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版学案】2019秋地理人教版必修1练习:第五章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Word版含解析
2019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5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导学案(配套)语文

5.1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预习案【预习目标】1.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
2.以某自然地理要素为例说明其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化中的作用。
3.通过地理环境要素的物质运动与能量交换过程,说明各要素间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强调构成地理环境的各个地理要素共同作用,产生了地理要素自身没有的新功能——生产功能和平衡功能。
4.举例说明某一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以致整体地理环境的改变,进一步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树立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
【预习要点】1. 地理要素自身没有的新功能——生产功能和平衡功能。
2. 举例说明某一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以致整体地理环境的改变,进一步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达标练习】一、填空题。
(一) 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1.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包括______、水、岩石、______ 、土壤,地形等。
2.物质与能量的交换:各地理要素通过________、生物循环和 _______________等过程,进行_________与 __________,并形成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二)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1.生产功能(1)概念:指自然地理环境具有___________的能力。
(2)特点:主要依赖于_____作用。
2.平衡功能:指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_______________,使自然地理环境的性质_________的能力。
(三)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1.含义(1)各个要素的发展演化是 _____的,一个要素的演化伴随着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
(2)每个地理要素的演化都是_____________演化的一个方面。
2.意义:保证了_____________之间的协调。
3.表现:某一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及_________________的改变。
二、选择题。
1.下列关于自然地理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A.自然地理环境由气候、水、地形、植物和土壤等组成B.岩石圈与大气圈之间没有任何关系,都是独立发展的C.水循环、生物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是各要素间进行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的纽带D.地理环境中的某一要素发生变化,不会影响其他要素的变化2.下列体现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是( )A.我国东南降水多,西北降水少B.冬季海南岛气候温暖而黑龙江却江河冰封C.赤道地区降水多,气候湿润;副热带地区降水少,气候炎热;极地地区降水少,气候严寒D.西北内陆距海远→降水少→内流河多→气候干旱→风力作用强,多戈壁、沙漠3.下列现象与我国西北内陆景观相符的是( )①气候干旱,降水少②流水作用强烈,物理风化微弱③流水侵蚀显著,风力侵蚀微弱④植物稀少,土壤有机质含量少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④三峡水库蓄水后水位达170米,库区水流明显放缓,水面漂浮物增加,有泥沙淤积现象,出现水污染的前兆;同时,库区沿岸受高水位浸泡,滑坡的频率比以前增多;三峡大坝下游附近河床也发生了变化。
2019版高中地理 第五章 第1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必修1

第五章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基础巩固一、单项选择题方框内①②③对应的内容分别是( B )A.太阳辐射强、气温低、空气稀薄B.气温低、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C.气温低、太阳辐射强、空气稀薄D.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气温低2.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角度分析,下列现象与青藏高原地理环境不相符的是( C ) A.地壳隆升,海拔不断升高,气候逐渐变得寒冷干燥B.高山终年积雪,冰川广布,丰富的冰雪融水为河流提供水源C.土壤贫瘠,多冻土,土层深厚,生物多样性减少D.植被为高山草甸草原,动物以能抵御寒冷的牦牛为主【解析】第1题,结合图示信息及各地理因素的相互关系知,①②③对应的内容分别是气温低、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
第2题,青藏高原生态系统较为脆弱,土层浅薄,土壤贫瘠。
读“我国某区域农业系统水、大气、生物相互作用图”,完成3~4题。
3.图中①②③所代表的环节分别是( B )A.降水增加、大陆性增强、降水减少B.地面蒸发的水量增多、气温变幅减小、降水增加C.气温变幅减小、蒸发增强、降水增加D.地下水位上升、气温变幅变大、土壤表层盐分积累4.该示意图体现了( B )A.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B.地理环境的整体性C.自然环境的相对稳定性D.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力量是无穷的【解析】第3题,图示反映了该区域水、大气和生物之间的关系,灌溉使得土壤湿度增大,同时也会使得地面蒸发的水量增多,土壤热容量增大,就会调节气温,使得气温变化幅度减小,蒸腾作用加强,会使得局部降水增加,进一步增大土壤湿度和植被覆盖率。
第4题,该图反映了该区域水、大气和生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018·闵行模拟)节能减排的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是可持续发展从概念走向行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下图表示碳物质在地理各圈层中的循环过程。
读图完成5~6题。
5.低碳经济的本质是要限制碳物质向哪个圈层的流动( A )A.大气圈 B.岩石圈 C.水圈 D.生物圈【解析】低碳经济就是要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则本质上就是限制碳物质向大气圈流动。
2019-2020年高中地理 第五章 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学习内容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学习
要求
1.了解地理环境的概念和组成要素。
2.联系实际,举例说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交通体现。
学法
指导
教师介绍:
1.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和物质基础(生存活动空间;获取自然资源)
2.地理环境的概念和主要组成要素
板书设计
3.地理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认识地理环境对于人类的重要性和地理环境的组成及关系)
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
导入新课
提问复习:
1.化石的概念,化石存在于说明岩石之中?
2.河流地貌有哪些种类?对聚落有说明影响?(阅读教材相关部分)导入新课:
人类生存和发展离不开地理环境。地理环境具有整体性和差异性。
教师设计情境,提出学习问题,布置学习任务
学生自学问题:
1.说明是地理环境?其包括哪些内容(要素)?
2.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体现在哪些方面?请联系实际,运用实例,加以说明。
合作探究,
展示提升
1.学生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2.学生发言,交流展示学习问题
教师点评、分析
共同总结、归纳
教师对学生学习效果和学习状况进行点评、分析。
总结归纳要点:
1.地理环境的概念:以人类为中心周围的境况。
(问题:为什么环境具有自净功能?生态系统是如何被破坏的?)
(3)一个要素变化会引起其它要素的相应变化:“牵一发动全身”的特点
达标测评,
总结延伸
课堂练习题:
(见课件,课堂检测,反馈学习效果)
课堂小结
课外作用
1.课外作业:期末复习(大兴练习册)
高考地理复习第五章第1课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学案学案1新人教版必修1

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1课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要点•疑点•考点自然地理环境由、、、、等地理要素组成。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指地理要素之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共同建造地理环境的整体特征。
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及各要素的关系: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物质与能量的交换1 •地理要素间通过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等过程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
2.生物循环与地理环境:(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物对自然地理环境的作用,归根结底是绿色植物能进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用。
光合作用:绿色植物通过叶绿素,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为贮藏能量的有机物(主要是糖类),并且释放出氧的过程。
光能6CO + 6H 20 ------- 6H2Q + 60 2叶绿素(2)光合作用的意义:三个转变①无机物合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②二氧化碳转化为__________________ 。
③把太阳能转变成__________________ 。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物循环:光合作用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为贮藏能量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而光合作用的产物又是动物的来源;植物和动物的有机残体被分解后,又以的形式归还到周围环境中。
这种有机质的和过程,称为生物循环。
A 、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f ①使自然界 _______________ 和 _____________ 不断迁移运动, ___________ 不断地流动、转化,从而把地理环境中 ________________ 界和 ______________ 界联系起来。
最新2019高中地理 第五章 第1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5.1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学习目标] 1.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及要素间的相互作用。
2.掌握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及各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化中的作用。
3.运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解释一些自然现象。
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交换1.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包括①______、水、②______、生物、③______、地形等。
2.循环类型:④______、生物循环和⑤______物质循环。
3.循环目的:进行⑥______迁移和⑦______交换。
4.循环结果:形成相互渗透、相互⑧______和相互联系的⑨______。
二、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1.生产功能(1)概念: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______的能力。
(2)过程:植物提供⑪______,大气提供⑫______和二氧化碳,土壤及水圈、岩石圈提供⑬______及无机盐,通过⑭______作用,生产出有机物。
2.平衡功能: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⑮__________交换,使自然地理环境的性质保持⑯______的能力。
三、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1.特点(1)变化性:各要素每时每刻都在演化。
(2)统一性:各要素的发展演化是⑰______的,一个要素的演化伴随着⑱____________的演化。
2.结果:保证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⑲______。
3.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1)表现:某一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及整个⑳____________的改变。
(2)变化我的疑惑1.2.3.探究点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探究材料位于我国西藏自治区东南方的世界第一大峡谷——雅鲁藏布大峡谷,长496.3千米,平均深度大约为5 000米,其长度和深度远远超过美国科罗拉多峡谷(长349千米,深1 800米)和秘鲁的科尔峡谷(深3 200米),是天然水汽通道。
还是奇异的植物世界,生物学家称之为“物种基因库”,科学家称之为世界罕见的“野外实验室”。
人教版必修一第五章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学案及答案

第五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填一填)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1.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包括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
2.循环类型: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
3.循环意义:进行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
4.循环结果:形成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二、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1.生产功能(1)概念: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
(2)过程:植物提供叶绿素,大气提供热量和二氧化碳,土壤及水圈、岩石圈提供水分及无机盐,通过光合作用,产生有机物。
2.平衡功能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环境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
三、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1.变化性:各要素每时每刻都在演化。
2.统一性:各个要素的发展演化是统一的,一个要素的演化伴随着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
(1)表现:某一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及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
(2)变化⎩⎨⎧ 易受影响:生物要素、水影响相对较小:岩石1.三大物质循环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2.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自然地理环境作为一个系统,除了具有每个地理要素的独特功能外,还具有各要素相互作用所产生的一些新功能,如生产功能、平衡功能等。
如下表所示: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和意义一个区域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各自然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案例分析时不能截然分开。
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特征警示和指导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1.警示(1)从空间上看,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客观现实;从时间上看,自然地理环境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
因此人类在生产、生活活动中,必须考虑陆地环境的整体性特征,否则会使环境因子发生一系列的异常,造成各种各样的灾害。
(2)对沙尘暴的长期研究表明,正是由于农牧过渡地区盲目开垦草原,破坏了植被,地表土层疏松,加上强劲的冬季风影响,导致我国西北、华北地区近年来沙尘暴天气发生频率增加。
2019秋人教地理必修一第5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学生版)练习题和答案

2019秋人教地理必修一第5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学生版)练习题及答案必修一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一、选择题(一)[2019·青岛市高一检测]几千万年前,恐龙称霸全球,但不知什么原因,恐龙突然灭绝。
一种学说认为,是小行星撞击地球所致;另一种学说认为,是地球的气候剧变所致。
据此完成(1)~(2)题。
(1)哪些要素的变化使得恐龙生存的环境更加恶劣()A.气候变化B.植物变化C.分解作用D.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都发生了变化(2)恐龙灭绝后,地球上其他动物得以生存和繁衍下来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什么功能在起作用()A.光合作用B.生产功能C.分解功能D.平衡功能(二).[2019·广州市高一期末]读甲、乙、丙三地的垂直自然带分布图(甲、乙两地均位于我国,丙地位于某岛屿),回答(1)~(2)题。
(1)甲、乙、丙三地纬度按由高到低排列,正确的是()A.甲、乙、丙B.乙、丙、甲C.丙、甲、乙D.丙、乙、甲(2)甲地某高度上,北坡为针叶林,南坡为灌木草甸,可能是因为()A.南坡为阳坡B.北坡为阳坡C.南坡为迎风坡D.北坡为迎风坡(三)单项选择题方框内①②③对应的内容分别是( B )A.太阳辐射强、气温低、空气稀薄B.气温低、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C.气温低、太阳辐射强、空气稀薄D.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气温低2.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角度分析,下列现象与青藏高原地理环境不相符的是( C )A.地壳隆升,海拔不断升高,气候逐渐变得寒冷干燥B.高山终年积雪,冰川广布,丰富的冰雪融水为河流提供水源C.土壤贫瘠,多冻土,土层深厚,生物多样性减少D.植被为高山草甸草原,动物以能抵御寒冷的牦牛为主(四)长白山的火山灰易受流水侵蚀,植被生长环境很不稳定,植被发育较差。
流水侵蚀作用的不同,导致长白山各坡火山灰厚度不同,火山灰最少的北坡植被带的垂直变化最为完整。
下图为长白山火山灰分布示意图。
读图完成1--2题。
金版学案秋地理人教版必修课件第五章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全球变暖的原因及危害
遵循自然地理环 境的整体性规律, 并以此指导人们 的生产、生活实 践
第十页,共47页。
[合作探究] 1.读某区域地理要素逻辑关系图,回答问题。
第十一页,共47页。
(1)将下列内容和图甲、图乙的字母对应起来。 ①生态环境失调 ②地表水丰富,水系发达,河流 众多
第十二页,共47页。
③地表侵蚀、切割强烈,呈现山、丘、盆、谷交错分
布状态 ④退耕还林、还草 ⑤基岩裸露
A______ , B______ , C________ , D_______ ,
第二十八页,共47页。
(1)物种灭绝、生态恶化等现象说明人类活动破坏了
地理环境的( )
A.净化功能
B.生产功能
C.平衡功能
D.循环功能
(2)粮食短缺问题日益严重,除了人口增长,还有一
个重要原因是人类破坏了自然环境,导致粮食产量下降,
随之影响了地理环境的( )
A.生产功能
B.平衡功能
C.净化功能
D.循环功能
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 应用:运用自然地理环境整体
性。
性的原理解释相关地理现象。
第三页,共47页。
知识点一 地理要素间的相互作用及产生的新功能 [情景导入]
古诗中的地理 己亥杂诗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第四页,共47页。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思考探究:你能说出“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 护花”这句诗描述的是物质迁移与能量交换的哪个循环 过程吗?
古城遗址中的地理 新疆楼兰古城遗址曾经是人们生息繁衍的乐园,那 时,这里河流两岸水草丰美,田地肥沃,一派“七里十万 家”的繁荣景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教材第86页活动
(1)生物、土壤、大气、水等。
(2)部分土壤水通过根系被植物体吸收,并通过植物蒸腾作用进入大气;部分土壤水通过蒸发作用直接进入大气。
大气中的水汽在适当条件下凝结形成降水,降落到植物叶表被植物体吸收或转化为地表径流和土壤水。
被植物体吸收的水分通过蒸腾作用再次进入大气。
进入土壤的水分则继续重复上述转换过程。
(3)太阳能因为植物光合作用保存在植物体内并转变成了化学能,植物作为动物的食物将化学能传递给动物,保存在动物体内,植物与动物在呼吸的过程中消耗了热量,将化学能变成热能释放到环境中。
五个地理要素之间进行着物质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渗透和相互作用的整体。
2.教材第86~87页活动
藏羚羊的生存是与青藏高原可可西里的自然环境相适应的。
在无人类干扰的情况下,自然环境各要素的变化,迫使藏羚羊不断通过增减数目来适应环境,其结果是藏羚羊的数目保持了相对稳定。
这体现了自然环境的平衡功能。
3.教材第88页活动
在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中,各地理要素是统一变化的。
随着湖泊面积逐渐缩小直至消失,水面蒸发进入大气的水汽逐渐减少,地方气候趋于干燥,水生生物逐渐被陆生生物代替,土壤含水量逐渐下降。
4.教材第90页活动
对地下水的影响是“地下水位上升”;对生物的影响是“物种构成改变或某些物种消失”;对地方气候的影响是“变得温和湿润”;对泥沙沉积的影响是“泥沙淤积减少”;对洪水灾害的影响是“洪水频率减少或者洪水灾害减轻”。
1.某地区植被退化或丧失、土壤物质和地表水流失、岩石溶蚀与侵蚀、基岩裸露、土地生物生产力退化。
这一地表过程是( )
A.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沟壑地区的环境演化过程
B.石灰岩地区受强烈风力侵蚀作用产生的自然演化过程
C.石灰岩地区在自然和人类活动作用下的综合演化过程
D.黄土高原由于地下水的过度开采而造成的人为演化过程
解析:从题干来看,该地有植被退化,土壤流失,岩石溶蚀,从这几点来看,应当是石灰岩地区受到水、人类活动等作用的影响形成的石漠化现象。
答案:C
下图为陆地环境主要构成要素的相互关联图。
读图,回答2~3题。
2.松花江和长江中下游水文特征不同,关键是图中哪个箭头所起的作用( )
A.①B.②C.③D.④
解析:河流的水文特征包括径流量大小、流量的季节变化、结冰期、含沙量等方面,而这些方面与河流流域内的气候密切相关。
松花江地处东北,为温带季风气候区,而长江流经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两条河流由于气候不同,而水文特征差异很大。
答案:A
3.下列地貌的形成属于⑥环节的是( )
解析:黄土高原地表千沟万壑的形态,主要是由于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图中⑥表示水文对地貌的影响。
答案:C
下图为我国南方某山丘地理环境变化示意图。
读图,完成4~6题。
4.该地区可能发生的主要环境问题有( )
①水土流失加剧②土壤次生盐碱化加重③沙尘暴频发④洪涝灾害增多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5.引起该地环境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地壳上升B.毁坏植被
C.气候恶化D.围湖造田
6.该区域地理环境的变化主要体现了( )
A.地理环境的差异性B.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C.地理要素的稳定性D.地理要素的独立性
解析:丘陵地区毁林开荒很容易引起水土流失,加剧洪涝灾害;这种区域地理环境变化体现陆地环境的整体性,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
答案:4.D 5.B 6.B
7.我国东北林区的森林经过20世纪的大规模采伐,森林面积锐减,对环境的关联影响
是( )
A.植被破坏—大气温度升高—温差减小
B.植被破坏—大气湿度下降—气候变干
C.地表蓄水能力下降—地表径流减小—土壤冲刷减弱
D.地表蓄水能力增加—地表径流增加—土壤冲刷加剧—土地肥力下降
解析:森林面积减少,会导致大气湿度下降,气候变干;同时使地表蓄水能力下降,地表径流增加,加剧了水土流失。
答案:B
8.一般来说,全球尺度、全海洋尺度和全大陆尺度等属于大尺度范围,而局部地区则属于小尺度范围。
下图为小尺度范围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示意图,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填出图中序号代表的自然环境要素名称:
①_________,②_________,③_______,④_______,⑤________。
(2)如果②地植被遭受大量破坏,地理环境其他要素将会发生哪些变化?
河流_________________;动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地下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土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些要素之间具有__________________的关系。
(4)你认为保护斜坡①处的土壤不被水冲走的最好办法是什么?
答案:(1)地形要素生物要素大气要素水文要素土壤要素
(2)含沙量增大,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增大栖息地遭到破坏,物种减少水位降低肥力下降
(3)相互制约,相互影响
(4)恢复①处的植被。
能力提升
1944年,美国科学家在绿草遍地、无人居住的圣马太岛放养了29只驯鹿,因无天敌,环境又好,10年后繁衍到1 000只,20年后到了6 000只,然后又过了3年调查时发现只剩下42只。
据此完成第9题。
9.正常情况下,该地区的驯鹿数量虽有波动但会基本稳定。
这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 )
A.具有生产功能B.具有平衡功能
C.具有统一的演化进程D.“牵一发而动全身”
解析:平衡功能是指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
答案:B
2018年9月15日是个打猎的好日子,令居住在阿尔卑斯山的猎手吃惊的是:一直以来穿过峡谷和河川的雪桥,现在消失了;阿尔卑斯山的长草带越来越高,动物们逐草而生,攀爬得也越来越高;曾经的冰雪地区,如今出现了冰碛和石头;古代地图说明“那里有很多冰川,没有人能到达”;而呈现在猎手眼中的却是一个大湖。
气候改变就在身边!据此完成10~11题。
10.导致阿尔卑斯山猎手眼中的景象发生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地形B.气候
C.水文D.植被
11.资料中突出反映了地理环境( )
A.牵一发而动全身,体现差异性
B.各要素间相互制约,体现复杂性
C.牵一发而动全身,体现整体性
D.各要素间相互联系,体现稳定性
解析:从材料中可知,冰雪融化很多,长草带越来越高,这证明了全球气候变暖引起的结果;体现了地理环境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
答案:10.B 11.C
黄山市某地因菊花经济效益高,农民开垦坡地种菊花,因而出现了较为严重的生态问题。
如下图所示,据此回答12~13题。
12.该地植被破坏,致使水土流失严重,这体现了( )
A.环境要素的相互制约
B.不同区域之间相互制约
C.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D.一个区域的变化影响到另一个区域
解析:读图可知,该地区破坏植被,种植菊花,导致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肥力下降,反映一个自然要素破坏会影响其他要素,体现了同一区域环境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答案:A
13.若此种活动不加以限制,任由其发展,则最可能直接导致该地区( )
A.蒸发量增加B.降水量增多
C.地表径流变化增大D.地下径流增多
解析:破坏植被,种植菊花,导致水土流失严重,一旦下暴雨,地表径流就会迅速变大,造成洪涝灾害。
答案:C
14.读我国某地区的自然景观综合标志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示最有可能是我国的________地区,该地区各自然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突出反映了地理环境的________性。
(2)该地区河流出现汛期的季节一般是在__________和__________(季节),其原因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该地区森林面积锐减,则对本区内的土壤和河流有何主要影响?
答案:(1)东北整体(2)春季夏季春汛的主要原因是春季季节性积雪融化;夏汛主要是夏季风带来的丰沛降水(3)对土壤:腐殖质减少,水土流失加剧使得土层变薄,肥力下降。
对河流:含沙量增加;降水多时易形成洪水,无降水时河流水量锐减甚至断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