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对比阅读训练题答案

合集下载

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鉴赏——诗歌对比专题训练

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鉴赏——诗歌对比专题训练

古代诗歌鉴赏·诗歌对比专题训练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各题。

蝶恋花(别范南伯)杨炎正离恨做成春夜雨。

添得春江,划地①东流去。

弱柳系船都不住。

为君愁绝听鸣橹。

君到南徐②芳草渡。

想得寻春,依旧当年路。

后夜独怜回首处。

乱山遮隔无重数。

【注】①划地:依旧、还是,此处作“一派”讲。

②南徐:地名,今江苏镇江市。

14.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上片前三句先是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离愁别恨化为无尽的春雨,然后写涨满的春江浩浩荡荡向东流去。

B.“弱柳”句中“柳”和“留”谐音,字而写柳树系不住船,实则写词人殷勤挽留朋友但是朋友还是要登船离去。

C.“为君”句写词人想象着朋友离去,一路陪伴他的只有划船摇橹的声音,心中不禁滋生出无限的愁绪。

D.下片前三句写朋友到了南徐渡口后还会走上曾经一起踏青走过的那条路,但已经是路依旧人不同了。

15.结尾两句和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中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句在写景、抒情方面有哪些异同点?请简要分析。

(6分)答案:14. C15. 相同点: ①抒情方式和表达效果相同。

都是融情于景,以景作结;效果都是含蓄蕴藉,言有尽而意无穷。

②抒发的感情相同。

都抒发了对友人依依不舍的无限深情。

不同点:①所写之景的虚实不同。

杨词所写是虚景,是想象之景。

想象着分别之后,友人回望之时远山重重,遮隔无穷。

李诗所写是实景,是眼前之景。

孤帆渐远渐小渐无,只见长江滚滚东流。

②写景抒情的角度不同。

杨词从对方(朋友)角度人手,把离别之恨和思念之情写得丰厚而绵长。

李诗从自己的角度来写,借助典型意象表达自己在江边站立时间之久,从而表达对朋友依依不舍的情谊。

解析:14.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鉴赏能力,其中包括:1、诗词语言的理解和把握;2、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3、情感的把握.在平时的学习中,要熟知每个要点及每种题型的答题模式。

C项,“想象着朋友离去”错。

本句写的是:船走了,令人难以忍受,是摇橹传来的欸乃之声。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文对比阅读专项训练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文对比阅读专项训练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文对比阅读专项训练一、[2024·长春阶段测试]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湖心亭看雪》)【乙】今年子月月望,长安重雪终日,玉花①搅空,舞下散地,予与友生喜之。

因自所居南行百许步,登崇冈,上青龙寺门。

门高出绝寰埃②,宜写目放抱③。

今之日尽得雪境,惟长安多高,我不与并。

日既夕,为寺僧道深所留,遂引入堂中。

初夜有皓影入室,室中人咸谓雪光射来,复开门偶立,见沍云④驳尽,太虚真气如帐碧玉。

有月一轮,其大如盘,色如银,凝照东方,辗碧玉上征,不见辙迹。

予喜方雪而望舒复至,乃与友生出大门恣视。

(节选自舒元舆《长安雪下望月记》,有删改)【注释】①玉花:指白玉一样的雪花。

②出绝寰埃:超越凡尘。

③写目放抱:放眼远眺使心胸开阔。

④沍云:寒云。

1.【甲】文选自《___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 。

2. 下面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是日更定矣”中的“更”是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

B.“余强饮三大白而别”中的“白”是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

C.“莫说相公痴”中的“相公”是丈夫的意思。

D.“月望”指农历每月十五日。

13.【乙】文中有关长安雪景和月色的描写很有特点,试找出一例并简要分析。

4.【甲】【乙】两文都展现了文人的高雅情趣,请概括两位作者的雅趣。

二、[2024·长春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高考古诗鉴赏之比较阅读题型专项指导

高考古诗鉴赏之比较阅读题型专项指导

高考古诗鉴赏之比较阅读题型专项指导【典例分析】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听段处士弹琴方干几年调弄七条丝,元化分功十指知。

泉迸幽音离石底,松含细韵在霜枝。

窗中顾兔初圆夜,竹上寒蝉尽散时。

唯有此时心更静,声声可作后人师。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起笔似平,开门见山,从演奏古琴的角度切入,语言也比较通俗,实则隐含清音幽曲就在丝丝琴弦与妙指间之意。

B.颈联正面写段处士的演奏效果,听者沉浸在音乐的境界里,不觉时间流逝,已是圆月爬上窗棂、竹上寒蝉寂寂无声之时。

C.尾联通过对音乐的评价——只有这时候心更静,每一声每一韵都可以作为后人的示范,突出了段处士演奏技艺的高超。

D.本诗题目是“听段处士弹琴”,全诗并没有把大量的笔墨花在摹写琴声的高妙上,却令人读来更觉意韵绵长,难以释怀。

2.诗的颔联“泉迸幽音离石底”与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幽咽泉流冰下难”相比,在描写乐声方面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1.B2.同:两句诗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乐声,喻体都用到了泉水,化抽象为形象,写琴声之动人,有形神兼备之妙。

异:①从“形”的角度来说,前者使用了“迸”字,凸显力度;后者使用了“难”字,凸显缓慢。

②从“声”的角度来说,前者使用了“幽音”,突出清远的特点;后者使用了“幽咽”,突出低沉微弱的特点。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意象、表现手法和情感的能力。

B.“颈联正面写段处士的演奏效果”错误,颈联是运用侧面烘托手法写段处士的演奏演奏技艺高超。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本诗颔联“泉迸幽音离石底”是用清泉从石底迸发出清远的声音描摹琴声。

这一句是对音乐声的正面描写,首先运用比喻,将琴声比作清泉从石底迸发出的清远的声音;“迸”“幽”表达精妙,“迸”突出力度,“幽”突出幽远。

运用比喻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描写琴声的悠远动人,写出了段处士弹琴技艺的高超。

《琵琶行》中“幽咽泉流冰下难”是用在冰下流动滞涩不畅的泉水声来描写琵琶乐曲。

中考古诗词鉴赏对比阅读题解析

中考古诗词鉴赏对比阅读题解析

(1)联系全诗,说说诗 “愁”的原因有哪些。 (2)请简析颔联的表达特色及其效果。
(3)颔联从空间与时间两个维度表现情感的深挚,下列诗句手法与之相同的一项是(

A.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B.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C.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D.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答案】 ( 1)作者愁:离井思乡之愁;前路遥遥之愁;前途难料之愁。 (2)颔联整体使用了对偶修辞,前后对仗工整,音韵和谐;句中又使用了比喻修辞,景物
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1) 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结合全词简要概括。
晏殊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
(2)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一向为词评家赞赏,请简要赏析。
十二、
东坡
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释】①东坡:苏轼在贬官黄州时居住与躬耕的地方。 子。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 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 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阅读画线句,具体说说作者是怎样借助月亮抒发自己内心情感的。
感而作。①世人:指统治集团的人。②匡山:李白少时读书的大匡山,在今四川北部。
1、 结合具体诗句,分析诗中李白的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2、阅读全诗,品析作者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诗歌鉴赏
2.阅读《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完成下面小题。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苏轼

2023届高考古诗词阅读:比较阅读类试题+易错点的分析及训练

2023届高考古诗词阅读:比较阅读类试题+易错点的分析及训练

高考古诗词阅读:比较阅读类试题易错点的分析及训练易错试题(2022年全国乙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题。

白下驿饯唐少府王勃下驿穷交日,昌亭旅食年。

相知何用早?怀抱即依然。

浦楼低晚照,乡路隔风烟。

去去如何道?长安在日边。

15.本诗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都是王勃的送别之作,但诗人排遣离愁的方法有所不同。

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①送别杜少府时,诗人说“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直抒胸臆,诗人和杜少府命运相仿,都远离家乡;但后一句开始转折,虽然各自天涯,距离甚远,但如同邻居一样相近,友谊长存。

诗人借此来排遣与杜少府离别的愁绪。

②送别唐少府时,诗人说“相知何用早?怀抱即依然”,意思是相知相交的时间不在于长短,而在于拥有相同的理想抱负;尾联“去去如何道?长安在日边”化用典故,将对唐少府的不舍化为劝勉,劝勉唐少府不要犹豫走哪条道路,要以太阳边的长安为目标,为了心中的理想抱负而奋斗。

诗人借此排遣离愁。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和比较阅读的能力。

题干要求结合《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比较两诗排遣离愁的不同方法并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考查角度,即比较点,为抒情技巧,可以从抒情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方面分析。

答题步骤为点明技巧—分析运用—说明效果。

解答此题,需要具备关于古代诗歌抒情技巧的必备知识。

另外,修辞手法(如比喻、比拟、夸张等)、表现手法(如对比、衬托等)等也常用来抒情。

首先,解读《白下驿饯唐少府》。

根据题目要求,分析诗歌后两联的抒情方法。

诗歌颈联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描写了夕阳西下暮色暗淡和隐约迷蒙的远阔之景,流露出诗人别离时的伤感和对前途的迷茫怅惘。

尾联借典抒情,反用长安日远的典故,长安虽远但如日可见,表达对友人的劝勉,呈现出豪迈之气。

颈联摹写眼前实景,尾联想象别后情景,虚实结合,使得情感的抒发更浓烈。

其次,回顾《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首联直切题旨,分别交代了送别的地点和赴任的地点——长安和蜀州。

【教考结合】古诗鉴赏课内比较试题汇编(2)

【教考结合】古诗鉴赏课内比较试题汇编(2)

古诗鉴赏课内比较试题汇编(2)(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夜泊水村①陆游腰间羽箭久凋零,太息燕然未勒铭。

老子犹堪绝大漠②,诸君何至泣新亭③。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记取江湖泊船处,卧闻新雁落寒汀。

[注]①诗人于淳熙九年(1182)秋闲居山阴时写作了此诗。

②"绝大漠”,典出《汉书•卫将军骤骑列传》,是汉武帝表彰霍去病之语。

③“泣新亭”,典出《世说新语•言语》,“过江诸人,每至美日,辄相邀新亭,藉卉饮宴。

”周侯中坐而叹:“风景不殊,正有山河之异!”皆相视流泪。

唯王丞相愀然变色曰:“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耶?”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写出了诗人退启乡畚、久离疆场、壮志未酬的落寞怅惘。

“羽箭久凋零”,足见其闲居的郁闷。

B.“犹堪”二字道出诗人的无奈,在国难当头之时,年老的诗人,只能想象着如霍去病那样驰骋大漠、浴血沙场。

C.诗人借“泣新亭”的典故,表达了对那些在国家山河破碎之际或醉生梦死或懦弱昏庸的大小官员的不满。

D.尾联写诗人闲泊水村,卧听新雁落在荒寒的汀州上,景象寂寥,既点明了诗的题面,又借景抒情、以景结情。

16.这首诗和陆游《书愤》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回中牡丹为雨所败二首(其二)李商隐浪笑榴花不及春,先期零落更愁人。

玉盘迸泪伤心数,锦瑟惊弦破梦频。

万里重阴非旧圃,一年生意属流尘。

前溪舞罢君回顾,并觉今朝粉态新。

雨中粉态,更觉其清丽动人。

此联暗示将来之厄运更甚于今日,前途黯淡之感更加深沉。

【注】回中:在今陕西陇县西北。

此诗作于唐文宗开成三年(838),这年因有人作祟,诗人应博学宏词科不第,从京都回到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幕府中。

“前溪”句:前溪是南朝教习音乐的地方,江南声伎多出于此。

此句用人的舞态描摹花之飘零。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3分)A.首联中,诗人将石榴花拿来作比:请不要嘲笑石榴花开赶不上春天,牡丹虽然在春季怒放,却“先期零落”,更使人愁。

练习14:古诗鉴赏课内比较试题汇编(3)-【教考融合】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诗歌鉴赏专练

练习14:古诗鉴赏课内比较试题汇编(3)-【教考融合】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诗歌鉴赏专练

练习14:古诗鉴赏课内比较试题汇编(3)(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雨后闻思归乐①二首(其一)吴融山禽连夜叫,兼雨未尝休。

尽道思归乐,应多离别愁。

我家方旅食,故国在沧洲。

闻此不能寐,青灯茆屋②幽。

注①思归乐:杜鹃的别名,俗谓杜鹃鸣声近似“不如归去”,故名。

这里指杜鹃的鸣声。

②茆屋:茅屋。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通过对鸣叫的山禽、未休的小雨的描写,渲染了冷清的氛围,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

B.颔联写听到杜鹃鸟声声“不如归去”的鸣叫后,引发了诗人思乡思家的愁绪。

C.本诗语言晓畅自然,少用或不用修饰词语,写来淡泊清疏,吐露了凄凉的韵致。

D.本诗将描写、记叙与议论相结合,写出了诗人远离故乡、旅食在外的深切感受。

16.尾联中的“青灯”与李商隐《夜雨寄北》中的“西窗烛”相比,在手法运用、情感表达方面有何不同?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插田歌(节选)刘禹锡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

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

农妇白纻裙,农父绿蓑衣。

齐唱郢中歌,嘤咛如《竹枝》。

14.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歌以花鸟发端,通过简练的笔触,勾勒出一幅意趣盎然的美丽画面。

B.诗人举目眺望,能看到远处田埂在粼粼的波光中蜿蜒起伏,时隐时现。

C.诗中写到了农父农妇的衣着,白裙绿衣映照绿苗白水,色调分外和谐。

D.诗的七、八两句通过听觉描写,表现农民们的劳动场面以及愉悦心情。

★★(比较阅读题型)15.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相比,这几句诗的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6分)(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庚子荐饥(其三)戴复古[注]饿走抛家舍,从横死路岐。

有天不雨粟,无地可埋尸。

劫数惨如此,吾曹忍见之。

官司行赈恤,不过是文移。

[注]戴复古,南宋诗人。

字式之,自号石屏,一生仕途失意,长期浪游江湖。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南宋庚子年间连续发生饥荒,流民充斥,殍死盈路,诗人有感于灾情写下这首诗。

初中语文古诗与古诗的比较阅读练习

初中语文古诗与古诗的比较阅读练习

古诗文对比阅读一、古诗与古诗的比较阅读练习。

(一)比较阅读下面古诗与散曲,按要求完成小题。

秋词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寞,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秋词》与《天净沙·秋思》都描写怎样的景物?2.《秋词》与《天净沙·秋思》写的是同样景物,但表达的思想感情截然不同。

《秋词》抒发了怎样的情感?《天净沙·秋思》却流露出怎样的情绪?3.请谈一谈《秋词》与《天净沙·秋思》在表现手法上的差异。

(二)比较阅读下面古诗,按要求完成小题。

小池杨万里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杨万里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1.《小池》与《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都描写的是荷花,但写的是不同生长期的荷花,请作简要概括,然后指出各自的特点。

2.《小池》与《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描写对象都一样,但写法各有不同,请具体谈一谈。

3.这两诗你更喜欢哪一首?请说一说喜欢的理由。

二、古诗词与文言文的比较阅读练习。

(一)比较阅读下面文言诗文,按要求完成小题。

江雪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说笠翁,独钓寒江雪。

湖心亭看雪张岱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拿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惊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1.《江雪》和《湖心亭看雪》尽管是一诗一文,但它们还是有不少共同点,请作一概括。

2.请比较《江雪》和《湖心亭看雪》的表达的情感有哪些不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参考答案:(1)A(两首词中的“好”,并不是与游别处相比得出的结论)(2)D(后首下阙主要写自己的主观感受,面对此情此景如入仙境,而不是流露出避世成仙的念头)2.参考答案:(1)“风流”一词在本诗中是洒脱、清高、超凡脱俗的意思。

从第二联写他青壮年时“弃轩冕”,老年时“卧松云”中可看出;从第三联的“频中圣”“不事君”中也可以看出。

(结合任一联均可)(2)前一首用比喻和借代,将孟浩然的人品比作不可仰的高山;用“清芬”来借指孟浩然本人。

后一首则用夸张的手法写汪伦对自己情谊之深。

3.参考答案:(1)①都是托物言志的诗,借写花来表现自己的精神追求。

②都不直书其物,文中对写作对象的称谓,前者写梅不用“梅”字,后者写菊不用“菊”字。

③都化用了典故。

前者化用王羲之练书法洗笔,洗黑了池水的典故;后者化用了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典故。

(2)用得最传神的一个字是“抱”字,它形象传神地表现了菊花坚守节操,至死不变的高贵品质。

(3)《墨梅》一诗语言通俗明快,琅琅上口,近乎口语;《寒菊》一诗语言文雅含蓄。

前者直说“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后者曲言“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4.参考答案:(1)①两者都以戍边为题材。

②两者都表现了边塞生活的艰苦。

(2)①相同处:写戍边生活,但却不从战争或战事的角度写。

②不同处:前一首偏重于写边塞生活环境的恶劣,如用“暗”“孤”“穿”这样的字眼;后一首侧重渲染战士思归的情绪,下阕尤其明显。

(3)王昌龄的诗表现出勇于杀敌,不获全胜不言归的激越之情,风格豪壮。

范仲淹的词较多地表现了战士们希望早日结束战争、尽快回归家乡的情绪,在风格上显得悲壮。

从上面的训练中不难看出古诗比较阅读应遵守的基本原则,那就是“知同辨异”。

“知同”就是发现两首诗中相同、相似的东西;“辨异”就是分辨两诗中不同乃至相对、相反的东西。

“知同”也好,“辨异”也好,重点都要落实到上面提到的一些主要对比点上去,都要从诗作中找到具体依据.5. 参考答案:(1)虚云飞流白练(2)从苏轼诗可以看出,苏轼先肯定了李诗,后否定徐诗,一句“古来惟有谪仙词”可看出苏轼对徐诗的全盘否定。

(2分)整体来讲,李诗想象奇特,意境飞动,气势磅礴;徐诗虽有夸张,却无奇思妙想,气势不如李诗充足,但也不是如苏轼所评价的那样一无是处。

(2分)6. 参考答案:(1)《约客》所涉及的是黄梅时节(夏季),描写的景物有雨、蛙等;《雨晴》描写的是春天的景色,主要景物有花间菱、叶、蜂、蝶等。

2.《约客》主要通过交待时间“过夜半”和描写细节“闲敲棋子落灯花”,突出一个“等”字;《雨晴》则主要通过“雨前”“雨后”的对比和“蜂蝶纷纷过墙去”的描写,突出一个“惜”字。

7. 参考答案:(1)白诗是“长恨春归无觅处”。

黄诗是“除非问取黄鹂”。

(2)惋惜春光流逝的深情是二诗作者感情的共同点。

不同点是白居易最终找到了春,充满惊讶和喜悦;黄庭坚没有找到春天,感到无限怅惘和苦闷。

8. 参考答案:(1)六朝民歌中常用“丝”谐音“思”,李煜也用丝来比喻愁思。

“剪不断,理还乱”,表现了愁思纷繁和难以排解。

“簪缨”是贵族官僚的服饰,用来代人。

“几时收”,既是词人渴望早日收复中原心事的表露,也是对南宋朝廷偏安苟且的愤懑和斥责。

(2)虽然两首词的词牌都是“相见欢”,格律一样,但各自所表现的感情却完全不一样,风格也有很大差异。

“离愁”是人们内心的一种抽象的感情,李后主却把它写得很形象,写出其滋味,写出了一种非常深切的人生感受。

“无言”又加上“独上”,仿佛使人看到一个“斯人独憔悴”的孤独身影。

西楼见月,夜已深沉,孤影徘徊,不能入寐,其人浓重的愁绪跃然纸上。

全词表现得哀婉动人。

朱词则通过“夕阳”“大江”“悲风”等意象,寄托了词人的国破之痛和对中原人民的深切怀念,感情激越,语尽而情意悠悠不尽,有豪放之风。

(能回答“婉约”“豪放”可给2分,能运用词中句子分析,得3分)9. 参考答案:(1)诗(一)是在家人(或女方)询问船家有无离家人(或男方)的来信;诗(二)是离家人(或男方)向来客询问自己家中的情况。

(2)诗人选取典型细节,用借代手法,以“花”代指亲人和家中的一切,问“花”是表达思亲还乡之情,这样写,感情含蓄、真切,富有情趣。

(3)语言风格上,质朴清新,口语入诗,平淡而隽永。

句式运用上,以文句结尾,可见对亲人急切的思念之情,言有尽而意无穷。

10.参考答案:(1)白梅具有不与桃李争高低,更不愿与其为伍的清高品格。

墨梅具有高洁、清秀、淡雅、朴素的特点。

(2)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抒发了王冕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操守。

(3)都是借梅花抒怀写志,袒露了自己的襟怀,表达了自己的节操与抱负。

11. 参考答案:(1)都写了春天的早晨的景色,如夜雨、啼鸟、落花等,以及人们在春天早上迟起的情景。

(景和事各1分)(2)如王诗以动写静,着力于视觉形象;孟诗由静入动,诉之于听觉感受。

王诗绘彩着色,以形写意;孟诗纯用白描,重在写意。

王诗着眼于空间景物的抒写;孟诗则着眼于时间过程的描写。

(只要写出一处,意思对即可。

仅写出一首诗的特点不给分)12. 参考答案:(1)《山房春事》表达了作者对战乱带来的萧条衰败及昔盛今衰的慨叹。

《登崖州城作》表达了作者对帝京的怀念及有家归不得的痛苦与绝望的心情。

(2)《山房春事》是借景抒情——作者通过乱鸦夕照与春花怒放不调和的画面表达思想感情。

《登崖州城作》是即景抒情——通过登城所见抒发内心的感受。

虽然两者抒情手法略有差别,但抒情方式都不是直抒胸臆,而是委婉含蓄。

13. 参考答案:(1)“怨”。

(2)相同。

(1分)都运用了“起兴”(或“比兴”、“兴中带比”、“兴”)的手法。

(2分)(3)这两句诗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写眼前之景,其实,言外自有一种悲凉之气。

(或:后两句写眼前日暮风起,枫林萧萧,情寓景中,为屈子传哀怨之声,空际传神,不着迹象,言外自有一种悲凉慷慨之气。

)14. 参考答案:(1)韩愈写的是早春,能摄春之魂,“草色遥看近却无”写出了雨后春草远望和近看的传奇景色,给读者以无穷的美感。

苏轼诗写的是初冬,“荷尽”、“菊残”“傲霜”,既写景,又咏物喻人。

(2)“残菊犹有傲霜枝”与“荷尽已无擎雨盖”相对,内容相近,构成“流水对”。

这里菊花残了,枝干尚能傲霜独立的描写,既写了景,咏了物,也借物喻人,赞颂了刘景文的品格和节操。

最后一句,既是实写,也是借代,作者把萧条的初冬写得富有生机和诗意,表现出诗人旷达明朗的性情和胸襟。

语浅情遥,耐人寻味。

15. 参考答案:(1)甲诗描写的是远谪另外重返家乡,情怯;乙诗描写的是宦达荣归,惊喜。

(2)提示:甲:作者远谪岭外,多年未接家中书信,不知家中情况,推想凶吉多少,父母妻子生死不知,想问又不敢问,据此推想。

乙:作者在外为官,老归乡里,从乡音不改,故乡情深去想。

16. 参考答案::相同处:都表现了要与亲人相会团聚的愿望;不同之处:甲诗的对象是亲人,较泛,但婉转表示佳期难得;乙诗的对象具体指出是妻子,言外之意是全家,写出了相见时的欢乐,侧面反映出现在别离的痛苦。

17. 参考答案:(1)描写暮冬景物的同时,比拟人手法描绘了想象中的生机勃勃的春意图。

(2)反衬出翠竹的“不改”,突出了翠竹内在美与外在美和谐统一的特征。

18. 参考答案:(1)《月夜》中的主人公的感受是喜悦,其中“暖”、“透”等字写出主人公的愉悦感;《春怨》中的主人公的感受是伤感,其题目就交待了主人公的伤感。

(2)“虫声新透绿窗纱”一句中,“透”字说明声音是细微的,表明主人公在仔细地欣赏,有一种与自然合而为一的意境。

“梨花满地不开门”一句,即是自伤怨恨又无人叙说的阿娇的形象地描写,又表现了一种凄楚寂寥的意境。

19. 参考答案:(甲):所写景象壮阔,气势雄浑,即景生意,到处要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全诗对仗工整,技巧娴熟;(乙):所写景象虽也壮阔,但与(甲)诗比较起来,总有几分消极之感;以景抒情,大有飘飘欲仙,处理世俗之想;从技巧上讲,不如甲诗高超。

20. 参考答案:均写出了寒食节时春天繁花竞放的迷人景象。

虽地域不同,但都充满春意。

两首诗所抒发的感情有所不同。

(甲)诗从独在他乡、身为异客的寒士角度感受寒食节的,一个“悲”字写出了寒食的辛酸,也表达了对贫居者的深切同情。

(乙)诗则从寒食节的皇都风光着笔,突出皇族与宠臣的特权,隐寓了对特权阶层的讽喻之意。

21. 参考答案:相同之处;这两首诗都写到了故乡的菊花(从两首诗的关键语句三、四句可知);都写了重阳佳节(从第一首诗的题目可知:“九月九日”,即重阳佳节;第二首诗也是写于这一天,从第一句的关键语句“登高”可知,因为重阳节重要活动之寻就是“登高”)的思乡(第一首诗关键语句第三句可知:思菊即思故乡;第二首诗题目则直接点明所抒之情:“思长安故园”)之情。

不同之处:第一首诗表现了作者对故园的怀想(从本诗关键语句第三句可知)和思归(同上)之情,流露出归隐田园(从注释中的“辞官”可知,作者不愿为官;从“篱下菊”的用典可知其归隐之情)的情怀;第二首诗表现了作者对遭受战乱的故园的痛苦(从第三句的关键语句“遥怜”可知)之情,表现了作者渴望收复失地(从注释“边塞诗人”可知其身份:是军旅诗人而不是一般的文人;从注释中的“长安沦陷,故有此诗”可知其不甘之心)22. 参考答案:答案要点:对人事变化、盛衰无常的感慨,对功名富贵的否定。

23. 参考答案:(1)前者对柳表示喜悦、赞赏;后者对柳表示贬斥、嘲讽。

(2)前者由柳枝的纷披下垂、婀娜多姿联想到翠绿的丝带;后者由柳枝的随风摇摆、披拂不定联想到没有节操、反复无常的小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