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春秋

合集下载

第10课 梨园春秋PPT课件

第10课 梨园春秋PPT课件

中国的地方戏曲
除京剧以外,中国还形成了其他 丰富多彩的地方戏,据统计,有 360多种,称得上世界之最。
评剧
豫剧 黄梅戏越剧 粤剧
写在最后
成功的基础在于好的学习习惯
The foundation of success lies in good habits
31
结束语
当你尽了自己的最大努力时,失败 也是伟大的,所以不要放弃,坚持 就是正确的。
2、概括南戏的特点
⑴一般由民间艺人或下层知识分子创作; ⑵主要在民间流行,贴近百姓生活; ⑶作品揭露社会黑暗,表达了劳动人民的愿望和要求
代表
关汉卿:《窦娥冤》 王实甫:《西厢记》 马致远:《汉宫秋》 白 朴:《梧桐雨》
《窦娥冤》:窦娥7岁被父买给 蔡婆婆家做童养媳,10年后死 了丈夫。地痞张驴儿和他父亲借 口救了蔡婆婆,强行住进蔡家。 张驴儿见窦娥貌美,要强迫她为 妻,窦娥不肯,后张驴儿想毒死 蔡婆婆不成反毒死了自己的父亲。 他转而诬告窦娥,官府见钱眼开, 窦娥受了重刑,为婆婆免于受刑, 屈招了药死人的罪名。在赴法场 的路上,她对天地大加斥责。窦 娥的冤屈感动了天地,自然界发 生了巨大的变化,六月大雪纷飞, 三年不雨,草木干枯,最后她的 父亲为她昭雪报仇。
金色
金色 神仙高人。
绿色
程咬金
绿色 勇猛,莽撞。
中国的地方戏 曲——除京剧以外,
中国还形成了其他 丰富多彩的地方戏, 据统计,有360多种, 称得上世界之最。
茂腔的传统剧目 《罗衫记》 《玉杯记》 《风筝记》 《蜜蜂记》
“茂腔一唱,饼子贴在锅台上,锄头 锄到庄稼上,花针扎在指头上”, 被誉为“胶东之花”。
第十课 梨园春秋
看我非我,我看我,我也非我;

第10课 梨园春秋

第10课 梨园春秋

元杂剧:王实甫《西厢记》
元朝的娱乐场所
二、元杂剧与昆曲 (二)昆曲
1、兴起: 江南昆山 鼎盛:明中——清中 2、特点: (1)主要:载歌载舞 (2)文词典雅华丽、寓意深切、发音吐字讲究格律 板眼 (3)熔诗、乐、歌、舞、戏于一炉 3、代表: 汤显祖《牡丹亭》 4、影响: 发展为全国剧种,“百戏之祖”,影响众多剧 种的形成发展
元代杂剧陶俑
画面表现的是一个 戏班11个人物集体亮相 的场面,生、旦、净、 末、丑齐全,脸谱构画 生动;笏板、刀、宫扇 等道具的运用,鼓、笛、 拍板等乐器的演奏,反 映了当时戏剧的规模。 这幅壁画为我国目前发 现的唯一元代戏剧壁画。
广胜寺元代杂剧壁画
关汉卿与《窦娥冤》
关汉卿,我国戏剧史上最早 也是最伟大的剧作家。与郑光祖、 白朴、马致远合称“元曲四大家”。 一生不畏强暴,性格倔强不屈, 自比为“蒸不烂、 煮不透、捶不 扁、炒不爆, 关汉卿 响当当一粒铜豌豆”。创作杂剧 60余种,保留至今共约18种。 “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 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
汤显祖,明代著名的戏曲作 《牡丹亭》剧照 家,被誉为“东方的莎士比亚”。 《牡丹亭》是其代表作,汤显祖 自己也说:“一生四梦,得意处惟 在《牡丹》。”它通过官宦小姐 杜丽娘与书生柳梦梅的神奇的爱 情故事,表达了在封建专制主义 的重压之下,青年男女追求个性 解放、争取爱情自由和婚姻自主 的呼声,抨击了封建礼教的虚伪 和腐朽。作品不仅具有进步的思 想内容,而且曲文写得清新流丽, 语言丰富多彩,是我国戏曲史上 一部浪漫主义的杰作。
中国的地方戏
粤剧《帝女花》
第10课 梨园春秋
中国的地方戏
粤剧:红线女 《昭君出塞》
第10课 梨园春秋
中国的地方戏

必修3第10课梨园春秋3

必修3第10课梨园春秋3

说课稿必修三《第10课梨园春秋》教学设计与反思【教学目标】:1、展示课标并解读(学生学习目标)课标:了解京剧等剧种产生和发展的历程,说明其艺术成就解读:通过理清以京剧为代表的中国各剧种发展历程,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性和现实性2、教师任务(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列举出古代戏剧的名称、流传时代、著名作家或演员;让学生列出自己还知道的戏剧与喜欢的戏剧;帮助学生对京剧脸谱的含义分析(2)帮助学生对促进中国古代戏曲艺术产生、发展的因素进行分析与归纳;分析归纳京剧在清代兴起的原因【教材分析】中国古代戏曲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起源于原始的“傩仪”,经南戏、元杂剧、昆曲、京剧等发展历程,走向繁荣、辉煌。

本课分三目:1、戏曲的起源:介绍戏曲的萌芽—傩的出现及唐宋戏曲发展状况2、元杂剧和昆曲:介绍元明戏曲的主要形式3、国粹“京剧”:介绍京剧产生及主要代表成就【学情分析】:1、由于语文课里已有的戏曲知识和我们的学生老家分布在祖国各地的实际,学生知道很多剧种;但学生喜欢流行歌曲而不喜欢戏曲而又对戏曲本身了解甚少。

所以教学中必要的图片资料必不可少,直观性不言而喻,这样也可激发兴趣,提高效率。

2、由于学生受认知水平及人文历史知识掌握程度的限制,对戏曲产生、发展背景不清,故教师应根据经济史、政治史的相关内容帮助学生突破。

【教学重点、难点与处理方法】重点:京剧的形成与发展处理:通过多媒体课件,激发兴趣、感悟戏曲艺术难点:戏剧发展与政治经济的关系处理:运用政治必修三《政治、经济、文化》为基础,自主分析归纳【教学方法】1、问题法:调动求知欲,把握时代背景,理解其时代性、多样性、艺术性2、自主学习、合作归纳【板书设计】一、戏曲的起源——傩,南戏二、元杂剧与昆曲1、元杂剧:中国古代戏曲成熟2、昆曲:百戏之祖三、国粹京剧:小小戏台展现大千世界【教学过程】【导入设计】1、通过多媒体展示戏曲发展历程图片2、导语:(课文序言)【讲授新课】一、戏曲的起源(一)傩—戏曲萌芽设计两个问题:1、在原始社会,为了避免灾难、赢得丰收,人们怎么办?教师归纳:头戴面具,扮成神灵、野兽,载歌载舞,以娱神祈求神的保佑,形成巫术仪式2、进入文明社会,傩戏又是怎样演变的?学生看书归纳:先秦时期为国家祭祀和礼仪制度。

必修三第10课梨园春秋

必修三第10课梨园春秋

【公开课教案】必修三第10课梨园春秋【公开课教案】必修三:第10课梨园春秋一、教学内容本课选自必修三教材第10课《梨园春秋》,主要讲述我国戏曲艺术的历史演变和表演特点。

内容包括戏曲的起源、发展过程、主要剧种、表演技巧和梨园文化。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我国戏曲艺术的历史演变,掌握其主要剧种和表演特点。

2.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对戏曲艺术的鉴赏能力。

3. 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激发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戏曲表演技巧的掌握,如生、旦、净、末、丑的角色分工和表演特点。

2. 教学重点:戏曲的历史演变、主要剧种和梨园文化。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戏曲表演视频、戏曲脸谱、道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戏曲表演视频,让学生初步感受戏曲艺术的魅力,引发兴趣。

1.1 学生观看视频,教师提问:“大家觉得这段戏曲表演有什么特点?”2. 讲解:结合教材,讲解戏曲的历史演变、主要剧种和表演特点。

2.1 教师讲解,学生认真听讲,记录重点内容。

2.2 教师提问:“同学们知道哪些剧种?”学生回答,教师补充讲解。

3. 实践: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剧种,了解其特点,并进行简单表演。

3.1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3.2 各组进行表演,教师点评并给予鼓励。

六、板书设计1. 《梨园春秋》2. 内容:1)戏曲的历史演变2)主要剧种3)表演特点4)梨园文化七、作业设计2. 答案:无固定答案,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合理。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实践,让学生对我国戏曲艺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但在教学过程中,对戏曲表演技巧的讲解不够详细,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观看更多戏曲表演,了解不同剧种的特点,提高审美能力。

同时,组织学生参加戏曲社团,亲身感受戏曲艺术的魅力,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戏曲表演技巧的掌握。

第10课 梨园春秋

第10课 梨园春秋
元代剧本的创作极大地推动了戏曲的发展,以后的各 戏种不断将之改编并搬上舞台。元曲已经将诗词、歌唱、 对白、音乐、舞蹈等多种表演形式结合起来,有完整的故 事情节和角色配合,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的成熟。
①既然叫“京剧”,我们能不能认为京剧就是北京地区土生土长 的戏曲形式?如果不能,那为什么叫京剧?
京剧不是北京的地方戏,而是在众多地方戏曲的基础上博采众长逐渐形 成的。因为它是在北京形成并最初在北京流行,所以被称为“京剧”。
思考南戏主要流行于社会中的哪个阶层?有什么社会功能?
南戏主要在民间流行,一般由民间艺人或者下 层知识分子创作,剧目多表现民间故事,表达了劳 动人民的愿望和要求。
【探究】 在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的封建社会中,诗文被认为是正统的艺术,而 戏曲则被视为旁门左道。故元代以前的戏曲类艺术多为优伶、艺妓等下层人物为 之,不受文人们重视,因此也很难产生高品位的作品。到元代这种情况发生了变 化,涌现出许多著名的剧作家和高品位的戏曲作品。使元曲成为与唐诗、宋词并 称的我国文学史上三大瑰宝之一。
明清时期,北京是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戏曲的繁荣是为了满 足皇室贵族、官员、商人和广大居民的文化娱乐需要。如果京城要搞什么庆 典活动,就更成为各戏种展示自己的良机。
产生过程
①京剧的发端遇到了什么契机? 京剧的发端的契机是:庆祝乾隆皇帝八十寿辰。
②京剧发端的标志事件是什么? 标志事件是徽班进京(三庆、四喜、春台、和春)。
勾栏百戏说唱
中《 的清 说明 话上 场河 面图
》 傀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戏
顶竿
采【 众讨 长论 ,】 吸怎 引样 观设 众计 ?一
种 曲 艺 形 式 能 博
大一 发说 展为 指 ?什 出
么这 在种 这戏 一曲 地流 区行 戏的 曲区 获域 得, 了并 很说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二单元第10课《梨园春秋》(共39张)PPT课件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二单元第10课《梨园春秋》(共39张)PPT课件
角色:生、末、净、旦、丑
影响: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成熟
13
广胜寺元代杂剧壁画
画面表现的是一个 戏班10个人物集体亮相 的场面,生、旦、净、 末、丑齐全,脸谱构画 生动;笏板、刀、宫扇 等道具的运用,鼓、笛、 拍板等乐器的演奏,反 映了当时戏剧的规模。
这幅壁画为我国目 前发现的唯一元代戏剧 壁画。
14
京剧: 徽班进京 徽调 融合吸收京剧(国粹)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写在最后
成功的基础在于好的学习习惯
The foundation of success lies in good habits
39
结束语
当你尽了自己的最大努力时,失败也是伟大的, 所以不要放弃,坚持就是正确的。
原始时代,人们以可怕的形象来驱逐恶魔,形 成了一种巫术仪式——“傩”
“傩”的发展
三星堆铜人面具

先秦汉唐祭祀中傩仪 傩戏
7
彝族傩戏——撮泰吉(变人戏)
思考:傩与戏曲有什么共同点?傩怎 样演变成戏曲?
穿戴绚丽服饰、载歌载舞是傩和戏曲的 共同点。随着宗教色彩的淡化,演员逐渐 代替巫师,表演目的由娱神转向娱人,这 样巫术仪式就转化成戏曲表演。
四、昆曲——百戏之祖
• 鼎盛时间:明中叶到清中期
• 地点:江南昆山
• 特点:文词典雅华美,寓意深切,发音 吐字讲究格律,表演以载歌载舞为主要 特色,将柔曼的舞姿融入婉转优雅的唱 腔中,给观众以极大的视觉、听觉享受。 (42页)
代表:汤显祖的《牡丹亭》(还魂记)
发展:明中叶后全国性剧种 影响:对都京产生剧深、远川影剧响、,湘被剧称、为越百剧戏、之黄祖梅戏15

第10课梨园春秋课件(08版岳麓必修3)11

第10课梨园春秋课件(08版岳麓必修3)11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京剧无疑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应当加以珍惜和保护,但是它也应当与时俱进,推陈出 新,这样才能更好地反映当前的现实生活,并符合现代 人的欣赏口味。
对以上的不同观点,你比较倾向于哪一种意见,为什么?
(一)元杂剧:
1、流行的背景:
(1)元代城市经济的繁荣和市民阶层的壮大;
(2)元代知识分子的地位十分低下。
2、元杂剧的艺术特色:
(1)将诗词、唱歌、对白、音乐、舞蹈等多种表现形式结合起 来,形成了中国戏曲独特的风格。
(2)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角色配合。体制上呈现了规整性和程 式化,表明其在艺术上已经成熟和完备。
恶,表现人物不同性格。 • 依据人物性别、年龄和身份、职业,更主要的是
按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创作者对人物的褒贬态度, 分为生、旦、净、末各行当
梅兰芳在五十余年的舞台生涯 中,精心创造,善于革新,塑 造了众多的优美的妇女艺术形 象,积累了大量优秀剧目,发 展了京剧旦角的表演艺术,形 成一个具有独特风采的艺术流 派,世称梅派。他与程砚秋、 尚小云、荀慧生并称“四大名 旦”,梅居其首。 梅兰芳的艺术成就成为了中国 戏曲艺术体系的代表和标志。
3、代表:
关汉卿《感天动地窦娥冤》 王实甫《西厢记》
三、中国古代戏曲的成熟
(二)昆曲:
1【、知兴起识:链江接南】昆昆山曲是我国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中
之一,是明朝中叶至清代中叶戏曲中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
2很、多艺剧种术都特是点在昆:曲文的词基础典上雅发华展起美来、的寓,有意“深中切国戏;曲发 之音母”吐的字雅讲称。究格律板眼;表演载歌载舞。 3昆、曲鼎是中盛国时戏期曲史:上明具中有最叶完到整清表演中体期系的剧种。在演唱
技巧上注重声音的控制、节奏速度的顿挫和咬字吐音的讲

2021-2022高二历史岳麓版必修3 学案:第二单元 第10课 梨园春秋 Word版含答案

2021-2022高二历史岳麓版必修3 学案:第二单元 第10课 梨园春秋 Word版含答案

第10课梨园春秋[课标要求]了解京剧等剧种产生和进展的历程,说明其艺术成就。

一、戏曲的起源1.萌芽:古代带有巫术颜色的仪式活动的“傩”,蕴涵着戏曲的萌芽。

2.进展:春秋战国以后的宫廷晏乐、杂技百戏具有更多的戏曲元素,唐代宫廷中设有教练歌舞艺人的特地场所,称“梨园”,表演的歌舞戏有肯定情节性、叙事性和戏剧冲突。

3.形成:宋代社会经济快速进展,消灭了很多吵闹的集市和特地的消遣场所——瓦舍。

两宋之际,在浙江温州一带流行起一种戏曲,称“南戏”,形成完备的戏曲形式。

[温馨提示]“梨园”创立于唐朝,唐代音乐机构之一。

后来,梨园为戏院或戏曲界的别称,梨园弟子,也称梨园子弟,指戏曲演员。

二、元杂剧与昆曲1.元杂剧:元杂剧将诗词、唱歌、对白、音乐、舞蹈等多种表演形式结合起来,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角色协作,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的成熟。

代表作家有:关汉卿、王实甫。

2.昆曲:明中叶到清中期,是昆曲艺术的鼎盛时期。

兴起于江南昆山的昆曲,文词高雅华美,寓意深切,发音吐字讲究格律板眼。

昆曲的表演以载歌载舞为主要特色,对京剧、川剧、湘剧、越剧和黄梅戏等众多剧种的形成和进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而被誉为“百戏之祖”。

三、“国粹”京剧1.背景:明清时期,北京作为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为满足皇室贵族、官员、商人和宽敞居民的文化消遣需要,四方艺人荟萃一堂,争奇斗艳。

2.形成:乾隆年间,四大徽班进京,后融合并吸取其他剧种的特长而形成。

3.特点:四大行当:生旦净丑;艺术手段:唱念做打;表演艺术:象征虚拟,歌舞并重。

4.影响:京剧将中国戏曲推向一个新的高峰,被称为“国粹”,在人类文化艺术殿堂上放射着奇异光荣。

[学问拓展]生、旦、净、丑是京剧的四大行当。

生主要是男性人物的扮演者,有老生、小生与武生之别;旦主要是女性人物的扮演者,有正旦、花旦、武旦等分支;净俗称花脸,用各种颜色和图案勾画脸谱以表现其或粗犷豪迈、或阴险毒辣等不同性格;丑一般在鼻梁、两眼之间画一块白粉,属喜剧角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1课 梨园春秋
四、中国古代戏曲的繁盛─京剧 1.产生背景
【思考4】:徽班进京后为 北京是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四 什么能在京城扎下了根? 方艺人聚集,满足皇室贵族、官员、商人和广大居 民的文化娱乐需要。
2.形成过程 1)发端的契机:庆祝乾隆皇帝八十寿辰,徽班中
的三庆班进京 2)徽调在京扎根: 唱腔丰富, 博采众长, 四喜、春台、和春三班相继进京,通俗质朴. 3)不断融合吸收,在北京形成新剧种--京剧
二、中国古代戏曲的形成—宋代南戏
1.产生背景 1)社会经济发展;2)城市繁荣; 3)出现专门 娱乐场所 【思考2】 请说一说宋 代南戏有什么特点? 2.流行区域 浙江的温州、福建的泉州、福州一带 3、特点 一般由民间艺人或下层知识分子创作; 主要在民间流行,贴近百姓生活; 表达了劳动人民的愿望和要求
第11课 梨园春秋
中国的地方戏
昆剧《长生殿》
第11课 梨园春秋
中国的地方戏
徽剧《古城会》 关羽扮相
第11课 梨园春秋
中国的地方戏
鲁智深的 舞台形象
第11课 梨园春秋
中国的地方戏
黄梅戏《天仙配》
第11课 梨园春秋
中国的地方戏
黄梅戏 《女驸马》
第11课 梨园春秋
中国的地方戏
黄梅戏《龙女》
第11课 梨园春秋
第11课 梨园春秋
中国的地方戏
京剧《群英会》
第11课 梨园春秋
中国的地方戏
京剧《群英会》 中的诸葛亮
第11课 梨园春秋
中国的地方戏
京剧《定军山》
第11课 梨园春秋
中国的地方戏
1961年京剧《长坂坡》剧照
第11课 梨园春秋
中国的地方戏
京剧《霸王别姬》
第11课 梨园春秋
中国的地方戏
京剧
《穆桂英挂帅》
中国的地方戏
粤剧:红线女 《昭君出塞》
第11课 梨园春秋
中国的地方戏
粤剧《关汉卿》 红线女.马师曾
第11课 梨园春秋
中国的地方戏
越剧《红楼梦》
第11课 梨园春秋
中国的地方戏
越剧 《梁山伯与祝英台》
第11课 梨园春秋
中国的地方戏
越剧 《五女拜寿》
第11课 梨园春秋
中国的地方戏
川剧
《白蛇传》
第11课 梨园春秋
对以上的不同观点,你比较倾向于哪一种意见,为什么?
第11课 梨园春秋
说唱脸谱 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 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 叫喳喳……,喳喳哇…… 说实话京剧脸谱本来确实挺好看 可唱的说的全是方言怎么听也不懂 慢慢腾腾咿咿呀呀哼上老半天,乐队伴奏一听光是锣鼓家伙 咙个哩个三大件,这怎么能够跟上时代赶上潮流,吸引当 思考: 京剧如何革新发展 代小青年
第11课 梨园春秋
宋代· 勾栏百戏说唱图
宋代傀儡戏
第11课 梨园春秋
南 戏
第11课 梨园春秋
浙江永嘉昆剧传习所演出的《张协状元》剧照 《张协状元》是中国最早的南戏剧本
第11课 梨园春秋
浙江永嘉昆剧传习所演出的《杀狗记》剧照 《杀狗记》是南戏的传统剧本之一
第11课 梨园春秋
南戏博物馆内供奉的清代 戏神—四都元帅塑像
中国的地方戏
豫剧《穆桂英挂帅》
第11课 梨园春秋
中国的地方戏
豫剧《七品芝麻官》
第11课 梨园春秋
中国的地方戏
评剧《刘巧儿》
第11课 梨园春秋
中国的地方戏
评剧《花为媒》
第11课 梨园春秋
中国的地方戏
粤剧《搜书院》(马师曾饰谢宝,红线女饰翠莲)
第11课 梨园春秋
中国的地方戏
粤剧《帝女花》
第11课 梨园春秋
才能跟上时代潮流?请提出 老爷爷你别生气,允许我分辩 京剧革新的措施和办法 就算是山珍海味老吃也会烦 ,艺术与时代不能离太远
……
要革新要发展,哇呀呀…… 让那老的少的男的女的大家都爱看 民族遗产一代一代往下传
第11课 梨园春秋
梳理中国古代戏曲发展的历史线索 说明京剧的艺术成就

产生背景 一、源头—傩戏 傩仪与戏剧起源的关系 产生的背景 二、形成—宋南戏 流行区域和特色 流行区域和特点 三、成熟—元杂剧 兴盛原因 代表人物及代表作 产生的背景 四、繁盛—京剧 形成过程 历史地位、艺术成就
广胜寺元代杂剧壁画
第11课 梨园春秋
元杂剧:关汉卿《窦娥冤》
第11课 梨园春秋
元杂剧:王实甫《西厢记》
第11课 梨园春秋
电影《西厢记》海报(1927年)
第11课 梨园春秋
《同光十三绝》:描绘了清代同治、光绪年间 的13位昆曲、京剧名家
自左至右:郝兰田(《行路训子》康氏);张胜奎(《一捧雪》莫成); 梅巧玲(《雁门关》萧太后);刘赶三(《探亲家》乡下妈妈);余紫云 (《彩楼配》王宝钏);程长庚(《群英会》鲁肃);徐小香(《群英会》 周瑜);时小福(《桑园会》罗敷);杨鸣玉(《思志诚》闵天亮);卢 胜奎(《战北原》诸葛亮);朱莲芬(《玉簪记》陈妙常);谭鑫培 (《恶虎村》黄天霸);杨月楼(《四郎探母》杨延辉)。
中国的地方戏
川剧绝技
“变脸”
第11课 梨园春秋
中国的地方戏
川剧绝技
“变脸”
第11课 梨园春秋
中国的地方戏
川剧绝活 “吐火”
第11课 梨园春秋
第11课 梨园春秋
你喜欢哪一部戏曲? 你知道为什么把戏曲称为“梨园”吗? 你能列举多少种中国地方戏剧的名称?
第11课 梨园春秋
唐 玄 宗
梨 园 唐代华清宫梨园,位于华清池大门内西侧, 是唐玄宗与杨贵妃在华清宫内教习乐工弟子演练 歌舞的场所。后来,“梨园”一词被借用表示乐工 机构,“梨园弟子”成为乐工弟子的代称.
第11课 梨园春秋 梳理中国古代戏曲发展的历史线索
产生背景 一、源头—傩戏 傩仪与戏剧起源的关系 产生的背景 二、形成—宋南戏 流行区域和特色 流行区域和特点 三、成熟—元杂剧 兴盛原因 代表人物及代表作 产生的背景 四、繁盛—京剧 形成过程 历史地位
第11课 梨园春秋
【思考1】傩与戏曲有什么共 一、中国古代戏曲的源头 —大傩之舞
第11课 梨园春秋
彝族傩戏——撮泰吉(变人戏)
第11课 梨园春秋
江西南丰石邮村傩神庙门联: “近戏乎,非真戏也;国傩矣,乃大傩焉。 ”
第11课 梨园春秋
街南桑家瓦子,近北则中瓦,次里瓦。其 中,大小勾栏五十馀座。内中瓦子、莲花棚、 牡丹棚、里瓦子、夜叉棚、象棚最大,可容数 千人。自丁先现、王团子、张七圣辈,后来多 有人于此作场。瓦中多有货药、卖卦、喝故衣、 探搏、饮食、剃剪、纸画、令曲之类。终日居 此,不觉抵暮。 ——宋·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同点?傩怎样演变成戏曲? 1.产生背景 原始时代,以可怕的形象来驱逐恶魔,形成 了一种巫术仪式——“傩” 2.傩的发展 先秦汉唐祭祀中傩仪 3.傩仪与戏剧起源的关系 载歌载舞蕴涵古代戏曲的萌芽
随着宗教色彩的淡化,演员逐渐代替巫师, 表演目的由娱神转向 娱人 ,这样巫术仪式 就转化成 戏曲表演。
第11课 梨园春秋
红脸-关羽(忠义) 黑脸-张飞(严肃)
白脸-曹操(奸诈)
蓝脸-窦尔墩 (刚直)
绿脸——勇猛
第11课 梨园春秋
艺术特征——写意性 舞台布置的写意──一桌二椅
第11课 梨园春秋 京剧的四大行当
第11课 梨园春秋
孟良 李逵 黄盖 孙悟空

鲁智深
廉颇
张飞
窦尔敦
第11课 梨园春秋

第11课 梨园春秋

第11课 梨园春秋
四 大 名 旦 “四大名旦” 是京剧走向 鼎盛的重要 标志。
第11课 梨园春秋
京剧大师———梅兰芳
第11课 梨园春秋
●有一种观点认为,京剧发展到今天,已难以反映 当前的现实生活,也不适应现代人的欣赏口味,所以观 众越来越少,只能日渐衰亡。 ●另有一种观点认为,京剧是中国的国粹,有着深 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应该原封不动地加以保存。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京剧无疑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应当加以珍惜和保护,但是它也应当与时俱进,推陈出 新,这样才能更好地反映当前的现实生活,并符合现代 人的欣赏口味。
第11课 梨园春秋
第11课 梨园春秋
第11课 梨园春秋
第11课 梨园春秋
第11课 梨园春秋
第11课 梨园春秋
第11课 梨园春秋
第11课 梨园春秋
第11课 梨园春秋
第11课 梨园春秋
第11课 梨园春秋
第11课 梨园春秋
第11课 梨园春秋
第11课 梨园春秋
第11课 梨园春秋
艺术特征——综合性

打 唱

第11课 梨园春秋
艺术特征——写意性 舞台行动的写意─有话则长,无话则短
第11课 梨园春秋
艺术特征——写意性 人物服饰的写意──长袖善舞
第11课 梨园春秋
艺术特征——写意性 人物化妆的写意──戏曲脸谱
园春秋
木偶头
南戏行头
第11课 梨园春秋
元代杂剧陶俑
第11课 梨园春秋
画面表现的是一个 戏班11个人物集体亮相 的场面,生、旦、净、 末、丑齐全,脸谱构画 生动;笏板、刀、宫扇 等道具的运用,鼓、笛、 拍板等乐器的演奏,反 映了当时戏剧的规模。 这幅壁画为我国目前发 现的唯一元代戏剧壁画。
3、历史地位
第11课 梨园春秋
中国古代戏曲的源头 — 傩戏
第11课 梨园春秋
三星堆铜人面具,这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傩戏面具 三星堆铜人面具:方正脸,长刀眉,三角形立眼;长方耳,耳 垂穿孔;蒜头鼻,高鼻梁直达额中两眉间;阔口,闭唇,颐方圆。
第11课 梨园春秋
贵州傩面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