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引导学生读懂鲁迅
指导学生阅读鲁迅小说案例

指导学生阅读鲁迅小说案例一、背景阅读是语文教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训练,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继续和补充。
课内学方法,课外求发展,课内是有限的,课外是无限的。
课外阅读既能巩固和扩大课堂教学成果,又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
因此,教师必须掌握良好的方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和启发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外阅读。
二、问题因为学生不了解鲁迅作品中的历史背景和时代氛围,他们的人生阅历、生活积累显得贫乏,对作品的思考还不是很深入,造成了理解上的困难。
他们感到无法清晰地说出鲁迅作品所要表达的全部内涵,不懂得为什么说《阿Q正传》反映的是中国的“国民性”,甚至不知道什么是“国民性”;他们不知道《孔乙己》批判了“科举制度”的弊害,甚至不知道什么是“科举制度”。
三、解决方法1、指导阅读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过程中我采用以下“三步骤”,这三个步骤是符合孩子的认知规律的,即由简到繁,从易至难,循序渐进。
我想持之以恒坚持这种读书方法,一定会受益很大。
泛读也就是初读,这是读书的第一步,目的是使学生做到整体感知。
首先将文章浏览一遍,使自己先有个大体了解。
这个整体认识决定了在部分理解过程中的思维方向,是阅读的起点,也是一种近乎直觉感知的体验。
具体包涵有阅读文章提示,查阅字典词典等工具书,在阅读的过程中标出重要词句等。
经过这一步骤,学生基本能熟悉了故事情节。
细读也就是精读,要求读者心无旁顾。
这是泛读基础上的提高,要求学生从头到尾的细读,对重点的、难理解的部分反复读,最好是边读边思考、圈重点、划杠杠。
对作品中人物、景物、情节、感情等有初步的认识。
比如,读《祥林嫂》时,学生认为祥林嫂很可怜;《药》中的华老栓很可悲等,这都是对作品的比较浅显的看法。
复读这是在细读基础上深化,是自觉理性的,是一种回顾反刍的思维方式。
这要求学生在查找资料,熟悉写作的历史背景,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和地位的基础上,对作品进行深挖掘,深化对作品的理解。
对小说的主题,典型人物,精彩的语言等有着较为深刻的见解。
如何读懂鲁迅

如何读懂鲁迅“世界上一切事物存在就是合理的,你没有任何理由忽视它,包括人。
当你目中无它时,它会在适当的时候适当的地点提醒你它的存在。
”(东方笑《不可忽略的人》)这个观点同样适用于鲁迅。
众所周知,鲁迅生前身后,对其攻讦、谩骂、侮辱、亵渎、曲解、批判的人从来就不绝于途;而尊崇、敬重、挚爱鲁迅,为之路见不平,执笔相护者也生生不息。
从某种意义来说,一部鲁迅研究史,就是一部污蔑、攻击与辩护、反击的交锋史。
正是这些“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的百家论谈,时刻提醒着我们“鲁迅是一个巨大的客观历史存在,也是一个说不尽的文化存在。
”关于鲁迅其文其人的当代价值,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鲁迅。
世界总是一样的,只是我们的心情和遭遇不一样而已;历史中的鲁迅也总是一样的,只是时代和各人的解读不同罢了。
何况,生命本身的意义不仅包括我们得到的所有的答案,而且还有包括我们提出的所有问题。
妙语连珠的钱钟书曾作了一个比喻,非常具有浓郁的现代阐释学意味和后现代色彩。
他笑言: “吃鸡蛋何必见母鸡呢?”然而,对于文学作品‘经典化’的过程而言,真正的经典之作往往不仅仅依仗文本本身,还依仗时代风云,也依仗作者的生命风度。
比如读鲁迅的作品,我们很难做“作者已死”的设想,虽然他确实已入土化尘。
因此,我个人认为“读懂鲁迅”不仅意味着读懂其文,更重要的是读懂其人。
只有结合作者的时代背景、生平阅历、学识修养、个人气质才能更好的理解作品。
毕竟每个人的解读方式与思考习惯总是特殊的。
那么,“如何读懂鲁迅呢?这是个关键的问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只有真正对“读懂鲁迅”这学习方向产生了兴趣,才会用心用精力去做。
所以,我想,首先应该“培养兴趣”。
如果喜欢鲁迅其人或文或两者都喜欢甚好。
只需增强兴趣就可;如果对鲁迅淡然漠视或敬而畏之以远,那就试着从点滴开始。
学习是一个长远的、细致的过程;读懂鲁迅却是一个可以从片面到全面逐步深入的过程。
以我这段时间以来对鲁迅的学习来看,年轻如我们,读懂鲁迅的困难主要有两方面:其一是鲁迅文本主题的深邃曲折, 语言的含蓄晦涩,是我们理解鲁迅的有形障碍(这一点学术界、教育界都有提过);其二是时间的阻隔,时过境迁,物换星移,人的思想也不例外。
浅谈初中鲁迅课文教学中把握主题思想的几条途径

浅谈初中鲁迅课文教学中把握主题思想的几条途径鲁迅,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文学巨匠,“中国文学的骄傲”(法捷耶夫语)。
他的作品在中学语文课本里数量之多分量之重,令每个语文老师不能也不可以回避。
但另一方面,鲁迅毕竟离我们特别是离初中生远了,他的作品所处的时代和所反映的内容也远了,对作品蕴藏的深刻主题思想的领会,也相对变得更困难了。
中学语文老师面临着挑战:如何教好鲁迅课文,让学生真正领会作品的思想内涵?本人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摸索了如下几条途径:一、了解写作背景。
从写作动机上解读主题思想鲁迅先生的文章大多写实。
他要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并对现实作严肃深沉的思考。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孟子语),先生的文章也是“诗言志”的,因社会生活所迫,不得不表现自己的思想感情的。
先生是性情中人,往往从人的内心深处剖析事情发生的内在原因。
我们可以通过分析他写作的背景,将学生导入当时当地的情境中,触摸主人公或作者的心理气息;了解他写作的动机,从而解读文章的中心思想。
让我们来看看《中国人失去自信力了吗?》一文。
文章写于l934年,是抗日战争最为艰苦的时期,某些所谓的“社会名流”们叫嚣亡国论,大肆渲染抗日前途悲观论,给人们思想上带来了极大的消极影响。
鲁迅对这种叫嚣极为不满,他深知还有很多很多的劳苦大众和有识之士正在与日寇浴血奋战,英雄血流成河,而这些躲在后面的没有民族气节的人却以偏概全,说“中国人失去了自信力”,先生极为愤慨,说这种论调简直就是污蔑!于是挥笔,要有力地批驳这种论调,以鼓舞民族自信心,给大家带来前进的信心和力量。
明白了这个背景后,学生也就能明白文章的敌对方是谁,需要鼓动的人是谁,值得赞美的人是谁。
同时也明白了作者的立场观点,明确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这样,文章的主题思想就好理解了。
二、摒弃政治论,从人文性角度感悟主题思想大家之所以认为鲁迅作品难懂,最重要的原因是把鲁迅作品当作某种观念的:[具,将学生接受鲁迅等同于接受某种附加于其上的观念。
现代文阅读教案鲁迅作品选读

现代文阅读教案鲁迅作品选读鲁迅,原名周树人,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之一。
他的作品以批判社会现象、揭露社会黑暗、呼唤人性光明为主题,对当时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教案选取了鲁迅的几篇代表作品,旨在通过阅读和学习鲁迅的作品,帮助学生了解鲁迅的思想观点,提升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
一、教学目标1.了解鲁迅的生平及其作品的背景和意义;2.分析鲁迅作品中的主旨和核心观点;3.理解并鉴赏鲁迅作品中的形象描写和语言表达;4.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1.《狂人日记》:通过分析这篇小说,了解鲁迅对封建社会的痛恨和现代知识分子的困惑;2.《阿Q正传》:通过阅读《阿Q正传》,理解鲁迅对民族精神的探索和对中国社会现状的批判;3.《药》:通过解读《药》,分析鲁迅对医疗体制和社会伦理的深刻反思;4.《中国小说史略》:通过阅读《中国小说史略》,了解鲁迅对中国小说的评价和对新文学的追求。
三、教学过程1.引入(5分钟)介绍鲁迅的生平和作品创作背景,引起学生对鲁迅及其作品的兴趣。
2.阅读与分析(30分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阅读《狂人日记》、《阿Q正传》、《药》和《中国小说史略》等作品的片段或相关章节,并分析作品中的主旨、核心观点、形象描写和语言表达。
3.讨论与思考(20分钟)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和分析,展开讨论,分享对鲁迅作品的理解和感悟,并思考鲁迅作品对当代社会和个人的启示。
4.写作训练(20分钟)学生根据鲁迅的思想观点,选择一个作品进行写作训练。
可以是写一篇读后感、写一篇书评,或是以鲁迅的视角写一篇短篇寓言故事。
5.总结与展示(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并选取部分学生的写作进行展示和点评。
四、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讨论和写作成果,进行整体评价。
主要评价学生对鲁迅作品的理解程度、思辨能力和文学鉴赏水平。
五、教学拓展鼓励学生进一步阅读鲁迅的其他作品,拓展对鲁迅思想的了解。
同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鲁迅作品对当代社会的启示和现实意义。
初中语文中鲁迅小说的教学法研究

初中语文中鲁迅小说的教学法研究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人们越来越重视中小学教育的质量。
语文课作为最基础的文化课程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而鲁迅的小说作为中国近现代文学的代表,也是初中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文将探讨初中语文中鲁迅小说的教学法,从而提高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一、鲁迅小说的价值在教学中的体现鲁迅小说不仅是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同时也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鲁迅小说中所蕴含的思想、文化、人文精神等方面的价值,都可以在初中语文的教学中得以体现。
鲁迅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真实、鲜活、接近生活,能够通过小说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描绘,深刻地展现出人类的各种情感和价值观,带给人们与日常生活相关、深层次的启示。
这些启示,能够用于开展初中语文中的思想品德教育,以及语文能力训练。
二、教学中鲁迅小说的运用与方法1.引导学生阅读鲁迅小说教师应该指导学生阅读鲁迅小说,并引导学生从中获取有益的信息。
此时,教师需要通过课堂讨论、问答和阅读练习等方式,引导学生捕捉小说中的关键信息,并从中理解故事的内容和意义。
2.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学生在介绍鲁迅生平和作品特点的基础上,应重点说明作品的地位和意义,引导学生理解鲁迅的思想和文化内涵,并通过作品内容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3.启发学生文化理解和表达能力在进行中外文化比较和阅读时,需要加强对不同文化的认识与比较,以便学生掌握文字中蕴含的文化知识,提高学生的文化理解和文化表达能力。
4.促进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与理解学生在读鲁迅小说时,应重视作品对学生思想、心灵和人生的影响,在读后的讨论中,着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人生哲学,引导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三、实施鲁迅小说教学的困难鲁迅小说教学在课程实施中也会遇到一些困难。
首先,鲁迅小说语言难度较高,需要学生有一定的中文语言水平和文化素质;其次,鲁迅小说大多揭示社会丑恶,有些内容不太适合初中学生,因此在选择教学材料时,教师应该根据学生能力和心理发展特点进行合理选择。
鲁迅主题阅读教学设计六年级

鲁迅主题阅读教学设计六年级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巨匠,他的作品对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为了帮助六年级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鲁迅的作品,设计一套主题阅读教学方案,旨在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社会和人性等话题,并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批判思维和创造力。
一、教学目标1. 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和代表作品。
2. 掌握鲁迅语言的基本特点和风格特色。
3. 能够理解鲁迅作品所反映的社会问题和人性困境。
4.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生平介绍:通过PPT展示鲁迅先生的生平和重要事件,帮助学生了解他的成长背景和创作环境。
2. 作品选读:选取鲁迅的代表作品,如《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进行分析阅读。
学生可以提前阅读作品,教师在课堂上进行解读和引导讨论,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作品中的主题和含义。
3. 鲁迅语言特点:通过分析鲁迅作品中的语言运用,指导学生发现和理解鲁迅独特的表达方式和叙事技巧。
4. 主题讨论:引导学生思考作品中所涉及的社会问题和人性困境,并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交流观点和互相启发。
5. 创作实践:要求学生以鲁迅的作品为启发,展开创作实践,可以是写作、绘画、舞蹈等形式,让学生通过创造性的方式表达自己对鲁迅作品的理解和思考。
三、教学过程1. 生平介绍1.1 利用多媒体工具展示鲁迅先生的生平和重要事件。
1.2 引导学生观看,提醒学生关注关键信息。
1.3 学生在观看后进行口头总结,教师指导学生提炼重点。
2. 作品选读2.1 教师布置作品阅读任务,学生提前阅读鲁迅代表作品。
2.2 课堂上,教师进行作品解读,重点讲解作品的主题和情节,引导学生思考。
2.3 学生小组合作,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进行讨论。
3. 鲁迅语言特点3.1 教师选择鲁迅作品中的典型语言片段进行分析和解读。
3.2 指导学生发现其中独特的表达方式和叙事技巧。
3.3 学生进行模仿创作,尝试运用鲁迅的语言特点,写出一段简短的文本。
如何使孩子读懂鲁迅作品

如何使孩子读懂鲁迅作品作者:邓琪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2016年第37期摘要:中学语文教学中,鲁迅作品难教难学,如果能在时代背景下把握作品内容,在时代特色下把握作品风格,在时代局限下体味作品语言,就可以开启鲁迅作品的大门。
关键词:鲁迅作品作品内容作品风格作品语言艺术欣赏在中学语文课本中,鲁迅先生的作品共24篇,另外还有几篇论述、回忆鲁迅先生的文章。
这个数目几乎占全部课文的十二分之一。
一个中学生在六年的语文学习中,接触到的知名作家将近二百人,而鲁迅一人的文章竟占了十二分之一,可见鲁迅作品的重要地位,因此鲁迅作品的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也一直是个“重头戏”。
从初中第一册开始选起,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故乡》、《纪念刘和珍君》、《藤野先生》、《孔乙己》等等,都是堪称经典的优秀作品。
在教学中,很多中学语文教师感到鲁迅作品很难教甚至无法教,很多中学生仍如我当初的感觉,觉得鲁迅作品很难懂甚至无法理解,教师教得吃力,学生学得费劲。
以下是我自己在教授鲁迅作品时的一些感受和想法,与大家一起探讨。
一、在时代背景下把握作品内容鲁迅,本身就是一个特定的时代造就出的特定作家,要读懂他的作品,首先要从了解他生活的时代。
鲁迅创作的高产时代,是我国近代史上较为混乱,也是思想较为自由的一个时代。
在20世纪初始至二三十年代的中国,国内知识分子本身对于自身出路的思索及国外新思潮的涌入,引发了著名的新文化运动,各种思潮冲击着中国知识分子的脑海,许多人因此而迷惑,太多的选择使他们不知所措,有一些人甚至无所适从到了走向极端的地步。
鲁迅先生身处这样的时代,并没有随着大潮盲目狂热,他给了这个火热的时代最需要的一剂药:冷静!《故乡》中的萧条衰败怎样来,何处去?而今再读这一类的文章,仍能感受到他冷静、理智的思索。
此文不仅适宜于当时的读者,且适宜于现在的人阅读和接受,同时也适宜于未来人的阅读和接受,他们是已经进人一个民族的语言作品库的作品,不但这个时期的人要读,未来多少代的人都要读,其语言也是一个民族的语言的基本构成因素。
如何教学生读鲁迅_以_社戏_为例_张慧敏

如何教学生读鲁迅)))以5社戏6为例
张慧敏¹(景德镇高专中文系,江西景德镇333000)
摘 要:本文以5社戏6在中学课本的编排和教授为例,来讨论老师们如何深入鲁迅的博大精深,而又能深入浅出与学生,同时找到鲁迅作品与孩子们的契合点。中学老师们最困惑的是如何完成课程单元要求的艺术熏陶之责,而在鲁迅的5社戏6中又缺乏对京剧艺术的正面倡导性文字,甚至有人会认为鲁迅在讽刺中国传统艺术。真是如此吗?深入鲁迅复杂的思想内涵,并且要清楚中国现代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和语言环境,是老师备课之必需。只有在清楚了鲁迅大/我0的精神批判之后,才能/大悟0鲁迅在颂扬小/我0听戏经历的美好之本。以对大/我0小/我0,/看0与/听0的二重叙事手法的把握,来引导学生掌握鲁迅的为文技巧,贴近鲁迅的思想,走进中国现代思想、民族精神的追求中,是为本文之旨。关键词:I210.9期待;梦;渔火;思想;民族精神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8458(2010)01-0043-02
中学课本有不少鲁迅的作品,不只是学生,就是老师们也有不少疑惑,甚至我认为,编教材者也不甚明晰。以初中一年级下册收的5社戏6为例,编者纳入第四单元,并阐明编辑目的:/这个单元选的是文化艺术方面的文章0。于是教师和学生都一定有期待,要在鲁迅的5社戏6篇里来获得艺术熏陶。那么文章写的是什么呢?是/社戏0)))京剧。可是,鲁迅通篇都没有好好做到推广京剧艺术的职责,于是,老师学生常问的是:中国现代文学首屈一指的大文豪鲁迅是不是文章跑题了?或者只是哄骗哄骗孩子?编者们也疑惑,于是茫茫然在课文后设置一个是是非非的讨论题,说/有人认为本文直接写社戏的内容太少,而写社戏以外的内容太多,因此建议把标题改为-平桥村一夜.之类的题目。你同意这一看法吗?为什么?如果大家对此有兴趣,不妨开一次小组会讨论一下这个问题。0真是让人啼笑皆非,老师学生们没能得到渠道通入鲁迅文本,却要来讨论帮助鲁迅改题,而且这游记似的-平桥村一夜.题目,既非鲁迅的思想,也不是这课本单元的意旨,我禁不住要问,若学生们都好游记,赞成改题,那编辑们还能把5社戏6纳入这第四单元吗?推广京剧艺术,是编辑在没有真正进入鲁迅思想之外强加给鲁迅的职责,一篇推广京剧的教学文章,或者一篇某村某夜的游记,又何须去动劳鲁迅?之所以要在中学传授鲁迅,是要引领学生从此开始去亲近鲁迅的思想。没有人可以否认,鲁迅的思想是中国现代思想的精华所在。当然,鲁迅的思想、鲁迅的文都有相当的难度,这是为什么曾有一度风潮,要中学废除鲁迅作品。但我认为从中学教授鲁迅是应该而且必须的,要以知识传授的方式让渐渐成型的学生在熏陶中成长思想,鲁迅的作品首当其冲。关键是老师们如何深入鲁迅的博大精深,而又能深入浅出与学生,同时找到鲁迅作品与孩子们的契合点。说鲁迅作品难,到底难在何处呢?鲁迅自己说过,他所说的常与所想的不同,为自己与为别人设想的也不同,有些文是写给自己的,而有些才是/为他人0所作。这里包含三重意思,一,关于真实。鲁迅认为完全坦白真实,在现实中困难重重,他临死前写过5我要骗人6,说当一个小姑娘站在街头为水灾募捐,你能告诉她真实说你募捐一天的辛苦钱,还不够水利局老爷一天的烟卷钱吗?尽管鲁迅心里明镜一般,却还是会把整钱换成零钱,捐给小姑娘。就好比要欺骗80岁的老母,说天国是真实的一样。二,更加地严于自己,把黑暗留给自己,特别是对青年,要肩住黑暗的闸门,放孩子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三,5野草6是鲁迅/脱去人造的面具和衣裳0,袒露灵魂之作,所以鲁迅申明过,不希望青年人读他的5野草6,可见这是他为自己写的。而5呐喊6与5彷徨6可以先引介给学生,待学生渐渐走近鲁迅,也心智更加成熟时,再读5野草6会更好。也就是说老师们首先要清楚鲁迅之所以难,而且能在难中找到鲁迅作品易于中学生接受的途径,这样才能引导学生走近鲁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正确引导学生读懂鲁迅
作者:刘兰芳
来源:《江西教育B》2019年第09期
导; 读:
如果把学习语文比作登山,那么读懂鲁迅就是一条必经之路。
然而孩子们对鲁迅、鲁迅作品究竟了解多少呢?有调查显示:80%的初中生读不懂鲁迅,60%的初中生对鲁迅作品不喜欢或者没感觉。
可以说,读不懂鲁迅、不知如何读懂鲁迅是当代中学生普遍面临的难题。
通过“找准文章切入点,无形之中亲鲁迅;把握关键虚词,透过文字品鲁迅;师生共读,读写结合学鲁迅”,学生可以真正走近鲁迅,进而读懂鲁迅。
一、找准文章切入点,无形之中亲鲁迅
兴趣是学习最大的动力。
要让学生有足够的动力去品味鲁迅作品的深度与内涵,就一定要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在学生的认知水平与作品之间找到一个切入点,以此为支点,缩短作品与学生生活的距离,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无形之中喜欢鲁迅,乐于亲近鲁迅作品。
在教学《社戏》时,因孩子们很少有看戏的经历,课前笔者这样导入:“得得,锵锵!悔不该,酒醉错斩了郑贤弟,悔不该,呀呀呀……得得,锵锵,得,锵令锵!我手执钢鞭将你打……”这是阿Q在准备“投降革命党”时演唱《龙虎斗》中的一段唱词,我让学生试着用京剧唱出来。
虽然孩子们很少有会唱京剧的,但是课前的“得得,锵锵!”“得得,锵锵,得,锵令锵!”却激起了他们强烈的学习欲望,这堂课就在“得得,锵锵”的热闹气氛中展开了。
在课文的朗读分析过程中,笔者又让学生找到文中对笛声、戏台的几处描写,让他们体会鲁迅先生对声音体察之入微、描写之精彩。
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喜欢上《社戏》,喜欢上音乐,喜欢上富有地方特色的民族戏剧,也喜欢上了鲁迅。
在教学《故乡》时,笔者先由风靡网络的一首《闰猹抄》引入课题,这首根据《锦鲤抄》改编的关于闰土与猹之间的爱情歌曲,更是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眼球:“项圈陪伴着闰土刺猹,月光照着猹默默啃着西瓜。
被清辉笼罩的那些瓜,承载猹的泪花,啮齿轻啃着西瓜的秧……”学生因对这首歌的喜爱而喜欢上闰土,因为爱上了闰土,而爱上了《故乡》。
学生对活泼健谈的闰土变成中年时麻木迟钝的闰土产生深深的同情,也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有了深刻的认识,对鲁迅、对《故乡》都有了全新的认识。
钱理群教授在《钱理群中学讲鲁迅》提到,他在讲解鲁迅时,没有以权威的身份去讲鲁迅有多么伟大,他只是一个导游,在这次旅程中,他的任务就是带领学生去认识一个叫“鲁迅”的人,无形之中拉近了学生与鲁迅的关系,在学生面前还原了一个真实的鲁迅,自然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作为语文教师,唯有在尊重学生认知水平的基础上,找准切入点,消除作品的年代感、距离感,才能减少学生对鲁迅作品的陌生感,从而亲近鲁迅,读懂他的心声。
二、把握关键虚词,透过文字品鲁迅
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李海林教授说:“越是重要的价值,越是基本的价值,越隐藏在语文教材的深处,越难发现,越难掌握。
”仔细研究不难发现,作为遣词造句的大师,鲁迅的作品中巧妙而娴熟地使用了大量虚词,例如“虽”“犹”“还”“大约”“大概”“的确”“无非”“而已”“竟然”等等,如果我们能引导学生关注这些看似抽象无意义的虚词,用心体味、咀嚼品味虚词背后的深意,就能较容易地理解他的感情与处境,体会鲁迅作品的内涵。
例如在教学《藤野先生》时,笔者先播放了视频资料《先生鲁迅:歧路彷徨》,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鲁迅在日本期间倍感耻辱的两件事,即匿名信事件和看電影事件。
在对这两个片段进行重点品读时,笔者重点抓住三个句子的三个关键副词进行引导。
“也无怪他们疑惑”“呜呼,无法可想!”“东京也无非是这样”。
通过“无怪”一词的品读,学生读出了作为一个弱国国民,在日本受到的“特殊”待遇时的愤懑,也读出鲁迅对这种悲凉处境的强烈不满。
通过“无法”一词的品读,学生感受到鲁迅对于国人的奴性、麻木不仁的那份耻辱感,更读懂了深藏于文字背后那份伟大的爱国心,也明白了鲁迅弃医从文抉择之坚定。
在充满悲愤感与耻辱感的朗读体验中,学生也自然读懂了开头第一段面对烂漫樱花时,“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中鲁迅的反感与厌恶心态。
通过三个否定副词“无怪”“无法”“无非”的品读,结合文章内容,学生也很容易就能透过文字,读懂了在这种境遇之下,一个没有民族歧视、没有狭隘民族观念的藤野先生对鲁迅的影响之大,也读懂鲁迅的爱国情怀。
在教学《孔乙己》时,肖培东老师就是通过对“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中的两个“又”字的品读,读出酒店伙计对孔乙己的幸灾乐祸、冷嘲热讽,读出冷眼旁观、恶语相向社会的冷漠,更读出了孔乙己对自身悲哀命运的不争与无奈。
而李镇西老师在讲解《孔乙己》这节公开课时,用“孔乙己究竟死没死”这个问题引出课文最后一句话“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然后抓住“大约”“的确”这两个副词大做文章,展开热烈讨论,通过“大约”“的确”的探讨,全文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人物命运及性格特征、造成孔乙己悲剧的社会根源等都被顺势牵了出来。
可见,在阅读过程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抓住关键词,尤其是关键副词,透过文字来理解鲁迅的处境与心境,深刻体会鲁迅作品的思想与情感,从而达到“借一斑略知全豹,以一目尽传精神”的效果。
三、师生共读,读写结合学鲁迅
年少读不懂鲁迅,读懂已是不惑年。
笔者年少时,读《藤野先生》中的一句:“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
北京的白菜运往浙江,便用红头绳系住菜根,倒挂在水果店头,尊为‘胶菜’;福建
野生着的芦荟,一到北京就请进温室,且美其名曰‘龙舌兰’。
我到仙台也颇受了这样的优待,不但学校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
”当时笔者对此“优待”很是不解,直到多年以后,才渐渐明白了这种所谓“优待”的痛楚与无奈。
许多人年少读不懂鲁迅,作为语文老师,又有多少人能够读懂鲁迅?
作为语文教师,实在应该好好读一读鲁迅,读一读他在铁屋中那振聋发聩的《呐喊》,感受一下他来自灵魂深处对国人命运的《彷徨》,体悟他在《野草》中明与暗、生与死、过去与未来、爱与不爱之间力量的抗争,窥探一下那把可以打开鲁迅心灵秘藏总钥匙的《两地书》……通过阅读,我们可以与学生聊一聊那个喜欢音乐与书法、曾梦想成为一名医生的鲁迅,聊一聊他因家道中落而感受到的人情世态,聊一聊他与原配妻子之间无奈的婚姻,聊一聊他与同时代的文人胡适、老舍之间的故事……这才是将鲁迅还原为一个真实的平凡人的过程,这也是我们学习鲁迅、了解鲁迅的最佳途径,这样的师生共读境界才是美好的境界。
当然,我们也可以读思结合、读写结合,让孩子们写写《我眼中的鲁迅》《闰土,我想对你说》《杨二嫂,我想对你说》等,也可以将自己的读书感悟、写作中的精彩片段与同学分享。
记得在教学《雪》这篇文章时,在赏析了鲁迅笔下江南雪、朔方雪的特点之后,笔者与孩子分享了我眼中北方的雪:“在鲁迅眼中,雪是孤独的,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在我眼中,雪无论何时都是相约着出现,那六角的结晶体那样小心地一寸一寸地接近,张罗成了那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的美丽壮观。
她们从不单独出现,一片雪花只能在手心里流下一颗伤感的泪,而千万朵雪花如降落伞似的接连降落,却能雪扬成雾,百里茫茫。
她们不是江南水乡的柔弱女子,她们是朔方孔武有力的水手,却凝结在一起,落下了最柔情的眸,将一份份诗意、一颗颗冰心拥围……”当笔者将鲁迅眼中江南的雪、朔方的雪、我眼中北方的雪和孩子们眼中家乡的雪结合起来形成文字,再打印出来张贴在教室的墙壁上,孩子们争相品读着,欣赏着,也许他们仍然无法深刻理解朔方雪所代表的豪迈战争精神,但是这份共读、共写、共品雪景的经历却引起了他们心灵的激荡,激发了他们尝试了解鲁迅、阅读鲁迅其他作品的强烈愿望,我想这已经足够了。
王晓明教授曾在《百家讲坛》中说:“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们的精神生活越来越粗鄙了。
除了金钱和时尚,别的都没有兴趣,不读诗歌,不习惯沉思,不读那些深奥的东西。
稍微抽象一点的东西,就看不明白,甚至迎面遇上了美妙的事物,他都毫无感觉,这样的精神和生活状态,在今天的社会中非常普遍。
”而袁明教授则认为:“我们现在面临着一个提高民族精神高度的问题,其中对鲁迅作品的理解,也是提高我们鉴赏能力的重要途径。
”如何提高对鲁迅作品的鉴赏能力,如何提高中华民族的精神文明高度,这就需要我们每个人,尤其是语文老师从现在做起,潜心读书,重读鲁迅,感悟鲁迅精神。
正如鲁迅先生所言:“无数个远方,无数的人们,都跟我们每个人有关。
”我们教师就是引领学生、影响学生读懂那颗伟大“民族魂”的引路人。
(作者单位:山东省荣成市蜊江中学)
责任编辑胡波波
E-mail:1340863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