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中考17首古诗阅读欣赏题及答案

合集下载

中考语文考点专题 古诗词鉴赏(含答案)

中考语文考点专题 古诗词鉴赏(含答案)

古诗词鉴赏(一)古诗文阅读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1.诗人在“杨花落尽子规啼”—句里写了哪些景物?渲染了怎样的气氛?2.从“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两句中,你解读出了诗人哪些情感?(二)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1-2题。

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辛弃疾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

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

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

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1)请简要赏析上片“破纸窗间自语”一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全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概括作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阅读《江城子•密州出猎》一词,完成1—2题.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7.用简明的语言概括词的上阕、下阕的内容。

上阕:下阕:18.下面对该词的理解品味有误的一项是:()A.此词是苏轼的第一首最具豪放风格的作品,表现他决心抗击辽、夏侵略的爱国壮志。

自此,他树起了“自是一家”的旗帜,提高了词品,扩大了词的界境。

B.开篇着一“聊”一“狂”两字,更见作者的潇洒豪放,也隐约透露出怨愤之情;再用一个“卷”字,写出众多人马像疾风一样驰骋山冈的壮观的出猎场面。

C.用典故是古诗词创作常用艺术手法之一,用典故能含蓄委婉地表情达意。

词中下阕采用冯唐持节赦免魏尚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希望朝廷悯恤年老,免去罪名的愿望。

D.结尾三句卒章显志,表明作者想要驰骋沙场、为国杀敌、一展宏图的强烈愿望和远大的志向,其耿耿忠心溢于言表,凸显了刚强威武的英雄气概。

中考古诗词鉴赏练习20题(附参考答案)

中考古诗词鉴赏练习20题(附参考答案)

中考古诗词鉴赏练习20题(附参考答案)(一)品读《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找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 ( )A.首联先写“客路”,后写“行舟”,写出了人在他乡、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

B.诵读颔联时应该使用上扬的语调,体现诗句平野开阔、大江直流的宏大气势。

C.颈联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通过拟人手法,在描写景物和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

D.尾联紧承颈联,抒发了诗人即将回到家乡的喜悦、激动的心情。

2、本诗表达了漂泊在外的游子对家乡亲人深切的思念之情。

你认为诗中的哪一处句子最能突出地表达这种思想感情?为什么?句子:理由:(二)读杜牧的《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3、这是一首与三国的故事有关的诗,“东风”指4、“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是千古传颂的名句,它的意思是:(三)读《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5、下面对苏轼的《浣溪沙》一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阕写景,山下小溪边,长着矮小娇嫩的兰草,松间沙路洁净无尘,画面清新优美,淡雅宁静。

B.“潇潇暮雨子规啼”一句写黄昏时潇潇细雨中杜鹃的啼叫声,正所谓鸟鸣山更幽,突出了环境的静谧。

C.下阕转入抒怀,“门前流水尚能西”句,写词人由西流的溪水,想到“人生无再少”,因此为时光流逝、人生短暂而叹息。

D.全词情景交融,恬淡优美的景色,富有情趣的语言,充满人生哲理的议论,表现了词人执着生活、呼唤青春的情怀。

6、“黄鸡”的本意是:,诗中是指:7、把词上阕的“溪边风光图”用现代汉语描绘出来。

答:(四)阅读唐代诗人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2015语文中考真题之诗歌鉴赏解析版

2015语文中考真题之诗歌鉴赏解析版

诗歌鉴赏解析版1.(2015届广东广州中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5分)水调歌头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谦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此事古难全”中“此事”指的是什么?(2分)(2)“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一句表达了词人的什么情感?请简要分析。

(3分)【答案】(1)人有悲欢离台,月有阴睛圆缺。

(2)月光转过朱红的楼阁,低低地穿过雕花的门窗,照着屋里失眠的人。

这句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思念亲人以及被贬的失意之情。

考点:鉴赏诗歌的语言。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或作者的情感态度。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2015届广东佛山中考)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后面题目。

(6分)双调•拔不断马致远九重天,二十年,龙楼凤阁都曾见。

绿水青山任自然,旧时王谢堂前燕,再不复海棠庭院。

(1)说说你对曲中“堂前燕”的理解(3分)(2)本曲“龙楼凤阁”与“绿水青山”形成鲜明对比,这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

(3分)【答案】(1)曲中的“堂前燕”引自刘禹锡的《乌衣巷》诗句,此处是作者自比(或自况)(1分)。

原来寄居“龙楼凤阁”之下,飞翔在“海棠庭院”之中,现在,要“飞入寻常百姓家”了,发誓“再不复海棠庭院”(1分),宣告他以隐退的方式与官场做彻底决裂(1分)(2)3分“龙楼凤阁”指官场,“绿水青山”指隐居的地方(1分)。

隐居生活的快意自由强烈反衬出官场生活的不自由、不得志(1分)。

在强烈的对比中显现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厌恶之情(1分)。

【解析】(1)试题分析:根据自己的积累,了解“堂前燕”的典故,说明作者以此自比,理解“海棠庭院”所指的官场生活,根据典故出处即刘禹锡的《乌衣巷》中诗句“飞入寻常百姓家”,理解作者厌弃官场向往自然生活的思想情感。

2015年浙江各地区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16篇(含答案与翻译)

2015年浙江各地区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16篇(含答案与翻译)

2015年浙江各地区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汇编【甲】王念孙,字怀祖,高邮州人。

……既罢官,日以著述自娱,著《读书杂志》。

于古义之晦,于抄写之误,皆一一正之。

一字之证,博及万卷,其精於校雠①如此。

又以邵晋涵先为《尔雅正义》,乃.撰《广雅疏证》,日三字为程,阅.十年而书成,凡三十二卷。

其书就古音以求.古义,引伸触类,扩充于《尔雅》、《说文》,无所不达。

然声音文字部分之严,一丝不乱。

盖藉②张揖之书以.纳诸说,而实多揖所未知,及同时惠栋、戴震所未及。

【乙】刘羽冲,沧州人也,性孤僻,好讲古制,实迂阔不可行。

偶得古兵书,伏读经年③,自谓可将.十万。

会.有土寇,自练乡兵与之角,全队溃覆,几为.所禽。

又得古水利书,伏读经年,自谓可使千里成沃壤。

绘图列说州官。

州官亦好事,使试于.一村。

沟洫甫成,水大至,顺渠灌入,人几为鱼。

由是郁郁不自得,恒独步庭院,摇首叹息:“古人岂欺我哉!”如是日千百遍,惟此六字。

不久发病死。

【注】①校雠:校对。

②藉:借助。

③经年:一年以后。

17.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A.阅.十年而书成(经历) B.其书就古音以求.古义(探求)C.自谓可将.十万(带领) D.会.有土寇,自练乡兵与之角(会合)18.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两项是(4分)A.乃.撰《广雅疏证》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B.盖藉张揖之书以.纳诸说先帝不以.臣卑鄙C.全队溃覆,几为.所禽仅有“敌船”为.火所焚D.州官亦好事,使试于.一村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19.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4分)①既罢官,日以著述自娱,著《读书杂志》。

②恒独步庭院,摇首叹息:“古人岂欺我哉!”20. 结合王念孙、刘羽冲不同的治学态度,谈谈你获得的启示。

(4分)【参考答案】17.D(3分) 18.C D(4分,各2分)19.①(王念孙)被罢免官职后,每天以著书立说自娱,著有《读书杂志》。

②(刘羽冲)常常在庭院里独自漫步,摇着头自言自语:“古人怎么会欺骗我呢?”(4分,各2分。

2015人教版中考语文古诗文阅读考点分析及练习试卷、答案古诗词鉴赏

2015人教版中考语文古诗文阅读考点分析及练习试卷、答案古诗词鉴赏

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古诗词鉴赏《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诵读古代诗词,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能够掌握古诗词曲的体裁特点及相关常识,能够从内容、情感、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等方面对古诗词曲进行鉴赏。

《2014年广西初中毕业升学考试学科说明(语文)》也明确指出:侧重整体把握诗词内容,感受诗词中的形象;欣赏、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诗歌语言;分析诗词中的艺术表现手法。

(2014·玉林、防城港)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从蜀地乘船沿长江东下,不远万里来到楚地荆门旅游。

B.船移景换:崇山渐去,荒野出现,江水也由湍急而变平缓。

C.奇景连连:倒映在江中的月影像是飞来天境,天上的云气变幻如同海市蜃楼。

D.旅途所见物景令人难忘,而诗人最爱的还是从故乡就一直跟随自己一路远行的江水。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内容的理【方法指导】(1)看题材。

题材往往决定诗词的主要内容和主题。

如:送别诗、咏怀诗多写如何叮咛对方、歌颂对方;咏史诗、怀古诗多写对古代人或事的凭吊,或缅怀先贤,或倾诉自己生不逢时的感慨,或感叹昔盛今衰;边塞诗或描写壮丽的边塞风光,或表达自己建功立业的愿望等。

(2)抓题目。

诗词的题目往往是诗词内容的高度概括。

(3)析词义。

因为诗词都是用文言文写成的,解。

解答此题,要从字、词、句多方面综合考虑。

首联意思是:长江水远远渡出荆门山,伴随自己来到楚地游览。

其中“从”的意思是跟从、随从。

颔联写途中看到高山渐隐,平坦广阔的原野出现,长江奔赴辽阔的平原。

颈联写晚上看到变幻莫测的江水、月光、云彩形成奇异的美景。

尾联意思是:乘船的客人(诗人)依旧怜爱那江中的流水,因为这家乡的水陪伴他远行万里,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只有正确理解诗中词语、句子的意思,才能正确理解诗歌内容,这是我们欣赏诗歌的基础。

2015年中考语文试题汇编:诗歌鉴赏(含解析)

2015年中考语文试题汇编:诗歌鉴赏(含解析)

2015年中考语文试题汇编:诗歌鉴赏(含解析)诗歌鉴赏(2015·江苏宿迁市)寒夜杜耒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①汤沸火初红。

寻常一样窗前月,才②有梅花便不同。

[注释]①竹炉:指用竹篾套子套着的火炉。

②才:仅。

(1)请展开合理想象,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诗歌一、二句的情景。

(2分)(2)试从“梅花”这个意象來分析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3分)冬天的夜晚,来了客人,用茶当酒,吩咐小童煮茗,火炉中的火苗开始红了起来了,水在壶里沸腾着,屋子里暖烘烘的。

月光照射在窗前,与平时并没有什么两样,只是窗前有几枝梅花在月光下幽幽地开着,芳香袭人。

这使得今日的月色显得与往日格外地不同了。

[19.(1)冬天的夜晚,来了客人,用茶当酒,吩咐小童煮茗,(1分)火炉中的火苗开始红起来了,水在壶里沸腾着,屋子里暖烘烘的。

(1分)(2)“梅花”有高洁的志趣,(1分)诗人写梅固然有赞叹梅花高洁的意思,更多的是在暗赞来客,(1分)写出了诗人的热情,表明自己和客人一样志同道合,具有高洁的志趣。

(1分)解析(1)此题考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

想象要从诗歌描写的意境人手,要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情景,可适当使用一些修辞手法。

(2)此题考查6.亲人离散,漂泊无依的孤独感,(1分)对国家多难、壮志未酬的无奈和伤心(1分)解析:此题考查诗歌蕴含的感情。

解答时要联系全诗内容和作者的生平以及写作背景。

(2015·江苏扬州市)岭上逢久别者又别权德舆十年曾一别,征路此相逢。

马首向何处?夕阳千万峰。

十年之前我们曾经分别,在漫漫征途上再次相遇。

驱马作别又将去向何处?看那夕阳下的万壑千峰9.⑴这首诗前两句在看似平淡的叙述中流露出了▲之情。

(2分)⑵从情景交融的角度,分析这首诗最后一句的妙处。

(4分)▲▲9.⑴示例:(久别重逢的)惊喜。

⑵示例:通过描写夕阳余晖映照着千万山峰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即将与友人又别的伤感之情以及对前途迷茫的感慨。

考点:本题是对古诗词鉴赏能力的考查。

中考课外古诗词鉴赏专题练习(附参考答案)

中考课外古诗词鉴赏专题练习(附参考答案)

中考课外古诗词鉴赏专题练习(附参考答案)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暮春即事周敦颐双双瓦雀行书案,点点杨花入砚池。

闲坐小窗读周易,不知春去几多时。

1.请你想象“双双瓦雀行书案”描绘的画面,并将它描写出来。

2.诗人为什么“不知春去几多时”?请简要回答。

二、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问题。

春夜别友人[唐]陈子昂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

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下列对本诗内容和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一二句中的“金樽”“绮筵”可以看出饯别酒宴场面的隆重。

B.三四句中的琴瑟之思和别路之忧都蕴含着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C.五六句通过写明月的“隐”和长河的“没”表明朋友已经远去。

D.七八句表达诗人对前路漫漫的感叹以及与友人再会难期的惆怅。

三、古诗词鉴赏。

鹧鸪天①[清]纳兰性德握手西风泪不干,年来多在别离间。

遥知独听灯前雨,转忆同看雪后山。

凭寄语,劝加餐,桂花时节约重还。

分明小像沉香缕,一片伤心欲画难。

【注】①友人梁汾回南方奔丧,作者送友人一幅小肖像画,并为之题词。

1.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句描写出一幅在萧瑟秋风之中,与友人握手话别,泪水止不住滑落的场景。

B.回忆起以前交往的种种:有分离时的孤灯相伴,也有相聚时在雪后观山的快乐。

C.诗人特意叮嘱友人别后注意饮食,保重身体,并约定要在桂花时节从南方回来。

D.全词描写生动传神,富有画面感,表达了对友人的不舍和关心,情感真挚浓烈。

2.借助注释,分析“分明小像沉香缕,一片伤心欲画难”两句的虚实结合的手法。

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早归[唐]元稹春静晓风微,凌晨带酒归。

远山笼宿雾,高树影朝晖。

饮马鱼惊水,穿花露滴衣。

娇莺似相恼,含啭傍人飞。

1.请简要赏析颔联中“笼”与“影”两字的妙处。

2.尾联写出了黄莺的哪些特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五、阅读下面这首古诗,按要求作答。

峡口①送友人[唐]司空曙峡口花飞欲尽春,天涯去住②泪沾巾。

2015年全国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诗词赏析

2015年全国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诗词赏析

2015年全国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诗词赏析【福建省福州市】3.下列对古诗句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3分)A.《归园田居》中“但使愿无违”的“愿”指诗人想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想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

B.《过零丁洋》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现了诗人愿意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

C.《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

D.《行路难》中“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表现了诗人因离开朋友而产生的无限思念之情。

【答案】3.(3分)D【解析】D项中“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表现了诗人感情的激荡变化,显示了诗人内心的苦闷抑郁,其原因是在朝廷中得不到重用,实现了不了抱负,因而失意、苦闷;并非是因为离开朋友,表达的也不是思念之情。

【福建省兰州市】(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8—9题。

(5分)送友人薛涛水国①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②杳如关塞长。

【注释】①水国:水乡。

②离梦:离人的梦.8.诗歌首句中“夜有霜”与下句中“”一词相照应,表现了送别时节的凄冷。

(2分)9.结合全诗,谈谈你对“离梦杳如关塞长”一句中“杳”的理解。

(3分)【答案】8.(2分)月寒。

9.(3分)“杳"是远而不见踪影的意思。

诗中是指对友人的思念(离梦)如长长的关塞一般遥远、深长,写出了思念之深.或者:“杳”是远而不见踪影的意思。

诗中是指离别后遥远的连“梦魂"也难以飞越,写出了思念之苦。

答出“杳”的含义的,给1分;结合诗歌具体分析的,给2分.【甘肃省武威市】(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22—23题岁暮道家蒋士铨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

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

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

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

22.对本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母亲疼爱儿子的心没有穷尽,儿子一回家,母亲就高兴得睡不着,直到第二天明。

B.儿子长时间没有回家,母亲只能把爱与思念寄托在“寒衣”和“家信"上.C.儿子为了不让母亲担忧而向母亲撒谎,之后他又承认了错误.D.尾联中的“风尘”比喻在外漂泊的艰辛劳累.23.“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4首古诗阅读欣赏题及答案(2015年乐山中考命题范围)一、七年级上(2首)1、《次北固山下》解读:这首写景诗描写了作者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情,表达出作者放眼山川的宽阔博大的胸襟。

一二句写青山与绿水掩盖不住旅途忧郁的情怀;三四句写江水浩渺、视野开阔的景色;五六句写景致的缺憾——残夜中的海日和旧年中的江春,使人顿生惆怅之情;七八句抒写思乡之情。

这首写景诗的特色是借助长江风景的描写,写出诗人的乡愁乡思,即景生情。

考点梳理1、默写①,风正一帆悬。

②,江春入旧年。

③诗中描绘涨潮时水面宽阔,帆船顺风而行的诗句是:,。

(写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美景的诗句。

)④诗中流露出诗人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的诗句是:,。

⑤在写景叙事中表现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哲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的诗句是:,。

(表现时序变迁,新旧交替这一自然规律的诗句。

或借时序的交替,让诗人顿生思乡之情的诗句。

)⑥借“雁足传书”的故事来寄托乡思愁绪的诗句是:,。

⑦你学过的古诗中与“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蕴含哲理一致的诗句有:。

2、理解:①“风正一帆悬”以“一帆悬”之小景,非常形象地写出了之大景的神韵,为后人所称道。

②“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③“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历来得到人们的好评,请选一个角度,作简要赏析。

(不少于20个字)④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是本诗的特色,诗中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⑤诗中能点明主旨的诗句是,它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

3、选择:①“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是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其哲理意味着()a.当残夜还未消失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还未逝去,江上已显露春意。

具有新事物必然寓于旧事物之中的道理。

b.“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样的匆匆不可待,表达一种“时不待我”的紧迫感。

c.作者将“日”“春”放在“生”“入”之前,并且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

d.全诗妙在描写景物节气之中,蕴涵着一种自然理趣,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力量。

②对“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理解,分析不当的一项是()a.这两句的意思是:当残夜还未消失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现出了春意。

b.日出残夜表示地域的交替,春入旧年表示了时序的交替。

c.把“日”与“春”当作美好事物的象征。

“生”与“入”使景色拟人化了。

d.在描写景物和时令的变化中,提示了自然规律,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力量。

2、《钱塘湖春行》解读:“孤山寺北贾亭西”,起笔交代了诗人的观景的处所,“水面初平云脚低”,写出了春天湖面的特点,春水初涨。

颔联用“莺争暖树”“燕啄春泥”写出了一种充满活力的动态美。

颈联写初春的花草也充分写出了春天的特色,“乱花渐欲迷人眼”,“乱花”写出了春花盛开的景象,“迷人眼”则写出了春花的鲜艳美丽。

“浅草才能没马蹄”,以形象的笔墨写出了春草刚刚高过马蹄。

尾联是写诗人对西湖美景的喜爱之情,在湖东绿杨深处的白沙堤上漫步是诗人的“最爱”,因在这里看到的景象更加美好,给人以言已尽,意无穷的享受。

考点梳理1、诗中抓住早春特点从仰视角度描写禽鸟的优美诗句是“、”从俯视角度描写花草的优美诗句是“,”。

2、诗中写早春特色,表现春的活力,展示动态美的两个动词是“”、“”。

3、本诗第二句至第六句,一句一景,在动态的描写中写出了西湖景色的清丽明快、生机勃勃,这些景物依次是:春水、、燕啄春泥、乱花迷眼、。

4、白居易的这首脍炙人口的春行诗,除了结构、描写、意境写的具有特色之外,用字用句也十分准确生动,其中“几处早莺争暖树”句中“争”用得好,是因为。

5、下列各项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颔联的朗读节奏划分应是: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b.颈联暗示蓬勃的春意正在急剧发展中。

c.这是一首七言律诗,描绘了刚披上春装的西湖生机盎然的景色,抒写了作者对西湖美好春光的喜爱之情。

d.全诗结构巧妙,前两联先写所写之景,再写观景之处;后两联先写观景之处,再写所见之景。

全诗首尾呼应,体现了一种结构美。

6、在前六句中,诗人已经把西湖春色描绘得十分美丽,在结尾处却说自己“最爱”湖东的白沙堤,至于白沙堤怎么可爱,除点明“绿杨阴里”外诗人未做任何解释,你觉得诗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二、八年级上(3首)3、《望岳》解读:全诗无一“望”字,却处处写望见的泰山的景物:由远而近,由大到小,由望岳而想象到将来登岳的情景。

胸怀宏博,用笔不凡。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首句设问,总括泰山的的全貌,而突出其雄伟高大的山势。

作者是以距离之广远烘托出泰山之高峻,这既是作者的亲身体验,也是他“语不惊人死不休”的高超诗才的体现。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写近望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和巍峨高大的形象。

这是以“昏晓分割”来衬托山势的高大。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这是由远观而近看。

层云缭绕不已,故心胸为之激荡;由于细看甚久,以致眼眶都有破裂的感觉。

虽然如此,诗人仍然在望,表现了诗人对大好河山无限眷恋和热爱的感情。

“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两句诗,是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愿望。

充分体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后世多引用此联,来抒发这样的情怀。

考点梳理1、的《望岳》诗共有三首。

一首是咏的,一首是咏的,一首是咏的。

这首《望岳》是咏的。

2、?齐鲁青未了。

3、荡胸生层云,。

4、诗中写近望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的巍峨高大的形象的诗句是,。

5、充分体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的气概的诗句是,。

6、诗中由远观而近看,表现了诗人对大好河山无限眷恋和热爱的感情的诗句是,。

7、诗中表明作者登山决心和崇高思想境界的诗句是,。

8、《望岳》全诗无一“”字,却处处写的的景物:由而,由到,由而想象到将来的情景。

9、《望岳》诗句开篇,总括泰山的,而突出其的山势,作者是从烘托出。

10、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诗人通过泰山而望的感受,描绘出了一幅苍茫开阔的“泰山图”,字里行间洋溢首青年杜甫那种蓬勃朝气。

b.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

距离是由远而近,时间是从朝至暮,并由望岳想到登岳。

c.“造化钟神秀”,一个“钟”字,把大自然写得有情,突出了大自然的神奇伟大,鬼斧神工。

d.“阴阳割昏晓”中的一个“割”字,写出了泰山的山高所产生的同一时间里泰山有阴有阳,有明有暗的奇妙景象;这个很普通的字的神奇作用,正显示出诗人“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写作作风。

4、《使至塞上》解读:是王维边塞诗中的力作。

首联交待出使的经过。

写奉使出征,独当重任,到边疆去察看,过居廷属国。

颔联“征蓬出汉塞,归燕入胡天”,描写边塞的情势。

因和胡人只有一箭之隔,风吹蓬草即过边塞,北飞的大雁也从头顶飞入胡地的上空。

可见诗已到了边关前沿。

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写落日时分边关所见。

“大”写边疆沙漠,浩瀚无边;“孤”是写其景物的单调;沙漠上没有山峦树木,那横贯其间、渺无尽头的黄河,惟有“长”字才能表达出给人的视觉印象;落日,又加上“圆”字,给人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受。

一“长”一“直”又一“圆”,似几何图形一样展现在天地间,大气浩瀚又沉寂壮美,画面开阔,意境雄浑。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以其写景壮观,气势流畅,被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尾联照应诗题和开头。

作者此行目的是慰边,但在萧关遇到侦察的骑兵,得知都护还在前线。

可见虽然打了胜仗,都护并没有放松警戒。

诗句流露出对都护的赞叹。

它能传诵千古,主要在于颈联写得太好,意境深远,可见警句在一首诗中的作用。

考点梳理1、这是一首王维奉命出使边塞慰问将士们的边塞诗,具体表现边塞特色景物的诗句是,具体表现边塞地域地点的词语是。

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被誉为千古名句。

该诗句表现了怎样的意境?请结合具体词语作分析。

具体分析:3、判断正误。

错的打×,对的打√。

①“使至塞上”的“使”是“使者”的意思,因此“使至塞上”是主谓短语。

()②首联交待出使的经过。

奉命出征,独当重任,到边塞去察看,过居延属国。

()③颔联描写边塞情势。

风吹蓬草即过边塞,北飞的大雁也从头顶飞入胡地的上空。

可见诗人已到了边关前沿。

()④颈联写落日时分,边关所见。

写景壮观,气势流畅。

()⑤尾联照应诗题和开头。

流露出对都护的赞叹。

()5、登岳阳楼(其一)陈与义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1、《登岳阳楼(其一)》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岳阳楼是江南三大名楼之一,另外两座是:3、诗的尾联,顾影自怜,以无限悲凉的身世之慨收束全篇。

其中“风霜”一次的深刻含义是什么?4、比较杜甫的《登高》,谈谈你对“陈与义诗宗杜甫”的理解。

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三、八年级下(5首)6、《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解读:“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诗之首紧接白诗尾,点明自己在巴山楚水这荒凉地度过了二十三年之久,表现了诗人之间推心置腹的亲切关系。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这两句通过用典,表现出了诗人十分复杂的心情。

阔别已久,今朝归来,人事全非,抒发了无限惆怅的心怀。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刘禹锡以“沉舟”“病树”自喻,固然不无惆怅,却也颇为豁达。

本联含有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哲理。

这一联,突然振起,一变忧伤低沉的情调,尾联“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便乘势而下,表现刘禹锡在朋友的热情关怀下,振作精神,投向生活,表现了诗人坚忍不拔的意志。

考点梳理1、解释加点的字词:①酬乐天初逢席上见赠.()②到乡翻似烂柯.人()③二十三年弃置..身()④暂凭杯酒长.精神()2、这首诗感情浓郁,但前后基调不同,前四句,后四句,前后形成鲜明对比。

3、请描述“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所展现出的画面,并提示诗句的含义。

4、这首诗首联写出了诗人怎样的遭遇?5、这首诗虽含忧伤,但更见豁达。

请结合颈联作简要分析。

6、写诗人用异常达观的态度来应付世变,含有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哲理的诗句是7、通过用典,表现诗人十分复杂心情的诗句是8、“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乐天”指谁?9、诗的首联与白诗的尾联相应和,表现了什么?10、颔联表现了诗人十分复杂的心情,具体指的是什么?11、颈联刘禹锡以“”和“”自喻,固然无不(),却也()。

1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13、“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句中,诗人为什么把自己比作“沉舟”和“病树”?14、对颈联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颈联展望未来风光,形象壮丽,显出了慷慨昂扬的气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