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一轮复习生活与哲学原理归纳
高三一轮复习生活与哲学原理归纳

第一部分:(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论1、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重点掌握】(1)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反对】:不从实际出发的主观主义。
反对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经验主义。
【应用范围】应用此原理:①说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与党的指导思想、基本路线、方针、政策、工作计划等之间的关系,即我国现代化建设必须立足于基本国情;②联系我国国情、省情,围绕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谐社会、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等问题进行分析,以及分析各种流行的网络词汇等。
(2)意识对物质反作用原理【原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即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要求我们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认识。
【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为什么要树立求真务实的精神;重视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和艰苦奋斗作风(弘扬载人航天精神、抗洪精神等);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坚持“八荣八耻”的荣辱观;加强“诚信”;培养自主创新能力,必须提高创新意识,落实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等。
2、意识能动作用原理【重点掌握】【原理】⑴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⑵人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①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会阻碍事物的发展②意识对人体的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3、规律的客观和普遍性原理【重点掌握】(1)【原理】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违背规律,必然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规律是普遍的。
【方法论】⑴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2)规律是客观的,并不意味人在规律面前又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应用范围】运用此原理分析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如本西气东输、南水北调、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计划生育与人口老龄化等)、三大产业的调整、各行各业的股份制改造,我国的对外贸易、外交政策、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以及载人航天事业、基因工程、坚持科学发展观、自主创新等方面说明人类各项成功的活动都是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相结合。
2015届高三第一轮《生活与哲学》第一课复习

四、判断正误,并予以解释说明。
1、哲学是具体科学知识的“总和”。(
说明: 2、哲学是“科学之科学”。 ( 说明: )
)
3、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科学,是具体知识的概括 和总结。( )
说明:
4、哲学是以世界观为研究对象的学说。( )
题号
答案
题号
答案
题号
答案
1 2 3
4 5
C C A
B B
8 9 10
11 12
思维拓展
1、哲学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所以哲学的作用并 不是都起积极的促进作用,哲学提供的世界观和方 法论并不都是科学的。 2、不能认为哲学能决定社会的进步。任何反映自 己时代的历史任务和客观要求的哲学,都可以成为 这一时代社会变革的先导,推动时代的步伐,指导 社会的变革。但是哲学并不能成为决定社会进步 的力量。决定社会进步的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 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 中实现的。
C C B
D D
15 16 17
18 19
C C C
B C
6 7
B B
13 14
(2)联系: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不存 在脱离世界观的方法论,也不存在脱离方法论的世 界观。
世界观与方法论和哲学的关系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我们可以说哲 学既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又是关于方法论的学问 。
哲学与具体学科(其他学科)的关系
哲学 具体科学 某一特定领域
研究 对象
整个世界
区 任务 别
作用 联系
揭示整个世界变化发展的一般规律
揭示世界某一特定领域的特殊规律
生活与哲学一轮复习 1-2 美好生活的向导

真正的高贵不是优于别人,而是优于过去的自己! 高密五中2012级政治复习课教学案 必修四 第一单元 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No.1157 154易错易混知识点1.思维和存在何为世界本原的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2.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3.唯物主义都是正确的,唯心主义都是错误的。
4.哲学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等基本派别。
*****本课知识小结和体系构建*****----拓展案---【考点训练】自主学习指导课程 P179 体验高考 自我检测班级:_________学号: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第1课 美好生活的向导(5:5)编写:赵长荣 审核:田运成 课时:2课时 使用时间:----自习案---1.大约用35分钟的时间进一步巩固上一课内容,重要问题动笔写写、重新做做。
2.用大约15分钟的时间,结合课本和学案课堂案部分巩固如下问题: (1)哲学与生活的关系(2)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 (3)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课堂案---【考点梳理】高考考点 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哲学与其他科学 要求:结合自主学习指导课程173页,掌握如下问题1. 全面理解哲学的概念 (1) 从本义上看(2) 从与世界观的关系来看 (3) 从与方法论的关系来看 (4) 从与具体看科学的关系来看 (5) 从于时代的关系来看 2. 正确理解哲学与时代的关系 哲学的功能是3. 哲学与时代精神4. 哲学的作用(1) 从哲学的产生上看: (2) 从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看: (3) 从哲学与时代的关系看:真正的高贵不是优于别人,而是优于过去的自己! 高密五中2012级政治复习课教学案 必修四 第一单元 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No.2155 156易错易混知识点1.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
2.哲学与具体科学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3.哲学是科学之科学。
4.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高中政治 《生活与哲学》知识体系总结 新人教版必修4

【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与党的指导思想、基本路线、方针、政策、工作计划之间的关系,即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立足于基本国情;说明社会主义既是物质的富有,也是精神的富有,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说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说明各地在发展经济,在制定政策时须从本地实际出发。
Ⅰ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1.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原理
【原理内容】: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事物的联系又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自在事物和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
【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Fra bibliotek4、系统优化方法
1.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2.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Ⅱ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1、发展的普遍性﹢实质
【原理内容】:
发展具有普遍性,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要求用发展的观点去看问题。
(4、动力: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事物发展的原因:
【原理内容】:<1>事物变化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2>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3>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4>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2020届(人教版必修四)高考政治一轮总复习资料:《生活与哲学》重难点知识速记

《生活与哲学》重难点知识速记1. 理解“哲学”的概念①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
②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③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④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哲学既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又是关于方法论的学说。
注意:“哲学就是世界观”“哲学就是关于世界观的科学”“哲学是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等说法都是错误的。
2. 把握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内容①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简单地说,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②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的内容包括: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3.正确理解唯物主义①基本观点: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②基本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③划分基本形态的依据:对物质的理解不同。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上的物质。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4.正确理解唯心主义①基本观点:意识是本原的,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觉得物质。
②基本形态: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③划分基本形态的依据:对意识的理解不同。
主观唯心主义把意识理解为人的主观精神。
客观唯心主义把意识理解为客观精神。
5.全面理解哲学的作用①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真正的哲学可以使我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用睿智的眼光看待生活和实践,正确看待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正确对待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正确对待进与退、得与失、名与利,从而为生活和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
②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首先体现在它可以通过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
其次体现在它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
高考一轮复习《生活与哲学》主要矛盾和矛盾主要方面专题

主次矛盾和矛盾主次方面的区别方法与训练 区别的方法一、1、知识:比较区分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方法:1、抓关键词法——主要矛盾:重点、核心、中心、关键、牛蛇马贼刀,荷花好汉篱笆琴矛盾的主要方面:主流、主体、本质、性质、九个指头、分析人和形势2、意会法:主要矛盾——强调“做、办事情、改造世界”矛盾的主要方面——强调“想、看问题、认识世界”能力训练:1、“村子富不富,关键在党支部”这说明。
在发展农村经济中A 要坚持联系的观点B 要坚持发展的观点C 要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D 要首先抓主要矛盾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整个历史进程中,我们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能动摇,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两个基本点”不放松答以下2—3题2、坚持“一个中心”不动摇,是指A 抓住主要矛盾B 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C 主次矛盾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D 矛盾的主次方面转化3、“一个中心”与“两个基本点“都不能放松所体现的哲理是A 事物的主要矛盾规定和影响其他矛盾的存在B 我们必须做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C 事物发展过程中主次矛盾是相互影响的D 事物的性质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4、国历史上著名的战例“围魏救赵”被列为用兵三十六计第二计。
此计妙就妙在孙膑善于“牵牛鼻子”。
牵牛要牵牛鼻子,用哲学语言来说,就是要善于A .抓主要矛盾B .把握矛盾C .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D .分清主流和支流5、我国按照“一国两制”的方针统一祖国后,不会改变国家的社会主义性质。
其哲学依据是:区别 类别主要矛盾 矛盾主要方面 外延 相对“许多矛盾”而言,一般只有一个 “同一矛盾”而言,主次方面都只有一方。
内涵 主、次矛盾指“矛盾体”,可称为“一个”或“一种”,内部又含主、次方面。
主、次方面指“矛盾侧面”,只能叫“一方”或“方面”。
作用决定事物发展进程 决定事物的性质 方法论意义 要求做工作要抓重点、抓关键抓中心,但又不忽视一般 要求看问题要把握本质和主流但又不忽视支流实践方面判断主要矛盾字眼,如重点、中心、关键、突破口 判断矛盾的主要方面字眼如主流、方向、大局、性质、主体、优势 联系 复杂事物包含着许多矛盾中,主要矛盾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而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
《生活与哲学》原理与方法论归纳整理

《生活与哲学》原理与方法论归纳整理生活与哲学一直是人类思考的重要领域之一、生活是实践的总和,哲学是关于生活的理性思考。
生活与哲学密不可分,相互影响,相互补充。
在生活中,人们通过实践和经验认识世界,找到生活的意义和价值;而在哲学中,人们通过理性思考和探索深刻的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对于生活和人类存在的思考和解释。
生活与哲学的关系既是现实的又是抽象的,是感性的又是理性的。
原理与方法论是哲学研究的基础,也是人们认识和探讨哲学问题的重要途径。
在生活与哲学的探索中,原理与方法论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下面我将对生活与哲学的原理与方法论进行归纳整理。
2.哲学的原理哲学的原理是对世界、人类存在、价值等问题的描述、解释和认识,是对于哲学基本问题的探索和回答。
哲学的原理包括形而上学、认识论、伦理学、政治哲学等多个领域和学派。
哲学的原理是对生活中问题的理性思考和解答,为人们认识世界、探索人类存在、规范行为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指导。
3.生活与哲学的方法论4.生活与哲学的互动与发展生活与哲学是相互作用、相互发展的过程。
人们在生活中遇到问题、感悟到哲学思想,进而通过哲学思考和探索,为生活提供智慧和指导。
生活与哲学的互动促进了哲学的发展和生活的进步,使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生活,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和人生境界。
综上所述,生活与哲学的原理与方法论是哲学思考的基础和途径,是人类认识生活和世界、探索人类存在和价值的重要工具。
生活与哲学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整体。
通过对生活与哲学的原理与方法论的探讨,可以更好地理解生活的意义和哲学的价值,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和境界,实现自我完善和人生进步。
愿我们在生活与哲学的探索中,不断发现和实现自己的光荣与伟大。
新课标名师导学高考第一轮总复习政治讲义第四部分模块专题知识整合生活与哲学

第四部分模块专题知识整合——生活与哲学【p227】
该模块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为统领,将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讲述,融入以生活实践为基础的体系结构中。
教材讲述了哲学的基本问题,世界的物质性,实践的观点,矛盾分析的方法,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等内容。
(全书可以归纳为26条主要哲学理论)既引导学生领悟这些哲理并用以观察世界、分析事物、解决问题,又引领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部分:(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论1、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重点掌握】(1)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反对】:不从实际出发的主观主义。
反对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经验主义。
【应用范围】应用此原理:①说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与党的指导思想、基本路线、方针、政策、工作计划等之间的关系,即我国现代化建设必须立足于基本国情;②联系我国国情、省情,围绕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谐社会、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等问题进行分析,以及分析各种流行的网络词汇等。
(2)意识对物质反作用原理【原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即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要求我们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认识。
【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为什么要树立求真务实的精神;重视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和艰苦奋斗作风(弘扬载人航天精神、抗洪精神等);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坚持“八荣八耻”的荣辱观;加强“诚信”;培养自主创新能力,必须提高创新意识,落实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等。
2、意识能动作用原理【重点掌握】【原理】⑴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⑵人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①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会阻碍事物的发展②意识对人体的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3、规律的客观和普遍性原理【重点掌握】(1)【原理】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违背规律,必然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规律是普遍的。
【方法论】⑴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2)规律是客观的,并不意味人在规律面前又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应用范围】运用此原理分析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如本西气东输、南水北调、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计划生育与人口老龄化等)、三大产业的调整、各行各业的股份制改造,我国的对外贸易、外交政策、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以及载人航天事业、基因工程、坚持科学发展观、自主创新等方面说明人类各项成功的活动都是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相结合。
4、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原理【重点掌握】【原理】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同时规律又是可以被认识和利用的;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是统一的。
【方法论】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反对】反对片面夸大主观能动性的唯心主义错误,也反对片面夸大规律的客观性,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机械唯物主义错误。
【应用范围】人类的各项活动取得成功的事例,如三峡工程,南水北调,载人航天事业,以及在经济生活领域企业的业绩提升,前期对市场进行调查的等。
人类各项成功的活动都是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相结合第二部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1、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重点掌握】【原理】①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②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不科学的理论则会把实践引向歧途。
【方法论】①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认识。
②坚持正确认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等是随着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深入,对发展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深入和提高,体现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同时,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的贯彻必将对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起积极的促进作用。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2、真理是客观发展的原理(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原理】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方法论】暂时不用3、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原理【重点掌握】【原理】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这就决定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人类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上升。
【方法论】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认识,新探索,人类在认识和研究自然和社会过程中要不断深化、发展。
总之,适用于分析各种人的认识提高和发展的事例。
第三部分:(唯物)辩证法(一)联系的观点1、事物是普遍联系原理(与发展的观点并称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特征)【重点掌握】【原理+方法论】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应用范围】适用于分析诸如循环经济,各种人类活动导致全球气候变暖问题(影响),甲事物对乙事物产生的影响都可以理解成联系2、事物联系的客观性原理【重点掌握】(1)【原理】联系具有客观性,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方法论】①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方法论】②联系具有客观性,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注意这种联系是人们发挥了主观能动性,把事物与事物之间原本具有的某种本质的联系,加以具体化,形成了某种具体的联系)【应用范围】比如秸秆可以用来制造板材,说明秸秆具有制造板材的天然或者本质的属性;再比如木材可以制造高档的纸张但是用木材却制造不了泥土一样。
像京九铁路,青藏铁路等都是人们在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原有的联系具体化。
3、联系的多样性原理【原理+方法论】联系具有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
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既要注重客观条件,又要恰当地运用自身的主观条件;既要把握事物的内部条件,又要关注事物的外部条件,既要认识事物的有利条件,又要重视事物的不利条件。
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应用范围】比如人的一生要扮演很多的角色,一事物以多种形式存在。
甲事物不仅对乙事物产生了影响,而且也对丙事物、丁事物等产生了影响;像循环经济过程:废弃物—原材料—产品—新的废弃物—又成为下一环节的原材料—新的产品等。
4、整体和部分关系原理【重点掌握】(1)【原理+方法论】在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中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能成其为部分。
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
(方法论)要求我们要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
(注:材料强调重视整体时用)(2)【原理+方法论】整体由部分构成,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方法论)要求我们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带动整体的发展。
(注:材料强调关键部分的作用时用)(3)【原理+方法论】整体和部分的辨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既要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同时又要重视部分的作用。
(注:材料两方面即强调整体又强调部分时用)【应用范围】应用此原理,说明在我国的改革和建设这些重大问题上,要树立“全国一盘棋”的思想;说明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要正确处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必须维护国家整体利益和中央的权威,又充分调动地方的积极性;说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既要发挥各地区的经济潜能,又要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说明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必须促进城乡经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必须坚持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和谐全面发展;说明航天产业的发展对整个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以及只重视眼前利益忽视长远利益等,以及分析新疆问题、西藏问题甚至台湾问题、钓鱼岛问题等适用此原理。
(具体分析是强调整体还是部分、还是二者都有)5、系统和要素的关系原理【原理+方法论】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
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注重系统内部的结构的优化趋向;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法来认识事物,统筹考虑、优化组合。
【应用范围】分析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某地区域经济发展一盘棋,比如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等(二)发展的观点1、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原理(发展的普遍性)【重点掌握】【原理+方法论】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要求我们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应用范围】比如分析高铁的出现,是我国的交通运力上升、便捷化、舒适度等方面都有了新的提高。
2、事物发展的状态——量变和质变关系原理【重点掌握】(1)【原理】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两种状态,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事物的发展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方法论】(1)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质变创造条件。
(2)要果断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3)必须坚持适度原则,控制量变的限度。
【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我们对待有益的事情要重视量的积累,促成飞跃,而对于某些事情则必须坚持适度原则,防止盲目蛮干的思想和行为;说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分三步走去实现战略目标和战略部署;说明青年要把理想和苦干精神结合起来,从点滴做起,从现在做起,才能成长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部分先富与实现共同富裕的关系。
有进有退,对国有企业进行战略性结构调整,提高国有企业的活力。
比如载人航天攻克一个个难关,突破一项项技术,从2010—2015年间发射“天宫一号”和“天宫二号”“天宫三号”等。
成语典故如:水滴石穿、千里之堤毁于蚁穴等(量变到质变)3、事物发展的趋势——事物发展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重点掌握】【原理+方法论】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要求我们既要看到光明的前途,对未来充满信心又要准备走曲折的道路。
勇敢地接受挫折与考验。
【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既要坚定信心,又要准备走曲折的路;说明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的曲折;说明要站在发展的立场上,支持改革等新生事物,促进其发展壮大;说明要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曲折,坚信光明的前途,才能满怀信心地战胜困难和挫折,向着正确的人生目标迈进;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过程中的困难,尤其台湾问题;和平与发展两大主题与目前面临的不利因素;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所遇到的问题;人类在科学探索中遇到的挫折和取得的成就;构建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和新农村建设的过程分析以及诸如分析一系列成功的事例从开始到成功的艰难历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