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宜昌——民风民俗
宜昌家乡的风俗

宜昌家乡的风俗宜昌家乡的风俗所包括的内容比较广泛,这里仅从服饰民俗、饮食民俗、居住民俗、交通民俗--即衣、食、住、行四个方面来记述。
服饰民俗:民国初年,宜昌同全国各地一样,光头、平头、圆头,继而西式分头、大背头一一出现。
男人喜欢戴帽,帽寓“貌”意。
城里男子多着大襟长衫、便裤,以长袍马褂为礼服;服色不外青、白、蓝、灰四种。
鞋袜均为家庭自制,以布鞋、布袜为主。
女人发式较讲究。
小女孩梳冲天炮,未婚少女梳独辫、蓄刘海、系红绳;已婚女子挽发髻、插银簪(根据家境或玉或铜或骨)。
民初女子仍着清装,配以布裙或绣裙。
后来则流行大襟衣、旗袍。
青年妇女喜爱阴丹士林布。
童装的式样为对襟小褂、开裆裤、肚兜、抱裙、涎兜、幔巾,戴虎头帽,穿虎头鞋。
土家族传统服饰系以家织白布染成青灰布制作,男女都是大袖口、大裤脚。
男女均以包头帕为头饰,俗称“蛮头帕子”,宽尺余,长数尺乃至丈余不等。
解放初期仍以中式服装为主。
自改革开放以来,服饰又趋向多元。
尤其是发式,可以染、烫、剪、剃,染金发、黄发、红发。
梳爆炸式、嬉皮士,剃光头。
饮食民俗:宜昌在长江两岸,饮食仍是南方特点。
一般以大米为主,辅以麦面、玉米(俗称包谷)、红薯、土豆(俗称洋芋)等杂粮。
宜昌菜肴的味道偏辣,而兼有酸、甜、苦、辛诸味,咸淡适中,制作上擅长熏、烫、蒸、炸、炒、凉、生。
日常餐中以素菜为主,荤菜为辅。
城区家庭一般不自做早餐,习惯到餐馆“过早”。
早点以馒头、包子、油条、油饼、油香、京果条、蒸饺、豆浆、稀饭、醪糟为主。
宜昌特色小吃有豆皮、豆饼、顶顶糕、凉虾、磁瓦子、醪糟汤圆、醪糟鸡蛋、炸汤圆、炸萝卜饺子、炸花卷、馓子、蜘蛛蛋、卤鸭脖、卤鸭头、卤鸡蛋、棒棒鸡、炕土豆、炕红薯等。
饮茶、饮酒习俗:宜昌的名茶有水浕司茶、佷山茶、玉泉寺仙人掌茶、鹿苑茶、宜红茶等。
改革开放以来,又新推出如峡州碧峰、邓村绿茶、采花毛尖、萧氏茶、阮大妈茶、向师傅茶、虎狮龙芽、政存绿茶等新品牌名茶。
近年以来,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对外交流增多,饮茶风气有所改变。
湖北宜昌的特色婚嫁习俗

也叫“对换亲”。男女两家均为穷家薄业,又各有子女,婚嫁两难,于是请媒人说合,互换成亲。此种婚姻,嫁妆微薄,酒席从简。
转房婚 即兄死嫂配弟,或弟死弟媳配兄。多数族规把转房婚视为“乱伦”,予以禁止。
入赘
俗称“招坐堂女婿”。女家无儿,怕断烟火,招婿进门,传宗接代。婚礼由女方主办,婚后生的子女一般随母姓。
报日
男方在征求女方同意之后,将迎亲日期正式通知女方,谓之“报日”。报日前根据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选择黄道吉日,由男方用大红纸写成“龙签”、“凤简”(即婚期通知书),连同按女方要求筹办的礼品、礼金一并送到女家。
搬嫁妆
结婚前两天,男方到女方搬嫁妆。女方待酒、给脚力钱。钱用红纸包好,数量不等,但对背帐子、挑百子捅(马桶)、脚盆(俗称“小家业”)和掌钥匙的人要封大礼。女方事先将嫁妆摆在客堂中,让人观赏,谓之“亮嫁妆”。嫁姨由“全福人”(儿女双全的妇女)缝制,也由“全福人”铺床。在新娘进房这前,新郎要选一儿童陪睡,谓之“压床”。
回门
婚后第三天,由新娘的兄弟去新郎家接姑爷姑娘双回门。并在当天日落前送回新郎家。新娘回到新郎家进门前,要在用板凳或木梯搭成的“桥”上走过,叫过桥。过桥后要“拜旗”,所谓“旗”,即绑在树上的门幔。这些都是闹剧,为婚后余兴。
二、便亲婚俗
男女简单成婚,谓之“便亲”,多在穷人或再婚者中流行。
在中国的湖北宜昌有这样的婚嫁习俗,他们基本分为普通婚俗和便亲婚俗,这两种有各自有着几道过程,严格的婚嫁习俗制度一直传承到了现在,这也算当地的特有文化了。
一、普通婚俗
定婚
旧时婚姻由父母包办,遵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讲究“门当户对”,相信生辰八字。八字无冲无克,双方父母同意,便可订亲。订亲时男方备酒席,请亲族中有名望者陪媒。女方用红纸写好“庚书”(生辰八字),置于拜盒,由媒人交男方,称“发八字”。男方据女方提供的尺寸做好衣物等,由媒人送给妇方作信物。亦有“血盆定亲”、“指腹为婚”者。
关于宜昌民风民俗的作文

关于宜昌民风民俗的作文
**宜昌的民风民俗**
宜昌,这个美丽的城市,不仅有美丽的风景,还有丰富多彩的民风民俗。
我觉得宜昌的民俗真是巴适得很!
宜昌的过年习俗特别有意思。
一到腊月,家家户户都开始忙活了。
大人们忙着置办年货,买新衣服,准备过年吃的、喝的、用的。
小孩子们呢,更是高兴得不得了,成天都在外边疯玩,好像有用不完的劲儿。
等到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家家户户都要祭灶神。
我觉得这是个神秘又有趣的仪式。
大人们会在灶台上放些糖果、糕点,点上香烛,祈求来年五谷丰登,家人平安。
到了大年三十,那可真是热闹。
家家户户都要贴春联、贴窗花,还要放鞭炮。
我觉得贴春联这事儿特别有意思。
我和爷爷一起拿着春联,找准位置,爷爷贴,我指挥,一左一右,一高一低,贴得整整齐齐。
贴完春联,家里立刻就有了过年的氛围。
晚上,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吃年夜饭。
我觉得年夜饭真是太丰盛了,有鱼、有肉、有菜、有汤,每道菜都好吃得不得了。
吃完饭,大人们会给孩子发压岁钱,这是我最期待的时刻了。
拿到压岁钱,心里那个美啊,真是没法儿说!
除了过年,宜昌还有很多有趣的民俗活动。
比如端午节,家家户户都要吃粽子、赛龙舟。
我觉得赛龙舟特别刺激,船上的选手们奋力划船,岸边的人们加油助威,场面真是热闹得不得了。
宜昌的民风民俗真是丰富多彩,我觉得生活在这样的城市里真是幸福得很。
我喜欢宜昌,喜欢这个充满活力和文化气息的城市。
宜昌的风俗作文500字

宜昌的风俗作文500字
首先,宜昌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特色鲜明。
宜昌的美食以脍鲁为主,以渝菜、川菜、湖
北菜为辅。
这里有许多美食值得一试,比如宜昌米酒、焦圈、豆皮、四季豆腐皮、竹荪烧
鹌鹑、烂牛肉等等。
宜昌人民不仅讲究吃,而且注重吃的礼仪,尤其是在节日和重大场合,宴席上,主人席坐东,客人席坐西,宴席开始前,主人要向来宾敬酒、敬茶,并对来宾表
示热烈欢迎。
其次,宜昌的节日文化也是非常有特色的。
宜昌的传统节日有春节、端午节、中秋节、重
阳节等。
在春节期间,宜昌的乡村会举办大型的庙会,人们穿着节日盛装,游玩观赏传统
的文化表演,品尝各种地方特色美食。
而在端午节,人们会划龙舟、插艾叶、吃粽子,祈
福平安健康。
在中秋节,人们会赏月、吃月饼,与家人团聚、共享团圆之夜。
在重阳节,
人们会登高望远、观赏菊花、喝菊花酒,以示庆贺长寿。
宜昌的传统节日有着浓厚的民俗
风情,让人感受到了浓浓的故乡情怀。
另外,宜昌的婚丧嫁娶等风俗文化也有其独特的传统。
宜昌人喜欢结婚时选定良辰吉日,
举行隆重的婚礼。
在婚礼上,会穿着盛装,举行丰富多彩的仪式,包括迎亲、拜堂、举行
宴席等,以示喜庆。
至于丧葬习俗,宜昌人讲究尊重生命、尊重逝者,会举办隆重的丧葬
仪式,以示对逝者的怀念和悼念。
总的来说,宜昌的风俗文化是丰富多彩的,充满着浓厚的地方特色。
在这里,你可以感受
到古老的习俗和现代的生活方式相互融合的独特魅力。
希望各位有机会可以来宜昌亲身感
受一下这里的风俗文化,定会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家乡宜昌的风俗作文

家乡宜昌的风俗作文说起我的家乡宜昌,那可真是一个充满独特风俗和魅力的好地方。
在宜昌,过年是一年中最热闹、最让人期待的时刻。
一进入腊月,大街小巷就弥漫着浓浓的年味儿。
大人们开始忙碌起来,准备各种各样的年货。
记得小时候,我最喜欢跟着妈妈去逛集市,那场面真是人山人海,吆喝声、讨价还价声此起彼伏。
卖春联的摊位前总是挤满了人,红彤彤的春联挂满了架子,一片喜庆的景象。
妈妈会精心挑选几副寓意美好的春联,还会买上几个大大的福字。
除了春联,还有各种腊货也是过年必不可少的。
腊肉、腊肠挂满了店铺门口,那油亮亮的样子让人看了就忍不住流口水。
我家也不例外,每到过年,奶奶都会亲手腌制腊肉和腊肠。
她总是选用最好的猪肉,用盐、花椒等调料仔细地涂抹均匀,然后放进大缸里腌制几天。
等到拿出来晾晒的时候,那香味能飘满整个院子。
到了腊月二十三,俗称“小年”,这一天要送灶王爷上天。
奶奶会在灶台上摆上一些糖果和糕点,嘴里还念念有词,希望灶王爷能在天上多说些好话,保佑我们家来年平安顺遂。
我总是好奇地问奶奶,灶王爷真的能听到我们的话吗?奶奶笑着说:“心诚则灵,小孩子别多问。
”接下来的日子,家里更是忙得不可开交。
打扫卫生、蒸馒头、炸丸子……每一项工作都充满了浓浓的年味。
我最喜欢的就是跟着爸爸一起贴春联,我负责递胶水和春联,爸爸则站在梯子上小心翼翼地张贴。
贴完春联,看着焕然一新的家门,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
除夕夜,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团圆饭,这顿饭可是一年中最丰盛的。
桌上摆满了各种美味佳肴,有红烧鱼,寓意着年年有余;有粉蒸肉,那软糯的口感让人回味无穷;还有鸡汤,象征着清泰平安。
一家人边吃边聊,欢声笑语回荡在屋子里。
吃完年夜饭,长辈们会给我们发压岁钱,这可是我们小孩子最期待的时刻。
拿着压岁钱,心里盘算着要买什么好玩的东西。
大年初一,天还没亮,就被鞭炮声吵醒。
穿上新衣新鞋,跟着爸爸妈妈去拜年。
每到一家,都会收到满满的祝福和红包,口袋里装得鼓鼓的。
走在街头,到处都是穿着新衣的人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宜昌的独特风俗作文500字

宜昌的独特风俗作文500字
我的家乡在美丽的三峡之都——宜昌,是一个古老而又美丽的城市。
在宜昌,有一种独特的风俗,就是端午节赛龙舟。
每到端午节,人们就会赛龙舟。
看!
一条龙舟像离弦的箭一样在水面上飞驰。
比赛开始了,选手们都不甘示弱,拼命地划着桨,划得快的人就像离弦的箭一样冲在前头,把后面的人远远地抛在了后面。
其他队员也不甘示弱,你争我赶。
你看!有的队员还把船开到了水里去了呢!真是太精彩了!
宜昌不仅赛龙舟精彩,吃粽子也很有特色。
粽子是用糯米和粽叶包成的。
先把糯米淘好放进锅里煮熟,然后把粽叶折叠起来放在锅里煮上几分钟后捞起来切成小块就可以吃了。
粽子还有很多口味:红枣、豆沙、鲜肉、蛋黄……吃起来又软又糯,真让人回味无穷!
宜昌不仅有赛龙舟、吃粽子等许多独特风俗,还有许多好玩的地方:三峡大瀑布、大峡谷、清江画廊……
宜昌不仅有独特的风俗,还有许多有名的地方:伍家岗、三峡大坝……等许多好玩又有名的地方。
—— 1 —1 —。
宜昌的端午节传统民俗

宜昌的端午节传统民俗宜昌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拥有丰富的文化传统。
在宜昌的端午节期间,这里有着独特的传统民俗活动,让人们能够更好地感受到宜昌的文化底蕴。
起源传统上,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的死亡而设立的。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伟大爱国诗人,在他的时代,他曾经劝导吴王不要向外侵略,但是却被诽谤,被放逐。
后来他听到自己的家乡被侵略了,于是选择投江而死。
人们为了纪念他的牺牲,就把五月初五定为端午节。
龙舟赛在宜昌,端午节最受欢迎的活动莫过于龙舟赛了。
龙舟赛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传统节日,而宜昌的龙舟赛有着广泛的参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赛前,船队们会对龙舟进行一系列的训练和准备。
这些队伍通常有不同的颜色、造型和标志,代表着不同的社区或组织。
当比赛开始时,龙舟手们会全力以赴地划桨,争夺第一名。
包粽子在宜昌的端午节,包粽子同样是一项传统的民俗活动。
作为端午节期间不可或缺的美食,粽子在宜昌人的心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在包粽子的过程中,家家户户会准备不同的材料,包裹成各种风味的粽子,如咸肉粽、甜粽等等。
家人们在一起包粽子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加强情感交流,还可以传承民族文化。
舞狮子在宜昌的端午节期间,舞狮子也是一项重要的民俗活动。
这项活动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祭祀仪式,舞狮子的目的是为了祈求平安顺遂。
舞狮子的节奏宏亮,表演者们穿着五彩缤纷的狮子服装,在音乐的引导下,以生动的舞蹈表演和狮子活动形态,展示其灵动和飞扬的形象,让人们沉浸在狮子的欢乐氛围中。
结语总的来说,宜昌的端午节传统民俗是非常有特色和魅力的,许多活动都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关。
无论是龙舟比赛、包粽子还是舞狮子,这些传统民俗都体现了人们对于国家和祖先的敬仰以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通过这些传统民俗的传承和发展,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体验中国的传统文化,让这些美好的文化传统永远流传下去。
宜昌传统文化介绍的文章

宜昌传统文化介绍的文章宜昌位于中国湖北省中部,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城市。
它是汉水与长江的交汇处,地理位置优越,自古以来便是南北贸易的枢纽。
这里有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各种传统工艺、节日和习俗深深地影响了宜昌人民的生活。
首先,宜昌是中国佛教文化的重要节点之一、在宜昌市区的主要佛教寺庙中,最著名的是在明代建成的极乐寺,该寺建筑规模宏大,雄伟壮观。
寺内供奉着众多佛像,其中最为著名的是一尊16米高的千手观音菩萨雕像。
每年的农历正月初八,宜昌市民会聚集在这里举行盛大的法会,感恩祈福。
佛教寺庙和寺院跨越了兴斋、巴滩、三峡等地,形成了宜昌地区佛教文化的独特风格。
其次,宜昌还有丰富的汉文化遗产。
宜昌作为汉水流域的重要城市,承载了悠久的汉文明。
汉文化在宜昌的传承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富有特色的传统工艺品如宜昌剪纸、竹编、黄陂讲究、羽毛球制作等都是当地人民世代相传的技艺。
这些技艺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精湛的工艺技术而闻名。
同时,宜昌还保留了大量的历史建筑,如明代的玉泉书院、清代的神农庙等。
这些建筑以其古老的外观和独特的建筑风格吸引着来自国内外的游客。
此外,宜昌还拥有丰富多样的传统节日和习俗。
其中最重要的莫过于端午节和中秋节。
每年端午节,在宜昌市区举行盛大的龙舟比赛活动。
各个船队在比赛中争先恐后,给人们带来了无限的快乐和激情。
中秋节期间,宜昌人民会举行传统的月饼赏月活动。
在这个节日里,宜昌的夜景格外美丽,远处的江水上点亮了一片璀璨的灯光,与月亮相映成辉。
此外,宜昌还有独特的婚嫁习俗、丧葬习俗等。
这些传统节日和习俗传承了几千年的历史,凝聚着人们的情感和文化认同。
最后,宜昌还以其独特的自然景观而闻名于世。
宜昌的名胜古迹众多,其中最著名的是世界自然遗产三峡。
三峡是中国最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其壮丽的美景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观赏。
此外,宜昌还有众多的自然公园和山水胜地,如伍家岗国家森林公园、宜昌东山景区等等。
这些地方具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被誉为人间仙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宜昌风俗与文化
我们生长在这样一个动人的地方,这里气候温和;这里美丽如画;这里的小吃名不胜数,这里的人们热情好客;而更令我感到新奇.惊叹和自豪的,莫过于那些我这个本地人都不曾知晓的风俗。
现在,就让我们走近宜昌,领略宜昌奇特的当地风俗。
巴楚文化
巴楚文化,顾名思义,是巴和楚的文化,显然多元的。
巴楚文化是一种地域性的历史文化,它主要分布于川、陕、鄂、湘、黔五省交界区域,以长江三峡为其活动中心。
巴楚文化主要有以下特征:一是地域内的重合交叉,二是内核中的深层融合,三是民族间的联姻通婚,四是习俗上的涵化混同。
巴文化、楚文化彼此的内涵和外延都不相同,无疑是两种文化,而且,巴文化是蛮夷文化的一支,楚文化是华夏文化的一支,彼此属于不同的文化体系。
在考古学范畴内,对巴楚文化可以理解为在某个时空框架中既有巴文化、也有楚文化。
但巴民族与楚民族的交往,以及巴文化与楚文化的交流,历史悠久,影响深远。
无论民族和文化,都是楚中有巴而巴中有楚。
巴人以干栏为居室,今称“吊脚楼”。
芊姓楚人来自中原,起初与干栏无缘。
后来发展了“层台累榭”,想必是仿照干栏营造的,但有踵事增华之妙。
巴人的干栏大概是向越人学来的,但有出于蓝而青于蓝之妙。
巴人遗裔的“吊脚楼”,在鄂西南、湘西北、川东南、黔东北都有,而以鄂西南的最为出众,缘由应是其地离故楚郢都最近,或多或少都带有层台累榭的遗风。
建筑方面,巴与楚的影响是双向的。
宜昌风俗文化
土家族居住的地区,一般在山岗缠绕、物产丰饶的地带,有着雄奇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民族风情,常吸引着许多中外游人。
土家族自称“毕兹卡”,一般认为是“土生土长的人”之意。
2000 多年前,他们定居于今天的湘西、鄂西一带,称为“武陵蛮”或“五溪蛮”。
土家人有赛龙舟之习,据记载在西周时期就已出现。
春秋时期的古文物青铜上,就有古代越人京渡的图像,看来赛龙舟之习是在屈原时代之前就已有之。
到了战国时代,楚国大夫屈原投汨罗江而死,以后的赛龙舟活动成了纪念屈原的一种民俗活动。
尤其是唐代之后,朝廷下令纪念屈原,赛龙舟活动在民间更为普遍地发展起来,而且千年以来常盛不衷。
有夷陵故土之称的宜昌系川东鄂西货物集散之枢纽,为历代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之中心。
千百年来,到夷陵经商贸易、奠基创业的商贾大户,悠游四海的迁客骚人及达官显贵纷至踏来。
沧海桑田,风云变幻,大江淘尽多少风流。
长阳南曲
长阳南曲是深山中的藏宝,素被称为“长阳文化三件宝”(山歌、南曲、跳丧舞)之一。
长阳南曲以流丽婉转、抒情荡气和浓郁的民族民间特色及鲜明的地方风格,在我国的曲坛享有盛誉,被誉为“郁香的山花”。
“长阳南曲”是湖北省地方小曲中一个较为古老的曲种,原本叫“南曲”,主要流传于鄂西南山区的长阳、五峰两县境内,其间,宜昌、沙市也有个别人能够演唱个别曲目。
早在上一个世纪的1962年,经文化主管部门组织人员,深入山乡,走访艺人,率先对其进行了有系统的挖掘和整理,继而将其搬上舞台演出,并因此而定名为“长阳南曲”。
演出时演出效果之佳,以至曲惊四座,人们称其为鸡窝里飞出一只金凤凰。
“南曲”又俗叫“丝弦”,其源追述于元曲,特别是明清的俗曲。
早在元代,我国的戏曲即已得到蓬勃发展,戏曲的声腔更在丰富和创新中形成为四大派系,这就是海盐腔、余姚腔、弋阳腔和昆山腔。
在这四大腔系中,昆山腔尤其以圆润舒缓,婉转轻柔著称,据明人徐渭《南词叙录》记载:它的表演极讲求“字正腔圆”,由此听起来更显得“流丽悠远”,特具一种“荡人”的魅力。
同时,明清俗曲及其昆山腔中的众多曲牌如“寄生草”、“银纽(绞)丝”、“哭皇天”、“西江月”、“满江红”等等,也均为“长阳南曲”唱腔的曲目所在。
由这些特点看,长阳南曲与昆山腔的南词当有着某种渊源上的关系。
南曲传入长阳的时间,据田野采风,艺人口传,大约是在清代中叶的雍正、乾隆年间,距今约200余年的历史。
由于南曲长期扎根土家山寨,经过土家族艺人为主体长期演唱实践,已成为地地道道的“土化”艺术,充分反映了巴里郢腔的土家风情,深得长阳土家族人民的喜爱。
长阳巴山舞
长阳巴山舞是上个世纪80年代兴起的一种群众自娱性的集体舞蹈,它是由土家人喜闻乐见的民间古老的“跳丧”经长阳民间舞蹈工作者收集整理,改革创新而发展起来,一经问世便深受青睐。
老世人奉为瑰宝,青年人视为爱物。
它象一阵风从土家山寨吹进县城,甚至涉足到现代舞厅,大有与外来“迪斯科”“摇摆舞”
一争高下之势
从跳丧到长阳巴山舞,是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一次有益尝试。
巴山舞大胆地把跳丧从祭礼性舞蹈为群众自娱性舞蹈,赋予它新的生命。
在结构上,打破原始许多旧程式和流行区域的界限,吸取各地精华,通过提炼实行综合利用,重新结构而成,组合成“巴山摇”、“半边月”、“四合”、“风摆柳”、“双龙摆尾”、“喜鹊登枝”等六个种类。
其动作姿态各异,但都具有身体上下颤动和胯部左右摇摆的特色。
巴山舞的编创把握住群众自娱性舞蹈所具备的群众性、科学性、自娱性、随意性的基本特征,所以它来自民间,又回到民间,象早春的燕子飞旋在千家万户,巴山舞作为富于民族特色的集体娱乐舞蹈,而与世界优秀的民族娱乐舞蹈媲美。
土家饮食习俗
土家饮食习俗中土家人菜肴讲究酸、香、辣,俗话说:“三日不吃酸和辣,心里就像猫爪抓”,故土家人特别看中辣椒、胡椒、花椒、大蒜、胡葱、韭菜、香椿等辛辣香味特浓的佐料。
旧志记载说:因土人居住丛岩邃谷间,冰泉凛冽,岗瘴郁蒸,非辛味不足以温胃健脾。
”土家妇女多为酸香辣制作能手,诸如将四季鲜菜、野菜或五禽六畜之肉通过干制、腌制、烘炕等制成干菜系列,腊菜系列,辣菜系列,酸菜系列等,使土家人的饮食有滋有味。
土家著名的土菜有:石耳炖鸡鸭、泥鳅钻豆腐、苦瓜炖鲜鱼、嫩北瓜炖干牛肉等,还有一些是常人不敢配伍的佳肴,如血豆腐、荷渣、沅古坪腊肉、酢鱼酢肉、瓦缸菜、鱼儿辣子、火烧茄子、火烧辣椒(捣烂成泥)及野菜系列等等。
土家流传的“土王全席”,—席十八碗碟,共八道菜谱,二十四个系列,足可与中国几大名菜坐在—条板凳上谈经论道。
特别是土家“三下锅”,风味十分独特。
相传明代嘉靖年间,朝廷征调湘鄂西土司兵上前线抗倭,恰好赶上年关,为不误军机,土司王下令提前—天过年,于是腊肉、豆腐、萝卜一锅煮,叫吃“合菜”,以后演变成“三下锅”。
秭归峡江船工舞
湖北宜昌市秭归县的“峡江船工舞”,是根据著名秭归的“船工号子”改编而成的,是秭归传统民间文化,也是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
“峡江船工舞”由“扬帆启航”、“激流勇进”、“美在屈乡”三部分组成,用船工号子铿锵有力的弦律和优美动听的号子为音乐素材,以船工的劳作为基本舞蹈语汇,充分展示今日峡江人民改造自然,建设家乡,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同时又展示了高峡平湖的美景。
哭嫁歌
《哭嫁歌》是土家族的习俗民歌,姑娘在出嫁前一个月里,要唱《哭嫁歌》,用歌声来诉说土家族妇女在封建买办婚姻制度下的不幸命运和对自己亲人的眷恋不舍之情。
按照习俗,姑娘要哭唱七天到半月,最多的要哭唱一个月,哭得声音嘶哑仍不停哭。
《哭嫁歌》的哭唱形式程序则根据出嫁的进程来划分的,分为:“一人哭唱”和“两人哭唱” 和“哭团圆”
三种形式,“一人哭唱”即姑娘哭泣诉自己的命运、哭唱祖宗、父母的养育恩情、兄嫂姐妹的情谊。
“两人哭泣”称为“姊妹哭”,即是由出嫁姑娘先哭唱,陪哭人在一旁劝慰哭唱,从句尾插入,两人哭唱一起一落(也有二人对哭唱的)自然地形成摹仿式多声部音乐。
哭团圆是指寨里的亲友每晚都要来陪哭,非亲非友的少女们也互相邀约,成群结队来“打坡”(土家语,即参加学哭嫁),。
《哭嫁歌》的音乐结构属“联曲体”结构,是一个较长的乐段的多次反复,在反复哭泣唱的过程中,由于唱词变化,旋律也随之略有变化,但旋律的基音及终止音保持不变。
《哭嫁歌》的音乐形成固曲牌,哭唱词形成固定篇章,内容极为丰富,语言精炼质朴,一般五字句、七字句结构为多,押韵上口,通俗明快,易于传唱。
实际上,宜昌地区的风俗远远不止这些。
还有许多具有特色的风俗等待我们用心去发现,去解读。
既然我们生在宜昌,长在宜昌,就该为此感到骄傲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