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纲要终结性考试三 (1)

合集下载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网络课终结性考试三套试题及答案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网络课终结性考试三套试题及答案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网络课终结性考试三套试题及答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终结性试卷一论述题:电影《鸦片战争》开篇说:“只有当一个民族真正站起来的时候,才能正视和反思她曾经屈辱的历史”。

历次的反侵略战争,都是以中国失败、中国政府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而告结束。

分析造成近代中国如此深重的苦难,除了列强的原因,清政府自己又该负怎样的责任呢?(100分)答:从中国内部因素来分析,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社会制度落后于的腐败,二是经济技术的落后。

而前者则是更根本的原因。

因为正是由于社会制度的腐败,才使得经济技术落后的状况长期得不到改变。

1. 社会制度腐败(1)吏治和军队腐败1840年以后,中国封建社会逐步变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统治中国的清王朝,从皇帝到权贵,大都昏庸愚昧,不了解世界大势,不懂得御敌之策。

许多官员贪污腐化,克扣军饷。

不少将帅贪生怕死,临阵脱逃。

鸦片战争中,禁烟抗英有功的大臣如林则徐、邓廷桢等被革职查办,甚至发配充军;而主张对敌妥协的琦善等人反而受到重用。

钦差大臣奕山到广东,竟然把人民群众诬蔑为“汉奸”,主张“防民甚于防寇”。

清政府特别害怕战争持续下去,会引发农民起义,因而急于向英国侵略者谋求妥协,为此不惜割地、赔款。

(2)战争指导思想错误,既害怕列强,更惧怕人民指导思想的错误是与其政治立场分不开的。

统治者以“和外安内”为战争指导思想。

多数权贵害怕列强的坚船利炮,丧失了抵抗的信心,为了个人和统治者的私利不惜出卖国家民族的利益。

他们尤其惧怕人民群众,担心人民组织起来后危及封建统治,所以,屡屡压制、打击和破坏人民群众和爱国官兵的反侵略斗争,不惜割地赔款向列强谋求妥协。

在中法战争后期,1885年3月,爱国将领冯子材指挥清军在中越边境大败法军,取得镇南关大捷和谅山大捷,使法国侵略者处于内外交困的境地,茹费理内阁还因此而垮台。

可是清政府当权者却力主避战求和,竟以此为和谈资本,加紧妥协求和活动,接受法国条件,签订《中法新约》,并下令前线清军停战撤兵。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终结性考试三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终结性考试三

答案一国家开放大学2019年春季学期“开放本科”期末考试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试题C(开卷)试题: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社会在全国范围内的建立。

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什么?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答: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木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

这一时期,我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生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过度性的社会形态。

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存在着五种经济成分,即: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在这些经济成分中,通过没收官僚资本而形成的社会主义的国营经济,掌握了主要经济命脉,居于领导地位。

与新民主主义时期三种不同性质的主要经济成分相联系,中国社会的阶級构成主要表现为三种基本的阶级力量:工人阶級、农民阶級和其他小资产阶缀、民族资产阶級。

由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既可以自发地走向资本主义,也可以被引导走向社会主义,其本身并不代表一种独立的发展方向。

随着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工人阶級和资产阶级的矛盾逐步成为国内的主要矛盾。

而解決这一矛盾,必然使中国社会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转变。

在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中,社会主义的因素不论在经济上还是政治上都已经居于领导地位,加上当时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国际条件,決定了社会主义因素将不断增长并获得最终胜利,非社会主义因素将不断受到限制和改造。

为了促进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必须适时地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因此,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是逐步过度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度性质的社会。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网络课终结性考试试卷三答案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网络课终结性考试试卷三答案

(2020)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网络课终结性考试试卷三答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终结性考试试卷三论述题:近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了催人奋进的革命精神、红色精神、时代精神。

这些精神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强大精神力量,也使得中国在今年战“疫”大考中交了满意的答卷。

这些精神是在实践中孕育形成的,试述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是如何探索与开辟中国革命新道路的?(100分)答:早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就十分重视根据地的经济建设,他认为战争的胜利离不开经济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后,而对一穷二白的经济现状和严峻的内外形势,毛泽东更加重视经济发展,他不懈地思考和实践,带领党和人民对中国经济发展道路做了开创性的探索。

回顾和研究毛泽东探索新中国经济发展道路的历史,对我们坚持中国特色的经济发展道路、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毛泽东对新中国经济发展道路的探索历程旧中国的经济木来就极其落后,连年的战争更是雪上加霜。

经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到新中国建立时,经济发展水平甚至远远不及战前。

1949年我国的工业总产值仅为140亿元,只占工农业总产值的17%,比之历史最高水平减少了一半。

其中,重工业产值减少70%,轻工业产值减少30%。

据联合国统计数字,1949年中国的人均国民收入仅为27美元,当时整个亚洲的人均国民收入为44美元,中国尚不及其2/3。

毛泽东带领党和人民对新中国经济发展道路的探索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起步的。

从1949年到1978年近30年间,毛泽东的探索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过渡时期新中国成立之后,第一件大事就是恢复经济,经济发展问题也就相应地被提到党的重要议事日程上来。

过渡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有两个:一是从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先进的工业国;二是从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单一公有制的社会主义社会。

随着国民经济恢复任务的提前完成,毛泽东在反复思考和实践的基础上,确定了过渡时期总路线。

中国近代史纲要第三专题练习题及答案

中国近代史纲要第三专题练习题及答案

中国近代史纲要第三专题练习题及答案练习题一:请简要介绍辛亥革命的背景和意义。

答案: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次历史事件。

其背景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首先,在晚清时期,中国社会面临着内忧外患的严重局面,清王朝的统治日益腐朽,民不聊生,同时,列强的侵略使中国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其次,思想启蒙运动的兴起和近代化思潮的传入激发了中国人民的觉醒,他们渴望推翻清王朝,建立一个民主、富强的国家;最后,辛亥革命之前,中国各地爆发了一系列的护国运动和起义,为辛亥革命的爆发奠定了基础。

辛亥革命的意义十分深远。

首先,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推翻了清王朝,为中国历史上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开辟了道路;其次,辛亥革命结束了列强在中国的殖民地统治,彻底打破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格局,使中国重新走上了独立自主的道路;此外,辛亥革命激发了全国各族人民的爱国热情,培育了中国的爱国主义精神,为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民主进步的斗争奠定了基础。

因此,辛亥革命被誉为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对于中国的历史进程具有重要的影响。

练习题二:请介绍五四运动的起因和影响。

答案: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思想文化革命和新文化运动,其起因和影响深远。

其起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1919年5月4日,巴黎和会上,西方列强将中国被德国割让的山东地区转交给日本,引起全国范围内的愤慨和不满;其次,封建主义和旧文化的束缚使中国面临着思想的困境,大批知识分子认识到传统文化的腐朽和落后,迫切需要进行思想的更新和文化的革命;最后,五四运动的爆发也与当时国内政局的动荡有关,各种社会矛盾和不满情绪的积累导致了运动的爆发。

五四运动的影响广泛而深远。

首先,五四运动是一次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行动,使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精神得到了空前的提升,推动了中国新文化、新民主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和传播;其次,五四运动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的文化进步,推动了现代文学、艺术和科学的发展,为中国现代文化的崛起奠定了基础;此外,五四运动也对中国的政治和社会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对中国的社会革命和历史进程具有深远意义。

近代史纲要终结性考试三

近代史纲要终结性考试三

近代史纲要终结性考试三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国家开放大学2018年秋季学期“开放本科”期末考试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试题C(开卷)论述题:一般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都是以城市为中心开展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革命却将重心放到农村。

历史证明这条道路是成功的,其依据何在1.依据一这个问题,中国共产党人遵循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原则,依靠长期实践经验的积累,最后才得以正确回答。

在大革命失败后相当一个时期里,党内普遍认为:中国革命应以城市为中心。

中共中央要留在上海,党的工作重心仍然放在中心城市。

因为,从无产阶级革命的经验来看,俄国十月革命是以城市为中心革命成功的典型。

从中国实践来看,辛亥革命是从大城市开始的。

大革命也是以大城市为中心而波及全国的。

由于中国革命的敌人异常强大(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相勾结);中国国情况与俄国也不同;辛亥革命失败了,大革命也功亏一篑。

而在大革命失败后敌我态势发生了更大变化。

反革命武装到牙齿,革命缺少武装。

因此,大革命失败后中共所有以占领中心城市为目标的起义很快就失败了。

这些起义失败后保留下来的部队,大都转移到了远离国民党统治中心的农村区域,在那里发动农民群众、开展游击战争、进行土地革命和创建工农政权的斗争。

除毛泽东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及时转移到井冈山地区、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外,南昌起义余部—部分由董郎率领转移到海丰、陆丰地区与当地农民会合,主要部分由朱德、陈毅率领转移到湘南打游击、开展农村革命,最后也上了井冈山。

广州起义余部一部分也转移到海丰、陆丰地区与农民会合;一部分后来随朱德上了井冈山;另一部分则转入粤西北农村,后来参加了广西左、右江起义。

这一时期的经验教训证明:以城市为中心不可能引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

既然中心城市武装起义夺取政权的道路行不通,重走北伐道路又再无条件,那就只剩下一种选择:在反革命势力薄弱的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坚持革命斗争。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网络课终结性试卷一及试卷三试题及答案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网络课终结性试卷一及试卷三试题及答案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网络课终结性试卷一及试卷三试题及答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终结性试卷一论述题:电影《鸦片战争》开篇说:“只有当一个民族真正站起来的时候,才能正视和反思她曾经屈辱的历史”。

历次的反侵略战争,都是以中国失败、中国政府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而告结束。

分析造成近代中国如此深重的苦难,除了列强的原因,清政府自己又该负怎样的责任呢?(100 分)答:从中国内部因素来分析,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社会制度落后于的腐败,二是经济技术的落后。

而前者则是更根本的原因。

因为正是由于社会制度的腐败,才使得经济技术落后的状况长期得不到改变。

1. 社会制度腐败(1 )吏治和军队腐败1840 年以后,中国封建社会逐步变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统治中国的清王朝,从皇帝到权贵,大都昏庸愚昧,不了解世界大势,不懂得御敌之策。

许多官员贪污腐化,克扣军饷。

不少将帅贪生怕死,临阵脱逃。

鸦片战争中,禁烟抗英有功的大臣如林则徐、邓廷桢等被革职查办,甚至发配充军;而主张对敌妥协的琦善等人反而受到重用。

钦差大臣奕山到广东,竟然把人民群众诬蔑为“汉奸”,主张“防民甚于防寇”。

清政府特别害怕战争持续下去,会引发农民起义,因而急于向英国侵略者谋求妥协,为此不惜割地、赔款。

(2 )战争指导思想错误,既害怕列强,更惧怕人民指导思想的错误是与其政治立场分不开的。

统治者以“和外安内”为战争指导思想。

多数权贵害怕列强的坚船利炮,丧失了抵抗的信心,为了个人和统治者的私利不惜出卖国家民族的利益。

他们尤其惧怕人民群众,担心人民组织起来后危及封建统治,所以,屡屡压制、打击和破坏人民群众和爱国官兵的反侵略斗争,不惜割地赔款向列强谋求妥协。

在中法战争后期,1885 年3 月,爱国将领冯子材指挥清军在中越边境大败法军,取得镇南关大捷和谅山大捷,使法国侵略者处于内外交困的境地,茹费理内阁还因此而垮台。

可是清政府当权者却力主避战求和,竟以此为和谈资本,加紧妥协求和活动,接受法国条件,签订《中法新约》,并下令前线清军停战撤兵。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网络核心课终结性考试试卷3试题及答案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网络核心课终结性考试试卷3试题及答案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网络核心课终结性考试试卷3试题及答案终结性试卷三论述题:一般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都是以城市为中心开展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革命却将重心放到农村。

历史证明这条道路是成功的,其依据何在?参考答案一答:一、中国革命发展道路的特殊性1.以城市为中心的武装起义的失败在土地革命战争以前,以城市为中心进行武装斗争,已被看成是一条普遍规律。

这是由于城市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要想夺取革命的胜利,就得首先占领城市。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的较长时间里,共产党人借鉴并沿袭了以城市为中心进行暴动的传统模式,把工作重心放在城市。

在国民革命失败后的初期,党在革命的紧要关头召开的八七会议,仍以夺取中心城市为目标。

随后,中共中央和各地方党组织相继发动了南昌起义、广州起义等一系列武装起义,其结果都以失利告终,使革命力量受到严重损失。

血的教训表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中外反动势力十分强大,武装起来的革命力量较为弱小,而反动势力又长期占据中心城市,要夺取革命胜利,实行以城市为中心进行武装暴动的传统模式是行不通的。

2.井冈山根据地的创建在探索中国革命新道路的过程中,毛泽东是成功地把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转入农村,在农村保存、恢复和发展革命力量的杰出代表。

1927年9月,毛泽东在秋收起义严重受挫后,冷静地分析了当时敌强我弱的形势,果断地决定放弃攻打长沙的计划,带领部队沿湘赣边界南下。

起义部队于10月间到达井冈山地区,并在此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这成为探索中国革命新道路的起点。

毛泽东率秋收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后,开始了创建革命根据地的艰苦工作。

尤其是着力于恢复党的组织、建立革命政权、扩大革命武装、开展土地革命的工作。

经过上述努力,形成了以宁冈为中心的湘赣边界“工农武装割据”的局面,为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革命新道路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井冈山根据地的创立和发展,促进了全国各地工农武装割据局面的形成。

国家开放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终结性考试三

国家开放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终结性考试三

国家开放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终结性考试三1395国家开放大学20XX年年春季学期期末统一考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开卷)论述题: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减贫方案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赞扬。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表示,精准扶贫方略是帮助贫困人口、实现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设定的宏伟目标的唯一途径。

根据古特雷斯的讲话,并结合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谈一谈对矛盾及其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认识。

(100 分)参考答案:老子在《道德经・二章》中讲道,“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意思是说,“有” 与“无”、“难” 与“易”、“长” 与“短”、“高” 与“下”等,虽然是相互对立的,但又是相互依存的。

在哲学上,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这种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被称为矛盾,简要地说,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这种关系是由对立着的两个方面构成的,同时,构成矛盾的两个方面又相互依存,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

哲学上讲的这种辩证矛盾,不同于思维中存在的逻辑矛盾。

逻辑矛盾是人们在思维过程中违反逻辑规则造成的自相矛盾,而辩证矛盾则体现为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对立统一的关系。

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的对立面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吸引、相互转化的性质。

足球比赛中的攻与守、学习过程中的苦与乐,都是对立的,但它们之间又相互依存、互为前提,没有攻就没有守,没有苦也无所谓乐。

同时,对立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又可以相互转化。

足球比赛中,队员们奋力拼搏,就有可能转守为攻,转败为胜;学习中,艰辛的努力获得优异的成绩,苦也就转化为乐。

矛盾的斗争性即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反对、相互限制、相互否定的关系,它体现着矛盾双方相互分离的趋势。

机械运动中的吸引与排斥、物理运动中的正电与负电、社会运动中的阶级斗争等都体现为矛盾的斗争性。

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相反的属性,但二者又是相互联系的。

矛盾双方的同一是对立中的统一,对立是同一中的对立,其中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家开放大学2019年春季学期“开放本科”期末考试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试题C(开卷)
试题: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社会在全国范围内的建立。

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什么?
答: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结東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开始。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

这一时期,我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

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存在五种经济成分,即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在这也经济成分中,通过没收官僚资本而形成的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掌握了主要经济命脉,居于领导地位。

主要的经济成分是三种:社会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和私人资本主义经济。

与新民主主义时期三种不同性质的主要的经济成分相联系,我国社会的阶级构成主要表现为三种基本的阶级力量: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及其他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

由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既可以自发地走向资本主义,也可以被引导走向社会主义,其本身并不代表一种独立的发展方向。

随着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
盾逐步成为国内的主要矛盾。

而解决这一矛盾,必然使我国社会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转变。

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社会主义的因素无论是在经济上还是在政治上都已经居于领导地位,加上当时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国际条件,决定了社会主义因素将不断増长并获得最终胜利,非社会主义因素将不断受到限制和被改造。

为了促进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新民主主义社会必须适时地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因此,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是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中共中央在1952年底开始酝酿并于1953年正式提出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即“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当时,对这条总路线的内容有过一种通俗的解释:“好比一只鸟,它要有一个主体,这就是发展社会主义工业;它又要有一双翅膀,这就是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这里所要表达的意思再清楚不过:主要任务是实现国家工业化;而要实现国家工业化,就必须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全面确立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

历史表明,中共中央提出的过渡时期总路线是完全正确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