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环境艺术

合集下载

关于现代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的美学追求

关于现代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的美学追求

关于现代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的美学追求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现代城市环境艺术设计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其美学追求也变得愈发重要。

城市环境艺术设计不仅仅是简单的装饰,更是通过艺术手段提升城市环境的美感和品质,使城市更加宜居、宜游、宜业,给人们营造出宜人的精神居住环境。

本文将从美学的角度探讨现代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的美学追求。

现代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的美学追求在于追求自然与人文的融合。

在城市环境中融入自然元素,打造出生态友好的城市空间是现代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的一个重要美学追求。

自然景观的融入可以使城市环境更加和谐宜人,增加人们在城市中的休闲娱乐空间,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

人文景观的融入也能够增强城市的历史文化底蕴,让城市更具有魅力和个性。

现代城市环境艺术设计需要在追求美的注重保护和传承城市的自然和人文资源,以此实现自然与人文的有机融合。

现代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的美学追求在于追求功能与美感的统一。

城市环境艺术设计不仅要满足实际功能需求,更要体现出美的艺术性。

在城市广场的设计中,不仅要考虑到人们的休闲活动需求,还要注重广场景观的美感,通过雕塑、喷泉等艺术元素的融入,使广场成为城市的文化地标和风景名片。

又如,在城市道路的设计中,可以通过路灯、公共艺术雕塑等艺术元素的设置,让道路变得更加美丽和富有生机。

现代城市环境艺术设计需要将功能性与美感性相结合,不仅使城市环境更加实用,更要使城市环境更加美丽,从而提升人们对城市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现代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的美学追求在于追求创新与时尚的融合。

随着时代的变迁,城市环境艺术设计也在不断进行创新和更新。

现代城市环境艺术设计需要结合当代艺术的表现形式,注重设计的新颖性和独特性,在保留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赋予城市更多的时尚感和活力。

在城市建筑的设计中,可以加入现代艺术风格的元素,让建筑更具有前卫和时尚感。

在城市公园的设计中,可以运用现代的园林艺术手法,创造出更具创意和想象力的景观。

现代城市环境艺术设计需要注重创新性,为城市增添更多活力和魅力。

环境艺术设计技术的艺术表现形式与手法

环境艺术设计技术的艺术表现形式与手法

环境艺术设计技术的艺术表现形式与手法环境艺术设计技术是一门将艺术与环境相结合的学科,通过创造视觉、听觉和触觉等多种感官体验,将公共空间转化为具有艺术性的场所。

环境艺术设计技术有着多样的表现形式和手法,旨在营造一种具有美感、功能性和可持续性的环境。

一种常见的环境艺术设计技术是景观艺术。

景观艺术通过对自然环境进行设计和改造,创造出具有独特特色的景观空间。

在景观艺术中,设计师运用各种植物、水体和地形等元素,结合色彩、材质和光线等因素,将自然与艺术相融合。

比如,在一个城市广场中,设计师可以运用绿植、水池和雕塑等元素,打造出一个绿意盎然、艺术氛围浓厚的休闲空间。

另一种常见的环境艺术设计技术是装置艺术。

装置艺术是通过使用多种材料和技术手法,将艺术品悬挂、展示或安装在公共空间中,以创造出一种独特的感知体验。

装置艺术常常结合环境特点和社会问题,通过与观众的互动和思考,引发共鸣和思考。

比如,在一个城市的街头巷尾,设计师可以运用金属、塑料等材料,创作一个巨大的装置艺术品,既能引起观众的注意,又能通过形式和材质传达出一种特定的主题或思想。

此外,环境艺术设计技术还可以通过声音和光影等手法来进行艺术表现。

声音艺术通过运用音乐、自然声音和声音装置等方式,使环境具有音乐性和节奏感。

设计师可以在公共空间中设置音响设备,播放具有和谐或激昂旋律的音乐,使人们在环境中融入一种美妙的声音氛围。

光影艺术则是通过设计照明和光影效果,为环境增添戏剧性和神秘感。

设计师可以使用灯光、投影和反射等技术,将建筑物或景观投射出美丽的光影效果,营造出独特的夜间场景。

在环境艺术设计技术中,还有一种非常重要的手法是可持续设计。

可持续设计强调设计师在创作过程中考虑环境和社会可持续性的因素。

设计师应当在选择材料、设计结构和运用技术时,尽量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并注重资源的节约和回收利用。

比如,在公共空间的设计中,设计师可以选择可再生材料、节能设备和雨水收集系统等,以减少能源浪费和碳排放。

环境艺术与城市景观设计

环境艺术与城市景观设计

环境艺术与城市景观设计环境艺术是一门结合自然与人文的艺术形式,它通过创造性的方法改善和塑造我们居住和生活的环境。

城市景观设计则是一项需要综合考虑空间利用、美学和功能性的艺术实践。

本文将探讨环境艺术与城市景观设计之间的关联,并论述其对城市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性。

一、环境艺术的定义与特点环境艺术是一门关注环境与艺术相结合的学科,其目的是通过艺术手法改善环境并创造美好的生活空间。

环境艺术的特点包括:以创造性的方法改变环境氛围,以艺术形式表达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审美体验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等。

二、城市景观设计的定义与要素城市景观设计是将景观艺术与城市规划相结合的实践,旨在创造美观、舒适和功能性相统一的城市环境。

城市景观设计的要素包括:植被、水体、人造结构、道路等元素的组合,以及颜色、形状、材质等表现手法的运用。

三、环境艺术与城市景观设计的关联(1)共同目标:环境艺术和城市景观设计的共同目标是通过艺术手法改善和塑造环境,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

(2)相互影响:环境艺术的创作可以为城市景观提供灵感,而城市景观设计则为环境艺术提供了创作的舞台。

(3)共同价值观:环境艺术强调人与环境的和谐共生,城市景观设计注重创造美丽、宜居的城市空间,二者都追求提升人们对环境的感知和体验。

四、环境艺术与城市发展环境艺术在城市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首先,通过环境艺术的创作,城市可以营造出独特的文化氛围,增加城市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其次,环境艺术可以改善城市的自然环境,提供更多的休闲娱乐空间,提升市民的生活质量。

再次,环境艺术可以为城市创造经济效益,吸引游客和文化产业的发展。

五、城市景观设计对人们生活质量的影响城市景观设计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

合理规划的城市景观可以提供一个宜人的环境,改善人们的居住条件,提高幸福感。

美丽的城市景观可以给人们带来愉悦的感受,减轻压力,促进心理健康。

同时,城市景观设计也可以为人们提供丰富的活动空间,增加社交机会,提升生活的乐趣。

环境艺术设计介绍

环境艺术设计介绍

环境艺术设计介绍
环境艺术设计是对景观、建筑、室内、城市等环境条件进行创造性的设计和改造,以增强人们的生活质量,以及提供更加舒适、美观和实用的空间。

它是环境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涉及立体空间、材料、灯光和色彩等要素,旨在打造独特的环境艺术氛围。

环境艺术设计包括建筑内外部空间的设计、公共场所的空间美化及艺术装置的设置,可以增强人们的视觉体验感、感受好心情、创造文化价值并促进交流。

在实践过程中,环境艺术设计师不仅需要具备自己的设计风格和特点,也需要考虑项目需求,以及开发出创新性、适应性、实用性、可持续发展等多种设计方案,综合考虑绿色理念、节能环保、发展经济和技术需求等因素。

综上所述,环境艺术设计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设计理念与实践已然成为了现代设计发展的一部分。

随着人们对建筑和环境艺术的需求不断提高,我们相信在未来的发展中,环境艺术设计必将发扬光大。

城市公共艺术环境设计的创新与发展研究

城市公共艺术环境设计的创新与发展研究

城市公共艺术环境设计的创新与发展研究在当今城市化进程加速的时代,城市公共艺术环境设计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它不仅能够提升城市的形象和品质,还能为居民创造更加舒适、宜人的生活空间。

本文将深入探讨城市公共艺术环境设计的创新与发展,旨在为未来的城市建设提供有益的思考和借鉴。

一、城市公共艺术环境设计的内涵与意义城市公共艺术环境设计是指在城市公共空间中,通过艺术的手段和形式,对环境进行规划、设计和营造,以实现艺术与环境的有机融合,提升公共空间的品质和文化内涵。

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塑造城市形象:独特而富有创意的公共艺术能够成为城市的标志性符号,展现城市的特色和魅力,提升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2、促进文化传承与交流:公共艺术作品可以传承和弘扬当地的历史文化,同时也为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提供了平台。

3、增强居民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优美的公共艺术环境能够让居民感受到城市的关怀和尊重,从而增强对城市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4、提升公共空间的品质:通过艺术的介入,使公共空间更具吸引力和活力,为居民提供更多的休闲和娱乐选择。

二、城市公共艺术环境设计的创新途径1、融合多元文化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城市公共艺术环境设计应积极融合多元文化元素。

不同地域、民族和国家的文化相互碰撞、交流,为设计师提供了丰富的灵感来源。

例如,在一些国际化大都市,可以看到融合了东西方文化元素的公共艺术作品,既展现了城市的包容与开放,又给人带来全新的视觉体验。

2、运用新技术与材料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新技术和新材料为城市公共艺术环境设计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

例如,3D 打印技术可以实现复杂造型的艺术作品制作,智能照明系统可以让公共艺术在夜晚呈现出独特的效果,环保材料的应用则能够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3、强调互动性与参与性传统的公共艺术往往是静态的观赏对象,而现代城市公共艺术环境设计更加注重互动性和参与性。

通过设置互动装置、开展公共艺术活动等方式,让居民能够亲身参与到艺术创作和体验中,增强公共艺术与居民之间的情感联系。

环境艺术设计研究

环境艺术设计研究

环境艺术设计研究引言: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门跨学科的研究领域,它涉及艺术、设计、建筑、城市规划等多个学科的知识和技能。

随着人们对环境品质的要求不断提高,环境艺术设计在城市规划、景观设计以及公共空间的塑造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着重探讨环境艺术设计的概念、研究方法及其在城市建设中的作用。

一、环境艺术设计的概念环境艺术设计是指将艺术与环境相结合,通过创造性的设计手法来提升环境的美学价值、功能性和可持续性。

它包括建筑物外部的装饰艺术、景观设计、公共艺术品的安装等。

它通过创意与技术的融合,为人们创造宜居的环境,并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和艺术的体验。

二、环境艺术设计的研究方法环境艺术设计的研究方法一般包括文献综述、实地考察、设计实践等。

通过文献综述可以了解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历程、理论基础和研究现状。

实地考察则是通过实地观察和分析,了解不同环境的特点和需求,为后续设计提供参考。

设计实践是将环境艺术设计理论应用于实际设计中,通过设计实践来验证环境艺术设计的效果和可行性。

三、环境艺术设计在城市建设中的作用1.提升城市形象:通过环境艺术设计,可以对城市进行艺术性的塑造和装饰,提升城市的整体形象和品质。

2.增加人们对城市的归属感:通过在城市空间中设置艺术品和雕塑等,可以为居民和游客创造宜居的环境,增加人们对城市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3.创造公共空间:环境艺术设计可以为城市创造丰富多样的公共空间,为人们提供休息、娱乐和交流的场所。

4.提升城市公共设施的艺术性:通过环境艺术设计,可以为城市中的公共设施,如公园、广场等增添艺术性,使其成为城市文化的象征。

5.增加经济收益:环境艺术设计可以为城市提供新的经济增长点,通过艺术展览、文化活动等,吸引游客和投资。

结论: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在城市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环境艺术设计,城市的形象、品质和人们的生活质量可以得到提升。

因此,加强对环境艺术设计的研究和应用,对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人们的生活幸福感是非常重要的。

“城市环境艺术课件-建筑与环境的融合”

“城市环境艺术课件-建筑与环境的融合”

供良好的室内环境。
3
能源效率与节约
采用节能技术和绿色建筑设计,降低 能源消耗和碳排放。
建筑与自然环境的融合
绿色建筑
将建筑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 提供更健康、舒适和可持续的 生活空间。
垂直花园
利用垂直空间种植植物,增加 城市绿化和空气质量。
屋顶花园
利用建筑屋顶种植花草,提供 休闲和社交场所,减少城市热 岛效应。
城市环境艺术课件——建 筑与环境的融合
探索城市环境艺术,展示建筑与环境的完美融合。通过课件,了解城市环境 艺术的定义、意义、前沿趋势以及与建筑的关系。
什么是城市环境艺术?
1 艺术创作与城市景
观的结合
将艺术与城市环境相结 合,为城市增添美感和 个性。
2 打破常规与创新
通过艺术表达独特的想 法和观点,改变人们对 城市的认知。
3 触动人心与激发思考
通过艺术作品引起人们 情感上的共鸣,并引发 对城市环境的思考。
城市环境艺术的意义和价值
1 美化城市环境
艺术作品能够提升城市 景观,为居民和游客创 造宜人的环境。
2 激发创意和创新
3 文化传承与社会凝聚
城市环境艺术鼓励人们 独特的思考和创造力, 推动城市的发展和创新。
艺术作品承载着城市的 历史和文化,促进社会 的凝聚和认同。
从功能出发 创造规范和秩序
城市环境艺术 将艺术作品融入建筑空间,使之成为城市的一 部分 通过艺术创作给建筑增添美感和个性 通过艺术形式打破常规,创造独特的城市氛围
建筑对环境的影响和变革
1
建筑材料与可持续性
使用环保材料和可持续建筑设计,减
改善空气质量
2
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建筑设计应注重通风和空气净化,提

城市公共艺术环境设计的创新与实践

城市公共艺术环境设计的创新与实践

城市公共艺术环境设计的创新与实践在当今城市化进程加速的时代,城市公共艺术环境设计正逐渐成为塑造城市形象、提升城市品质以及丰富居民生活的重要手段。

它不仅仅是简单的艺术作品在公共空间的摆放,更是一种融合了文化、社会、生态等多重要素的综合性创作实践。

城市公共艺术环境设计的创新,首先体现在设计理念的转变上。

过去,公共艺术可能更多地关注于形式和美学,而如今,以人为本的理念越发深入人心。

设计师们开始更加注重居民的需求和体验,努力创造出能够引发情感共鸣、促进社交互动的公共空间。

例如,在一些社区公园的设计中,不再是单纯地布置花草树木和休闲设施,而是通过巧妙的布局和景观元素的组合,营造出适合不同年龄段人群活动的场所,让人们在这里能够真正放松身心,享受与自然和他人相处的时光。

材料和技术的创新也是城市公共艺术环境设计的重要方面。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新型材料如环保材料、智能材料等被广泛应用于公共艺术创作中。

这些材料不仅具有良好的性能和耐久性,还能够为作品增添独特的视觉效果和互动体验。

同时,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也为公共艺术带来了新的可能性。

通过多媒体艺术、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等手段,公共艺术作品能够突破传统的表现形式,与观众进行更加丰富和深入的互动。

比如,一些城市中的大型灯光秀,将建筑外立面作为画布,利用先进的投影技术和灯光效果,打造出令人震撼的视觉盛宴。

文化元素的融入是城市公共艺术环境设计创新的灵魂所在。

每个城市都有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和地域特色,这些都是公共艺术创作的宝贵源泉。

通过深入挖掘和巧妙运用当地的文化元素,公共艺术作品能够展现城市的个性和魅力,增强居民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

比如,在一些历史文化名城,设计师将古老的建筑元素、传统的手工艺或者民间故事等融入到公共艺术作品中,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就能感受到城市的深厚底蕴。

在实践方面,城市公共艺术环境设计需要充分考虑场地的特点和功能。

不同的公共空间,如广场、街道、公园等,具有不同的使用需求和空间特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州园林微观环境分析——拙政园课程名称:城市环境艺术院系名称: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专业年级:室内1111班校区学号:江枫1120306125学生姓名:安少毅任课教师 : 文剑钢华亦雄完成时间: 2014/05/282014年5月苏州园林微观环境分析——拙政园摘要:“环境艺术”是指环境艺术工程的空间规划,艺术构想方案的综合计划,包括环境与设施计划、空间与装饰计划、造型与构造计划、使用功能与审美功能的计划等。

环境艺术,是一个新兴的、边缘的、综合艺术系统工程,是一个跨学科的综合性专业,涉及美术、雕塑、装饰文化、建筑基础知识、园林艺术、人体工程学、设计流派、材料学、心理学等多个领域,无论在专业理论的广度,还是在专业技能的多样化上,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本文就苏州最典型的园林拙政园进行城市微观环境分析。

关键词:景观学拙政园廊景观创作1、序中国古代住宅建筑风水观念中无疑蕴涵着生态美诉求,它渊源于东方民族特有的审美思维,是中国古人生态智慧和诗性掌握相结合的产物。

这一生态美诉求对于我们矫正现代住宅建筑中那种远离自然本性,远离生态环境,单纯追求住宅面积、居住设备及经济适用等技术理性观念无疑是有着借鉴意义的;对于规避工业污染和城市噪音也是十分有启发价值的;对于倡导社区和谐的人际关系也不失为一剂良方;尤其是对城乡总体规划和城乡社区建设时的环境设计具有特别重要的美学意义。

苏州园林主要为宅园,传统文化十分注重宅园“风水”,苏州园林在选址和布局上自然要寻找“风水佳穴”2、苏州园林的建筑山水掩映于草木葱茏之间,植物的色、香、姿、声等,可以组成独立的景观,也常被用作其他景观的组合材料:槐阴当庭、插柳沿堤、栽梅绕屋、结茅竹里,这样配置都是为了符合美的规律,并达到趋吉化煞的目的。

苏州园林追求的是超功利的人生境界,推崇淡泊、平和,不求奢华。

苏州园林色彩淡雅,避免强刺激的大红色和金黄色。

园林中的植物常绿者多于落叶者,绿色给人平静安定之感,有利于营造恬静幽雅、空明澄净的环境。

2.1苏州园林是生活艺术化、艺术生活化的典范。

不但居住环境如此,室内陈设也力求达到“不令人俗”的功效。

古书、名画、古瓶、雅石等,布置在博古架上、轩窗边、几案上,这些体现着“汉柏秦松骨气,商彝夏鼎精神”的“韵物”,既富于文化底蕴,又充实、滋养着园林主人自身的精神生活和人格内涵。

退思园九曲回廊用新石鼓体将“清风明月不须一钱买”的诗句镶嵌在九个漏窗中,将园景“诗化”。

狮子林将“古琴、棋盘、函装线书、画卷”四雅塑成了四个漏窗,文气氤氲。

园林建筑中的一朵奇葩,它以园林数量众多、布局别具匠心、建筑巧夺天工、景2.2 苏州园林是我国致变化多端吸引着众多的中外游客。

有人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园林作为传统建筑的艺术精品,是博大精深的。

苏州园林的景观创作呈现出一些自身的特征。

2.3苏州园林的景观创作特征a)景观诗意化——苏州园林景观创作深受中国绘画、诗词和文学的影响,多以诗为题,以画为本。

一般园主能诗善画,文化修养很高,许多园林又都是在文人画家参与下经营的,因而无论是园景立意、构思,还是布局、细部处理,都显示出浓厚的文化气息。

园林景观,渗透着山水诗、山水画的意境,充满着诗情画意,犹如一首“无声的诗”,一幅“立体的画”和一曲“凝固的音乐”。

b)园林景观的动态特征——园林是空间和时间的艺术,随着时间在空间里的流动,园林景观处在不断的变化状态。

随着人的走动,景观步移景异。

气候变化,景现有朝夕晨昏之异,风雪雨霁之别,四季季相之殊,花草枯荣之变。

晓丹晚翠,园林空间的高度艺术性,就在于它的连续和流动。

c)追求意境无限——苏州园林占地相对有限,园林规模不大,景观营造中常运用写意的手法,借助于联想,来拓展景物的想象空间。

追求“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特别是光、影、味所产生的各种虚景,能使得有限的景象展现无限的时间和空间。

花木景观拟人化的品格——如梅的独傲霜雪,竹的虚心有节,兰的幽谷清香,荷的出淤泥而不染,均借以喻意人的高洁品格和情操,以使园林景观景中有情,情中生景,充满丰富的内涵。

3、拙政园概述拙政园是我国“四大名园”之一,列于1961年3月4日国务院颁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中,是我国民族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江南古典园林中的佳作。

其布局设计、建筑造型、书画雕刻、花木园艺等方面都有独到之处,被誉为“天下园林之母”。

拙政园,位于苏州城区东北隅娄门内,占地约72亩,是苏州最大的古典园林,园址在唐代是诗人陆龟蒙的住宅,元时建有大宏寺。

明正德四年(1509),因官场失意而还乡的御史王献臣,购下大宏寺遗址和附近的低洼地营建园林,并取晋代潘岳《闲居赋》中“灌园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是亦拙者之为政也”文意,取名为‘黜政园”。

拙政园的景观和意境构成手法分析解读景物是通过各人体感官直接触动人的心境的,特别是视觉有着综合触觉和运动感觉的性质,所以,在概括表现景物造型全貌方面,宜以视觉为主。

从视觉观赏出发,研究视线与景物组合规律,是利用各造景要素进行构景设计的重要环节。

景物与视线的巧妙组合,通常是采用对景、敞景、分景、框景、漏景、夹景及借景等处理方式来实现的。

3.1 对景苏州古典园林通常在重要的观赏点有意识地组织景物,形成各种对景,但不同于西方庭院的轴线对景方式,而是随着曲折的平面,步移景异,依次展开。

这种对景以道路、廊的前进方向和进门、转折等变换空间处以及门窗框内所看到的前景最为引人注意。

所以沿着这些方向构成对景最为常见。

如拙政园中部从枇杷园通过圆洞门“晚翠”望见池北雪香云蔚亭掩映于林木之中,又如自西部扇面亭望门洞外的倒影楼等景物,都是这类手法。

除了正面对景之外,在走廊两侧墙上开若干窗洞门作为取景框,行经其间,就有一幅幅连续的画面出现,如留园鹤所一带就是这类例子。

当然,对景是相对的,园内的建筑物既是观赏点,又是被观赏对象,因此,往往互为对景,形成错综复杂的交叉对景。

3.2 敞景景物与视线完全不受约束与限制,视线开阔,成一览无遗的景象,称为敞景。

敞景能给人以视线舒展、豁然开朗的感受,景深层次明晰,景域辽阔,易于激发人的情感,容易获得景观整体形象特征。

这种视觉处理方式在苏州古典园林较少单独采用,一般是为达到一种视觉的强烈对比而与其它方式如框景、漏景等手法结合使用。

3.3 分景景色的层次变换和视象的流动感受是形成构景艺术魅力的必要条件。

如果要使景物具有吸引和诱导观赏的作用,那么空间景物的视觉效果与意境构设,就宜含蓄有致,切忌一览无余,所谓“景愈藏,意境愈深;景愈露,意境愈浅”。

分景就是根据视象空间表现原理,将景区按一定方式划分与界定,形成园中有园、景中有景、景中有情的构景处理手法。

分景的作用在于增加景色的量和质,使园景虚实变换,丰富多彩,引人人胜。

分景可以把游人的注意力缩小到一定空间范围内,使其能集中精神细致观赏。

借自然之景造园中景观,在苏州园林中有许多精彩的创意和构思。

园林山水、植物景观随着晨夕阴晴的变化,另有一番景象和风情。

风:在描写清风明月的景色中,一个典型的例子是拙政园的“与谁同坐轩”。

小轩筑于拙政园西园水中小岛的东南角,东南朝向,面对“别有洞天”月洞门,背衬葱翠小山,前临碧波清池,环境十分幽美。

建筑平面采用折扇形,背墙窗景和室内石桌,亦用折扇形状,给人一种小扇自生风的感觉,带着一丝丝凉意。

小亭的题名“与谁同坐轩”颇有新意和特色,很容易引起猜测和遐想。

当星空夜月,水映月影,清风徐来时,品味苏轼“与谁同坐?清风明月我”诗意,就能领悟到以明月清风为知音的意境内涵和超尘脱俗的高雅品格。

恬静幽寂的园林空间,展现的是风、月、人之间的和谐,达到了自然与人格美的统一。

雨:这是最普通最常见的自然现象。

把它变成观赏对象,充满诗意,成为园林景观,不能不说是苏州园林在构筑园林景观上的妙笔。

园中雨景,常常是通过雨落花叶的声响来完成的。

如“疏雨滴梧桐”,“竹露清滴响”,“雨声滴碎荷声”,“枕上雨声如许寄,残荷丛竹更催诗”。

“声”和“听”之间,交汇出无限的景色与诗意。

拙政园听雨轩,为典型的“夜雨芭蕉”景观。

轩前一泓清水,边植芭蕉翠竹,轩后数丛蕉叶。

无论春夏秋冬,雨点落在不同的植物上,加上听雨人的心态各异,就能听到各种情趣的雨声,境界绝妙,别有韵味。

“芭蕉叶上潇潇雨,梦里犹闻碎玉声”,真是声色兼备。

退思园有轩名“菰雨生凉”,南院芭蕉葱绿,棕榈苍翠,轩北贴水,几丛芦苇,几枝菰草。

绵雨朦朦,展示出“凉风生蓖叶,细雨落平波”的意境,又是一番景象。

影:具有虚拟的品格。

它缥渺动荡,恍惚不定,景观既有“云破月来花弄影”,又有“楼台倒影入池塘”。

拙政园倒影楼,紧邻水际。

水底楼台,波光荡漾,似实似虚,亦真亦幻,给园林景观带来一种虚灵之美。

调动天象自然景观,可以创造出千变万化的景色,使园林更有自然情趣。

比如塔影亭和倒影楼。

3.4 建筑景观苏州园林的建筑密度比较高,一般占园地面积的15%~30%。

处理好园林建筑与景观的关系,显得非常重要。

苏州园林中的建筑在园林景观中的作用大体上有两个方面:一是聚景作用。

“江山无限景,都聚一亭中”(张宣题倪云林画《溪亭山色图》)、“惟有此亭无一物,坐观万景得天全”(苏轼《涵虚亭》),都是说小亭能吸收和聚集无限山川景色。

园林亦然。

《园冶》:“轩楹商爽,窗户虚邻,纳千顷之汪洋,收四时之烂漫”,说的是园中的楼台亭阁都是为了观赏周围的山水,欣赏园中的景色。

有如问梅阁、响月廊、眠云亭、听雨轩建筑,它们的作用是聚集景观,审美价值在于梅、月、云、雨景观主体,而不是建筑本身。

特别是一些大体量的建筑,像拙政园的玉兰堂、留园的五峰仙馆、林泉耆硕之馆更是如此。

这类厅堂为了避免过大体量对园林景观造成影响,往往用小院围合,淡化建筑外观形象,在建筑周围点缀山水,增强山林气氛,并向室内引伸。

“四面有山皆入画,一年无日不看花”,因而它们的收纳和聚集的作用更加明显。

二是点景作用。

苏州园林的一个特征是建筑自然化,建筑交织融合在山池、花木的自然环境之中。

根据景观的需要,设亭置榭。

亭台楼阁与园林自然环境结成和谐的艺术整体,如拙政园的远香堂,为满湖莲花所环抱,成为整个景观空间的一个部分。

“凡图中楼台亭宇,乃山川I之眉目也”,说明山水如无建筑点缀,则眉目不清。

由于建筑装点,山水增色,景观生动,风光无限。

“群山郁苍,群木荟蔚,空亭翼然,吐纳云气”,一座空亭,可以成为山川灵气吐纳的交汇点。

园林中景观建筑的设置,可以点出风景的特征和内涵,有助于明确景观主题和意境,强化景观的价值。

拙政园雪香云蔚亭,建在湖中的小岛上。

是主厅远香堂隔水的主要对景,它既是赏景的好去处,又是重要的点景之笔,在拙政园中部的风景结构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夏天,这里林木苍翠,幽篁丛生,亭额题款“山花野岛之间”,联对:“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烘托出幽深、宁静的气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