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时空格局分析

合集下载

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研究

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研究

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研究江苏省是中国东部地区的重要经济省份,也是全国经济发展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

在江苏省的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着明显的不平衡问题。

本文将对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1.经济总量不平衡江苏省的经济总量主要集中在南部地区,如南京、苏州、无锡等城市。

而北部地区如徐州、连云港等城市的经济总量较低。

南北发展不平衡导致南部地区较为富裕,北部地区相对欠发达。

2.产业结构不平衡江苏省的南部地区拥有较为发达的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如汽车制造、电子信息、金融业等,而北部地区以传统的农业和重工业为主。

南部地区的产业结构更加先进,能够创造更高的利润,而北部地区的传统产业面临市场竞争的压力。

3.基础设施建设不平衡南部地区的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较为成熟,而北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

南部地区基础设施优势使得南部地区的企业更有竞争力,增加了北部地区的发展难度。

1.历史遗留问题江苏省南北区域发展差异的形成与历史传统有关。

南部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人口集聚、经济繁荣的地区,具有较高的资源禀赋和优越的地理位置。

而北部地区受到历史发展限制,基础条件相对较弱。

2.政府政策导致政府对南部地区的重点支持和投资,导致南部地区的经济发展迅速,而对北部地区的支持力度不够,导致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政府的政策偏向南部地区使得南北之间的发展差异不断加大。

3.市场机制不完善市场机制是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一个重要原因。

南部地区的市场较为成熟,资金、人力资源等要素更容易流动,而北部地区市场的不完善使得要素资源不足,无法发挥其应有的效益。

1.优化投资政策政府应加大对北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的投入力度,提升北部地区的发展水平,缩小南北发展差距。

政府要加强对北部地区的支持,引导合适的产业向北部地区转移,塑造北部地区的竞争优势。

加大对北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升北部地区的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水平,以提高北部地区的交通运输能力和资源利用效率,为企业发展提供更好的条件。

江苏省区域创新差异的时空格局演化分析

江苏省区域创新差异的时空格局演化分析

江苏省区域创新差异的时空格局演化分析【摘要】江苏省是我国经济发达地区之一,区域创新差异在该省尤为显著。

本文以江苏省区域创新差异的时空格局演化为研究对象,通过现状分析、演化过程观察、影响因素探究、对策建议和未来趋势预测等方面展开探讨,旨在揭示其规律,并为相关政策提供启示。

研究发现,在江苏省区域创新差异中,政府引导力、产业结构、科技投入等因素扮演重要角色。

未来,江苏省应加强区域协同创新,促进创新资源流动和产业转型升级。

研究成果仍存在不足,未来仍需进一步完善研究方法,提升研究深度和广度。

通过本研究,有望为江苏省区域创新发展提供有益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江苏省、区域创新、差异、时空格局演化、现状分析、影响因素、对策建议、未来趋势预测、规律总结、政策启示、研究成果、局限性、展望。

1. 引言1.1 研究背景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技创新的推动,区域创新差异已经成为当前经济发展中的重要问题之一。

江苏省作为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重要省份,其经济发展水平和创新能力一直备受关注。

不同地区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创新差异,这不仅影响着江苏省整体的经济发展水平,也对区域间的竞争格局产生着重要影响。

研究江苏省区域创新差异的时空格局演化,有助于深入了解不同地区之间的发展状况和差异性,为制定针对性的政策和措施提供依据。

通过对江苏省区域创新差异的分析,可以揭示各地在创新资源配置、技术水平、产业结构等方面存在的差异,为推动全省经济协调发展和提高整体创新竞争力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

对江苏省区域创新差异的时空格局演化进行深入研究,对于促进江苏省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提高整体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

1.2 研究意义江苏省作为中国制造业的重要基地和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地区,区域创新差异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研究江苏省区域创新差异的时空格局演化,不仅可以深入了解该地区创新发展的特点和规律,还能为江苏省制定更加科学的创新政策和策略提供参考。

研究江苏省区域创新差异有利于揭示不同地区创新能力和创新水平的差异性。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_空间格局分析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808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_空间格局分析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808

2010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城乡互动发展 地理要素 地理信息系统 地价指数 土地生态风险 土地利用 呼和浩特 变化趋势 厦门市 协调度 协调发展 区域经济差异 区域划分 区域分离系数 区划 关中 中国 东营市 esda
湘潭市 湖泊湿地 法治环境 沿东陇海线产业带 水资源利用 比较体育 武汉都市圈 模糊聚类分析 桂西地区 核心-边缘结构均衡 杂居 景观空间格局 时间格局 时空差异 改进的数据包络分析 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 广交会 广东省 山东陵县 客家 外国直接投资 壮族 增长轴 增长极 城市经济区 城市化空间格局 城市化 地质遗迹 地理成本 地区竞争力 土壤有机碳 土地利用变化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因子分析法 品种结构 发展新格局 县域综合发展水平 县域经济差异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 区域经济差异 区域流通中心 区域布局 区位熵 农业转型 全氮 体育管理 体育社团 伊朗 人地关系 人口流动 人口分布格局 云南省 主体功能区规划 主体功能区
2008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经济学毕业论文题目参考

经济学毕业论文题目参考

经济学毕业论文题目参考很多人写作论文时,都不知道如何选题,就怕选的题目过大过宽泛,导致无法深入写作,其实拟定经济学毕业论文题目可从:微观经济学、社会经济学、贸易经济学、制度经济学这几个方面入手。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经济学毕业论文题目参考_经济学论文题目选题,希望能帮助到大家!社会经济学毕业论文题目参考1、人口老龄化与社会经济发展相互关系研究进展2、探析艺术品市场与社会经济的相互影响3、退耕还林工程对生态环境及社会经济影响评价探讨4、清末民国时期四川烟草业与地域社会经济初论5、基于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城市管理模式探究6、社会经济发展与电力需求关联研究综述7、社会经济发展中审计问责的内涵与实现途径8、统计工作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9、雾霾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及治理对策--基于无锡地区的探索10、我国房地产经济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相互协调11、“营改增”对我国社会经济及企业的意义12、浅析我国房地产行业对社会经济的影响13、新常态下信息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14、电子商务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演进路径--基于结构方程模型展开15、新社会经济发展背景下城市经营的定位转变16、干旱区耕地景观格局碎化特征及社会经济驱动因素分析17、关于气候变化对社会经济系统影响的机理和途径的探讨18、民航安全状况与社会经济指标关联分析19、新媒体对社会经济的影响简析20、当代中国社会经济转型的困境与策略选择21、四川藏区社会经济发展及财税扶持政策22、社会经济发展背景下财务会计目标探究23、河南省建设用地扩展的社会经济驱动力分析--基于STIRPAT 模型24、乌兰察布市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耦合关系研究25、在杭高校校区的三次扩张:驱动因素及其社会经济效应26、论新闻传媒与和谐社会经济发展的共生关系27、社会经济发展中审计风险及其防范研究28、社会经济管理中部门内部审计的现状与思考29、光电网新兴产业及社会经济融合创新发展30、浅谈交通运输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31、易地扶贫搬迁在推动社会经济效益增长中的作用32、不丹科达格帕石膏矿的社会经济效益及对环境的影响分析33、喜德县退耕还林工程社会经济效益监测分析34、第一次“绿色革命”的社会经济影响35、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36、人力资本投资如何影响社会经济增长37、合肥市土地利用结构熵时序变化与社会经济发展关联分析38、浅谈港口投资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宁波市为例39、跨境电商税收新政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分析40、重庆市土地利用社会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耦合协调度研究41、社会经济统计学和数理统计学的关系分析42、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经济制度的主要论述及其当代价值43、基于社会经济因素的重庆主城区机动车增长预测研究44、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视域下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思考45、西安地铁的社会经济效益评价46、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制度的政策变量测度与思考--基于上海市社会经济数据的实证测度47、关于城市绿色生态住宅小区建设及对地方社会经济效益的影响48、发挥经济统计职能优化配置社会经济资源的探究49、浅析社会经济环境对会计发展的影响50、流动人口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影响优秀管理经济学论文题目1、管理经济学教学模式研究——基于会计专业硕士(MPAcc)教育角度2、“管理经济学”课程实践教学法探索与研究3、管理经济学基本原理及其应用4、管理经济学的教改实践与总结5、怎样提高EMBA“管理经济学”课程教学效果与效率——基于校企知识转移视角6、人事管理经济学:一个述评7、对管理经济学教学改革的思考8、从管理经济学角度分析阶梯电价制定策略及其效益9、基于管理经济学视角下的重大医疗纠纷成本控制10、基于管理经济学视角的淘宝商城“双十一”案例分析11、对《管理经济学》课程建设的思考12、管理经济学对企业运作的启示13、基于管理经济学视角的小米科技公司成长性分析14、《管理经济学》课程案例教学初探15、企业运作中管理经济学的启示作用分析16、基于管理经济学视角的淘宝“双十一”成功分析17、管理者的经济学——谈《管理经济学》的定位与发展18、中国管理实践情境与MBA《管理经济学》教学改进19、管理经济学教学中的问题与解决对策20、构建适于中国应用的管理经济学新体系21、人本管理经济学探索22、企业运作中管理经济学的启示作用分析23、管理经济学的学科定位及其局限性24、基于有序Logistic回归模型案例教学满意度研究——以“管理经济学”课程为例25、浅析管理经济学与企业、市场的关系26、管理经济学视角下创新人才培养问题27、课程分野、定位与案例的选择——公共管理“视角”下管理经济学教学的探讨28、管理经济学中数学模型思想的应用29、浅析案例教学法在《管理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30、论管理经济学在监理企业工作中的应用31、医改与管理经济学研究分析32、基于高职教育的管理经济学课程体系研究33、《管理经济学》教学方法探讨34、基于管理经济学视角的小米科技公司成长性分析35、企业管理中管理经济学的应用36、边际分析法在管理经济学中的运用研究37、学校管理经济学的性质与边界38、人本管理经济学探索39、企业运作中管理经济学的启示作用分析40、基于演化经济学的动漫品牌价值评价与管理体系研究41、海洋综合管理的经济学基础研究--兼论海洋综合管理体制创新42、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经济学分析43、煤矿安全事故致因因素经济学分析与风险管理方法44、信息安全的经济学分析及管理策略研究45、新制度经济学视野下美国高等学校教师管理制度研究46、我国林业生物灾害管理的经济学分析与对策研究47、基于新制度经济学的公立医院薪酬管理研究48、新制度经济学视野下美国社区学院教师管理制度研究49、企业管理道德的经济学分析50、新制度经济学视角下的我国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研究51、行为经济学视角下企业CIO的管理行为研究52、基于微观经济学的移动Agent资源管理分配模型53、物业产权与管理的制度经济学分析54、企业国有资产管理相关经济学分析55、基于经济学分析的企业预算管理问题研究56、经济学角度的中国自然保护区管理体制与机制研究57、新制度经济学视阈下的高等教育混合管理模式研究58、基于新制度经济学视角的物业管理市场研究59、中国城市社区经济研究60、产业竞争力研究的理论、方法和应用区域经济学论文选题1、公路交通运输工程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分析2、不同客运交通方式对新疆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差异3、非正式约束与区域经济增长--主体功能区建设的理论探索4、江苏省海洋经济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性研究5、公路建设对区域经济的影响规律及效益分析6、人力资本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析--以长三角地区为例7、全要素生产率视角下的河南区域经济差异性研究8、丝绸之路经济带经济发展格局与区域经济一体化模式9、中国劳动力流动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10、新常态下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相融合的引智体系建设研究--以河北省为例11、新建本科院校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绩效状况及影响因素12、流通产业发展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经验分析13、航空经济对区域经济溢出效应的形成机制与路径研究14、高校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发展融合研究15、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路径与对策研究16、新阶段非公有制经济在区域经济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和对策17、浅论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及对策建议18、生态文明建设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19、电子商务对区域经济的影响研究20、金融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失衡与区域经济增长21、我国区域经济与物流产业的协调发展研究22、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及协调方式23、清理规范税收优惠政策新规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及对策24、“一带一路”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刍议25、海峡西岸经济区知识溢出与区域经济增长--基于空间面板杜宾模型的实证研究26、信息消费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27、结构性减税政策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分析28、文化学视域下的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联动发展29、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路径和对策30、浅析产业集群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以湖北省黄冈市为例31、金融危机视角下高校科技创新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思路32、物流园区的建设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研究33、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发展研究--以江西省为例34、金融产业集聚及其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思路探究35、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税法对策36、专业人才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37、区域经济视角下的衡阳物流产业发展研究38、基于区域经济均衡增长的公共产品供给研究39、无锡区域经济发展对高职教育需求分析40、城市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41、碳税制度设计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与对策42、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策略探讨--基于“一带一路”战略背景43、山东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时空特征分析44、通信服务业在区域经济非均衡状态下的可持续发展研究45、生产要素对珠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46、农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对区域经济发展贡献研究47、区域经济与人力资源发展的关联性研究48、服务业、工业发展水平与城镇化关系研究--基于区域经济发展异质性视角49、交通基础设施与区域经济空间格局差异分析--以丝绸之路经济带西北五省区为例50、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目标、内容及政策调控51、日本区域经济发展的集聚式收敛表现52、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特征及其财税政策分析53、民间金融与区域经济的发展关系实证研究--以宜宾市为例54、湖南水运与区域经济的灰色关联度分析55、浅谈区域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56、资源税改革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效应分析--以新疆地区为例57、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财税机制研究58、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59、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西部区域经济发展分析60、公路运输工程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中作用的探讨。

苏北与苏中、苏南经济发展差异的演变及成因探析

苏北与苏中、苏南经济发展差异的演变及成因探析

苏北与苏中、苏南经济发展差异的演变及成因探析一、本文概述苏北、苏中、苏南作为中国江苏省内部的三个地理区域,各自在经济发展上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和差异。

本文旨在探讨这三个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演变过程及其成因,以期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江苏省作为中国东部沿海的重要省份,经济发展水平一直位于全国前列。

在这样一个经济发达的省份内部,苏北、苏中、苏南三个区域的经济发展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苏北地区,位于江苏省的北部,历史上以农业为主,工业化起步较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苏中地区,处于江苏省的中部,经济发展水平介于苏北和苏南之间,近年来工业化进程加快,经济结构正在逐步优化而苏南地区,包括苏州、无锡等城市,是江苏省经济最为发达的区域,以高新技术产业和外向型经济为主导,经济发展速度快,产业结构先进。

本文首先回顾了苏北、苏中、苏南三个区域的经济发展历史,分析了各自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特点。

接着,文章通过对比三个区域的经济发展指标,如GDP增长率、产业结构、人均收入等,揭示了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本文还深入探讨了造成这些差异的成因,包括地理位置、资源禀赋、政策导向、人才集聚等多方面因素。

通过对苏北、苏中、苏南经济发展差异的演变及成因的探析,本文旨在为促进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提供政策建议和实践指导。

文章最后强调,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需要综合考虑区域特色和优势,制定差异化的发展策略,同时加强区域间的合作与交流,共同推动江苏省乃至全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苏北、苏中、苏南经济发展历史回顾追溯至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江苏省内部的苏北、苏中、苏南三区域经济发展历程展现出显著的阶段性差异和变迁轨迹。

苏南地区,以其独特的区位优势——紧邻上海,率先享受到改革开放的红利,尤其是苏州、无锡、常州等地依托原有的乡镇企业基础和临近长三角核心地带的有利条件,迅速推进工业化进程,形成了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纺织服装等产业集群,经济实力显著增强,被誉为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先行示范区。

分析苏州城市经济空间现状与发展

分析苏州城市经济空间现状与发展

分析苏州城市经济空间现状与发展城市规划2班张毅学号:要点介绍空间经济(space economy)空间经济指经济的空间结构。

在中,这一概念有时用于经济景观的研究。

早期的古典经济学中,用它来描述产业区位的形成和发展,认为空间经济是经济活动复杂的空间型式,有时对应于特殊的资源和人口结构以及特殊的生产和运输技术。

对它的研究着重于投入-产出的地理分布和价格-费用的地理变化,以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对这一定义进行了改革,认为空间经济是构成社会结构的社会经济关系存在的物质形式。

另一种观点进一步把空间经济当作占支配地位的生产方式的空间表述,它的空间结构决定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即社会生产方式决定生产布局。

空间经济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生产力存在和发展的基本前提。

地理学分析空间经济所包含的各种物质要素有规律的分布,以及表现在各个部门与地区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

空间经济分布的形式空间经济分布的形式一般有3种:①经济密度,即生产力要素在空间范围内表现出来的数量关系;②空间布局,指一定地域范围内经济部门的集聚和分布;③布局形式,指空间经济的地区表现形式,是经济密度和空间布局相互作用而引起的地域布局类型。

一般说来,空间经济主要表现在区域经济的集聚区,即工业化集中的城市区域。

空间经济主要内容是研究空间经济结构、布局因素、形成条件及这些因素间的相互联系,寻求合理的、布局协调的经济建设模式。

空间经济组合的效果,表现在生产力布局最合理的区域,数量和质量处于最佳状态时产生的效应,即经济效益。

位于江苏南部的苏州,是“世界工厂”最繁忙的车间之一,经济实力远超省会南京,在“长三角”地区是仅次于上海的另一制造业中心。

占据当地经济总量半壁江山的外资,不仅把这位昔日“苏南病人”变成中国经济总量最大的地级市,同时也成为国内诸多城市学习的样板。

然而,今年一系列经济数据系显示,苏州的经济前景不容乐观。

苏南模式苏南模式,通常是指江苏省苏州、无锡和常州(有时也包括南京和镇江)等地区通过发展乡镇企业实现非农化发展的方式。

改革开放40年来江苏产业结构调整的历史回顾

改革开放40年来江苏产业结构调整的历史回顾

改革开放40年来江苏产业结构调整的历史回顾改革开放40年,江苏经济的发展成就不容忽视。

其中,产业结构调整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江苏省经历了从物质财富为主导到精神财富逐渐占据主导地位的经济历史进程。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对江苏产业结构的调整历史进行回顾。

第一,江苏制造业的发展改革开放初期,江苏省曾是国内最大的轻工业和纺织品生产基地之一。

1980年代,江苏制造业的发展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一大批外贸型企业落户江苏,如太仓、张家港等地的机械制造、纺织、玩具、家电、电子等行业的企业。

这使得江苏的出口额从70年代的3000万元迅速飙升到80年代的10亿元。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江苏省的制造业产值已经达到了3.5万亿元。

特别是发展快递行业,让江苏省制造业的整体实力大幅提升。

国际快递巨头联邦快递、DHL等都在南京设立了分拨中心,这也是江苏制造业向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标志。

第二,江苏服务业的崛起中国服务业转型升级进入了加速阶段,这对江苏而言是一个很大的机遇。

近年来,江苏的服务业增长呈现加速态势,到2016年,江苏省服务业比重已达到47.5%。

服务业的发展大力推动了江苏产业结构的调整。

其中,信息技术服务业和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对于江苏省服务业占比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

南京、苏州、无锡、徐州、常州等城市成为了江苏省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极。

第三,江苏发展现代农业江苏是中国东部沿海经济区中最富有战略性和竞争力资源的重要省份之一。

在农业方面,江苏充满了机遇。

自改革启动后,江苏农村与农业的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煤矿、钢铁等行业的大幅减产,到农产品产量的突破和质量的提升,江苏省农业的发展极好地体现了中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在发展现代农业的大背景下,江苏果蔬种植出现大规模化、标准化、规模化发展,风光无限。

江苏利用地理占位优势迅速转变加工制造为农业综合开发。

反过来,发展现代农业又推动了现代农业机具制造、农产品包装加工等产业的蓬勃发展,形成农业中的销售、物流、信息等全链条增值。

苏南、苏中和苏北经济发展差异分析

苏南、苏中和苏北经济发展差异分析

F1
F2
F3

2002 2003 2004 2002 2003 2004 2002 2003 2004 2002 2003 2004
14.6 19.3 23.6 16.5 18.2 21.0 7.9 8.7 8.9 12.7 15.3 18.0
12.6 17.3 22.1 15.1 15.7 18.6 5.7 6.5 6.7 10.9 13.3 16.2
Rotation Sums of Squared Loadings
% of
Cumula
% of
Cumulative
Variance tive %
Total
Variance

Total
61.153 61.153 7.338 61.153 61.153 5.175
22.954 84.107 2.754 22.954 84.107 3.323
宿 迁 是 这 13 个 城 市 中 得 分 最 低 的 城 市 , 得 分 为 6.82, 经济发展水平非常落后, 宿迁市得分低的主要原 因 在于主成分 F1 的得分远远低于其他城市, 宿迁市需要在基础设 施等方面加大投入, 坚持一切围绕招商引资的战略, 以科学的发 展观推动其经济发展。
从表中可以知道, 苏南、苏中和苏北的平均经济发展水平得 分分别是 14.85、7.95 和 6.82, 可以明显看到, 苏南的经济发 展 水
9.401 93.508 1.128 9.401 93.508 2.724
% of Variance 43.122 27.689 22.697
Cumulative %
43.122 70.811 93.508
的得分远远高于其他 12 个城市, 也就是说其经济发展总 量因子得分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OI:10.3969/j.issn.1004-9479.2015.02.008唐晓丹,仇方道,等.江苏省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时空格局分析[J].世界地理研究,2015,24(2):68-77TANG X D,QIU F D,et.al.Temporal-spatial change of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between economy and en-vironment in Jiangsu province[J].World Regional Studies,2015,24(2):68-77收稿日期:2014-09-20;修订日期:2014-12-06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371146);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11YJA630008);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0GLD016);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2011ZDIXM055)。

作者简介:唐晓丹(1989-),女,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城市与区域规划的研究。

E-mail :1039605078@.通讯作者:仇方道(1970-),男,教授,主要从事经济地理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研究。

E-mail :qiufangdao@.江苏省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时空格局分析唐晓丹1,仇方道1,2,朱传耿1,张纯敏1,姚晓蔚1(1.江苏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江苏徐州221116;2.江苏师范大学淮海发展研究院,江苏徐州221009)摘要: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

通过建立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度模型和协调度模型,深入分析了江苏省2000年~2012年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关系时空演化特征。

结果表明:研究期内江苏省经济与环境间耦合度呈上升趋势,协调发展水平逐步提高,经济环境系统的耦合协调规律曲线呈拉伸后的“N ”型关系;空间上,经济环境耦合度总体呈现由南北向中间递减的“凹”字型格局,且苏南>苏中>苏北,协调度则以苏州为核心呈圈层分布;据此,将全省划分为高和谐发展区、中和谐发展区、低和谐发展区与和谐发展起步区4个类型区,发现经济环境和谐程度越高的区域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所占比例和专业化水平均越高,劳动密集型产业专业化水平越低。

关键词:耦合协调度;经济;环境;产业结构;江苏省中图分类号:X22文献标识码:A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是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经济与环境之间的协调关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即经济系统对环境系统的胁迫作用和环境系统对经济系统的约束作用。

目前关于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研究主要是综合考虑经济系统和环境系统各因素[1,2]或从这两个系统中具体某一因素出发,如经济系统中的城市化水平[3]、产业发展[4,5]、收入[6]或环境系统中的大气[7]、土地[8]、水环境[9]来分析经济与环境两系统之间的关系,并在理论上认为,经济与环境之间关系呈U 型、倒U 型、U 型和倒U 型的复合[15]、三次曲线[2]等关系。

在研究方法方面,主要是利用系统动力学模型[10]、耦合协调度模型[11]、神经网络模型[12,13]、非参数回归模型[14]等对经济和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评价、情境模拟或预测。

关于江苏省经济与环境之间发展关系的研究主要围绕经济增长[16]、城镇化[17]对环境污染及自然资源对产业发展的约束[18]等方面展开。

这些研究主要体现经济与环境关系的时间演变过程,而很少从时空耦合的维度展开研究。

本文以江苏省为案例,从时空耦合视角探讨经济-环境系统协调发展特征,并从产业结构视角解析经济与环境协调关系的形成机制,以期为江苏省经济-环境系统耦合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世界地理研究WORLD REGIONAL STUDIES第24卷第2期2015年6月Vol.24,No.2Jun .,20152期1研究区概况江苏省作为我国经济与科技发达、开放水平高的省份之一,2012年以占全国5.8%的人口创造了占全国10.4%经济总量,人均GDP为68347元(按常住人口计),仅次于北京、天津、上海,居全国第4位。

但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资源消耗、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日趋严重。

2000年~2012年能源消费总量由8612.43万吨标准煤增加到28849.84万吨标准煤,年均增长率为10.6%,与同期GDP年均增长率(12.77%)基本持平。

工业废水排放量、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分别由20.19亿吨、84.33万吨、3038.19万吨增加到23.61亿吨、95.92万吨、10224.44万吨,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31%、1.08%、10.64%。

此外,近岸海域污染有加重趋势,全省13个市环境空气质量均未达标,表明江苏省经济发展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增长与环境恶化错向发展矛盾日趋尖锐。

因此,开展江苏省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时空演化特征研究,并探讨其区域分异特征,不仅对于制定因地制宜的江苏绿色发展、科学发展政策提供依据,也可以为其他类似省份推动经济环境和谐发展提供借鉴。

2研究方法2.1经济与环境子系统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遵循整体性、层次性和可操作性原则,建立经济-环境复合系统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表1)。

经济系统评价主要考虑经济实力、经济潜力、经济活力3个方面,其中,经济实力测度选取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工业总产值和人均财政收入3个指标;经济潜力测度选取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地方财政一般预算内支出2个指标;经济活力测度则选取客运总量、货运总量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个指标。

环境子系统主要从环境污染、治理与建设3个方面进行评价,环境污染主要选取万元工业产值废水排放量、万元工业产值二氧化硫排放量2个指标;环境治理主要选取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城市污水处理率2个指标,环境建设主要选取人均绿地面积和建成区绿化覆盖率2个指标。

系统经济综合评价环境综合评价层次经济实力发展潜力发展活力环境污染环境治理环境建设指标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工业总产值人均财政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地方财政一般预算内支出客运总量货运总量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万元工业产值工业废水排放量万元工业产值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城市污水处理率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人均绿地面积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单位元元元万元万元万人万吨万元吨/万元吨/万元%%m2%指标类型正向正向正向正向正向正向正向正向负向负向正向正向正向正向表1经济与环境子系统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唐晓丹等院江苏省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时空格局分析69世界地理研究24卷2.2评价对象与数据来源本研究选取江苏省及其13个地级市分别为研究对象,经济与环境子系统指标数据主要来源于2001年~2013年的《江苏统计年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以及相应年份的13个地级市统计年鉴和环境状况公报。

2.3数据标准化及权重确定2.3.1数据标准化经济-环境耦合系统由经济和环境两个子系统构成,每个子系统由若干个指标组成,指标中既有正向指标又有负向指标,为使不同指标具有可比性,需进行标准化处理,具体计算公式[19]如下:(1)或(2)x ij 表示子系统i 指标j 原始值,x ij max表示子系统评价区内指标j 的最大值,x ij min则为指标j 最小值。

d ij 表示指标j 的标准化值,且0⩽d ij ⩽1。

2.3.2权重确定指标权重对系统功效的综合评价十分重要,层析分析法、专家经验评估法以及主成份分析法是确定权重的常用方法,而熵值法是一种在综合考虑各因素提供信息量的基础上计算综合指标的方法,确定权重时更为客观。

因此本文采用熵值法来确定权重:(3)()(4)(5)其中p ij 表示子系统i 中指标j 的标值比重;e ij 表示系统i 指标j 的熵值;m 为指标对象数;由于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x ij 中出现0值,p ij 中也有0值,因此在熵值计算时所有比重都需加1,以使其中的非正值0达到最小正整数:ij =p ij +1;w ij 表示子系统i 指标j 个的权重,n 为指标个数,∑w ij =1。

2.4子系统功效综合评价子系统综合功效是子系统内所有指标对其贡献的综合,可通过集成法实现,公式为[1]:(6)(7)其中,Z 1为经济系统综合功效,Z 2为环境系统综合功效,w 1j 为经济系统指标j 的权重,w 2j 为环境系统指标j 的权重,d ij 为相应子系统内各指标的标准化值。

2.5区域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耦合协调度评价借鉴物理学中的容量耦合概念及其容量耦合系数模型,建立经济与环境2个子系统耦合度模型[1]:702期(8)其中,为经济与环境2个子系统的耦合度,由于Z 1和Z 2的值都介于0-1之间,0⩽C ⩽1。

C 值越小,表明系统的耦合度越小,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相关度越小,系统越无序;值越大,表明系统的耦合度越大,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相关度越大,系统越有序。

总结目前众多学者对经济环境耦合度分段方法,采用中值分段法将经济与环境系统耦合划分为4个阶段,即0.0<D ≤0.3为不耦合阶段;0.3<D ≤0.5为初级耦合阶段;0.5<D ≤0.8为中度耦合阶段;0.8<D ≤1.0为良性耦合阶段。

当两个系统发展水平都较高或较低时,值都偏高,但内涵不一致,因此需构建新模型以更好地评判两个子系统交互耦合的协调程度。

其公式为[1]:(9)(10)式中,D 为协调度,F 为经济与环境2个子系统的综合协调指数,反映经济与环境的整体发展水平对协调度的贡献。

α与β为待定系数,由于研究中经济系统与环境系统同等重要,故取α=β=0.5。

从式(10)中可以看出协调度,0⩽D ⩽1采用中段分值法对协调度类型进行划分,即0.0<D ≤0.3为失调发展;0.3<D ≤0.5为初步协调;0.5<D ≤0.8为良好协调;0.8<D ≤1.0为优质协调。

2.6专业化指数专业化指数,也称区位熵,用来衡量某一地区产业类型专业化程度及其在高一层次区域中的地位和作用,计算公式为[20]:(11)式中:q ij 为表示i 区域j 产业类型的产值,q i 为i 区域所有产业的总产值;q j 为上一层次区域j 产业类型的产值;q 为上一层次区域所有产业的总产值。

3经济环境协调发展时序变化分析根据上述研究方法计算出江苏省2000年~2012年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耦合度、协调发展度(表2),由表2发现江苏省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呈现如下特征:3.1经济与环境耦合度呈上升趋势图1显示,2000年~2012年江苏省经济与环境两系统之间的耦合度总体上呈提高趋势,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2000年~2001年为快速提高阶段,此时两系统间耦合关系由不耦合阶段演化到中度耦合阶段,耦合度值由0.292大幅提高到0.760,主要是由于该阶段经济还是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2012Z 10.0030.0180.0400.0810.1290.2050.2760.3800.4950.5580.7100.8701.000Z 20.1160.0830.2100.4170.5030.5870.6920.8050.8720.8760.9130.9020.878C 0.2920.7600.7320.7370.8050.8760.9020.9330.9610.9750.9921.0000.998F 0.0090.0190.0460.0920.1270.1740.2180.2770.3290.3500.4030.4430.468D0.2060.5380.5180.5210.5700.6200.6380.6600.6800.6900.7020.7070.706表2江苏省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耦合度、协调度(2000~2012)唐晓丹等:江苏省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时空格局分析71世界地理研究24卷图1江苏省经济环境系统耦合度时序变化图2江苏省经济环境系统协调度时序变化环境系统均趋于优化,且发展质量均处于改善状态,从而促使二者耦合状态的提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