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千所大学30万大学生调查:近3成防骗测试不及格
大学生被诈骗分析报告

大学生被诈骗分析报告大学生被诈骗分析报告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诈骗案件频频发生,不少大学生也成为了诈骗案件的受害者。
本文将从大学生的特点及常见诈骗手法等方面进行分析,以帮助大学生提高警惕,增强自我保护能力。
首先,大学生作为网络时代的新生代群体,具有技术熟练、对网络生活依赖性强、信息获取渠道广泛等特点,这也成为了他们容易成为诈骗目标的原因之一。
然而,大学生对于网络诈骗的认知水平普遍较低,缺乏足够的防范意识和实际经验。
目前,针对大学生的网络诈骗手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仿冒身份:骗子通过冒充大学教师、学校工作人员或警察等身份进行欺骗,例如通过微信、电话等方式,冒充学校管理员,称学生违反校规需要缴纳罚款或者冒充公安人员,表示学生涉嫌违法需要协助,以此骗取学生的信任并骗取财物。
2.虚假信息:骗子通过制造虚假信息诱导学生点击链接、下载APP、填写个人信息等,从而获取个人账号、密码、银行卡信息等敏感信息。
3.网络购物诈骗:骗子通过制造低价、限时抢购等诱惑,引诱学生购买假冒的商品,或者以假充真甚至不发货的方式骗取金钱。
针对以上常见诈骗手法,大学生有以下应对措施:1.提高防范意识:要加强对网络诈骗的认知和了解,关注网络安全相关公告和新闻,增强警惕。
2.保护个人信息:不随便透露个人信息,特别是银行卡信息、密码等隐私,小心对待陌生人的请求。
3.审慎交友:在社交平台上认真甄别好友,不轻易相信陌生人的话,避免受到损害。
4.验真信息:互联网上的各种信息,特别是不明来源的信息,要进行核实,不轻易相信。
5.提高技术防范能力:安装杀毒软件、更新操作系统,不轻易点击不明链接或下载不明APP,定期修改密码等,提高自身的技术安全能力。
综上所述,大学生作为网络诈骗的主要受害者之一,应该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增强防范能力。
不但要加强对网络诈骗的认知,还要注意保护个人信息、提高技术防范能力等,以避免成为诈骗的受害者。
同时,大学校园和社会单位也应该加强对大学生防范网络诈骗的宣传教育,建立警示机制,共同营造安全的网络环境。
高校招生网站3成以上有严重漏洞

的技术支持和指导 。 通过这些 安全 “ 专 家服务” , 将从根本上 预 防和解决在一 年一 度的高
安全 网络 , 预防第一
根 据这一 严峻的现实状况 , 在 CE R NE T 领导 的领 导 下 , 在教育部相 关部 门的支持下 ,赛尔 网络 专 门成 立 了 网络 安全 体检 中心 , 以 真正 确保 网上 录取 的万无 一 失 , 不仅畅通 , 而且 安全 。
洞所
占比率为
2
7
4
.
6
%
,
应用级 漏洞 所 占比率 为
72
54
.
% ;其他普通 院校 系统漏洞
比率为
1 52% .
,
应 用级 漏洞 所 占比率为5 8 .4 8 % 。 在统计数据 中可
以 发现 , 跨 站点脚 本漏 洞 、 S QL 注 入 漏 洞 、 内部 I P
地 址 泄露等问题具 有普遍性 , 需要 引起 各大 中小
验平 台 , 加 强技 术 问题解决能力; 第
三 , 完善调查 问卷和论坛 功能 , 积极
推动 与用 户 沟通 , 及 时解 决 问题 。 具
体服务如 图 2 。
爵 鳞 豳 豳 露霆蕊露
应 ‘ 系 安 安 网 应 系 代 灾 紧 灾
用 统 全 全络 用 统 码难 急 难
安 全
安 全
嫠 蒜馨 婺 篓 霎复恢
在检测 的 2 7 3 所 高校 中 , 9 8 5 高校有 9 所 , 2 1 1 高校 有 2 0 所 。 从 安全 漏 洞 统计上 看 , 基 于 系统级
漏
洞
占总
漏
洞
的3
7
6
.
3
%
,应用
大学生反诈骗调研报告

大学生反诈骗调研报告大学生反诈骗调研报告一、调研背景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诈骗问题日益严重,大学生成为诈骗的重点群体之一。
为了解大学生面临的诈骗情况以及他们的反诈骗能力,我们进行了一次针对大学生的反诈骗调研。
二、调研对象和方法我们以大学生为调研对象,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调研。
共发放了500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450份,有效回收率为90%。
三、调研结果1. 大学生的诈骗经历在450份有效问卷中,有318人(70%)表示曾经经历过诈骗,其中有82人(18%)表示经历过电信诈骗,180人(40%)表示经历过网络诈骗,56人(12%)表示经历过套路贷款。
2. 大学生的诈骗预防能力在450份有效问卷中,有274人(61%)表示对不同类型的诈骗有基本的防范意识,87人(19%)表示知道一些诈骗的手段并能辨别诈骗信息,仅有89人(20%)表示自认为有很强的防骗能力。
3. 大学生的反诈骗知识来源在450份有效问卷中,有215人(48%)表示通过社会媒体、新闻报道等途径获取反诈骗知识,132人(29%)表示通过学校或社会组织的宣传活动获取反诈骗知识,93人(21%)表示通过自学或互联网获取反诈骗知识。
4. 大学生反诈骗需求在450份有效问卷中,有356人(79%)表示希望学校能加强反诈骗教育,提高他们的反诈骗意识和能力。
110人(24%)表示希望社会组织能提供更多的反诈骗活动,让他们学到更多的反诈骗知识。
五、调研结论1. 大学生普遍存在诈骗经历,电信诈骗、网络诈骗和套路贷款是较为常见的类型;2. 大学生对于不同类型的诈骗有一定的防范意识,但仍然存在辨别能力不足的问题;3. 大学生主要通过社会媒体、新闻报道等途径获取反诈骗知识,学校和社会组织的宣传活动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4. 大学生对于反诈骗教育的需求较高,希望学校加强反诈骗教育,提高他们的反诈骗意识和能力。
六、调研建议针对上述调研结论,我们提出以下建议:1. 学校应加强对大学生的反诈骗教育,加强诈骗类型和手段的讲解,提高大学生辨别诈骗信息的能力;2. 社会组织可以增加更多的反诈骗宣传活动,向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反诈骗知识;3. 政府部门可以加大对电信诈骗、网络诈骗等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提高大学生的安全感;4. 大学生应密切关注官方渠道发布的反诈骗信息,保持警惕心态,避免成为诈骗的受害者。
大学生遭受网络诈骗原因及对策分析

大学生遭受网络诈骗原因及对策分析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普及和网络空间的逐渐扩大,网络诈骗的形式和数量也在不断增加。
尤其对于大学生群体来说,由于缺乏对网络诈骗的认识和防范意识,成为了网络诈骗的重点攻击对象。
本篇文章将分析大学生遭受网络诈骗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首先,大学生遭受网络诈骗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网络安全意识淡薄目前,大多数大学生对网络诈骗、网络安全问题的认知程度还比较低,对一些常见的网络诈骗手段缺乏认识,无法识别和辨别。
这就给网络诈骗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
二、社交媒体过度使用大学生是社交媒体的主要用户,他们习惯将自己的生活和信息通过社交媒体分享给朋友,而这些信息可能为网络诈骗分子提供了有价值的线索。
三、对财富和虚荣心的渴望大学生在校经济状况和社会经验相对比较欠缺,因此对于赚钱的渴望和虚荣心往往比较强烈,被网络诈骗嫌疑人冒充中奖、投资理财等骗局误导,从而造成经济损失。
然后,对于大学生遭受网络诈骗的问题,我们应该采取以下措施进行预防和解决:对于大学生,提升网络安全意识是避免网络诈骗的重要前提。
学校可以在教育和宣传中加入网络安全相关知识,例如网络诈骗的常见手段以及如何辨别、预防、应对等方面的知识,让学生形成正确的网络安全认知,减少受骗风险。
二、加强密码保护密码是数字世界安全的“第一道门”,因此,大学生在使用网络、社交平台等服务时要加强密码保护,保障自己账户的安全。
同时,强化个数密码的复杂性,减少密码被破解的可能性。
三、正确认识虚拟网络财富现在,虚拟网络财富已经成为了网络诈骗分子的目标,大学生在使用网络理财、投资等服务时,要认识到所谓的收益、分红往往并非真实存在,要慎重选择、理性投资,避免财务损失。
大学生在社交媒体使用过程中,要提高警惕程度,谨慎选择所关注的人、用户,不随意分享个人信息,拒绝不合理的添加好友,避免受到网络诈骗分子的钓鱼欺诈。
在和谐的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同样需要自觉地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成为网络安全的先行者。
大学生遭受网络诈骗原因及对策分析

大学生遭受网络诈骗原因及对策分析大学生作为互联网时代的主要受众群体,他们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离不开网络,而与此同时也面临着网络诈骗的风险。
网络诈骗是指利用网络进行欺骗、诈骗的行为,其手段多样,给大学生的财产安全和个人信息安全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本文将从大学生遭受网络诈骗的原因和对策分析两个方面展开探讨。
1. 缺乏对网络诈骗的认识和防范意识大学生往往缺乏对网络诈骗的认识和防范意识,容易被网络诈骗分子钻空子。
他们对网络安全和个人信息保护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容易在不经意间泄露个人信息,从而成为网络诈骗的受害者。
2. 缺乏对诈骗手段的了解网络诈骗手段多种多样,包括虚假宣传、虚假交易、钓鱼网站等,而大学生往往对这些诈骗手段不甚了解,容易上当受骗。
他们在网上购物、参与网络活动时对风险认识不足,容易成为网络诈骗的对象。
3. 缺乏对信息安全的保护意识大学生在网络使用中缺乏信息安全的保护意识,往往使用简单的密码、泄露个人信息,或者在不安全的网络环境下进行网络交易和转账操作,容易被网络诈骗分子窃取个人财产和信息。
1. 提高网络安全意识,加强教育宣传学校和社会应加强对大学生的网络安全教育宣传,提高他们对网络诈骗的认识和防范意识。
可以通过开展网络安全知识讲座、举办网络安全主题活动等方式,引导大学生正确使用网络,保护个人信息安全。
2. 完善网络安全管理制度学校和相关部门应建立完善的网络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对校园网络的监管和维护,防范网络诈骗的发生。
在校园网站、教务系统等重要平台上加强信息安全技术的应用,提升网络安全防护水平。
3. 加强网络诈骗案件的打击和警示对于已经发生的网络诈骗案件,应当依法追究相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并及时公布案例,向大学生发出警示,提醒他们注意防范网络诈骗。
加强网络诈骗案件的打击力度,形成对网络诈骗分子的有力震慑,保护大学生的合法权益。
4. 加强个人信息保护和密码安全大学生应加强对个人信息的保护,不轻易泄露身份证号、银行卡号等重要信息,避免成为网络诈骗的对象。
大学生遭受网络诈骗原因及对策分析

大学生遭受网络诈骗原因及对策分析1. 引言1.1 网络诈骗现象普遍网络诈骗现象普遍,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一个严重问题。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网络诈骗手段越来越多样化、隐蔽化,给大家的正常生活、工作带来了严重的危害。
网络诈骗活动不仅仅在一定程度上侵害了个人的财产安全,更是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许多人因为缺乏必要的安全意识和信息识别能力而成为网络诈骗的受害者,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
在网络诈骗现象愈演愈烈的当下,大家都要高度警惕,提高警惕意识,增强信息识别能力,避免被不法分子利用。
只有通过加强安全教育,提升信息识别能力,建立网络安全意识,我们才能更好地防范和打击网络诈骗活动,保护个人和社会的财产安全。
希望大家能够认清网络诈骗的危害,保护好自己的财产安全,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环境。
【2000字内容到此结束】.1.2 大学生是网络诈骗的重要目标群体大学生作为网络诈骗的重要目标群体,受到了日益严重的威胁和影响。
一方面,大学生群体是社会中受教育程度较高、信息获取较广的人群,他们经常在网络上进行学习、社交、购物等活动,为网络诈骗分子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大学生由于缺乏实际社会经验和对网络诈骗手段的了解,容易轻信他人,从而成为网络诈骗的薄弱环节。
与此大学生作为年轻一代,更容易受到网络诈骗分子的诱惑和威胁。
他们通常对新兴的网络技术和社交平台更感兴趣,但对于如何保护个人信息、识别网络诈骗等方面的知识掌握不足,容易陷入网络诈骗的陷阱。
针对大学生这一重要目标群体,我们需要加强对他们的安全意识教育,提升他们的信息识别能力,建立健全的网络安全意识。
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努力和共同合作,才能有效地预防和打击网络诈骗,保护大学生及其他人群的网络安全。
2. 正文2.1 网络诈骗原因分析1. 技术手段日益进步:网络诈骗者利用技术手段不断进化,采取各种高级手法进行诈骗活动,包括虚假网站、钓鱼邮件、木马病毒等,使得诈骗行为更加隐蔽和难以辨别。
大学生防骗能力调研报告

大学生防骗能力调研报告引言大学生作为当代社会的中坚力量,是国家的未来希望和建设的重要力量。
然而,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各类骗术层出不穷,不少大学生成为了骗子的目标。
为了进一步了解大学生的防骗能力,我们进行了一项调研研究。
本报告将详细介绍调研的目的、方法、结果与分析,以及对大学生提升防骗能力的建议。
调研目的本次调研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大学生在防骗方面的现状,分析其防骗能力的薄弱环节,为大学生提供针对性的防骗培训和指导,帮助他们提升自身的防骗能力。
调研方法我们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法,随机选择了若干所大学,共有500名大学生参与调研。
问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对于常见骗术是否有一定的了解;2. 是否收到过来自陌生人或不明身份的网络诈骗信息;3. 是否曾经上当受骗过;4. 是否认为自己有较强的防骗能力;5. 是否愿意接受防骗培训等。
调研结果与分析对于常见骗术是否有一定的了解结果显示,仅有30%的大学生对于常见骗术有一定的了解,其余大部分人对于骗术的种类、手法及防范措施并不了解。
这说明大学生在骗术知识方面的了解程度相对较低,容易被骗子钻空子。
是否收到过来自陌生人或不明身份的网络诈骗信息超过80%的大学生表示曾经收到过来自陌生人或不明身份的网络诈骗信息。
这些网络诈骗信息往往假冒银行、社交平台、电商平台等,通过诱导、欺骗手段获取个人信息或资金。
若大学生对这些信息缺乏警惕性,很容易受骗。
是否曾经上当受骗过经过调查发现,有近60%的大学生表示曾经上当受骗过。
他们主要是因为对骗术的不了解和缺乏警惕性,轻信了对方的话,导致个人信息或资金遭受损失。
这说明大学生的防骗能力相对较弱。
是否认为自己有较强的防骗能力调查结果显示,有超过70%的大学生认为自己有较强的防骗能力。
然而,上述数据也显示其实际的防骗能力并不理想。
这可能是因为大学生对自身实际情况的估计存在误差,亦或是虚荣心使然。
是否愿意接受防骗培训等调查结果显示,超过90%的大学生表示愿意接受防骗培训和指导。
大学生遭受网络诈骗原因及对策分析

大学生遭受网络诈骗原因及对策分析网络诈骗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的一种犯罪行为,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的一大群体也不免受其侵害。
本文针对大学生遭受网络诈骗的原因及对策进行分析,为广大大学生提供有效的防范措施。
一、原因分析1.缺乏对网络诈骗的认知因为年轻人对新技术应用的熟悉度较高,很多大学生认为自己有足够的智慧和技术能力以识别和防范网络诈骗。
然而,网络诈骗方法千变万化,不断更新,容易让大学生陷入信任并被骗。
2.贪图小利很多大学生因为未来的找工作、做生意等等原因,希望能够获得一些额外的收入,就容易陷入网络诈骗的陷阱中去。
此外,对于贪图小便宜的人来说,网络打折、秒杀等活动,也是诈骗分子最好的诱饵。
3.社会生活的压力大在当前的社会,大学生所受到的压力是很大的。
一方面,是朝九晚五的紧张工作、学习、考试;另一方面,还面临着住房、交通、饮食等种种生活性的问题。
这样一来,大学生的思想容易疲劳、失衡,出现轻信、过于相信等心理倾向,降低了预防网络诈骗的意识和信心。
4.网络空间缺乏有效的监管体系当前,网络诈骗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和技术手段都还不够成熟完善。
这样一来,很多诈骗分子得以趁虚而入,逃得自由。
在缺乏有效的打击力度的情况下,更容易诱发大学生的网络被骗头。
二、解决对策1.要增强防范网络诈骗的观念作为受教育较为全面的人群,大学生需要加强对网络诈骗的认知,了解诈骗的基本手法,认清被骗的套路。
此外,大学生们应该及时关注社交平台,了解近期诈骗点,及时监督并给身边的人提供警惕的信息。
2.建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对于那些贪图小便宜的大学生来说,建立正确的消费观念非常重要。
诈骗分子常常以各种切入口来引导大学生进行消费,所以我们需要及时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审视,以免被骗。
3.主动参加网络安全知识培训学习网络安全知识、掌握网络防范技巧,有助于大学生慢慢从被关注到社交网络留言、主动加好友、编写属个人信息甚至营销推广相关内容中的脆弱环节,逐步构建能有效保障自身网络安全的能力体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千所大学30万大学生调查:近3成防骗测试不及格
近期来,山东徐玉玉案等多起电信诈骗酿成的惨痛悲剧引发了公众的广泛关注。
日前,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与蚂蚁金服进行的一项联合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大学生的防骗能力平均得分仅为69分,近3成大学生测试不及格,只有3%的学生获得满分。
这次调查涵盖了近千所大学的30万名大学生。
数据显示:2016级新生的平均分为66.6,2014~2015级的平均分69.1,2013级学生的平均分则为70.7。
调查发现,针对大学生以下5类骗局最容易得手:在安全链接与木马链接的识别测试中,63%的被调查大学生无法识别木马网站的链接;85%的被调查大学生接到火车票退票、航班取消之类的电话容易轻信;当接到冒充政府工作人员发放奖学金的电话时,62%的被调查学生的应对存在风险,其中3%的人可能被骗;48%的被调查学生无法识破校园贷诈骗陷阱,愿意为了借钱先交保证金,23%的大学生相信有无风险且高收益的理财产品,容易被高利息诱骗;兼职是大学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骗子也利用这个机会行骗,对于先交保证金再介绍好工作的机会,41%大学生可能会上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