。
五、教学资源1. 地图、图片、食物等教具。
2. 名人故事、风俗习惯等相关资料。
3. 学生作业本、课堂记录本等。
六、教学活动设计第1节:家乡的地理位置及气候特点1. 导入:通过展示家乡的地图,引导学生观察家乡的位置。
2. 讲解:介绍家乡的地理位置,解释其重要性。
3.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家乡的气候特点,如天气、温度、降水等。
4. 分享: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结果。
第2节:家乡的文化习俗1. 导入:通过展示家乡的传统节日图片,引发学生对家乡文化的好奇心。
2. 讲解:介绍家乡的文化习俗,如节日庆典、传统服饰等。
一年级上册地方课程教案

一年级上册地方课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一年级上册地方课程的基本内容和知识点。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地方课程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了解家乡的情感,增强他们的地域认同感。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节:家乡的自然环境教学重点:了解家乡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自然资源等。
教学难点:家乡气候特点的讲解。
2. 第二节:家乡的人文环境教学重点: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名胜古迹等。
教学难点:家乡历史文化背景的讲解。
3. 第三节:家乡的经济发展教学重点:了解家乡的产业结构、特色产业、经济发展状况等。
教学难点:家乡特色产业的讲解。
4. 第四节:家乡的社会事业教学重点:了解家乡的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的发展。
教学难点:家乡社会事业发展的讲解。
5. 第五节:家乡的风土人情教学重点:了解家乡的饮食习惯、民间艺术、传统节日等。
教学难点:家乡民间艺术的讲解。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家乡的相关问题。
2. 运用案例分析法,以具体实例讲解家乡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经济发展和社会事业等。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4. 运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提问和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沟通交流等。
五、教学资源1. 教材:《一年级上册地方课程教材》2. 参考资料:相关地方历史、文化、经济等方面的书籍和资料。
3. 多媒体资源:图片、视频、音频等。
4. 网络资源:相关地方网站、论坛、新闻等。
六、第六节:家乡的知名人物教学重点:了解家乡的著名历史人物、文化名人、杰出校友等。
教学难点:家乡名人的生平事迹和贡献的讲解。
一年级上册地方课程教学计划及教案

一年级上册地方课程教学计划及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当地的文化、历史、地理、自然资源等方面的知识。
2.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珍惜资源的情感。
3. 提高学生的地方文化素养,增强民族自豪感。
4.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实践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第一单元:家乡的自然环境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家乡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水资源、动植物资源等。
2. 教学内容:a. 地理位置:家乡所在的省份、城市、乡镇。
b. 气候特点:家乡的四季变化、温度、降水等。
c. 水资源:家乡的河流、湖泊、水库等。
d. 动植物资源:家乡的常见动植物种类及其特点。
第二单元:家乡的人文环境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名人故事等。
2. 教学内容:a. 历史文化:家乡的历史演变、古建筑、历史事件等。
b. 民俗风情:家乡的传统节日、习俗、民间艺术等。
c. 名人故事:家乡的著名历史人物、事迹、传说等。
第三单元:家乡的自然资源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家乡的自然资源、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等。
2. 教学内容:a. 自然资源:家乡的矿产资源、农业资源、旅游资源等。
b. 环境保护:家乡的环境问题、保护措施、环保意识等。
c. 可持续发展:家乡的发展战略、绿色产业、生态文明建设等。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家乡的自然、人文、资源等方面的知识。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的事例,深入了解家乡的特点和问题。
3. 采用小组合作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4. 利用实地考察法,组织学生走进自然、感受家乡的美妙。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提问、讨论等情况。
2.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作业质量、创意、表达能力等。
3. 学生实践能力:考察学生在实地考察、小组合作等环节的表现。
4. 学生综合素质:综合评估学生在课程中的知识掌握、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一年级上册地方课程教案

一年级上册地方课程教案教案一:认识家乡教案概述:本节课是一年级上册地方课程的教学内容,主题为“认识家乡”。
通过学习,学生将了解家乡的地理位置、地貌特征以及地方文化等方面的知识,并培养学生对家乡的归属感和热爱之情。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a. 能够描述自己家乡的地理位置;b. 能够简单描述家乡的地貌特征;c. 能够介绍家乡的特色文化。
2.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a. 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b. 培养学生对家乡地方文化的欣赏与尊重。
教学重点:1. 掌握并准确描述家乡地理位置。
2. 掌握并准确描述家乡地貌特征。
3. 掌握并准确描述家乡的特色文化。
教学准备:1. 大屏幕或投影仪。
2. 照片或图片展示工具。
3. 学生课桌上的地方地图卡片。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 呈现一幅描绘家乡的图片。
2. 引导学生观察图片,提问:“你看到了哪些东西?你认识这些东西吗?这些东西是你家乡的特色吗?”激发学生对家乡的思考。
二、探究(25分钟)1. 引导学生了解家乡的地理位置。
a. 展示家乡的地理位置地图,提问:“你的家乡在哪个省份?在哪个城市?在哪个方位?”b. 引导学生使用地球仪或地图找到家乡的位置,让他们找出家乡的特点。
2. 引导学生了解家乡的地貌特征。
a. 准备照片或图片展示工具,呈现家乡的山川、河流等地貌特征。
b. 引导学生观察照片或图片,描述家乡的地貌特征。
3. 引导学生了解家乡的特色文化。
a. 准备图片或照片展示家乡的传统节日、民俗活动等。
b. 引导学生观察图片或照片,描述家乡的特色文化。
三、实践(15分钟)1. 按照小组规模分组,每组由一名学生分享自己家乡的地理位置、地貌特征以及特色文化。
其他小组成员进行倾听和提问。
四、归纳(5分钟)1.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重点包括家乡地理位置、地貌特征以及特色文化。
五、小结(5分钟)1. 引导学生发表感想: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了解家乡的地理、地貌和文化对我们来说很重要?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进行家乡探索活动,例如在周末带家长到家乡的重要地标参观。
一年级上册地方课程教案

一年级上册地方课程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 了解自己所处的地方的基本情况和特色;2. 掌握一些相关的地方知识和地理概念;3. 培养对自己地方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地方的基本情况和特色;2. 相关地理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三、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及多媒体设备;2. 一些相关的图片和地图。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图片引起学生对地方的兴趣,如城市的风景、地方特色的食物等,引发学生的思考,并出示问题:“你们住在哪里?你们的地方有什么特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并表达自己的观点。
2. 概念解释(10分钟)告诉学生地方是指一个独特的区域,由一片相对较小的土地组成,拥有自己的特色和文化。
解释并让学生理解“城市”和“乡村”两个概念,通过图片和简单的比较,让学生明白它们之间的差异。
3. 地方特点介绍(15分钟)根据学生所居住的地方,以故事或图片等形式介绍该地方的基本情况和特色,如城市的高楼大厦、公园、博物馆等,乡村的田野、农民、农作物等。
引导学生观察、感知和描述所介绍的地方特点,激发他们对自己地方的兴趣。
4. 地方问答游戏(15分钟)设计一个问答游戏,让学生参与其中,回答关于地方的问题。
可以采用竞赛形式,根据正确与否给予表扬和奖励,增强学生对地方的了解和记忆力。
5. 模仿创作(20分钟)提供一些简单的绘画材料让学生进行创作,要求他们画出自己所居住的地方的特点和景观。
鼓励学生用丰富的色彩和形象来展现他们对地方的感受。
6. 总结归纳(10分钟)引导学生回顾整个课程,总结所学的地方知识和地理概念。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地方的归属感和自豪感,可以进行小组讨论,互相分享。
7. 课堂延伸(5分钟)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回家后,与家人一起讨论和了解更多关于自己所居住地方的特色和历史,并写下自己对家乡的感受和想法。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对地方的学习,旨在培养学生对自己地方的归属感和自豪感,激发他们对地方的兴趣和热爱,并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全面了解地方的特色、基本情况和地理概念。
一年级(上)地方课程教案

一年级(上)地方课程教案第一章:了解我们的社区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自己生活的社区环境,培养学生的社区意识。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介绍学生所生活的社区环境,包括社区的设施、景点等。
2. 引导学生观察社区的变化,发现社区的优点和不足。
三、教学活动1. 组织学生参观社区,了解社区环境。
2.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社区的优点和不足。
3. 学生代表发言,分享各自观察到的社区变化。
四、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对社区环境的了解程度。
2. 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看他们是否能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第二章:探索家乡的传统文化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家乡的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
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介绍家乡的传统文化,包括传统手工艺、民俗活动等。
2. 引导学生参与传统文化活动,亲身体验家乡的传统文化。
1. 邀请民间艺人来校,展示家乡的传统手工艺。
2. 学生动手操作,体验家乡的传统手工艺。
3. 组织学生参加家乡的民俗活动,感受家乡的传统文化。
四、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对家乡传统文化的兴趣。
2. 评估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看他们是否能熟练掌握传统手工艺。
第三章:关爱自然,保护环境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环保知识,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介绍环保知识,让学生了解环保的重要性。
2. 引导学生参与环保实践活动,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
三、教学活动1. 组织学生参观环保设施,了解环保知识。
2. 学生分组讨论,提出环保建议。
3. 学生代表发言,分享各自提出的环保建议。
四、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对环保知识的了解程度。
2. 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看他们是否能提出有创意的环保建议。
第四章:了解家乡的经济和社会发展1. 让学生了解家乡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学生的家乡情怀。
一年级(上)地方课程教案

一年级(上)地方课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地方特色,培养学生的地域文化意识。
2. 通过学习地方课程,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他们在知识、能力、情感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3.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的情感,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第一单元:家乡的自然环境1. 地理特点: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点等。
2. 自然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等。
第二单元:家乡的人文环境1. 历史文化:悠久的历史、传统文化、历史名人等。
2. 民俗风情:传统节日、民间艺术、风俗习惯等。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导入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2. 运用图片、视频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形象地了解和认识家乡。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4. 设置实践作业,让学生走进自然、走进社区,亲身体验家乡的特色文化。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家乡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了解程度。
2. 学生在小组讨论、分享中的表现,以及实践作业的完成情况。
3. 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以及保护环境的意识。
五、教学进度安排第一单元:家乡的自然环境(2课时)1. 第1课时:介绍家乡的地理特点,引导学生了解家乡的自然环境。
2. 第2课时:介绍家乡的自然资源,培养学生珍惜和保护资源的意识。
第二单元:家乡的人文环境(3课时)1. 第1课时:介绍家乡的历史文化,引导学生感受家乡的底蕴。
2. 第2课时:介绍家乡的民俗风情,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3. 第3课时:总结家乡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强化学生的地域文化意识。
六、教学内容第三单元:家乡的经济与社会发展1. 经济发展:产业结构、特色产业、经济发展趋势等。
2. 社会发展: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民生问题。
第四单元:家乡的生态文明建设1. 环境保护:生态环境现状、环保政策与措施等。
2. 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节能减排、绿色生活方式等。
七、教学方法1.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家乡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情况。
一年级上册地方课程教学计划及教案

一年级上册地方课程教学计划及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地方特色,培养学生的地域认同感。
2. 通过学习地方文化、历史、地理等方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的美好情感。
二、教学内容第一单元:家乡的地理1. 学习家乡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点等。
2. 通过地图、图片等资料,让学生熟悉家乡的地理位置和周边环境。
第二单元:家乡的历史与文化1. 了解家乡的历史发展脉络,认识家乡的重要历史人物和事件。
2. 学习家乡的传统习俗、民间艺术等,感受家乡文化的独特魅力。
第三单元:家乡的自然与资源1. 认识家乡的动植物资源、矿产资源等,了解自然资源的多样性和保护的重要性。
2. 学习家乡的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第四单元:家乡的人民与生活1. 了解家乡人民的生活习惯、民俗风情,感受家乡人民的热情与友善。
2. 学习家乡的发展变化,展望未来的美好生活。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导入、情景教学、小组讨论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利用图片、地图、视频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学习。
3. 组织实地考察、社会实践等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家乡的特色。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学习态度、合作意识等。
2. 学生对家乡地理、历史、文化、资源等方面的掌握程度。
3. 学生对家乡的认同感、环保意识以及热爱家乡的情感表现。
五、教学计划第一单元:家乡的地理(2课时)1. 第1课时:介绍家乡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点等。
2. 第2课时:通过地图、图片等资料,让学生熟悉家乡的地理位置和周边环境。
第二单元:家乡的历史与文化(3课时)1. 第1课时:了解家乡的历史发展脉络,认识家乡的重要历史人物和事件。
2. 第2课时:学习家乡的传统习俗、民间艺术等,感受家乡文化的独特魅力。
3. 第3课时: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家乡的文化传承与发展。
第三单元:家乡的自然与资源(2课时)1. 第1课时:认识家乡的动植物资源、矿产资源等,了解自然资源的多样性和保护的重要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我的家乡在哪里1、云南的位置【教学内容】地方课程一年级上册第1页内容。
【教学目标】1、在了解家乡的基础上萌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学会辨认、查找地图,知道家乡在祖国的地理位置。
3、知道家乡是祖国的一部分,认识云南省的位置。
【教学重难点】学生能在地图上查找云南省以及家乡的大致位置。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1、边欣赏歌曲,教师谈话:家乡在你的眼里又是怎样的呢?2、学生述说,揭题板书。
二、看地图,找家乡1、认识祖国的地图大屏幕出示中国政区图,看看中国的形状像什么?2、看地图,找云南省的位置(1)让学生在中国政区图上将云南省找出来,涂上颜色。
(2)讨论:云南省在中国的什么位置,云南省的形状像什么?(3)让学生在云南省政区图上将省会昆明市找出来,涂上颜色。
3、找家乡的大致位置(1)教师介绍:禄丰县在昆明()省()县”来说话。
三、课堂总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乡,只有我们都热爱自己的家乡,努力建设家乡,家乡才能富裕,国家才能富强,爱祖国要从爱家乡、建设家乡做起。
2、省会昆明【教学内容】地方课程一年级上册第2页内容。
【教学目标】1.使学生知道昆明的美,以及他为什么叫春城。
2.了解昆明的一些美景,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使学生知道昆明为什么叫春城,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知道我们国家哪些城市的别称吗?春城是指哪座城市呢?为什么被称为春城?2、揭示课题3、读了课题你们想知道什么?二、认识昆明1、自由读课文第一段,说一说昆明为什么叫春城?2、学生读课文第一段回答。
因为昆明气候温和四季如春,所以我们称它为春城。
3、教师补充介绍昆明。
(1)昆明地处低纬度高原,天气常如二、三月、花开不断四时春,人称“春城”,是云南省的首府,位于我国西南边陲,云贵高原中部,云南省东部,滇池盆地北部,三面环山……(2)昆明四季温暖如春,全年温差较小,市区年平均气温在15℃左右,最热时月平均气温19℃,最冷时月平均气温7.5℃。
虽然昆明有“春城”的美称,但但一日之间有四季……4、欣赏昆明图片,感受昆明之美。
三、课堂小结,共享昆明之美1、完成第五页“想一想,做一做”,小组内交流分享。
2、说话练习:昆明是一个()的城市!四、作业布置:二、家乡的山水1、云南第一峰——卡格博峰【教学内容】地方课程一年级上册第7页内容。
【教学目标】1、了解云南第一峰卡格博峰地理位置。
2、培养学生对云南山水的热爱之情,感受云南第一峰的美丽神奇。
【教学重难点】学生能说清卡格博峰的位置【教学准备】卡格博峰图片、云南省地图。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欣赏卡格博峰图片,感受美丽。
2、引入课题:云南第一峰——卡格博峰。
二、合作学习,走进卡格博峰1、自主学习课文,勾画了解到的知识。
2、小组内交流。
3、分享成果:卡格博峰是云南第一高峰,在迪庆藏族自治州德钦县内。
4、在地图中找出卡格博峰位置。
三、欣赏图片,感受美丽1、欣赏卡格博峰图片,再次感受美丽2、课堂小结,回顾所学:云南第一峰是()。
2、动植物的乐园——高黎贡山【教学内容】地方课程一年级上册第9页内容。
【教学目标】1、了解云南动植物乐园——高黎贡山。
2、培养学生对云南山水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学生能说清高黎贡山的特点,感受高黎贡山的美丽。
【教学准备】高黎贡山图片。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谈话导入:有这样一个美丽的地方,被称为云南的动植物乐园,那就是高黎贡山,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美丽的地方吧!2、引入课题:云南动植物乐园——高黎贡山。
二、合作学习1、了解高黎贡山地理位置及特点。
2、看插图,了解高黎贡山特有的动物和植物。
(1)植物:桫椤、秃杉等。
(2)动物:灰叶猴、蜂猴等。
3、欣赏卡云南动植物乐园——高黎贡山图片,感受美丽与神奇。
三、拓展小结1、完成课后“想一想,做一做”:说说你周围的山名,山里有哪些动植物?2、课堂小结:高黎贡山是云南的动植物乐园!四、作业布置:3、乌蒙红土地【教学内容】地方课程一年级上册第16页内容。
【教学目标】1、了解云南的红土地。
2、培养学生对云南山水的热爱之情,感受云南红土地的神奇。
【教学重难点】了解红土地特点。
【教学准备】乌蒙红土地图片。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欣赏乌蒙红土地图片,感受红土地色彩的绚丽。
2、引入课题:乌蒙红土地。
二、合作学习1、自主学习课文,勾画了解到的知识。
2、小组内交流:我看到了什么?3、分享成果:(1)欣赏图片,感受红土地色彩美丽。
(2)学生说,教师补充讲解,了解乌蒙红土地的特点。
三、拓展小结。
1、完成课后作业:用彩笔涂画出最美丽的红土地。
2、课堂小结:红土地是云南的特色,是最美丽的风景线。
四、作业布置:4、三江并流【教学内容】地方课程一年级上册第20页内容。
【教学目标】1、了解三江并流现象。
2、培养学生对云南山水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学生能说清三江包括那三条江,并能讲情三江并流现象。
【教学准备】金沙江、澜沧江、怒江图片及资料。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谈话导入:2003年7月2日,第27届世界遗产大会正式通过,将云南省的三江并流作为世界自然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2、引入课题:三江并流。
二、合作学习1、了解“三江”三江:包括金沙江、澜沧江、怒江。
2、看图片,分别了解三条江的情况。
3、教师讲解并出示图片,演示三江并流现象。
三、拓展小结1、完成课后“想一想,做一做”:说说三江并流,指的是那三条江?2、课堂小结:三江并流是世界遗产,是值得我们骄傲的自然景观。
四、作业布置:5、国际河流——澜沧江【教学内容】地方课程一年级上册第25页内容。
【教学目标】1、了解国际河流——澜沧江,知道他途经那几个国家。
2.培养学生热爱云南山水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了解国际河流——澜沧江,知道他途经那几个国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云南地图。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有这样一条河流,途径六个国家,被称为云南的河流主动脉,他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澜沧江,让我们一起去了解他。
2、揭示课题:国际河流——澜沧江3、读了课题你们想知道什么?二、小组学习1、自由读课文第一段,说一说澜沧江的源头?2、学生读课文第一段回答。
澜沧江发源于青海唐古拉山脉。
3、教师补充:(1)澜沧江流经中国、缅甸、老挝、泰国、越南、柬埔寨六个国家,是一条国际河流。
(对照地图)(2)澜沧江上建有多个发电站,为我们供电。
4、欣赏澜沧江图片,感受澜沧江之美。
三、课堂小结1、完成第29页“想一想,做一做”:澜沧江流过那几个国家?2、课堂小结:澜沧江是一条()河流!四、作业布置:6、云南最大的湖泊——滇池【教学内容】地方课程一年级上册第30页内容。
【教学目标】1、了解云南最大的湖泊——滇池。
2、培养学生对云南山水的热爱之情,感受云南最大的湖泊——滇池的美丽。
【教学重难点】学生能说清滇池的位置及特点,感受滇池的美丽。
【教学准备】滇池图片、云南省地图。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欣赏滇池图片,感受美丽。
2、引入课题:云南最大的湖泊——滇池。
二、合作学习1、自主学习课文,勾画了解到的知识。
2、小组内交流。
3、分享成果:滇池又叫“昆明湖”,是云南省最大的湖泊,也是我国十大淡水湖之一。
4、在地图上找出滇池的位置。
5、欣赏图片,感受美丽。
西山、海埂、大观楼、民族村图片欣赏,感受滇池的风光秀丽。
三、课堂小结云南省最大的湖泊叫(),又叫()。
四、作业布置:7、被称为“海”的湖泊——洱海【教学内容】地方课程一年级上册第35页内容。
【教学目标】1、了解洱海名称由来。
2、培养学生对云南山水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学生能说清洱海的名称由来,感受大理洱海的美丽。
【教学准备】洱海图片,云南地图。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歌曲《蝴蝶泉边》引入。
有这样一个美丽的地方,是蝴蝶的乐园,在那有一个被称为“海”的湖泊,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洱海!2、引入课题:被称为“海”的湖泊——洱海。
二、合作学习1、了解被称为“海”的湖泊——洱海地理位置及特点。
(1)洱海的名称由来。
(2)洱海的美丽传说。
(3)洱海的地理位置(云南地图)。
2、看插图及课件图片,了解洱海的独特美景。
(1)苍山洱海。
(2)洱海夕照。
三、拓展小结1、完成课后“想一想,做一做”:洱海的名字是怎样来的?2、课堂小结:洱海是大理的美景,位于大理点苍山东面,是云南省第二大湖。
四、作业布置:三、家乡的奇特景观1、山有多高,水有多高【教学内容】地方课程一年级上册第40页内容。
【教学目标】1、了解云南山水的神奇特点。
2、培养学生对云南山水的热爱之情,感受云南山水的神奇。
【教学重难点】了解云南山水的特点。
【教学准备】云南山水图片。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欣赏云南山水图片,感受山水的神奇秀丽。
2、引入课题:山有多高,水有多高。
二、合作学习1、自主学习课文,勾画了解到的知识。
2、小组内交流:我看到了什么?3、分享成果:(1)欣赏图片,感受云南山水的美丽。
顺山而下的溪流、石林飞龙瀑布、罗平九龙瀑布群。
(2)学生说,教师补充讲解,了解云南山水的特点。
山水相依,山有多高,水有多高。
三、拓展小结。
1、用笔画出云南最美丽的山水。
2、课堂小结:山水相依,山有多高,水有多高是云南山水的特点,也正是这样的特点,让云南到处都是迷人的山水画,让游客有人在画中游得感觉。
2、山高峻,谷幽深【教学内容】地方课程一年级上册第43页内容。
【教学目标】1、了解云南山谷特点。
2、培养学生对云南山水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了解云南山谷特点。
【教学准备】云南山谷图片。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欣赏图片,感受峡谷的气势雄伟与险峻。
2、引入课题:山高峻,谷幽深。
二、合作学习1、欣赏图片,说感受:云南的山谷有什么特点?2、教师出示图片,感受山谷的险峻幽深。
(1)虎跳峡。
(2)怒江大峡谷。
(3)金沙江大峡谷。
三、拓展小结1、完成课后“想一想,做一做”:你见过瀑布和峡谷吗?你能说出一个瀑布或峡谷的名字吗?2、课堂小结:山高峻,谷幽深是云南峡谷的特点,吸引了许多游客来观赏!四、作业布置:3、最惊险的“桥”——溜索【教学内容】地方课程一年级上册第47页内容。
【教学目标】1、了解云南云南特有的“桥”——溜索。
2、培养学生对云南山水的热爱之情,感受云南人民的勇敢与智慧。
【教学重难点】了解溜索,感受云南人民的勇敢与智慧。
【教学准备】溜索图片,视频。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欣赏视频,感受溜索的惊险。
2、引入课题:最惊险的“桥”——溜索。
二、合作学习1、自主学习课文,勾画了解到的知识。
了解最惊险的“桥”——溜索。
2、小组内交流。
3、分享成果:(1)溜索形成的原因。
(2)溜索的作用。
(3)溜索的而制作材料。
4、再看视频,体会溜索的艰难与惊险,感受云南任命的勇敢与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