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病因与发病PPT
合集下载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ppt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ppt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ppt
第1页
❖中医学区分西医学基础特点 是什么?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ppt
第2页
中医学概念
❖ 中医学是中华民族传统医学,经数 千年发展而形成,是中医研究人体生 理、病理以及疾病诊疗和防治一门科 学。其含有独特理论体系和丰富诊疗 技术和养生方法。它包含中医基础医 学、临床医学、和预防康复医学等内 容。
第27页
❖ 2、说明人体生理功效——“阴平阳秘,精
神乃治”。
❖ 阴气平顺,阳气固密,阴阳双方在对 立制约消长中维持着相正确动态平衡,人 体生命就正常。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ppt
第28页
3、说明人体病理改变
(1)正、邪含义 正:正气,指人体结构与功效活动及
其抗病和康复能力。包含脏腑、经络、精 气血津液及其所产生维护人体健康能力。 用阴阳来区分其属性,可分阳气和阴精两 个别。
第6页
(一)整体观念 “整体”是指完整个体,“完整”
一词数学概念是不可分意思。
中医学整体观念是指机体本身完 整性和人与外环境统一性。
一个有机整体----五脏一体,形神一
体
(1)
组织结构——不可分割。
人体以五脏为中心,以心为主导,经过 经络内联脏腑,外络肢节作用,组成了心 肺脾肝肾五大生理功效系统。
病性质、疾病部位及邪正之间关系。如:
风寒表实证,
❖ 病因一风寒
❖ 病性一寒
❖ 病位一表
❖ 邪正关系一实
❖ 反应了疾病在现阶段本质,可作为治疗
疾病依据。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ppt
第18页
❖ (3)、病:疾病,
❖
疾病是指致病邪气作用人体后,
正邪斗争而引发阴阳失调所出现含有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ppt
第1页
❖中医学区分西医学基础特点 是什么?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ppt
第2页
中医学概念
❖ 中医学是中华民族传统医学,经数 千年发展而形成,是中医研究人体生 理、病理以及疾病诊疗和防治一门科 学。其含有独特理论体系和丰富诊疗 技术和养生方法。它包含中医基础医 学、临床医学、和预防康复医学等内 容。
第27页
❖ 2、说明人体生理功效——“阴平阳秘,精
神乃治”。
❖ 阴气平顺,阳气固密,阴阳双方在对 立制约消长中维持着相正确动态平衡,人 体生命就正常。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ppt
第28页
3、说明人体病理改变
(1)正、邪含义 正:正气,指人体结构与功效活动及
其抗病和康复能力。包含脏腑、经络、精 气血津液及其所产生维护人体健康能力。 用阴阳来区分其属性,可分阳气和阴精两 个别。
第6页
(一)整体观念 “整体”是指完整个体,“完整”
一词数学概念是不可分意思。
中医学整体观念是指机体本身完 整性和人与外环境统一性。
一个有机整体----五脏一体,形神一
体
(1)
组织结构——不可分割。
人体以五脏为中心,以心为主导,经过 经络内联脏腑,外络肢节作用,组成了心 肺脾肝肾五大生理功效系统。
病性质、疾病部位及邪正之间关系。如:
风寒表实证,
❖ 病因一风寒
❖ 病性一寒
❖ 病位一表
❖ 邪正关系一实
❖ 反应了疾病在现阶段本质,可作为治疗
疾病依据。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ppt
第18页
❖ (3)、病:疾病,
❖
疾病是指致病邪气作用人体后,
正邪斗争而引发阴阳失调所出现含有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和发病63页PPT

2021/7/31
9
六淫与六气的区别
“六气”是万物生长化收藏和人类赖以生存的必 要
条件,人类长期生活在六气交互更替的环境中,
对其产生了一定的适应能力,一般不会致病。但
在自然界气候异常变化,超过了人体的适应能
力,或人体正气不足,抵抗力下降,不能适应气
候变化而发病时,六气则成为病因。此时,伤人
致病的六气,便称之为“六淫”。淫,有太过和 浸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和发病
11、战争满足了,或曾经满足过人的 好斗的 本能, 但它同 时还满 足了人 对掠夺 ,破坏 以及残 酷的纪 律和专 制力的 欲望。 ——查·埃利奥 特 12、不应把纪律仅仅看成教育的手段 。纪律 是教育 过程的 结果, 首先是 学生集 体表现 在一切 生活领 域—— 生产、 日常生 活、学 校、文 化等领 域中努 力的结 果。— —马卡 连柯(名 言网)
2021/7/31
20
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13、遵守纪律的风气的培养,只有领 导者本 身在这 方面以 身作则 才能收 到成效 。—— 马卡连 柯 14、劳动者的组织性、纪律性、坚毅 精神以 及同全 世界劳 动者的 团结一 致,是 取得最 后胜利 的保证 。—— 列宁 摘自名言网
15、机会是不守纪律的。——雨果
中医基础学科
中医基础理论
教研室:中医基础教研室
第六章 病因与发病
第一节病因 第二节发病
2021/7/31
3
第一节 病因
学习要求
1、掌握外感性致病因素的概念性质和致病特点; 2、掌握内伤性致病因素的概念、性质和致病特点; 3、掌握痰饮、瘀血的基本概念、形成和致病特点; 4、了解疠气的形成分类和疫病流行的因素,及其他
致病因素对人体的影响。
病因 中医基础理论幻灯片课件

• 环境卫生:环境卫生不良,食物污染等因素,均可导致疫 病的发生
• 预防隔离:预防隔离措施不当,往往会引起疫病的发生, 甚至大范围的流行
• 社会因素:社会动荡不安,生活及医疗条件恶劣,则易导 致疫病的发生和流行
21
第二节 内伤病因
22
内伤病因
一、七情内伤 二、饮食失宜 三、劳逸失度
23
一、七情内伤
• 火易伤津耗气:可耗损阴津,又可使气随津脱 • 火易生风动血:会燔灼肝经,致肝风内动;亦可入血脉,
致各种出血证 • 火易致疮痈:入血中,败血腐肉,致痈肿疮疡 • 火易扰心神:火热与心相通应,尤易影响心神
17
二、疠气
• 疠气的概念 • 疠气的致病特点 • 影响疠气形成和疫病流行的因素
18
疠气的概念
• 寒为阴邪,易伤阳气:最易损伤人体的阳气 • 寒性凝滞,主痛:使经脉气血凝结阻滞,不通则痛,从而
出现各种疼痛的症状;且有遇寒加重,得热减轻的特点 • 寒性收引:可使气机收敛,腠理闭塞,经络筋脉收缩而挛
急
13
暑邪
• 暑为阳邪,其性炎热:可见一系列典型的阳热亢盛的临床 表现
• 暑易伤津耗气:可致腠理开泄而多汗;汗出过多,又可使 气随津泄,致津气两虚
• 发病急骤,病情危笃:多属热毒邪气,其性疾速,常兼挟 毒雾、瘴气等,致病具有发病急骤、病势凶猛、病情险恶 的特点
• 一气一病,症状相似:一种疠气引起一种疫病,其临床症 状基本相似
20
影响疠气形成和疫病流行的因素
• 气候因素:自然气候的反常,如久旱、酷热、水涝、湿雾 瘴气等,易滋生疠气而导致疫病的发生
•现代分 类
•外感病因 •内伤病因 •病理产物性病因 •其他病因
4
• 预防隔离:预防隔离措施不当,往往会引起疫病的发生, 甚至大范围的流行
• 社会因素:社会动荡不安,生活及医疗条件恶劣,则易导 致疫病的发生和流行
21
第二节 内伤病因
22
内伤病因
一、七情内伤 二、饮食失宜 三、劳逸失度
23
一、七情内伤
• 火易伤津耗气:可耗损阴津,又可使气随津脱 • 火易生风动血:会燔灼肝经,致肝风内动;亦可入血脉,
致各种出血证 • 火易致疮痈:入血中,败血腐肉,致痈肿疮疡 • 火易扰心神:火热与心相通应,尤易影响心神
17
二、疠气
• 疠气的概念 • 疠气的致病特点 • 影响疠气形成和疫病流行的因素
18
疠气的概念
• 寒为阴邪,易伤阳气:最易损伤人体的阳气 • 寒性凝滞,主痛:使经脉气血凝结阻滞,不通则痛,从而
出现各种疼痛的症状;且有遇寒加重,得热减轻的特点 • 寒性收引:可使气机收敛,腠理闭塞,经络筋脉收缩而挛
急
13
暑邪
• 暑为阳邪,其性炎热:可见一系列典型的阳热亢盛的临床 表现
• 暑易伤津耗气:可致腠理开泄而多汗;汗出过多,又可使 气随津泄,致津气两虚
• 发病急骤,病情危笃:多属热毒邪气,其性疾速,常兼挟 毒雾、瘴气等,致病具有发病急骤、病势凶猛、病情险恶 的特点
• 一气一病,症状相似:一种疠气引起一种疫病,其临床症 状基本相似
20
影响疠气形成和疫病流行的因素
• 气候因素:自然气候的反常,如久旱、酷热、水涝、湿雾 瘴气等,易滋生疠气而导致疫病的发生
•现代分 类
•外感病因 •内伤病因 •病理产物性病因 •其他病因
4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与发病2讲课文档

袭阳位:风性升发,向上向外,常伤及人 阳经
肌表
头痛 汗出
恶风
②风性善行而数变
善行:指风邪致病具有病位游移,行无定处的特征——行痹(风痹)
数变:指风邪致病具有变幻无常和发病迅速的特性而言——风疹块
第十一页,共62页。
③风性主动 (“风胜则动”)
“动”指风邪致病具有动摇不定的特点——眩晕,震颤,四肢抽搐,颈项 强直,角弓反张
六淫 即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淫,即太过和 侵淫之意。
1气候变化异常,六气发生太过或不及
转化条件 2非其时而有其气(如春天应温 超过人体适应能力
而反寒,秋天应凉而反热等)
六气才能成为六淫
3气候变化过于急骤 (如暴冷、暴热等)
第八页,共62页。
2 六淫致病的一般特点:
(1)外感性:六淫为病,多从肌表或口鼻而入侵犯机体,并多有由表及里的传变过程
寒邪直中脾胃,脾阳受损——脘腹冷痛、呕吐、腹泻等症。
②寒性凝滞:
“凝滞” 即凝结、阻滞不通之意。寒邪偏盛,经脉气血为寒邪所凝
结阻滞,不通则痛 寒邪伤人—— 多见疼痛症状。
第十四页,共62页。
③寒性收引
“收引”,即收缩牵引之意。寒邪袭人,可使气机收敛,腠理、 经络、筋脉收缩挛急。
寒邪侵袭肌表,毛窍腠理闭塞,卫阳被郁不得宣泄——恶寒发
(4)相兼性:六淫之邪既可单独使人致病,又可兼杂致病。
风寒感冒
指两种或两种以上邪气同时侵袭人体 湿热泄泻
风寒湿痹
(5)转化性:六淫邪气致病过程中,在一定的条件下其证候的病理性质可以发生转化,
如寒邪入里可以从阳化热;暑湿日久可以化燥伤阴等。
第九页,共62页。
1.风
(1)风的概念:春季主气,但四季皆有风,春季多风病,
肌表
头痛 汗出
恶风
②风性善行而数变
善行:指风邪致病具有病位游移,行无定处的特征——行痹(风痹)
数变:指风邪致病具有变幻无常和发病迅速的特性而言——风疹块
第十一页,共62页。
③风性主动 (“风胜则动”)
“动”指风邪致病具有动摇不定的特点——眩晕,震颤,四肢抽搐,颈项 强直,角弓反张
六淫 即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淫,即太过和 侵淫之意。
1气候变化异常,六气发生太过或不及
转化条件 2非其时而有其气(如春天应温 超过人体适应能力
而反寒,秋天应凉而反热等)
六气才能成为六淫
3气候变化过于急骤 (如暴冷、暴热等)
第八页,共62页。
2 六淫致病的一般特点:
(1)外感性:六淫为病,多从肌表或口鼻而入侵犯机体,并多有由表及里的传变过程
寒邪直中脾胃,脾阳受损——脘腹冷痛、呕吐、腹泻等症。
②寒性凝滞:
“凝滞” 即凝结、阻滞不通之意。寒邪偏盛,经脉气血为寒邪所凝
结阻滞,不通则痛 寒邪伤人—— 多见疼痛症状。
第十四页,共62页。
③寒性收引
“收引”,即收缩牵引之意。寒邪袭人,可使气机收敛,腠理、 经络、筋脉收缩挛急。
寒邪侵袭肌表,毛窍腠理闭塞,卫阳被郁不得宣泄——恶寒发
(4)相兼性:六淫之邪既可单独使人致病,又可兼杂致病。
风寒感冒
指两种或两种以上邪气同时侵袭人体 湿热泄泻
风寒湿痹
(5)转化性:六淫邪气致病过程中,在一定的条件下其证候的病理性质可以发生转化,
如寒邪入里可以从阳化热;暑湿日久可以化燥伤阴等。
第九页,共62页。
1.风
(1)风的概念:春季主气,但四季皆有风,春季多风病,
第七章中医基础理论发病 PPT

发病学说——研究疾病发生得途径、类型、 机制、规律以及影响发病诸因 素得理论。
中医关于发病认识得历史沿革
发病机理 :
《内经》提出外内合邪得发病观——“外内合 邪”;“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两虚相感,乃客其形”。
《金匮要略》既重视正气得主导作用,也不忽视邪气得 重要作用——“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与”,“客气邪风, 中人多死”。
另外某些气候因素、地域因素也可成为复发得诱因。
感邪即发
概念 又称为卒发、顿发。指感邪后立即发病,发病迅速之意。
临床常见 新感外邪较盛——外感风寒之邪 情志剧变——暴怒大悲 毒物中毒——服毒自杀、毒蛇咬伤、外伤、感受疠气
徐发
概念 指感邪后缓慢发病,又称为缓发。
临床常见 ➢ 外感湿邪,因湿性重着粘滞,故湿邪伤人多为缓发。 ➢ 内伤邪气,思虑过度,忧愁不解,房室不节,嗜酒成癖,日久可
邪气就是导致发病得原因
影响发病得性质、类型与特点
如:风、火(热)、暑邪→实热证 六淫致病→初为卫表证
寒、湿邪→实寒证
七情内伤→直接伤及内脏
影响病情与病位
如:疠气致病→危重 六淫致病→多轻浅
风邪→易袭阳位 湿邪→易袭阴位
某些情况下在发病中起主导作用
发病得基本原理
正气不足就是疾病发生得内在因素 邪气就是发病得重要条件 ➢ 正邪斗争得胜负决定发病与不发病
邪气得概念
邪气——泛指各种致病因素,简称为“邪”
邪气得侵害作用 ➢ 导致生理机能失常——阴阳失调,精气血津液得代谢及
功能障碍,以及脏腑经络得功能失调等。 ➢ 造成脏腑经络得形质损害——损伤皮肉筋骨脏腑,亏耗
精气血津液。 ➢ 改变体质类型——改变个体体质特征,影响其对疾病得
易感倾向。
中医关于发病认识得历史沿革
发病机理 :
《内经》提出外内合邪得发病观——“外内合 邪”;“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两虚相感,乃客其形”。
《金匮要略》既重视正气得主导作用,也不忽视邪气得 重要作用——“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与”,“客气邪风, 中人多死”。
另外某些气候因素、地域因素也可成为复发得诱因。
感邪即发
概念 又称为卒发、顿发。指感邪后立即发病,发病迅速之意。
临床常见 新感外邪较盛——外感风寒之邪 情志剧变——暴怒大悲 毒物中毒——服毒自杀、毒蛇咬伤、外伤、感受疠气
徐发
概念 指感邪后缓慢发病,又称为缓发。
临床常见 ➢ 外感湿邪,因湿性重着粘滞,故湿邪伤人多为缓发。 ➢ 内伤邪气,思虑过度,忧愁不解,房室不节,嗜酒成癖,日久可
邪气就是导致发病得原因
影响发病得性质、类型与特点
如:风、火(热)、暑邪→实热证 六淫致病→初为卫表证
寒、湿邪→实寒证
七情内伤→直接伤及内脏
影响病情与病位
如:疠气致病→危重 六淫致病→多轻浅
风邪→易袭阳位 湿邪→易袭阴位
某些情况下在发病中起主导作用
发病得基本原理
正气不足就是疾病发生得内在因素 邪气就是发病得重要条件 ➢ 正邪斗争得胜负决定发病与不发病
邪气得概念
邪气——泛指各种致病因素,简称为“邪”
邪气得侵害作用 ➢ 导致生理机能失常——阴阳失调,精气血津液得代谢及
功能障碍,以及脏腑经络得功能失调等。 ➢ 造成脏腑经络得形质损害——损伤皮肉筋骨脏腑,亏耗
精气血津液。 ➢ 改变体质类型——改变个体体质特征,影响其对疾病得
易感倾向。
病因与发病PPT课件

2019/8/26
东北大学
13
风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①风为阳邪,轻扬开泄,易袭阳位; ②风性善行而数变; ③风性主动; ④风为百病之长;
2019/8/26
东北大学
14
(2)寒邪
凡致病具有寒冷、凝结、收引特性的外邪,称为寒 邪。寒为冬季主气,其它季节亦可见到。 外寒和内寒区别:外寒指外感寒邪。其致病又有伤 寒、中寒之别。寒伤于肌表,郁遏卫阳,称为“伤 寒”;寒邪直中于里,伤于脏腑阳气,由为“中寒”。 “伤寒”和“中寒”是根据寒邪侵犯部位的深浅而定义 的。内寒则是指机体阳气不足虚寒内生。
中医基础学科 中医基础理论
2019/8/26
东北大学
1
第六章 病因与发病
第一节病因 第二节发病
2019/8/26
东北大学2Fra bibliotek第一节 病因
学习要求
1、掌握外感性致病因素的概念性质和致病特点; 2、掌握内伤性致病因素的概念、性质和致病特点; 3、掌握痰饮、瘀血的基本概念、形成和致病特点; 4、了解疠气的形成分类和疫病流行的因素,及其他
2019/8/26
东北大学
21
暑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①暑为阳邪,其性炎热; ②暑性升散、扰神耗气伤津; ③暑多挟湿。
2019/8/26
东北大学
5
中医探求病因的方法
一是直接询问发病的原因,即详细询问发病经过 及有关情况(是否感受外邪、有无情志因素及外 伤、有无接触传染因素等),从而推断病因; 二是辨证求因,即以疾病的临床表现为依据,通 过对疾病症状和体征的综合分析来推求致病因 素,这种方法又叫做“审证求因”。
2019/8/26
2019/8/26
东北大学
中医病因与发病 PPT课件

– 邪气 – 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根据 – 邪气是发病的主要条件
外感病因
外感病因:是指来自外部环境中,从肌肤或 口、鼻而入,引起外感病的致病因素。其致 病具有发病较急的特点,大致可分为“六淫” 和“疠气”两类。
第一节 外感病因 六淫
一、六淫的概念及共同致病特点 (一)六淫的基本概念
(1) 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寒为阴气盛的表现,故其性属阴,故为阴邪。
正常状态时:阳气制约阴气
异常状态时:
不足以驱除寒邪
寒象
阴寒偏盛
机体的阳气
温煦 气化
遏制或耗伤
机能
寒伤阳气
所以感受寒邪,最易损伤人体阳气。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胜则寒”,“阴胜则阳 病”。
变化骤剧
气候异常变化
非其时而有其气
时、气失序
有其时而非其气
超过了人的适应能力
机体反应性
发病 “六淫”的概念具有相对性,
气候并非异常变化
这是因为“六气”为天人相 应,而“六淫”为是天人失
个体正气不足
自我调节能力下降 不能适应气候变化
应,而界定“六气”与“六淫” 的关键在于机体是否发病。
(二)六淫的共同致病特点
(一)六淫的基本概念
六淫,是风、寒、暑、湿、燥、火(热)六种 外感病邪的统称。
“六气”
风、寒、暑、湿、燥、火(热)是自然界客观 存在的气候变化及类型,其变化具有一定 的规律性。当其在正常范围内的更替或重 复变化时,被称作“六气”。六气没有致 病性。
六气变为六淫的条件( “六淫”的相对性)
⑶寒性收引
外感病因
外感病因:是指来自外部环境中,从肌肤或 口、鼻而入,引起外感病的致病因素。其致 病具有发病较急的特点,大致可分为“六淫” 和“疠气”两类。
第一节 外感病因 六淫
一、六淫的概念及共同致病特点 (一)六淫的基本概念
(1) 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寒为阴气盛的表现,故其性属阴,故为阴邪。
正常状态时:阳气制约阴气
异常状态时:
不足以驱除寒邪
寒象
阴寒偏盛
机体的阳气
温煦 气化
遏制或耗伤
机能
寒伤阳气
所以感受寒邪,最易损伤人体阳气。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胜则寒”,“阴胜则阳 病”。
变化骤剧
气候异常变化
非其时而有其气
时、气失序
有其时而非其气
超过了人的适应能力
机体反应性
发病 “六淫”的概念具有相对性,
气候并非异常变化
这是因为“六气”为天人相 应,而“六淫”为是天人失
个体正气不足
自我调节能力下降 不能适应气候变化
应,而界定“六气”与“六淫” 的关键在于机体是否发病。
(二)六淫的共同致病特点
(一)六淫的基本概念
六淫,是风、寒、暑、湿、燥、火(热)六种 外感病邪的统称。
“六气”
风、寒、暑、湿、燥、火(热)是自然界客观 存在的气候变化及类型,其变化具有一定 的规律性。当其在正常范围内的更替或重 复变化时,被称作“六气”。六气没有致 病性。
六气变为六淫的条件( “六淫”的相对性)
⑶寒性收引
《中医病因与发病》课件

治未病的实践和案例
实践方法
通过临床实践和科学实验,不断探索和总结治未病的方法和 经验,提高防治效果。
典型案例
例如,针对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疾病的预防和早期治疗, 可以通过饮食调理、运动锻炼等方法,提高机体免疫力,降 低发病风险。同时,对于已发病患者,也可以采用中医综合 疗法,改善症状,延缓病情进展。
描述
中医认为环境和生活条件 对人体的生理功能和抗病 能力产生影响,从而影响 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意义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环 境,有助于预防疾病和维 护身体健康。
04
中医治未病
治未病的概念和意义
治未病的概念
治未病是指采取预防或治疗手段,防止疾病的发生、发展或复发,是中医防治 疾病的重要思想。
治未病的意义
的生理平衡,导致疾病发生。
关系
正气与邪气相互对立、相互制约 ,正气充足则邪气难以入侵,邪 气入侵则正气与之抗争。邪正的 盛衰变化决定了疾病的发生、发
展和转归。
邪正盛衰与疾病虚实的关系
01
邪正盛衰
指邪气与正气的强弱对比。邪气盛则正气虚,正气盛则邪气虚。
02
疾病虚实
虚指正气虚弱,实指邪气亢盛。疾病虚实取决于邪正盛衰的变化。
痰饮与瘀血
痰饮
痰饮是指体内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 病理产物,可引起咳嗽、咳痰等症状 。
瘀血
瘀血是指体内血液停滞所形成的病理 产物,可引起疼痛、肿胀等症状。
02
发病机理
正气与邪气的关系
正气
指人体的抗病能力,是人体正常 生理功能的体现。正气充足则抵 抗力强,能够抵御外邪侵袭,预
防疾病发生。
邪气
指各种致病因素,如外感六淫、 内伤七情等,它们能够破坏人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