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粤教版必修四失街亭

合集下载

高一语文必修四课件《失街亭》3(粤教版)

高一语文必修四课件《失街亭》3(粤教版)
明不会“从子午谷径取长安”,而“必出兵斜谷,来取 郿城”,于是派兵据守中路。三是西路由阳平关绕到街 亭的一条大道,离长安较远,主力不宜由此进兵。但孔 明由中路取郿城,司马懿就可能由西路南攻,断绝蜀军 粮道,使蜀军不战自溃,并使蜀方已得的三郡不能安守。 司马懿正是这样做的。可见街亭的地位确实重要。
街亭有多重要?
滚滚长江东逝水, 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 白发渔樵江渚上, 观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五十回以前(赤壁之战以前), 写出了中华大地上无数军阀割据的局 面及这些军阀各自消长沉浮的命运; 五十回以后,则集中写魏、蜀、吴三 个政权各自的发展及相互间的关系。
全文思路(故事情节) 细作急报 引子
孔明调兵、王平辅佐、高翔备救 魏延据要、赵邓疑兵、自出斜谷
开端
马谡拒谏、司马探营 发展
双方激战 高潮
挥泪执法 结局
话题谈论3: 学了此文有何借鉴之处?
《失街亭》可资借鉴之处
• 凡事要从实际出发,不可死搬教条。 • 处理事务要善于纳言,不可狂妄自大。 • 在矛盾面前要知己知彼,深思熟虑。 • 出了问题要分析原因,勇于自责。 • 赏罚要严明,执法要严肃。 • 认识事物、选用人才都应尽可能的全面而
准确。
狂妄自大、脱离实际、违令拒谏
形 势 图ຫໍສະໝຸດ 话题讨论1: 失街亭,谁之过??


谡 ?
葛 亮 ?
话题谈论2:
你觉得诸葛亮是神吗?
“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 葛之多智而近妖。”
——鲁迅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 赏罚严明、严于自责、体恤部属
总结:
全文围绕“街亭”这一中心错综展开, 题目一“失”字,很值得品味。全文写一 “失”字,皆由用人失察引起,失了街亭, 失了战机,失了已夺之地,失了将得的胜 利,失了锐气,最终失了灭魏兴汉大业。 马谡失谋,误扎了营盘,马谡失谋,失随 机应变,导致失了战略要地,失了性命, 失了蜀方的大业;诸葛亮失察,误用了马 谡失了用人的正确尺度,失了正确的决策, 失了军事家、政治家应有的明智,真可谓 “一失足成千古恨”。

粤教版必修四《失街亭》优秀教案 2篇

粤教版必修四《失街亭》优秀教案 2篇

粤教版必修四《失街亭》优秀教案1教学目标一、知识和能力1.以“回目”形式概括情节发展,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把握,并训练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2.以“评点”的方式欣赏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艺术技巧,切实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二、过程和方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课前阅读课文与《语文读本》“名著导读”《三国演义》,课上进行多向的对话与交流,感悟思考与讨论交流结合。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中国古典小说的魅力,弘扬民族优秀文化。

从课文获取人生智慧。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了解三国时相关的历史背景,熟悉故事情节。

理解诸葛亮和马谡这两个人物形象,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难点:我国古典小说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理解本文“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语言特色。

如何正确评价诸葛亮任用马谡守街亭。

教学方法先学后教、讨论、点拨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播放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第71集《空城退敌》中“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片段。

以“马谡为什么被斩”的悬念导入新课。

二、明确学习目标1、熟悉并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

2、了解诸葛亮、马谡等人物的性格特点以及塑造人物的'方法。

3、学习本文的现实意义。

三、自读课文,完成下面问题展示自读提纲:1、了解作者及作品;2、利用工具书疏通字词障碍;3、课文是以什么为线索来组织材料的?4、小说的情节、结构是如何安排的?5、理解诸葛亮、马谡的性格特征;6、准备讨论:街亭之失,谁之过?7、马谡的失败给我们什么启示?四、理解课文内容(一)、双基练习检测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C)A、马谡(shù)曹叡(ruì)寨栅(zhà)B、偏裨(bì)文几(jǐ)熟谙(yīn)C、张郃(hé)掎角(jǐ)城垣(yuán)D、垓心(gāi)长史(cháng)辎重(zī)2、《三国演义》原名《三国志通俗演义》,也称,是我国第一部小说,也是我国最有代表性的长篇小说。

粤教版语文必修4课件:第3单元 12 失街亭

粤教版语文必修4课件:第3单元 12 失街亭
阶 段 一
阶 段 四
阶 段 二
12
失街亭
阶 段 五
阶 段 三
学 业 分 层 测 评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本课话题 朗读——课文中的名段
——法与情
谡自缚跪于帐前。孔明变色曰:“汝自幼饱读兵书,熟谙战法。吾累次丁 宁告戒,街亭是吾根本,汝以全家之命,领此重任。汝若早听王平之言,岂有 此祸?今败军折将,失地陷城,皆汝之过也!若不明正军律,何以服众?汝今 犯法,休得怨吾。汝死之后,汝之家小,吾按月给与禄粮,汝不必挂心。”叱 左右推出斩之。谡泣曰:“丞相视某如子,某以丞相为父。某之死罪,实已难 逃;愿丞相思舜帝殛鲧用禹之义,某虽死亦无恨于九泉!”言讫大哭。孔明挥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2.该公司此次的三个募投项目:装备制造、工程总包与投资运营形成了掎 . 角之势 ,格局清晰、互补性较强。(×) ... 理由:“掎角之势”比喻作战时分兵牵制,或合兵夹击的形势,与语境不 合。 3.希腊财长警告,如果希腊被迫退出欧元区,其他国家将不可避免地随之 离开,欧元区会土崩瓦解 。(√) .... 理由:“土崩瓦解”比喻事物的分裂。像土崩塌,瓦破碎一样,不可收拾。 比喻彻底垮台。符合语境。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第 3 步用词语——送你一双慧眼 1.商议· 商榷 “商议”指①商量讨论,为了对某些问题取得一致意见而进行讨论。②建 议。多用在口语中。 “商榷”指商量,讨论。多用在书面语中。 请将正确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1)凡事商议 ____ (商议/商榷)停当而行,不可轻率地改变。 (2)中美两国就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了商榷 ____ (商议/商榷)。
上一页返回首页下一页 Nhomakorabea2.严谨· 谨慎 “严谨”指严密谨慎,严密细致,常常强调治学、作风等方面。 “谨慎”往往用于形容对外界事物或自己的言行密切注意,以免发生不利 或不幸的事情。 请将使用正确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2018版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四学案:第三单元 第12课 失街亭 Word版含答案

2018版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四学案:第三单元 第12课 失街亭 Word版含答案

第12课 失街亭学习重点 1.掌握本文的字音、词语。

2.分析马谡、诸葛亮的形象特征,认识狂妄轻敌、刚愎自用、死守教条的错误及其危害性。

作者名言1.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2.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

3.扬汤止沸,不如去薪。

4.天下高见,多有相合。

5.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6.青山不老,绿水长存。

7.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文本导学1.读准字音(1)单音字①司马懿.( ) ②鲧.禹( ) ③掎.角( )④祁.山( ) ⑤马谡.( ) ⑥汲.水( )⑦张郃.( ) ⑧隳.( ) ⑨辎.重( )⑩旌.旗( ) ⑪杀戮.( ) ⑫谙.熟( )(2)多音字①几⎩⎪⎨⎪⎧ 几.案( )几.何( ) ②裨⎩⎪⎨⎪⎧裨.益( )裨.将( )③咽⎩⎪⎨⎪⎧ 咽.喉( )呜咽.( )下咽.( )2.辨形组词(1)⎩⎪⎨⎪⎧ 黯( )谙( ) (2)⎩⎪⎨⎪⎧ 辎( )锱( )(3)⎩⎪⎨⎪⎧ 撤( )撒( ) (4)⎩⎪⎨⎪⎧垣( )桓( ) 3.理解词义(1)倍道而行:(2)置之死地而后生:(3)按兵不动:(4)徒有虚名:4.选词填空(1)倍道而行·背道而驰①细作告曰:“司马懿________,八日已到新城,孟达措手不及。

”②李洪志等人宣传法轮功,毒害百姓,这与党的政策方针是________的。

(2)冲要·重要·要道①徐州地处津浦铁路和陇海铁路的交叉点,是个十分________的地方。

②这是个________的会议,你必须参加。

③京沪高铁是一条交通________,成了南北大动脉。

小说的情节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

请运用《三国演义》的章回体形式,分别用两个六字句概括每部分的主要内容。

(1)开端(1~2段):(2)发展(3~4段):(3)高潮(5~7段):(4)结局(8~10段):1.作者在塑造马谡这一人物形象时运用了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相结合的手法。

阅读课文后回答下面的问题。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12 失街亭课件 粤教版必修4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12 失街亭课件 粤教版必修4

2.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选自《论语·子罕》
【译文】 孔子杜绝了四种弊病:不凭空揣测,不绝对肯 定,不固执死板,不唯我独是。 【评说】 我们要做到凡事不以“我”为中心,群策群力、 实事求是、灵活处事。
3.子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选自《论语·里仁》
【译文】 孔子说:“若与领导走得太近,就离招致羞辱 不远了;若总跟朋友在一起,看起来亲密但离疏远不远 了。”
诸葛亮用先帝不看重的马谡守街亭,而不用魏延、 赵云等名将,现在街亭失守,如果不严厉处置马谡,部 下肯定不服。诸葛亮没办法,只好含泪处死马谡。
1.《三国志·魏书·张郃传》记载:“诸葛亮出祁山, 加郃位特进,遣督诸军,拒亮将马谡于街亭。”《三国 志·蜀书·诸葛亮传》记载:“魏明帝西镇长安,命张郃拒 亮,亮使马谡督诸军在前,与郃战于街亭。”史料可证, 街亭之战,魏军主将是张郃,司马懿与此战无关。那么, 小说为什么要将诸葛亮的对手改作司马懿?
④zhà shān (2)①zhǎnɡ chánɡ ②ɡàn ɡān
五、写准字形
马sù( ) 1.社jì( )
zhǎn( )转 3.niǎn( )压
城yuán( ) 5.hénɡ( )心
jìnɡ( )直 2.不jìnɡ( )而走
偏pì( ) 4.pǐ( )好
二、写作背景
当时魏蜀以秦岭为界,互相对峙。蜀要伐魏,必过秦岭而 取长安;魏要伐蜀,也必过秦岭而取汉中。通过秦岭有三 条要道:一是东路的子午谷,十分险要,双方都有兵把守, 不易通过,所以孔明未走东路。二是中路的斜谷,蜀军可 由此进攻眉城,下长安,路程较近。孔明这次北伐,主力 正是由此进军。司马懿根据孔明“平生谨慎,未敢造次行 事”“不肯弄险”的特点,

高中语文 第12课《失街亭》教案 粤教版必修4

高中语文 第12课《失街亭》教案 粤教版必修4

失街亭教学目标:分析诸葛亮和马谡这两个人物形象本文通过对比手法描写人物的方法,学习通过生动的情节和人物语言来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一、导语历史上的街亭山高谷深,地势险要,它是诸葛亮率军初出祁山,攻打魏国的咽喉要道,成为蜀魏两军必争之地。

蜀军一路上士气高昂,接连获胜,不料,在战局的关键时刻,街亭一战,失去进取中原的据点和有利形势,导致了诸葛亮初出祁山的全局失败。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失街亭”。

《三国演义》中塑造了“三绝”形象,即“奸绝”曹操,集中了封建统治阶级所有的恶德、残暴和奸诈的紧密结合,构成了千古奸雄的独特性格;“义绝”关羽,义和勇是他最突出的特征,这两者都走向极端,因而带来刚愎骄矜和以死度公的缺陷;“智绝”诸葛亮,既是智慧的化身,又是道德上的典范,特别是那忠贞的品德更为感人。

诸葛亮一向神机妙算,常能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可这次为什么失掉了如此重要的街亭呢?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将对诸葛亮这个人物有一个更为全面的认识。

二、复述情节孔明点将:司马懿、张邰挥师西进,诸葛亮料其必取街亭。

参军马谡愿前往防守,并立下军令状。

诸葛亮令王平协助防守绘制“图本”;又唤高翔“屯兵”街亭东北之列柳城,以作策应;再派魏延屯扎街亭之后。

遂令赵云、邓芝出箕谷为疑兵,自统大军以姜维为先锋取眉城。

马谡拒谏:马谡“屯兵山上”,王平规劝,马谡不听,二将分兵。

双方激战,蜀失街亭:司马懿围困街亭,断绝汲水道路,放火烧山,蜀兵不战自乱,马谡冲出重围,魏延来救,陷入包围之后,王平来救,魏王二人回寨不成,来投高翔。

三将谋复夺街亭,连连中计,迫不得已,退守阳平关。

布置退兵,挥泪执法:诸葛亮闻街亭、列柳城俱失,跌足长叹,布置撤军。

回汉中后,赞赏赵云,挥泪斩马谡。

三、疑难指津本文的情节错综复杂,而作者把它写得紧然有序,试分析一下作者是怎样把它写得脉络分明而又结构紧凑?节选部分人物众多,矛盾复杂。

有蜀魏之间的矛盾。

在蜀汉内部,有诸葛亮和马谡、马谡与王平的矛盾;在曹魏内部,有司马懿和朝廷、朝廷和孟达间的矛盾。

粤教版语文必修4课件:12失街亭

粤教版语文必修4课件:12失街亭

背景解读
• 《三国演义》原名《三国志通俗演义》,也称《三 国志演义》,是我国第一部最完整的长篇历史演义 小说。它以三国时代的历史为背景,描述了自东汉 灵武帝中平元年(184年)到西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 将近一百年的政治、军事以及外交的斗争故事。全 书在描写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及其矛盾斗争中,表 现了尊崇刘备、贬抑曹操的强烈倾向。

• 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作者是如何围绕线索把错综 复杂的矛盾组织起来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
• 【对应考点】分析作品结构。
• 【提示】只有把握住文章的结构和文章的层次,才 能准确地确定文章的线索,并对其作用进行分析。
• 【答案】(1)线索:街亭的攻守。
• (2)本文的情节安排:
• 节选部分人物众多,矛盾复杂。有蜀魏之间的矛盾; 在蜀汉内部,有诸葛亮和马谡、马谡与王平的矛盾; 在曹魏内部,有司马懿和朝廷、朝廷和孟达之间的 矛盾。这些矛盾有的趋向激化,有的逐渐缓和。
⑬戳杀.穿戮.
lù chu ō
⑮谙 喑. .熟 哑
ā n y īn
暗.地 à n
城垣. yuán
⑭绵 盘亘 桓. .
ɡèn huán
恒.心hénɡ
⑯隳堕..突落
h u ī duò
下坠. zhuì
字形
①撒撤
撤 兵 撒 播
③戳戮
杀 戮 戳 穿
(2)冲要 重要 要道 “冲要”,处于全国的或某一个地区的重要道路的会合点,
因而形势重要。“重要”,具有重大的意义、作用和影响的。
“要道”,重要的道路。
①徐州地处津浦铁路和陇海铁路的交叉点,是个十分 __冲__要____的地方。
②这是个___重__要___的会议,必须参加。 ③京沪高铁是一条交通__要__道____。

高中语文 失街亭教案 粤教版必修4

高中语文 失街亭教案 粤教版必修4

失街亭教案教学目的:以“战争与人"作为教学的切入点,让学生领略(失街亭)渲染的历史情绪、战争情愫和英雄情结. 主要通过失街亭这一战争事件的描写来分析诸葛亮和马谡两个人物形象。

分析人物外貌、语言、行动、神态、心理活动等等. 学习人物性格个性化的写作方法。

教学方法:讲授、多媒体教学。

教学重点和难点:通过分析诸葛亮和马谡这两个人物的形象和性格,让学生加以体会.并树立自己正确的价值观.教学课时: 两个课时教学内容:第一课时教学导入:同学们,你们看过《三国演义》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失街亭》这篇课文,一起走进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去看一看。

都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那么,诸葛亮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一、介绍作者罗贯中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三国演义》的作者。

【罗贯中】(1330?~1440?)元末明初小说家、戏曲家。

名本,字贯中。

杭州人,祖籍太原。

关于他的生平,明王圻《稗史汇编》说罗贯中是“有志图王者”,后来朱元璋这样的“真主”一统天下,他的政治抱负落空,而致力于小说创作。

清徐渭仁、徐鈵所绘《水浒一百单八将图题跋》说他曾入张士诚幕。

罗贯中的创作才能是多方面的。

他写过乐府隐语和戏曲,但以小说成就为主。

关于他的小说,《西湖游览志馀》称他“编撰小说数十种”,又相传他写过《十七史演义》。

今存署名罗贯中的作品,除《三国志通俗演义》外,还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传》和《三遂平妖传》。

这些作品中《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成就最高。

全书以宏大的结构描绘了三国时期复杂的政治军事斗争,起自黄巾起义,终于西晋统一。

作品谴责了统治者的残暴和丑恶,反映了动乱时代人民的痛苦和对清明政治、对仁君的向往,体现了鲜明的“拥刘反曹”倾向。

《三国志通俗演义》“文不甚深、言不甚俗”,语言简洁明快而又生动。

它把历史和文学自然结合,有现实的描绘,又充满了浪漫主义的传奇色彩。

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现存最早刊本为嘉靖本,最为流行的本子是清代毛纶、毛宗岗父子的修改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