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捐钱给耶鲁大学

合集下载

读我为什么捐款给耶鲁后有感

读我为什么捐款给耶鲁后有感

读“我为什么捐款给耶鲁”——后有感看到这个报道,我的感受是,好大的一笔钱。

这笔钱对于国外的那些百万富翁来说,也绝对不是小数。

再结合张磊的毕业时间和他的年龄,一个参加工作仅仅七年左右的一个中国男孩,有能力拿出这么一笔巨款来,而且不但捐出来了,还不影响今后事业的发展。

说明这个男孩不仅是一个成功人士,而且不管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都是很罕见的成功人士,这是一个民族的骄傲。

在这个席卷全球的经济时代,他必然具有非凡的聪明才智。

我还可以预估,他的未来不可限量,就是将来替代比尔.盖茨成为新一代商界巨头,也不是什么天方夜谭。

我揣测张磊所以将巨款捐给耶鲁大学而非中国高校,或许是因其认为捐款给耶鲁大学所能发挥的效用更大。

耶鲁大学作为世界顶级大学,不但研究能力与教育水平高居世界高校首位,而且更有一套符合教育事业特点、有利于促进教育事业发展的良好机制。

对其进行捐款,显然能够保证获得更大的教育成果产出,于教育事业的发展能够起到更大的促进作用。

中国的教育不是不需要这笔钱,而是张磊觉得,自己曾经的教育和耶鲁大学的教育相比,人家更有资格得到这笔钱。

请不要责怪张磊,他说出了自己捐款的真实动机:“耶鲁改变了我的一生”。

从新闻报道来看,他事业成功确实主要与耶鲁的教益有关,他的捐款是一种感恩的行为。

而且,张磊并没有忘掉自己的祖国:他的捐款除了用于耶鲁管理学院新校区的建设外,另外一部分将作为奖学金,提供给“杰克逊全球事务学院”国际关系计划项目,以及资助耶鲁各种和中国有关的活动。

我们应该唯有这样一个广阔胸襟的人物而感到自豪。

在更深层次上,新闻后的一个跟帖可能更能说明一些问题,这位同学说:我也正在美国读书。

我完全理解为什么他(张磊)把钱捐给美国大学。

如果我有钱,我也会捐给我现在就读的大学。

在这儿,你能得到真正的尊重、关心,真正的最新的知识和许多真正的技术,这些都是你能用到你的事业和生活中的。

反观我们,大学校园里有的是新大楼密布和收费高,青年人应该得到的尊重、关心、知识、技术,却完全被几年后那张轻薄而代价昂贵的纸抹掉,如果换成事业有成的你,你的感恩对象会是谁?再者说,习惯于被捐款的我们,连起码的接受感恩的机会都往往被剥夺,亦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是没学会捐款的人,那么,还是先羡慕一下没有被捐款的张磊吧。

校友情结_美国高校捐赠的主要动因

校友情结_美国高校捐赠的主要动因

一、校友捐赠:美国高校捐赠不可忽视的力量美国高等教育机构有一个共同的发展趋势,即捐赠收入在资金来源中的地位急剧提升。

2006~ 2007年度,美国各大学捐赠的基金增加了6.3%,达298亿美元,这一数量再次打破历史纪录。

2007~ 2008年度美国高校捐赠突破300亿美元大关,达316亿美元。

校友捐赠是美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不容忽视的一股捐赠力量,校友捐赠已逐步成为美国著名大学发展的重要资金来源和缓解教育经费紧张的重要策略之一。

美国高校校友工作者格林达·麦尔奇奥(Gerlinda M elchiorie)在1988年曾说:“对高等教育的慈善支持在1987年达到85亿美元,其中的一大部分都来自校友的捐赠,很多学校还希望保持这个数目并有所增长。

”[1]近年来,美国大学校友的捐赠数额庞大,并且呈现不断攀升的趋势,在大学经费来源构成中不仅占有一定比例,而且涨幅较快,比例甚至达到高等教育捐赠年度总额的30%左右。

以麻省理工学院为例,1949~1950年度,校友捐赠只占学校年度总开支的21%,到1999~ 2000年度,就达到42%,校友捐赠已经成为学校收入最重要的支柱;属于美国大学协会(Associa-tion of American Universities)之一的佛罗里达大学,是佛罗里达州内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公立大学,1975~1976年度获得7,259人捐赠,捐赠数额达到237.4万美元,其捐赠总额中来源于校友的占到39.6%。

据美国联邦教育部教育统计中心资料显示,1995~1996年度,获得校友捐赠前3位的高校为:哈佛大学2.2亿美元、斯坦福大学1.4亿美元、康奈尔大学1.1亿美元。

人均校友捐赠额前3位的高校为:加州理工学院2万美元、阿姆荷斯特学院1.4万美元、斯维特布里亚学院1.3万美元。

普林斯顿大学建校60年来,年度捐款总额高达4.5亿美元,仅1998~1999学年就有3,270万美元之多,相当于整个学校教学与日常开支预算的10%。

“大学捐赠”

“大学捐赠”

“大学捐赠”
作者:
来源:《教师·下》2014年第11期
摘要:SOHO中国基金会宣布捐赠1000万美元给耶鲁大学,消息一经发布,在网上引起广泛争议。

1、质疑其实是不存在的
SOHO中国基金会不管是捐赠哈佛还是耶鲁,其基金的受益人都是中国留学生,用SOHO 中国董事长潘石屹自己的话说,他的目的是致力于“给中国最优秀的学生提供最好的教育机会,让他们的个人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更好地为社会进步与发展做出贡献”。

2、国内大学捐赠制度所缺太多
我国高校大多是公立学校,重国家经费不重社会捐赠。

对照国外的捐赠制度,国内大学所缺太多,我们要走的路还很长。

3、缺少一种尊重社会捐赠的态度
不给国内大学捐款,除了捐款使用不透明,没有完善的运营模式,更在于我们缺少一种尊重社会捐赠的态度。

说到底,社会捐赠需要一套完整的操作制度,要对捐赠者负责。

高中材料作文800字

高中材料作文800字

高中材料作文800字——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高中材料作文1今年1月,毕业于耶鲁大学的中国河南籍留学生向母校捐贈了一大笔钱。

这件事在国內引起了激烈的讨论。

有人认为张磊的行为是忘本,是不爱国的表现。

我认为张磊的行为没有错,因为感恩不分国界,这是一种全人类都必须拥有的美德,大爱无疆。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古国,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倡导感恩文化。

结草衔环、乌鸦反哺的故事家喻户晓,“受人点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道理更是深入中国人的灵魂。

张磊为什么会捐款给耶鲁大学?张磊在解释向耶魯捐款的行为时說,因为耶魯改变了他的一生。

这足以说明张磊捐款的本意在于感恩。

比起对人发展的意义,教育更大的意义在于对人格的塑造。

或许可称之为美德教育,這比能获得多少成功有更大的意义。

教育教会一个人如何去面对瞬息万变的人生,教人如何保持自己的赤子之心。

孔子的弟子们虽大多生活困頓,但始終能夠坚持一颗赤子之心,跟随老师孔子,用“仁义礼智信”感化世人。

张磊的行为也是感恩的行为,是“飲水不忘掘井人”的赤子之心。

美德教育的意义也正在于此。

既然如此,为什么张磊的行为遭到了许多人的非议?在他们的潜意识里,张磊是中国人感恩的当然应该是中国人,否则就有不爱国之嫌。

其实这是狭隘的爱国主义。

鲁迅是中国人,藤野先生是日本人,藤野先生却成了鲁迅先生一辈子都无法忘怀的恩师。

难道能说鲁迅先生不爱国吗?反而言之,藤野先生那么无私的帮助一个弱国的国民,也因为他不热爱自己的祖国吗?不,用鲁迅先生的话来说,他这样做,小而言之,是为了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了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

这就是大爱。

难道说一个人的出身地就决定了一切?就决定了这个人一辈子只能在这点地方上求生?找这个思路,一个人的成败在起跑线上就已经决定好了,所以他就得跑最后,不允许他超过别人?这不是在扇我们的总设计师,领导中国从落后国家一举进入发展中国家,成为世界强国的邓小平同志的耳光吗?不是在指责我们国家的神州计划是“不爱国”吗?因为我们是中国人,所以我们就不应该离开中国,更别提冲出地球了?在信息化的当今社会,倡导全球一体化,地球是一家。

捐款耶鲁话题适用

捐款耶鲁话题适用

【话题适用】话题一:善举张磊将巨款捐赠耶鲁大学我们应当理性看待,首先,捐款给谁是个人行为,我们没必要说三道四。

其次,我们应当淡掉愤怒,看到问题的本质。

,据其自己表述是因为“耶鲁改变其一生”,所以其捐赠行为含有“报恩”的意味。

尽管张磊自己没有明确表达,但笔者揣测其之所以将巨额款项捐给耶鲁大学而非中国高校,或许他觉得自己给耶鲁大学的捐款能发挥更大效用。

耶鲁大学作为世界顶级大学,不但研究能力与教育水平高居世界大学首位,而且更有一套有利于教育发展的良好机制,而其研究能力与教育水平之所以能高居世界大学首位,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具有这样一种良好的机制。

在这种情形下对其进行捐款,张磊肯定认为能够保证获得更大的成果产出。

教育没有国界,文明不是民族性的,而是世界性的。

捐款兴学与国籍和种族无关,只与教育和文化有关。

无论是报恩还是促进更大的成果产出,他不是为自己。

归结其行为是一善举。

话题二:反思如果非要在教育上分出国界,分出民族,那么我们应反思的是自身。

反观我国高校现状,部分高校热衷于建设形象工程,如建设奢侈的校门等。

在这种情形下给他们捐款,谁不担心所捐款项不能被用到最有用的地方?另一方面,中国高校普遍存在着严重制约科研能力与教育水平的官本位现象,所捐款项究竟能对教育事业发展发挥多大的效用,也不能不让人感到怀疑!如果人们对捐赠抱着这样的担心与怀疑,那捐款的积极性也就难免会受到一定程度上的抑制,出现部分人士向外国教育机构而不向中国高校捐款的现象,实际上并不出乎人们意料之外。

再者,更应该反省沉思的倒是中国的教育者们,自认为辛辛苦苦的教育学生成才,但是,到头来,却改变不了大学生的命运,大学生毕业后面临的不是优厚的待遇,而是失业,我们的高校中,真正的人才和知识得不到尊重,学校关心的不是技术,知识,自由,而是关注金钱,学生毕业能不能就业其根本不关注,甚至,有些学校欺骗学生,毕业了竟然没有学位证!这样的教育,如何能赢得学生尊重,更如何让毕业生去感恩呢?如果说张磊应捐款自己国家,那么我们为何会教育出这样的学生来!从这个意义上说,正如有舆论所言,。

潘石屹张欣:我们为什么捐赠美国大学

潘石屹张欣:我们为什么捐赠美国大学

潘石屹张欣:我们为什么捐赠美国大学学校名称:美国美国大学(华盛顿特区)所在位置:美国讯“教育是没有国度的”,“每个人都是一座拥有宝藏的矿山,唯有通过教育才能挖掘出这些宝藏。

”SOHO中国董事长潘石屹及其夫人张欣在想美国耶鲁大学、哈佛大学时候是这样说的。

在2014福布斯中国400富豪榜上,潘石屹张欣夫妇以226.4亿人民币资产排在第30位。

为什么他们会选择捐赠美国大学呢?更多详情请看下文!张欣、潘石屹与哈佛大学人员在签约现场10月29日,SOHO中国董事长潘石屹代表SOHO中国基金会以及夫人张欣,向美国耶鲁大学捐赠金额1000万美元的“SOHO中国助学金”。

这并不是潘石屹张欣夫妇第一次捐赠美国大学,今年7月SOHO中国基金会宣布设立“SOHO中国助学金”,计划捐助1亿美元,用于资助在世界一流大学攻读本科课程的中国学生,首个捐赠大学选择了美国哈佛。

虽然捐赠美国大学曾经让潘石屹张欣夫妇一度陷入舆论漩涡,但潘石屹总觉得这是个好事情,“教育是没有国界的。

”在2014福布斯中国400富豪榜上,潘石屹张欣夫妇以226.4亿人民币资产排在第30位。

对于拥有的财富,潘石屹和张欣认为这首先是一份责任,是这份责任驱使他们“把钱花到该花的地方”,而在潘石屹和张欣看来,教育就是最该花钱的地方。

“每个人都是一座拥有宝藏的矿山,唯有通过教育才能挖掘出这些宝藏。

”潘石屹还引用默罕默德的名言说:“有知识和没有知识能一样吗?光明和黑暗能一样吗?”知识就是光明,没有知识就是黑暗。

因教育而改变人生,潘石屹和张欣应该深有体会。

潘石屹出生在中国甘肃天水一个贫困的农村,是高等教育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而张欣则是改革开放后较早出国留学的一批中国学生,这让张欣可以有机会接触世界最领先技术、理念甚至资源。

“那个时代,我们的家庭和国家都贫困,无力支付留学生在海外的学费和基本生活费。

正是那些默默无闻人们的慷慨捐助,才让张欣和更多的中国留学生们完成了自己的学业。

中国毕业生,888万美元捐赠耶鲁大学惹热议

中国毕业生,888万美元捐赠耶鲁大学惹热议
任 常 兴 华 的 研 究 , 1 9 ~ 0 7年 间 , 府 、 在 9220 政 企 业 和 居 民部 门收 入 分 别增 长 了 98 .3倍 、 93 1 .5倍
视 同仁 , 化 税 制 等 。 简 “ 励 内供 是 鼓 励 每 个 人 主 动 地 积 极 参 与 产 鼓
和 75 2倍 。政 府 初 次 分 配 收 入 增 长速 度 超 过 其 他 主 体 收入 增 长 速 度 ; 业 收 入 增 长 主要 是 本 世 企
工 业 生产 增 速 比轻 工 业 生 产 增 速 快 93个 百 分 .
创 ~ , 9 8年 一点 1 9 以来 历 史 次 高水 平 。 墨 重~ 冲~ 目前整 体 投 资 以基 础 建 设 为 主 体 、 以资 本 密
投 资 规 模 和 政府 基 础 建 设 规 模 高速 增长 , 导 致 也 中 国投 资 一消 费局 面 恶 化 。而 这 , 正 是 政 府 千 也 方百 计 用投 资扩 大 内需 , 内需 却 难 以真 正 启 动 的

;=一
3 — — ; 。。—
; ;;;j= 二 ; = =: =
“ 大r 扩 8需” 扩大 内供 ” 与“
曼 一 —— — — — — — 。 。 — . — — —— — — 2=2 。 }
看 起 来 , 要 减 少 企 业 窝 利 和 政 府 税 收 在
§ |

形成 了史 上最 紧张 的 局 面 。
张 五 常 提 出 , 将 “ 大 内需 ” 为 “ 大 内 应 扩 改 扩 供 ” 废 除 所 有 妨 碍 私 营 工 业 发展 的 制度 , 之 增 , 使 加产 出效 率 。 如撤 销 原 料 进 口税 , 销 “ 料 加 比 撤 来

耶鲁大学就读感言

耶鲁大学就读感言

时光荏苒,转眼间我在耶鲁大学的求学之旅即将画上圆满的句号。

回首这段充满挑战与收获的时光,心中满是感慨。

在这里,我不仅学到了知识,更收获了成长、友谊和梦想。

在此,我想以这篇感言,向耶鲁大学表达我最真挚的感谢和敬意。

一、学术殿堂的熏陶耶鲁大学以其卓越的学术声誉享誉世界,能够在这里学习,是我人生中的一大荣幸。

在耶鲁,我深刻体会到了学术殿堂的严谨与魅力。

首先,耶鲁的师资力量雄厚。

在这里,我遇到了许多优秀的教授,他们不仅学识渊博,而且治学严谨。

在课堂上,他们以生动活泼的方式传授知识,激发了我对学术的热爱。

在课下,他们耐心解答我们的疑惑,关心我们的成长。

这些教授们成为了我人生道路上的良师益友。

其次,耶鲁的学术氛围浓厚。

在这里,同学们都充满求知欲,积极探讨学术问题。

图书馆、实验室、研讨会等学术场所,成为了我们汲取知识的宝库。

在这样的环境中,我不断拓展自己的视野,提升自己的学术素养。

最后,耶鲁的学术资源丰富。

学校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学术资源,如图书馆、数据库、研究基金等。

这些资源为我们的学术研究提供了有力支持,使我们能够在各自的领域内取得优异成绩。

二、国际视野的拓展在耶鲁大学,我结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学子。

与他们交流,使我拓宽了国际视野,了解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思维方式。

以下是我的一些收获:1. 跨文化沟通能力:在与不同文化背景的同学交流过程中,我学会了尊重差异,包容多元。

这使我能够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更好地与来自不同国家的人沟通合作。

2. 全球化意识:耶鲁大学作为世界顶尖学府,培养了我全球化的视野。

我意识到,在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只有具备全球化意识,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3. 国际合作精神:在耶鲁,我参与了多个国际合作项目。

这些项目使我深刻体会到,在解决全球性问题过程中,各国应携手合作,共同为人类的美好未来努力。

三、个人成长的历程在耶鲁大学,我经历了人生中许多重要的转折点。

以下是我的一些成长经历:1. 自我认知:在耶鲁,我学会了独立思考,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为什么捐钱给耶鲁大学?
据报道,美国耶鲁大学2002届中国毕业生张磊(音),承诺向耶鲁大学管理学院捐赠8888888美元。

这是到目前为止,耶鲁管理学院毕业生最大一笔个人捐款。

(1月8日《环球时报》)张磊的做法,引发了中国网友的热议,其中有人说张磊“吃里扒外”,更有网友上纲上线,称张磊是“卖国贼”。

事实上,在国外高校,接受校友捐款是很常见的一种佳话,名校获得巨额捐赠,俨然也已经是国际惯例。

我们完全不必将中国毕业生向耶鲁大学捐款泛意识形态化。

张磊称,耶鲁改变了他的一生,在创业时,他曾得到耶鲁方面的支持。

这种知恩图报的做法,本不该受到辱骂。

也许有人说,与其把钱捐给耶鲁,不如捐给希望工程,因为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

首先,希望工程并非尴尬到“雪”的地步。

其次,钱是张磊的,如何处置,是张磊的自由,是捐给耶鲁还是捐给希望工程,完全应有张磊做主,别人不能越俎代庖。

最后,此举与道德无关,是一个人的选择问题,不宜将张磊架到道德烤架上,吐一些义愤的口水。

再说,张磊捐款给耶鲁,也并不代表他不会捐款给希望工程。

其实,与其大放厥词,不如探讨真问题——为何毕业生豪捐母校的事,在国内很少见到?显然,如果高校不争气,必然无法吸引到优厚的捐款。

若干年前经济学家张维迎就曾感慨:“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中国人给国外大学捐款。

如果我们做不好,以后中国富人的钱都捐给外国大学了,就像他们选择去外国大学读书一样。

”“除去校友感情等因素之外,捐款人总是希望把钱捐给最好的大学。


的确,大学办得越好,越容易筹到善款。

捐赠者还会考虑,把钱捐给大学,大学会如何处置?会不会善款善用?如果大学拿到善款后,就海吃海喝、大兴土木,或者通过腾挪之术揣进自己腰包,捐赠者怎会不心寒?
面对中国学子豪捐外国大学的事实,我们更应该追问的是,国内的高校如何吸引善款?无论如何,一所能吸引捐款的高校,必定是值得信赖的学校,必定可圈可点,必定是学生之福。

张磊自述:我为什么捐钱给耶鲁大学?
1998年,我申请到美国的大学读研究生,而那时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开始到海外学习。

我可以到很多相当优秀的学校就读,但是我选择了耶鲁大学。

主要有几方面原因,首先,这是我父母唯一听说过的外国名校。

在整个中国,耶鲁也是人们都知晓并且尊重的名校。

这也是我想回馈耶鲁大学的原因之一。

耶鲁帮助中国的历史已经有100多年了,很多中国领导人都曾在耶鲁受过教育。

但在很长一段时间以来,这种互助的关系都是单向的,所以我极想改变这一点。

耶鲁管理学院改变了我的一生,这一点也不夸张。

我在这里学到了很多东西,不仅仅是金融或企业家精神,还有给予的精神。

在管理学院上学的时候,我离开过一年并回国创办一个网络公司。

后来网络泡沫破灭,我又回到了学校。

我曾经在耶鲁投资办公室和华盛顿新兴市场管理机构工作过,这些经历对我来说都是无价之宝。

我在2005年又回到了中国,开始了我自己的投资基金。

我们以3000万美元起家,而现在我们的总资产已经达到25亿。

我创办的公司名字HillhouseCapitalManagement(高瓴资本管理有限公司)就是以横贯耶鲁管理学院的一条道路命名的,而且它现在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独立基金。

张磊:我为什么要捐888万美元给耶鲁
我1972年出生在中国中部,于1989年考进大学,当时国家正在实行改革开放政策。

高考那年我们省有10万考生参加考试,而我一举夺得第一名。

这样,我才有机会进入中国人民大学学习,我选择的专业是国际金融。

但当时其实我连国际金融是什么都不知道。

我只知道很多优秀学生都在学这个专业。

(相关链接:华人张磊巨额捐助耶鲁惹争议被骂忘恩负义;中国网友褒贬张磊的耶鲁捐款行动;捐款耶鲁888万,光荣还是耻辱?;中国毕业生向耶鲁大学捐巨款,为何就成了“卖国贼”? )
1998年,我申请到美国的大学读研究生,而那时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开始到海外学习。

我可以到很多相当优秀的学校就读,但是我选择了耶鲁大学。

主要有几方面原因,首先,这是我父母唯一听说过的外国名校。

在整个中国,耶鲁也是人们都知晓并且尊重的名校。

这也是我想回馈耶鲁大学的原因之一。

耶鲁帮助中国的历史已经有100多年了,很多中国领导人都曾在耶鲁受过教育。

但在很长一段时间以来,这种互助的关系都是单向的,所以我极想改变这一点。

我1972年出生在中国中部,于1989年考进大学,当时国家正在实行改革开放政策。

高考那年我们省有10万考生参加考试,而我一举夺得第一名。

这样,我才有机会进入中国人民大学学习,我选择的专业是国际金融。

但当时其实我连国际金融是什么都不知道。

我只知道很多优秀学生都在学这个专业。

1998年,我申请到美国的大学读研究生,而那时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开始到海外学习。

我可以到很多相当优秀的学校就读,但是我选择了耶鲁大学。

主要有几方面原因,首先,这是我父母唯一听说过的外国名校。

在整个中国,耶鲁也是人们都知晓并且尊重的名校。

这也是我想回馈耶鲁大学的原因之一。

耶鲁帮助中国的历史已经有100多年了,很多中国领导人都曾在耶鲁受过教育。

但在很长一段时间以来,这种互助的关系都是单向的,所以我极想改变这一点。

(这段话的英文见下一篇文章。

)我为什么捐钱给耶鲁大学?
代庖。

最后,此举与道德无关,是一个人的选择问题,不宜将张磊架到道德烤架上,吐一些义愤的口水。

再说,张磊捐款给耶鲁,也并不代表他不会捐款给希望工程。

其实,与其大放厥词,不如探讨真问题——为何毕业生豪捐母校的事,在国内很少见到?显然,如果高校不争气,必然无法吸引到优厚的捐款。

若干年前经济学家张维迎就曾感慨:“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中国人给国外大学捐款。

如果我们做不好,以后中国富人的钱都捐给外国大学了,就像他们选择去外国大学读书一样。

”“除去校友感情等因素之外,捐款人总是希望把钱捐给最好的大学。


的确,大学办得越好,越容易筹到善款。

捐赠者还会考虑,把钱捐给大学,大学会如何处置?会不会善款善用?如果大学拿到善款后,就海吃海喝、大兴土木,或者通过腾挪之术揣进自己腰包,捐赠者怎会不心寒?
面对中国学子豪捐外国大学的事实,我们更应该追问的是,国内的高校如何吸引善款?无论如何,一所能吸引捐款的高校,必定是值得信赖的学校,必定可圈可点,必定是学生之福。

张磊自述:我为什么捐钱给耶鲁大学
1998年,我申请到美国的大学读研究生,而那时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开始到海外学习。

我可以到很多相当优秀的学校就读,但是我选择了耶鲁大学。

主要有几方面原因,首先,这是我父母唯一听说过的外国名校。

在整个中国,耶鲁也是人们都知晓并且尊重的名校。

这也是我想回馈耶鲁大学的原因之一。

耶鲁帮助中国的历史已经有100多年了,很多中国领导人都曾在耶鲁受过教育。

但在很长一段时间以来,这种互助的关系都是单向的,所以我极想改变这一点。

耶鲁管理学院改变了我的一生,这一点也不夸张。

我在这里学到了很多东西,不仅仅是金融
或企业家精神,还有给予的精神。

在管理学院上学的时候,我离开过一年并回国创办一个网络公司。

后来网络泡沫破灭,我又回到了学校。

我曾经在耶鲁投资办公室和华盛顿新兴市场管理机构工作过,这些经历对我来说都是无价之宝。

我在2005年又回到了中国,开始了我自己的投资基金。

我们以3000万美元起家,而现在我们的总资产已经达到25亿。

我创办的公司名字HillhouseCapitalManagement(高瓴资本管理有限公司)就是以横贯耶鲁管理学院的一条道路命名的,而且它现在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独立基金。

中国内地的教育制度刚性化为应试制度,学生从小就被灌输要读名校、读重点大学,孩子们不快乐,教师辛苦,校长压力大,家长们压力更大。

这样的教育体制,固然培养出世界上最多的大学生,却无助于中国的创新,也无助于整个社会文明和文化素质的提高;学校(特别是大学)的官场化,也使中国最好的大学在国际上仍然无法与发达国家的著名大学并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