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南京大学研究生院
人文地理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南京大学研究生院

人文地理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专业代码:070502)一、培养目标培养德才兼备,且具有国际视野、创新能力的旅游规划与管理、土地利用与区域发展、城市地理与城市研究等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
(一)硕士生培养阶段:1.接受中国教育制度的相关要求,自愿遵守《南京大学章程》;2.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崇高的敬业精神,坚持真理的科学态度,谦逊团结的协作作风;3.具备坚实的地理学、规划学的专业基础和较高的外语水平,较为广博的跨学科知识基础,掌握综合分析与区域分析的能力和运用遥感和GIS技术的技能,主要从事旅游、土地、城乡及相关领域的规划、设计、管理和研究等方面工作的复合性专业人才。
(二)博士生培养阶段:1.接受中国教育制度的相关要求,自愿遵守《南京大学章程》;2.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崇高的敬业精神,坚持真理的科学态度,谦逊团结的协作作风;3.具有坚实的地理学、规划学的专业基础,掌握一门以上外语,广博的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及区域科学知识,熟练地运用遥感和GIS技术的技能,掌握综合分析与区域分析的能力,从事土地、旅游、城乡研究和规划方面的高级人才。
二、研究方向(一)硕士阶段:1. 旅游规划与管理2. 土地利用与区域发展3. 城市地理与城市研究(二)博士阶段:1.土地规划与管理2.旅游地理与规划3. 城市发展与规划4.文化与景观地理学5.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三、招生对象(一)硕士阶段:1.专业相同和相近的大学本科毕业生;2.从事相同和相近专业工作的具有多年实践工作经验的同等学力人员。
(二)博士阶段:1.专业相同和相近的硕士生;2.从事相同和相近专业工作,具有多年实践工作经验的同等学力人员。
四、学习年限一般为三年五、课程设置(一)硕士阶段(注:A类课不少于7个学分,硕士英语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必选,其它三门任选其一,B类课不少于6个学分,C类课不少于6个学分,跨二级或一级学科课程不少于3-4学分,总学分不少于32分,同等学力者和跨专业考生需加选三门本专业本科段专业主干课)(二)博士阶段1.博士英语2.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3.自然地理学进展4.人文地理学进展5.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进展六、培养方式(一)硕士阶段1.课堂讲授;2.课堂讨论;3.参加科研生产实践。
自然地理学专业硕~博连读研究生培养方案

自然地理学专业硕~博连读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遵纪守法,品德良好,掌握坚实宽广的自然地理学基础理论方法,熟练掌握一门以上外语和GIS技术应用技能,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在理论或实际应用上做出创造性成果的高级专门人才。
二、研究方向A组:自然资源与可持续发展、城市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城市生态与区域生物地理、环境地球化学。
B组:河口海岸环境、近岸海洋环境。
C组: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水信息技术、水经济与管理。
D组:资源环境一体化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三、招生对象按中山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手册》的规定要求。
四、学习年限学制5年,按中山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手册》及五年制培养相关条例的规定执行。
五、课程设置六、培养方式按中山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手册》及中山大学(1998)145号“中山大学研究生硕博连读试行办法”的规定执行。
七、考试方式按中山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手册》及中山大学(2003 )4 号“中山大学研究生硕博连读试行办法”的规定执行。
八、学位论文按中山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手册》及中山大学(2003 )3号“中山大学研究生硕博连读试行办法”的规定执行。
九、答辩和学位授予按中山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手册》及中山大学(2003 ) 4 号“中山大学研究生硕博连读试行办法”的规定执行。
十、主要参考书目1.黄秉维等,现代自然地理,科学出版社,1999.2.赵松乔等,现代自然地理,科学出版社,1988.3.王建,现代自然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4.陈伴勤等译,地球系统科学,地震出版社,1992.5.A.N.斯特拉勒,A.H.斯特拉勒,自然地理学,科学出版社.6.张坤民,可持续发展论,中国环境学科出版社,1997.7.国家计划委员会等,中国2l世纪议程,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4.8.国家环境保护局译,21世纪议程,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3.9.牛文元,持续发展导论,科学出版社,1994.10.世界自然保护同盟,保护地球一可持续生存战略,中国环境科学出版,1992.11.中国自然资源研究会,自然资源研究的理论与方法,科学出版社,1985.12.牛文元,自然资源开发原理,河南大学出版社,1989.13.何希吾等,中国资源态势与开发战略,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4.刘天齐等,城市环境规划规范及方法指南,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3.15.朱发庆,环境规划,武汉大学出版社,1995.16.董玉祥等,土地利用与管理,陕西教育出版社,2001.17.杨贤智等,环境管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18.邓良炳等,地图·地理信息系统,广东地图出版社,1995.19.南开人学等编,普通生物学,高等教育山版社,1983.20.马世骏主编,现代生态学透视,科学出版社,1990.21.R.福尔曼,M·戈德罗恩,景观生态学,科学出版社.22.刘建国主编,当代生态学博论,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23.王荷生等,植物区系地理,科学出版社,1992.24.陈鹏主编,动物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25.杨世弘,城市生态环境学,科学出版社,1996.26.芮孝芳,《径流形成原理》,河海大学出版社.27.詹道江、叶守泽,《工程水文学》,水利出版社.28.沈晋等,《环境水文学》,安徽科技出版社.29.梁瑞驹等,《环境水文》,水利水电出版社.30.姚汝祥等,《水资源系统分析与规划》,清华大学出版社.31.邓聚龙,《灰色控制系统》,华中工学院出版社.32.叶守泽等,《水文系统识别方法》,水利电力出版社.33.叶嘉安等,《GIS及其应用》,科学出版社.34.陈晓宏等,《水环境评价与规划》,中山大学出版社.35.丁晶等,随机水文学,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36.王宝灿等,海岸动力地貌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重要期刊:《中国科学(D辑)》、《科学通报》、《地理学报》、《地理科学》、《地理研究》、《热带地理》、《地域研究与开发》、《地理学与国土研究》、《经济地理》、《资源科学》、《土壤学报》、《自然资源学报》、《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生态学报》、《应用生态学报》、《中国环境科学》、《环境科学学报》、《环境科学进展》、《海洋学报》、《水利学报》、《水利水电技术》、《水力发电》、《水力发电学报》、《水科学进展》、《水文》、《泥沙研究》、《Progress in Physical Geography》、《The Journal Geographical Analysis》、《Quaternary Research》、《Geography》、《Physical Geography》、《The Professional Geography》、《Journal of Applied Geography》、《Water Resources Research》、《Journal of Hydrology》、《Hydrologic Sciences Journal》等。
地理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地理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一级学科 地理学0705)适用专业:070501自然地理学、070502人文地理学、070503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一、培养目标培养适应国家和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研究型、应用型高层次地理科学专门人才。
具体要求是:1.树立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思想,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强烈的事业心,能立志为祖国的建设和发展服务。
2.掌握系统的地理学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具有地理科学研究的创新意识和独立工作的专门技术水平;能够熟练运用地理学理论和技术解决国民经济建设实际问题;具有使用第一外国语进行国际交流的能力,熟练地阅读本学科的外文文献,并具有初步撰写外文科研论文的能力。
3.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较强的心理素质。
二、学制实行弹性学制,基本学制为2年,其中生源为跨专业、同等学力的研究生原则上学制要延长半年。
三、培养方式1.硕士研究生培养以课程学习和科学研究并重。
2.硕士研究生培养采取导师负责与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导师是硕士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每个硕士研究生导师组要由3-5人组成,配合导师,充分发挥集体培养优势。
3.硕士研究生教学形式应灵活多样,提倡采用研讨班、专题式、启发式等多种教学方法,把课堂讲授、交流研讨、案例分析等有机结合,加大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4.有计划地聘请国内外专家来我院授课,或派出硕士研究生到其他名牌高校或科研院所修读部分课程。
提倡与国内外著名高校和科研院所互相承认学分,联合培养研究生。
5.硕士研究生培养实行学分制,总学分不少于32学分,其中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方向选修课的学分不少于17学分。
四、课程设置与学分(一)必修课(不少于16学分)1.公共必修课(7学分)马克思主义理论课90学时3学分I学期基础外国语课120学时4学分I学期2.专业基础课(不少于9学分)地理学基本理论问题60学时 3 学分I学期自然地理学理论与方法60学时 3 学分I学期湿地科学基本理论60学时 3 学分I学期人文地理学理论与方法60学时 3 学分I学期区域经济学理论与实践60学时 3 学分I学期城市规划理论问题60学时 3 学分I学期地理信息系统进展60学时 3 学分I学期注:每名硕士研究生至少从以上课程中选三门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
自然地理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自然地理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070501一、培养目标培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从事自然地理学科研、教学和管理的高层次复合型专门人才。
具体要求:1、较好地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和邓小平理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优良;具有艰苦奋斗的作风和求实创新、团结协作的精神;立志献身自然地理学事业,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掌握地理信息系统等现代科技手段,能理论联系实际和独立从事自然地理学研究,具有从事自然地理学科学研究、教学工作或独自担任专门生产、技术工作的能力。
2、具有扎实的地理科学理论基础,较好地掌握现代自然地理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了解学科发展的现状和动态;3、应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
二、研究方向1、植物地理学2、自然资源管理3、空间异质性三、学习期限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在校学制一般为三年。
因客观原因未能按期完成学习任务者,可申请延长学习年限。
脱产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的学习年限最长不超过3.5年,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的学习年限最长不超过4年。
四、培养方式课程学习可以采取听课、自学、讨论、报告会及实验操作等多种形式。
考试以笔试为主,并可根据课程特点辅以口试、实际操作等方式。
针对培养方案要求,结合每个研究生的特长和才能,采取因材施教、灵活多样的培养方式。
各研究方向应充分发挥导师的主导作用,同时应注重同一研究方向学术群体的整体指导作用。
充分发挥研究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以课程教学和实践研究为主,采取启发式、研讨式的教学方式。
各级研究生应积极参加学院组织的学术讲座和学术报告,鼓励研究生组织学术研讨班和开展学术沙龙活动,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
加强研究生的自学能力、动手能力、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的训练和培养。
五、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1、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课程分学位课、必修课和选修课,总学分要求不少于32学分。
其中学位课18学分,必修课10学分,选修课不少于4学分。
自然地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课程设置与教学计划表

Ⅰ
考试
现代地理学中的数学方法
生物信息学()
Ⅰ
考试
自然地理学理论与方法
生物统计学()
Ⅱ
考试
专业方向课
环境地球化学
Ⅱ
考试
遥感地学分析
Ⅱ
考试
自然资源学
Ⅱ
考试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Ⅱ
考试
动物生态学原理()
Ⅱ
考试
植物分子生物学()
Ⅱ
考试
非学位必修课
文献阅读(前沿指导、方法论指导)
Ⅳ
考查
专业选修课(要求根据研究方向,只选门)
参加社会实践
第五学期结合撰写毕业论文参加社会调研等活动,考查(提交社会调研报告),学分。
撰写学位论文
第四学期进行学位论文开题;第五学期开始撰写毕业论文。要求观点鲜明、理论联系实际,有创新。第六学期进行学位申请、论文评阅和答辩。在学期间发表一篇至少第二作者(导师第一作者)省级公开发表的与本专业相关的论文,学分。
要求硕士生根据个人发展需要修读门学分全校公选课;并修读门学分的跨专业课程(可以是本院其他专业的课程,也可以是其他学院的相关专业课程);补修门与提升实践能力有关的课程。
一至四学期进行,考查(提交学术活动记录),学分。
参加教学实践
第四学期进行教学实践(助课、讲课训练等),学时,考查(提交书面鉴定),学分。
环境土壤学
Ⅲ
考查
生态环境评价与规划
Ⅲ
考查
地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Ⅲ
考查
资源与环境地理信息系统
Ⅲ
考查
恢复生态学
Ⅲ
考查
自然资源评价与管理
Ⅲ
考查
区域分析与规划研究
自然地理学专业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自然地理学专业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1、政治立场坚定,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努力学习和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敬业、博学、求实、创新”,遵纪守法,学风严谨,品行端正,有较强的事业心、责任心和献身精神,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
2、较好地掌握现代自然地理学的基本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和研究方法,了解地理学发展的现状和动态;具有较强的从事教学、科研和其他实际工作的能力。
3、掌握一门外国语,达到6级或相当于6级水平,能较为熟练地运用一门外国语查阅本专业相关资料、撰写论文摘要;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能够独立地进行学术交流;能较熟练地使用计算机和网络,具有较强的信息检索能力;掌握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常规软件的使用和制图方法;能够独立地进行野外考察和调研,并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具有较高的科学素养、高尚的学术道德和健康的身心。
二、研究方向1、陆面过程与区域环境效应2、水土资源开发与保护3、环境规划与评价三、学习年限硕士研究生学习实行弹性学制,一般为3年。
对于品学兼优、提前完成培养计划、修满学分且符合学校有关规定者,可申请提前毕业;完不成学业者,可以申请延期毕业,但在校学习年限最长不得超过4年(含休学)。
延期学习期间,培养经费自筹。
四、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硕士研究生课程分为学位课程和非学位课程,实行学分制,课程学习时间不少于1年,总学分不少于34分(含学术活动和实践活动各2学分)。
具体课程结构及学分配置如下:1、学位课程(不少于20学分)①公共课程:4门,共8学分;②学位基础课程:1门,共3学分;③学位专业课程:3门,每门3学分,共9学分。
2、非学位课程(不少于10学分)①专业选修课程:9门,每门2学分,至少修满6学分;②跨专业选修课程:3门,每门2学分,至少修满2学分;③公共选修课程:5门,每门2学分,至少修满2学分。
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

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
关于博士研究生、提前毕业硕士研究生申请学位科研成果
基本条件的规定
为进一步提高研究生的科研水平,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按照学校学位委员会的要求,结合本学院的学科发展与实际情况,经学院分委会研究,并报请校学位委员会批准,对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研究生申请学位的相关科研成果基本条件规定如下:
自然地理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海洋地质、第四纪地质学、海岸海洋科学、资源环境遥感专业博士研究生申请学位,需在SCI、SSCI、A&HCI索引源刊物上发表1篇或1篇以上与学位论文有关的学术论文(第一作者),其影响因子总和为1.0及以上。
人文地理学(包括人文地理学、旅游地理与规划、城市与区域规划、土地利用与规划专业)博士生应满足以下条件之一:
1.在SCI、SSCI、A&HCI索引源刊物上发表1篇或1篇以上与学位论文有关的学术论文(第一作者),其影响因子总和为1.0及以上;
2.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至少发表3篇与学位论文有关的学术论文(第一作者),其中1篇必须在SCI或SCIE、SSCI、A&HCI索引源刊物上发表,影响因子不作要求。
此自2012年9月新入学的博士研究生开始实行。
2012年前入学的博士生满足以上科研成果基本条件或者满足学校要求的科研成果基本条件均可申请学位。
提前毕业的硕士研究生,必须在SCI、SSCI 、A&HCI索引源刊物上或一级学报上发表1篇与学位论文有关的学术论文(第一作者),以刊出为准。
此自2013年1月开始实行。
本规定解释权归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
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
2012.9.25。
南京大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培养方案

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专业代码:070503)一、培养目标本专业面向现代地理学及相关学科的地理信息技术应用领域,培养德才兼备,掌握坚实理论知识、技术方法及应用手段的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GIS)专业人才。
具体体现在:1.具备科学社会主义世界观,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母校、热爱祖国,奋发进取,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层次专业人才;2.坚持真理,献身科学事业,具有高尚的科学职业道德、崇高的敬业精神、团结友爱的科学合作境界;3.具备扎实的语言基础、数理基础、地学基础,具有较强的地图学与GIS 方面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综合应用能力;4.融宽广的知识、深厚的理论、全面的素质于一体,成为对社会有用的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二、研究方向硕士阶段:1.地图学研究与地图设计2.G IS研究、设计、开发与应用3.虚拟地理环境技术4.数字地球5.数字图像处理博士阶段:1.GIS研究、设计、开发与应用2.数字地图与应用地图学3.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探测4.虚拟现实工程三、招生对象硕士阶段:专业相同或相近的大学本科毕业生或优秀大专生(工作2年以上)。
博士阶段:专业相同或相近的硕士生或优秀本科毕业生(工作6年以上)。
四、学习年限一般为三年。
五、课程设置硕士阶段:于32学分,同等学力者和跨专业考生加选三门本科段专业主干课。
博士阶段: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博士生学术交流英语自然地理学进展人文地理学进展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进展注:五门课程全部修学。
六、培养方式1.课堂授课与讨论,包括多媒体和CAI手段的使用;2.撰写读书报告;3.学术交流,包括学术讲座、学术报告、学术会议等形式;4.生产实践。
七、考核方式1.课程考核:笔试、口试、读书报告等形式。
2.中期考核:在第3学期考核研究生的专业基础理论与技能、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实验技能、综合素质,根据其成绩分别向提前攻博、进入硕士论文阶段和终止研究生学习三个方向分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地理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070501)
自然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土壤圈等相互作用的及其形成演化过程、区域分异、环境资源功能的科学,具有基础科学和应用基础科学的特点。
一、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地球表层系统科学研究能力、高尚的道德品质、朴实的作风与较深的文化素养的研究、教育、规划和管理专家。
1.硕士学位:掌握自然地理学及有关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和野外工作及实验技术,了解本领域的研究动态,基本上能独立开展与本学科有关的研究和教学工作。
2.博士学位:博士学位获得者应系统掌握自然地理学有关的基本理论,具有宽广和坚实的基础、野外工作能力和基本实验操作技术,熟悉本学科的历史、现状和最新动态,能独立承担与本学科有关的研究课题及教学工作。
学位论文应是研究生本人的原始研究成果,要求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较高的创新性。
二、研究方向
根据当代科学发展的趋势、本校的优势、师资队伍与技术设备条件,南京大学自然地理学主要研究方向和博士培养方向包括三个方面。
1 自然地理环境过程和演变:研究地貌演化和形成规律、气候长期变化的规律和机制,生态环境变化的特征和机制、土壤和土地利用变化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自然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关系,以及海岸环境演化、沉积动力等
2 自然资源与环境利用:研究内容主要有中国自然区域及其开发整治、自然资源利用规划与管理、水资源与水环境、自然灾害研究与防治、可持续发展研究和海岸海洋资源开发与管理等科学问题。
三、招生对象
自然地理学研究生源来自地球科学及相邻学科的大学毕业生及硕士毕业生,如地理学、地质学、大气科学、土壤学、水文与水利科学、海洋科学、生物科学、环境科学以及相关的工程学科,亦可选拟深造的在职人员、硕士研究生年龄在35岁以内;博士研究生年龄在40岁以内。
四、学习年限
硕士学位:三年博士学位:三年(在职人员最长不超过六年)硕博连续:最短为四年,最长不超过七年。
五、课程设置
(一)硕士阶段
(注:A类课不少于7个学分,硕士英语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必选,其它三门任选其一,B类课不少于6个学分,C类课不少于6个学分,跨二级或一级学科课程不少于3-4学分,总学分不少于32,同等学力者和跨专业考生需加选三门本专业本科段专业主干课)
(二)博士阶段
1.博士英语
2.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
3.自然地理学进展
4.人文地理学进展
5.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进展
六、教学与考核方式
教学方式:着重启发式教学,培养研究生独立钻研与分析能力,注重
在科学研究课题的实践中培养研究生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的能力。
考核方式:
1.学位课程结束后有严格的综合考试,综合考试合格者,方可进行学位论文工作;
2.在理论学习与实践工作研究基础上,撰写学术论文或工作报告,作为平时的考核成绩;
3.通过学位论文答辩,并完成相关的野外研究、室内实验及教学工作。
七、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是通过科学研究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是培养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生)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1.学位论文选题:应体现学科领域的前沿性与先进性,并可能与国民经济建设相结合,在国家重大建设工作中发挥作用。
学位论文的选题应与导师的科研方面结合、为导师科研的组成部分,需选择该领域国际前沿课题,难度较大,其成果对科学发展与国民经济建设事业有较重要的推动作用。
2.学位论文的答辩:本专业将严格论文的评阅和答辩程序。
博士学位论文,必须反映本学科发展前沿,反映博士生已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与系统的专门科学技术,应是研究生本人的原始研究成果,要求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较高的创新性;硕士学位论文应报道研究生本人的研究工作,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硕士学位论文的主要部分要达到在国内核心刊物发表的水平;博士学位论文主要部分要达到在SCI收录学术刊物发表的水平。
八、质量监测
1.检验本专业毕业博士生、硕士生的实际工作能力,是否达到预期的培养目标,检验专业研究方向设置在国内、国际科技界的需求及所培养博士生、硕士生的社会和市场价值。
2.对在校博士生、硕士生各培养环节进行及时动态监测,按对对博士生、硕士生必需达到的量化指标(完成必需的学位前论文等)进行动态
管理,使他们在校期间严格按培养目标进行学习和研究等。
3.对毕业的博士生、硕士生进行追踪管理,导师将在一定时期内对博士生、硕士生作继续帮助、指导,使毕业生早日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