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第一三版
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社会发展政策

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社会发展政策
概述
长江三角洲作为中国最发达和最具活力的经济区之一,在社会发展政策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该区域的内外联系社会发展政策旨在促进经济增长、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加强区域合作。
经济发展政策
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社会发展政策注重推动经济发展。
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提供税收优惠、支持创新科技和吸引外资等。
这些政策的目标是促进企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和提高生产力。
人民生活水平政策
为改善长江三角洲居民的生活水平,政府实施了一些内外联系社会发展政策。
这些政策包括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如教育、医疗和住房,并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政府还鼓励居民参与社会活动和享受文化娱乐,以提高生活品质。
区域合作政策
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社会发展政策强调加强区域合作。
政府积极推动跨省市的合作项目和经济交流,促进资源共享和互利共赢。
通过合作,该区域能够实现更高效的社会发展和经济增长。
结论
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社会发展政策在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区域合作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些政策的实施有助于推动该区域的社会进步和繁荣,为居民提供更好的发展机会和生活条件。
为了持续发展,政府应进一步完善这些政策,确保其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和经济形势。
7_4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2022-2023学年八年级地理下册课后培优分级练(解析版)

7.4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知识要点知识点一长江三角洲区域概况1.位置、范围:长江三角洲是_______平原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角洲的顶点在江苏_______附近,往东抵海滨,往南达_______,往北到_______运河,包括_______省东南部、_______市及_______省杭嘉湖地区。
2.成因:长江三角洲是_______及_______江的泥沙淤积形成的滨海平原,是中国最大的河口三角洲。
3.长江三角洲是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交通运输发达,这里拥有________黄金水道和众多的______、______干线,以及现代化的_______群、________港,形成密集的立体交通运输网络。
4.“沪宁杭”“苏锡常”“杭嘉湖”分别指哪些城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长江三角洲区域是中国对外开放的_______,已形成_______、_______高水平的开放格局,经济发展水平全国领先,是中国综合实力_______的区域。
知识点二长江三角洲区域的核心1.核心城市:_______,是中国高水平的_______、_______中心和_______中心,是享誉世界的国际化大都市。
2.经济特色:工业高度发达,上海拥有庞大的现代工业体系,_______、_______在全国占据重要地位。
对外依赖性高,同时也是举足轻重的_______、_______和_______产业基地。
3.作用:作为中国规模最大的城市,上海对整个_______区域,对_______流域乃至全国的发展,具有重要的_______作用。
4.浦东新区(1)位置:位于_______东部、_______区域东缘。
(2)影响:浦东新区成为_______乃至_______区域的经济引擎,成为国际区域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心。
知识点三长江三角洲区域的两翼1.江苏南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常州,南通,扬州,镇江泰州等较大城市,其中_______是北翼中心城市。
人文地理学论文-长三角

人文地理学论文长江三角洲区域关系一、长江三角洲区域关系的特征1. 长江三角洲区域关系的发展长江三角洲包括江苏、浙江和上海市,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三省市在地理位置上相互依靠、经济资源上自然调节,并在人文精神上感受着相同语言、文化土壤的深厚滋养,因此,长江三角洲作为一个经济区而不是行政区的定义。
长江三角洲各区域间虽然不乏合作,但是更多存在的竞争与冲突同时也制约了彼此经济的提升。
随着制度变迁、经济发展阶段和国内国际经济运行环境的不同,长江三角洲合作与冲突关系的表现形式也不尽相同。
改革开放以后,中央将更多的权力下放给地方,推行地方财政包干,地方政府参与经济活动的能力和积极性逐渐增强,区域利益主体的地位日趋显现。
长江三角洲各区域利益主体从维护自身经济利益出发,开始了博弈过程。
参照郑连虎对中国城市发展过程中城市关系变化的阶段划分,可以总结出改革开放以来长江三角洲区域关系的三个阶段。
①区域竞争阶段,中央和地方的财政分权使地方利益主体地位确立,各区域各自为政进行自主工业化,产生产业结构趋同、市场分割、生产要素流动不畅等局面,而重复建设、开发区热和招商引资则构成了新一轮的竞争。
②区域竞合阶段,在这一阶段,由于多年来我国经济的稳定发展以及市场信息的逐步完善,长江三角洲各区域之间开始寻求理性博弈和良性竞争。
同时,由于国内珠江三角洲、环渤海经济圈等增长极的发展以及中国加入WTO后所面临的国际竞争,江、浙、沪三省市趋于形成互利合作的关系,区域经济联动发展成为发展的主题。
③随着经济全球化的逐渐推进,作为我国参与国际竞争前沿哨地的长江三角洲各区域最终将进入区域关系的第三个阶段,即长江三角洲经济实现一体化,形成统一大市场,合理分工合作,协调配置大型基础设施,作为一个整体融入到国内国际经济体系当中。
本文认为当前长江三角洲区域关系正处于寻求理性博弈和良性竞争的区域竞合阶段。
2. 当前长江三角洲区域关系特征当前长江三角洲区域关系可以分为合作和冲突两个方面。
7.4 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

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
一、长江三角洲的南翼
浙江北部的杭州、宁波、舟山、绍兴、湖州、嘉兴、 台州等城市,其中杭州是长江三角洲区域南翼的中心城市。 杭州加工制造业发达,以机械、电子、纺织、食品为
支柱产业。号称“中国丝都”。旅游业发达,西湖与众多 的名胜古迹而享誉中外。
宁波是浙江省重要的经济中心城市,宁波港是中国特
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
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
中山陵
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
太湖
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
西湖
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
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
长江三角洲的范围 长江三角洲是长江中 下游平原的重要组成部 分。三角洲的顶点在江 苏镇江附近,往东抵海 滨,往南达杭州湾,往 北到通扬运河,包括江 苏东南部、上海市及浙 江省杭嘉湖地区,土地 面积约5万千米2。
大型深水良港,杭州湾跨海大桥的修建,大幅度加强了宁 波与杭州湾北岸,尤其是与上海市的发展联系。
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
杭州湾跨海大桥 杭州湾跨海大桥北起嘉兴市海盐境内,南至宁波市慈溪境 内,跨越杭州湾海域,全长36千米,是目前世界上最长的跨 海大桥之一。大桥的建成,使宁波至上海间的陆路距离缩短 了120多千米,大大缓解了沪杭甬高速公路的压力,有利于 构建以上海为中心的江浙沪两小时交通圈,并推动长江三角 洲地区的区域合作与交流。
二、上海的辐射带动作用
作为中国规模最大的城市,上海对整个长江三角洲区 域,对长江流域乃至全国的发展,在交通运输、商贸流 通、资金流通、信息交流、智力支持和技术协作等方面
具有重要的辐射带动作用。
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
从交通运输、商贸流通、资金流通、信息交流、智力支持 和技术协作等角度,举例说明上海对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发 展的辐射带动作用。 长江三角洲 区域的企业可 通过上海金融 市场筹集发展 资金。 上海是国际区域性 贸易中心,长江三角 洲区域的城市可以以 上海为桥梁,积极开 展对外贸易。
第四节 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课件

讲授新课
杭州西湖
讲授新课
杭州湾跨海大桥
杭州湾跨海大桥北起嘉兴市海盐境内,南至宁波市慈溪境内, 跨越杭州湾海域,全长36千米,是目前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之一。 大桥的建成,使宁波至上海间的陆路距离缩短了120多千米,大大 缓解了沪杭甬高速公路的压力,有利于构建以上海为中心的江浙沪 两小时交通圈,并推动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区域合作与交流。
讲授新课
读图,完成下列任务。 (1)说一说长江三 角洲区域有哪些重要的交 通运输方式。
铁路运输、公路运输、 海洋运输、内河航运、航 空运输等
讲授新课
在长江三角洲区域,
许多城市成群分布,并冠 以城市群的名称。读图, 说出“沪宁杭”“苏锡 常”“杭嘉湖”分别指的 是哪些城市。
上海、南京、杭州、 苏州、无锡、常州、 嘉兴、湖州
第四节
长江三角洲区域的 内外联系
讲授新课 课堂小结 当堂检测
导入新课
导入新课
上海城市风貌
讲授新课
学习目标
1、归纳长三角的位置和范围特点。
2、合作探究长三角经济快速发展的优势条件。 3、了解长三角主要城市概况。
讲授新课
一、 长江三角洲区域概况
(一)区域环境特征
1.形成原因:由长江及 钱塘江的泥沙淤积形成的滨 海平原。
(一)长江三角洲的北翼
江苏南部的南京、苏州、无锡、常州、南通、扬州、
镇江、泰州等城市构成长江三角洲的北翼,其中南京是 北翼的中心城市。
南京有“六朝古都”的美誉,现为中国东部地区主
要的电子、汽车、化工基地,江苏最大的交通枢纽和教 育科研基地。
苏州东邻上海,西拥太湖,是江苏省的东南门户, 是长江三角洲区域重要的经济、文化和旅游中心。
讲授新课
初中地理_第四节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第1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认识长江三角洲区域优越的地理位置、范围和自然特征。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长江三角洲位置、范围、地形、气候图,培养学生对地图信息的认定、获取、分析及归纳总结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
【教学重点】长江三角洲的的位置、范围和自然环境特征。
【教学难点】阅读长江交通图表,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讨论探究、多媒体辅助【教学课时】第1课时,共2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图片欣赏:播放视频同学们知道上述景观都属于哪个地区吗?(学生自由回答)过渡:是的,同学们说得非常好!上述景观都位于我国的长江三角洲地区。
今天我们首先来学习长江三角洲的区域概况。
二、新课学习(一)长江三角洲区域概况明确:长江三角洲简称“长三角”,是由长江及钱塘江的泥沙淤积形成的滨海平原,是中国最大的河口三角洲。
活动:1.找出长江、钱塘江、京杭大运河、太湖以及长江三角洲濒临的海洋。
(学生读图找图)2.说出长江三角洲的大致范围和位置特点。
位置:长江三角洲位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东临东海和黄海,长江黄金水道的起点,江海交汇处,南北海岸线的中段。
范围:长江三角洲主要包括江苏省中部和南部、上海市和浙江省北部。
议一议:长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有什么优越性?(学生讨论回答)明确:既可沿长江上溯到内陆地区,又可同南北沿海地区和世界各国进行贸易往来。
阅读材料:长江三角洲的范围长江三角洲是长江下游平原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角洲的顶点在江苏镇江附近,往东抵海滨,往南在杭州湾,往北到通扬运河,包括江苏省南部、上海市及浙江杭湖地区,土地面积约5万千米2。
议一议读图说出长江三角洲的地形、气候、河流特征,并说出你的判断依据。
(学生回答)明确:长江三角洲地势低平,平原为主,土壤肥沃;气候温湿水系发达,河湖众多,河网纵横。
展示图片:“鱼米之乡”和“丝绸之乡”明确:长江三角洲农耕条件优越,农业生产水平高,是举世闻名的“鱼米之乡”和“丝绸之乡”。
第四节 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

杭州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湖
宁波港
2008年5月1日,投资140个亿的杭州湾跨海大桥 正式通车了,大桥北起嘉兴市,跨越宽阔的杭州 湾海域后止于宁波市,全长36Km,杭州湾跨海大 桥是世界上工程难度最大的桥梁之一。
杭州湾跨海大桥
上海港
上海既是海港又是河港。上海港位于长江三角 洲区域前沿,地处长江东西运输通道与中国沿海南 北运输通道的交会处,是中国沿海主要的枢纽港口。 目前上海港的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天吞吐量均居世 界各港口第1位。(世界运输能力第一大港口)
“沪宁杭”:上海、南京(江宁)、杭州
“苏锡常”:苏州、无锡、常 州 “杭嘉湖”:杭州、嘉兴、湖 州
长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 1、地理位置优越 2、交通发达
3、劳动力丰富 4、科研院校众多技术力量雄厚
5、市场广阔
地位:对外开放的前沿,形成全方 位、多层次、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格 局。 经济发展水平全国领先,是中 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
上海世博会中国馆 上海浦东新区
长江三角洲简称“长三角”,是由长江和钱塘江的泥 沙淤积而成的滨海平原,是中国最大的河口三角洲。 长江
黄海
太湖
杭州湾
东海
长江三角洲是长江中下游平原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然特征:
长 江 三 角 洲 区 域
长 江 三 角 洲
地势低平(平原), 气候湿润(亚热带季 风气候),土壤肥沃, 河网纵横。
经济发展的不利条件:
西气东输 能源和矿产缺乏 进口
上海金融中心
上海年产钢材约 2500 万吨( 2011 年) 上海年产汽车近 200 万辆( 2011 年) 上海年产集成电路达166 亿块( 2011 年) 上海年产微型计算机设备达 1 亿多台( 2011 年)
“长江三角洲”两案一卡

“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导学案教学反思:“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预学案班级:姓名:小组:预学目标:1、了解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地理位置、范围和自然环境特征。
2、知道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发展的特征,了解其经济发展的条件。
3、知道长三角区域内外联系的优势条件与主要方式,理解河流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4、了解长江三角洲区域核心城市与两翼的经济发展状况,感悟区际联系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意义。
预学重点:长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的特点。
预学难点:影响长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的因素。
预学提示与任务:知识点一:长江三角洲区域概况(一)、长江三角洲:1、形成:由长江及的泥沙淤积形成的滨海平原,是中国最大的河口三角洲。
2、发展条件:(1)自然特征:地势,气候,土地,河网稠密。
(2)人文特征:农耕条件优越,农业历史悠久,农业生产水平高,是举世闻名的“”和“”。
长江三角洲人口和城镇密集,工商业发达,经济基础雄厚。
(二)、长江三角洲区域:1、主体:2、位置:地处中国地区与流域的结合部。
3、交通:拥有和众多的铁路、公路干线以及现代化的港口群、航空港,形成密集的立体交通运输网络。
4、对外开放:是中国对外开放的阵地,已形成全方位、多层次、高水平的格局。
5、地位:经济发展水平全国领先,是中国综合实力的区域。
知识点二:长江三角洲区域的核心是长江三角洲区域的核心城市,该市是中国高水平的工业基地、经济中心和中心,是享誉世界的国际文化大都市。
该城市作为中国规模最大的城市,对整个长江三角洲区域,对长江流域乃至全国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知识点三:长江三角洲区域的两翼长江三角洲区域北翼的中心城市是,该市是江苏省省会,有“”的美誉。
长江三角洲区域南翼的中心城市是,该城市是浙江省省会,加工制造业发达,以机械、电子、纺织、食品为支柱产业,该市丝绸制造业历史悠久,号称。
课堂检测卡班级:姓名:A级检测1、我国目前城市分布最密集、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是()A.长江三角洲B.珠江三角洲C.黄河流域D.东北三省2、长江三角洲区域南翼的中心城市是()A.上海B.南京C. 杭州D.宁波3、珠江三角洲与长江三角洲都是我国重要的工农业生产基地,两地共同优势条件是()A.纬度较高B. 雨热同期C.能源丰富D.地广人稀B级检测4、某外商欲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建立计算机软件基地,选择厂址时应考虑()①临近原料产地②靠近市场③有高素质的科技人员④交通便利,环境优美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5、地处我国沿长江与沿海两大经济地带构成的T字交叉结合部的城市是()A.北京B.成都C.上海D.南京C级检测6、读长江三角洲区域主要城市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
主备人:武玉叶【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学生通过学习本节课内容,了解长江三角洲区域优越的地理位置及范围和自然特征。
2.知道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发展的特征,了解其经济发展的条件。
3.了解长江三角洲的核心----上海经济发展特色,让学生理解上海对整个长江三角洲区域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
4.指导学生认识两翼-江苏南部和浙江北部经济发展状况和经济特征,知道长江三角洲区域的两翼与核心的经济联系,感悟区际联系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1.运用材料让学生认识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发展的特色和区域经济联系
2.通过阅读图7-32、7-33,培养学生对地图信息的认定、获取、分析及评价能力,认识上海经济发展状况及其在国内外的重要地位,.以及上海对整个长江三角洲区域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本节课内容,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环境渗透)
2.上海2011年成功举办了世界博览会,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1.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地理位置、范围和自然环境特征。
2.上海对整个长江三角洲区域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
【教学难点】
1.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发展的特征,其经济发展的条件。
2.让学生理解长江三角洲区域协作对区域发展的重要作用。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地图分析法
【教学过程】
出示幻灯片,欣赏长江三角洲位置景观图片,导入新课
一、长江三角洲区域概况
1.学生阅读教材第56页材料结合图7—30,读图完成:
(1)找出长江、钱塘江、京杭运河、太湖以及长江三角洲濒临的还有什么?
(2)说出长江三角洲的大致范围和位置特点。
2.学生分析57页7-31图,完成活动:
(1)说一说长江三角洲区域有哪些重要的交通运输方式。
(2)在长江三角洲区域,许多城市成群分布,并冠以城市群名称。
说出“沪宁杭”、“苏喜常”、“杭嘉常”分布指的那些城市。
(3)请运用简洁的语言,描述长江三角洲区域内外联系所具备的优势条件,并填入空白图框中。
结合幻灯片,对学生自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教师进行相应点拨,学生完成自学任务后小组内交流,找出难点到合作环节共同探究解决。
小组讨论:
1.长江三角洲城市间交通联系有什么特点?
2.根据图文活动分析:
(1)长江三角洲区域发展经济有哪些优越的条件?
(2)长江三角洲区域内外联系具备哪些优势条件?
学生思考分析、小组合作交流、代表回答、师生评价。
思考:关于长江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玲玲和贝贝说了自己的看法,请你做进一步的补充。
在你的家乡,最重要的河流是哪一条?说一说它对家乡发展的促进作用?
二、长江三角洲区域的核心
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59页,结合图7-32、7-33,分析
(1)上海的城市性质是什么?具有怎样的国内和国际地位?
(2)上海的经济发展有哪些明显的特征?
结合幻灯片,对学生自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教师进行相应点拨。
思考:从交通运输、商贸物流、资金流通、信息交流、智力支持和技术协作等角度,举例说明上海对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
三、长江三角洲区域的两翼
结合60~62页教材,学生小组讨论两翼—江苏南部和浙江北部经济发展状况和经济特征,找出难点到合作环节共同探究解决。
阅读《昆山的巨变》,结合图7-39及相关图片思考分析,填表:
本节课主要讲了长江三角洲的区域概况,包括上海市、江苏的中部和南部、浙江的东北部。
它是我国经济实力最强的地区,核心城市是上海,它是中国高水平的工业基地和经济中心和文化中心,也是享誉世界的国际化大都市。
南京和杭州分别是长江三角洲区域南翼和北翼的中心城市。
五、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
一、长江三角洲区域概况
二、长江三角洲区域的核心
三、长江三角洲区域的两翼
【教学反思】
本节课根据教学实践性强的特点,以图片引入,结合时事和乡土地理知识,使学生有新鲜感和亲切感。
运用多种教学方法,重、难点处理得当,教学设计严谨,教学环节环环相扣,教师启发提问,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以感性上升到理性思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