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七年级下历史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下第六单元第一课《北方地区》教案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下第六单元第一课《北方地区》教案

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能够利用地图说出小兴安岭、黄土高原和北京在中国的位置。

能够从地形图、气温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中获取有用信息,分析小兴安岭、黄土高原和北京自然环境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能够分析三个区域的自然景观、人们生产生活方面的特色,理解区域特色是自然和社会条件相互联系、共同作用的结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分析区域的自然环境、人们的生产生活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初步树立因地制宜的观念。

从各种生活场景中感受我国不同区域人们生活内容的丰富多彩,领略中华文化的无穷魅力。

2学情分析本学期学生经过上学期的历史与社会学科的学习,具备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和综合分析能力,为教师在教学上提供了较大的空间。

七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

如果一开始就能抓住学生的求知心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由于本校学生都来自农村,学生对知识的了解主要来源于课本,课余查阅资料的途径局限性较大。

大部分学生主要靠课本获取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利用现有资源,挖掘教学潜力,给学生更多的资料,通过图片、录像、视频制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印象深刻。

3教学过程3.1 第一学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利用地图,说出小兴安岭在中国的位置;从地形图、气温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中获取有用信息,分析小兴安岭自然环境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以及分析,理解区域特色是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相互联系、共同作用的结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分析区域的自然环境,人们的生产生活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初步树立因地制宜的观念;从各种场景中感受我国不同区域人们生活内容的丰富多彩,领略中华文化的无穷魅力。

学时重点了解小兴安岭地区人们对森里资源利用方式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及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学时难点从小兴安岭地区人们对森林资源利用方式转变中,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红松之乡歌曲视频导入,播放《家在东北》歌曲视频问:刚才歌曲反映的是我国哪个地理区域?(东北地区);他属于我国那个地理区域?(北方地区);东北地区有哪些特产,大家对东北三宝有了解吗?(人参、貂皮、鹿茸)可见,东北地区有丰富的资源,最珍贵的还是广袤的原始森林资源,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东北小兴安岭地区,探索当地人们的生产与生活。

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

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
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 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 观、价值观,增强民族自 豪感和文化自信。
教学内容与要求
教学内容
七年级历史下册的主要内容,包 括各个时期的历史事件、人物和 文化等。
教学要求
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事实和 概念,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 和趋势,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 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趣和主动性。
教学手段
利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鼓励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拓宽知识面和视野。
02
教学内容与安排
古代文明起源与发展
总结词:了解古代文明起源、发展和衰 落的基本脉络。
应用
在七年级历史下册的教学中,讨 论法可以用于对历史事件、人物 进行评价,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历 史问题,培养其分析和解决问题
的能力。
注意事项
讨论前教师应给出明确的讨论主 题和目标,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 论,同时要注意控制讨论的节奏
和方向,确保讨论的有效性。
案例分析法
01
定义
案例分析法是通过分析具体的历史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历史事件、人物
实践活动
组织学生参观历史遗址、 博物馆等,以增强历史体 验感。
作业要求
作业量适中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合理安排作业量,避免
过多或过少。
难度适宜
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 合理安排作业难度,避
免过难或过易。
独立完成
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作业 ,不得抄袭或剽窃他人
成果。

初中历史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3课西北地区第3课时》课件

初中历史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3课西北地区第3课时》课件

谈谈新亚欧大陆桥对乌鲁木齐经济发展的意义。 沟通了亚欧的往来,缩短了路程,便利了贸易。
有15个国家、27个 国际(地区)城市、 54个国内城市与乌鲁 木齐机场通航。
完备的公路、铁路 和航空立体交通网


有15个国家、27个国际(地区)城

市、54个国内城市与乌鲁木齐机场

通航。



完备的公路、铁路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下
西北地区
第三课时
新疆地形
它位于中国西北 、新疆中部,地处天山 北麓、准噶尔盆地 南缘,自古就有 “开天辟地之门户 ”的称谓,是连接天山南北、沟通新疆与内地的交通枢纽。
乌鲁木齐 地 理 位 置
亚洲大陆中心:东经87度19分52秒北纬43度40分37秒
哈萨克斯坦
俄罗斯

和航空立体交通网
火 车 站
中欧班列乌鲁木齐集结中心
中欧班列是运行 于中国与欧洲及 “一带一路”沿线 国家间的集装箱 等铁路联运列现代化的立体“丝绸之路”为乌鲁木齐走向世界架起了桥梁
总 结
乌鲁木齐为什么成为我国向西开放的最前沿城市,具有那些优势?
对外 贸易
优越的地理位置 发达的交通网络
西部大开发
区位优势 政策优势
高速发展的对外贸易
乌洽会
乌鲁木齐不仅是新疆最大的 商品集散地,
也是中亚地区重要的 进出口贸易集散地。
从乌洽会升格为中国----亚欧博览会有何意义?
为乌鲁木齐提供对内对外,特别是向西开放的 广阔空间,大大提升了其国际商贸中心的地位。
3.下列国家中与新疆相邻的有(B ) ①俄罗斯②哈萨克斯坦③阿富汗④伊朗⑤乌兹别克斯坦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⑤ D.②④⑤ 4.下列关于乌鲁木齐说法正确的是( B) ①是新疆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②是我国向西开放的重要门户 ③深居内陆,交通不便,成为发展经济的障碍 ④是我国西部对外开放的最前沿城市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初中历史与社会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3课《开放的珠江三角洲》优质课教案公开课教师面试试讲教案

初中历史与社会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3课《开放的珠江三角洲》优质课教案公开课教师面试试讲教案

初中历史与社会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3课《开放的珠江三角洲》优质课教案省级比赛获奖教案公开课教
师面试试讲教案
【名师授课教案】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描述珠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分析它的自然环境特点;并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认识、描述珠江三角洲的人文特色;理解区域特色是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相互联系、共同作用的结果。

2.过程与方法:探究出珠江三角洲发展经济的有利条件;运用有关资料分析说明外向型对珠江三角洲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比较能力及相互协作等能力;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区域的发展变化。

3.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形成资源环境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体会我国不同区域生活内容的丰富多彩,感受中华文化的无穷魅力,培养学生爱国之情;树立因地制宜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2学情分析
基于初中生由于地理知识的匮乏,需要课前准备相关资料,通过各种地图和文字资料,引导学生进行一一分析,从而自然而然地推理出珠三角的区域优势,得出开放的农业和开放的工业这个结论。

懂得区域发展要尊重因地制宜,优势互补的原则,培养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用信息的能力与分析归纳能力。

3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区域位置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难点:理解珠江三角洲自然条件和人们生产生活之间的关系,树立因地制宜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4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第六单元第二课第四框我国的经济中心—上海教案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第六单元第二课第四框我国的经济中心—上海教案人教版

我国的经济中心——上海教学目标1、了解上海优越的地理位置。

自然环境,发达的交通条件等因素,并分析它们对上海经济繁荣所起的作用。

2、学会描述上海发展的历史轨迹,认识改革开放以来上海浦东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3、通过案例剖析,学会分析区域的自然环境、人们的生产生活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初步树立因地制宜观念。

教学重难点上海作为中国经济中心的各方面表现是本课时重点。

上海为什么会成为中国经济中心是难点。

课前自学与课内交流一、课前预习1、上海地处之滨,以富庶的为依托.。

这里地势,河湖气候与相连成片,自然条件得天独厚。

2、如今,浦东已是万商云集,发展成为中心和中心。

3、上海经济的繁荣产生了,辐射效应,促进了的成长,带动的发展。

二、课堂互学从以下几个角度分析上海成为我国经济中心的原因。

(自然条件历史背景工业基础政策支持)(一)上海的地理位置结合中国政区图和图6-50描述上海的地理位置(二)上海的自然条件1、地形:河流:气候:自然条件:2、完成教材第54页问题探究设想一下,重庆的货物如果通过航运出口到东南亚,可经过怎样的路线?3、找找看,上海是哪几条铁路线的起点?4、综合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交通运输等因素,分析它们对上海经济繁荣所起的作用。

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交通运输:(三)历史背景早在800多年前已经是“海舶辐奏,番商云集”之地,以至近代上海被称为“东方的巴黎”。

结合位于上海外滩的银行大楼的图片和P54页阅读卡《曾经的“华尔街”》探究,上海是历史上的亚洲东部地区的国际金融中心。

(四)工业基础形成门类齐全的综合性工业基地(五)政策支持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建设,特别是1990年国家实施,使上海这个国际大都市的地位更加突出。

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六)走进上海:说一说上海作为我国的经济中心表现有哪些?(七)今日上海:。

初中历史7下教案

初中历史7下教案

初中历史7下教案
学科:历史
年级:初中七年级下
教材:《历史七年级下册》
课时:1
课题:秦始皇统一六国
教学目标:
1. 了解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历史背景及其重要意义。

2. 掌握秦始皇统一六国的过程和手段。

3. 能够分析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影响。

教学重点:
1. 秦始皇统一六国的过程和手段。

2. 秦始皇统一六国的重要意义。

教学难点:
1. 分析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影响。

教学准备:
1. 教材《历史七年级下册》。

2. 多媒体课件。

3. 图片、视频等辅助教学材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通过展示秦始皇的形象和统一六国的地图,引导学生了解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历史背景。

二、讲授(15分钟)
1. 介绍秦始皇统一六国的过程和手段,包括战争、外交和文化统一等方面。

2. 分析秦始皇统一六国的重要意义,如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统一、推动了国家的中央集权化等。

三、讨论(15分钟)
就秦始皇统一六国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展开讨论,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四、总结(5分钟)
总结本节课内容,强调秦始皇统一六国对中国历史的重要性。

五、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作业:结合教材和课堂讲解,写一篇关于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影响的文章。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该能够对秦始皇统一六国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并能够认识到秦始皇统一六国对中国历史的重要意义。

同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培养其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2016年秋季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六单元第26课唐代的社会风尚与文化教案岳麓版

2016年秋季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六单元第26课唐代的社会风尚与文化教案岳麓版

第26课《唐代的社会风尚与文化》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要求学生通过对唐朝衣食住行的时尚和博大宏放的精神风貌的了解,感知制度创新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

通过想象唐人的生活,培养丰富的想象力。

掌握唐朝文学方面的成就,重点掌握唐朝著名诗人李白、杜甫和白居易。

过程与方法(1)学生通过课前查找与本课相关的历史资料,学会收集有效信息的方法,从而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阅读课文及讨论,想象自己作为一个唐人时的衣食住行情况,借此体会盛唐博大宏放的精神风貌。

通过诗歌了解极为大诗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想象唐人的生活情况,体会盛唐时代生机勃发的活力和博大宏放的精神风貌,以增强民族自豪感,发扬奋发向上的精神,塑造自信大度的气质。

从唐朝气度恢弘的隆盛风采中,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树立为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奋发学习的决心。

通过对唐朝诗歌的了解,使学生认识到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歌艺术极具特色,才华过人,而且热爱祖国,关心民间疾苦,具有高尚的情操和爱国情感,以此教育学生做人应当德才兼备。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多元开放的社会风尚;光耀千古的诗坛教学难点:“胡风盛行”的原因;从历史角度去理解、欣赏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歌。

三、探究新知(一)导入新课师展示杜甫诗句导入新课。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

——杜甫杜甫的《忆昔》描写了唐玄宗开元年间繁荣景象。

这种盛世局面是怎样形成的?社会到底繁荣到何种景象?(二)自主学习自学指导:快速阅读课文,完成自学。

(三)合作探究探究一:多元开放的社会风尚1.图片展示(唐朝唐朝戴帷帽女子骑马雕塑)2.提出问题:结合图片和课本知识,说说唐朝社会风尚出现的原因和表现?(1)出现的原因:a、唐前期,政治清明,社会经济繁荣;b、唐朝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与少数民族和外国交往频繁,这些都使得唐代的社会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呈现多元开放的时代特点。

初一历史下册教案

初一历史下册教案

初一历史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的著名历史事件;2. 掌握古代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特征;3. 理解历史对于现代社会发展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1. 第一章:中国古代历史概述1.1 中国历史的时期划分;1.2 核心历史事件的概述;1.3 古代中国的地理环境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2. 第二章:大一统王朝的兴衰2.1 秦朝:统一中国的始祖;2.2 汉朝:大一统时代的巅峰;2.3 魏晋南北朝:统一瓦解与南北分裂。

3. 第三章:中国古代的文化瑰宝3.1 唐朝:盛世之下的华丽文化;3.2 宋朝:文化繁荣与科技进步;3.3 元朝:外来统治与多元文化。

4. 第四章:明清时期的中国4.1 明朝:文化复兴与社会变革;4.2 清朝:外族统治与封建专制。

三、教学步骤:1. 第一章的教学:1.1 在黑板上绘制中国历史的时期划分图;1.2 利用PPT展示核心历史事件的概述;1.3 让学生通过小组活动,了解中国的地理环境对社会的影响。

2. 第二章的教学:2.1 使用多媒体资料,介绍秦朝的统一中国以及其兴衰原因;2.2 利用教科书和图表,让学生比较汉朝、魏晋南北朝的异同;2.3 学生分组展开辩论活动,讨论哪个时期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影响最大。

3. 第三章的教学:3.1 利用图片和视频材料,生动展示唐朝的盛世文化;3.2 观看纪录片,了解宋朝的科技进步和文化繁荣;3.3 学生自主研究元朝的多元文化,并进行小组展示。

4. 第四章的教学:4.1 分组阅读教科书,了解明朝的文化复兴和社会变革;4.2 利用图表和数据,了解清朝的外族统治和封建专制;4.3 学生设计PPT演讲,讨论明清时期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四、教学评估:1. 进行小测验,检测学生对中国历史时期划分的理解;2. 设计小组演讲评分表,评估学生对核心历史事件的概述掌握情况;3. 批改学生的小组活动报告,了解他们对地理环境对社会的影响的理解;4. 学生针对教学内容撰写一份短文,评估学生对中国历史的整体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历史下册集体备课教案集备人员:王洪忠屠伦菊陈琼向成美集备时间:按照教学进度提前一周完成下周教学任务的备课,任课教师根据本班情况进行个体案增减,力争达到预计效果第六单元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主备人:王洪忠参备人:屠伦菊陈琼向成美第9课辽夏与北宋的和战[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五代十国、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耶律德光与契丹改国号为辽;陈桥兵变与北宋建立;北宋统一中原和南方;寇准与澶渊之盟;元昊建立西夏;宋夏战争、宋夏和议。

①通过评价澶渊之盟与宋夏和议,培养学生全面地、辩证地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②通过讲述杨家将的故事,培养学生联系文学作品学习历史的兴趣,认识有关历史题材的文学作品与历史史实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二、过程与方法①感知契丹兴起与澶渊之盟、北宋建立及其统一活动、西夏建立与宋夏和战等史实,认识辽、宋、夏并立的局面和当时民族融合的大背景。

②学会通过讲述人物故事和识记历史地图掌握历史知识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认识北宋统一中原与南方的意义,形成自觉维护国家统一的观点。

②了解寇准济国安邦的人生理想和敢于抗敌的崇高气节。

③了解辽、西夏在边疆开发上的成就,认识中华文明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

④澶渊之盟和宋夏和议进一步说明,历史上中华民族大家庭内各民族和平共处、共同繁荣是民族关系的主流。

[重点和难点]重点:契丹、北宋政权的建立以及北宋统一中原和南方。

难点:澶渊之盟和宋夏议和。

[教学方法] 采用问题导学探究法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契丹的兴起1、五代十国提问:什么叫五代十国?2、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问:耶律阿保机在位时的措施是什么?3、耶律德光改国号为辽4、辽的历史地位:对我国北部地区的开发和北方各族联系的加强,以及对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都起了重要的作用。

三、陈桥兵变1、赵匡胤建立宋朝①时间:960年,②人物:赵匡胤③建立方式:赵匡胤在陈桥发动兵变,夺取后周政权,建立宋朝,定都东京,史称(北宋)。

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讲述“杯酒释兵权”的故事]2、北宋统一中原和南方[讨论:北宋统一中原和南方,有什么意义?]三、澶渊之盟1、澶州之战①时间:1004年秋②经过:(略)③结果:真宗抵达澶州,宋军士气大振,击退辽军。

2、澶渊之盟①时间:1005年,②内容:辽宋双方在澶州达成和议,双方约定各守边界。

③作用:此后,辽宋之间100多年保持和平往来,经济文化交流得到加强。

[讨论:“澶渊之盟”对北宋的损害?]四、宋夏和战1、党项族的崛起党项族是(羌)族的一支,游牧在今宁夏、甘肃和陕西北部一带。

2、元昊建立西夏①时间:1038年,②人物:党项族首领(元昊)称帝,国号(大夏),建都(兴庆),史称(西夏)[提问:元昊对党项族发展的贡献有哪些?]3、宋夏和议①背景:(略)②时间:1044年,宋夏和议③宋夏和议内容:(略)④作用:宋夏和议后的几十年间,双方在边境进行贸易,经济文化交流十分密切。

[课堂练习]1、唐朝灭亡后,出现了()的分裂局面。

2、916年,契丹首领()在上京称帝,建立契丹国。

他在位期间,重用(),发展(),创制(),制定(),契丹逐渐成为()民族政权。

后来,契丹改国号为()。

3、()年,后周大将()在()发动兵变,夺取后周政权,建立宋朝,史称()。

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4、()用了近20年时间,统一了中原地区和南方。

5、()年秋,劝宋真宗亲征澶州抗辽的宰相是()。

()年,宋辽签订“”。

6、党项族是()族的一支,游牧在今宁夏、甘肃和陕西北部一带。

()年,党项族首领()称帝,国号(),建都(),史称()。

7、西夏王陵号称塞外戈壁上的“”。

第10课宋金对峙[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女真族;完颜阿骨打称帝建金;东京保卫战;“靖康之变”;南宋的建立;岳飞抗金;宋金和议。

①通过学习宋金对峙局面形成过程及其原因的史实,增强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②组织学生讨论、评价南宋抗金名将岳飞的事迹,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③让学生搜集岳飞抗金的故事,培养学生整理加工信息的能力;通过讲述岳飞的故事,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①比较岳飞、秦桧在历史上的不同作为,使学生认识评价历史人物应看他的所作所为是否符合人民的利益和是否促进了历史的发展。

②通过观察《宋金对峙形势》图,使学生了解宋金双方作战情况以及宋金对峙局面形成后,两个政权的控制范围。

③通过搜集金灭辽、灭北宋和岳飞抗金的故事,引导学生进入历史知识的海洋去学习和探索。

④通过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合作精神。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女真族是我国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对东北地区尤其是黑龙江地区的开发做出了重要贡献。

从而认识到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祖国的悠久历史。

②正确看待、客观分析女真与辽的战争、金与北宋的战争和岳飞抗金的性质,认识到反掠夺、反奴役的正义斗争是符合广大人民利益的,而掠夺战争和投降派的可耻行为必定受到人民的遣责和唾弃。

③通过学习岳家军英勇抗金和岳飞遭奸人陷害的史实,培养学生正确的是非观念,引导学生用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去审视历史长河中形形色色的人物。

[重点和难点]重点:岳飞抗金和宋金和议。

难点:如何正确评价岳飞抗金斗争。

[教学方法] 采用导学、阅读观察、讨论等方法进行教学。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课前引入:播放歌曲《精忠报国》,同学们都知道这首歌是歌颂哪位英雄人物的吗?(学生答:岳飞)岳飞是南宋时期著名的抗金将领,岳飞和他率领的岳家军是如何抵抗“金”的入侵,南宋和金的对峙局面又是怎样形成的?今天就让我们穿越时空,去认识一下历史上真实的岳飞和他那个时代发生的事情吧!新课教学:一、靖康之变1、女真的兴起:女真是我国(东北)地区的一个古老民族,后来受(辽)控制。

2、金国的建立①时间:1115年,②人物:完颜阿骨打称帝建金,定都会宁。

③1125年,金灭辽。

3、东京保卫战①背景:1125年,金灭辽。

随后,金又南下大举进攻北宋。

金兵逼进东京时,宋徽宗把帝位传给儿子钦宗。

②经过:1126年,金兵包围东京,主战派大臣李纲和广大军民坚决守城,加各地援军纷纷赶到,迫使孤军深入的金兵仓惶撤退。

③结果:金兵仓惶撤退。

4、“靖康之变”北宋主战东京保卫战的大臣(李刚)被免职后,(1127)年,金兵掳走宋徽宗、宋钦宗,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变”。

二、岳飞抗金1、南宋的建立:1127年,北宋灭亡后,北宋皇帝宋钦宗的弟弟赵构,在应天府称帝,后来定都临安,史称南宋。

2、岳飞现“岳家军”:岳家军不仅作战勇敢,而且纪律严明,“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便是这支军队的真实写照。

撼山易、撼岳家军难!3、郾城大捷:①时间:1140年,②人物:北宋主帅岳飞;金国主帅:兀术。

③结果:岳家军在郾城大败兀术骑兵。

4、宋高宗、秦桧杀害岳飞。

①原因:宋高宗担心战争胜利影响求和,又害怕抗金将领权力太大,威胁朝廷,勒令岳飞退兵。

②结果:岳飞被杀害。

[请同学们讲一讲岳飞被害的过程。

教师评析:“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正邪自古同冰炭,毁誉如今判真伪”。

对正义、对忠诚,历史是公正的;对邪恶,对奸佞,人民是无情的。

岳飞和秦桧身后的经历正说明了这一点。

]三、宋金和议1、宋金和议的内容①时间:1141年。

②内容:宋金双方以东自(淮水)中流、西至(大散关)为界;宋向金称臣,每年向金贡送银25万两,绢25万匹。

2、宋金和议的影响形成了宋金(南北对峙)的局面。

[课堂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本课习题,教师讲评指导。

1、女真是我国()地区的一个古老民族,后来受()控制。

()年,()称帝,建立金国,定都(),他命人创制了女真文字。

2、北宋主战东京保卫战的大臣()被免职后,()年,金兵掳走宋徽宗、宋钦宗,北宋灭亡,史称“”。

3、1127年,()建立南宋,定都()即今天的()。

4、金军中流传“撼山易,撼岳家军难!”这表明岳飞的“岳家军”()。

1140年岳家军在()大败()主力骑兵。

后岳飞被()诬陷杀害。

5、()年,南宋与金和议:宋金双方以东自()中流、西至()为界;宋向金称臣,每年向金贡送银25万两,绢25万匹。

这样形成了宋金()的局面。

6、1130年,在黄天荡大败金兵的是()及妻子()。

第11课宋代的经济和社会生活[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时间及表现;宋代农业的发展;宋代手工业的发展;宋代商业的繁荣;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宋代的海外贸易;宋代丰富多彩社会生活。

①概括宋朝南方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就,分析经济发展的原因,提高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

②分析宋朝社会生产手进步促使人们日常生活发生变化的种种现象,使学生认识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

③通过比较唐都长安和北宋都城东京的商业发展状况,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和比较分析的能力。

④分析宋代农工商业发展状况,使学生形象地认识到两宋时期经济重心已南移到长江流域,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历史思维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①组织学生以口头或文字方式描绘宋代城市生活,培养学生丰富的历史想象力。

②指导学生设计制作“宋代农工商业发展简表”,培养学生用图表形式陈述历史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了解宋代在农工商业领域的领先成就,感知人类文明演进中的艰辛历程,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②通过了解宋代的日常生活,拉近学生与历史之间的距离,加深学生对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的亲和力。

③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科学技术促进了生产力的极大发展,培养学生崇高科学的意识,确立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重点和难点]重点:宋代南方生产发展和商业繁荣的原因及其表现。

难点: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的原因。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经济重心南移1、找出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

①为避战祸,北民南迁,带去先进的技术和劳动力。

②优越的自然条件。

③政府的鼓励、扶植。

2、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二、农工商业的发展1、农业经济发展的表现。

①水稻跃居粮食产量首位。

②棉花种植扩展到长江流域。

③小麦种植有了很大发展。

2、手工业的发展主要从纺织业、陶瓷业、采煤业和造船业四个方面来了解南方手工业的发展概况。

(教师过渡: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必然促进商业的繁荣。

)3、宋代商业的繁荣①纸币的出现和使用: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②城市发展:北宋的东京、南宋的临安是闻名世界的大都市。

③海外贸易兴盛:泉州、广州、明州是对外贸易的主要港口。

三、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经济的发展对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呢?当时在节庆风俗方面都有哪些讲究?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

)1、出现了众多服务行业:2、有专门的娱乐场所:瓦肆3、喝茶、饮酒成为普遍的社会风气。

[课堂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课内习题,教师辅导。

1、()时期,南北经济差距缩小;()时期,经济重心已从()流域转移到()流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