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艺学:视域、范式与文本

合集下载

生态文艺学研究的观念与方法

生态文艺学研究的观念与方法

生态文艺学研究的观念与方法作者:鲁枢元张雅玲来源:《鄱阳湖学刊》2019年第01期编者按:生态文艺学是选取现代生态学的视野对文学艺术现象进行观察、分析、批评、研究的一门学科,其侧重点在于探讨文学艺术与自然的关系。

文学艺术中的生态思想源远流长,生态文艺学作为一门学科在中国的兴起,鲁枢元教授做出了开拓性贡献。

他长期从事文艺学跨学科研究,自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关注生态批评与生态文化,已出版著作近二十种,代表作有《创作心理研究》《超越语言》《精神守望》《生态文艺学》《生态批评的空间》《心中的旷野》《陶渊明的幽灵》《文学的跨界研究》(共三卷)以及英文版著作The Ecological Era and Classical Chinese Naturalism:A Case Study of Tao Yuanming等,主编有《文艺心理学大辞典》《自然与人文——生态批评学术资源库》等,并主持編印《精神生态通讯》《生态文化研究通讯》,曾荣获第十三届国家图书奖、第六届鲁迅文学奖、第十一届“柯布共同福祉奖”(美国)等。

美国当代著名生态批评家斯科特·斯洛维克(Scott Slovic)称赞他为“中国生态批评里程碑式的人物”,“柯布共同福祉奖”授奖词中称他为“中国生态文艺学及精神生态研究领域的奠基人”。

在下面的访谈中,鲁枢元教授回顾了自己治学生涯的点滴,分享了生态文艺学研究的观念与方法。

他认为,人类的文学活动是一个系统,文学理论研究也是一个系统,仅仅把这个系统放置在人类社会的框架内进行考察是不够的,文学研究的空间应该扩大到包括自然界在内的整个“地球生态系统”中来。

对于人文学科而言,他相信研究的前提是人的自由意志、自然情性,性情先于知识,观念重于方法。

张雅玲:海德格尔曾说,文学艺术就是那“田野中开花的树”。

树为什么要开花?因为它是开花的树,那纯粹是源于生命的自性。

回顾您三十多年的治学生涯,您正似这样一棵饱含生命汁液的树,您在文学心理学、文学言语学、生态文艺学及生态文化等领域做出的开拓性贡献,可谓您这棵树上开出的灿烂的精神之花。

文艺生态学研究的方法论问题——以《文艺生态论——文艺生态学纲

文艺生态学研究的方法论问题——以《文艺生态论——文艺生态学纲

I文学文艺生态学研究的方法论问题z —以《文艺生态论—文艺生态学纲要》为例昌切陆丽霞Z摘要:本文从吴济时的新著《文艺生态论——文艺生态学纲要》引出并讨论文艺生态学研究 的方法论问题。

该著以“天人合一”说总括文艺生态系统,以生物生态类比文艺生态。

“天人合 一”与“天人相分”相对,原是不同的思维模式,分属于不同的思维系统,用来研究文艺生态学 这种在“天人相分”思维模式中形成的现代学科显然是不合适的。

文艺生态也不同于生物生态,其根本区别在于,前者依托社会,后者仰赖自然,各有各的运行规律,机械地——类比,难免股 柱鼓瑟之嫌。

文艺演化的历史和现状证明,决定文艺“进化”的是“人择”而非“天择”。

,关键词:文艺生态学;方法论;天人合一;类比,中图分类号:1206.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54X(2017 )03-0067-05,不言而喻,探取文艺生态学源头的一个必要前 提,是探明文艺的起源。

文艺的起源不是一个新鲜 的话题,历来的解说多种多样。

现成的种种解说,如劳动说、模仿说、游戏说、巫术说之类,不是着 眼于天(客体),就是着眼于人(主体),都是从单 一的视角溯源,归源于单一的存在。

这在统观天 人,主张在天人互动的辩证关联中溯及文艺源头的 吴济时看来,都不大可靠,不足以取信。

“天人合 一”与“天人相分”相对,一向被用以区分中西文 化。

可见“天人合一”是以西方文化为参照系从大 量中国古典作品中抽象概括出来的。

在“元典”如 《周易》,儒家经典如《礼记》,以及众多有名的史 籍文论中,都不难找到相关的论述。

吴著《文艺生 态论——文艺生态学纲要》在导论部分说明,《周易》视自然为一大活的生命体,认为“三才(天、地、人r相融互动,都不是孤立的存在,古人在 观察、揣摩天地万象及其运转的过程中,发现天地 万象的变化与人的生命活动和生存状态有着—对 应的关联,因而形成了“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的观念。

由天人交通看文艺的起源,任何单源论无疑都是片面的,根本站不住脚。

生态文艺学参考书目

生态文艺学参考书目

国内生态文艺学、生态美学系列参考书目生态文艺学、生态文学姜澄清著:《艺术生态论纲》,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出版。

鲁枢元著:《生态文艺学》,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出版。

曾永成著:《文艺的绿色之思——文艺生态学引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出版。

王诺著:《欧美生态文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出版。

龙娟著:《环境文学研究》,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出版。

杨素梅、闫吉青著:《俄罗斯生态文学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出版。

王诺著:《生态与心态——当代欧美文学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出版。

王志清著:《盛唐生态诗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出版。

盖光著:《生态文艺与中国文艺思想的现代转换》,齐鲁书社2007年出版。

汪树东著:《生态意识与中国当代文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出版。

薛敬梅著:《生态文学与文化》,云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出版。

孙燕华著:《当代生态问题的文学思考:台湾自然写作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出版。

戴桂玉著:《后现代语境下海明威的生态观和性属观》,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出版。

鲁春芳著:《神圣自然: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生态伦理思想》,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年出版。

姜澄清著:《中国艺术生态论纲》,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年出版。

吴秀明著:《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与生态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出版。

王静著:《人与自然:中国当代少数民族作家生态文学创作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出版。

南宫梅芳等著:《生态女性主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出版。

申富英著:《伍尔夫生态思想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2011年出版。

刘青汉:《生态文学》,人民出版社2012年出版。

曾莉著:《英美文学中的环境主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出版。

耿纪永著:《生态诗歌与文化融合:加里•斯奈德生态诗歌研究》,同济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杨亦军:《阿凡提“话语”:空间的自然•生态和历史•文化视域》,人民出版社2012年出版。

生态审美视域中的当代文学的自然生命

生态审美视域中的当代文学的自然生命

寻常的价值和意义。综观 当代文学 中的 自然生命, 其生态
审 美的意 义大致 表现 为确 证 自然生 态 的 主体 性 、 建构 人 的
事情》 里看到的那些蚂蚁 、 麻雀 、 胡蜂 、 蜘蛛、 啄木鸟 、 甲虫、 江河湖海 、 白桦、 栗树 、 麦子 , 还有季节轮换 、 气候变化 , 日出
居 , 自然 为 “ 视 为我 之 物 ” 。但 在 生 态 审 美 视 域 中 , 自然 生 态却不 是以人 类中心 主义 为审 美 立场 的 “ 人化 自然 ” 而 是 ,
水平地叠砌着的” 冰大坂 ( 张承志《 大坂》 , )那喷发着 火焰 般热力的磅礴大海( 邓刚《 迷人的海》 , )都在生态审美视域 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倚重和礼遇 , 成为了人类尊重的对象。
它从物质性的存在转变为了精神性存在于在尊重确证自然生态的生命性的文学作品中除了如万方数据生态审美视域中的当代文学的自然生命上所举的自然生态作为角色或主角出现直接张扬自然生环中走出来重新摆正自己与自然的位置重新唤起与非人命本身不可替代的生命价值的情形还有或隐或现地将自类的自然世界的内在情感寻找人类与自然重归于好的新然生态与现代文明相对举的模式
是有待人们去改造的物质实体, 而是有待于人们去领悟的
精神实 体 。 这种 自然生 态 主体 性 的 给 予 , 最 终 目的在 ” 其 于更 为久远地 去保 持 人在 世 界 中的 生 态主 体 性 , 因为 确证 自然 生态的主 体性 , 造与展现 自然 生态 的生 命性 , 于人 塑 对 的生 态情感 的陶冶 、 态道德 的造就 具有 巨大的影 响 力。 生
这 三个层 次。文 学 的这种 生态 审美意 识传递 出入 类 维护 生态 和 谐 、 稳定 和 持 续 的 自然 存在 , 以利 于人

生态文艺学

生态文艺学

生态文艺学生态文艺学是一种新的学术研究方向,它致力于研究人类和自然环境的关系,探讨艺术对环境的影响和反响。

生态文艺学既是一门理论学科,同时也是一种探索方式和文化实践。

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详细探讨生态文艺学的基本概念、意义和应用。

一、生态文艺学的基本概念生态文艺学是一种跨学科的研究方式,它涉及文学、艺术、生态学等多个领域。

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看,生态文艺学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旨在探讨如何在社会和自然之间建立平衡和谐的关系。

从文艺领域的角度来看,生态文艺学注重文艺创作与环保理念的相结合,创造出独具特色的生态文化作品。

生态文艺学的基本概念体现了生态学和文艺学的互通性,旨在通过文艺作品表达环保理念,引导人们更加关注和珍视自然环境。

二、生态文艺学的意义生态文艺学的意义在于通过文学和艺术作品传达环保意识,提高公众对自然环境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众所周知,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问题已经成为全球性的问题,许多国家纷纷加强环保意识,倡导低碳生活。

而生态文艺学的理论和实践是向公众灌输环保理念的重要手段。

文学、艺术作品把环境问题和自然美景融合在一起,更加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更具有可持续性。

通过生态文艺学的宣传和实践,可以培养公众的环保意识,促进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

三、生态文艺学的应用生态文艺学在实践中应用广泛,它既是一种思想引导,同时也是一种文化传承。

首先,生态文艺学在影视、文学、音乐、戏剧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例如,一些电影作品如《千与千寻》、《机器人总动员》等,通过展现动人心魄的故事和画面,让观众深入理解环境和自然的重要性,拥抱和谐的生态观念;其次,生态文艺学的应用还可以推动文化传承和多元发展。

例如,苗族亲情文学、土家族传统民间音乐等地方文化,都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密切相关,这些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不仅可以推动文化传承,而且也给友善环境的创意活动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总之,生态文艺学是一种跨学科的研究方式,它强调人与自然之间的互动关系。

生态批评视域下的文学与自然提纲

生态批评视域下的文学与自然提纲

生态批评视域下的文学与自然提纲摘要:生态批评是在文学研究领域内引入生态视角,探讨文学与自然环境关系的批评.生态批评虽然是一种新的批评潮流,但它赖以存在的生态思想资源却非常丰富.悠久的哲学和文化传统中包含着十分丰富的生态(略)方传统的、特别是主义经典著作中的生态文化思(略)富了当代生态批评理论.这些宝贵的生态思想资源,显示出生态批评深厚的思想理论底蕴.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文学的一个永恒的主题.生态批评为研究文学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视角:自然在文学文本中如何被表达?自然在文学文本中充当什么样的角色?在文学文本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不?人类对待自然的态度和(略)人类思想、文化、模式影响的?等等。

生态批评不仅要研究所有生态文学作家和作品、所有作品具有生态意义的部分,而且还必须对已有的反生态的作家和作品进行生态思想角度的重新审读和重新评价.(略)学的创作,生态批评则凸显出它对文学创作的引导(略)融入生态思考的文学批评、创作,将把提升人类的生态责任意识,有效地缓解直至最终消除生态危机,保证生态平衡的持续存在和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生命的持续生存,构建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为自己最为神圣的使命。

ﻭﻭEcocritici isto probe in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literatureand natural environmen(omitted)ecological perspectivein the field of literature research。

Althoughit is a brand—new litera(omitted)ci ,itisrich in ideologicalresources. China, with its long—standing(omitted)y and traditionalculture,embraces ab(omitted)logical andcultura lideologies. Furtherre, theecological andcul tural ideologiesinwestern traditional works, especially inMarxi sclassic(omitted)iched conte mrary ecocr。

生态文明视域内的生态文学

生态文明视域内的生态文学
不辞 劳苦 。生态文学力求用语言和文字,为饱 经蹂 躏的 自然环 境筑 起一道 充满 天人合 一精神 的绿 色
仅 以人 类 的利 益为 唯一价 值取 向作 为判 断尺 度 的 人类中心主义色彩浓 厚传 统文学 。 生态文学 着力考 察和表现人与 自然之 间的关系 。人本主义 的 “ 人定
胜天物竟天择 ”和 “ 控 制 自然奴役 自然 ”将 人与 自 然的关系看 成是冲 突的敌对 的、改造 与被改造 的关 系, 这种 世界观乃是人类根深 蒂固的狭隘的唯我独
融入经济建设 、政 治建设、文化建设 、社会 建设各 方面和全过程 ,努力建设美丽 中国,实现 中华 民族 永 续发展 。 ”随着 知识 经济 和科 技进 步 的长足 发
展 ,世 纪之 交 的全 球 范 围 内 出现 了 一 系 列 公 共 卫 生
革 命 以来 的人类历 史 中却不被 理解一一 钟声 企 图 获 取人类 的眷顾 ,却始终难 以穿透 心灵对 历史 的冷
神 在 生 态领 域 的 基 本 态度 。人 文 力 量 与 科 技 力 量 互 动 起 来 , 形 成 一 股 合 力 ,把 世 界 的绿 色染遍 每 一 个 精 神
角落。值得 称道的是 ,当今 中国和世 界上 ,已经召开过无数 国际会议 和研 讨会 ,力求把 生态 自然的观念更
加 深 入 人 心 ,形 成 强 大的 舆 论 力量 , 为全 面促 进 生 态平 衡 和 和 谐 世 界 作 出贡 献 。 关键词 : 生 态文 明 ; 生 态 文 学 ;生 态批 评
长城,以呵护脆弱 的人类生存家 园。鲁枢 元在 《 百 年疏漏一一 中国文学史书写 的生态视阈》一文 中指
出: “ 文学不但是人学 ,同时也应 当是人与 自然 的 关系学 、人类 的精神 生态学 ,文学史的书写也应 当 充分展现人与 自然 的关系。”。 。 J ( H 文学作为 人类 精神 的检测仪 ,必须直面生态环境恶化 的现状 并做

生态文艺美学

生态文艺美学

生态批评第三波:生态文艺美学威廉·鲁科特(William Rueckert)于1978年发表了题为《文学与生态学:生态批评实验》一文,首次在论著标题中使用“生态批评”(ecocriticism)一词,并试图通过“将诗歌与生态学结合起来”而创立一种“生成性的诗学”。

这可以视为生态批评正式产生的明确标志。

有学者将从那时开始的30余年的生态批评发展历程概括为“两波”:第一波以自然写作为研究取向,第二波则将环境概念由自然环境扩大到城市人建环境,开始关注生态正义或环境正义等新的问题。

我们可以设问:生态批评是否已经出现了第三波?如果是,它应该是什么?一、两种“生态批评”2009年11月4-6日,土耳其哈希坦普(Hacettepe)大学和安卡拉(Ankara)大学联合举办了该国首次生态批评国际学术研讨会“生态批评的未来:新的视野”,来自26个国家与地区的近百名学者参加了会议。

我应邀担任这次研讨会的科学委员会委员并与会发言,有幸聆听到会议主办人之一、土耳其哈希坦普大学瑟普尔·奥珀曼(Serpil Oppermann)教授的演讲,题目是《生态批评的未来:第三波》。

该学者认为,最近的生态批评理论主要关注场所(place)、新生物区域主义(neo-bioregionalism)和地球行星性(planetarity),她本人则倡导“生态中心的后现代理论”(Ecocentric Postmodern Theory),认为这种理论构想可以向我们提供更加富有生态取向的讨论策略,能够终止存在领域的本体论分隔而走向一种综合的现实模式,等等。

生态批评的第三波真的应该是这样吗?根据我的阅读印象,国际学术界似乎存在着两种不同的“生态批评”。

第一种可以称为“生态文学批评”(Ecological Literary Criticism),可以被简洁地定义为“在全球性环境危机意识激发下、对于文学与环境之关系的研究”,是一种文学理论或文学批评;另外一种可以称为“生态文化批评”(Ecological Cultural Criticism),它采用生态意识和生态视角对各种文化现象进行评析,侧重考察某种文化对于自然的态度以及对于环境观念的文化构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0世 纪 8 0年 代 中后 期 以来 , 着 国人 生 态 意 随
化 。科 技 的迅 猛发 展 及其 带来 的经 济增 长 大大 提高
识 的增 强 , 中 国 , 眼 于 以文 艺 形 式 对 人 与 自然 、 在 着 人 与社 会 、 与 自身精 神 关 系进 行 生 态 伦 理 审视 的 人 文艺 作 品逐 渐 浮 出水 面 , 走 上 前 台。作 为对 这 一 并
卡逊 , 德国作家麦 瓦尔 特和加拿 大作 家莫 厄特等人 是 这 一文 艺思 潮 的积 极参 与 者 。他 们 的作 品通 过对 动 、 物 的细 腻描 写 , 植 对人 类社 会 与 大 自然关 系的生
态伦理 展示 , 一方 面激 发 了无 数 西 方 人 对 自然 的关
爱 之 情 , 一 方 面 又让 人 体 会 到在 生 态 环境 日益 破 另 坏 的现实 面前 , 们 无 法 回归 大 自然 的无 奈 。 在这 人
约产生 于 一百 年 之 后 的 2 0世 纪 中 叶。 此期 由于 两
次世界 大 战 的爆 发 , 整个 世 界 蒙上 了 一 层 沉 重 的 给
阴影 。人 们 在 反 思 工 业 文 明 带 来 的 负 面 效 应 的 同
时 , 开始 越 来 越 深 入 地 反 思 人 与 自然 的关 系 。 正 也 是 在这 样 的历 史 背 景 下 , 们 从 根 本 上 提高 了生 态 人
到 了工 业 文 明与 自然 之 间 的 尖 锐 矛 盾 , 呼 吁 正确 并 处 理人 与 自然 之 间 的关 系”1 P ) 法 国作 家 卢 梭 , 【 (1 。 ] 5 英 国湖 畔派 诗人 华兹 华斯 , 奥地 利诗 人 里尔 克 , 以及 美 国浪漫 主 义作 家 亨 利 ・ 卫 ・ 罗 和 赫 尔 曼 ・ 尔 大 梭 麦 威 尔等 是较 早 具 有 生 态 意 识 的 作 家 , 这 还 只是 生 但 态 文 艺 的孕育 阶段 , 们产 生 的影 响 有 限 , 际 上 , 他 实
V0 . No 3 121 .
Jn 02 u .2 0
生态文艺 学 : 域 、 视 范式 与文本
彭松 乔
( 江汉 大学 人 文学 院 , 湖北 武汉 4 0 1 ) 30 0 摘 要 : 生态文艺 学” “ 作为一 门新 兴文艺学科 , 于学者们所存 在的视域 差异及遵循 的 学术 范式不 同, 由 其预 构
意识 , 于是一大批关注人类生存境遇 、 关注人与 自 然
关 系 的生 态 文学 应运 而 生 了 。美 国作 家 利 奥 波 德 、
为学 科 的观 照 系 , 态 文 艺 学 主要 在 两个 维 度上 展 生 开 。在 时 间维 度上 , 们往 往侧 重 于进 行 分段 研究 , 他 将 其上 限标 定 在 l 纪 中期 。认 为在 这 一 时期 , 9世 随
的文本存在 着很 多可写的形 式 , 这本 在人 们 的意料 之 中。然 而 , 学科 的发展 来 看 , 从 这种 状 态毕 竟是 一种 不 利 因 素 , 们应该对之进行 必要的检视 , 我 使它朝 着理 想的文本模 式发展 。
关 键 词 : 态 文 艺 学 ; 域 ;范式 ;文 本 生 视 中 图分 类 号 : 6 文 献 标 识 码 : 文 章 编 号 :0 66 5 (0 20 —0 90 1 0 A 10 — 12 2 0 )30 2 —6
动不 居 特性 , 种 话语 生 成 机 制本 身 就 为 这 一 学科 这 预设 了各种 不 同 的 视 域 。概 括 说 来 , 目前 国 内 学 者 对这 一 学科 普遍 存 在 两 种 不 同 的视 域 : 生 态 学视 即
域 和人 类学 视 域 。 首先 , 们 来 看 看 生 态 学 视 域 。 以这 个 视 域 作 我
有鉴 于此 , 文 愿在 此 就生 态文 艺学 的视域 、 式 与 本 范 文本 进行 初 步检 讨 。
作 为 一 种 新 兴 的文 艺 学 学 科 , 态 文 艺 学 产 生 生 于全 球生 态 环境 受 到严 重 破 坏 , 态 问 题 越 来 越 引 生 起人 们 强烈 关 注 的现实 语 境之 中。 由于人 们认 识 问 题 的角 度不 同 , 考 深 度 的 差 异 以 及 现 实语 境 的 变 思
很 少有 人 注 意 到 他 们 作 品 中蕴 涵 的 深 刻 的 生 态 思 想 。而 作 为一 种 引 人 注 目的 文 艺 思 潮 , 态 文艺 大 生
虽然 这 在一 门学 科 的草 创 过 程 中是 在 所 难 免 的 , 但 从 学科 的 建设来 看 , 种状 态毕 竟 是一 种 不利 因素 。 这
了人们 的劳动方式和生活层次。“ 但是 , 由于资本主
义 制度 本 身所 固 有 的 矛 盾 , 们 也 造 成 了大 量 严 重 它 的后果 , 最 突 出 的表 现 是 加 剧 了人 对 自然 的掠 夺 其
和破 坏 。 当时 , 当绝 大 多 数 西 方 人 陶醉 于编 织 工 正 业 文 明 的美 梦 的时候 , 些敏 锐 的文 学 家 、 一 思想 家看
文艺思 潮 的理 论 回应 , 艺 学 界 有 关 建 立 一 门生 态 文 文艺 学 的讨论 也 日趋 成 为 热 门话 题 。但 由于各 人对 这一 问题 所存 在 的视 域 及 遵 循 的学 术 范 式 不 同 , 实 际 上 , 们 所言 说பைடு நூலகம்的生态 文 艺学 存 在着 很 大 的差异 。 人
维普资讯
第2 1卷 第 3期 20 0 2年 6月
江汉大学学报 ( 文社会 科学版 ) 人 Ju lo J nhnU i rt( u ai sn oi c ne) oma fi g a n e i H m nt d c l i c a v sy i a S aS e s 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