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慢性心力衰竭心脏康复进展(全文)

合集下载

康复运动疗法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观察

康复运动疗法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观察

康复运动疗法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观察
康复运动疗法是一种常用于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非药物治疗方法。

其可以通过适当的身体活动和锻炼,促进心血管系统的适应性改变,增强心脏的自主调节能力,提高患者的心肺功能,改善生活质量,减少对药物的依赖性。

有多项研究证明,康复运动疗法可以有效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运动耐受性、心肺功能、心理健康等多个方面,同时也减少了患者的再入院率和死亡率等不良预后。

例如一项2019年的系统综述和Meta分析研究发现,康复运动疗法可以显著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运动耐受性、负荷心排出量等,具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但需要注意的是,康复运动疗法需要根据患者的个体化情况进行定制,包括运动强度和频率等方面的制定。

在康复运动疗法的实行过程中,需要严格监护患者的运动状态和心跳、血压等生命体征的变化,并在必要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以确保康复运动疗法的安全和有效。

同时,患者也需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遵守医嘱,配合康复运动疗法的实施。

慢性稳定性心力衰竭运动康复中国专家共识(全文)(20210523025832)

慢性稳定性心力衰竭运动康复中国专家共识(全文)(20210523025832)

慢性稳定性心力衰揭运动康复中国专家共识(全文)关键词心力衰竭;运动康复;共识国际上慢性心力衰竭运动康复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一定量的循证医学证据证明了其安全性和有效性,运动康复可降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病死率,减少反复住院次数,改善患者运动耐力及生活质量,合理控制医疗成本。

慢性心力衰竭运动康复已经得到国际专业协会的推荐,2005年欧洲心脏病协会心脏康复和运动生理工作组和美国心脏协会(AHA )下属运动心脏康复和预防分会建议,运动康复是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有效的二级预防措施,运动锻炼应作为心脏康复的一部分应用于稳定性心力衰竭患者。

2013美国心脏病学会基全会(ACCF )/AHA心力衰竭管理指南把运动康复列为慢性稳定性心力衰竭患者I A类推荐。

我国一项对35〜74 岁城乡居民15 518人的随机抽样调查显示,心力衰竭患病率为0.9% , 患者约400万,且随着年龄增高呈増加态势,有临床症状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5年存活率与恶性W瘤相仿。

目前我国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运动康复处于发展阶段,仅在少数地区开展,未得到大多数地区及医院的重视,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得不到规范的运动康复指导,因而反复发病、住院,增加了医疗负担,甚至出现不恰当运动引发猝死等不良事件。

为了促进我国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运动康复的发展,相关领域专家共同讨论并撰写了慢性稳定性心力衰竭患者运动康复中国专家共识。

本共识将慢性心力衰竭症状、体征稳定1个月以上定义为慢性稳定性心力衰竭。

1慢性稳定性心力衰竭运动康复研究现状运动分耐力运动、抗阻运动、弹性运动。

耐力运动可最大程度地增加最大摄氧量(VO2max ),有氧运动为其中一种运动方式,建议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选择可以改善心肺功能的有氧运动,辅助抗阻运动和弹性运动。

进行运动康复,首先应关注安全性问题。

2007年AHA发布,进行60 000-80 000 h的运动训练,发生运动康复严重不良事件(急性心肌梗死、心脏骤停、猝死)者仅1例。

中医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

中医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

中医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摘要]中医药具有悠久的历史,治疗慢性心衰,整体审查、辨证施治,拥有多途径,多靶点的优势,在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心功能、逆转心衰进程、提高生活质量、改善预后、延长寿命以及减少西药的副作用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慢性心力衰竭西医治疗现状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是由各种病因导致心脏结构或功能异常,使心室充盈或射血能力受损,以呼吸困难、水肿、乏力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是各种心脏病的危重和终末阶段[1]。

全世界有心力衰竭患者约2600万[2],我国约450万,心衰患病率与年龄相关,超过65岁的老年群体是主要的发病人群[3],<60岁人群患病率<2%,≥70岁以上将高达10%[4]。

有研究表明,未来20年内心力衰竭的患病率将增加25%[5],死亡率占心血管疾病总死亡率的40%-50%,已成为慢性心血管疾病防治的重要内容。

各种心脏病、遗传性缺陷和全身性疾病都可导致心力衰竭的发生。

因经济发展水平和地域差异,引起心衰的主要病因也不尽相同,但主要有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慢性阻塞性心脏病、心脏瓣膜病[6]。

一项多中心、前瞻性心力衰竭调查研究结果[7]显示,心力衰竭患者中高血压占54.6%、冠心病占49.4%,位于发病因素的前2位,并认为感染(45.9%)、劳累或应激反应(26.0%)和心肌缺血(23.1%)是引起心力衰竭加重的主要诱因。

在CHF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对其病理生理机制的认识也不断发生着改变,但心肌重塑是最基本机制。

导致心衰进展的两个关键过程,一是心肌死亡(坏死、凋亡、自噬等)的发生,二是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失衡,其中肾素一血管紧张素一醛固酮(RAAS)系统激活,加强血管收缩,诱导心肌细胞凋亡从而加重心功能恶化,最终导致心衰[8],交感神经系统过度兴奋,心率增快、心肌收缩力增强、全身外周血管收缩、回心血量增多,导致心肌肥厚,使心衰加重[9]。

2021年慢性心力衰竭心脏康复进展(全文)

2021年慢性心力衰竭心脏康复进展(全文)

2021年慢性心力衰竭心脏康复进展(全文)一、前言随着社会老龄化,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HF,简称心衰)成为一个世界性的公共卫生问题[1-3]。

心衰是多种原因导致心脏结构和/或功能的异常改变,使心室收缩和/或舒张功能发生障碍,从而引起的一组复杂临床综合征,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疲乏和液体潴留(肺淤血、体循环淤血及外周水肿)等。

心衰是各种心脏疾病的严重表现或晚期阶段,其发病率有不断增高的趋势,死亡率和再住院率居高不下。

近期中国高血压调查(CHS)研究结果显示中国≥35岁的成年人心衰患病率1.3%,左心室收缩功能障碍(射血分数<50%)患病率1.4%,中度或重度左心室舒张功能障碍患病率2.7%[4]。

据研究显示我国住院心衰患者平均年龄67.9岁,常见病因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高血压病、扩张型心肌病、瓣膜性心脏病,常见合并症为心房颤动或心房扑动、糖尿病、贫血,其中射血分数保留的心衰(heart failure with preserved ejection fraction,HFpEF)患者占比较大[5]。

1964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心脏康复的定义:确保心脏病患者获得最佳的体力、精神、社会功能的所有方法的总和,以便患者通过自己的努力在社会上尽可能恢复正常的功能,过主动的生活。

心脏康复内容包括医学评估、运动训练、心理咨询、营养咨询、教育及危险因素控制等方面的综合医疗,其中运动训练也称为运动康复,为心脏康复的基石,因此,称之为以运动为核心的心脏康复。

传统心脏康复大部分由三个阶段组成,其中包括住院、门诊和维持阶段。

第一阶段通常在住院环境中开始,这个阶段通常很短暂,需要尽早动员准备[6]。

第二阶段通常在医院门诊开展,它由医生指导的多学科计划组成。

第三阶段是心脏康复的终身维持阶段[7]。

慢性心衰患者运动康复首先建议有氧运动,辅助抗阻运动、平衡和柔韧性运动,有氧运动可以改善心肺耐力和预后,抗阻运动可以改善骨骼肌肉耐力,平衡和柔韧性运动可以改善平衡和协调性。

2021年心力衰竭的药物及器械辅助治疗进展(全文)

2021年心力衰竭的药物及器械辅助治疗进展(全文)

2021年心力衰竭的药物及器械辅助治疗进展(全文)心力衰竭是心脏收缩和(或)舒张功能受损,射血及充盈功能减低,心排血量不能满足机体代谢需要的一种复杂的临床综合征,是各种心脏疾病发展的终末阶段,早已成为全球医疗的负担。

《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7》概要中推算,中国现有450万心力衰竭患者。

慢性心衰患病率随着年龄增加显著上升[1]。

得益于医疗技术的发展,目前对心力衰竭的治疗手段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

一、心力衰竭的药物治疗进展(一)血管紧张素酶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ARNI)沙库巴曲缬沙坦(LCZ696)是全球首个用于临床的血管紧张素酶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由前体药物沙库巴曲和缬沙坦两种成分以1:1摩尔比例结合,以钠盐复合物晶体形式存在[2]。

其作用机制为抑制血管紧张素II-1型受体和脑啡肽酶,抑制RAAS系统的激活,从而抑制血管收缩、心肌肥厚和心血管的纤维化;并提高内源性利钠肽浓度,扩张血管、降低心脏前后负荷、抑制心室重构[3,4]。

2014年发表的PARADIGM-HF研究是一项多中心、随机、双盲的Ⅲ期临床药物研究,其结果奠定了LCZ696在心力衰竭领域的地位。

该研究发现,与依那普利相比,LCZ696能使射血分数下降的心衰患者住院风险下降21%(P<0.001),心血管死亡率下降20%(P<0.001),全因死亡率下降16%,且患者的心衰症状和生活质量也有明显改善[5]。

基于此,2016年ESC急慢性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推荐,接受ACEI、β阻滞剂或盐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最佳治疗后仍有症状的HFrEF患者推荐使用沙库巴曲缬沙坦替代ACEI以进一步降低因心衰住院和死亡风险(Ⅰ,B)。

2017年ACC/AHA/HFSA指南推荐,对于HFrEF慢性心衰患者推荐给予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抑制剂(ACEI,或ARB,或ARNI)联合循证医学指导的β阻滞剂和醛固酮受体拮抗剂治疗,以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Ⅰ,B)。

对于NYHAⅡ~Ⅲ级、能耐受ACEI或ARB的慢性症状性HFrEF 心衰患者,推荐替换为ARNI以进一步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Ⅰ,B)。

慢性心力衰竭康复治疗的研究进展

慢性心力衰竭康复治疗的研究进展
岭南心血管病杂志 2 0 1 3年 7月第 1 9卷第 4期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7 - 9 6 8 8 . 2 0 1 3 . 0 4 . 0 0 2

・ 3 81 ・
专 家 笔谈 ・
慢 性 心力衰 竭康 复治疗 的研究 进展
专 家简 介 : 郭 兰, 女, 主 任 医师 , 现 任 广 东省 心 血 管 病研 究 所 心 脏 康 复 区主任 。研 究 方 向 为 心 脏
病预 防和 康 复 。
疗) 和对 照 组 , 平 均 随访 时 间 3 0个 月 。结 果 显 示 ,
运动组 主要终点 ( 全 因死亡率和全 因住院率 的复 合 终点 ) 呈 非显 著性 改 善 趋 势 ( 下降 7 %, P = 0 . 1 3 ) ; 校 正心肺运动试验测试时 间、 L V E F 、贝克忧郁 量 表分数等 2 0 余项预后指标后 , 运动组主要终点事 件 发生 率 较 对 照 组 显 著 降 低 1 1 %( P = 0 . 0 3 ) ,次 要 终 点( 心血管病死率 和心衰相关住 院率复合终点 ) 显著 降低 1 5 %,其他分析显示组间的死亡率差异 无 统计学 意义 ( 1 6 %眠 1 7 %) [ 。 在 3个 月 、 1年
生 活质 量 等 的改 变 发 生 在 早 期 , 并 一 定 程 度 地 维 持 下 去 。一 个 随 访 1 4个 月 的研 究 入 组 4 6例 慢性
研究 , 入组 了 2 3 3 1 例的心衰患者 [ 纽 约心脏病协
会 心功能分级 ( N e w Y o r k h e a r t a s s o c i a t i o n , N Y HA) Ⅱ~Ⅳ级 。 左 心室射血 分数 ( 1 e t f v e n t r i c u l a r e j e c t i o n f r a c t i o n , L V E F ) < 3 5 %] , 随机 分配 到 运动 组 ( 进 行

心力衰竭治疗新进展(完整版)

心力衰竭治疗新进展(完整版)

心力衰竭治疗新进展(完整版)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HF)是一类影响着全球2600多万患者的临床综合征,是多种疾病的终末阶段,是心血管疾病系统最难攻克的战斗堡垒之一。

关于其治疗,近年来虽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患者年病死率、再住院率仍居高不下,患病率仍在升高。

随着今年多个临床试验结果的公布及相关指南的颁布,心衰在药物及器械等治疗方面均有新的进展,现对其进行一一总结归纳。

一、药物相关治疗进展1.SGLT-2抑制剂在心衰患者中的应用2016年发布ESC急慢性心力衰竭诊治指南的心衰指南已经明确了恩格列净的地位与作用,此后新出现的研究成果进一步验证了SGLT-2抑制剂在心衰中的作用。

这其中的支撑试验如下几个。

EMPA-REG OUTCOME是一个多中心、随机、双盲的临床试验。

该研究结果表明,SGLT-2抑制剂恩格列净,对2型糖尿病合并心衰的患者,可以明显降低该类患者的心血管事件,改善预后。

该研究共入组7020例患者,在基于指南指导的心衰治疗方案基础上每人服用10或25mg的恩格列净或安慰剂。

随访3年后,结果显示恩格列净明显与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非致命性心肌梗死、非致命性卒中及全因死亡率相关,同时也有一个心衰相关的住院率的明显降低。

不足之处在于,与对照组相比泌尿系感染率的增加。

CANVAS研究是应用SGLT-2抑制剂卡格列净对2型糖尿病合并心血管风险患者的研究。

该研究有10142例患者2型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疾病风险。

这些患者随机分为卡格列净100或300mg或安慰剂,平均随访188周。

研究结果提示卡格列净与心血管疾病死亡率的降低及非致死性心肌梗死、非致死性卒中率的降低密切相关。

同时也显示术心衰相关的住院率与卡格列净明显相关。

DECLARE TIMI-58 临床试验是基于达格列净进行的。

该研究结果提示,达格列净的应用降低了心衰和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死亡率、住院率。

在其亚组分析结果中提示,达格列净还能降低糖尿病合并心梗患者的心血管死亡及心衰发生率。

慢性心力衰竭康复治疗研究进展

慢性心力衰竭康复治疗研究进展

慢性心力衰竭康复治疗研究进展心力衰竭是各种诱因导致的心血管疾病心脏病的最终结果。

目前康复治疗和康复运动因安全有效、简便易行成为慢性心衰治疗的核心内容,并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

本文就慢性心力衰竭的康复治疗进行总结,从康复运动的作用机制、具体康复运动方法以及结果评价等几方面对慢性心力衰竭的康复治疗进行探讨,为康复治疗在慢性心力衰竭治疗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标签:慢性心力衰竭;康复治疗;作用机制;运动方法随着国家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饮食结构的改变,以及不规律饮食、吸烟酗酒等因素共同导致了心血管疾病发病率的上升,加之我国老年人口的增加,进一步导致了心血管疾病的频发[1]。

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血管疾病相关心脏病共同最终的结果,发病率高达1.5%~2.0%,具有较高的死亡率和致残率,死亡人数在过去40年增长了6倍,且医疗费用比较高,临床症状复杂,尤其多发于老年人,危险因素主要包括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吸烟、酗酒等[2]。

心衰典型症状为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并且在活动时加重,因此心衰患者一般表现为疲劳、气促以及生活和工作能力的下降,为患者和家庭均带来沉重经济负担。

BurchGE[3]及KavanaughT[4]等学者研究发现,康复运动可以用于慢性心衰患者的康复治疗,提高患者的运动耐量,并于1990年提出了慢性心衰患者运动疗法[5]。

限制活动具有降低心衰患者的周围血管阻力,降低肾上腺素动能的活动的优势,然而,长期卧床可导致患者远期运动耐量降低,此外还能够诱发各种并发症,如褥疮、静脉血栓以及肌肉萎缩和肺栓塞等。

ACEI或ARB等药物的治疗对心衰有一定疗效,可短期控制心衰症状,然而对患者的预后依然没有较好的改善效果。

康复运动因其安全可靠,简单易行,且可有效降低治疗的费用,在慢性心力衰竭患治疗过程中受到了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日益成为心脏康复计划的核心内容。

本文再次就康复运动从康复运动的作用机制、具体康复运动方法以及结果评价等几方面对慢性心力衰竭的康复治疗进行探讨,具体如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年慢性心力衰竭心脏康复进展(全文)一、前言随着社会老龄化,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HF,简称心衰)成为一个世界性的公共卫生问题[1-3]。

心衰是多种原因导致心脏结构和/或功能的异常改变,使心室收缩和/或舒张功能发生障碍,从而引起的一组复杂临床综合征,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疲乏和液体潴留(肺淤血、体循环淤血及外周水肿)等。

心衰是各种心脏疾病的严重表现或晚期阶段,其发病率有不断增高的趋势,死亡率和再住院率居高不下。

近期中国高血压调查(CHS)研究结果显示中国≥35岁的成年人心衰患病率1.3%,左心室收缩功能障碍(射血分数<50%)患病率1.4%,中度或重度左心室舒张功能障碍患病率2.7%[4]。

据研究显示我国住院心衰患者平均年龄67.9岁,常见病因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高血压病、扩张型心肌病、瓣膜性心脏病,常见合并症为心房颤动或心房扑动、糖尿病、贫血,其中射血分数保留的心衰(heart failure with preserved ejection fraction,HFpEF)患者占比较大[5]。

1964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心脏康复的定义:确保心脏病患者获得最佳的体力、精神、社会功能的所有方法的总和,以便患者通过自己的努力在社会上尽可能恢复正常的功能,过主动的生活。

心脏康复内容包括医学评估、运动训练、心理咨询、营养咨询、教育及危险因素控制等方面的综合医疗,其中运动训练也称为运动康复,为心脏康复的基石,因此,称之为以运动为核心的心脏康复。

传统心脏康复大部分由三个阶段组成,其中包括住院、门诊和维持阶段。

第一阶段通常在住院环境中开始,这个阶段通常很短暂,需要尽早动员准备[6]。

第二阶段通常在医院门诊开展,它由医生指导的多学科计划组成。

第三阶段是心脏康复的终身维持阶段[7]。

慢性心衰患者运动康复首先建议有氧运动,辅助抗阻运动、平衡和柔韧性运动,有氧运动可以改善心肺耐力和预后,抗阻运动可以改善骨骼肌肉耐力,平衡和柔韧性运动可以改善平衡和协调性。

运动康复通过提高心肺耐力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改善症状,降低焦虑、抑郁和压力水平,并在日常活动中保持独立性[8-10]。

鉴于近几年国内外对心力衰竭心脏康复取得的研究进展,目前不少国际指南/共识均对心衰患者推荐运动为基础的心脏康复。

2016年ESC (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欧洲心脏病学会)急慢性心力衰竭诊断与治疗指南推荐[11]:心衰患者推荐规律的有氧运动以改善症状和提高功能状态(证据级别:ⅠA);慢性稳定的左室射血分数降低的心衰(heart failure with reduced ejection fraction,HFrEF)患者推荐规律的有氧运动,以降低住院风险(证据级别:ⅠA);心衰患者推荐多学科的管理,以降低心衰住院和死亡的风险(证据级别:ⅠA)。

2017 CCS(Canadian Cardiovascular Society加拿大心血管学会)心衰管理指南推荐[12]有规律的运动来改善所有心衰患者的运动能力、症状和生活质量(强烈建议;中等质量证据);建议射血分数降低心衰患者经常运动以减少住院率(强烈建议;中等质量证据)。

2017年JCS(Japanese Circulation Society,日本循环学会)指南推荐[13]心衰患者运动(证据级别:IB),认为运动与心力衰竭风险呈剂量相关的负相关关系。

2019年心力衰竭临床实践更新以及欧洲心脏病学会心力衰竭协会的专家共识会议报告[14]建议HFrEF 患者参加以运动为基础的心脏康复计划,以降低住院的风险。

2020年《美国物理治疗协会理疗师治疗心力衰竭的临床实践指南》指出物理治疗师应为稳定性NYHAⅡ-Ⅲ级HFrEF患者开出高强度间歇运动处方,可降低病死率、全因和心衰相关的住院率和住院天数[15]。

《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8》推荐心衰患者进行有规律的有氧运动,以改善症状、提高活动耐量[16]。

二、以运动为核心的心脏康复对心力衰竭患者的价值(一)对心衰患者死亡率和住院率的影响2012年Romualdo Belardinelli等研究[17]显示长达10年的运动康复可以显著降低再入院率和心血管原因死亡风险。

2018年9月发表的ExTraMATCHⅡ研究(本研究采用IPD meta分析方法,系一种更为精准的统计分析方法,共有18项临床研究提供数据,纳入3912例)[18],结果显示,以运动为核心的心脏康复对全因死亡风险、全因住院风险、心衰原因死亡风险、心衰原因住院风险均无显著性降低。

在伴有左心室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患者中,也得到了类似的结果。

2019年的一个荟萃分析[19]对1999年或以后发表的伴有左心室射血分数降低患者进行基于运动的心脏康复的随机对照试验的评估。

研究显示没有观察到以运动为基础的心脏康复与死亡率或住院率之间的联系。

2019年Cochrane研究[20]表明,与不运动的对照组相比,基于运动的心脏康复可能对短期(短于12个月的随访)全因死亡的风险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随访时间超过12个月,基于运动的心脏康复对全因死亡风险略有下降。

低至中等质量的证据表明,心脏康复可能降低全因住院风险,并可能在短期内(最多12个月)减少心衰住院。

一项意大利研究分析了2005年至2012年突发心力衰竭患者的所有住院人数、心脏康复入院人数、出院后死亡人数、门诊就诊人数。

研究表明,在大量心力衰竭患者中,住院心脏康复与降低全因死亡和心力衰竭再住院风险有关[21]。

家庭心脏康复也可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再入院率,一项随机前瞻性研究结果显示,心脏康复可使心衰患者90天再入院率风险从14%降至5%[22]。

另外研究表明心衰患者运动康复所获取的代谢当量(MET)与预后有关。

一项纳入样本量707名患者的研究结果显示[23],心脏康复所增加的MET与全因死亡率和心衰住院之间具有最强的独立关联,心脏康复结束时每增加1 MET,经校正后全因死亡和心衰住院风险分别降低42%和38%。

从上可见以运动为核心的心脏康复对心衰患者死亡和住院风险的影响在不同的研究中呈现不同的结果,可能与运动模式、运动强度、患者人群选择、依从性及随访时间等因素有关。

我们需要进一步研究证实何种模式、何种强度的运动康复可以改善心衰死亡和住院风险。

关于心力衰竭的早期间歇训练,认为尽早开始运动训练是可行的,可以为患者提供一个良好的开端[24]。

运动为基础的心脏康复对于降低住院率和死亡率可能的机制在于:由运动引起的IL-6和IL-10的升高,通过抑制TNF-α和刺激IL-1ra发挥直接的抗炎作用,从而抑制IL-1β信号;IL-6对糖脂代谢有直接影响;长期运动间接抗炎效应可能通过限制腹部脂肪来调节[25]。

运动是一种自然的、强抗炎和改善代谢的策略,有助于限制疾病的进展[25]。

(二)对运动耐力和生活质量的影响运动康复可以改善心衰患者运动耐力和生活质量[26],近期研究显示心衰患者经过呼吸肌训练后可以提高peak VO2、6分钟步行距离,降低二氧化碳通气当量斜率(VE/VCO2 slope),改善呼吸困难及增加最大吸气压力(PImax)[27]。

一项多中心随机试验证实心脏康复可以改善与健康有关的生活质量(health related quality of life,HRQoL)[28],与常规护理组的MLHFQ(Minnesota living with heart failure questionnaire,明尼苏达州心力衰竭生活调查问卷)得分差异为–5.7分(95%置信区间为–10.6至–0.7),存在显著性差异。

有研究显示以运动为核心的心脏康复结合神经电刺激3周可显著改善6分钟步行距离、左心室射血分数和生活质量[29]。

有关运动对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和植入式心脏复律除颤器植入后(implantable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ICD)的效果,纳入NYHA Ⅲ级HFrEF患者,进行6个月的有氧间歇运动,可以显著改善CRT和ICD组患者的运动耐力,且6个月后,可以显著改善左室内径及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增加,CRT和ICD组无显著性差异[30]。

4项随机对照研究(总样本量157例)的荟萃分析表明:心脏康复组的峰值摄氧量(peak or maximum oxygen uptake,peakVO2)明显高于对照组(WMD=2.17 ml/kg/min,95%CI (1.42,2.92),P<0.001)。

心脏康复组的LVEF明显高于对照组(WMD =4.75%,95%CI(1.53,7.97),P=0.004),同样证实心脏康复能提高CRT患者运动耐力和左室功能[31]。

研究表明,经过住院期心脏康复可以显著增加左心室辅助装置(left ventricular assist devices,LVAD)患者6分钟的步行距离及对助行车的依赖显著减少[32]。

以及可以改善LVAD的临床预后,应该建议LVAD 患者系统进行心脏康复[33]。

以运动为核心的的心脏康复可改善心衰患者运动耐力可能机制在于有助于改善心脏、血管和骨骼肌的功能,从而增加氧气输送、腿部肌肉血流量增加从而增加氧的摄取及氧的代谢,同时可改善心室重构[34]。

耐力提高同时可以改善心衰患者生活质量,生活质量的改善对患者本人及家庭具有重要意义,可以提升家庭的幸福感。

(三)对认知能力的影响目前有限的证据表明,运动康复具有预防认知功能下降的潜力。

在心脏手术前实施心脏预康复程序,对预防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可能发挥作用,但还需进一步的研究[35]。

基于运动的心脏康复改善认知的机制可能在于运动能够增强细胞对氧化应激的抵抗,改善能量代谢[36]。

同时,有氧运动可以提高海马体积,从而促进认知能力[37-39]。

(四)对情绪的影响研究表明有氧运动对轻度到中度重度抑郁症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40]。

规律运动康复对心力衰竭生活质量、身体功能、抑郁和焦虑有益。

2019年Walid Kamal Abdelbasset等的研究[41]选择了46例患有抑郁症的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中等强度连续有氧运动(moderate-intensity continuous aerobic exercise,MICAE)(MICAE每周3次,共12周,对照组接受传统干预,不进行任何运动康复)。

结果显示12周的MICAE可以显著降低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抑郁状态。

(五)对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影响心脏康复可以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血管危险因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