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
(完整版)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全部(最全最详细)

(完整版)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全部(最全最详细)教育学第一章教育学概述1.简述教育学发展历程?试举出各阶段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代表著。
《学记》是我国古代最早也是世界最早的成体系的古代教育学作品。
西方第一部教育专著:古罗马帝国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又翻译为《雄辩术原理》),但比中国古代的《学记》要晚300多年。
一般认为,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于1632年成书、1657年出版的《大教学论》是西方近代最早的教育学专著。
它的出版标志着独立的教育学科问世。
标志近代独立形态的教育学的开端。
《大教学论》的主要教育理论贡献夸美纽斯高度评价了教育对改造社会和促进人的发展的作用,主张,“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类”,实施普及教育。
在这种教育思想指导下,他首次创立了系统的学校制度,建立了较完整的课程体系,按年龄实行班级授课制,编写百科全书式的教科书,试图建立分科教学,还提出自然性、直观性、确切性等教育教学原则等。
这些教育教学范式影响了近代整个欧洲,并很快传遍世界各国,奠定了近代教育的理论基础。
因此,夸美纽斯被称为“教育科学之父”。
英国哲学家洛克出版了《教育漫话》(1693) “白板说”提出了完整的“绅士教育”理论。
赫尔巴特:德国教育理论家,完整教育学体系的创立者,“现代教育学之父”“科学教育学奠基人”,影响最大,最明确地构建教育学体系,1806年出版的《普通教育学》被看作是具有划时代意义,是近代教育理论系统化和科学化的奠基之作,这是世界上第一本具有完整教育学体系的著作。
赫尔巴特的最主要的教育观点是:教育的最高目的是道德和性格的完善。
教育学要根据伦理学建立教育目的论,根据心理学建立教育方法论。
教育要培养学生多方面兴趣,发展学生多方面潜能。
教学可以按照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步去进行,这就是所谓“四段教学”。
赫尔巴特——传统教育学的代表新教育和传统教育的对立杜威和赫尔巴特的相对立的“三中心”赫:教材教师课堂杜:经验儿童活动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H. A. Kahpoba, 1893-1978)主编的《教育学》于1939年出版。
教育学名词解释

教育学名词解释教育学名词解释1、教育学: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来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教育:广义的教育,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
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的要求,依据受教育者的生理、心理的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
3、教育影响: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起桥梁或沟通作用的一切事物的总和,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与组织形式和教育手段等。
4、心理起源说:美国心理学家孟禄在批判教育的生物起源说的基础上提出了教育的心理起源说,他认为教育起源于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年人的一种无意识的模仿。
5、生物起源说:法国社会学家利托尔诺提出的主张,他认为教育是一种生物现象,不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
6、劳动起源说:马克思在批判生物起源说和心理起源说的基础上,提出了劳动起源说,他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所特有的生产劳动。
7、终身教育:指与人的生命有共同外延并以扩展到社会各个方面的连续性教育。
由法国教育家保罗·朗格朗提出。
义务教育:义务教育是根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其实质是国家依照法律的规定对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实施的一定年限的强迫教育的制度。
8、个体的身心发展: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人,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是人的各方面的潜在力量不断转化为现实个性的过程。
9、内发论(遗传决定论):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又身心成熟机制决定。
孟子、威尔逊、弗洛伊德等是内发论的典型代表。
10、外铄论(环境决定论):它的基本观点是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
教育学1

夸美纽斯:教育在于发展健全的个性。
裴斯泰洛齐:依照自然的法则,发展儿童的
道德、智慧和身体各方面的能力。 康德:人只有靠教育才能成人。人完全是教 育的结果。 杜威: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 验之不断改造。
教育: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
1、传递、保存文化 2、创造、更新文化 3、传播文化 文化的概念:人类在社会历史过程中所创造出来的 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广义)。 教育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教育的发展要受文化 发展的制约:1、文化是政治、经济与教育关系的 重要“中介”2、文化按其自身特点和要求作用于 教育。
第三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第一节 人的发展概述
二、课程标准和教科书
课程标准: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
写的有关学科教学的指导性文件。 课程标准的编排方式:圆周式和直线式 教科书: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法要求,系统 而简要地叙述一门学科教学内容的教学用书, 也称为课本。
第七章 教师与教师专业发展
第一节 教师工作是一种专门职业 一、教师的地位和作用 (一)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1、两种不同的观点 教师中心说:赫尔巴特,内容 学生中心说:卢梭、杜威 2、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学生是教育 过程的主体
第六章 课程
一、课程的概念
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和安
排 广义:为实现学校教育目的而选择的教育内 容的总和。 狭义:某一门学科。
二、历史上课程论评述
学科课程论:特点:1、重视成人生活的分析与准备 2、重视教材的逻辑组织 3、强调训练的价值 内容、优缺点 孔子 最早的分科教学 相关课程:科际联系点 融合课程:将性质相关的学科合并 广域课程:合科课程 核心课程:中心课程、轮形课程 活动课程:代表人物:杜威 特点:1、重视儿童的兴趣和需要 2、重视教材的心 理组织 3、认为教育即生活,而不是生活的准备 形式教育论:官能心理学 形式学科 迁移 洛克 实质教育论:实质学科 斯宾塞
教育与教育学的区别

引言概述:教育和教育学是两个相关但又有所不同的概念。
教育指的是社会和个体通过不同方式传授知识、技能和价值观的过程。
而教育学则是对教育过程进行研究和分析的学科。
尽管教育和教育学有着紧密的联系,但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上研究和理解教育现象。
本文将通过探讨教育和教育学的区别,深入剖析两者之间的联系和差异。
正文内容:1.教育的定义与特点1.1教育的定义:教育是一种社会化过程,通过教师或其他有意识的成年人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和价值观。
它旨在发展学生的认知、情感、社会和道德方面的能力。
1.2教育的特点:教育是一个系统性的过程,在一个特定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下实施。
它涉及许多方面,包括学习机构、师资、教学方法和评估体系等。
教育是一种相对持续的过程,需花费长时间和大量资源。
2.教育学的定义与特点2.1教育学的定义:教育学是对教育现象进行研究和分析的学科。
它涉及研究教育的理论、方法、实践和影响因素等。
教育学通过收集和分析数据,关于教育的理论和指导原则。
2.2教育学的特点:教育学是一门基于研究的学科,它采用科学方法进行研究,以获取对教育的深刻理解。
教育学关注教育的普遍原则,旨在提供教育改进的参考和指导。
3.教育与教育学的关系3.1教育学对教育的研究和改进:教育学通过对教育的研究和分析,为教育实践提供理论和指导。
它关注教育的课程设计、教学方法、学生评估等方面,旨在提高教育质量和效果。
3.2教育对教育学的支持和验证:教育是教育学的基础,教育学的理论和原则需要在实践中得到验证。
教育提供了研究教育的案例和实例,同时为教育学提供了重要的实证数据。
4.教育与教育学的差异4.1研究对象的不同:教育研究关注教育实践中的具体现象和问题,涉及学生、教师、课程等方面。
而教育学更加关注教育的理论和原则,追求普遍和抽象的认识。
4.2研究方法的不同:教育研究采用定性和定量方法,包括观察、访谈、问卷调查等,以深入了解教育实践。
而教育学更加注重科学的研究方法,如实证研究和实验研究等。
教育学概念

教育学(概念)1.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2.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3.个体身心发展: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4.遗传: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等的特点,也叫遗传素质。
5.成熟:指儿童个体生长发育的一种状况,指个体的生理和心理机能与能力都打到比较完备的阶段,即已由儿童成长发育为成人。
6.环境:泛指个体生活其中,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
7.人的价值:指人在世界中的地位得到肯定,人的作用得到发挥,人的尊严得到保证。
8.潜能:是人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是能够把未成熟的人培养为成熟的人,把平凡的人培养成出色的人的可能性或前提条件。
9.人的力量:人的身体力量与精神力量的综合。
10.个性:亦称人格,指个体稳定的心理特征,具有整体性与独立性。
11.教育目的:广义: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盼;狭义: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才的总的要求。
12.课程:是学校教育的基础,课程理论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重要分支。
13.课程设计: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有结构地产生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以及教科书等系统化活动。
14.教学计划:是指导和规定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是学校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制定分科标准,编写教科书和设计其他教材的依据。
15.教学大纲:又称学科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16.课程实施:指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
17.课程评价:指检查课程的目标、编订和实施是否实现了教育目的,实现的程度如何,以判定课程设计的效果,并据此作出改进课程的决策。
18.教学:在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
教育学考试必考知识点

教育学考试必考知识点一、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和分类1. 教育学的定义和特点教育学是探讨教育现象、规律和方法的学科,是研究人的全面发展及其造就和培养的科学。
教育学具有系统性、实践性、研究性、指导性、创造性等特点。
2. 教育学的分类教育学可分为普通教育学和特殊教育学。
普通教育学主要研究普通教育的一般规律和特殊问题,特殊教育学则研究针对特殊儿童和残疾人的教育和康复等问题。
二、教育的本质和基本特征1. 教育的本质和定义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方法、有工具、有规程的活动,通过对人的行为、言语、思维、情感等各个方面的影响,培养和发展人的智力、德性、体质等方面的能力和素质,使其适应社会需求。
2. 教育的基本特征(1)社会性:教育是在社会条件下进行的,需要社会和群体的参与。
(2)目的性:教育是有目的的,通过有计划的活动培养和造就人。
(3)持续性: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持续不断地进行。
(4)规范性:教育具有一定的规范和标准,依法进行。
(5)个体性:教育是针对每个个体进行的,注重个体差异。
三、教育学的基本问题和主要内容1. 教育学的基本问题(1)教育的目标问题:包括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方面的问题。
(2)教育的主体问题:研究教育的主体角色,即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问题。
(3)教育的环境问题:研究教育的环境条件、教育场所和教育设备等问题。
(4)教育的过程问题:研究教育的过程和方法,包括教育活动的组织和实施等。
2. 教育学的主要内容(1)教育史:研究教育发展的历史和演变过程。
(2)教育哲学:研究教育的理论基础和原理。
(3)教育社会学:研究教育与社会的关系。
(4)教育心理学:研究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和规律。
(5)教育方法学:研究教育活动的组织和实施方法。
(6)教育评价与测量:研究评价教育质量的方法和工具。
四、教育的目标与教育内容1. 教育目标的基本概念教育目标是指教育活动所追求的理想结果或预定的教育效果。
教育学名词解释大全

教育学知识名词解释1、教育学——是通过研究教育现象来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一门基础学科。
2、教育科学——指研究教育规律的各门教育学科的总称。
3、教育规律——是教育、社会、人之间和教育内部各因素之间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和关系,具有客观性、必然性、稳定性、重复性4、教育学的任务——是通过对教育现象的研究,来探索和揭示教育的客观规律,从而为教育实践活动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5、义务教育——是国家通过法律形式予以规定的每个人都必须接受的一定程度的教育。
6、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培养人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7、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组织、有系统的,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简单的说,学校教育就是专门的育人活动。
8、遗传素质——是先天继承下来的,与生俱有的生理特点和解剖特点。
9、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总目标、总要求,是所培养的人应达到的最终标准。
10、全面发展教育——就是“为促使人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而实施的教育。
”11、“个人全面发展”——指人们有目的地联合起来,控制、利用合发展由资本主义生产提供的物质基础,并消除其历史造成的自发性和盲目性,克服和消除那些以私有制为核心展开的人的发展中的矛盾,从而达到个人智力和体力的统一,物质劳动、精神劳动和享受的统一,生存和发展的统一,使个人的天资和潜能、兴趣和才能得到前所未有的充分发展,使个人的身心、精神、才能、个性全面而和谐的发展。
12、素质——指的是人所具有的稳定的内在的基本品质资质、特点特征等。
13、素质教育——是按照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和教育对象身心发展的特点,来发掘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潜能,弘扬其主体精神,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
14、应试教育——是一种以升学为唯一目的,围绕应考科目去开展学校活动的,片面的选拔淘汰教育。
15、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的人。
《教育学》考点及参考答案

【教育学】考点及参考答案前言:本材料根本上是按照【教育学】P434~P466页的考纲顺序下来的,应该根本上涵盖了所有考点。
绪论一、“教育学〞的概念一、指所有教育学科门类的总称,与“经济学〞“哲学〞等一样属于一级学科,下面还有二级学科,如教育社会学,比拟教育学等二、指一种课程名称,是各个师范学院所开始的带有专业根底性质的课程,往往称为“教育学原理〞或者“教育学概论〞等三、指的是一种教材名称,这种教材也是作为一种课程的教育学所使用的教材。
二、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教育问题三、教育学的创立的标志;教育学创立的条件;教育学创立的简要过程标志:一、从对象上方面而言,教育问题构成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受到了思想家或者教育家的特殊关注。
二、概念和范畴方面而言,形成了专门反映教育本质和教育规律教育范畴和概念,以及概念和范畴的体系。
三、从方法方面而言,有了科学的研究方法。
四、从结果方面而言,产生了一些重要的教育家,以及一些专门的、系统的教育学著作。
五、从组织机构而言,出现了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
条件:是主客观综合作用下产生的首先:主要来源于教育实践开展的客观需要其次:教育学的创立与近代以来科学开展的总趋势和一般科学方***的奠定有着密切的关系。
再次:教育学的独立与一些著名学者和教育学家们的努力也是分不开的,凝聚这好几代教育家的心血,最终使得教育认识从教育术上升为教育学,从前科学转变为科学。
掌握夸美纽斯、赫尔巴特等教育家的代表作: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泛智教育思想把一切事物交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第一本教育学著作康德【康德论教育】教育的方法必须成为一门学科教育实验思想赫尔巴特现代教育学之父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普通教育学】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一种教育者自身所需要的学科有科学与思考力教育学作为一种学科,是以实践哲学和心理学为根底的。
洛克【教育漫话】“我们敢说我们日常……〞绅士教育理论体系卢梭【爱弥儿】“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自然教育思想婴儿时期教育“0——2〞少年时期教育〔12~15〕青年时期教育〔15~20〕佩斯特洛齐【哈林德和葛笃德】使人类教育学心理学化四、了解当代教育学流派及其代表人物一、实验教育学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美一些国家兴起的用自然科学的实验法研究儿童开展极其与教育的关系的理论梅伊曼拉伊二、文化教育学又称“精神科学〞是19世纪末以来出现在德国的一种教育学说,其代表人物狄尔泰斯普朗格利特三、实用主义教育学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兴起的一种教育思潮,是典型的美国版教育学杜威克伯屈四、制度教育学20世纪60年代诞生于法国的一种教育学说,从另一个方面开辟了教育学研究的新领域和新视角F乌里A瓦斯凯M洛布罗五、马克思主义教育学批判教育学20世纪70年代之后兴起的一种教育思潮,也是当前在西方教育理论界占主导地位的教育思潮鲍尔金蒂斯阿普尔吉鲁五、当代教育学的开展趋势一、教育学研究问题的领域急剧增扩大二、教育学研究根底和研究模式多样化三、教育学发生了细密的分化,形成了初步的教育学体系,同时也出现了各种层次与类型的综合四、教育学研究与教育实践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五、教育学加强了对自身的反思,形成了教育学的元理论六、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根本观点是什么?一、教育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在阶级社会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不存在脱离社会影响的教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简述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考试大纲》P1) 答:教育心理学拥有自身独特的研究课题,那就是如何学、如何教以及学与教之间的相互作用。
2、简述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P1) 答:教育心理学的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展开的。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含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等五种要素;由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这三种活动过程交织在一起。
3、简述学与教的三种过程模式。(P5) 答:(1)学习过程。(2)教学过程。(3)评价/反思过程。 4、简述教育心理学的作用。(P7) 答: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在实际应用中表现在: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和理论指导,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6、简述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P13) 答:(1)连续性与阶段性;(2)定向性与顺序性;(3)不平衡性;(4)差异性。 9、简述中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含义。(P15) 答:(1)关于学习准备。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 点。(2)关于关键期。个体早期生命中有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11、简述教学与认知发展的关系。(P18) 答:(1)认知发展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2)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3)关于最近发展区。
12、简述最近发展区概念及其意义。(P19) 答:前苏联的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它的提出说明了儿童发展的可能性,其意义在于教育者不应只看到儿童今天已达到的水平,还应该看到仍处于形成的状态,正在发展的过程。
13、简述人格发展阶段理论的教育意义。(P20) 答: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认为,儿童人格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必须经历八个顺序不变的阶段,埃里克森的发展理论指明了每个发展阶段的任务,并给出了解决危机、完成任务的具体教育方法,有助于教师理解不同发展阶段的儿童所面临的冲突类型,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因势利导,对症下药。
14、简述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P22) 答:(1)家庭教养模式;(2)学校教育;(3)同辈群体。 15、简述自我意识的含义及其发展过程。(P23) 答: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一般认为,自我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再到心理自我的过程。
16、简述学生的认知方式差异。(P24) 答: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学生间认知方式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场独立与场依存、沉思型与冲动型、辐合型与发散型等方面。
17、简述认知差异的教育含义。(P27) 答:(1)应该创设适应学生认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2)采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努力使教学方式个别化。(3)运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
18、简述学生的性格差异。(P28) 答: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性格是人与人相互区别的主要方面,是人格的核心。性格的个别差异表现在性格特征差异和性格类型差异两个方面。关于性格的特征差异,心理学家一般是从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对现实态度的性格特征,性格的理智特征,性格的情绪特征,性格的意志特征。依据个人心理活动的倾向性,可把人的性格分为外倾型与内倾型两类;依据一个人独立或顺从的程度,把人的性格分为独立型和顺从型。
19、简述性格差异的教育含义。(P29) 答:性格虽然也不会决定学习是否发生,但它却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性格也作为动力因素而影响学习的速度和质量。性格的性别差异又会影响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选择,而且还 会影响学生的社会性学习和个体社会化。因此,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教育应更重视情感因素的作用,使教育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更好地适应学生的性格差异。
20、简述学习的概念(或学习的心理实质)。(P30) 答:广义的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1)学习表现为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2)学习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3)学习是由反复经验而引起的。
21、简述人类学习与动物学习的本质区别。(P31) 答:(1)人的学习除了要获得个体的行为经验外,还要掌握人类世世代代积累起来的社会历史经验和科学文化知识;(2)人的学习是在改造客观世界的生活实践中,在与其他人的交往过程中,通过语言的中介作用而进行的;(3)人的学习是一种有目的、自觉的、积极主动的过程。
22、简述学生学习的特点。(P32) 答:学生的学习是人类学习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的,是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前人所积累的文化科学知识,并以此来充实自己的过程。其学习内容含三个方面:(1)知识、技能和学习策略的掌握;(2)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性的发展;(3)道德品质和健康心理的培养。
23、简述加涅的学习层次分类和学习结果分类理论。(P32) 答:加涅根据学习情境由简单到复杂、学习水平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把学习分成八类: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连锁学习,言语连结学习,辨别学习,概念学习,规则或原理学习,解决问题学习。加涅后来在八类学习的基础,进一步提出了五种学习结果,并把它们看作五种学习类型:智慧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动作技能,态度。 24、简述联结学习的有关理论。(P35) 答:(1)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2)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论。(3)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论。(4)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25、简述尝试错误学习的基本规律。(P35)答:效果律;练习律;准备律。 26、简述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P37) 答:获得与消退;刺激泛化与分化。 27、简述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基本规律。(P38) 答:强化;逃避条件作用与回避条件作用;消退;惩罚。 28、简述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模式。(P41) 答:学生从环境中接受刺激,刺激推动感受器,并转变为神经信息。这个信息进入感觉登记,这是非常短暂的记忆贮存,一般在百分之几秒内就可把来自各感受器的信息登记完毕。被视觉登记的信息很快进入短时记忆,信息在这里可持续二三十秒钟。当信息从短时记忆进入长时记忆时,信息发生了关键性转变,即要经过编码过程。信息是经编码形式储存在长时记忆中的,一般认为,长时记忆是个永久性的信息贮存库。当需要使用信息时,需经过检索提取信息,被提取出来的信息可直接通向反应发生器,从而产生反应。除信息流程之外,信息加工学习模式的上部,还包含着期望事项与执行控制,这两项在信息加工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29、简述认知学习的有关理论。(P43) 答:(1)苛勒的完形-顿悟说。(2)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论。(3)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论。 30、简述完形-顿悟说的基本内容。(P44) 答:(1)学习是通过顿悟过程实现的。(2)学习的实质是在主体内部构造完形。 31、简述布鲁纳的学习观和教学观。(P45) 答:(一)学习观:(1)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2)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总之,布鲁纳认为学习任何一门学科的最终目的是构建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二)教学观:(1)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2)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动机原则;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强化原则。
32、简述意义学习的条件。(P49) 答:(1)客观条件:意义学习的材料本身必须具有逻辑意义,在学习者的心理上是可以理解的,是在其学习能力范围之内的。(2)主观条件:首先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能够同化新知识的适当的认知结构;其次学习者必须具有积极主动地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适当知识加以联系的倾向性;最后,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使这种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有关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使认知结构或旧知识得到改善,使新知识获得实际意义即心理意义。
33、试述建构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P51) 答:当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1)知识观:建构主义者一般强调,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它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相反,它会随着人类的进步而不断地被"革命"掉,并随之出现新的假设。(2)学习观: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信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这种建构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3)学生观:建构主义者强调,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日常生活中,在以往的学习中,他们已经形成了丰富的经验, 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这些经验,另起炉灶,从外部装进新知识,而是要把儿童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儿童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
34、简述动机及其功能。(P54) 答:所谓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它具有三种功能:一是激活功能;二是指向功能;三是强化功能。
35、简述奥苏伯尔的学习动机内驱力。(P55) 答:奥苏伯尔认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主要由以下三个方面的内驱力组成,即认知的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和附属的内驱力。(1)认知内驱力是一种要求理解事物、掌握知识,系统地阐述并解决问题的需要。它是学习的内部动机。(2)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是指个体由自己的学业成就而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威望的需要。(3)附属内驱力是指个体为了获得长者(如教师、家长等)的赞许和同伴的接纳而表现出来的把工作、学习搞好的一种需要。
36、简述学习动机的种类。(P56)答:(1)高尚的动机与低级的动机。(2)近景的直接性动机和远景的间接性动机。(3)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
37、简述学习动机的有关理论。(P59) 答:(1)强化理论。(2)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3)阿特金森的成就动机理论。(4)维纳的成败归因理论。(5)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论。
38、简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P59) 答:马斯洛认为人的基本需要有五种,由低到高排列依次是: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生理需要是最基本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最高级的需要,包括认知、审美和创造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