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地关系理论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合集下载

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

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

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当今社会所迫切需要的一个重要议题。

随着人类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地关系的重要性也愈发凸显。

人地关系指的是人类与地球之间的互动关系,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保证。

在这篇文章中,我想探讨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并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改善这种关系。

首先,人地关系的良好与否直接影响到可持续发展的实现。

人类的活动对地球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包括资源消耗、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

这些行为不仅直接威胁着地球的健康,也会对人类自身造成严重的后果。

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到人地关系的重要性,并采取积极的行动保护地球。

其次,可持续发展需要人地关系的平衡。

人类生活离不开地球资源,但过度开采和不合理利用会导致资源变得稀缺,进而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因此,保护和合理利用地球资源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要素之一。

我们应当意识到资源的有限性,推动绿色发展和循环经济,减少资源的浪费和排放,为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第三,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的一个方面是环境保护。

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而环境保护则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我们应当加强环境保护意识,从个人出发,减少污染排放,降低能源消耗,鼓励使用可再生能源和节能技术。

此外,政府和企业也应当加大对环境保护的投入和管理,通过科技创新和政策引导推动绿色发展。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为改善人地关系而贡献自己的力量。

首先,我们可以改变生活方式,减少资源的浪费和排放。

例如,节约用水,减少食物浪费,鼓励低碳出行等。

其次,我们可以提高环保意识,从购物环节开始,选择环保产品和包装,并鼓励其他人也加入到环保行动中来。

最后,我们可以参与到环保组织和社区活动中,积极推动环保行动,并与他人分享自己的环保经验和观点。

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密不可分。

只有建立良好的人地关系,才能够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实现。

通过改变人类的行为和思维方式,我们可以构建一个更加和谐、健康和可持续的人地关系。

5-2 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 (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必修第二册

5-2 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  (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必修第二册

5.2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课标要求】运用资料,归纳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说明协调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及其缘由。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先从《2032:我们期望的未来》开始导入,然后引入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内涵和原则,最后通过“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的活动加强对概念的理解;二是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先分析政府-企业-公众在可持续发展实施中的关系,然后提出几条广为大众接受的具体措施,并分别对其进行具体的分析、讨论,最后通过活动“在学校中进行闲置物品交换”加强理论和实际的联系。

【教材地位】在学习完必修一和必修二之后,学生们已经能够认识到地理学的包含范围非常广泛,必修二最后一章设置环境与发展的意义就是要学生们能够形成统一而科学的发展理念。

【教学目标】区域认知:结合实例,说明区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

综合思维:运用实例或资料,理解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内涵、原则。

地理实践力:运用所学知识和搜集资料,以及切身的考察,能够提出切实可行的可持续发展措施。

人地协调观:认识到必须协调人地关系才能持续发展的道理。

【教学重点】可持续发展途径的实施方法;【教学难点】碳汇交易的理解;【教学方法】小组讨论、案例分析法【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复习旧课】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展示图片】P100当今世界环境问题举例【发布任务】结合图片回忆上节课我们学习的内容,描述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有哪些?【观看图片并回答问题】结合环境问题举例,回顾上节课的“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复习旧知,建立与新知之间的联系。

【导入新课】可持续发展【播放视频】《2032:我们期望的未来》【提问】大家对2032年的世界有什么期待吗?【回答】学生举手回答对2032年的期待。

利用视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过渡】看来大家每个人都有对未来社会的期待,但是目标并不容易实现,我们该如何做,才能拥有我们所期望的未来呢?【讲授新课】可持续发展的缘由(形成原因)【思考】我们是如何一步步找出符合人类生存的一种发展道路呢?【发布任务】阅读教材P101文字部分,说明人们思想的转变对可持续发展形成起到了促进作用。

协调人地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高一地理课件(湘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协调人地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高一地理课件(湘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③单纯地把自然界看作是人类生存 发展观念引导下 变引领发展方式转变,
和发展的索取对象,忽视自然界首 的非持续发展行 以发展方式转变推动
先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为密切相关
可持续发展
阅读(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与内涵)
概念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 的发展
内涵
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动态的、综合性概念,是资源环境承载力、 经济和社会三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综合体。
核心概念
(1)农业社会 以人力、畜力为动力,以简单的手工农具为设备,靠天吃饭的原始农牧 业生产为主导经济的社会。在西方传统的发展理论中用以代表工业社会 之前的社会发展阶段,又称“传统社会” 。
(2)工业社会
开始于18世纪 60 年代,工业革命是以机器取代人力,以大规模工厂化生 产取代个体工场手工生产的一场生产与科技革命。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 为哈格里夫斯发明的珍妮纺纱机,而工业革命的标志是瓦特改良蒸汽机。
部分海域环境 污染和生态破 坏严重
每年的伏季休渔、禁止滥 捕、沿海环境污染治理等
源宝库
2.转变传统发展模式
(2)可持续发展模式
目的
具体内容
环境污染的治理加大环境污染综合治理力度,加快构建 绿色产业体系,大力发展低碳循环经济,形成能耗低、 污染小、科技含量高的产业结构,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环境污染 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 的治理 与的环境治理体系
图示
阅读(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与内涵)
公平 性
本代人之间、代际之间的公平,不同国 家与地区之间的公平。 (侧重“权利”,强调享有权利的平等)
基本 原则
持续 性
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不能超 越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 (侧重“发展”,强调发展的可持续)

地理中图版(2019)必修第二册5.2协调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共17张ppt)

地理中图版(2019)必修第二册5.2协调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共17张ppt)
1.近年来,大熊猫种群数量增加体现的人地关系是( ) A.依赖自然
B.崇拜自然 C.征服自然
D.人地和谐
人类社会从史前文明、农业文明发展到工业文明,人口增长越来越快,对环境的影
响也越来越大,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是人类在改造环境和认识人地关系的过程中逐步
发展起来的。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下列叙述的排序,同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顺序相一致的是( )
2 农业文明
生 产 力 水 平 有了很大的提高 人 地 关 系 思 想 有了科学的萌芽 对待自然的态度 改造和利用自然 人 地 关 系 环境遭到破坏
3 工业文明
生产力水平 空 前 发 展 人地关系思想 人 定 胜 天 论 对待自然的态度 征 服 自 然 人 地 关 系 矛盾迅速激化
4 人类追求与自然和谐共生
熊猫为我国特有的珍贵动物,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秦岭山区是大熊猫分布 的重点区域。该地区曾经是重要的林木采伐区,有许多林场在该区域进行采伐作 业。1998年以后,国家明令禁止对天然林的采伐。108国道于20世纪70年代初建 成通车,2000年秦岭隧道开通后,原翻越秦岭主脊的干线公路被废弃。下图为秦 岭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的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01 公平性 原则
持续性 原则
02
共同性 原则
03
原 则 可持续发展
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是世界 各国共同的任务,需要各国 的积极参与。
途 径 可持续发展
发展观 资源观 环境观 伦理道德观 消费观
01
转变 观念
可持续 发展的 途径
02
调整 行为
发展绿色 科技
03
加强国际 合作
04
强调发展清洁生产方式和无污染 的绿色产品,提倡文明的、适度 的消费方式。

协调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有哪些主要途径?

协调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有哪些主要途径?

协调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有哪些主要途径?协调人地关系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包括以下几点:1.发展绿色经济:通过推动绿色经济的发展,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协调。

绿色经济强调资源的高效利用、环境污染的减少和生态系统的恢复,以实现经济、环境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促进资源的节约和循环利用:采取措施减少资源的消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广循环经济模式和可再生能源的利用,以降低对自然资源的依赖,减少环境压力。

3.保护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加强自然资源保护和生态系统恢复工作,保护和修复湿地、森林、草地等生态系统,保护珍稀濒危物种和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平衡和生态功能。

4.推动科技创新和绿色技术应用: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推动绿色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节能减排和环境治理技术水平,促进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互促进,打造绿色、低碳的社会发展模式。

5.加强环境治理和监管:建立健全的环境治理体系和法律法规,加强环境监测、评估和执法力度,推动环境保护意识的提升,促使生产和生活方式更加环保可持续。

6.加强教育与宣传:加强环境教育,培养人们的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理念,推动人们意识到人地关系的重要性,激发积极的环保行动。

7.加强国际合作和跨界治理:环境问题具有全球性和区域性特点,强调国际合作和跨界治理的重要性。

通过加强国际合作、信息共享和技术转让,共同应对全球性环境问题,实现共同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协调人地关系和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多个方面的综合努力,包括发展绿色经济、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推动科技创新、加强环境治理和监管、加强教育与宣传以及加强国际合作等。

这些途径有助于平衡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实现人与地球的可持续发展。

《协调人地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PPT教学课件

《协调人地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PPT教学课件

5.工业社会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在方式、范围和强度上都超过了农业社会。( √ )
6.引起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不断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科技的进步。 ( × )
【对点连线】
【实践探索】 2019年3月5日全国两会工作报告中重申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科学 论断,强调大力推动绿色发展,这属于什么发展模式? 提示:可持续发展模式。
协调人地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
-.
素养目标
1.通过案例,了解人地关系思想形成的区域背景 2.运用资料,说明协调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及其缘由 3.通过对区域环境问题的分析,树立正确的环境、资源观和人地协调观 4.通过生活体验或户外活动,认识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协调人地关 系的主要途径
基础知识
【质疑批判】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公众参与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条件。( √ ) 2.绿色学校就是在校园里大量植树造林。( × ) 3.每少用一张纸都是节能低碳生活。( √ ) 4.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各国政府的事,与普通民众没有关系。 ( × ) 5.循环经济可以缓解环境与发展之间的矛盾,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 √ ) 6.少用一次性制品,养成低碳环保生活习惯。( √ )
【典题训练】 莱州湾畔曾是我国内陆海水入侵最严重的“深度海侵地”,而如今则成为山东著 名的绿色走廊。该地的经验:实施水系联网工程建设,开源节流;调整农业结构,趋 利避害。据此完成(1)、(2)题。 (1)莱州湾畔地区起初也不是“深度海侵区”,而沦为“深度海侵区”的原因主要 是( ) A.海平面上升,导致海水倒灌 B.工业发展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 C.过度砍伐森林,破坏地表植被 D.工农业发展、人口剧增导致地下水开采过度,形成“地下漏斗区”
能力二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思维导引】

第五章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知识要点+思维导图)总结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PPT)

第五章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知识要点+思维导图)总结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PPT)

改变传统的以“高投入 、高消耗、高污染”为 特征的发展模式,通过 引入市场机制,平衡需 求与供给的矛盾
知识要点:5.2协调人地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
3.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3)公众参与,从我做起 ①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 要内容。 ②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珍惜自然资源,保护生 态环境,使我们的子孙后代获得满足自身需求的能力。
知识要点:5.1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6.城市地区和乡村地区环境问题的差异:
地区
环境问题
形成原因
城市 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大气污染 地区 、水污染、噪声污染等
由于交通、工业活动和人类居住地 的过分密集,造成污染物的过度集 中
乡村 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水土流失 地区 、荒漠化、林草减少、土壤盐碱化
实现良性 生态农业可以优化农业结构,使农、林、牧、副、渔五业合理发展 循环 ,并可调节气候,减少灾害
思维导图: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
典例探究:
2020年5月1日,《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落地施行。北 京市生活垃圾处理工作按照“干湿分开,资源回收,末端决定前端 ”的原则开展。下图为生活垃圾回收处理系统示意图。读图完成下 面小题。
知识要点:5.2协调人地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
4.走可持续发展道路,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
知识要点:5.2协调人地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
5.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模式——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是指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其
念(我1)何根情留景滞的据,辞创家设资久:未围还源绕。着某输某事入件或减现象而量引发化的思、考。 资源再利用化、使废弃物再生资源化三个原则,
如《扬州慢》“淳熙丙申”,“淳熙”为南宋孝宗赵昚年号,“丙申”是干支纪年。

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

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
返回导航页 结 束 放 映
)
①水土流失 ②雾霾严重 ③珊瑚
退化 ④海平面上升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返回导航页 结 束 放 映
[解题知能培养] 从图中可获得信息
第一讲 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
[答案] D
返回导航页 结 束 放 映
第一讲 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
持续 性原 则
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发 展必须保持在资源和环境 的承载力之内,寻求可持 续发展
保持适度的人口规模,合 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 处理好发展经济和保护环 境的关系
共同 性原 则
地区的决策和行动应有助 于实现全球整体的协调
国际社会应超越国界、民 族、宗教、文化的制约, 以积极、务实的态度参加 环境领域中的国际合作
返回导航页 结 束 放 映
第一讲 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
(4)提出解决的措施和建议: 一般可分为政策、法规性的措施,工程、技术类的措施,宣传、 教育类的措施等,应从不同的方面来进行分析。具体分析如下表所 示:
主要问题
具体措施
环境污染
根本措施在于减少污染物排放(可通过提高资源利用 率、废弃物净化处理后排放、使用环保原料和燃料等 达到目的),同时加强绿化,以增强环境自净能力; 对于全球性问题还需加强国际合作
态 土地荒漠化 然植被遭破坏
西北地区的荒漠化
破 坏
生物多样
生物的生存环境遭到破 大熊猫、华南虎、藏
性减少 坏或过度捕猎等原因 羚羊等数量日益减少
返回导航页 结 束 放 映
第一讲 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
环境问题
原因
典型事例
大气污染、
工业“三废”的大量
水污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地关系理论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内容概要 1、人地关系理论研究的意义 2、生产力发展与人地关系理论的演变 3、不同地域的人地关系理念 4、经典的人地关系理论 5、人地关系理论与区域规划理念的创新 1、人地关系理论研究的意义所谓人地关系理论是指各种人文现象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即人们对自然环境在文化(包括经济)发展中作用的看法。

它是人类文化系统的重要要素,是文化价值观的核心内容之一,对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的方式和强度有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近代以来,人地关系日趋紧张。

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思想对人类文明的繁衍和发展意义重大。

2、生产力发展与人地关系理论的演变 2.1 史前阶段这是一个没有文字的时代,但透过原始宗教和神话传说,我们依然可以追寻到原始自然观的踪迹。

表现:原始宗教包括原始人群中普遍存在的自然崇拜、鬼魂崇拜、灵物崇拜以及占卜、巫术等,它是初民屈服于自然,或在自然的威力下软弱无力的表现;而美丽动人的神话传说则反映出那个时代的人们对自由驾驭自然的向往。

原因:生产力水平的极其低下使人类在自然面前甚为被动。

对于生产生活中的得失成败,人类都只能归因于自然界或某种超自然因素的力量,对它们人类除了深感神秘莫测,只有崇拜,而这种崇拜实际上就是乞求。

但初民并不甘心做自然的奴隶,幻想中的超人应运而生,他们在神话传说中不仅超脱了自然的束缚,而且束缚了为难人类的自然事物。

2.2农业文明时代(文明之初到公元16世纪初)人类逐渐从自然的约束中解放出来,走上了能动地改造和支配自然的道路。

社会组织能力的增强、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所推动的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使人在自然面前不再仅仅是乞求和幻想,人类正逐步克服地理环境的阻滞、利用自然界为自己服务。

但是发展在起步阶段仍相对缓慢,人类还不能跨越或打破自然环境造成的阻隔,减少或消除其对文化发展的不利影响。

人类开发和利用自然空间的活动也尚未全面地改变地理环境的面貌,地理环境对某一历史事件、某一历史时期仍能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自然观在这一阶段出现了暂时的平衡,但生产力水平的加速发展预示着人地关系的天平将进一步向人的一方倾斜。

2.3近代工业文明(1)地理大发现开辟了人类世界相互交流的新渠道,人类的足迹开始踏谝地球的各个角落,整个世界不可避免地连成一个整体,人类实现了认识和改造自然能力的又一次飞跃,人地关系也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走出中世纪的黑暗,当人类用三百年时间经历了巨大社会变革和观念更新之后,工业革命发生了。

正如托夫勒《第三次浪潮》中所述,它产生了底特律郊外的大汽车厂,而且还使拖拉机在农田上<a name=baidusnap0></a>奔跑</B>,办公室里有了打字机,厨房里有了电器冰箱。

它产生了新闻日报和电影、地下铁路和DC-3型飞机……。

这一切都表现出人类征服、利用和改造自然的巨大潜能。

终于,人类实现了摆脱自然束缚的梦想,开始沉醉于征服自然的胜利之中。

2.3近代工业文明(2)此后的二百年,在新的科技革命的推动下,社会生产力继续飞速发展,从表面上看,人类控制自然的能力仿佛大大超过了自然控制人类的能力,自然在依附于人类。

不幸终于降临了,人类的观念发生了不该发生的变化,相当多的人自觉不自觉地认为:他们可以对自然界为所欲为,他们已经完全成为自然的主宰。

当“第三次浪潮”向人类袭来,胜利的辉煌下却掩藏着无限危机。

带着切肤的疼痛,人类不得不重新审视自然观这一古老的命题。

2.4知识经济时代(1)近现代工业文明创造了巨大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但也加剧了人与自然界的矛盾冲突。

人口危机、资源危机、环境危机……已使人类把目光投向外层空间,人类进入了空间探索的时代。

宇宙变得越来越广袤,而地球似乎日益缩小。

当一只手已伸出地球,星际探索却传来这样的暂时结论,即在可以想见的未来中,人类还不可以找到一个地球以外的人间天堂。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人类还必须长久地依赖地球。

终于,全球发出一个共同的声音,“我们只有一个地球”。

2.4知识经济时代(2)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当代人探索的最重要的主题,人地和谐成为全人类共同的追求。

在心底,人们呼唤早日抛弃传统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模式,为了后代人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我们所能作出的最明智的选择。

虽然,出于各种缘由,可持续发展仍然只是梦想,但无可辩驳的是,自然观正逐步迈入人地和谐共处的新阶段。

3、不同地域的人地关系理念(1)形形色色的自然观不仅是历史发展的产物,也蕴含着地方文化精神的作用。

自然观在空间的分异固然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空间分异密切相关,但也与地方文化理念的差异相关联。

如果说,初民的自然观都表现出对自然的恐惧与依附,较少地域差别;那么至迟在农业文明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各地域、各民族自然条件、经济方式和社会结构的差异,逐步形成了自然观的地域分化。

3、不同地域的人地关系理念(2)地处东地中海的希腊,虽然也有天人和谐说,但希腊哲人更擅长与将自然作为外在于人类的、独立的认识对象,形成较为发达的自然哲学。

例如,柏拉图的“理念说”,把理念世界与感性世界对立起来,把理念世界理解为外部世界的普遍性、统一性方面,而把感性世界理解为外部世界的个别性、多样性方面。

这种主客两分,将自然对象化的观念,成为近代西方思维的起点。

3、不同地域的人地关系理念(3)处于自然经济和宗法制度氛围中的东方民族更习惯将自然与人置于一个彼此相连的大系统中思考两者间的关系。

例如孕育于中国较封闭的大陆性地理环境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就是一个典型。

《庄子??齐物篇》:“天地与我共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荀子:“制天命而用之”《易传》主张天人协调刘禹锡:“天与人交相胜耳”张载《正蒙??乾称篇》:“民胞物与”“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

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

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3、不同地域的人地关系理念(4)中世纪的西方,科学是神学的婢女,人们饱受自然力量的摧残和压迫;但文艺复兴运动推动着人文主义和科学精神的觉醒。

高扬的“人性”大旗使人居于万物之灵的优势地位,飞速发展的科学则成为认识和征服自然的锐利武器。

笛卡儿发展了精神与物质截然相分的二元论,认定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各行其是,只依自身规律行事。

这引导近代西方文明走向与自然的分离和对立。

正如阿尔??戈尔在《濒临失衡的地球》里所写,“按照笛卡儿的解释,我们与地球无关,有权将地球视为一堆无生命的资源,可以随意掠取。

”而以后科学的进一步发展,为人类开发自然、征服自然提供了更为锐利的工具。

近代西方创造了无以伦比的丰硕物质成果,但也蕴藏着深重的环境危机。

3、不同地域的人地关系理念(5)按照“天人合一”原理生活的东亚人未能自发地走出农业与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轨道,停留在“前发展”的原始农业社会或“低发展”的高度农业社会;而西方文化从主体与客体两分的思路出发,将人与自然离析开来,对立起来,从而走向征服自然、向自然索取的路径,率先跨入”高发展”的工业社会,开辟了文明史的新纪元。

但工业文明在造就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很少注意自然资源的养护与再生,并使经济活动规模超过环境的承受程度,带来了触目惊心的环境问题。

3、不同地域的人地关系理念(6)过去西方人“相信对环境的征服是上帝的意旨、上帝的计划”,这种信念激励着西方资本主义强国创造了今天的辉煌。

但危机四伏的今天,当我们重温汉儒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论”,也许“天地人,万物之本也。

天生之,地养之,人成之。

……三者相为手足,合以成体,不可一无也”(《春秋繁露??立天神》)的论断有助于我们树立正确的人地观。

3、不同地域的人地关系理念(7)恩格斯在《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中教导我们,“我们必须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能象征服者统治异族一样,——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统治,是在于我们比其它一切动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

随着人类文化和文明的进步,“那种把精神和物质、人类与自然、灵魂与肉体对立起来的荒谬的、反自然的观点,也就愈不可能存在了”。

无疑,在地方文化系统中导入这种正确的自然观对于地方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非常重要,这也是人地关系理念融合的基本要求。

4、经典的人地关系理论 4.1 环境决定论 4.2 可能论 4.3 适应论 4.4 文化决定论 4.5 协调论 4.1 环境决定论(1)早期的环境决定者认为,地理环境影响着人的体格、气质和精神。

古希腊思想家强调气候和海洋对人类的影响,古代中国的思想家则重视水土的作用。

历史学之父希罗多德、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是气候决定论的代表,例如亚里士多德认为,寒冷地区的民族勇敢无畏,但缺乏智慧和技术;亚洲人很聪明,但缺乏勇敢进取的精神;居住在两者之间的希腊民族兼具两者的优点,所以能自立,而且能够统治其他民族。

柏拉图则有海洋决定论思想,他认为海洋使“国民的思想中充满了商人的旗帜,以及不可靠的、虚伪的性格” 4.1 环境决定论(2)法国政治哲学家孟德斯鸠(Monlesquieu 是环境决定论发展中的承上启下者。

他在《论法的精神》一书中把地理环境的作用归纳为自然条件与人的生理特征、心理特征以及与法律和国家政治的关系,认为地理环境,尤其是气候、土壤等将影响着人的性格与感情。

以他为代表的一批学者还认为,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不是“神的意志”,而是地理环境。

以后,黑格尔将地理环境看作是精神的舞台,是历史的“主要的而且必要的基础”,不同的环境会有不同的历史进程;英国历史学家巴克尔在其历史学基本框架中认为,地理、气候条件影响人的生理,生理差异导致人的不同精神和气质,从而有不同的历史进程。

4.1 环境决定论(3)正式把环境决定论系统应用到地理学中,创立一种学派的是李特尔的弟子、德国地理学家拉采尔(F.Ratzle)。

在他的代表作《人类地理学》一书中,他认为人是环境的产物,人类活动、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